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肌肉震颤症状起因

肌肉震颤症状起因

生理性震颤在某些情况下,大多数正常人在两上肢向前平伸时,手部会出现细微的快速震颤.生理性震颤的强化可见于焦虑,紧张,疲劳,代谢紊乱(例如,酒精的戒断,甲状腺毒症),或某些药物的应用(例如,咖啡因及其他磷酸二酯酶抑制剂,β-肾上腺素能激动剂,肾上腺皮质激素).

原发性(良性遗传性)震颤一种细微至粗大的慢震颤,通常影响手,头及声带.在50%病例中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因素.震颤可为单侧性.震颤在静止时很轻微或不发生,当病人执行精巧动作时能引发震颤,在上述可使生理性震颤强化的任何因素影响下原发性震颤也会增强.随着年龄的增长,原发性震颤的发病也增多,偶尔被错误地称为老年性震颤.

肌肉震颤的治疗偏方

肌肉以每秒4次~6次的频率,连续而有节律的收缩与松弛称为肌肉震颤,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一个症状,主要由于黑质和黑质纹状体通路病变而引起

偏方一

方药选用天麻钩藤饮合镇肝熄风汤加减:天麻、钩藤、石决明、栀子、黄芩、川牛膝、怀牛膝、杜仲、桑寄生、益母草、茯苓、夜交藤、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生白芍、玄参、天冬、川楝子、生麦芽、茵陈、甘草等。

偏方二

方药选用导痰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半夏、橘红、茯苓、炙甘草、南星、枳实、生姜、羚羊角、钩藤、桑叶、菊花、生地、贝母、白芍、竹茹等。

偏方三

方药选用人参养荣汤加减:白芍、当归、陈皮、黄芪、肉桂、人参、白术、甘草、熟地、五味子、茯苓、远志、生姜、大枣等。

因为患者肌肉不协调,不要催患者快吃快喝。喝冷饮可选用有弹性的塑料吸管,喝热饮用有宽把手、且质轻的杯子。在患者的碗成盘子下放一块橡皮垫以防滑动。鼓励患者增加身体活动,饮足够的水,在每天饮食中增加纤维性物质如蔬菜等,必要时或迫不得已时才用通便药物

巧克力中毒该怎么办

巧克力中含有可可碱,人可以很快地通过肝脏和肾脏将可可碱处理并排出体外,而猫狗排出可可碱就慢得多,吃多了会中毒而死。水果对人类好处多多,对猫和狗也不啻于毒药。比如葡萄和葡萄干,狗吃了有可能引起肾衰竭并可致命。

巧克力中毒是指,宠物爱好者往往认为巧克力营养价值高,过量喂食给幼犬以此补充养分而错误导致的。

幼犬喜欢甜食,宠物爱好者往往以为巧克力营养价值高,过量喂食以此补充养分。

(病因)巧克力内含有大量黄嘌呤的衍生物,幼犬因过量投喂巧克力而呈现中毒反应,往往不会引起注意,贻误治疗时机造成死亡。

(症状)幼犬高度兴奋、烦躁不安、呕吐腹泻、肌肉震颤、萎缩、多尿、重者引起死亡。

(诊断)此病诊断需详细分析病史,结合接触史,据临床表现神经症状、肌肉萎缩和多尿可做出诊断。

(治疗)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静脉输液,缓解中毒,加快毒物排出。口服或静脉输液时加入维生素B1、B6、C。调节电解质平衡:静脉滴注林格氏液。调节呼吸功能:小剂量的苯甲酸钠咖啡因注射液0.05~0.1克/次。镇静:出现神经症状时为减轻肌肉震颤症状可使用安定、盐酸氯丙嗪等注射液,皮下或肌肉注射。减缓毒物吸收可口服氢氧化铝胶,5~10毫升/次。

什么是帕金森病

帕金森氏病又称震颤麻痹(paralysis agitans)。患者症状为:全身肌紧张增高、肌肉强直、随意运动减少、动作迟缓、面部表情呆板。此外,患者常伴有静止性震颤。震颤多见于上肢,其次为下肢及头部,震颤节律每秒约4~6次。近年来研究证明,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的破坏可能是发生帕金森氏病的主要原因。黑质为多巴胺能神经元存在的主要部位,其纤维上行至纹状体。在黑质和基底神经节中存在大量多巴胺。帕金森症患者,一般中脑的黑质发生病变,脑内多巴胺含量也很低。在临床上,如给患者注射多巴胺的前体——左旋多巴,可缓解肌肉强直、动作徐缓及震颤等症状。

