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踢被子的4个护理误区
婴儿踢被子的4个护理误区
妈妈护理误区一:让宝宝穿衣睡觉
“就算宝宝踢光被子,也还有衣服保护着,就不怕他着凉了。”大多数妈妈都有这样的想法。
宝宝心声:穿这么多衣服还要再盖一张被子睡觉,不仅热死,而且还感觉被捆住似的,难受死了。我踢我踢我踢踢踢。
专家指点:应该让宝宝脱衣睡觉。 穿厚衣、紧身衣、不合体的衣服睡觉,会影响血液循环,身体也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宝宝的发育。 除此之外,宝宝穿衣睡觉容易使皮肤的抵抗力减弱,增加感染皮肤病和感冒的机会,也不利于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妈妈护理误区二:被子盖太多
怕宝宝着凉,妈妈的心理状态总是宁可给孩子盖厚一点、盖暖一点。少盖会冒着凉的风险,妈妈不敢。一位儿保医生曾告诉我,最厉害的一位妈妈竟让宝宝穿3件毛衣睡觉。
宝宝心声:这还是被子吗?简直是石头呀,又沉又热。我踢我踢我踢踢踢。
专家指点:孩子晚上踢被子的主要原因是太热。被窝太热会导致宝宝出汗,如果这种情况长久下去,宝宝在冬天也会生痱子。正确做法是要按照宝宝生理特点来盖被子,如果夜晚妈妈摸到宝宝浑身是汗,证明宝宝特别怕热,应少盖被子。如果宝宝是怕冷的,应按照宝宝体温来加盖床被。妈妈护理误区三:将宝宝用被子紧紧裹住
因为害怕宝宝晚上乱动踢掉被子,一些妈妈用被子把宝宝裹得紧紧的。
宝宝心声:手怎么被裹住了,我不喜欢被子,它好重,还太热了。我踢我踢我踢踢踢。
专家指点:应根据季节变换被子的厚薄,选择柔软而保暖性好的被子,天气不是很冷,不要把宝宝裹得太紧,可以将手脚露在被子外面。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当宝宝的睡眠环境舒适时,他一定会美美睡上一大觉,自然就不想踢了!妈妈护理误区四:让宝宝睡前太兴奋
好不容易下班回到家看到可爱的宝宝,妈妈自然忍不住跟宝宝玩起亲子游戏来,三口之家度过了一个开心的夜晚。
宝宝心声:睡前跟妈妈玩的游戏好好玩啊,好想再玩玩那个玩具,我要翻过去抢……”(宝宝在梦中也在玩啊,所以一翻身被子就踢开了。)
专家指点:宝宝踢被子的原因可能就是白天玩得太疯了,太累了,或是睡前玩过于兴奋和激烈的游戏,入睡后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还没有消失,于是宝宝睡觉时容易做梦,容易翻身,导致踢被子。因此,睡觉前让宝宝安静下来,不要和宝宝玩容易使他兴奋的游戏,也不要在这时候批评宝宝,可以适当给宝宝听一些轻柔的睡前音乐,或是讲一些情节简单的故事,让宝宝在安宁的环境里入眠,提高睡眠质量。
宝宝晚上总是踢被子注意什么
首先,睡眠时被子不要盖得太厚,尽量少穿衣裤,更不要以衣代被。否则,机体内多余的热量散发困难,小儿闷热难受,出汗较多,怎会睡得好呢?他就不得不采取“行动”把被子踢开。目前衣料种类繁多,一些家长喜欢用化纤面料给孩子做衣服,这是不科学的,因为化纤类衣料透气性差,不利机体散热。我们主张用柔软透气吸湿性好的棉织物给宝宝做衣服,被子也应选用轻而不厚的。
其次,在睡前不要过分逗引宝宝,不要恐吓宝宝,不讲恐惧故事,不看惊险电影或电视,白天也不要玩得过于疲劳。否则,宝宝睡着后,大脑皮质的个别区域还保持着兴奋状态,极易发生踢被、讲梦话等睡眠不安的情况。
再则,要培养良好的睡眠姿势。头面部不要蒙在被子里,手不要放在胸前,最好让宝宝向右侧睡。
