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病如何诊断的呢
心理疾病如何诊断的呢
心理分析疗法:心理分析疗法亦叫精神分析疗法,就是把病人所不知道的症状产生的真正原因和意义,通过挖掘病人无意识的心理过程,将其召回到意识范围内。
破除潜抑作用,揭穿防御机制的伪装,使病人真正了解症状的真实意义,便可使症状消失。这个转变工作,就是心理分析治疗。用心理分析疗法对癔症、强迫症、恐怖症等神经症,以及性变态进行治疗,有较好的效果。
心理分析法的理论主要由临床实践和弗洛伊德自我分析的内省材料中总结出来,并通过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修正错误,以适应新的实践。这就是说,心理分析理论的科学性来源于他的实践性。
心理疾病有哪些?
轻型心理疾病包括:
1、神经症
如:神经衰弱、焦虑症、疑病性神经症(疑病症)、癔病(癔症)、强迫性神经症、恐怖性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
2、职业性心理疾病
如:教师的精神障碍、单调作业产生的心理障碍、噪音和心理疾病、夜班和心理问题、高温作业的神经心理影响。
3、性心理障碍
如:花痴(色情狂)、露阴癖、窥阴癖、窥淫癖、异装癖、自恋癖、性厌恶、恋物癖、阳痿、早泄、过度手淫等 。
4、人格障碍
如:偏执性、情感性、分裂样、冲动性、强迫性、表演性、反社会性、依赖性、边缘性、其他类型等。
5、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
如:病理性偷窃、病理性纵火、病理性网瘾、神经性呕吐、物质依赖、洁癖。
重型心理疾病包括:
1、功能性精神障碍
如: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分裂情感性精神病、应激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
2、器质性精神障碍
如:意识障碍综合征、痴呆综合征、遗忘综合征等。
精神病有哪些病因
精神病是指严重的心理障碍,其成因在不同的学科,如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都有不同的解释,虽然现在的理论通常在对不同患者上都有不同的贡献。下面精神科专家就来详细介绍下以上所提出的几点精神病病因。
不同角度分析精神病病因
现今对心理疾病最热门解释是生物学上的解释。一个有心理疾病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脑部结构或功能,或者是有不同的神经化学反应,不论是由基因或环境伤害(如胎儿酒精症候群 )引起的。
举例来说,许多被诊断有精神分裂症的病人被证实在大脑中有肿大的脑室和萎缩的灰质。另外,有些人认为神经传导物质不平衡也会导致心理疾病。最后,许多的遗传和双胞胎研究都证实像躁鬱症和精神分裂症等心理疾病是会遗传的。
由于传统医药学界的发展,以生物学上的解释为主导,所以是目前最受喜欢的,但心理学上的解释也不容忽略。心理学家认为矛盾、危机、紧张和创伤可能会导致心理疾病,特别是在一个容易受伤的人身上。例如,一个目睹父母亲杀人的小孩可能会发展出沮丧和紧张的情绪,甚至得到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 。
社会学家亦为重大事件和情境会导致心理疾病。例如,在社会运动、战争或遭受天然或人为的疾病时,该地区的人们有较高的机会得到心理疾病。贫穷、无常和缺乏资源和援助的地区也会比富裕和稳定的地区有较高机会得到心理疾病。
每种疾病都有可能有它自己的病因,精神病当然也不例外。了解从不同角度分析精神病病因,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预防精神病,也有利于针对病因对精神病进行治疗。
心理疾病的区别
心理疾病与精神病的
心理障碍几乎是人人都可能遇到,如失恋、落榜、人际关系冲突造成的情绪波动、失调,一段时间内不良心境造成的兴趣减退、生活规律紊乱甚至行为异常、性格偏离等等,这些由于现实问题所引起的情绪障碍,成为心理障碍。像这些问题大多数人往往自我调节或求助父母、亲朋、老师等帮助来调节,假如通过这些调节方法仍无效果时,就需要找心理咨询医生寻求帮助。