帕金森病的疾病诊断

1.与继发性震颤麻痹综合征相鉴别

(1)脑血管性震颤麻痹综合征:多发生在腔隙梗死或急性脑卒中之后,有高血压、动脉硬化表现以及锥体束征、假性球麻痹等,颅脑CT检查有助诊断。

(2)脑炎后震颤麻痹综合征:病前有脑炎历史,见于任何年龄,常见动眼危象(发作性双眼向上的不自主眼肌痉挛),皮脂溢出,流涎增多。

(3)药源性震颤麻痹综合征:有服用吩噻嗪类等抗精神病药或萝芙木类降压药等病史,在不同环节干扰了儿茶酚胺的代谢而引起的,停药后症状消失。

(4)中毒性震颤麻痹综合征:主要依据中毒病诊断,如病前有一氧化碳中毒等病史。

2.与各种原因引起的震颤相鉴别

(1)特发性震颤:震颤虽与本病相似,但无肌强直与运动徐缓症状,可有家族遗传史,病程良性,少数或可演变成震颤麻痹。

(2)老年性震颤:见于老年人,震颤细而快,于随意运动时出现,无肌强直。

(3)癔症性震颤:病前有精神因素,震颤的形式、幅度及速度多变,注意力集中时加重,并有癔症的其他表现。

(4)脑炎后震颤麻痹综合征过去有脑炎病史,常见动眼危象,皮脂溢出及流涎增多。

(5)见于腔隙状态的血管性震颤麻痹综合征是由纹状体内的腔隙中风所引起。以步态障碍为突出,可有痴呆和锥体束征,而震颤、运动徐缓少见,可由MRI或CT扫描得以确诊。

(6)由颅脑损伤、肿瘤和中毒引起者,可根据有关病史及检查发现而做出诊断。

(7)有基底节钙化者须查明引起钙化的原因。基底节钙化者未必都出现震颤麻痹症状。

(8)酒精中毒、焦虑症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的震颤,根据病史,不难识别。

3. 与伴有震颤麻痹症状的某些中枢神经多系统变性病相鉴别 如肝豆状核变性,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小脑脑桥橄榄萎缩症等。这些疾病除有震颤麻痹症状外,还具有各种疾病相应的其他神经症状,如小脑症状、锥体束征、眼肌麻痹、不自主动作、直立性低血压、运动神经元病及痴呆等。

老年人肺性脑病的症状

昏迷、晕厥、神志淡漠、抽搐、扑翼样震颤、腱反射消失

在基础疾病及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基础上出现神志淡漠、肌肉震颤或扑翼样震颤、间歇抽搐、昏睡,甚至昏迷等。亦可出现腱反射减弱或消失、锥体束征阳性等。应鉴别脑血管病、代谢性碱中毒、感染中毒性脑病。

根据有慢性脑肺疾病病史,临床出现神经精神症状,结合血气分析即可诊断。

肌肉松弛症状起因

中医治糖及专病专方 黄煌教授讲座笔记----糖尿病方

我国发病率:与GDP增长速度同步。糖尿病与紧张、压力有关

胰腺产生不了足够的胰岛素或人体无法有效地利用产生的胰岛素。1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儿童多见。离开胰岛素迅速死亡。发病急,表现为明显的多尿,口渴,饥饿,视力减退2型糖尿病:成年人多见。90%的糖尿病为2型。特点:发病非常缓慢,不依赖胰岛素,多数人在40岁以后发病,肥胖者多见。

妊娠期糖尿病:可导致巨大胎儿。

各种并发症:常见的有:脑梗,脑出血,白内障,视网膜病变,眼底出血,心梗,心绞痛,高血压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感染,下肢坏死、麻木。糖尿病性神经病:导致下肢麻木疼痛,糖尿病足:皮肤发黑,溃疡,或下肢溃烂。糖尿病肾病(DN):全身水肿,蛋白尿,10%-2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肾衰。5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有的糖尿病患者还有抑郁症和焦虑症。

经方优势:1.治疗或预防并发症2.改善体质3.提高生活质量----睡眠改善等。适用中医者:1.使用胰岛素或降糖药后血糖控制不理想; 2.已出现并发症者; 3.有其它非糖尿病相关症状,但无有效治疗措施。如便秘、腰痛、腿痛,但血糖正常。

