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经在哪里
膀胱经在哪里
膀胱经在身体的两侧,一侧有67穴,左右两侧共134穴,其中49穴分布于头面部、项部、和背腰部之督脉的两侧,余18穴则分布于下肢后面的正中线上及足的外侧部,首穴为睛明穴,末穴至阴穴,可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病症和热性病,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背部刮痧的方法
1、先刮督脉:用方形刮痧板的一角,板身与皮肤倾斜45度,由上至下(大椎~骶骨)刮拭督脉,每个动作重复5~8次,直至出痧。
2、用刮痧板的角面分别刮拭与督脉紧邻的华佗夹脊穴所在的经络。
3、用方形刮痧板的一角刮双侧肩胛缝,刮痧板紧贴皮肤,力度均衡渗透。
4、刮膀胱经:先刮外膀胱经,后刮内膀胱经(内膀胱经在脊椎两侧各旁开1.5寸的位置,外膀胱经在脊椎两侧各旁开3寸的位置)。
5、向下斜刮肋骨缝:刮五条至六条肋缝即可(不可刮在肋骨上),以督脉为刮拭起点,刮至肋骨下为止。
6、化痧斑:用艾灸棒艾灸背部痧斑,目的是活血化淤、代谢体毒。
膀胱经不通怎么调理 膀胱经不通调理方法
膀胱经沿着背部脊柱两侧和腿部后侧正中走行,根据操作方便需要和个人喜好,可以选择拳打经络的手法对膀胱经进行操作。
被按摩者采用俯卧位,按摩者沿着膀胱经在背部和腿部的走行线做掌拍法,循环往复操作,一般每次操作8-10分钟。并按从头部向足部的方向进行操作为补法,适宜于膀胱经气虚证,如遗尿,尿失禁,小便频数等由于膀胱收摄功能减弱导致的小便失调的病症;采用从足部到走步方向进行操作为泻法,主要适宜于膀胱经气实证,诸如尿闭,小便赤黄,或小便疼痛等由于膀胱经约束过度或尿路炎症引起的病症。
背部的膀胱经还可以用捏脊法进行操作。即食指,中指在前,拇指在后,提捏起脊柱两侧的肌肉,三捏一提,按照从腰骶向颈项部的方向,进行操作,一般操作3-5遍,头部的膀胱经线则采用循环往复的抹法进行操作。
肺经在哪里 侠白穴
位置: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4寸,或肘横纹上5寸处。
主治:咳嗽,气喘,干呕,烦满,臑痛。
膀胱经在哪里 膀胱经穴位分布位置及功效
1、睛明
定位: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主治:目赤肿痛,流泪,视物不明,目眩,近视,夜盲,色盲。
2、攒竹
定位: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主治:头痛,口眼歪斜,目视不明,流泪,目赤肿痛,眼睑(目闰)动,眉棱骨痛,眼睑下垂。
3、眉冲
定位:在头部,当攒竹直上入发际0.5寸,神庭与曲差连线之间。
主治:头痛,眩晕,鼻塞,癫痫。
4、曲差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5寸,即神庭与头维连线的内1/3与中1/3交点。
主治:头痛,鼻塞,鼽衄,目视不明。
5、五处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旁开1.5寸。
主治:头痛,目眩,癫痫。
6、承光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5寸。
主治:头痛,目眩,鼻塞,热病。
7、通天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5寸。
主治:头痛,眩晕,鼻塞,鼻衄,鼻渊。
8、络却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寸。
主治:头晕,目视不明,耳鸣。
9、玉枕
定位:在后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3寸平枕外隆凸上缘的凹陷处。
主治:头项痛,目痛,鼻塞。
10、天柱
定位:在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
主治:头痛,项强,鼻塞,癫狂痫,肩背病,热病。
11、大杼
定位: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咳嗽,发热,项强,肩背痛。
11、风门
定位: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项强,胸背痛。
13、肺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咳嗽,气喘,吐血,骨蒸,潮热,盗汗,鼻塞。
14、厥阴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咳嗽,心痛,胸闷,呕吐。
15、心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心痛,惊悸,咳嗽,吐血,失眠,健忘,盗汗,梦遗,癫痫。
16、督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心痛,胸闷,腹痛,寒热、气喘。
17、膈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呕吐,呃逆,气喘,咳嗽,吐血,潮热,盗汗。
18、肝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黄疸,胁痛,吐血,目赤,目眩,雀目,癫狂痫,脊背痛。
19、胆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黄疸,口苦,肋痛,肺痨,潮热。
20、脾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腹胀,黄疸,呕吐,泄泻,痢疾,便血,水肿,背痛。
21、胃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胸胁痛,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
22、三焦俞
