养生健康

经常吃精白米饭容易的糖尿病

经常吃精白米饭容易的糖尿病

白米饭对高摄取量地区所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对四份已发表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这4份研究分别在中国大陆、日本、澳洲与美国进行。

两个亚洲国家的研究对象日平均摄取3至4份大米,而两个西方国家的研究对象每周仅摄取1至3份大米。

研究结果显示,在中国与日本进行的研究发现,白米摄取量最多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几率,要比摄取量最少的人高55%;至于白米摄取量远不及中日的美国与澳洲,白米摄取量最多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几率,要比摄取量最少的人高12%。

这是因为,目前很多国家吃的大米,其光滑的外表主要通过机器脱壳和研磨获得,但这样的谷物主要含淀粉。与此相比,糙米比白米含有更多的纤维、镁和维生素,而升糖指数较低。升糖指数是衡量含糖量的一个指标。

要想预防的糖尿病,不仅仅要靠控制糖分的摄入量来预防。同时,也要将一些具有着高糖分和高脂肪的一些食物,也要尽量少吃,这些食物吃了以后是可以在体内转化成糖的。糖尿病患者想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首先就要关好自己的嘴。

为什么吃杂粮还会升高血糖

1 数量不当

在我的博文中已经详细说过,实际上各种粮食的淀粉含量和热量差异并不太大,100克粮食的淀粉含量都在70-80%之间,而杂豆也在60%左右。所以,如果吃杂粮的量和吃精白大米的量一样,那么摄入淀粉的量也差不太多。而作为糖尿病患者,一日的总碳水化合物含量是必须控制的,决不能因为是吃杂粮就随意突破限制。需要减肥的人也一样,不能因为是吃杂粮就随心所欲地多吃。

正确的做法是,至少是用同样数量的杂粮来替代过去所吃的白米白面,最好能够比此前所吃的粮食总量略有减少。比如说,原来每天吃250克大米(两碗半白米饭),现在改成200克甚至150克杂粮。因为杂粮的饱腹感更高一些,营养价值也更高,它完全可以在减量的同时避免饥饿,避免发生低血糖,这对于糖尿病人的生活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各种有色杂粮还能提供更多的抗氧化物质,提供更多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于预防各种糖尿病并发症也是十分关键的。

2 选择不当

杂粮的品种选择,与它们的餐后血糖反应密切相关。比如说,同样叫做杂粮,大黄米、粘小米、糯玉米等粘性粮食品种,餐后血糖反应都是非常高的,并不逊色于白米白面,甚至更高。很多老人家一说吃杂粮,就只想到吃玉米。很不幸的是,他们觉得糯玉米非常可口,于是放心大吃,结果是不利于控制血糖的。还有一些人认为,粘豆包和大黄米粽子就是杂粮,放心大吃,结果当然也是同样的悲剧。

另一个非常可能出现的情况,就是买到或吃到了“伪杂粮”的主食产品。现在市场上这样的情况相当普遍:全麦面包和全麦馒头有名无实,其中只放了少量的麸皮,其实本质上还是松松软软的白馒头;号称玉米窝头,其实放了不少白面粉在里面;号称玉米饼,其中不仅是白面为主,还加入了泡打粉,让质地更加松软,结果是消化速度特别快,血糖反应相当高。类似的还有什么荞麦粑、紫米发糕、玉米发糕之类。

超市卖的八宝粥预混米也一样,其中大部分是精白米,只是象征性地放少量杂粮豆子。精白米是目前市面上最低成本的粮食,其他杂粮成本高,少放点就显得便宜。而消费者也习惯于大米为主,少量放点杂粮点缀,口感上更柔软一些,但这样以白米为主料的所谓杂粮粥,当然没法把餐后血糖反应压住。

还有就是那些号称适合糖尿病人的“营养麦片”“粗粮饼干”之类产品。香甜的营养麦片哪里有燕麦片的控血糖效果,倒是大量糊精兑出来的,比吃白米饭还要糟糕。粗粮饼干们则是打着增加纤维的旗号,添加了高水平的脂肪,非常不利于长期血糖控制。