另外,有些疾病也是引起小儿踢被、睡眠不安的原因,如蛲虫病。因为蛲虫喜欢在晚上活动,当小儿入睡后,肛门括约肌放松,蛲虫便从肛门口爬出,在会阴、肛门周围产卵。蛲虫爬行的刺激,小儿可感到肛门口奇痒,常常迷迷糊糊用手去抓,有的甚至踢被,大哭大闹。家长不妨留意观察小儿肛门附近,如找到像一小段棉纱线样的小虫爬行,那便是蛲虫,应请医生诊治。
小宝贝睡觉踢被子怎么办
(1)睡眠时被子不要盖得太厚,尽量少穿衣裤,更不要以衣代被。被子应选用轻而不厚的;内衣的面料不要选择化纤类,因为透气性差,不利机体散热。否则,机体内产生的热量难以散发,小儿闷热难受,出汗较多,他就不自觉的把被子踢开透透风,凉爽一些。
(2)在睡前不要过分逗引小儿,不要恐吓他,别给小儿讲恐惧的故事和看惊险、恐怖的电视。避免白天玩得过于疲劳。否则,小儿睡着后,大脑皮质的个别区域还保持着兴奋状态,极易做梦,梦中手脚乱动把被子踢掉。
(3)要培养良好的睡眠姿势。头勿蒙在被子里,手不要压在胸前,最好养成向右侧睡的习惯。
(4)有些疾病也是引起小儿踢被、睡眠不安的原因,如蛲虫病、佝偻病。当小儿入睡以后肛门括约肌放松,蛲虫便从肛门口爬出,在会阴部和肛周产卵。蛲虫爬行的刺激,可使肛门口奇痒,小儿常常迷迷糊糊地用手去抓,甚至踢被,大哭大闹。佝偻病初期主要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有夜惊、睡眠不安及踢被等现象。遇到这些情况,应该请医生诊治。
解决婴儿踢被子的8个妙招
如果消除了不利因素,宝宝还是踢被子,我们就要想一些小妙招了:
1. 被夹固定被子
被夹是一种带环套的夹子。用夹子夹住被子的角,将环套固定在床柱上,被子就不会被踢开了。
Tip:用被夹固定被子时,要留出足够的空间给孩子翻身,否则孩子会睡得不舒服。
2. 橡皮筋固定法
取4根橡皮筋(或松紧带),分别缝在被子的4个角上,缝制宽度与枕头相同,橡皮筋的另一端固定在床栏的适当位置。这样,孩子即使将被子踢开,被子也会因为松紧带的弹性作用,马上又回复到原位,重新盖在孩子的身上。
3. 开空调睡
晚上开空调睡觉,屋子暖和,宝宝就算踢被子也不怕。不过开空调会使屋子里空气太干,让宝宝的皮肤变得很干燥。可以再开一个增湿机,平时要注意给宝宝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
4. 选择好睡袋
把宝宝装进睡袋就不用担心他踢被子了。建议妈妈们买那种袖子可拆卸的睡袋,可以随时改装成背心式睡袋,以适应各种睡眠习惯的宝宝使用。此外,别忘了检查领口看是否有细致的小护垫包住拉链,可避免拉链接触宝宝皮肤引起不适。
5. 缝制好睡袋
爸爸妈妈们要是担心买的睡袋宝宝睡得不舒适,也可以自己缝制睡袋。这里介绍几种:
睡袋A 在被头一端的两侧约占被头长度1/5处各缝上一条长约50cm的布带子,再在枕头下面缝上两个用布带做成的套子,两个套子相距约25cm。宝宝躺下盖好被子以后,将两条布带分别系在枕头下的两个套子上,把被子同枕头连在一起,起到睡袋的作用,被子就不容易被踢掉了。
睡袋B 长方形被子对折,在被子接头处,一边封死约长24cm,另一边缝几根带子,被子边缘装上一条拉链或缝上带子。
睡袋C 在被子端头约12cm处,缝上4根长约20cm的软带,当被子卷成“被头洞”时,4根软带分布为前后各两根,两根软带间的距离是宝宝头宽加上5cm。在宝宝睡觉前,把前后两根带子打结缚牢,宝宝的睡觉习惯常常是“上举式”,所以缚结的外侧应留有一定宽度(视宝宝身材大小而定),以便宝宝的小手伸出。另外,在被子一端的两侧分别缝上一根软带,用来调节“被头洞”的大小。