定位:在腰部,当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肠鸣,腹胀,呕吐,泄泻,痢疾,水肿,腰背强痛。
23、肾俞
定位: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遗尿,遗精,阳萎,月经不调,白带,水肿,耳鸣,耳聋,腰痛。
24、气海俞
定位:在腰部,当第3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肠鸣腹胀,痔漏,痛经,腰痛。
25、大肠俞
定位: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腹胀,泄泻,便秘,腰痛。
26、关元俞
定位:在腰部,当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腹胀、泄泻,小便频数或不利,遗尿,腰痛。
27、小肠俞
定位: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1骶后孔。
主治:遗精,遗尿,尿血,白带,小腹胀痛,泄泻,痢疾,疝气,腰腿疼。
28、膀胱俞
定位: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2骶后孔。
主治:小便不利,遗尿,泄泻,便秘,腰脊强痛。
29、中膂俞
定位: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3骶后孔。
主治:泄泻,疝气,腰脊强痛。
30、白环俞
定位: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4骶后孔。
主治:遗尿,疝气,遗精,月经不调,白带,腰部疼痛。
31、上髎
定位:在骶部,当髂后上棘与中线之间,适对第1骶后孔处。
主治:大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带下,阴挺,遗精,阳萎,腰痛。
32、次髎
定位: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2骶后孔处。
主治:疝气,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小便不利,遗精,腰痛,下肢痿痹。
33、中髎
定位:在骶部,当次髎下内方,适对第4骶后孔处。
主治:便秘,泄泻,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带下,腰痛。
34、下髎定位:在骶部,当当中髎下内方,适对第4骶后孔处。
主治:腹痛,便秘,小便不利,带下,腰痛。
35、会阳
定位:在骶部,尾骨端旁开0.5寸。
主治:泄泻,便血,痔疾,阳萎,带下。
36、承扶
定位:在大腿后面,臀下横纹的中点。
主治: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
37、殷门
定位:在大腿后面,当承扶与委中的连线上,承扶下6寸。
主治:腰痛,下肢痿痹。
38、浮郄
定位:在腘横纹外侧端,委阳上1寸,股二头肌腱的内侧。
主治:便秘,股腘部疼痛,麻木。
39、委阳
定位:在腘横纹外侧端,当股二头肌腱的内侧。
主治:腹满,小便不利,腰脊强痛,腿足挛痛。
40、委中
定位: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主治:腰痛,下肢痿痹,腹痛,吐泻,小便不利,遗尿,丹毒。
41、附分
定位: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颈项强痛,肩背拘急,肘臂麻木。
42、魄户
定位: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咳嗽,气喘,肺痨,项强,肩背痛。
43、膏肓
定位: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咳嗽,气喘,肺痨,健忘,遗精,完谷不化。
44、神堂
定位: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咳嗽,气喘,胸闷,脊背强病。
45、譩譆
定位:在背部,当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咳嗽,气喘,疟疾,热病,肩背痛。
46、膈关
定位: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胸闷,嗳气,呕吐,脊背强痛。
47、魂门
定位: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胸胁痛,呕吐,泄泻,背痛。
48、阳纲
定位:在背部,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肠鸣,腹痛,泄泻,黄疸,消渴。
49、意舍
定位: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腹胀、肠鸣、呕吐、泄泻。
50、胃仓
定位: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胃脘痛,腹胀,小儿食积,水肿,背脊痛。
51、肓门
定位:在腰部,当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腹痛,便秘,痞块,乳疾。
52、志室
定位: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遗精,阳萎,小便不利,水肿,腰脊强痛。
53、胞肓
定位:在臀部,平第2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主治:肠鸣,腹胀,便秘,癃闭,腰脊强痛。
54、秩边
定位:在臀部,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主治:小便不利,便秘,痔疾,腰骶痛,下肢痿痹。
55、合阳
定位:在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委中下2寸。