五类人不适合吃五谷杂粮

1.肾脏病人

肾脏病人反而需要吃精致白米。因为五谷杂粮的蛋白质、钾、磷含量偏高,当成主食容易吃多,病人身体无法耐受。

一位在医院负责慢性肾脏病人的饮食健康的张悟本说,不时会遇到病人濒临洗肾危机时,回家赶紧舍弃白米饭,换吃五谷杂粮,想重振健康;结果三个月后回诊,抽血检测,发现病人的钾、磷突然飙高,仔细问才知道病人反被聪明误的作法。

2.糖尿病人

糖尿病人要控制淀粉摄取,即使吃五谷杂粮,也要控制份量。

而且五谷杂粮虽然因为纤维够,有助于降血糖,医护人员多鼓励糖尿病人吃,但一旦糖尿病合并肾病变,这时就不能吃杂粮饭,得回过头来吃精白米,不少病人因此困惑不已。

3.消化能力有问题的人

消化能力有问题的人(例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不适合吃五谷杂粮,因为这些食材较粗糙,跟胃肠道物理摩擦,会造成伤口疼痛。容易胀气的人,吃多了也不舒服。

提醒:有肠胃疾病的人,别吃太多荞麦类,因为荞麦类容易有消化不良的问题;也要斟酌吃大豆类,避免胀气。

4.贫血、少钙的人

谷物的植酸、草酸含量高,会抑制钙质,尤其抑制铁质的吸收,所以缺钙、贫血的人,更要聪明吃,例如,牛奶不能跟五谷饭一起吃,才不会吸收不了钙质。

另外,红肉所含的血基质铁,可不受植酸影响,但老人家多半不敢吃红肉,加上如果为了健康一味吃五谷杂粮,会很糟,有些人因为杂粮吃太多,贫血一直无法改善。

女性也是一样,如有贫血问题,又喜欢吃杂粮,一定要补充红肉,一天的肉类来源有一半必须是红肉。

5.痛风病人

痛风病人吃多豆类,会引发尿酸增高,五谷当中的豆类摄取份量就要降到最低。

吃点粗粮宝宝更健康

预防肥胖:粗粮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能在胃肠道内吸收比自身重几倍甚至数十倍的水分,在胃肠道中形成凝胶状物质而产生饱腹感,使宝宝进食减少,以达到防止宝宝肥胖的目的。

预防小儿糖尿病:膳食纤维可减慢肠道吸收糖的速度,避免餐后出现高血糖现象,提高人体耐糖的程度,有利于血糖稳定;还可抑制增血糖素的分泌,促使胰岛素充分发挥作用,从而达到预防小儿糖尿病的目的。

解除便秘:膳食纤维有利于保障消化系统正常运转,促进肠道蠕动,加速排便,自然就解除了宝宝的便秘之苦。由于精白米面在加工过程中损失了很多B族维生素,长期吃精白米面的哺乳妈妈和宝宝易患因维生素B1缺乏的成人脚气病和婴儿脚气病。粗粮则保留了这些营养成分,所以,宝宝可以吃一些粗粮。但是,粗粮虽为健康食材,却因其未加工处理的特性,给宝宝食用一定要注意科学搭配。

粗粮也有饮食禁忌

消化能力有问题的人。消化能力有问题的人(例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不适合吃五谷杂粮,因为这些食材较粗糙,跟胃肠道物理摩擦,会造成伤口疼痛。容易胀气的人,吃多了也不舒服。

患消化系统疾病的人群。如果患有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或是胃溃疡,进食大量粗粮易引起静脉破裂出血和溃疡出血。提醒:有肠胃疾病的人,别吃太多荞麦类,因为荞麦类容易有消化不良的问题;也要斟酌吃大豆类,避免胀气。

贫血、少钙的人。谷物的植酸、草酸含量高,会抑制钙质,尤其抑制铁质的吸收,所以缺钙、贫血的人,更要聪明吃,例如,牛奶不能跟五谷饭一起吃,才不会吸收不了钙质。另外,红肉所含的血基质铁,可不受植酸影响,但老人家多半不敢吃红肉,加上如果为了健康一味吃五谷杂粮,会很糟,有些人因为杂粮吃太多,贫血一直无法改善。女性也是一样,如有贫血问题,又喜欢吃杂粮,一定要补充红肉,一天的肉类来源有一半必须是红肉。