6. 大被窝套小被窝
让宝宝睡在妈妈身边,为了避免不卫生,用一条小薄被子给宝宝准备一个小被窝,再盖上妈妈的大被子。和妈妈睡在一起,宝宝一有风吹草动,妈妈马上就能知道,照料起来很方便。
7. 枕头来保卫
在宝宝的小床边塞上1—2个枕头,一来宝宝不能在床上打转翻跟斗,不容易踢掉被子,二来就算踢了被子,还有一层保护,不至于太冷。
Tip:为了安全起见,宝宝的小床最好紧靠着妈妈。
8. 露出小脚丫
宝宝的小脚露在外面,通常他踢被子的次数会大大减小。爸爸妈妈们不如索性让宝宝的小脚露在被子外面,睡觉的时候给宝宝穿上厚袜子,也就不会太冷了。
婴儿踢被子
1.睡前玩得太兴奋
宝宝睡觉前玩得不亦乐乎,情绪仍处于极度兴奋状态,要让他马上入睡其实不易,躺在被窝里自然就安静不下来,等到真的玩累了,睡着了,父母也会发现宝宝早就把被子蹬得老远了。
宝宝睡觉前,父母除了要积极营造好的睡眠环境,也要慢慢安抚他的情绪。
2.睡前吃的太油膩
如果宝宝晚饭时蛋白质吃得过多,食物太腻太油,就会加重肠胃负担,让宝宝感觉不舒服,宝宝就睡不安稳了,会不断翻身。
调整睡前食谱,尽量不要让宝宝进食过多蛋白质以及太过油腻的食物。
3.被子盖得太厚啦
宝宝在又厚又重的被窝内睡觉,容易感觉闷热,手脚不灵活,所以自然会将被子蹬走,希望让多一点的凉爽空气进入被子里。
宝宝使用的被子应该选择棉质,轻暖的。棉被轻暖,宝宝才不会因为闷热,把被子蹬走。另外,帮宝宝盖被时,不妨让他露出脚踝部分,可以使他感到比较舒服;如果天气稍凉,也不用担心,因为宝宝自然会将脚缩进被子。
4.睡觉环境不舒适
灯光太亮,天气太热,周围有嘈杂的声响等,都会让宝宝觉得不耐烦,不自在。在睡与不睡之间,就会不安分地舞动四肢。
改善室内环境。例如调整房间灯光为昏黄的色调,放些柔和的音乐,还有在哄宝宝睡觉前就要保持安静。
5.蛲虫作怪
感染蛲虫是因为口腔吃入虫卵所引起,这是一种约1厘米左右长的白色蠕虫,会在肛门附近出现、产卵,使得宝宝肛门发痒,而无法好好睡觉。
如果发现宝宝会不由自主地搔抓肛门时,可以用透明胶带黏在肛门周围采样,然后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有虫卵;平时要注意宝宝是否有爱吃手指的习惯;治疗期间要用热水消毒宝宝的贴身衣服及床单,以将虫卵杀死。
6.宝宝生病了
佝偻病或贫血是宝宝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常见疾病。当宝宝有佝偻病或贫血时,神经调节功能就不稳定,容易出汗,烦躁和睡眠不安。
对有佝偻病或贫血等疾病的宝宝,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7.患了感觉统合失调
也有一部分蹬被子的宝宝存在感觉统合失调,具体表现为当身体处于睡觉体位时,大脑内的睡眠指挥信号不通畅,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仍不能降低,宝宝往往还同时有多动,坏脾气,适应性差和生活无规律等特点,所以宝宝睡觉的体位和盖在身上的被子不能成为安稳睡觉的信号。
加强感统训练,可使用睡袋或其他防护措施避免宝宝踢被受凉。
8.宝宝要排尿
这种情况多存在于习惯了把尿的宝宝之中。虽然身体发出尿便信号,但宝宝不会像大人一样自己起来,而是表现为睡不安稳,翻来覆去踢被子。
这种情况下把尿,几乎次次命中,尿完宝宝自然继续呼呼大睡。有时宝宝太困了,憋尿不舒服但又很想睡觉,因此有时不让把,可以把他放在床上,让他多翻几下再把,这样基本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宝宝睡相不好有办法改变吗
