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芥地肤子方有何配方
荆芥地肤子方有何配方
荆芥地肤子方荆芥25克(后下),防风15克, 蒲公英30克,黄柏30克,枯矾(冲)15克, 百部20克,地肤子30克。做法:水煎,熏洗外阴,候药液温和时坐 盆约30分钟,每日2次。功效:祛风清湿热,止痒。治带下量多、 外阴瘙痒。
全身痒有什么偏方吗 中药疗法偏方
配方:白鲜皮15~20克,地肤子、赤小豆各15克,荆芥、蝉蜕、苦参各6~10克,皂角刺10克,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适用于病程较长,皮肤瘙痒,昼轻夜重的风湿证。
配方:郁金银屑片(成药),每次3~6片,日服2~3次,
温开水送下。
功效:适用于病程长短不一,病程短的较多,表现为遇热或湿气盛时则痒甚,口千少饮,尿黄的湿热证。
配方:薏苡仁30克,赤茯苓20克,地肤子、车前子(布包)各15克,苦参12克,夏枯草10克,甘草3克,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适用于病程长短不一,病程短的较多,表现为遇热或湿气盛时则痒甚,口干少饮,尿黄的湿热证。
每次2.5克,日服3次,温开水送下。
功效:适用于皮肤瘙痒、夜甚,皮肤干燥、变厚,易于疲乏的血虚证。
配方:生地黄30克,丹参12克,牡丹皮、赤芍药、玄参、白鲜皮、白蒺藜、生甘草各10克,蝉蜕6克,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适用于皮肤瘙痒、夜甚,皮肤干燥、变厚,易于疲乏的血虚证。
换季出现皮肤瘙痒怎么办
1.外洗方何首乌30克,艾叶38克,地肤子10克,浮萍10克,白芷10克,石楠叶10克,黄芩10克,松节10克,独活10克,羌活10克,防风10克,荆芥10克,甘草10克,芒硝10克,薄荷5克。将上药放入搪瓷盆内,加入半盆水,煮沸约30分钟即可。待药液温度适宜时,以毛巾蘸药液擦痒处,每服药可用3~4次。
2.敷脐方红花、桃仁、杏仁、生栀子、荆芥、地肤子各10克。将上药共研细末备用。每用药末10克,以蜂蜜调膏敷脐部、胶布固定。每天更换一次,5天为一疗程。一般用2~3疗程即可获愈。
3.拔罐方选吸力大的火罐,在神阙穴每次拔罐5分钟左右,每天拔1~2次。神阙穴为后天之气舍,在该处拔罐,可行气活血,血行则风自灭,瘙痒止。
中医治疗皮肤瘙痒偏方
1、拔罐方
选吸力大的火罐,在神阙穴每次拔罐5分钟左右,每天拔1到2次。神阙穴为后天之气舍,在该处拔罐,可行气活血,血行则风自灭,瘙痒止。
2、敷脐方
选取红花、桃仁、杏仁、生栀子、荆芥、地肤子。将上药共研细末备用。每用药以蜂蜜调膏敷脐部、胶布固定。每天替换一次,一周为一阶段。通常用2~3阶段即可获愈。
3、食疗方
材料:猪血,猪板油,带衣花生仁,饴糖少量。上品加水煮熟,迟早两次分服。每两天一剂,3剂为一阶段。
4、汤药方
中药:生地黄、当归、赤芍、金银花、大青叶、白鲜皮、地肤子,白术、野菊花、防风、甘草、黄芪、白蒺藜、丹参各20克,水煎分两次服,每日一剂,连服一个疗程即可获愈。
有湿疹了怎么办小妙招 中药外敷小妙招
配方:地榆60 g,黄柏30 g,马齿苋6 Dg或者贯众30 g,徐长卿30 g,黄柏30 g,煎水冷敷患处,每次5~10分钟,每日3次。
功效:临床适用于急性湿疹的湿敷治疗。
