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疹常见药物
药疹常见药物
乙酰唑胺(acetazolamide)――斑丘疹,大疱性多形红斑,多毛症。
乙酰水杨酸(acetylsalicylic acid)[(阿司匹林)]――水疱,红斑,水疱性或固定性红斑,多形红斑或结节性红斑样损害,丘疹,鳞屑,风团,血管性水肿,紫癜。
促皮质素(ACTH)及可的松(cortisone)――风团,血管性水肿,紫癜,痤疮样或湿疹样皮疹,红斑,类固醇激素后脂膜炎,色素沉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李蕾
烷化剂(alkylating agents)――红斑,荨麻疹。
别嘌呤醇(allopurinol)――红斑,斑丘疹,脱毛,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剥脱性皮炎,荨麻疹,紫癜。
氨基比林(amidopyrine)[匹拉米洞(pyramidon)]――斑丘疹,麻疹样红斑,多形性红斑,风疹块,血管性水肿,固定性红斑,水疱,大疱,紫癜,粘膜损害,血管炎。
氨茶碱(aminophylline)――红斑,红斑狼疮样固定药疹。
氨蝶呤(aminopterin)――口炎,脱发,光线敏感,猩红热样斑,银屑病样皮损疼痛,糜烂或溃破出血。弥漫的色素沉着,在暴露部位尤其明显。
氨酚喹(amodiaquine)――黄褐或灰褐色弥漫性色素沉着,甲床呈青黑色,暴露部位色素沉着尤其显著。巩膜呈淡黄色。
氨苄青霉素(ampicillin)――麻疹样红斑,颜色鲜红,广泛散布,常有痒感。鲜红色斑丘疹。
安乃近(analgin,novalgin)――固定性药疹,剥脱性皮炎。
抗组胺药(antihistamines)――固定药疹,荨麻疹。
安替比林(antipyrine)[非那宗(phenazone)]――红斑,多形红斑,恶性大疱性红斑,固定药疹,猩红热样或麻疹样红斑,荨麻疹,水疱,大疱,口炎等粘膜损害。皮炎消退后,常遗留鳞屑及色素沉着。
肼苯哒嗪(apresoline, hydralazine)――系统性红斑狼疮样综合症包括红斑狼疮性皮炎、头痛、关节痛及淋巴结肿大等,血液白细胞减少,红斑狼疮细胞可被查见,抗核抗体往往阳性,肾脏及中枢神经系统很少累及。停药后,症状可消失。
过敏的表现
1、过敏性休克反应:
(1)呼吸道阻塞症状:由喉头水肿、气管和支气管痉挛及肺水肿引起。表现为胸闷、心悸、喉头有堵塞感、呼吸困难及脸色涨红等,伴有濒危感、口干、头昏、面部及四肢麻木。
(2)微循环障碍症状:由微血管广泛扩张所致。表现为面色苍白、烦躁不安、畏寒、冷汗、脉搏微弱及血压下降等。
(3)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由脑部缺氧所致。表现为意识丧失、昏迷、抽搐及大小便失禁等。
(4)皮肤过敏反应:如瘙痒、荨麻疹以及其它各种皮疹等。
2、血液病样反应。本组反应类型的区分主要取决于血象检验的改变。主要症状有:颗粒性白细胞减少或缺乏症、血小板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及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
3、血清病样反应。其反应症状主要为血清病样改变,临床以突发的广泛性红斑及荨麻疹样发疹常见,并可伴发热、关节痛及淋巴肿大。
4、其它全身反应。由药物引起的皮肤黏膜发疹大部分属于此型。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过敏性药疹主要有:固定型药疹、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剥脱性皮炎型药疹、湿疹皮炎型药疹、多型红斑及重症多形红斑药疹、光敏感性药疹等。
常见药物过敏