睡眠有两种期,一种叫快速动眠期,一种叫非快速动眠期,这两期在一个睡眠中互相交替,大约4~5次的轮换,渐渐的快速动眠期越来越为主,我们也在快速动眠期做梦、乱动,在非快速动眠期我们完全的休息,心律也比较慢,呼吸深而缓慢,身体也比较不动,也和外界刺激隔离不易唤醒。所以人在睡眠时踢被子、乱动,翻身常是发生在快速动眠期,是容易叫醒的。
小朋友活动力高于成人,日间活动累积的生活印象,存在大脑,到了睡眠时期,大脑记忆中的数据又被唤起,而在睡梦中完成他希望的或发生他所担心的事情,但是一旦被外界叫醒,有时完全忘记刚刚梦的有时却可一丝一缕的复述梦境。
踢被子可能是快速动眠期时,感到体表太热了,而将被子踢开,这是我们人体的自然反射。人们经由学习而将经验、学习,潜移默化到我们的潜意识中。
新生婴儿也是很会踢被子,抓被子,甚至在保温箱内转圈圈,若不是婴儿室护士小姐经常的检视将小婴儿扶正,睡好,小婴儿们也是会睡的乱七八糟,有些医院他们就习惯将婴儿用祈福过的带子将小娃娃绑好不让他们乱踢被子,避免因婴儿乱动,被子全盖到小娃娃的口鼻,致使意外事件的发生。
但是有人持相反的意见,理由是我们在母亲的肚子里,本来就会乱动,乱踢,甚至转圈圈,那出生以后,也是不应给予束缚,让小娃娃活动空间大些才是。这时就需要护士小姐勤劳的检视避免意外发生。 至于睡相和个性和活动力的相关性,目前并没有实证医学的数据可做讨论依据。有人睡觉像充电池一样,动也不动,人睡和醒来都是文风不动的,有人睡觉像是时针一样醒来时身体已经转半圈了,有人趴睡醒来,有人两只脚跨在另一人的肚子上。有人睡的激动手会挥打,睡在旁边的人就倒霉了,这些都是跟快速动眠期,人的潜意识有关。
人们白天发生的事,梦境有时也会主演,受折磨受虐待的人,恶梦也会比较多。
婴儿护理的七个误区
比如问题一:俏妈,宝宝昨天晚上醒了好几次,怎么办?(凉拌呗,单凭这几个字我能说出一百种可能来,俺不是编剧捏!)
比如问题二:俏妈,宝宝脾气特别大,有什么办法吗?(这问题着实难倒我了,自己的孩子自己最清楚,孩子的脾气性格也不是一两天功夫就形成了的,所以也更不会因为别人的一两句话就改变了的。这种情况不如多看几本育儿心理书可能靠谱些,多了解了解孩子的心理特征,才能学会对症下药呢!)
好了,不耍贫嘴了,言归正传吧。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因为在妈妈们的留言中我总能发现不少错误的育儿方法,虽说都是一些小细节类的事情,可如果不注意仍旧是会给自己和宝宝带来不小的麻烦。
错误一:太早添加辅食
“宝宝3个多月了,可我的母乳不够了,可以给他加辅食吗?”
类似问题几乎每天都会遇到,还有些老人觉得孩子早添加辅食可以早适应吃大人的饭食,这样的想法真是大错特错了。宝宝的肠胃很娇弱,过早添加辅食会导致一系列的肠胃问题,最后受苦受罪的除了宝宝还有大人自己,何苦呢?
建议:最好等宝宝4-6个月大的时候再添加辅食,在这之前喝母乳或者配方奶完全可以满足宝宝的营养需求。
错误二:米汤营养好
“都说米汤营养好,宝宝不爱吃米糊,我可以给他每天多喝点米汤代替吗?”
别介,米汤营养好是谁告诉你的?按照育儿男神崔玉涛医生的说法,这充其量就是含有一定淀粉的水!事实是,奶和米粉的营养比米汤要好多了,而且米汤中的砷含量特别高,每天喝米汤很容易导致宝宝砷摄入超标,知道砷中毒是什么吗?就是咱在电视剧里常看到的砒霜中毒!
建议:还是乖乖哄宝宝吃米糊吧,刚添加辅食时的首选必须是含铁米粉。个人不建议给孩子喝米汤,砷含量实在是高啊!
