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胃的误区
养胃的误区
认为长期喝牛奶对胃有好处
胃病患者出现胃部酸胀不适的症状时,喝一杯热牛奶往往可立即缓解症状。这是因为牛奶可稀释胃酸,暂时在胃黏膜的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从而使人感到舒适。但经常喝牛奶就未必对胃病患者有利了。
临床实践证明,牛奶促进胃酸分泌的作用比它中和胃酸的作用更强。胃病(如胃溃疡等)患者若进行抗酸治疗,就不宜长期喝牛奶,否则会影响治疗的效果或加重对胃黏膜的损害。
认为经常喝粥对胃有好处
很多人都认为粥容易消化,能减轻胃的负担。这种观点并不全面。粥与油炸食品、不发酵的饼、面条、煮的玉米、蒸的窝头等食物相比是很软烂的,对胃的刺激性较小。因此胃病患者可在发病的急性期经常喝粥。但人们若长期喝粥则对胃没有好处。
因为粥中的水分较多,会稀释胃液,加速胃的膨胀,使胃的蠕动变得缓慢,从而不利于胃对食物的消化。再说,人唾液中的淀粉酶是一种能促进消化的重要物质。人们在进食的时候若不进行咀嚼,口腔内的唾液腺就不会大量地分泌唾液,因而也就不会有足够的淀粉酶出现。经常喝粥会抑制淀粉酶的分泌,这不利于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另外,经常喝热粥更不可取。因为过热的粥会刺激和损害胃黏膜。
认为生姜对胃病患者有益无害
很多人都认为喝生姜水可以暖胃,在出现胃部不适时只要喝一碗用生姜熬的水就可以缓解症状了。专家认为,这种方法偶尔用之未尝不可,但不可长期应用。这是因为生姜属于刺激性食物。胃病患者若喝大量的生姜水会刺激胃黏膜分泌过多的胃酸,从而可加重胃部不适、胃痛等症状。因此,胃病患者若想用生姜治疗胃病,应请中医师依据自身的病情采用合适的含有生姜的方剂进行治疗。
生活中常见的养胃误区
误区1、胃痛了,喝杯牛奶
完善建议:跟固体食物一同食用
胃部酸胀不适时,喝杯热牛奶便可缓解症状,人感到舒服。实际情况如何呢?专家介绍,胃痛有很多原因:像便秘会引发胃痛,情绪不安能引起胃痛,肠道传染病会引起胃痛等等,并非所有情况喝牛奶就能改善疼痛。只有真正因胃部损伤引起的胃痛,喝牛奶才有止痛效果。这是大家喝牛奶之前要分辨清楚的。
此外,胃痛者喝牛奶不能空腹喝,需跟固体食物一同吃进肚子。牛奶能跟胃酸中和以减轻胃痛,但牛奶在胃中停留的时间只有短短半个小时,这样反而会刺激胃酸增多,增加疼痛。跟固体食物一同进食的目的是为了增加消化时间,让牛奶在胃部停留时间延长,以达到中和胃酸,停止胃痛的效果。
误区2、粥易消化,胃病勤喝粥
完善建议:选煲得粘稠的粥,而非水泡饭
粥容易被消化,能减轻胃的负担。但有一点要注意,粥别过热,温度过高的粥会伤害胃黏膜。另外得保证你喝的是真正的“粥”,而非水泡饭。
合格的养胃粥是粘稠的,米粒不会沉在水下,而是和水均匀分散在一起。而有些小食的粥严格来讲并不是粥,米是米,水是水,两者还未融合在一起,只能称为水泡饭。粥养胃,而水泡饭伤胃。
粥有助于消化,因为基本上不需要胃再做太多揉碎的工作。而水泡饭缺少咀嚼地吃下肚子,水冲淡胃酸,米粒不易被消化。这对胃功能本来就比较弱的人来说,就成为一个沉重的负担了。
加上水泡饭、汤泡饭像粥,有水在里面很多人不会像吃米饭那样细细咀嚼,随便嚼几下就吃下肚子了。所以如果你吃的是一份水泡饭,一定要细嚼慢咽,可别囫囵吞枣。
误区3、吃姜能暖胃
完善建议:胃虚寒才适合
中医中有个说法是“食以喜为补”,意思是不讨厌的食物才能更好地对身体发挥作用。陈延说,首先姜的味道并非人人喜欢。其次姜来治胃病要分清体质,如果本人属于胃虚寒,容易胀气拉肚子,含些姜片喝碗姜水确实有改善作用。但如果本人为热体,容易上火有口气,就不建议再吃姜刺激了。
误区4、人人都吃七分饱
完善建议:有胃病的人更应遵循
现代人都有繁重的工作,餐餐吃七分饱并不能保证有足够能量应对工作。身体健康的人只要吃到感觉不饿了,肚子舒服了就行,但也别吃到连路都走不动就好。
而如果本身胃酸过多或者有胃病,每餐最好七分饱就可以了,免得加重肠胃
养胃护胃存在哪些误区
误区一:只喝粥就能养胃?