一、口腔痒且有刺痛感
这是比较典型的症状,但是,如果有其他更严重的反应,比如呼吸困难、头昏眼花、呕吐等就更要注意了。
口腔痒且有刺痛感表明你可能正受到口腔过敏综合征的困扰。
口腔过敏综合征是对一些生的瓜果蔬菜过敏的常见反应,约20%的花粉热患者曾受到过口腔过敏综合征的困扰。例如,如果对白桦树花粉过敏,那么在进食胡萝卜、芹菜和苹果等果蔬后,则会导致口腔过敏综合征。
二、头痛和偏头痛
虽然引起头痛和偏头痛的原因还有其他的原因,但是研究表明,添加剂和食物中的其他化学成分有时也有可能引起头痛和偏头痛。
经过对100名偏头痛患者进行研究发现,2/3以上的人对味精和食物防腐剂以及胺巧克力和红葡萄酒中就含有胺、色素有反应。
此前,不少临床医学家假定小麦和奶制品是导致偏头痛的头号“罪犯”,研究人员称,这一结果对这一假定提出了挑战。
哪些常见药易引发药疹
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非常复杂,大致可以分为:药物过量,不耐受,特发性,副作用,继发作用和过敏反应等。药疹是过敏反应的最常见类型。
专家总结了以下常见的药疹及诱发药物:
1、荨麻疹型药疹,风团样皮疹,色泽鲜红或暗红,单个风团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可伴有瘙痒、刺痛、胸闷、心慌、气短甚至出现休克症状。
诱发药物:多由青霉素、水杨酸钠、呋喃唑酮、血清制品等药物引起。
2、麻疹型及猩红热型药疹,猩红热型药疹,为大量密集的针头大小的斑点,瘙痒明显。麻疹型皮疹以大量暗红色粟粒样斑丘疹为主,对称分布,躯干部位尤其密集。
诱发药物:这两型药疹常由磺胺类药物、青霉素、非甾体消炎药等引起。
3、固定型药疹,其特点为同一部位反复出现的红斑或水疱。
诱发药物:磺胺类药物、非甾体消炎药和巴比妥药物等引起。
4、多形红斑型药疹,皮疹呈黄豆大小至蚕豆大小的圆形或椭圆形红斑,对称分布于躯干及四肢。
诱发药物:磺胺药、非甾体消炎药、苯巴比妥等引起。
5、湿疹型药疹,此型药疹多由磺胺药、青霉素、链霉素、奎宁等药物引起。
6、紫癜型药疹,皮损以紫红色豆粒大小的出血性斑疹为主,多发生在双下肢。常由非那西丁、磺胺药、巴比妥及奎宁等引起。
7、痤疮型药疹,皮疹呈大小一致的粟粒状红色毛囊形丘疹,外观与寻常痤疮相似,但无明显的黑头粉刺。主要由皮质激素、溴剂、碘剂、口服避孕药等引起。
8、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突然发生的大片猩红热样或麻疹样红斑,迅速累及全身。红斑融合成大片或呈弥漫性的潮红,有明显的肿胀。很快可出现广泛的表皮剥脱。常因磺胺类药物、水杨酸钠、苯巴比妥及砷剂等引起。
9、苔藓型药疹,皮损酷似扁平苔藓,多因长期或大量服用米帕林、奎宁、奎尼丁、砷剂等引起。
10、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皮肤初为暗红色或紫红色斑片,面积急剧扩大,数日内遍及全身。1~2天后广泛的红斑上出现松弛性大疱,可伴有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如高热、内脏受损等表现。常因磺胺类药物、非甾体消炎药、青霉素、巴比妥盐等引起。
治疗鼻炎的常见药物
1、鼻窦炎口服液
适 应 证:用于鼻塞不通、流黄稠涕、急慢性鼻炎、副鼻窦炎。还能明显改善鼻塞不通,头昏胀痛、鼻腔分泌物增多,鼻窦区压痛,鼻甲肥大等症状。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0ml,一日3 次(临床推荐:20天为一疗程,一般1-2个疗程,必要时可延长至3个疗程)。
注意事项:本品略有沉淀是正常现象,服用本品时,请摇匀或用温开水浸泡药瓶使沉淀溶散。
2、鼻渊舒口服液
适 应 证:用于鼻窦炎、慢性鼻炎。