肾脏病人。肾脏病人反而需要吃精致白米。因为五谷杂粮的蛋白质、钾、磷含量偏高,当成主食容易吃多,病人身体无法耐受。

糖尿病人。糖尿病人要控制淀粉摄取,即使吃五谷杂粮,也要控制份量。而且五谷杂粮虽然因为纤维够,有助于降血糖,医护人员多鼓励糖尿病人吃,但一旦糖尿病合并肾病变,这时就不能吃杂粮饭,得回过头来吃精白米,不少病人因此困惑不已。

铁皮石斛怎么吃最好 用铁皮石斛煮饭

铁皮石斛和精白米一起煮饭,不仅可以营养互补、降低血糖血压、还清香可口,因铁皮石斛要在高温下久熬才能更好的溶解,所以用铁皮石斛做饭是最能发挥出其药效、最有营养的一种方法。做米饭时,我们要先把铁皮石斛鲜条打成汁,然后在勾兑上一定的水,洗净的米中倒入铁皮石斛汁后,要搅拌一下,以防饭煮出来不均匀。值得注意的是,铁皮石斛汁浓度不要太高,如果浓度太高煮出来的饭就全是铁皮石斛的味道且饭容易发硬。通常1倍的铁皮石斛汁勾兑20倍的水是最理想。

白米饭竟然会引发糖尿病

白米饭会导致糖尿病?

近日,一则名为“白米饭—垃圾食品之王”的帖子在微博、微信流传,帖子中提到白米饭的升糖指数高达87,与油炸马铃薯条一样危险!对糖尿病病人来说,一碗一碗吃着白白的米饭,相当于吃一碗一碗的糖。其实国内外曾经做过多次研究,提示白米饭会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白米饭的平均消耗数量在西方和亚洲国家之间存在差异,中国人平均每天要吃四份白米饭,而西方国家的人平均一星期才消耗五份左右。研究结果表明,白米饭消耗越多,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也越高,研究人员估计每增加一份白米饭(假设每份158克),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就增加10%。相比于糙米,白米包括的纤维、镁和维生素含量低,而这些营养物质有助于降低2型糖尿病风险。因此报告称,高消耗白米饭的人因为上述营养素摄入量降低,可能会导致糖尿病风险增加。

但是专家表示,不能够直接将米饭和患糖尿病的风险和主食挂上钩。“其实问题并不是出在米饭上,而是出在‘白’上。”专家说,精白米的确会对血糖的上升造成影响。精白米是经过加工处理后的大米,纤维含量较少,更加容易消化吸收,所以餐后血糖上涨的速度才会加快。如果身体一直处在高血糖的状态,没有进行足够的运动来消耗,就会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风险。而没有精磨过的各种糙米,或者是黑米、紫米等,纤维含量比精白米要多,如果混合起来煮成米饭,消化的速度就明显比精白米要低。

结语:想要身体好最重要的是饮食方式一定要是健康的。为何在日本,白米饭也是人们常吃的主食,但他们却比国人患上糖尿病的几率低很多,这是为什么?有专家称,国人饮食结构不合理,就算天天不吃白米饭,依旧也会容易患上糖尿病。所以说,要想不患糖尿病,就应该保证合理的饮食结构。

白米饭是垃圾食物之王真的假的

米饭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主食之一,可是最近,我们每天必吃的白米饭,居然被一个网络热帖给“黑”了——“白米饭是垃圾食物之王”!对此,营养师辟谣:无稽之谈!不过,白米饭怎么吃,的确有门道。

