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小心这五种危险因素
女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小心这五种危险因素
有数据表明,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女性人数是因乳腺癌、宫颈癌等死亡人数的两倍。实际上,女性的心脏比男性更脆弱,在危险因素方面与男性有一定的区别,如血管钙化较男性多,大多女性还受到贫血困扰等。而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包括以下几类。
一是二手烟,在中国,女性的吸烟率并不高,只有不到千分之二的女性吸烟。但中国女性面临非常严重的二手烟危害。二手烟会使女性患心脑血管疾病的可能性增加6—9倍。
二是女性糖尿病病人患上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更大,较之男性更易导致心肌梗死。
三是女性绝经会导致一连串的身体改变,如血糖升高、血脂异常、凝血机制异常等等,这些都有可能引发心脏病。
四是感情问题更易导致女性患上心脏病。感情生活出现问题的女性比感情生活幸福的患上心脑血管疾病的可能性要高出3倍。
五是女性冠心病治疗率低。女性一般心脏病发作后,治疗不够积极,死亡率比之男性较高。
糖尿病患者容易中风是真的吗
男糖友中风危险更大。无心血管病史的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重大心血管疾病问题(如死亡、心脏病发作及中风)的危险,比有心血管病史的男性患者更大。
据《印度时报》3月26日报道,3月24-26日召开的美国心脏病学会2012芝加哥科学年会上,宣布的一项新研究发现,男糖友中风危险更大。无心血管病史的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重大心血管疾病问题(如死亡、心脏病发作及中风)的危险,比有心血管病史的男性患者更大。
美国波士顿布莱根妇女医院研究人员利用环球REACH(减少动脉血栓以延续健康状态)注册数据,测量了男女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这些测量排除了患者年龄、种族和其他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因素。
在64000名REACH患者中,那些只接受饮食控制治疗、口服药物或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在4年期间发生死亡、心脏病发作或中风的危险明显增加。其中,接受胰岛素治疗但没有心血管疾病史的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危险最大,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比女性糖尿病患者更高。
同时,研究人员还指出,与得过心血管疾病的男性旧病复发危险相比,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男糖友首次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增加70%。而且,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男糖友的此类疾病危险比女糖友高40%。
新研究负责人雅各布·乌戴尔博士表示,在危险较低的患者(没有接受胰岛素的糖友)和危险很高的患者(同时患有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中,性别差异并不明显。
心血管病为啥死缠着胖子
被称为21世纪人类的头号杀手,那么他跟心脑血管疾病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同样也是导致肥胖人群病死率比正常人群明显增加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医学界公认的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栝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胰岛素血症、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纤维蛋白原增高、体力活动减少、遗传和吸烟等各种因素。如果你把对机体所造成的危害与这些危险因素加以对比的话,你就会发现它们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相关性。几乎所有的危险因素肥胖者都占全了,由此不难想象,肥胖者并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增加,可以说是顺理成章的。
女性绝经后患心血管病风险增加
有专家提出:女性因有雌激素的保护,发生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比男性小得多。虽然男性患心血管病的人数比女性多,且女性发病年龄比男性晚10~15年,但女性绝经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却成倍增加,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也高于男性。从1995年以来男性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呈下降趋势,而全球女性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却呈上升趋势。由于女性认识不足,如果临床表现与更年期症状并存,女性常不重视,拖到严重时才就诊。
女性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有:1.吸烟或吸二手烟;2.运动少、肥胖;3.压力大、心情抑郁;4.绝经是女性的独特危险因素,绝经后血糖、血脂水平及高血压的发生率均较绝经前会升高;5.长期口服避孕药易引起高血压、凝血机制异常等,是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