用法用量:口服, 一次10ml, 一日2 — 3次、7日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久存若有沉淀不影响其疗效,摇匀后服用。
3、偏方及草药处方请参照耳鼻咽喉科在线鼻窦炎专题内的鼻窦炎中草药偏方处方治疗,但仅供参考。
4、鼻窦炎的常用滴鼻药物请参照鼻炎的局部点鼻药物
5、药物点鼻的方法请参照耳鼻咽喉科在线内的鼻内如何点药
6、鼻窦炎的口服药还包括抗生素,如阿莫仙,先锋霉素,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鼻窦炎的必须按照说明服用药物,一定要按时的服药,按量的服用,切记服药过量和过时。对自己的健康负责。最后希望大家可以有一个健康的生活。
治疗耳鸣的常见药物
因为耳鸣降低了听力从而影响到日常生活,常常睡不好,容易心烦意躁。耳鸣,是一种顽固病,常常需靠药物治控制来减轻耳鸣症状。
常用治疗耳鸣的药物如下:
一、血液扩张药
1、盐酸倍他司汀
改善血液循环,能增加耳蜗和前底血流量,从而消除内耳性眩晕,耳鸣和耳闭感。
2、尼莫地平
可以改善脑血流量,能供给耳神经营养,从而改善内耳血液循环。
3、烟酸
扩张脑血管,改善耳蜗微循环,对小血管痉挛引起的耳鸣更有帮助。
二、镇静药
1、利多卡因
能抑制听觉系统的异常兴奋活动,能让耳鸣响度减弱,还能改变耳鸣音调。
2、苯巴比妥片
阻滞耳部神经递质的传导,从而控制节律过度活动,减轻耳鸣症状,并改善耳鸣患者的睡眠。
3、滋肾宁神丸
能有效治疗因肝肾亏损而引起的头晕耳鸣,改善睡眠。
三、中成药
1、复方肝浸膏胶囊
用于贫血引起的耳鸣,营养耳神经,缓解耳鸣症状之外还能稳定情绪。
2、耳聋左慈丸
是六味地黄丸的加减方,只适合肝肾阴虚引起的耳鸣,对其他病症引起的耳鸣效果微弱。
3、百合散
对阴虚火旺引起的耳鸣和听力减退有较好的疗效。
药物治疗耳鸣虽有帮助,但都会存在一些副作用,一种药最多服用2-3月,以免产生依赖性和副作用。尤其要注意镇静药物的服用时间与用量。
温馨提示耳鸣选择用药须遵从医生或者药师的用药指导,切勿自行购买。
喝羊奶会过敏吗 羊奶过敏有什么症状
羊奶过敏的最严重症状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呼吸道阻塞症状:由喉头水肿、气管和支气管痉挛及肺水肿引起。表现为胸闷、心悸、喉头有堵塞感、呼吸困难及脸色涨红等,伴有濒危感、口干、头昏、面部及四肢麻木。
本组反应类型的区分主要取决于血象检验的改变。主要症状有:颗粒性白细胞减少或缺乏症、血小板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及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
其反应症状主要为血清病样改变,临床以突发的广泛性红斑及荨麻疹样发疹常见,并可伴发热、关节痛及淋巴肿大。
如瘙痒、荨麻疹以及其它各种皮疹等。
由药物引起的皮肤黏膜发疹大部分属于此型。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过敏性药疹主要有:固定型药疹、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剥脱性皮炎型药疹、湿疹皮炎型药疹、多型红斑及重症多形红斑药疹、光敏感性药疹等。
这些原因导致荨麻疹
1、药物。绝大部份药物是通过变态反应引起的顽固性荨麻疹,常见药物有:血清制品、疫苗等。其发病有一定的潜伏期。而阿司匹林、吗啡、阿托品、维生素B1、多粘菌素等药物本身就是 组胺释放剂,能直接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而发生荨麻疹。青霉素、磺胺类、痢特灵、血清疫苗等,常通过免疫机制引发荨麻疹。
2、精神因素引起顽固性荨麻疹。精神紧张、情绪波动、抑郁等也可成为荨麻疹的诱发因素。