错误三:宝宝手脚凉,肯定是衣服穿少了。
“宝宝的小手每天摸上去都凉凉的,是不是穿少了?可她喝奶或睡觉时都会出汗……”
小手凉一定就是冷吗?对于宝宝来说,年龄越小的宝宝越容易出现手脚发凉的现象,这是因为婴幼儿心脏搏动能力比较弱,所以达到手脚末端的血流会减少,导致宝宝的手脚温度明显低于其他部位。
建议:宝宝穿的衣服最好比大人还略少些,如果穿得比大人还多,那多半是会捂着宝宝了,小心热疹、湿疹随之而来。
宝宝腹泻的7个护理误区
误区一:宝宝高烧急死人,拉稀跑肚小毛病
医学观察:父母可不要小瞧几泡稀,其中含有大量的电解质和水分,而电解质是维系人体血浆容量必不可少的,是维持体内酸碱平衡的物质基础,水对人体的作用就更重要了,婴幼儿严重脱水可导致生命危险。相反,高烧是婴幼儿对抗疾病的一种机制,并没有父母想像的那样可怕。
误区二:治疗腹泻,最重要的是吃药打针
医学观察:因为宝宝肠道环境受到侵害,药物并不是最重要的,更不是惟一的治疗方法。口服补液、食物疗法、精心的饮食护理在腹泻病的治疗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有些药物对此时的肠道来说难以吸收,而打针输液药物有效成分作用到肠胃并不理想。总而言之,药物治疗腹泻不是最主要的,所以父母的家庭和饮食护理最重要。
误区三:宝宝一拉稀,父母就立即自行给药
医学观察:有些父母一看到孩子腹泻,马上会使用药物,这些药物来自:上次腹泻时没有吃完的药物;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药店的推荐自行购药等。不恰当的医药处理导致频繁更换药物和人为的药物耐受。事实上,每一次腹泻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都可能不同,父母是没有能力总结和辨别的。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而且,不要仅仅盯住止泻药,换了一种又一种,白白花钱,孩子受罪。泻是结果,不是病因,所以应治本,不是仅仅止泻。
误区四:拉稀是病从口入,限制饮食就天经地义了
医学观察:婴幼儿腹泻不提倡限制食量,更不能限制饮水。婴幼儿正处于身体和大脑的快速生长阶段,腹泻的孩子已经丢失了养分,再禁食禁水岂不是雪上加霜。许多腹泻孩子往往由于处理不当,导致“饥饿性腹泻”的发生。腹泻就是这样造成迁延的。
误区五:习惯叫肠炎,既然有“炎”就应该吃抗菌素
医学观察:这就是滥用抗菌素典型的代表。乱用抗生素治疗婴儿腹泻是导致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婴儿肠道内非致病菌群数目少,还没有建立正常的菌群系统,肠道内环境不稳定,容易被外界因素破坏,一旦内环境遭到破坏,不易恢复。所以,只有经医生确诊为细菌感染性腹泻才需要抗菌素,且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误区六:宝宝拉稀,就一定是病了
医学观察:婴幼儿,尤其是小婴儿,非“病”的腹泻现象是不少见的。如:母乳喂养的婴儿大便次数多,也比较稀,这不是腹泻。若乳母的饮食有所改变,比如吃了凉的或油腻的食品、啤酒等,或母亲外出回来后马上给孩子喂奶,这样那样的原因可导致孩子的大便出现改变,不要马上就认为孩子腹泻了,立刻就吃药、打针,要等一等,看一看,是否由母乳造成的,或许拉一次两次就很快好转了。
此外,在添加辅食过程中,婴儿的大便可能变得发稀、发绿,有奶瓣,次数偏多,这不是腹泻病,可能是对新的辅食不适应。减少辅食量或停止添加,会很快好转的。
误区七:腹泻病治疗都是一样的
医学观察:引起婴幼儿腹泻的原因有很多,细菌感染性腹泻,其中最具有代表的是细菌性痢疾;病毒感染性腹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秋季腹泻。广义的婴幼儿腹泻病还包括:饥饿性腹泻、消化不良性腹泻、乳糖不耐受性腹泻以及肠道易激惹综合征等。它们都各自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家长们可不要混淆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