预防和改善的几点建议:1.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每周慢跑或快走(有氧运动)4~5次,每次30分钟;低盐、低油、低糖饮食,多吃蔬菜、水果、豆制品、粗粮、鱼、低脂或脱脂奶、高纤维膳食等;2.控制危险因素糖尿病、高血压等,戒烟,减肥;3.更年期症状严重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酌情补充性激素;4.适当减负、减压,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通过读书学习,提高自己的品位和修养,遇事豁达开朗,不急、不躁、不惊、不怒,不迷信、不盲从,减少生活中的不愉快,使自己真正拥有一个快乐的人生。
心脑血管疾病的自我治疗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即使应用目前最先进、 完善的治疗手段,仍可有50%以上的脑血管意外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居各种死因首位。
一、保持心态平衡
情绪激动是心脑血管病的大忌,冠心病、高血脂患者尤其要放宽胸怀,不要让情绪起伏太大。
二、适当运动
心脑血管患者不是不能运动,而是要适当运动,运动量减少也会造成血流缓慢,血脂升高。要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和控制好运动量。冬季要等太阳升起来之后再去锻炼,此时,温度回升,可避免机体突然受到寒冷刺激而发病。
三、控制血压和血脂是关键
1、血压控制
将血压控制在一个比较理想的范围内,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中之重。资料表明,坚持长期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仅为不坚持治疗者的1/10.也就是说,只要长期坚持控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可下降90%。
2、血脂控制
如果血脂过多,容易造成“血稠”,在血管壁上沉积,逐渐形成小斑块,就是我们常说的动脉粥样硬化,引发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常见的血脂控制是服用调脂药物:包括他汀类(如阿托伐他汀-立普妥),贝特类,烟酸等。血脂异常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控制血脂也成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重中之重。
四、防寒保健
避免严寒刺激,寒潮袭来,气温骤降,及时添加衣服。保暖可防血管受冷收缩、血压升高,避免加重心脏负担,预防呼吸道感染。冬天换衣、洗澡,避免室内温度过低,衣服鞋帽柔软而保暖。风湿性心脏病患者,除房间暖和,还要房内空气流通、防止流感。冠心病患者,不要在封闭的房间里呆得太久,如果房内开空调取暖,温度不可太高,因房间过于封闭和过高的温度,会使房内缺氧,这样易诱发冠心病。
五、注意饮食习惯
由于长时间饮食习惯问题,饮食中脂类过多,醇类过多。同时又没有合理的运动促进脂类醇类的代谢,导致体内脂类醇类物质逐渐增多;加上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分泌抗氧化物酶(例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能力减低,导致体内自由基水平升高,使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氧化后沉积在血管壁,久之使毛细血管堵塞,随着时间的推移,脂类醇类物质容易和体内游离的矿物质离子结合,形成血栓。血栓容易在血管的拐角处,或者瓶颈处堆积,钙化。同时血栓越来越多,使血管直径缩小。心脏为了保持足够的供血量,就增加血压,造成高血压疾病。如果血压过高,可能导致血管崩裂,于是产生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如果由于堵塞供血不足,即为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
痛风与心脑血管疾病有什么关系
有学者将高尿酸血症视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甚至有人称为"痛风性"心 脏病。但高尿酸血症是否可以作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还是存在争论的,另有学者认 为尿酸与冠心病的发生、心血管疾病病死率并无因果关系。反之,冠心病患者可存 在尿酸代谢异常,常合并有血尿酸增高。其原因尚不清楚,有学者发现冠心病患者 血胰岛素抵抗指数虽明显增高,但胰岛素抵抗指数与血尿酸相关性不明显,表明胰 岛素抵抗可能不是尿酸代谢异常的主要原因。痛风中合并冠心病者有37.3%;而 痛风引起脑梗死,有报道仅2.1%。痛风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机制是尿酸盐沉积于动 脉血管内膜,导致局部炎性反应,血小板黏附所致。国内刘剑等在研究血尿酸与冠 心病的关系时发现,血尿酸在冠心病者明显升高,且随着冠脉病变范围的扩大和病 情的加重而逐渐增加,是反映冠心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有研究表明,血尿酸升高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也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的 预后,尤其在糖尿病患者,这种影响更加明显。国内遇雅南等对高尿酸血症与心脑 血管病、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进行了临床观察研究,发现心脑血管患者空腹血胰岛 素水平和血尿酸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提示...
