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管狭窄的症状体征
颈椎管狭窄的症状体征
1.感觉障碍
主要表现为四肢麻木,过敏或疼痛,大多数患者具有上述症状,且为始发症状,主要是脊髓丘脑束及其他感觉神经纤维束受累所致,四肢可同时发病,也可以一侧肢体先出现症状,但大多数患者感觉障碍先从上肢开始,尤以手臂部多发,躯干部症状有第二肋或第四肋以下感觉障碍,胸,腹或骨盆区发紧,谓之“束带感”,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
2.运动障碍
多在感觉障碍之后出现,表现为椎体束征,为四肢无力,僵硬不灵活,大多数从下肢无力,沉重,脚落地似踩棉花感开始,重者站立行走不稳,易跪地,需扶墙或双拐行走,随着症状的逐渐加重出现四肢瘫痪。
3.大小便障碍
一般出现较晚,早期为大小便无力,以尿频,尿急及便秘多见,晚期可出现尿潴留,大小便失禁。
4.体征
颈部症状不多,颈椎活动受限不明显,颈棘突或其旁肌肉可有轻压痛,躯干及四肢常有感觉障碍,但不很规则,躯干可以两侧不在一个平面,也可能有一段区域的感觉减退,而腰以下正常,浅反射如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多减弱或消失,深感觉如位置觉,振动觉仍存在,肛门反射常存在,腱反射多明显活跃或亢进,Hoffmann征单侧或双侧阳性,这是颈6以上脊髓受压的重要体征,下肢肌肉痉挛侧可出现Babinski征阳性,髌,踝阵挛阳性,四肢肌肉萎缩,肌力减退,肌张力增高,肌萎缩出现较早,且范围较广泛,尤其是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患者,因病变基础为多节段之故,因而颈脊髓一旦受累,往往为多节段,但其平面一般不会超过椎管狭窄最高节段的神经支配区。
腰椎间盘突出的病理有四种分型
1、腰椎间盘突出的病理分型之突出型(Protrusion)
为髓核突入纤维环内但后纵韧带未破裂,表现为椎间盘局限性向椎管内突出,可无症状,部分患者出现典型神经根性症状、体征。此型通过牵引、卧床、病灶注射等保守方法可缓解,但由于破裂的纤维环愈合能力较差,复发率较高。
2、膨出型(Bulging)
为生理退变,其纤维环松弛但完整,髓核皱缩,表现为纤维环均匀超出椎体终板边缘。一般无临床症状,有时可因椎间隙狭窄,椎节不稳,关节突继发性改变,出现反复腰痛,很少出现根性症状。如同时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则表现为椎管狭窄症,应行椎管减压。
3、脱出型(Extrusion)
纤维环、后纵韧带完全破裂,髓核突入椎管内,腰椎间盘突出的病理分型多有明显症状和体征,脱出多难自愈,保守治疗效果相对较差,大多需要微创介入或手术治疗。
4、游离型(Sequestration)
突出髓核与相应椎间盘不连接,可游离到椎管内病变间盘的上或下节段、椎间孔等,其临床表现为持续性神经根症状或椎管狭窄症状,少数可出现马尾神经综合征,此型常需手术治疗。这是腰椎间盘突出的病理分型之一。
以上就是腰椎间盘突出的病理分型的相关介绍,仅供大家参考,如果你想用手术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请选择正规的医院,另外,若您对腰椎间盘突出的病理分型还有什么疑问,请咨询在线专家!