谣言一:白米饭几乎不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只有淀粉和糖,是高热量的垃圾食物

事实上,白米饭的营养成分并不单一。

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大米的构造。

一颗完整的谷粒,能被食用的部分包括:谷皮层、糊粉层、胚乳、谷胚。但它不够洁白好看,口感也不细腻。

为了迎合大众,也为了方便粮食储存,人们把粗糙的谷粒层层磨白,处理成晶莹、洁白的大米,也就是我们在市面上购买的精白大米。

我们吃到的大米,就只剩下胚乳。它失去了B族维生素、膳食纤维、维生素E等营养素,只留下了大量的淀粉,但还含有部分蛋白质、少量维生素和矿物质。

大米绝对不是垃圾食品,而是我们的能量之源。

淀粉经过人体消化道,分解成葡萄糖。而葡萄糖,是我们大脑唯一可利用的能量物质。如果缺乏葡萄糖,大脑也随之会缺乏动力,出现烦躁、头晕甚至记忆力减退的状况。

至于“大米是高热量食物”的说法,也是不科学的。

大米跟肉类相比,热量要低很多。每100克大米饭所含的热量为117千卡,而每100克酱牛肉所含的热量为246千卡。

谣言二:白米饭含糖高,能吃出糖尿病

事实上,糖尿病可不是吃出来的。

糖尿病不仅与高能高脂的饮食有关,也是遗传因素和外部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光吃白米饭,是不会吃出糖尿病的。

饮食结构不合理、多吃少动的生活方式,才是导致糖尿病的“元凶”!

虽然白米饭的“升糖指数”(反映食物引起人体血糖升高程度的指标)相对较高,但不能因此就得出“吃白米饭能吃出糖尿病”的结论。

一个有力的例证是,近20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的主食消费呈明显下降的趋势。而糖尿病发病率最高的城市,居民谷类食物摄入量是最少的。

只不过,糖尿病病人平日饮食,确实需要注意选择升糖指数低的食物。控制米饭摄取量,部分白米饭可以用杂粮(没有经过精细加工的)代替。

谣言三:鼓励不吃米面,以蔬果替代白米饭成为主食

事实上,“白富美”的米面要少吃,粗细粮搭配更健康。

前文提到,米饭中所含的糖类,主要是淀粉。而蔬果中确实也含有糖类物质,但并不全是葡萄糖,还有一部分果糖。

果糖并不能直接提供能量。如果想通过蔬果,获得机体所需要的葡萄糖的量,就要大量吃水果。但与此同时会摄入过多的果糖。

大量的果糖进入肝脏,会转化成过多的脂肪,就可能会发生脂肪肝,使血脂升高。

白米饭这样吃最健康

究竟怎么吃米饭才能更健康呢?如果你希望控制血糖、控制体重,那就应该努力提高米饭中抗性淀粉和慢消化淀粉(慢消化淀粉的吸收速度慢,只引起胰岛素的少量分泌)的数量,让米饭的饱腹感强增加一些,消化速度放缓一点。影响米饭消化特性的因素很复杂,这里只能提供一些小建议:

1、少吃白米饭,煮饭换糙米、加粗粮杂豆

米饭,尤其是现在的精白米饭,由于好消化、餐后血糖反应快,对血糖控制很不利。而富含膳食纤维的黑米、紫米、糙米等都是延缓消化速度的好选择。所以,理想的控制血糖和消化速度的方法就是少吃白米饭。平时煮饭不要总是用白米,不妨换点糙米、粗粮杂豆等。实在不行,煮白米饭时可以加点粗粮杂豆,比如在白米饭里加上绿豆、红豆、豌豆和莲子等,可以使米饭和米粥的饱腹感明显上升,消化速度减缓。

2、米饭不要煮得太烂、太软

很多人喜欢把米饭做得软点。蒸米饭前先把大米浸泡几个小时,再小火慢煮或者压力锅蒸煮,让米饭更加软、烂。这样口感上是好吃多了,不过这种米饭的消化速度和餐后血糖反应也会明显上升。研究显示,浸泡、增加水量以及延长蒸煮时间,都会加快米饭的淀粉消化速度。所以,建议平时煮饭还是不要煮太软、太烂。

3、米饭少加油加盐

加油煮米饭不仅会增加米饭中的能量,还会降低饱腹感,容易多吃,对于控制体重很不利。而加盐会使米饭中的快速消化淀粉含量增加,消化速度加快。还有研究发现,吃含钠盐的食物会增加人体餐后血糖反应,原因可能是钠盐增强了消化酶的活性。因此,平时做米饭最好少加或不加盐,少做一些需要加油加盐的米饭,比如各种炒饭,特别是糖尿病人,更应少吃用这方法做出的米饭。外出就餐时,如果米饭是咸的(比如炒饭或者石锅拌饭等),则应该少吃一些。

