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老人登高应量力而行
秋季老人登高应量力而行
有高血压、心脏病或骨关节炎、骨质严重疏松等基础病的老人,尽量不要凑热闹去登高。爬山、登高是一项耗氧量较大的运动,如果掌握不好强度,对有心血管疾病或骨关节炎等基础病的老人很可能“雪上加霜”。这类老人实在想登高祈福的,建议尽量坐索道上山,并且最好由亲友相伴,带足日常用药、及时服用,以免节外生枝。
对于平时有规律锻炼、身体状况良好的老人也要量力而行,登山前应先看清上下山规定路线。像一些热门的登山线路,高峰期间可能规定单向行走,老人应及早留意,避免迎着大批人流逆行磕碰,增大意外风险。
俗话说“人老腿先老”,上了年纪的老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关节病。从保护关节的角度来看,老人应尽量走平路,避免爬陡坡或登梯级,以免增加关节的压力、加重磨损。而由于肌肉力量减弱、腿脚协调能力下降,即使是在缓坡,下行时关节受到的冲击也相对较大,老人应尽量放慢脚步,避免受伤。
茱萸是什么 重阳节带老人登高
可以在重阳节带老人登高。
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的新陈代谢逐渐减慢,老人身体需要经常运动,从而提高代谢、有益于身体健康,重阳节的时候温度还比较舒服,可以带上家里的老人,一起去爬山登高、远眺山景,对于心情的舒缓、体质的增强都是具有益处的,而且,还可以增加亲子之间的交流,有益于家庭和睦。
爬山如何保护膝关节
①要做好充分准备。特别是下肢的热身运动,如压压腿、屈屈膝及活动脚踝等。
②中老年人爬山最好使用登山杖。可以分担下肢关节的负担,有效地保护本已出现老化的关节。
③建议老年人登山最好选择穿一双厚底防滑鞋,一是可以防滑,二是得到缓冲。
④登山时一定要注意量力而行,如果感到膝关节疼痛就要停下来休息下,合理规划爬山时间。
五大老人冬季养生要点
1.饮食有节冬季天气冷,老人可多吃一些肉类和高热能食品,以适当补充热量,但也要适可而止,若过食肥腻,则痰湿顿生,对心脑血管疾病有害无益。冬季可选择食用苦瓜、白果等苦味食物,而少食过咸之物,对于养生保健,防患未然都是有一定作用。但如老人体质较好,就没必要大量进补营养品,只要注意日常生活调节即可。
2.起居有常入冬后,昼短夜长,老人要适应变化,适时增添衣服,调节作息时间。在冬季,老人应睡眠充足且要定时,要“早睡晚起”。一般认为,老人冬天睡眠时间7至9小时为宜。起居有常还包括定时解大便。“欲得长生,肠中常清”。冬天由于上厕所不方便,加上活动少,老人往往不能保持天天大便。但长时间不解大便,肠道会吸收粪便中的有害物质,会促使一些老年性疾病的发展
3.适当运动冬季老人户外活动少,但还是要坚持锻炼。冬季晨练不能过早,应在太阳出来后再进行,活动要掌握“度”,“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量力而行,贵在坚持。老人最适宜的运动是散步,走路可刺激足部穴位,从而起到调整内脏功能的作用。
4.调摄情志要心境平静,也要注意控制情绪,特别是高血压的老人,更应注意对情绪的调节。老人要保持青春之心,以积极的、善意的态度看待周围人事,遇到不顺心事,要一笑了之,情绪的乐观能促使体内的气血运行通畅,保证脏腑功能的正常。
5.避免外邪外邪泛指外界可能引起疾病的因素。老人正气相对较虚,随着脏腑组织的老化,其功能日益衰退,如再感受外邪,发病后病情就会较重。如在传染病流行时,老人不但感染率高,而且发生并发症的比例也高。尤其在冬季,老年人极易感冒,且常诱发肺炎等。所以,冬天老人不仅要做好御寒保暖,还要尽量避免到公共场所,外出要戴口罩等。
长跑后注意事项 长跑要量力而行