一、 葛根芩连汤伤寒论里用来治疗下利、腹泻。利遂不止,脉促,喘而汗出。葛根20-60克 黄芩6-20克 黄连 5-10克 生甘草3-10克葛根:治疗口渴,项背强痛,含葛根黄酮,有降糖作用黄连:也有降糖作用,量可适量加大可用于二型糖尿病。三种情况下用:1. 伴有舌红,腹泻,心率偏快。黄连可用来治疗消渴,古代有很多的经验。本草纲目:用酒制黄连治疗消渴。治疗热利。其作用类似二甲双胍。2. 伴有项背强痛,或头痛,或腰腿痛,全身乏力。如高血压,或颈椎病导致。葛根善于治疗“项背强几几”症候群,主诉可能有:腰酸,腿拖不动,疲劳,头痛。3.嗜酒者,可导致血糖居高不下。有口渴,喝酒后口干得不得了:葛根最好。有解酒毒作用。适用于糖尿病患者出现严重口渴。形体特征:壮实,中年,喜喝酒吃肉,肌肉发达,满脸油腻,容易出现大便不成形或腹泻,吃得多,饮食上不大忌口,全身无力,困重,特别是头项腰背强痛不舒。尤其是应酬多工作压力大的。体检常发现血糖高或血压高。葛根:食品,量要大,30克以上,甚至60-100克。也可采用先煎葛根,再把连、芩放入。对于消除头痛、腰背拘急,颈项强痛有效果,同时有降压作用。加法:加制大黄:适用于有高血压,有出血倾向。合为三黄泻心汤,有降压,止血作用。也可清火,对牙周脓肿、牙痛有效。加怀牛膝:可用来治疗糖尿病导致的性功能障碍。原因:下半身供血障碍,导致阳萎。还可治疗腰痛,腿痛(下肢供血不好)。对扩张下肢血管非常有好处(引血下行)。糖尿病足,伴腰椎间盘突出或椎管狭窄者可用。量要大,至少15克,甚至30克。

二、 白虎加人参汤《伤寒论》:“渴欲饮水,口干舌燥等,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生石膏15-60克 知母10-30克 生甘草6-12克 粳米30-50克(山药20-40克) 人参(生晒参6-12克,党参或北沙参10-20克)知母也有降血糖作用,清热除烦止汗止渴,多食易致腹泻,适于便干结者。适用于各型糖尿病(1型、2型、妊娠糖尿病),要见到烦渴多饮,口渴程度非常严重。一定要看舌苔,舌干燥,大便干结,如羊矢状。多汗或易汗,动则出汗。形体消瘦。临床使用机会不是很多。对于人要求比较严格。人参、知母:有降血糖作用。体质特征:明显消瘦,白瘦,皮肤白净,但少光泽。消瘦后消耗比较多。大便干结如栗。口渴感明显,口唇,舌可能淡(不一定很红),但舌面要干燥。易出汗,汗多。皮肤黑暗、黄、浮肿、或满面红光者,无效(谨慎使用)。人参切片口服或含服:吸收率80%。白参、红参、别直参:效果相同。精神萎靡,出汗多,气喘,脉虚者:用吉林参最好(别直参、白参)口干舌燥:用西洋参食欲不振:用党参,降血糖作用不明显干咳或便秘:用北沙参或玄参。北沙参治疗干咳,养肺阴;玄参治疗咽喉疼痛和大便秘结。配合其它药物:麦冬,生地,芍药,石斛,丹参,怀牛膝麦冬:治疗赢瘦(消瘦得厉害,肌肉萎缩)生地:有降糖作用,可治疗便秘。消瘦,口干,大便干结者适用芍药(白/赤芍):治大便干结和糖尿病足(小腿抽筋,麻木、疼痛)石斛:凉药,治口渴,对糖尿病引起的周围血管损害,糖尿病足,下肢疼痛血栓,腰腿无力有效丹参:活血化瘀,保护心脑血管牛膝:引血下行,治疗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

