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盯上年轻人多因不良习惯所致
胆结石盯上年轻人多因不良习惯所致
一、胆结石在年轻人中的发病率不断上升
日前在沪举办的“白领阶层胆结病发病率增高及治疗对策学术报告会”上的最新数据表明:慢性胆道感染、胆石病已成常见病、多发病,尤其是白领人群易高发胆结石。18岁以上的青年人中发病率已达6%。其中生活无规律,进餐不定时、不定量;聚餐过频;过分注重个人外在形象,为求好身材,进行所谓饥饿疗法来减肥者,更成为胆结石症的高发人群。
二、极易诱发结石的不良饮食习惯:
1、不吃早餐及饮食不规律
胆因为没有食物可消化,胆汁会长时间停留在胆囊,长此以往,胆汁会淤积在胆囊或肠道,胆固醇自胆汁中析出就易形成结石。
2、长期节食减肥
原因与不吃早餐相同,都与胆汁浓缩和胆固醇沉积有关。
3、不喜欢运动
一方面不利于钙质吸收,会增加尿液中的钙盐成分,产生肾结石或尿路结石。另一方面人体腹壁会松弛,引致内脏下垂,压迫胆管,使胆汁排泄不畅而淤积,从而形成胆结石。
4、吃得太油腻
高脂肪、高蛋白食物会增高胆汁中的胆固醇含量,形成结石;动物内脏、肉类代谢也会产生尿酸,导致结石。
5、吃得太素
蛋白质和脂类摄入不足,胆汁中缺乏能够抑制结石形成的酶和磷脂等物质,胆固醇和胆色素也容易沉积形成结石。
三、预防胆结石方法
1、要合理膳食,合理补充营养。
日常生活中要多吃含纤维素、维生素比较高的食品,不要追求高脂肪餐。像红烧肉等高脂肪餐虽然吃起来比较可口,对人体却是一种危害,会造成血中的胆固醇含量增高,容易导致胆结石。
2、三餐一定要规律。
尤其是早餐非常重要,早餐不但要吃,而且要吃好。早餐给我们一天的工作和学习提供充足的能量和热量。通过进食,胆囊收缩,括约肌松驰之后,可以及时把胆汁排入到肠腔,有利于预防胆结石的发生。
3、适当地增加一些户外运动。
很多年轻人喜欢宅在家里,上班时也始终坐着不动,很少参加户外运动,这也是一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行合理的、适度的户外运动和体育锻炼,有助增强抵抗力和免疫力。
胆结石是怎么引起的
胆结石是怎么形成的?胆结石在临床上有胆总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肝外胆管结石、胆囊结石等几种主要表现形式,是出现在胆内多个部位的石化物质。
胆结石的形成,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胆汁中的胆固醇或钙浓度,处于过饱和状态。
第二步,溶质从胆汁溶液中析出成核,并呈固体结晶状态沉淀于胆内。
第三步,结晶体加以聚集、融合,最终形成结石。
经历以上三步骤,胆结石就会形成了。那么,影响胆结石形成的因素都有哪些呢?也就是说,胆结石是怎么形成的呢?
1、卫生习惯不良可导致胆结石形成
如果一个人的卫生习惯不良,如不洗手或者不洗瓜果蔬菜就直接食用的话,很容易使得蛔虫等寄生虫的卵进入人体,随着血运来到胆附近。而一旦胆道或胆囊内出现蛔虫卵或死亡后的虫体,就等于为胆结石的形成提供了内核,从而促进胆结石的形成。
2、生活习惯不良可导致胆结石形成
不常运动的生活习惯,容易导致胆结石形成。这是因为不常运动的人由于体力活动少,而使得腹壁松弛,下垂的内脏长期压迫胆管,可使得胆汁排泄不畅。同时胆囊肌张力减退,也会无力排出胆汁,从而使胆汁逐渐淤积、浓缩而形成结石。
晚睡的生活习惯,也容易导致胆结石形成。这一点在中年人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熬夜的时间过长,会造成胆的少阳生机受损,影响气机的正常运行,久而久之,就会引起胆部病变,增加胆结石形成的可能。
新生儿脐炎是怎么回事 不良习惯所致
有些家长不重视宝宝的卫生和安全,当宝宝因为生病而哭闹的时候不及时送医,反而会拿一些没有消毒的尖锐物体,自己动手将宝宝脐部周围的皮肤挑破。这种不卫生不科学的处理方式会加重细菌感染的程度。有的宝宝由接生婆用农村的土方法接生出来,她们通常会用烫过的剪子给宝宝剪脐带,这也易造成脐部感染。
宝宝嘴巴脱皮怎么回事 不良习惯所致
宝宝的一些不良习惯也会导致嘴巴脱皮。比如喜欢舔嘴唇或者喜欢咬着嘴巴等,都可能造成嘴唇受损,嘴唇上水分蒸发加快,嘴唇变得越来越干,出现干裂、脱皮的情况。
男人熬夜对精子的影响
1、熬夜容易导致体质下降,即使年轻人是经常熬夜也容易导致免疫力下降。熬夜伤身体,对生育能力也有严重影响。年轻人长期养成熬夜的不良习惯,会危害到男性的生精功能。