主治:腰脊强痛,下肢痿痹,疝气,崩漏。
56、承筋定位:在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腓肠肌肌腹中央,委中下5寸。
主治:痔疾,腰腿拘急疼痛。
57、承山
定位: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主治:痔疾,脚气,便秘,腰腿拘急疼痛。
58、飞扬
定位: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直上七寸,承山穴外下方1寸处。
主治:头痛,目眩,腰腿疼痛,痔疾。
59、跗阳
定位: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穴直上3寸。
主治:头痛,腰骶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
60、昆仑
定位: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头痛,项强,目眩,癫痫,难产,腰骶疼痛,脚跟肿痛。
61、仆参
定位:在足外侧部,外踝后下方,昆仑直下,跟骨外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下肢痿痹,足跟痛,癫痫。
62、申脉
定位: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主治:头痛,眩晕,癫狂痫,腰腿酸痛,目赤肿痛,失眠。
63、金门
定位:在足外侧部,当外踝前缘直下,骰骨下缘处。
主治:头痛,癫痫,小儿惊风,腰痛,下肢痿痹,外踝痛。
64、京骨
定位:在足外侧部,第5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头痛,项强,目翳,癫痫,腰痛。
65、束骨
定位: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5跖趾关节)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头痛,项强,目眩,癫狂,腰腿痛。
66、足通谷
定位: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5跖趾关节)的前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头痛,项强,目眩,鼻衄,癫狂。
67、至阴
定位:在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主治:头痛,目痛,鼻塞,鼻衄,胎位不正,难产。
自己怎么打通膀胱经 膀胱经在哪里
膀胱经在人体身上一共有67个穴位,其中有49个穴位分布在头面部、项背部和腰背部,18个穴位分布在下肢后面的正中线上和足的外侧部,其具体穴位如下:
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殷门、浮郄、委阳、委中、附分、魄户、膏肓、神堂、譩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合阳、承筋、承山、飞扬、跗阳、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足通谷、至阴,共67穴,左右合134穴。
背部刮痧有哪些操作方法
中医认为脊柱两侧的足太阳膀胱经上的俞穴,为内脏气血输注之处,刺激背部脏腑俞穴,对五脏六腑的精气有直接的调节作用。根据神经分布和经络腧穴的特点,通过出痧的形式,达到疏通经络、驱邪散热、提高人体抵抗力的功能。不仅可以祛风泄热,还可以起到调理全身整体功能的作用。
操作程序如下:
(1)先刮督脉:用方形刮痧板的一角,板身与皮肤倾斜45度,由上至下(大椎~骶骨)刮拭督脉,每个动作重复5~8次,直至出痧。
(2)用刮痧板的角面分别刮拭与督脉紧邻的华佗夹脊穴所在的经络。
(3)用方形刮痧板的一角刮双侧肩胛缝,刮痧板紧贴皮肤,力度均衡渗透。
(4)刮膀胱经:先刮外膀胱经,后刮内膀胱经(内膀胱经在脊椎两侧各旁开1.5寸的位置,外膀胱经在脊椎两侧各旁开3寸的位置)
(5)向下斜刮肋骨缝:刮五条至六条肋缝即可(不可刮在肋骨上),以督脉为刮拭起点,刮至肋骨下为止。
每条刮拭部位都不要可以追求出痧,以所刮拭部位汗毛孔张开为宜。在背部的刮痧过程中,由于背部是人体比较大的反射区,所以在刮痧过的局部会出现痧斑黑紫的现象,这可能就是对应的脏腑功能、经络出现了问题。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 按摩足太阳膀胱经的好处
足太阳膀胱经,太阳主表,能统摄营卫,又为诸阳主气,生理状态下,太阳经气充盛,功能正常,卫气行于肌表,能统摄营卫,发挥其卫外而固摄肌表的作用;按摩膀胱经上的相应穴位,可以有效的防治泌尿系统疾患,最主要是可以梳理膀胱经在背部的4条经线,这4条经线上有着各脏腑的俞穴,与各脏腑相通,从而可以达到改善五脏六腑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防止衰老的目的;再者,按摩膀胱经可以使气血更好的流注于脑部,濡养脑髓,从而增强人的记忆力和判断力。
背部如何刮痧
1、先刮督脉:用方形刮痧板的一角,板身与皮肤倾斜45度,由上至下(大椎~骶骨)刮拭督脉,每个动作重复5~8次,直至出痧。
2、用方形刮痧板的一角横刮双侧的肩颈。
3、用方形刮痧板的一角刮双侧肩胛缝。
4、刮膀胱经:先刮外膀胱经,后刮内膀胱经(内膀胱经在脊椎两侧各旁开1.5寸的位置,外膀胱经在脊椎两侧各旁开3寸的位置)。
5、向下斜刮肋骨缝:刮五条至六条肋缝即可(不可刮在肋骨上),以督脉为刮拭起点,刮至肋骨下为止。
6、化痧斑:用艾灸棒艾灸背部痧斑,目的是活血化淤、代谢体毒。
每条刮拭部位都不要可以追求出痧,以所刮拭部位汗毛孔张开为宜。另外,刮痧后皮肤表面会出现红、紫、黑斑或黑疱的现象,称为“出痧”.这是一种刮痧后出现的正常反应,数天后可自行消失,不需作特殊处理。那么背部刮痧有什么好处?下面一起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