三、 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胖人,尊荣人(地位比较显赫,平时好逸恶劳)生黄芪3两 桂枝3两 白芍3两 生姜 6两 大枣适用于糖尿病导致的血管和神经损害。主诉:肢体麻木,感觉减退,蚁行感,火烧感,怕冷,不能吹风。下肢皮肤发暗,发黑,或变苍白,出现溃疡(足诊)。注意穿宽松的鞋子,不要穿皮鞋,不能磨破。治疗糖尿病性心脏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性高血压,糖尿病周围血管病,糖尿病视网膜病,都可以使用。松软无力,肌肉萎缩。它是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神经、肌肉的营养剂。芪桂五物汤体质:肌肉松软,水多,易浮肿,易自汗。食欲很好,吃了后不胀。但无力,头晕,气短,心慌,爬楼梯都气喘吁吁。严重时胸闷胸痛,头晕眼花,提示心脑供血不足。脸色:黄暗,也有暗红。舌质淡红,或淡胖,不是通红。甚至紫,有紫斑(有瘀血,心脑供血有问题)。一般都是食欲旺盛,腹部松软。如进食后腹痛腹胀者,慎用黄芪。瘦瘦的,有胆囊炎,胆石症,返流性胃炎,返流性食道炎患者,不能用黄芪。加减:加葛根川芎:机率很高,血压高,头晕头痛,有脑梗塞的,对心脑血管供血有促进作用。腰痛下肢痛:加怀牛膝,治下肢浮肿,或腰痛生姜:用量大,祛寒药,促进周围血液循环,能发汗。祛风寒,通血痹。服药后要注意保暖。

四、 桂枝茯苓丸千古名方:活血化瘀,而瘀血的病理因素在慢性病中很多。适用于糖尿病导致的血管损伤伴有瘀血证。瘀血证:较壮实,皮肤干燥,如蛇皮,肌肤甲错;舌质暗红,紫红,也有暗淡。问诊:腰腿痛,大便干结。摸下腹部:往往有疼痛(盆腔供血不好)。或有脑梗塞:瘀血的一种表现。视网膜血管病变,糖尿病足,引起溃疡疼痛,或糖尿病肾病:也有瘀血。治疗糖尿病肾病:1.加大黄,牛膝:治BUN,CREAT居高不下,而且大便干结者:帮助肾功能得到改善,使BUN,CREAT降低2.出现下肢浮肿,面色黄、多汗,即出现黄芪桂枝五物汤证的患者:加黄芪,葛根。黄芪用治肾病也非常有效,补气活血3.痛,两腿疼痛(糖尿病足的一种表现):重用芍药。芍药甘草汤治脚挛急,用赤芍30-60克

五、 芍药甘草汤脚挛急,用芍药甘草汤,其脚即伸。芍药、甘草:原方各四两。现代:芍:甘=6:1白芍/赤芍20-60克 生甘草3-10克。糖尿病足的常用方又名去杖汤:治疗下肢麻木、疼痛、步履困难。四味健步汤:芍药 石斛 牛膝 丹参,治疗糖尿病足,加甘草也可:治下肢疼痛,麻木,发冷,溃疡可用。石斛:《千金方》,《外台秘要》用得很多:治疗腰腿痛,脚弱不能步履,糖尿病患者芍药甘草汤还能治疗便秘:尤其是大便干结如粒状。芍药50克以上有通便作用,有解除肠痉挛的作用。赤芍:活血化瘀,舌暗紫,或血液粘稠度大。脑梗、心梗、下肢血栓,或闭塞性动脉炎,血液粘稠,血管不通白芍:养血柔肝,用于肌肉痉挛性疾病,如腓肠肌,胃肠平滑肌痉挛

肌肉震颤和抽搐

兴奋性的高低取决于引起兴奋的离子通道的性状和膜电位和阈电位之间的差距。

离子通道的性状能决定动作电位能否引起,也就是兴奋性的有无和高低。

动作电位引发肌肉收缩的关键是胞质内Ca2+浓度的瞬间变化。

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激活肌膜上的L型钙通道并激活ryanodine受体而释放钙。

1、肌膜上的动作电位沿肌膜和由肌膜延续形成的T管膜传播,并激活T管膜和肌膜上的L型通道。

2、激活的L型钙通道激活JSR膜上的ryanodine受体(PYR),使JSR内的Ca2+释放入胞质,胞质内的钙浓度由静息时的不足0.1umol/L升高到1-10umol/L。

3、胞质内Ca2+浓度的升高促使Ca2+与TnC结合并引发肌肉收缩。

4、胞质内的Ca2+浓度升高激活LSR膜上的钙泵,钙泵将胞质中的Ca2+逆浓度梯度回收入肌质网。

老人手抖的临床表现

1、老人手抖的临床表现

震颤初期只是在运动时出现,之后在静止时也存在。其频率、幅度与帕金森综合征类同。震颤以头、下颌与唇部多见,呈点头状或左右侧向震颤,但无肌张力增强及运动减少的特点。指身体的一部分或全部表现为不随意的有节律性的颤动,临床上又将其细分为:静止性震颤、运动性震颤、姿势性震颤、回跳性震颤及震动性震颤等。 静止性震颤即肌肉在松弛的情况下出现肢体抖动,睡眠时消失。老人手抖的临床表现