配方:苍耳子30 g,蛇床子30 g,地肤子30 g,黄精20 g,百部20 g,苦参20 g,红花15 g,川椒15g,每日1剂,加水煎取2000mL,泡洗手足,每次30分钟,每日2次。
功效:方中苍耳子祛风散湿,蛇床子燥湿杀虫,地肤子、苦参、百部除湿清热止痒,川椒止痛逐湿,同时给以红花活血养血通经,黄精滋阴润肤。诸药合用,具有燥湿祛风止痒,活血通经润肤的作用。临床适用于手足掌跖角化性湿疹的浸泡治疗。
配方:地黄15g,牡丹皮15 g,牛蒡子10 g,白鲜皮10 g,金银花10 g,薄荷10 g,木通10g,黄连30g,甘草30g,荆芥6 g,肉桂6 g
制法:将其碾成粉末,过120目筛,装小盒(约3 g)备用。每次用牙签将药粉末填平患儿脐窝,外用无菌敷料覆盖脐部,每日1次,约6~8小时,然后用温水洗净脐部,7次为1个疗程,瞩家属随时按摩脐部。
功效:药物粉剂直接通过脐穴发挥作用,因脐穴又称神厥穴,是阴经经脉交合之处,有“阴海”之称,可以调节人体的气机,加强防御机制,促进人体内环境的调节作用而达到治疗目的。
瘊子治疗的偏方大全 土方六
配方:地肤子20g、白矾15g
功效:地肤子可以清热利湿,祛风止痒,对于治疗瘊子有一定的疗效。
用法:将地肤子火煎去渣,加入白矾花开,以此汤药频繁涂抹于瘊子。
如何治疗皮肤瘙痒
祛风止痒汤
药物组成:白鲜皮30克,地肤子30克,蛇床子15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生地10克,当归10克,乌梅10克,五味子10克,蝉衣5克,甘草5克(图为蛇床子入药前后)。
简介:本方中白鲜皮清热解毒,除湿祛风止痒;地肤子清热利湿止痒;蛇床子燥湿止痒;荆芥、防风、蝉衣疏风散邪止痒;当归、生地养血活血止痒;乌梅,五味子有柔肝敛肝之效,肝为风木之脏,肝气条达则见邪得制,其痒也止。诸药合用,祛风止痒为主,兼能清热化湿。其审证要点为:除明显的气血两虚(风团反复发作,劳后加剧,神疲乏力,舌淡,脉濡细)和冲任不调(风团发作同月经有周期性规律,常伴痛经和月经不调)所致的瘾疹外,只要辨证为风热、血热或湿热证型的皮肤瘙痒等疾患,均可投用本方。临证也可灵活加减:偏热去蛇床子,加丹皮、赤芍、苦参各10克;便秘者加生军5-10克;偏寒者加桂枝10克,麻黄5克;偏湿者加土茯苓30克。治疗期间,忌食鱼、虾等海味及辛辣刺激食物。
适应证
老年皮肤瘙痒症,自觉皮肤瘙痒,入夜尤甚,而又无原发损害可见。皮肤干燥脱屑,抓痕累累,属血虚风燥者。
制法和用法
每天1剂,煎2遍和匀,日2~3次分服。
随证加减
大便干燥或便秘者加生首乌15~30g。
瘊子怎么去掉土办法
土方一
配方:黄豆芽500g
功效:此方可以去黑痣,润肤,对治疗瘊子有一定的作用
方法:将黄豆芽清洗干净,放入砂锅中,加入清水,用文火煮10分钟左右,即可食用。
土方二
配方:鲜鸡蛋2个,陈醋适量
功效:此方具有消积散瘀的功效,适用于患有瘊子的患者。
方法:将鸡蛋煮熟,敲碎去皮,浸入陈醋中24小时,于每日早晨空腹两个,并饮醋两勺,连服10-20天,一般在10天左右即可自行脱落。
土方三
配方:食用醋精、面粉
功效:食用促进有一定的杀菌作用,适用于瘊子的患者。
方法:将医用胶布按瘊子的大小剪一个洞,贴在瘊子的部位,让瘊子露出小洞,去少量面粉用食用醋精将面粉调成糊状,涂敷在瘊子上约5mm厚,经3-4小时,将胶布取下,洗净面粉,连用一周。
土方四