4、米饭最好当天吃完,减少反复加热

平时做饭一次不要太多,因为米饭多次加热后,往往会变得更烂、更软,很容易消化,餐后的血糖反应也更高。如果条件允许,最好当天做的饭当天吃完;如果有剩饭,也最好不要反复加热。

而对于胃动力不好、消化功能比较差的人,吃白米饭时要追求好消化,蒸米饭时就需要努力降低抗性淀粉的含量,发挥精白大米容易消化的优势,米饭也不要放太凉了吃。

需要提醒的是,对于想减肥的人来说,还是要控制总能量摄入,如果还是大碗吃米饭、大包吃零食,体重恐怕只会有增无减。

常吃精白米小心脚气病

这里所说的脚气病并不是我们常说的“香港脚气病”,而是维生素B1缺乏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该病通常发生于以精白米为主食,其他食物又不丰富的人群中。对于稻米占食物能量70%以上,几乎顿顿离不开精制白米的南方人来说,更容易被脚气病缠上。因为维生素B1广泛存在于大米中,如果大米碾磨得过于精细或清洗方式不当,容易导致维生素B1缺乏。当然,如果北方人长年吃精制白面,同样存在这种风险。

脚气病在我国由来已久,陈藏器在唐《本草拾遗》中说:久食白米,“令人身软,缓人筋也,小猫犬食之亦脚屈不能行,马食之足重”。陈士良在《食性本草》中指出:“久食心悸”,这与现在所说的因吃精白米以致缺乏维生素B1而患脚气病原理相同。

缺乏维生素B1,会导致消化、神经和心血管等系统功能紊乱。发病前期,成年人容易出现下肢无力、消化不良、记忆力下降等症状。该病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干性脚气病,以感觉全身无力、下肢沉重感、四肢末端感觉异常、缺乏食欲等为主,糖尿病人还容易出现神经末梢受损等不适;二是湿性脚气病,以浮肿、下肢水肿、活动后心悸气短等为主要表现。

近年来,脚气病在南方发病减少,但也不容忽视,有三类人群容易患脚气病。一是老人,不少老人尤其是空巢老人,一天可能就吃一两个菜,饮食结构单一,种类不够丰富,是缺乏维生素B1的高危人群;二是幼儿,不少幼儿吃得比较精细,加上挑食,也很容易导致维生素B1缺乏;三是常喝酒的人,因为不少饮酒者一顿饭吃的时间虽然长,但吃的食物种类和数量并不多,容易导致营养不良。

让南方居民改变吃精白米的习惯是不现实的,其实预防措施很简单。建议平时多吃粗粮、糙米、豆类等富含维生素B1的食物;淘米时,别太用力揉搓,轻轻用手洗一两次即可;炒菜时多用凉拌、蒸煮等方式,少煎、炸、炒,尽可能多地保留维生素B1。

高血糖患者饮食知识

糖尿病患者如何增加饱腹感

在各种食物当中,蔬菜和粗粮是最需要咀嚼,也是最容易饱腹的食物。晚餐给自己做一大盘子蔬菜,先把蔬菜吃下去一半再吃其他食物,心里感觉已经吃了很多的食物。此时再加上一种粗粮就更好了。如此能有效地改善一日营养平衡,又能增加饱腹感。

科学发现,吃饭慢容易产生饱腹感。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降低吃饭速度对身体也是有益的。日常的凉拌蔬菜,因为生的食物不好好咀嚼就咽不下去,所以需要的用餐时间特别长。粗粮的主食吃起来也肯定比白米白面慢。比如喝燕麦粥的速度一定比喝白米粥慢;吃全麦馒头的速度也比吃白面馒头的速度慢。如果能和家人朋友一起吃饭,心情更能放松,食物品种更为多样,时间自然而然地就提高到20分钟以上。