2、老人手抖的病理因素

特发性震颤。这种病的病因不明,主要累及上肢和头部。主要表现是做精细动作时出现手抖,如写字、持筷子、扣纽扣等。情绪紧张、疲劳时手抖更明显,于精神松弛或休息时减轻或完全消失。喝酒后症状可减轻。帕金森病。这是一种发生于老年人的退行性疾病,除手抖外,还伴有动作缓慢,肢体僵硬,平衡功能差等症状。

3、老人手抖的症状分类

生理性。幅度小而速度快,多在静止时出现,是一种细小的、快速的、无规律的抖动。生理性手抖常在精神紧张、恐惧、情绪激动、剧痛及极度疲劳的情况下出现,一旦引起手抖的上述原因消除,手抖也随之消失。医学上称“震颤”;是指手不随意的颤动,常为永久性的。主要分为静止性手抖和运动性手抖两种类型。其中静止性手抖是肌肉在完全放松的情况下,即安静的状态下出现的手抖。

肌肉震颤的诊断详述

(1)震颤部位:通常从某一侧上肢远端开始,以拇指、食指及中指为主,表现为手指象在搓丸子或数钞票一样的运动。然后逐渐扩展到同侧下肢和对侧肢体,晚期可波及下颌、唇、舌和头部。在发病早期,患者并不太在意震颤,往往是手指或肢体处于某一特殊体位的时候出现,当变换一下姿势时消失。以后发展为仅于肢体静止时出现,例如在看电视时或者和别人谈话时,肢体突然出现不自主的颤抖,变换位置或运动时颤抖减轻或停止,所以称为静止性震颤,这是帕金森病震颤的最主要的特征。有时下肢亦较明显或其它部位的震颤比较突出。部分病人震颤出现较晚,以强直为主,常被误诊为偏瘫。

(2) 震颤频率:帕金森病的震颤频率多为4-8次/秒,一般要比单纯性震颤稍慢些,幅度稍大,而比动作性震颤的频率快,幅度略小。这个特征也可以帮助我们区别其它的疾病,如因舞蹈病、小脑疾患、还有甲状腺机能亢进等引起的疾病。

(3) 震颤具有波动性:即有时明显,有时则有减轻或消失。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及始动时震颤明显,随意运动时减轻,人睡后消失。

(4) 震颤对运动的影响:在震颤较轻时,可以不影响运动功能,或者生活可以自理;随着病情的进展,震颤可以影响部分运动功能。如写字越来越困难甚至不能写字,生活不能自理。

(5) 震颤伴随的体征:震颤伴肌张力增高,多见于帕金森病,于检查时可发现“齿轮样”强直,在头颈伸屈及肘、腕关节被动活动时容易发现。这种静止性震颤不伴共济失调,腱反射可以没有明显变化,也不伴病理反射和感觉障碍。

震颤有哪些表现

1.生理性震颤

指正常人身体某部分的细小的动作性震颤,通常影响双手,但也可累及身体各部分,幅度轻微,形式固定,一般不对正常活动造成障碍。主要为姿势性震颤,令被检查者平伸双手,在手背上搁一张纸时容易看到8~12 Hz的震颤。入睡后仍可出现。

2.病理性震颤

(1)静止性震颤

指肢体完全被支撑、消除重力影响后,相应肌肉自主收缩时产生的震颤.即在躯体肢体完全休息不动时出现的震颤。人睡后震颤消失,运动时震颤减轻或消失。震颤频率为5~10 Hz,比较有节律。形式上静止性震颤与部分性肌痉挛有些相似,需通过神经电生理检查鉴别。

1)震颤麻痹:即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临床上以锥体外系运动障碍为特征:表现为运动迟缓、静止震颤和强直。患者还可出现吞咽困难,自主神经运动障碍和痴呆。虽然震颤麻痹患者早期也表现为震颤。但大部分研究学者仍认为特发性震颤和震颤麻痹是不同的疾病。震颤麻痹患者无论静止时或运动时均出现“搓丸样动作”震颤,惠者出现运动减少和运动徐缓。特殊的“面具脸”、慌张步态和特殊的姿势:头部前屈、躯干前倾,行走时两上肢屈曲,不见摆动,协同运动消失。并且肌张力增强,起病的年龄和起病形式等都可以和特发性震颤相区别。特发性震颤罕见静止性震颤。