配方:熟石膏27g、升丹3g
功效:升丹具有拔毒,提脓,生新的功效,可用于溃疡疮口不敛,肉芽暗滞,腐肉不净。此方主要用于治疗有传染性的瘊子
用法:将上药研成粉末,将瘊子的顶端用消毒真挑破,基础乳酪样物,然后再挑破出放入少许要分,要纱布包好。
土方五
配方:马齿苋20g,大青叶15g,紫草、败酱草各10g
功效:马齿苋可以清热解毒,利水去湿,散血消肿,除尘杀菌,消炎止痛;大青叶可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此方对于治疗瘊子有一定的疗效。
用法:将上药用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土方六
配方:地肤子20g、白矾15g
功效:地肤子可以清热利湿,祛风止痒,对于治疗瘊子有一定的疗效。
用法:将地肤子火煎去渣,加入白矾花开,以此汤药频繁涂抹于瘊子。
治疗湿疹最好的药膏是什么
湿疹是困扰很多小宝宝的皮肤病,看着孩子脸上身上的湿疹总是不好,家长也是非常着急,总是用药物治疗对孩子的皮肤也是一种刺激,但是湿疹不治疗,孩子瘙痒,睡不好不说,还有可能会引发感染。那么,治疗湿疹最好的药膏是什么?下面为大家讲解一下。
方一
[配方]荆芥、防风、白鲜皮、地肤子、苦参、艾叶各15克,川椒4.5克。
[用法]上药加清水适量煎沸后,将药液倒入盆内,待温后外洗患处。每日早、晚各洗1次。
[功效]祛风渗湿、消炎止痒。适用于婴儿湿疹。
方二
[配方]鲜女贞叶60克,地骨皮、生大黄、松花粉、青黛各30克,川黄柏15克,枯矾9克。
[用法]先将前2味药加清水适量,煎沸,将药液倒入盆中,备用;再将后5味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使用时,先用药液温洗患处,洗后拭干,再取药粉扑擦患处。每日早、晚各洗擦1次。
[功效]解毒凉血、收湿止痒。适用于小儿湿疹。
方三
[配方]地榆、川黄柏、野菊花、苦参、白鲜皮、蛇床子、地肤子、百部各等量。
[用法]每日1剂。上药加清水2000毫升煎至1500毫升,连渣倒入盆内,趁热先熏后洗患处。每次15分钟,每日3--5次。
[功效]清热燥湿、凉血解露、祛风止痒。适用于脂溢性婴儿湿疹。
方四
[配方]苍耳草(全株)30克(或以苍耳于15克代之),蛇床子、白鲜皮、苍术、苦参、生大黄、川黄柏、地肤子各15克(此为2-3岁患儿用量,1岁以下用量酌减)。
[用法]上药加清水适量煎沸后,将药液倒入盆内,待温后,外洗擦患处。每日早、午、晚各1次。
[功效]清热燥湿、祛风止痒。适用于婴儿湿疹。
中药调整荨麻疹药方有哪些
中药方一:当归、白芍、白术、防风、白鲜皮,僵蚕、山萸肉、刺蒺藜、乌梢蛇,煅龙骨(先煎)、煅牡蛎(先煎),黄芪、党参,常规水煎服,每日一剂,日服两次,适用于出风团反复发生,气血亏虚者。
中药方方二:生黄芪,白术,玉竹,连翘,防风,生地,地肤子,莶草,金银花,红枣,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用于平素体虚,正气不足,腠理不密,玄府失固,易受风邪。
中药方三:防风、蝉蜕,赤芍、荆芥、地肤子、生地、黄芩、苦参、白茅根、牛蒡子,生石膏,生甘草。常规水煎服,每日一剂,日服两次。适用于风团红色,遇热加剧,遇冷减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