腰椎管狭窄分类
根据病因与狭窄的部位分类腰椎管狭窄症除导致狭窄的各种临床独立的疾病外,任何原因引起中央椎管、神经根管、椎间孔的狭窄而出现马尾或神经根症状者皆应称为腰椎管狭窄症。一般结合病因与狭窄的部位可分为发育性腰椎管狭窄症、继发性腰椎管狭窄症和混合性腰椎管狭窄瘟症三大类。
1、发育性腰椎管狭窄症
发育性腰椎管狭窄是指在出生后椎管的后部结构发育上的障碍。
2、继发性腰椎管狭窄症
继发性腰椎管狭窄症又称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是由腰椎椎体、椎间盘和椎后关节突的退行性变所引起的椎管腔的狭窄。
3、混合性腰椎管狭窄症
是指在发育性腰椎管狭窄的基础上附加有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或腰椎间盘突出症,或者是在发育性与退行性腰椎管狭窄并存的基础上,又附加有腰椎间盘突出症,三者共存的即称为混合性腰椎管狭窄症。
根据椎管狭窄的范围分类另外,腰椎管狭窄症还可根据椎管狭窄的范围分为局限性腰椎管狭窄和广泛性多节段腰椎管狭窄两类。
1、局限性腰椎管狭窄
仅限于1个椎节或1个稚节的局部狭窄,如中央管狭窄、神经根管狭窄,而神经根管狭窄又包括侧隐窝秧窄和椎间孔狭窄两部分。
2、广泛性腰椎管狭窄
椎管狭窄范围较广,同时累及多个椎节,不仅椎弓根变短。前后径缩小至12mm以下,而且稚弓根间距也缩短。椎管横径小于20mm。
腰椎的椎管有什么意义
腰椎椎管是由各个腰椎的椎孔相连而成的,椎孔有两个径,矢状径是自椎体的后续至两椎板联合处内缘的最长距离。椎孔横径为两侧椎弓根向外突出的内缘间最宽距离。以矢状径距离最有临床意义。一般认为,如果矢状径为10毫米-13毫米即可划分为相对椎管狭窄。如果有椎间盘膨出或椎体后缘骨刺2毫米造成轻微的压迫可发生神经受压迫症状。椎管矢状径为lo毫米或更小者为绝对椎管狭窄,临床上称为腰椎管狭窄症。当然要结合临床症状来看,如果椎管矢状径小于13毫米,且有椎管狭窄的症状和体征,也可下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有的椎管矢状径小于10毫米。但无临床症状和体征,即使诊断为腰椎管狭窄症也无任何临床意义。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还应看椎管的横径,有的患者矢状径大于13毫米,但有黄韧带肥厚钙化,挤压硬膜囊也可出现腰椎管狭窄。
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其椎管内的储存空间,包括硬膜外腔和蛛网膜下腔完全消失。大多数原发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在青壮年时期就会出现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受压的症状,与后天因素关系不大。继发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如腰椎间盘突出后形成的椎管狭窄,多在突出的椎间盘复位或变位后症状消失,多以腰4的椎管矢状径最小。
椎管狭窄症状
椎管的测量:1975~1977年Verbiest根据椎管中央矢状径(m一s径)和椎管棋径的测量将椎管狭窄分为三型:
(1)绝对狭窄型:即椎管的中央矢状径小于或等于10mm者,为绝对型椎管狭窄(m—s ≤10mm)。
(2)相对狭窄型:即椎管的中央矢状径小于或等于10~12mm者(m—s为10~12mm)较多。
(3)混合型:总之中央矢状径(m—s径)小于11.5mm及可肯定为病理现象。如腰椎管的头侧或尾侧的中央矢状径比值大于l则为异常现象(头尾正常时比值小于1)。
横径:即椎弓根最大距离,平均值为23mm。其正常值下限为13mm(X线照片为15mm)。按受累的部位,椎管狭窄可分为局限性和广泛性。局限性狭窄者,仅一个节段或一个节段的一部分狭窄;广泛性则为2节段以上的狭窄。局限性又分为:中央管型、侧隐窝型及神经根型狭窄。