高血压有哪些治疗原则呢
1、治疗目的及原则
降压治疗的最终目的是减少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降压治疗应该确立血压控制目标值。另一方面,高血压常常与其他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合并存在,例如高胆固醇血症、肥胖、糖尿病等,协同加重心血管疾病危险,治疗措施应该是综合性的。
(1)改善生活行为 ①减轻体重。②减少钠盐摄入。③补充钙和钾盐。④减少脂肪摄入。⑤增加运动。⑥戒烟、限制饮酒。
(2)血压控制标准 原则上应将血压降到患者能最大耐受水平。
(3)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协同控制 降压治疗后尽管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血压升高以外的多种危险因素依然对预后产生重要影响。
2、降压药物治疗
(1)降压药物种类 ①利尿药。②β受体阻滞剂。③钙通道阻滞剂。④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⑤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
(2)治疗方案 大多数无并发症或合并症患者可以单独或者联合使用噻嗪类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步递增剂量。临床实际使用时,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状况、靶器官损害、并发症、合并症、降压疗效、不良反应等,都会影响降压药的选择。2级高血压患者在开始时就可以采用两种降压药物联合治疗。
哪些人易患缺血性心肌病
40岁以上人群
年龄在40岁以上的中年男性,或者是更年期之后的老年女性,更容易患缺血性心肌病。
“三高”人群
高血脂患者、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和过于肥胖的人,这些身体同时伴有冠心病诱发危险因素的人更容易引发心肌缺血性胸痛。
有心脑血管病家族史的人群
家族中曾有患过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如果父亲在55岁之前或者是母亲在65岁之前患上了冠心病,那么他们的子女患有冠心病的机率就更大,从而导致缺血性心肌病的危险性也就越大。
心理压力过大的人群
临床上心理、情绪性心肌缺血的患者也非常多。这类人群往往因工作压力大,或者生活中经常有不顺心的事情,导致情绪长期压抑。他们的症状表现为压抑性或者多疑、敏感、激动、急躁、攻击性性格。
高血压治疗方法
1.治疗目的及原则
降压治疗的最终目的是减少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降压治疗应该确立血压控制目标值。另一方面,高血压常常与其他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合并存在,例如高胆固醇血症、肥胖、糖尿病等,协同加重心血管疾病危险,治疗措施应该是综合性的。
(1)改善生活行为 ①减轻体重。②减少钠盐摄入。③补充钙和钾盐。④减少脂肪摄入。⑤增加运动。⑥戒烟、限制饮酒。
(2)血压控制标准 原则上应将血压降到患者能最大耐受水平。
(3)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协同控制 降压治疗后尽管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血压升高以外的多种危险因素依然对预后产生重要影响。
2.降压药物治疗
(1)降压药物种类 ①利尿药。②β受体阻滞剂。③钙通道阻滞剂。④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⑤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
(2)治疗方案
大多数无并发症或合并症患者可以单独或者联合使用噻嗪类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步递增剂量。临床实际使用时,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状况、靶器官损害、并发症、合并症、降压疗效、不良反应等,都会影响降压药的选择。2级高血压患者在开始时就可以采用两种降压药物联合治疗。
秋季需要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秋冬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期,受气候变化影响及相应的生活方式改变,诱发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在这个时期将“低开高走”,如果不积极加以控制,它们将持续在高位运行。
这些危险因素其实就是大家熟知的吸烟、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及高体重。尤其以前三个因素最为凶险。有这些高危因素的人群,除了要戒烟之外,在初秋阶段要增加对血压、血糖、血脂及体重这些危险因素的检测。
比如,主动去门诊随访血压、血糖、血脂及体重等各项指标,必要时调整夏季的用药方案,保证各项危险因素的平稳运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会显著降低。有高血压高血糖的患者,进入秋冬季节,要记住七字箴言:少油少盐多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