长跑时要量力而行,知道自己到底能够承受多少的距离,不要强硬的挑战自己的底线,让自己身体负荷过大而受伤。
登山谨防膝关节滑膜炎
登山谨防膝关节滑膜炎
上周,26岁的李阳与几个“驴友”(户外运动爱好者)爬山回来后,发现两个膝盖疼痛难忍,经医生诊断为膝关节滑膜炎。
“ 每年夏秋季节,不少驴友都会在疼痛科扎堆就诊,他们都是在爬山后出现了膝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市友谊医院疼痛科二病区主任刘亚林说,以前多是关节退化的老人患上膝关节滑膜炎,但随着户外运动的兴起,前来就诊的膝关节滑膜炎的患者反而多是青壮年。
据介绍,膝关节滑膜炎容易造成患者暂时或长期部分丧失劳动力,对患者危害较大。
刘亚林说,与地面行走相比,登山时人体对膝关节的压力会增加几倍,髌骨、半月板、关节面的摩擦加剧,容易造成伤害。年轻人登山时要注意量力而行、适可而止,尽量多走坡道,少上台阶;最好准备手杖,尽量减少背包负重,减轻登山时膝关节部位所受压力。
老人冬季饮食常识
一是饮食有节。冬季天气冷,老人可多吃一些肉类和高热能食品,以适当补充热量,但也要适可而止,若过食肥腻,则痰湿顿生,对心脑血管疾病有害无益。
再如,《千金要方》曰:“冬七十二日,省咸增苦,以养肾气”,也就是说老年人冬季可选择食用苦瓜、白果等苦味食物,而少食过咸之物,对于养生保健,防患未然都是有一定作用。但如老人体质较好,就没必要大量进补营养品,只要注意日常生活调节即可。
二是起居有常。入冬后,昼短夜长,老人要适应变化,适时增添衣服,调节作息时间。在冬季,老人应睡眠充足且要定时,要“早睡晚起”。一般认为,老人冬天睡眠时间7至9小时为宜。
起居有常还包括定时解大便。“欲得长生,肠中常清”。冬天由于上厕所不方便,加上活动少,老人往往不能保持天天大便。但长时间不解大便,肠道会吸收粪便中的有害物质,会促使一些老年性疾病的发展。
三是适当运动。冬季老人户外活动少,但还是要坚持锻炼。冬季晨练不能过早,应在太阳出来后再进行,活动要掌握“度”,“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量力而行,贵在坚持。老人最适宜的运动是散步,走路可刺激足部穴位,从而起到调整内脏功能的作用。
四是调摄情志。要心境平静,也要注意控制情绪,特别是高血压的老人,更应注意对情绪的调节。老人要保持青春之心,以积极的、善意的态度看待周围人事,遇到不顺心事,要一笑了之,情绪的乐观能促使体内的气血运行通畅,保证脏腑功能的正常。
五是避免外邪。外邪泛指外界可能引起疾病的因素。老人正气相对较虚,随着脏腑组织的老化,其功能日益衰退,如再感受外邪,发病后病情就会较重。如在传染病流行时,老人不但感染率高,而且发生并发症的比例也高。尤其在冬季,老年人极易感冒,且常诱发肺炎等。所以,冬天老人不仅要做好御寒保暖,还要尽量避免到公共场所,外出要戴口罩等。
五大老人冬季养生要点
1.饮食有节
冬季天气冷,老人可多吃一些肉类和高热能食品,以适当补充热量,但也要适可而止,若过食肥腻,则痰湿顿生,对心脑血管疾病有害无益。
冬季可选择食用苦瓜、白果等苦味食物,而少食过咸之物,对于养生保健,防患未然都是有一定作用。但如老人体质较好,就没必要大量进补营养品,只要注意日常生活调节即可。
2.起居有常
入冬后,昼短夜长,老人要适应变化,适时增添衣服,调节作息时间。在冬季,老人应睡眠充足且要定时,要“早睡晚起”。一般认为,老人冬天睡眠时间7至9小时为宜。
起居有常还包括定时解大便。“欲得长生,肠中常清”。冬天由于上厕所不方便,加上活动少,老人往往不能保持天天大便。但长时间不解大便,肠道会吸收粪便中的有害物质,会促使一些老年性疾病的发展。
3.适当运动
冬季老人户外活动少,但还是要坚持锻炼。冬季晨练不能过早,应在太阳出来后再进行,活动要掌握“度”,“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量力而行,贵在坚持。