所以糖尿病患者找到容易饥饿的原因之后,要放慢吃饭的速度,多吃粗粮少吃容易吞咽的食物。

高血糖患者可以放心大吃粗粮吗

虽然总体而言,杂粮的血糖反应明显低于白米饭,但临床医生有时候会发现,病人在听从劝告吃了杂粮之后,血糖控制还是会出问题。在奉劝患者主食限量的同时,医生往往并不清楚,这个问题的根源究竟在哪里。

吃杂粮而无法控制血糖的原因,主要来自4个方面:1。数量不当;2。选择不当;3。烹调不当;4。搭配不当。

应用同样的杂粮替代白米白面

先说数量不当的问题。实际上各种粮食的淀粉含量和热量差异并不太大,100克粮食的淀粉含量都在70%-80%之间,而杂豆也在60%左右。所以,如果吃杂粮的量和吃精白大米的量一样,那么摄入淀粉的量也差不太多。而作为糖尿病患者,一日的总碳水化合物含量是必须控制的,决不能因为是吃杂粮就随意突破限制。需要减肥的人也一样,不能因为是吃杂粮就随心所欲地多吃。

老人常吃精白米易得糖尿病

中医指出,老人常吃精白米易得糖尿病,据调查发现,吃米饭最多者与最少者相比,糖尿病风险会增加。

白米饭对高摄取量地区所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对四份已发表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这4份研究分别在中国大陆、日本、澳洲与美国进行。

两个亚洲国家的研究对象日平均摄取3至4份大米,而两个西方国家的研究对象每周仅摄取1至3份大米。

研究结果显示,在中国与日本进行的研究发现,白米摄取量最多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几率,要比摄取量最少的人高55%;至于白米摄取量远不及中日的美国与澳洲,白米摄取量最多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几率,要比摄取量最少的人高12%。

这是因为,目前很多国家吃的大米,其光滑的外表主要通过机器脱壳和研磨获得,但这样的谷物主要含淀粉。

研究人员指出,仍需要对“白米饭与患2型糖尿病风险”之间的联系做进一步的研究,而且仍要把众所周知的高糖和高脂肪的饮食列入禁忌清单。

知道了老人常吃精白米易得糖尿病,与此相比,糙米比白米含有更多的纤维、镁和维生素,而升糖指数较低。升糖指数是衡量含糖量的一个指标。

吃粗粮的好处

预防肥胖

粗粮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能在胃肠道内吸收比自身重几倍甚至数十倍的水分,在胃肠道中形成凝胶状物质而产生饱腹感,使宝宝进食减少,以达到防止宝宝肥胖的目的。

预防小儿糖尿病

膳食纤维可减慢肠道吸收糖的速度,避免餐后出现高血糖现象,提高人体耐糖的程度,有利于血糖稳定;还可抑制增血糖素的分泌,促使胰岛素充分发挥作用,从而达到预防小儿糖尿病的目的。

解除便秘

膳食纤维有利于保障消化系统正常运转,促进肠道蠕动,加速排便,自然就解除了宝宝的便秘之苦。由于精白米面在加工过程中损失了很多B族维生素,长期吃精白米面的哺乳妈妈和宝宝易患因维生素B1缺乏的成人脚气病和婴儿脚气病。粗粮则保留了这些营养成分,所以,宝宝可以吃一些粗粮。但是,粗粮虽为健康食材,却因其未加工处理的特性,给宝宝食用一定要注意科学搭配!

宝宝吃点粗粮更健康

宝宝吃粗粮的好处

预防肥胖:粗粮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能在胃肠道内吸收比自身重几倍甚至数十倍的水分,在胃肠道中形成凝胶状物质而产生饱腹感,使宝宝进食减少,以达到防止宝宝肥胖的目的。

预防小儿糖尿病:膳食纤维可减慢肠道吸收糖的速度,避免餐后出现高血糖现象,提高人体耐糖的程度,有利于血糖稳定;还可抑制增血糖素的分泌,促使胰岛素充分发挥作用,从而达到预防小儿糖尿病的目的。