此外,心理咨询也适用于神经症,包括强迫症、焦虑症、恐怖症、疑病症、神经衰弱以及人格问题等,还适用于心理生理障碍(即心身疾病)、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心理障碍、儿童情绪障碍、学习障碍、各种智力发育异常等。
精神病指的是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率乱,导致认识、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的总称。致病因素有多方面:先天遗传、个性特征及体质因素、器质因素、社会性环境因素等。许多精神病人有妄想、幻觉、错觉、情感障碍、哭笑无常、自言自语、行为怪异、意志减退,绝大多数病人缺乏自知力,不承认自己有病,不主动寻求医生的帮助。
常见的精神病有: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性精神病、更年期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及各种器质性病变伴发的精神病等。患者及家属应和精神科医生积极配合,及早到医院治疗。
还有不少人总爱用嘲笑的口吻说别人:“你有神经病”。其实,神经病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的器质性病变,这些病变往往有明显疼痛、麻木、感觉丧失、瘫痪等症状或/和神经系统定位的体征,并可以通过医疗仪器如脑CT、MRI等找到病变的位置。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有:脑炎、脑膜炎、脑囊虫症、脑出血、脑梗塞、癫痫、脑肿瘤、重症肌无力等。患者应去神经内科或神经外科寻求诊治。
心理疾病诊疗的方法
1、提高自身承受力
虽说恐惧症患者明知引发恐惧的观念和思想是不合理的,但是由于自身承受能力差,因而不能及时加以克服。因此,对于恐惧症患者而言,及时提高自身素质很重要,只有提高了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因而才能在此基础上避免恐惧症愈演愈烈。
2、结合心理上的治疗
恐惧症本身属于心理疾病,因而进行心理治疗尤为重要。若是患者自身的症状实在控制不住的话,不妨定期到心理门诊和精神科门诊,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辅助心理治疗,这样能更加直接的缓解心理上的障碍,以免各项心理不适症状会发展地更加严重。
3、不能产生自责的心理
恐惧症若是长时间存在的话,往往使得患者会产生自责的心理,认为所表现出的病症都是不应该的。实际上,这样的心理对于患者的病症是明显不利的,因而对于恐惧症患者一定要避免再度产生心理上的其他障碍,以免在此基础上继发其他的精神障碍。
人的一生需扮演多种角色,不知道适时变通自己,就会形成社会角色固执。比如,有人在单位是领导,习惯向下属发号施令,可把这个社会角色用在对待妻子上,妻子就不会买他的账;用它来对待朋友,朋友更会认为他盛气凌人,不值得交往。
心理疾病和精神病的区别
精神病与心理疾病如何辨别,合理的诊断很关键。
一、诊断精神病需要把握的三个方面:
1、是否出现了幻觉(如幻听、幻视等)或妄想
2、自我认知是否出现问题,能否或是否愿意接受心理或精神治疗
3、情感与认知是否倒错混乱,知、情、意是否是统一,由此社会功能是否受到严重损害(即行为情绪是否已经严重脱离理智控制)。
重点在于对幻觉妄想与情感是否倒错混乱两个方面,对于是否有自我认知的判断应是在这两个重要判断基础之上。
二、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的不同。
心理障碍几乎是人人都可能遇到,如失恋、落榜、人际关系冲突造成的情绪波动、失调,一段时间内不良心境造成的兴趣减退、生活规律紊乱甚至行为异常、性格偏离等等,这些由于现实问题所引起的情绪障碍,成为心理障碍。像这些问题大多数人往往自我调节或求助父母、亲朋、老师等帮助来调节,假如通过这些调节方法仍无效果时,就需要找心理咨询医生寻求帮助。
此外,心理咨询也适用于神经症,包括强迫症、焦虑症、恐怖症、疑病症、神经衰弱以及人格问题等,还适用于心理生理障碍(即心身疾病)、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心理障碍、儿童情绪障碍、学习障碍、各种智力发育异常等。