临床分型:
(1)按病因分类,将椎管狭窄分为先天性及继发性狭窄。先天性椎管狭窄,椎管前后径的狭窄比横径改变明显,椎弓根缩短,狭窄累及关节很多。继发性椎管狭窄,常由于脊椎退行性改变、手术、外伤、脊椎脱位等引起。其他一些病变。如畸形性骨炎、氯中毒、脊桂后突畸形、脊椎侧弯畸形、后纵韧带肥厚或骨化以及黄韧带骨化等,亦可引椎管狭窄。
椎臂狭窄由于病因不同,病理改变亦各异。但绝大多数由于退行性改变所致。退行性柞管狭窄系椎间盘、纤维环、关节突和韧带退变、老化而致,它的退变起始于椎间盘、椎间盘膨出突入椎管、椎间盘高度下降,椎间隙狭窄,相应的小关节移位,发生骨性关节炎,致使增生肥大,小关节内聚,继而脊椎退行性滑脱,脊柱不稳定。椎体前方或后方骨赘形成足造成椎管狭窄的软组织因素。依据椎管狭窄的骨性因素,由于脊柱不稳定,位于椎管内维持脊柱稳定的黄韧带和后纵韧带肥厚增生,更减少了椎管容积。在动态下的某种位置韧带折皱突向椎管,构成椎管狭窄的软组织蹦素。
(2)依据椎管狄窄的不同部位,又可分为以下3种。
①中央型狭窄主要由于椎板和黄韧带增生肥厚椎间盘退变或伴有椎间盘突出所致:
②侧隐窝型狭窄侧隐窝正常成人前后宽度一般在5mm以上,如果小于2~3mm,临床上有症状者,可以肯定诊断。另外,还可见有上关节突增生、骨赘形成、椎管呈三叶形改变等;
③椎间孔狭窄椎间孔狭窄在脊髓造影时不能看到,标准的CT扫描横切面上可以提示椎间孔狭窄。
颈椎椎管狭窄日常注意事项
患有颈椎椎管狭窄应注意什么?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和工作方式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们备受颈椎椎管狭窄的折磨。得了颈椎椎管狭窄,患者应该注意什么?颈椎椎管狭窄患者注意生活和工作中的小细节,避免疾病的复发。
1.积极正规治疗:在确诊患了椎管狭窄后,要积极治疗,慎重选择治疗方法。先选择保守治疗:保守治疗是椎管狭窄症的首选疗法,真正需要手术治疗的椎管狭窄症患者约占总数的5%。绝大多数患者经保守治疗可以治愈。
2.注意卧床休息:卧硬板床休息是最基本的治疗措施。尤其是在发病初期和治疗期间,关节韧带比较松弛,炎症较重,如果休息不好可能加重病情。
3.注意保暖:受凉所致的腰肌纤维炎、痉挛常引起椎关节的僵硬,椎间盘突出复发,神经根水肿。由于局部肌肉损伤,血液循环较差,患部比其它部位更容易受凉。
4.不要连续长时间内服或注射激素类药物:过量应用激素类药物可导致骨质疏松、肥胖、痤疮、易受感染等,重者可致股骨头坏死、糖尿病、高血压、胰腺炎等。
腰间盘突出椎管狭窄两者的区别
腰椎管狭窄症是指构成椎管的骨性组织或软组织,由于先天性发育的原因或后天性退变的各种因素,造成的椎管、神经根管、椎间孔等任何形式的狭窄,引起马尾神经或神经根受压迫或刺激,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综合征。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表现为:
(1)间歇性跛行:病人直立或行走时,下肢发生逐渐加重的疼痛、麻木、沉重感、乏力等不同的感觉,以致于不得不改变姿势或停止行走,蹲下或休息片刻后症状可减轻或消失,继续站立或行走,症状再次出现而被迫再次休息。因反复行走与休息,其行走的距离则逐渐缩短。在爬山、骑自行车时,可不出现间歇性跛行。
(2)下腰痛:大多数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都有下腰痛的病史或伴有下腰痛。疼痛一般比较轻微,卧床休息则减轻或消失,腰前屈不受限制,后伸活动往往受限。
(3)神经根压迫症状与体征:神经根管狭窄引起相应的神经根受压迫或受刺激症状及体征。有些病人表现为间歇性跛行,另一些表现为持续性放射性神经根症状,多为酸痛、麻痛、胀痛、窜痛,疼痛的程度不同。神经根症状的部位与受压神经根有关,表现为相应的神经根性分布区针刺觉减弱、痛觉异常、肌肉力量减弱及腱反射异常。