2)老年性震颤:发生于老年人。震颤初期只是在运动时出现,之后在静止时也存在。其频率、幅度与帕金森综合征类同。震颤以头、下颌与唇部多见.呈点头状或左右侧向震颤,但无肌张力增强及运动减少的特点。

3)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曲于铜在体内过度蓄积,损害肝、脑等器官而致病。本病大多在10-25岁间出现症状,男稍多于女。家族中常有多个相同疾病患者。震颤以细微的震颤、轻微的言语不清或动作缓慢为其首发症状,以后逐渐加重至粗大震颤。典型者以锥体外系症状为主,表现为四肢肌张力强直性增高,运动缓慢,面县样脸,语言低沉含糊,流涎,咀嚼和吞咽困难。不自主动作以震颤最多见,常在括动时明显,严重者除肢体外头部及躯干均可波及,此外也可有扭转痉挛、舞蹈样动作和手足徐动症等。精神症状以情感不稳和智能障碍较多见,严重者面无表情。口常张开、智力减退。少数可有腱反射亢进和锥体束征,有的可出现癫痫样发作。患者角膜后缘与巩膜交界处可见宽约2~3 mm左右的棕黄或绿褐色色素环(Kayser-Fleischer环.K—F环)。用裂隙灯检查可见细微的色素颗粒沉积,为本病重要体征。

4)甲状腺功能亢进性震颤:通常微细,局限于手指。两手平伸或用力时明显。患者伴有明显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状,可资鉴别。

(2)意向性震颤

出现于随意运动时,故又称运动性震颤(kinetic trem—or),指在任何肌肉自主收缩过程中发生的震颤。常在肢体运动时或开始运动时出现,快达到目标时最为明显。与静止性震颤相比。呈无节律、振幅大、受情绪影响而增强。主要见于小脑及其传出通路的病变,如小脑肿瘤、血管性病变、多发性硬化、弥漫性轴周性脑炎、播散性脑脊髓炎等。

1)小脑疾患:小脑病变时主要表现为意向性震颤,系齿状核或发自齿状核的通路病变所致。静止时不出现震颤,运动时震颤速度不快,但振幅粗大,不规则。如作指鼻试验或举杯动作时,震颤变大且更为明显。伴有运动障碍。

2)多发性硬化:本病以小脑性意向性震颤为多,常为意向性震颤和姿势性震颤合并出现。患者在静止时不出现震颤,而在坐位或立位时头与躯干前后摇动,振幅开始较小,以后逐渐增大。一般上肢震颤较下肢重且更明显。结合反复发作的脑、脊髓和视神经受损的特征可考虑诊断。

(3)姿势性震颤

当肢体或躯体某一部位抵抗重力,在维持某种姿势时产生的震颤。肌张力在主动随意运动时增高而产生的震颤。即在静止状态下不出现,只有当患者身体处于某种姿势的情况下才出现震颤。

1)特发性震颤:起病早且常有震颤家族史。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姿势性震颤为本病的唯一症状。往往见于手部,影响精细动作、书写和用匙筷进食。其次为头部,表现为细小的点头或摇头动作:患者平举上肢时,可见双侧指部和腕部的5~8次/秒震颤,振幅不定,在精神紧张时加剧。本病既无肌强直及运动减少,又无肌张力低下、共济失调、眼震和醉汉步态等症状,易与震颤麻痹和小脑疾患相鉴别。

2)扑翼震颤:主要特点为姿势性震颤。在静止与睡眠时消失,精神兴奋时增强。当患者两上肢前伸平举,手指分开时震颤明显。当患者腕部伸直维持一定姿势时,腕关节突然屈曲,而后腕关节又可迅速伸直至原来的位置,这样反复的腕关节屈曲及伸直,状如扑翼。这种震颤以不规则、无节律、振幅经常有变化为特征,主要见于全身性代谢疾病,虹肝昏迷、尿毒症、慢性肺功能不全、低血钾、心力衰竭时的红细胞增多症、脂肪泻、Whipple病及低血镁症,系由中枢神经系统反复抑制和兴奋肌张力所致。