通过上面的介绍,大家对于精神病与心理疾病如何辨别的问题了解了吗?可以说精神病和心理疾病有联系,但是也是有本质的区别,上面介绍的合理诊断精神病区别心理疾病,对于医生和患者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对于诊断和治疗这两种疾病都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判断失眠的标准依据
失眠在现如今的生活中是一种和普遍的现象,但是要知道有些失眠的表现只是偶然发生的、暂时的,但是失眠症则是长期存在睡不好的现象,并不是小事而是一种病症,如若没有及时就医治疗不仅让患者出现颓废、精神不振的症状,还是引发更多心理疾病、甚至是死亡的威胁。
诊断失眠的客观标准
失眠的客观标准为:①睡眠潜伏期延长(>30分钟);②实际睡眠时间减少(<6小时=;③觉醒时间增多(每夜>30分钟)。
失眠的诊断标准
中国精神疾病诊断分类第3版(CCMD-3)、美国精神疾病分类和诊断标准,第4版(DSM-Ⅳ)、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国际睡眠障碍分类(ICSD)等。
中国诊断失眠症的标准
中国精神疾病诊断分类第3版(CCMD-3):失眠症是一种以失眠为主的睡眠质量不满意状态,其他症状均继发于失眠,包括难以入睡、睡眠浅、易醒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再睡、不适感、疲乏或白天困倦。失眠可引起焦虑、抑郁或恐惧心理,并导致精神活动效率下降,妨碍社会功能。
症状标准:(1)几乎以失眠为唯一的症状,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多梦、早醒、或醒后不易再睡,醒后不适感、疲乏,或白天困倦等。(2)具有失眠和极度关注失眠结果的优势观念。
严重标准:对睡眠数量、质量的不满引起明显的苦恼后社会功能受损。病程标准:至少每周发生3次,并至少已1个月。
排除标准:排除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症状导致的继发性失眠。
温馨提示:因为大多数失眠都是由心理因素导致的,所以通过一些抑郁症判断依据也可以诊断失眠与否。其次,若患者持续数周甚至数月,夜里醒来多次。醒来后就难以入睡,胡思乱想到天明。睡不好、吃不香。还会感到全身不舒服,又找不到原因。经常感到疲劳,精力不足,做事力不从心,就可以确诊为失眠症,这时需要及时到医院就医诊治。
心理疾病的类型
心理疾病是很普遍的,只不过存在着程度区别而已,而且现代文明的发展使人类愈发脱离其自然属性,污染、生活快节奏、紧张、信息量空前巨大、社会关系复杂、作息方式变化、消费取向差异、在公平的理念下不公平的事实拉大、溺爱等,都使心理疾病逐渐增多并恶化。心理疾病种类很多,表现各异,而且有可能出现更多的以前都没有注意到,或已经合理化(不认为是心理疾病)。随着时代变化新发现的心理疾病也不少。
心理疾病学术上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可根据不同的标准或其严重程度分类,可分为感觉障碍、知觉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意志障碍、行为障碍、意识障碍、智力障碍、人格障碍等。
详细分类针对患者的年龄结构和不同年龄段患者的咨询、治疗重点,心理疾病按照以下方式分类:
儿童常见心理疾病
拔毛癖、多动症、习惯性尿裤、屎裤(儿童遗便症)、夜尿症、自闭症、精神发育迟滞、口吃、言语技能发育障碍、学习技能发育障碍、儿童抽动症、儿童退缩行为、Asperger综合征、Heller综合征(婴儿痴呆)、Rett综合征、品行障碍、儿童选择性缄默、偏食、咬指甲、异食癖,以及一些具有儿童特点的儿童性别偏差(包括儿童异装癖)、儿童精神分裂症、儿童恐怖症、儿童情绪障碍(如焦虑症、抑郁症)等。
青少年常见心理疾病
考试综合症、严格管束引发的反抗性焦虑症、恐怖症、学习逃避症、癔病、强迫性神经症、师生恋(单相思)、恋爱挫折综合征、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网络综合症等。