3、食物引起顽固性荨麻疹。主要是动物蛋白性食物,如鱼、虾、蟹、蛋、牛奶及其他海味是常见的致病因素。某些水果、蔬菜也可以致敏,加入食物中的调味品、防腐剂、颜料,食物中的 天然或合成物质如水杨酸、枸橼酸等也可以引起荨麻疹。
外阴瘙痒红肿是什么原因 原因七:药物过敏
过敏体质的女性服用磺胺类或其他药物引起的“固定型药疹”,常发生在外阴部皮粘膜交界处,除了局部瘙痒外,可并发糜烂、渗液。使用药物做阴道冲洗或阴道内置入,如发生过敏反应及接触性皮炎也可发生外阴瘙痒。
药疹和幼儿急疹有什么区别
药疹和幼儿急疹区别: (1)药疹是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人人体后引起的皮肤黏膜的炎症反应,严重时可累及机体其他系统。引起药疹的常见药物依次为解热镇痛药、磺胺类药物、抗菌药物等。 (2)幼儿急疹是一种急性出疹性疾病,多发生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突发高热,全身症状轻微,高热持续3~5天,体温骤降,热退后出疹,1~2天后疹退,无鳞屑及色素沉着,外周血白细胞数下降,淋巴细胞数相对增高。
哪些常见药易引发药疹
1、荨麻疹型药疹,风团样皮疹,色泽鲜红或暗红,单个风团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可伴有瘙痒、刺痛、胸闷、心慌、气短甚至呈现休克体现。
诱发药物:多由青霉素、水杨酸钠、呋喃唑酮、血清成品等药物导致。
2、麻疹型及猩红热型药疹,猩红热型药疹,为很多密布的针头巨细的斑驳,瘙痒显着。麻疹型皮疹以很多暗赤色粟粒样斑丘疹为主,对称散布,躯干部位特别密布。
诱发药物:这两型药疹常由磺胺类药物、青霉素、非甾体消炎药等导致。
3、固定型药疹,其特色为同一部位重复呈现的红斑或水疱。
诱发药物:磺胺类药物、非甾体消炎药和巴比妥药物等导致。
4、多形红斑型药疹,皮疹呈黄豆巨细至蚕豆巨细的圆形或椭圆形红斑,对称散布于躯干及四肢。
诱发药物:磺胺药、非甾体消炎药、苯巴比妥等导致。
5、湿疹型药疹,此型药疹多由磺胺药、青霉素、链霉素、奎宁等药物导致。
6、紫癜型药疹,皮损以紫赤色豆粒巨细的出血性斑疹为主,多发作在双下肢。常由非那西丁、磺胺药、巴比妥及奎宁等导致。
7、痤疮型药疹,皮疹呈巨细共同的粟粒状赤色毛囊形丘疹,外观与寻常痤疮类似,但无显着的黑头粉刺。主要由皮质激素、溴剂、碘剂、口服避孕药等导致。
8、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突然发作的大片猩红热样或麻疹样红斑,敏捷累及全身。红斑交融成大片或呈弥漫性的潮红,有显着的肿胀。很快可呈现广泛的表皮剥脱。常因磺胺类药物、水杨酸钠、苯巴比妥及砷剂等导致。
9、苔藓型药疹,皮损活像扁平苔藓,多因长时间或很多服用米帕林、奎宁、奎尼丁、砷剂等导致。
10、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肌肤初为暗赤色或紫赤色斑片,面积急剧扩展,数日内广泛全身。1~2天后广泛的红斑上呈现松懈性大疱,可伴有严峻的全身中毒体现,如高热、内脏受损等体现。常因磺胺类药物、非甾体消炎药、青霉素、巴比妥盐等导致。
小儿药疹的四大类型
药物性皮炎,也称为药疹,是指药物通过各种途径,如注射、口服、吸入、外用等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粘膜急性炎症性反应。重者伴有内脏损害。
并非所有的人吃药后都会发生过敏反应,药疹会发生于有过敏体质的个体。
一般的药疹发病时不是立刻显现,而是具有潜伏期。第一次用药往往不引起皮疹,但已使机体处于一种致病状态,平均期为7-10天,当第二次再用相同药物时,则24小时内迅速出现反应。即使相隔很久也会引起复发。
小儿药疹的四大类型