2、人类的生物钟支配着人的内分泌,而生精主要在夜间进行,如果男性朋友,甚至是年轻人,在得不到充分的休息的情况下,生物钟会因此而发生紊乱。长期如此,内分泌紊乱容易造成精液的产生有困难。所以,年轻人不要老熬夜,否则同样有可能导致不育症的发生。
盯上年轻人 脑溢血并非老人专利
我们总认为脑溢血这样的疾病是“老人病”,但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出现脑溢血这就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脑溢血并非老人专利。
脑溢血又称脑出血,它和脑梗死都是脑卒中的表现。脑溢血原本是60岁以上老年人的慢性疾病,然而,近年来却出现了年轻化的趋势:有的在50多岁时就有脑溢血,还有的中青年人(18岁-45岁人群)也突发脑溢血。
脑溢血,是一个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死亡率高的疾病,让人不寒而栗。突发脑溢血,危害猛于虎。每年有不少人死于这种疾病,即使没有被病魔夺去生命,也有的会成为植物人或者留下半身不遂的后遗症,能恢复正常的比较少见。
宝宝嘴巴干怎么回事 不良习惯所致
宝宝的一些不良习惯也会导致嘴巴干。比如喜欢舔嘴唇或者喜欢咬着嘴巴等,都可能造成嘴唇受损,嘴唇上水分蒸发加快,嘴唇变得越来越干。
哪些不良的饮食习惯会导致胆结石呢
1、吃得过于精细
长期进食精细的米面以及动物内脏、肥肉、蟹黄、蛋黄等高胆固醇食物,可使机体代谢紊乱而导致血和胆汁中胆固醇浓度偏高,有助于胆固醇结石的形成。蔬菜中食物纤维可吸附胆道内的胆汁酸,抑制肠内胆固醇的吸收,还可增加肠蠕动,有利于胆固醇和胆汁酸的排出。
因此,注意调整饮食结构,在饮食中增加富含植物纤维的食物,如绿叶蔬菜、马铃薯、胡萝L及水果。烹调用油使用植物油,植物油中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也有利于预防胆结石。
2、爱吃甜食和零食
国外医学家在调查中发现,胆石症病人几乎是清一色的较肥胖的中年妇女(90%以上),并且她们都有吃甜食的习惯。经常嗜食甜食的人,每次在吃过量的糖后,短暂的血糖会刺激胰岛素分泌增多,加速胆固醇的积累,造成胆汁中胆固醇、胆汁酸和卵磷脂三者之间的比例失调,而这三者失调正是胆固醇在胆汁中沉淀并形成结石的条件。
再者,过量的糖还会转化为脂肪,促使人体发胖。肥胖者易发生代谢紊乱和血中胆固醇增高,促进胆石症的发生。
3、不吃早餐
胆结石的形成过程十分复杂,影响其发生的因素也较多。胆结石的形成固然与饮食成分有一定关系,但也与不良饮食习惯有关,其中就有不吃早餐。
果不吃早餐,则储存的胆汁就排不掉。时间一长,其中胆汁的成分就会发生变化(即胆固醇含量不变而胆汁酸减少,比例发生改变,胆汁中胆固醇浓度相对增高),浓度增高的胆固醇易在胆囊内沉淀下来,形成胆固醇结石。所以要改变不吃早餐的习惯。早餐应遵循质量好、数量适宜的原则,才能够满足整个上午的能量需要。可进食少量脂肪,以促进胆汁排泄。
4、经常大吃大喝
每逢节假日、亲朋好友聚会,人们便在一起大吃大喝,吃得过多、过饱、过好,摄入的能量必然大大超过身体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热能消耗,剩余营养聚积在体内导致肥胖,而肥胖又酿成代谢紊乱和胆固醇代谢障碍,有利于形成胆固醇结石。因此,营养学家提倡少吃多餐,饮食清淡,每餐吃八成饱对预防胆结石有利。
5、不讲究饮食卫生
蛔虫卵、蛔虫残体,中华分支睾吸虫和残体等,都可成为胆结石的核心,助长结石的发生。胆结石的核心有35%是蛔虫残体,而胆道蛔虫主要来自肠道,虫体在肝管内、胆囊等处生长,可将大肠杆菌带入,引起胆道感染,促使结石形成。
因此,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生吃瓜果前必须洗净,尽量不吃生的海鲜,不到路边小摊吃饭,搞好环境卫生,减少感染、污染机会,把住“病从口入关”。另外,还要积极治疗肠道蛔虫症和胆道蛔虫症。
6、大量饮酒
长期大量饮酒,可严重损害肝细胞,破坏肝脏中的胆红素酶,使体内胆红素代谢障碍,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胆汁中的胆红素含量也增高,易与钙结合,形成胆色素结石。酒类是高能量物质,长期大量饮酒,等于摄入过多能量,会导致肥胖。过度肥胖,人体对胆固醇的代谢能力下降,致使血液中胆固醇水平升高,也容易引起胆石症。