成年人常见心理问题
工作适应疾病:过度成就压力、物质金钱关系不当(如致富后的空虚症、吝啬癖等)。
职业性心理疾病:教师的精神障碍、单调作业产生的心理障碍、噪音和心理疾病、夜班和心理问题、高温作业的神经心理影响。
性心理疾病:花痴(色情狂)、露阴癖、窥阴癖、窥淫癖、异装癖、自恋癖、性厌恶、恋物癖、阳痿、早泄、过度手淫等。针对中老年的:更年期精神病、更年期综合征、痴呆、阿尔采莫氏病、老年期谵妄、退离休综合症。
除此之外,可按照疾病的性质和发生原因划分:
不良习惯及嗜好:偷窃癖、纵火狂、神经性呕吐、物质依赖、洁癖。
神经症:神经衰弱、焦虑症、疑病性神经症(疑病症)、癔病(癔症)、强迫性神经症、恐怖性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 。
生理心理疾病
躯体形式障碍:躯体化障碍、疑病性神经症(疑病症)、心脏神经症、胃肠神经症、肥胖症、神经性厌食症、经前综合症 。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阿尔采莫氏病、急性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多发梗死性痴呆、皮质下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皮质和皮质下混合性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Huntington病所致精神障碍、肝豆状核变病(Wilson氏病)所致精神障碍、麻痹性痴呆(大脑神经梅毒所致精神障碍)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脑囊虫病所致精神障碍、颅脑损伤所致精神障碍、颅内肿瘤所致精神障碍、癫痫性精神障碍。
症状性(器质性)精神病:生理疾病和心理的关系、传染病和心理疾病、药物引起的精神障碍、酒精中毒、中毒性精神障碍、肝脑综合征、肺脑综合征、尿毒症所致精神障碍、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所致精神障碍、甲状腺功能亢进所致精神障碍、营养代谢疾病所致精神障碍、风湿性感染所致精神障碍、伤寒所致精神障碍、系统性红斑狼疮所致精神障碍。
心理生理障碍
心因性心理(精神)障碍:适应性障碍、反应性精神病、感应性精神病、气功所致精神障碍(气功偏差)、恐缩症(缩阴症)、迷信引起的精神障碍、忧郁症、病态怀旧心理。
人格障碍
精神病和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常用抗精神病药物 心境障碍:躁狂症、抑郁症
偏执性精神病
医源性精神病、旅途精神病
周期性精神病
家庭因素引发的精神障碍:丧偶综合症。
心理病和精神病的区别
事实上,精神疾病是许多“障碍”性症状的总称,可以称之为“障碍症”,精神疾病的范畴极大,包括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精神障碍和非器质性精神障碍,心理疾病是非器质性精神障碍中的一部分。
一般我们提到的精神病并不是指所有的精神疾病,而是指精神疾病中较重的那些疾病,而相对来说,心理疾病常被认为症状较轻。心理咨询师会把病人分为三类: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精神病,以表示病情由轻到重。过去,人们并不重视心理疾病,也很少诊断,主要治疗的是那些精神症状严重的患者。随着医学的发展和人们对心理状态的关注,心理障碍成为精神疾病中的常见症状,于是这些心理障碍性疾病被单独归纳为一类,称为心理疾病。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心理问题严重可引起心理障碍,心理障碍发展加重并持续较长的时间就有可能诊断为心理疾病,心理疾病再严重也可能诱发或转变成为严重的疾病。不管是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就诊的科室都是精神科或精神心理科。
胃肠心理疾病