引起小儿药物过敏最常见的有4种:(1)解热镇痛药,如APC、阿鲁片、巴米尔等含有阿斯匹林的口服退烧药。肌肉注射的安痛定也能引起药疹,而且比较严重。(2)磺胺药,如复方新诺明。(3)青霉素类抗生素,如口服安必林,肌肉注射的青霉素,静脉点滴用的氨苄青霉素等。(4)其他各种疫苗及一些中草药也可引起药疹。
小儿常见的药疹有以下几种:
1、固定性红斑型:发于嘴周围皮肤,肛门处及外生殖器部位也很常见。皮疹形态特殊,易于识别。特点为鲜红色或紫红色水肿性红斑,呈圆形或椭圆形,界限清楚。阿斯匹林、APC、阿鲁片、复方新诺明等易引起此类药疹。
2、红斑性发疹型:表现为全身性,对称性分布大量鲜红鸡皮样小疙瘩,或粟粒大小的红色斑片,形成似猩红热式麻疹,伴轻度中度发热。此类药疹以青霉素类药物最常见,如氨苄青霉素,安必林等。
3、荨麻疹型:表现为全身性大小不等的风团,扁平高起,形态不规则,伴有明显的瘙痒,部分患儿有发热乏力,关节痛及腹痛等全身症状。引起小儿等麻疹常见药物为青霉素、痢长、破伤风抗毒素及狂犬疫苗等。
4、大疱表皮松解型:为药疹中最严重的一型,也是小儿最严重的皮肤病之一。一般起病急,进展快,病情严重,治疗不及时常可导致死亡。皮疹往往初发于患儿的面部、颈部及胸部,为粟粒至绿豆大小深红色至暗红色斑片,很快融合成大片。1-2天内皮疹发展全身,部分红斑中央出现小水泡,本病患儿全身中毒症状严重,伴有高热、嗜睡及心肝、肾等内脏伤害。患大疱表皮松解型药疹的小儿,若抢救治疗不及时,可因继发感染所引起的败血症、肺炎、肾衰或脑出血而死亡。此型药疹较常见的致敏药物为安痛定、鲁米娜等。
药疹如何处理
药疹又称药物性皮炎,是药物通过内服、注射、吸入、外用等途径进入人体,在皮肤粘膜上引起的皮疹,严重时可累及多系统。其发病机理多半为变态反应所致,其它机理有毒性反应,过量反应,副作用及特异质等。
药疹病人主要有以下特征:
1.固定型药疹 此种最常见,常由磺胺、解热镇痛类、吡唑酮类及四环素类引起。病人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水肿性紫红斑,一个或多个,边界清楚。发于口腔、外生殖部位者,常发生糜烂、疼痛。停药1—2周后消退,留灰黑色色素沉着斑,可长时间不退。再服该药时,可在原处及他处出现紫红斑。皮肤损害多见于口唇、口周围、龟头、肛门等皮肤粘膜交界处。
2.荨麻疹型药疹 症状与荨麻疹相似,可同时伴有发热、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血管性水肿等症状。常见药物有青霉素类、破伤风、抗毒素等血清制剂、痢特灵及水杨酸盐等。
3.发疹型药疹 此类型较为常见。常见药物有磺胺类、巴比妥类、青霉素类、链霉素、氨基比林等吡唑酮类药物。表现为麻疹样,红色针头至米粒大小斑疹或斑丘疹,对称分布,以躯干为多;或表现为猩红热样,从面部向下发展,红斑相互融合,皱褶部及四肢屈侧尤为明显。本型药疹一般情况较好,无麻疹或猩红热的其他症状。
4.表皮坏死性松解型药疹 较少见,常见药物有安乃近、氨基比林等吡唑酮类、磺胺类、巴比妥类及青霉素等。起病急,病情凶猛,广泛皮肤红斑大小不一水疱,疼痛,皮肤易于剥脱而露出鲜红糜烂面,部分皮肤呈烫伤样,口腔、眼、鼻、胃肠道等粘膜及外生殖器皆可受累。伴有高烧,有时伴有严重的继发感染、肝肾损害、电解质紊乱或内脏出血等症状。
5.剥脱皮皮炎型药疹 又称红皮病性药疹,较少见。常见药物有巴比妥类、磺胺类、氨茶砜、青霉素类、对氨基水杨酸钠及重金属制剂等。药疹多发生于长期用药的病人,潜伏期一般在20天左右,初发皮疹表现为发疹型皮疹,逐渐发展至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肿胀、渗液、脱屑呈鳞片状或落叶状,手足部可呈破手套及破袜套样脱屑,头发、指(趾)甲可脱落,可累及口腔、眼粘膜,常伴高热、寒战、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白细胞增高,易继发皮肤及支气管炎、肺感染等。