(4)马尾神经压迫症:腰椎管狭窄症可导致马尾神经受压迫,出现马鞍区的症状与体征以及括约肌的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大小便及性生活障碍症状。
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应根据临床表现选择适当的辅助检查方法,如各种投照方法的X线平片、脊髓造影、CT扫描、CT脊髓造影、核磁共振等,以做出精确的定位、定性及定量诊断。
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最大区别是:腰椎间盘突出症一般不具备间歇性跛行,主诉与客观检查不符、腰部后伸受限三大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屈颈试验和直腿抬高试验多为阳性,而腰椎管狭窄则为阴性。此外,腰椎管狭窄症在影像学上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明显的区别,即腰椎管狭窄症在CT、核磁共振、脊髓造影等检查时均显示椎管矢状征小于正常,而腰椎间盘突出症则无。二者是单独的两种疾病,但同时还有一定联系,可以相伴发生,而且伴发比例相当高,这也是人们易将二者混淆的原因。因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后期,由于相应的小关节发生滑膜炎性渗出反应、关节软骨磨损及碎裂,导致在椎体侧后缘及关节突处出现增生的骨赘,继发腰椎管狭窄症。在两病同时发生时,患者可同时表现两者的症状及体征,临床诊断多无困难。
颈椎椎管狭窄症的治疗
早期症状轻者应注意休息,减少过多活动,纠正头部不良姿势和不适当的睡眠姿势,并避免单一姿势持续过久.保护好颈部,勿做过度伸屈活动,吼免受伤。
对仅有神经根症状者,可选用镇痛剂或激素类药物,以减轻神经根水肿和根性疼痛。也可做头颈部牵引或戴颈托以缓解症状。
对广泛性颈椎管狭窄、脊髓损害症状明显、走路困难伴排尿障碍者应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前人路多个椎体次全切除和广泛减压术,椎间植骨和后人路颈椎管扩大术,以症状出现时间不长者手术效果好。
对颈腰段并发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如两者症状轻重不向时,应首选轻重节段先进行手术治疗,如颈腰段并重时,应先做颈椎手术,术后再根据腰椎症状轻重决定是否再手术。
颈椎管狭窄症患者应尽量避免作突然颈部过伸或过屈动作,保护颈部勿受伤。临床较常见颈椎管狭窄及严重颈椎退行性改变存在者,因自己不太感觉的颈部轻微外伤导致明显神经症状。
中医可有效治疗此症,为目前最为安全方便的治疗措施。
颈椎椎管狭窄症的症状
颈椎椎管狭窄大多以四肢感觉麻木、刺痛为首发症状,常从手臂部开始,逐渐加重,并渐出现双手握力下降,持物不住,胸部束带感,下肢出现如踩棉花堆的感觉,站立、行走不稳,步态沉重,起步困难。重者出现下肢痉挛、瘫痪、便秘、小便失禁。但这些患者颈部症状不如四肢严重,可能有轻度的僵硬不适和疼痛。不加以注意可能会产生误诊误治。其实本病的诊断并不困难,有了上述一些表现,再拍两张X线片就可诊断。除正侧位x线片上表现颈椎迟行性变外,在标准侧位片上测量第5或第6颈椎椎体后缘中点到相应椎板连成的最短距离,即椎管前后径,若小于13毫米,称相对椎管狭窄,小于10毫米为绝对椎管狭窄。为了使测量更加可靠,使用椎管比值测定即颈椎椎管前后径除以颈椎椎体前后径,正常应大于0.75,椎管狭窄者小于0.75,甚至小于0.5。若能做CT检查,就更加直观,可以直接观察到椎管的形状和狭窄程度、部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