解除便秘:膳食纤维有利于保障消化系统正常运转,促进肠道蠕动,加速排便,自然就解除了宝宝的便秘之苦。由于精白米面在加工过程中损失了很多B族维生素,长期吃精白米面的哺乳妈妈和宝宝易患因维生素B1缺乏的成人脚气病和婴儿脚气病。粗粮则保留了这些营养成分,所以,宝宝可以吃一些粗粮。但是,粗粮虽为健康食材,却因其未加工处理的特性,给宝宝食用一定要注意科学搭配。

哪些人不宜吃青稞

消化能力有问题的人。消化能力有问题的人(例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不适合吃五谷杂粮,因为这些食材较粗糙,跟胃肠道物理摩擦,会造成伤口疼痛。容易胀气的人,吃多了也不舒服。

患消化系统疾病的人群。如果患有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或是胃溃疡,进食大量青稞易引起静脉破裂出血和溃疡出血。提醒:有肠胃疾病的人,别吃太多荞麦类,因为荞麦类容易有消化不良的问题;也要斟酌吃大豆类,避免胀气。

贫血、少钙的人。谷物的植酸、草酸含量高,会抑制钙质,尤其抑制铁质的吸收,所以缺钙、贫血的人,更要聪明吃,例如,牛奶不能跟五谷饭一起吃,才不会吸收不了钙质。另外,红肉所含的血基质铁,可不受植酸影响,但老人家多半不敢吃红肉,加上如果为了健康一味吃五谷杂粮,会很糟,有些人因为杂粮吃太多,贫血一直无法改善。女性也是一样,如有贫血问题,又喜欢吃杂粮,一定要补充红肉,一天的肉类来源有一半必须是红肉。

肾脏病人。肾脏病人反而需要吃精致白米。因为五谷杂粮的蛋白质、钾、磷含量偏高,当成主食容易吃多,病人身体无法耐受。

糖尿病人。糖尿病人要控制淀粉摄取,即使吃五谷杂粮,也要控制份量。而且五谷杂粮虽然因为纤维够,有助于降血糖,医护人员多鼓励糖尿病人吃,但一旦糖尿病合并肾病变,这时就不能吃杂粮饭,得回过头来吃精白米,不少病人因此困惑不已。

相关推荐

米饭会得糖尿病

没必要拒绝白米饭 白米饭的升糖指数(食物进入人体后血糖升高的相对速度)相对较高,多白米饭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确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鉴于该文章所涉及的研究存在局限性,并不能就此得出每天白米饭就容易得糖尿病的结论。以米饭为主食的人只要得适量,大可不必过分担心因此就会患上糖尿病。 人为什么会得糖尿病,并不是由某一种习惯或因素单方面决定的,而是由许多因素共同参与的结果,饮食、遗传、生活方式等都与糖尿病的发生息息相关。 如果因为担心患上糖尿病或者因为“励志”减肥,就只菜而不饭,反而会引发其他健康问题。 谷物

粗粮什么人不能 其他疾病

肾脏病人需要精致白米;糖尿病人要控制淀粉摄取,即使五谷杂粮,也要控制份量;痛风病人多豆类,会引发尿酸增高,五谷当中的豆类摄取份量就要降到最低。

哪些人不适合粗粮 肾脏病人不适合粗粮

肾脏病人反而需要精致白米。因为粗粮的蛋白质、钾、磷含量偏高,当成主食容易多,病人身体无法耐受。有些肾脏病人濒临洗肾危机时,回家赶紧舍弃白米饭,换粗粮,想重振健康;结果三个月後回诊,抽血检测,发现病人的钾、磷突然飙高,仔细问才知道病人反被聪明误的作法。

白米饭会长胖吗 白米饭的注意事项

1.白米饭属于高能量食物,不可大量摄入,食用过多可引起肥胖症。 2.糖尿病患者应该控制对白米饭的摄入,以防止血糖升高过快。 3.大米在做米饭时不宜清洗过多,更不适合揉搓洗,大大降低白米饭的营养价值。