3)中毒和感染性震颤:各种药物和酒精、锂、铅、磷、镁、汞、一氧化碳等中毒以及各种感染(如伤寒、水痘、天花)均可发生姿势性震颤。如酒精中毒时的这种震颤干静止时不明显,当上肢前伸手指分开并保持此姿势时震颤明显,以震动性震颤为其特征。多发生于手指,进而波及舌、面肌和鼻翼肌。在笑和说话时可以见到细小的震颤。汞中毒引起的震颤,呈中等节律震颤。静止时出现,运动时更突出,越近目的地,震颤越强。即静止性震颤与姿势性震颤混合出现,在疲劳与精神兴奋时增强。

(4)混合性震颤

同时具有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震颤称混合性震颤,如小脑病变、肝豆状核变性可合并发生静止性、姿势性及意向性震颤。癔症性震颤表现为多变不规则的震颤,震颤大小不一。静止和运动时都存在。有明显的精神因素,常伴有其他癔症性症状,分散病人注意时震颤缓解,集中注意于病变部位时震颤增强。

相关推荐

咳嗽症状起因

引起咳嗽症状的疾病很多,根据病因不同,主要分以下几类 一、感染因素 1、上呼吸道疾患 感冒、腺病毒感染、鼻炎或副鼻[窦炎、扁桃体炎、急慢性咽炎 、急慢性喉炎、急性会厌炎、喉结核等。 2、气管、支气管疾患 急 性及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内膜结核、支气管扩张症等。 3、肺、胸膜疾患 肺炎 (细菌性、病毒性、支原体性)、肺真菌病、肺脓肿、肺囊肿合并感染、肺结核、胸膜炎等。 4、传染病、寄生虫病 百日咳、白喉、麻疹、流感、肺吸虫病、肺包虫病、钩虫病等。 二、物理因素 凡可阻塞、压迫或牵拉呼吸道等物理因素致使壁受刺

打嗝症状起因

按病变部位其病因分为: 中枢性病变导致(30%): 呃逆反射弧抑制功能丧失,器质性病变部位以延脑最重要,包括脑肿瘤,脑血管意外,脑炎,脑膜炎,代谢性病变有尿毒症,酒精中毒,其它如多发性硬化症等。 外周性病变导致(28%): 呃逆反射弧向心路径受刺激,膈神经的刺激包括纵隔肿瘤,食管炎,食管癌,胸主动脉瘤等,膈肌周围病变如肺炎,胸膜炎,心包炎, 心肌梗死,膈下脓肿,食管裂孔疝等,迷走神经刺激有胃扩张,胃炎,胃癌,胰腺炎等。 其它(20%): 药物,全身麻痹,手术后,精神因素等,内耳及前列腺病变亦可引起呃逆。

手抖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1、意向性震颤 指在主动运动时发生的震颤。其特点是在有目的运动中或将要达到目标时最为明显,例如:我们用手指我们的鼻子、按按钮的时候,吃饭时用筷子夹菜,发现手不由自主的抖动,此病多由于小脑、脑桥受到损伤。损伤病因多种多样,例如,脑缺血、肿瘤、多发性硬化,继发性退化等导致小脑不同程度的损害。意向性震颤可以不伴肌张力的减低,只在肢体运动时才出现。 2、姿势性震颤 姿势性震颤是指手保持某种受力姿势时出现,不受力的时候症状消失。偶尔也可能在动作时略为明显,但大多在固定某一姿势时最为明显,是震颤中最复杂的一类疾病。比

溃疡症状起因

一、细菌性疾病 貌疖肿、痈、蜂窝织炎、汗腺炎、皮肤结核、赚疮、皮肤炭疽、鼻疽、皮肤白喉、坏死性痤疮、下瘠型脓皮病、麻风、热带溃疡、分枝杆菌性溃疡、游泳池肉芽肿、口腔结核性溃疡。 二、真菌性疾病 抱子丝菌病、皮肤隐球菌病、组织胞浆菌病、球抱子菌病、曲菌病、足菌肿、放线菌病、奴卡菌病、黄癣、脓癣、皮肤毛霉菌病。 三、病毒性疾病 手足口病、口蹄疫。 四、寄生虫病 皮肤阿米巴病、皮肤蝇蛆病。 五、性传播疾病 生殖器疮疹、梅毒、软下疮肤股沟肉芽肿、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病。 六、变应性皮肤病 固定性药疹。 七、血管炎及血