因此,“酒逢知己干杯少”不可取,饮酒要有度。男子饮酒每日应控制在50毫升白酒或2瓶啤酒以内,女子则每日以不超过1瓶啤酒为宜。不论男女,每周至少应有2天滴酒不沾。
什么人会得胆结石 不吃早饭的人
长期饮食不规律,尤其是不吃早餐,容易被胆结石盯上。胆汁在有食物时才会被排出,以帮助消化。不吃早饭会导致储存了一夜的胆汁排不掉,胆囊中胆固醇浓度增高,最后沉淀下来形成胆固醇结石。
不良饮食习惯会导致胆结石吗
不良饮食习惯会导致胆结石吗?专家介绍胆结石的不良饮食习惯:
1、饮食不卫生 。不洁饮食会把蛔虫卵带入消化道,虫卵发育成成虫后可逆行进入胆道,引起胆道阻塞、胆汁引流不畅及大肠杆菌、厌氧菌感染,破坏胆汁中的微胶粒稳定,同时胆汁中的蛔虫卵又是结石结晶析出的晶核,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胆结石。
2、饮食不规律。长期不吃早餐者易患胆石症 因为不用早餐,空腹时间长,胆汁分泌减少,胆汁成分发生变化,胆固醇呈饱和状态,易在胆囊中沉积,久之,便可形成胆囊结石。
3、长期高脂、高胆固醇的饮食。特别是长期食用高胆固醇的食物,如动物脑、肝、肾、小肠、大肠等内脏及鸡鸭等禽类的蛋黄等,食用后可导致血液和胆汁中胆固醇升高,破坏胆固醇与胆盐、卵磷脂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若同时伴有胆汁瘀积、胆盐或卵磷脂沉积,就极易产生胆石。
4、饮水过少。饮水少可使血黏稠、胆汁分泌减少、胆汁浓缩,久之会导致胆结石的形成。
5、长期饮酒。 长期饮酒可致肝纤维化、肝硬化、脂肪肝、十二指肠乳头部水肿等病变,使得胆汁排空受阻而瘀积,这也是胆石症的诱因之一。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该分哪些
1、据风湿科专家介绍,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的组织,引起患者系统性病变。近年来更多人关注的是产生的原因:例如天气的阴湿、寒冷,吸烟、细菌感染、饮食等等。现在不少爱美女性宁要风度不要温度,天凉不懂得添衣并给关节保暖,结果患上类风湿性关节炎。
2、宅男宅女们久坐叹空调、平日里既抽烟又喝酒,不加节制地食用海鲜等凉性食物,也使类风湿性关节炎青睐这些年轻人。春季风、寒、湿邪较重,极易成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复发的诱因,加上要风度不要温度又爱抽烟的不良习惯,类风湿性关节炎已经越来越“瞄上”年轻的宅男宅女。
3、值得注意的是,患上这种病的大部分是生育年龄的女性,女性的发病率至少是男性的两倍。女人怀孕期间类风湿病可以自愈,但生完孩子以后又复发,由此可以判断这可能与雌性激素有关,但这并不是唯一的因素。
4、要多注意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于年轻人中就是以上原因,这和现在社会日益富裕的生活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专家建议在日常生活中,年轻人要多注意运动,来预防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这是很必要的。
颈椎病“缠上”青少年 不良习惯是主因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由于颈段脊柱的慢性劳损、急性外伤和老年性脊椎退行性变,颈椎间盘及椎间关节的退变导致颈段脊椎骨关节病理性改变,继发性损及血管、神经根、脊髓或交感神经,而致出现各种症状的临床多发病。
颈椎病发病率越来越高且呈年轻化趋势,相关研究数据表明,50岁左右的人群中大约有50%的人患过或正患此病,60岁左右则达70%,70岁左右超过90%,全国大约有7%—10%的人患颈椎病。
专家说:“过去颈椎病多发于中老年人,而现在,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很多30、40岁的中青年甚至一些青少年也有很多患上颈椎病。”
某研究机构曾做过调查,2007年青少年颈椎病的发病率为8%,到2012年底上升到了12%,以往多见于中老年人的颈椎病不仅发病率越来越高,而且还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
颈椎病更易盯上年轻“低头族”
近期,关于长期低头玩手机引起颈椎病、颈肩臂痛、甚至头痛头晕颈、的报道层出不穷,那么,为何“低头”会对颈椎造成这么大的危害呢?