老人最适宜的运动是散步,走路可刺激足部穴位,从而起到调整内脏功能的作用。
4.调摄情志
要心境平静,也要注意控制情绪,特别是高血压的老人,更应注意对情绪的调节。
老人要保持青春之心,以积极的、善意的态度看待周围人事,遇到不顺心事,要一笑了之,情绪的乐观能促使体内的气血运行通畅,保证脏腑功能的正常。
5.避免外邪
外邪泛指外界可能引起疾病的因素。老人正气相对较虚,随着脏腑组织的老化,其功能日益衰退,如再感受外邪,发病后病情就会较重。
如在传染病流行时,老人不但感染率高,而且发生并发症的比例也高。尤其在冬季,老年人极易感冒,且常诱发肺炎等。所以,冬天老人不仅要做好御寒保暖,还要尽量避免到公共场所,外出要戴口罩等。
重阳过后,老人养生注意这些更健康!
老人科学登高可健体
重阳登山是一项很好的有氧运动,老年人登高时如何掌握科学的方法,既可健体又可预防登高意外?老年人在爬山时一定要注意量力而行,根据个人的体力和身体素质而定,若有严重高血压、心脏病的老年人就不要登山,以免发生意外。 爬山时强度不宜过大,心率保持在120次/分钟。此外,老年人最好在上午10时左右爬山。爬山时穿衣要注意保暖,鞋要合适跟脚,最好穿轻便防滑的旅游鞋。不要空腹爬山,随身携带食物和水,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和能量。
重阳润燥养肺正当时
中医认为,燥为秋季的主气,称为“秋燥”,其气清肃,其性干燥。常见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于结,皮肤干、甚至皲裂等症,因此中医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一说,进补有利于赶走秋燥、调养生机。因此,秋季要想少患病,保持健康,就要注意饮食调养。饮食要以“滋阴润肺”为基本准则,比如吃些银耳、甘蔗、梨、芝麻、燕窝、藕、糯米、粳米、蜂蜜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
另外还应“少辛增酸”。所谓“少辛”,就要少吃一些辛味的食物,这是因为肺属金,通气于秋,肺气盛于秋。少吃辛味,是以防肺气太盛;中医认为,金克木,即肺气太盛可损伤肝的功能,故在秋天要“增酸”,以增加肝脏的功能,抵御过盛肺气之侵入。
重阳宜暖胃忌冷
由于重阳开始,秋季天气由热转凉,人体为了适应这种变化,生理代谢也发生变化。饮食特别注意不要过于生冷,以免造成肠胃消化不良,发生各种消化道疾患。且很多人会觉得秋季以后胃口较好,但建议饮食的调整要循序渐进,切勿骤进大油大肉、暴饮暴食。因为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要经过夏天饮食内容的转变是有过程的。
重阳秋起起居有常
换季时节最重要的,是老人家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防节气变更引起的心脑血管问题。“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劳逸有度,情绪平和”,保持“形与神俱”是中医的养生之道。尤其是老年人在换季时一定要做到“起居有常”,不少老年人参加了一些旅游活动后,身体出现了诸多不适。这是因为旅游一方面让老年人感到疲劳,而且往往吃不好、睡不好。另一方面,旅游前后以及旅游期间的生活作息突然改变了,而老年人的适应能力比较差,不像年轻人三两天就可以自然地调整好,因此旅游一趟回来后,不是血压高了,就是心脏感觉又不舒服了,只好去医院看医生。因此,老年人最好不要打破原有的、已经形成习惯的、稳定的生活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