如何主食粗细要搭配

1、粗细搭配是关键 五谷养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之一,我国经典中医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有“五谷为养”的说法。但近年来,这个好习惯却被丢掉了。在对食物进行精细加工的过程中,种子皮和壳中的B族维生素等会流失,膳食纤维被破坏,导致升糖指数进一步升高。所以,应适量少过于精细的白米白面,多全麦面、糙米。精白米面时,最好与小米、玉米、荞麦、高粱等粗杂粮搭配,降低升糖指数。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6岁以上每天食用谷类食物250~400克,种类要多样化,面粉、大米各占30%~40%,粗杂粮占20%~30%,一顿

大米和小麦哪个的营养更高

稻谷和小麦是世界上最最主要的两种粮食作物,数十亿人口靠他们养活。他们也是我国最古老的栽培作物,在中国的土地上已经繁衍了几千年,养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至今仍然是“主食”中的“主食”; 那么,大米营养好还是面粉营养好,估计人人都有发言权的,大家的答案肯定也是各不相同;喜爱米的人,一定说米的口感好,味清香,最适合配美味佳肴;喜爱面的人,一定说面的做法千变万化,即使没有菜也能的津津有味的;南方人会说,大米养育了秀丽的江南少女;北方人会说,小麦养育了粗壮的东北汉子; 一、从含量和质量上来说:面比米多一些,但是质

米有什么讲究

精白米的营养不及糙米和标准米 加工越精细的米、面所含的维生素就越少,营养价值不及糙米粗面。但米、面如果加工过分粗糙,所制出的食物感官也不好,会降低消化吸收率。按照经济和营养方面的要求,我国一般将稻米加工成“九二”米,即50公斤糙米加工成46公斤白米,50公斤小麦加工成42.5公斤面粉即“八五”粉,也即标准粉。从营养角度来看,标准米、标准粉更符合人体需要。 常精白米、面不利于健康 精白米、面的糠麸明显减少,其中的纤维素也会减少,膳食中缺乏食物纤维,是导致结肠癌、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以及便秘、痔疮等病直接或

糖尿病患者在饮食上要注意些什么

1、进的“量”不合适 实际上,各种粮食的淀粉含量和热量差异并不太大,100克粮食的淀粉含量都在70%~80%之间,而杂豆也在60%左右。所以,如果杂粮的量和精白大米的量一样多,那么整体而言摄入淀粉的量也差不太多。糖尿病患者正确的杂粮法是,用同样数量的杂粮来替代白米白面,最好能比此前所的粮食总量略有减少。比如说,原来每天250克大米(两碗半白米饭),现在改成200克甚至150克杂粮。因为杂粮的饱腹感更高一些,即使减量也可以减轻饥饿,避免发生低血糖。 2、杂粮品种选得不合适 当然,杂粮的品种选择也

一般都是哪些人不宜荞麦呢

1、消化能力有问题的人 消化能力有问题的人(例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不适合五谷杂粮,因为这些食材较粗糙,跟胃肠道物理摩擦,会造成伤口疼痛。容易胀气的人,多了也不舒服。 2、患消化系统疾病的人群 如果患有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或是胃溃疡,进食大量粗粮易引起静脉破裂出血和溃疡出血。提醒:有肠胃疾病的人,别太多荞麦类,因为荞麦类容易有消化不良的问题;也要斟酌大豆类,避免胀气。 3、糖尿病糖尿病人要控制淀粉摄取,即使五谷杂粮,也要控制份量。而且五谷杂粮虽然因为纤维够,有助于降血糖,医护人员多鼓励糖尿

血糖高的人能喝全脂牛奶吗

牛奶不仅含有延缓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的蛋白质和脂肪,更重要的是,它的吸收速度比其他糖类要慢。 酸奶与牛奶相比,血糖上升慢的优势更为明显。因为其中含有乳酸,而乳酸对血糖反应有降低作用。所以,即便是加糖的酸奶,少量食用也不至于明显升高血糖,只要记得控制碳水化合物总量即可。 国际数据显示,全脂奶和脱脂奶的血糖指数为27~32。与此相比,苹果是36,白米饭是83,白馒头是88。 目前,国际营养学界鼓励糖尿病患者,不仅要主食,还应适量水果,适量食用乳制品,以获取足够的营养物质。需要控制的只是精白米、精白面和精制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