黑斑症状起因

1、人们面部的皮肤如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特别是在无遮掩的情况下受到紫外线的直接照射,容易引起色素沉着。使用劣质化妆品、或长期使用与自身皮肤属性不一致的化妆品后,一部分人的皮肤会出现过敏反应或炎症,也可导致色素沉着而形成黑斑。 2、女性内分泌(荷尔蒙)失调、消化功能紊乱(如长期便秘者)、以及肝脏机能减退、精神压力过重、严重的睡眠不足、贫血等多种原因,都可以引起黑斑的产生。 3、另外,皮肤的过早老化,也是导致黑斑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面部的表皮细胞通常每隔25天至30天更换一次,如皮肤新陈代谢旺盛,即使色素沉着

经常流口水是特发性震颤的表现吗

特发性震颤患者除了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走路不稳四大主要症状外,部分患者还存在一些特殊症状 1.流涎有很多特发性震颤病的患者经常出现流口水的现象,严重者需要别人拿着手帕不停地为他擦拭。 2.油脂面特发性震颤病病人的前额总是油光发亮。 3.膀胱刺激症状部分特发性震颤病患者往往一天中要上洗手间数次,尤其是晚上夜尿的次数多,并因此导致失眠。尿意有时是不可遏制的,加上患者本身行动缓慢,很容易导致尿湿裤子。 4.疼痛经常遇到特发性震颤患者口述有疼痛感,表现为肩颈部痛、头痛、腰痛,出现最多的症状是手臂或腿的酸

尿血症状起因

引发血尿的病因有: (1)炎症: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慢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尿道炎、泌尿系统结核、泌尿系统霉菌感染等 (2)结石: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任何部位结石,当结石移动时划破尿路上皮,即容易引起血尿亦容易继发感染。大块结石可引起尿路梗阻甚至引起肾功能损害 (3)肿瘤:泌尿系统任何部位的恶性肿瘤或邻近器官的恶性肿瘤侵及泌尿道时均可引起血尿发生 (4)外伤:是指暴力伤及泌尿系统 (5)药物刺激:如磺胺、酚、汞、铅、砷中毒,大量输注甘露醇、甘油等 (6)先天畸形:多囊肾,先天性肾小球基底膜超薄,肾

胃痛症状起因

1、寒邪客胃:寒属阴邪,其性凝滞收引。胃脘上部以口与外界相通,气候寒冷,寒邪由口吸人,或脘腹受凉,寒邪直中,内客于胃,或服药苦寒太过,或寒食伤中,致使寒凝气滞,胃气失和,胃气阻滞,不通则痛。正如《素问,举痛论篇》所说:“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胃痛。” 2、饮食伤胃: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和降为顺,故胃痛的发生与饮食不节关系最为密切。若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损伤脾胃,饮食停滞,致使胃气失和,胃中气机阻滞,不通则痛;或五味过极,辛辣无度,或恣食肥甘厚味,或饮酒如浆,则伤脾碍胃,蕴湿

阴虚症状起因

阴虚成因多由热病之后、杂病日久伤耗阴液,或因五志过极、房事不节、过服温燥之品等使阴液暗耗而成阴液亏少,机体失去濡润滋养物质所致。同时由于阴不制阳,则阳热之气相对偏旺而生内热,故表现为一派虚热干燥不润、虚火躁扰不宁的证候。 阴虚可与气虚、血虚、阳虚、阳亢、精亏、津液亏虚以及燥邪等证候同时长期存在,或互为因果,表现为气阴亏虚证、阴血亏虚证、阴阳两虚证、阴虚阳亢证、阴精亏虚证、阴津(液)亏虚证、阴虚内燥证等阴虚证候,进而可发展成亡阴、动风等病理变化。 阴虚证可见于各个脏器,其病因病机稍有差异: 1、肺阴虚证 是

咳嗽症状起因

(一)感染因素 1、上呼吸道:感冒、腺病毒感染、鼻、鼻窦或扁桃体炎、急慢性咽炎或喉炎、急性会厌炎、喉结核等。 2、气管、支气管疾患:急性及慢性气管支气管炎、细支气管炎、支气管内膜结核、支气管扩张等。 3、肺、胸膜疾患:病毒性或细菌性肺炎、支原体、立克次体或衣原体肺炎、肺真菌病、肺脓肿、肺结核、肺肿瘤、胸膜炎等。 4、传染病、寄生虫病:麻疹、百日咳、白喉、流感、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肺吸虫病、肺包虫病、肺阿疾患米巴病、急性血吸虫病、蛔虫病、钩虫病、卡氏肺孢子虫病等。 (二)理化因素 任何可阻塞、压迫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