有这样一个病人,她被腹泻折磨半年多了,痛苦不堪。开始拉肚子的时候,她以为是吃什么东西吃坏了肚子,就自己找点消炎药吃了几天,结果没有好转,反而更厉害了,吃什么都拉,拉出的东西像水一样,她就去单位卫生所找医生看看,医生给她换了种消炎药,继续用药一段时间仍然没有好,总是肠胃不舒服,也找不出腹泻的规律和原因。时间长了,她担心自己得了什么怪病,不断地往各个医院的消化科跑,直到有位消化科的医生建议她去看心理医生。
她想不到腹泻跟心理有什么关系,但实在没有办法了,就“死马当作活马医”吧,将信将疑来到心理科。心理医生问,最初开始出现腹泻的时候,生活中有什么事情发生吗?她想了想说,那时刚从领导岗位退下。过去工作很忙,要管很多事很多人,突然停下来很不适应,不知道该干什么,胡思乱想,总是有很多担心,吃饭也开始不规律了,有时有什么吃什么,有时不想吃就不吃了,心里很烦躁但也说不清烦躁什么。
经诊断,这位病人最初出现的腹泻症状是由精神心理因素导致的,后来抗生素的使用更使肠道益生菌遭殃,导致胃肠功能紊乱。
通过一段时间的心理治疗,她调整了心态,重新找回生活的意义,舒缓了焦虑情绪,胃肠功能也正常了。
其实,因心理因素引起胃肠功能问题的情况很多,比如,有些考生在面临重大考试前会突然出现腹泻,还有很多人经常感到胃不舒服,不想吃饭,往往习惯求助于药物而忽视心理的调整。不仅走了弯路,更加重了身心的痛苦。
有一位妈妈带着自己十六岁的女儿来咨询,妈妈说孩子不想吃饭,没胃口,勉强吃点就吐。看着孩子非常消瘦,妈妈很心疼,去好多医院的消化科看,做了好多检查,也没发现有什么异常。经人提醒,就来看看是不是有心理原因。的确,孩子的问题属于神经性厌食症,跟心理有直接的原因。
在起初跟孩子的沟通中,孩子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说自己挺好的,没什么事,在学校也挺好的,就是不想吃饭,觉得这样正好减肥了。随着谈话的深入,我渐渐了解到孩子内心的苦闷和压抑。孩子和单亲妈妈生活在一起,孩子理解妈妈的不容易,也很懂事,学习很努力;但孩子学习成绩并不理想,总是受到妈妈的批评;在学校孩子觉得自己不受欢迎,也没什么好朋友;她总是羡慕地看着别的同学在一起说笑玩耍。她不知道该怎样赢得同学和老师的关注,也不敢跟妈妈说这些,也不想说,因为她觉得即使说了妈妈也会说“好好学习吧,只要学习好,人家就会瞧得起”。这样的生活让她情绪很低沉,对什么也没兴趣,也没胃口吃饭。有次一个同学跟她说了句“你最近瘦了,怎么减肥的呀”,她和这个同学有了些交谈,这让她心里很高兴,似乎找到可以吸引大家关注的方法了,她就开始有意少吃饭,本来就不好的胃口就越来越不想吃,甚至吃进去内心就排斥,总会呕吐。
通过心理咨询,找到了孩子深层的心理原因,这样就有了改变的机会。
这些案例在提醒人们,身体和心灵是一个整体,心理的变化会影响身体,我们不仅要关注身体健康,更要关注心理健康。
常见的心理疾病有哪些呢
心理疾病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心理异常的总称。通过对咨客心理症状的分析,可首先做出医学诊断,进一步做心理学诊断,便于选择心理治疗的方法。常见的心理疾病包括精神病、神经症及其它心理障碍:
1、精神病:是一类严重的心理疾病,需精神科专科医生来治疗。包括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性精神病;
2、神经症:是公认的心理因素引起的疾病,是心理治疗的主要对象。根据ICD-9中规定,分为十类:A焦虑神经症、B歇斯底里(我国译为癔病)、C恐怖症、D强迫症、E抑郁症、F神经衰弱、G人格障碍、H疑病症、I其它神经症性障碍、J未定型;
3、其它心理疾病:A性倒错、B性变态(包括露阴症、窥阴症、挨擦症、恋物症、异装症),以上病症又叫性偏移。精神分裂症是所有精神疾病中最复杂的一种,是脑的严重、慢性、致残性疾病。曾被认为是心理疾病,现划为大脑疾病。尽管男女均可发生精神分裂症,但男性起病比女性早,通常在10~20岁起病。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对于常见的心理疾病都有所了解了。心理疾病是虽然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病情,但是处理或者护理的不好,同样会对人造成很大的伤害,更有可能是一生的阴影和影响。如果您身边有患病的朋友,一定要好好照顾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