人的骨头周围有肌肉,这些肌肉组织对骨关节形成夹板作用,肌肉强壮时承力保护功能也强,当我们的关节活动时,肌肉可以支撑骨头并分担由于活动产生的压力。段主任解释道,人的颈椎形成向前凸的弓形,颈后部的肌肉就像弓弦,长时间的低头使得弓弦处于紧绷状态,肌肉附着点就容易酸痛,这种局部的牵拉使颈椎受力变大,容易出现充血、水肿等现象。同时,肌肉的长期劳损也可能会使颈椎因受力不平衡而退变导致颈椎椎间关节失稳、错位,从而引发颈椎病。
长期低头不仅可能导致颈椎周围软组织的损伤,潜移默化中也可能导致颈椎关节功能紊乱,从而发病。
不良习惯是年轻人患颈椎病的主因
中老年人患颈椎病多见于颈椎的退行性改变引起的椎间盘突出、骨刺等,而年轻人颈椎退变一般不明显,而是由于急性外伤或者慢性劳损引起的软组织损变型颈椎病。
专家指出,不少年轻办公室上班族,长期伏案工作,出现低头、侧身、歪头、手拄脸、驼背等不良坐姿,下班后吃饭也离不开手机,回家看电视习惯半躺在沙发上,对颈椎的伤害很大,使颈椎附近肌肉处于紧张状态,进而导致颈椎的病变。
不仅是上班的年轻人,还有不少青少年也患上颈椎病。“过去的学生没有那大压力,多喜欢户外活动,而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大,在学校要坐着上课,课外也沉迷于玩手机、平板电脑,他们的颈部得不到适当的锻炼,颈肌薄弱,保护作用欠佳,长此以往,也容易引起颈椎病。”
专家提醒广大年轻人和学生,虽然年轻人患颈椎病大多不太严重,但也不要把身体当作可以挥霍的资本,一些不良的生活、学习、工作习惯不利于颈椎的健康,都应该及时改正,一旦身体出现不适要多加留意,及时去医院就诊。
喝水能预防患胆结石么
很多年轻人因为晚上睡觉比较晚,早晨又不愿意早起为自己做早餐,起床后简单洗漱一下就赶着上班了。年轻人成了胆结石的高发人群,这不能不说明问题。
如果我们偶尔实在不能按营养专家推荐的饮食比例,在早晨吃足够的食物,那么请记得喝一杯水!喝水还是必要的,最起码可以降低胆结石发生的概率。
飞蚊症开始盯上年轻人
“弯眉好还是立眉好”、“卷发好还是直发好”……一款通过五官拼接,为自己制作卡通形象的手机软件在年轻人中走红。不少人都开始热衷于拼出最接近自己面容的形象,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程女士也不例外,在为自己及同事、朋友熬夜“拼脸”的过程中,渐渐地,她总是能感觉到有一只“蚊子”在眼前乱飞,抓不住挥不去,令人心烦意乱。
而根据医生的诊断,她是由于长时间盯着手机,用眼过度,患上了“飞蚊症”——由于玻璃体浑浊造成的眼睛退行性病变,也就是玻璃体的加速老化现象。而实际上,在生活中遇到程女士这样苦恼的人不在少数。由于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以及长时间使用电脑办公的白领越来越多,“飞蚊症”这种以往普遍出现在四五十岁人群中的玻璃体老化现象已经逐渐年轻化,“盯”上了二三十岁的年轻人。
“在黑暗中长时间盯着手机,眼睛受到的刺激大,很容易出现这种情况。”专家表示,近一段时间来,因患上了“飞蚊症”前往医院就诊的人数激增,最多时甚至可以达到日门诊量的三成左右。而患者中,甚至有两三成左右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出现了本应在四五十岁人群才会出现的症状。
“虽然这种病大多是生理性玻璃体老化,不会影响视力。但如果是高度近视的患者,在特殊情况下也可能引起视网膜脱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专家表示,同时,她也建议“低头”一族玩手机15分钟左右就转移一下视线,给予眼睛适度的放松,将屏幕亮度适当调暗,在夜间看屏幕时最好打开台灯。如果已经出现这样的症状,也可适当选择润滑滴眼液进行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