6.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 常见药物有巴比妥盐、磺胺类、解热镇痛类等。起病急,有轻重不等的前驱症状,如头痛、发烧,约经1天—3天后出现皮肤及粘膜红斑、水泡或大疱、糜烂,可见虹膜状皮损。口、眼及生殖器粘膜症状尤为明显,可继发支气管炎、肺炎等并发症,死亡率较高。
应采取的护理措施:
1.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多喝开水及输液可加速过敏药物的排泄。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能量、易消化的清淡饮食。
2.由于药疹及激素等均可致消化道粘膜损害、出血,因此应察看病人大便次数是否正常,有无胃肠道症状,定期作大便隐血试验。观察体温变化,注意是否有呼吸道粘膜脱落所致呼吸道阻塞。观察使用激素后有无血压升高、头痛等不适症状。注意心率,有无心肌受损。
皮疹观察。视其有无好转或加重,治疗中有无病情反跳及再次过敏,并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3.预防皮肤及肺部继发感染,及时修剪头发、趾甲,每天进行皮肤清洁、消毒。嘱病人不要揉眼睛,以免发生险缘炎等。定期为病人作皮肤、口腔真菌、细菌等化验,并给予对症护理。定时翻身,皮肤受压处用海绵垫或气圈,预防褥疮的发生。嘱病人劳逸结合,禁烟、酒,保护肝脏,避免使用伤肝药物,如巴比妥、冬眠灵、驱虫药等,静脉输入葡萄糖注射液及维生素C。
4.给予心理护理,注意病人的情绪变化,安慰、鼓励病人,增加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禁止使用已明确致敏的药物,慎用可疑的药物。发病期内勿用热水、肥皂洗澡,勿曝晒。
治疗与急救:
1.禁用与致敏药物类似的药物及禁食辛辣刺激性饮食。开始以流食、半流食为好,进食前为预防疼痛,可外涂1%—2%地卡因液或2%—5%地卡因液。可采用全身暴露疗法。
2.坏死上皮及时清除,翘起皮损可剪除,如有水疱,应在消毒后抽疱液,糜烂面用0.1%雷夫奴尔液或等渗生理盐水冲洗,外用紫草油、龙胆紫,预防感染可用多粘菌素1克、新霉素3克、杆菌肪1克、生理盐水500毫升混合后进行喷雾。
3.会阴部、脐部及皱褶处,可外用0.1%新洁尔灭溶液消毒,尤其是大、小便前后,阴部粘膜糜烂渗出严重时,可用2%硼酸液或1%呋喃西林冲洗或湿敷。眼分泌物可用生理盐水棉签擦拭,常规用2%硼酸液洗眼,外用可的松四环素眼药膏,0.5%红霉素眼药水等保护结膜、角膜,如眼干燥,可外用鱼肝油点眼,鼓励病人多睁眼,以防粘连及角膜软化。外耳道部可用棉签轻拭,鼻粘膜可用棉签轻拭后,外用0.5%庆大霉素滴鼻或外用金霉素软膏。用2%苏打水、生理盐水或3%硼酸液轻拭口腔、唇,可用洗必泰、嗽口液、含嗽液或爽口液漱口,外用锡类散、口腔溃疡膏。为防止粘膜出血,通常不给予吸痰,应协助病人翻身,拍背利于痰液排出。
中医补肾的常见药物
大补阴丸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咳嗽咯血,耳鸣遗精。 口服,1次6克,1日2~3次。 针对阴虚火旺者而设,滋阴降火并用,而以滋阴为主。
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 口服,水蜜丸1次6克;小蜜丸1次9克,大蜜丸1次1丸,1日2次。是治疗肾阴虚的经典名方。服后无腹胀便溏为合适。临床尚有六味地黄软胶囊,1次2粒,1日2次。
左归丸滋阴补肾,填精益髓。用于真阴不足,头晕目眩,腰酸腿软,遗精滑泄,自汗盗汗,口燥咽干。 同上 是治疗肾阴虚的常用方。因是纯补之剂,久服常用易滞脾碍胃,影响食欲。
麦味地黄丸滋肾养肺。用于肺肾阴亏,潮热盗汗,咽干咳血,眩晕耳鸣,腰膝酸软,消渴。 同上 用于肾阴虚兼肺阴虚者,兼有潮热盗汗、咽干咳血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