若是三餐全都喝粥真的对胃好吗?专家回答道:“粥确实容易消化,对消化系统疾病患者有帮助,如胰腺炎缓解期喝粥有帮助。但一日三餐喝粥,营养状态不好,品种也太单一,粥消化很快,胃很快就排空了,人处于饥饿状态的时间太多,会影响胃病的恢复。”
她建议,胃病患者应少量多餐,在正餐之间加点心餐,但切勿吃得太多,否则会引起腹胀、腹痛;另外,不要全吃粥,饭面都行,米粉类、淀粉类含量过高的食物不容易消化,尽量少吃。食物要相对清淡,不要刺激性太强,如油炸、酸辣等应少吃。
误区二:胃痛是小事,忍忍就没事?
专家认为,这种想法肯定是不正确的,“如果偶尔一次胃痛,或有明确的诱因,用药应付就行,如果经常发作肯定不是小事情。年纪大的患者即使偶尔发作,可能也是患病的征兆表现,千万别不当一回事。”据了解,现在很多人很关注自己的健康,每年定期体检可提前发现健康问题,行无痛胃肠镜体检时,往往能发现隐匿的消化道疾病。
专家建议,年轻人胃痛偶尔发作问题不大,但50岁以上从来没做过胃镜者若出现胃痛不适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特别是出现以下“报警症状”:消瘦、黑色大便、贫血、顽固上消化道不适等,一定要到医院来就诊。
“至于药店推荐用药,年轻人偶尔采用这种方式或许可以,买药服用后可以应付一时的胃痛。但这种方式或许会掩盖其症状,其实并非痊愈,后期可能会反复发作。”专家不赞成自己到药店买药治胃痛,建议患者到正规医院看病。
误区三:胃病只要养就好了?
专家表示,“三分治七分养”这句话讲的并不假,“胃病是慢性病,要有一个过程,特别是慢性胃炎、功能性胃病,调理、饮食、作息时间调整等养胃措施是有用的。但只注重治或养一个方面太极端,我不赞成这种观念。”
有些胃病患者做了检查没有发现器质性问题可以只注重“养”,如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但如果是溃疡、弥漫性炎症、萎缩、中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则要到医院规规矩矩先“治”后“养”。
误区四:喝酒前喝奶制品能养胃?
喝牛奶或酸奶确实比空腹喝酒对胃更有帮助,特别是饮用高度数酒。吃东西比空腹喝酒对胃的损伤小得多,可提前中和胃酸,乳制品提前在胃内涂上保护层,可减少酒精对胃的直接刺激。“但这种说并不是绝对的,乳制品可以起很有效的作用,然而液体在胃内排空快,酒精对胃部仍有影响,只是影响较空腹饮酒较小而已。酒精吸收入血后到达肝脏及其他部位,这个过程中仍有很大伤害。所以,提前吃比不吃好,但不能认为这样有保护后就肆无忌惮。经常喝酒肯定对胃有损伤。”
目前,利尿剂、胃黏膜保护剂都被很多人视为解酒药,但这些药物仍是被动保护手段,虽有一定帮助,但不能随意放开喝,特别是高度数的酒,对胃和食管腐蚀性强,间接吸收入血后有损害。专家建议大众喝低度素的酒,如红酒、娘酒,不建议喝大剂量、高度数的酒,并避免空腹喝酒。
误区五:养胃只吃素菜?
专家认为,吃素养胃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各种肉类都可以食用,鱼肉、虾均可,但猪肉、牛肉、鸡肉要炖烂些,不要太油腻。总的来说,是否能食用肉类取决于人们的烹调做法,刺激性太强的菜肴不建议服用,如水煮牛肉、酸菜鱼等,尽量做得清淡些问题不大。
“从营养均衡的角度来说,单吃蔬菜和粮食,不吃肉类容易导致氨基酸缺乏,如果不是素食主义者或禁忌症情况的话,不主张偏食、单品种的饮食,要营养全面。素食者动物类饱和脂肪酸摄入不均衡,蛋白质会偏少些,虽整个营养足够,但营养里一种成分可能不够均衡。吃素养胃不对,蔬菜是粗纤维食物,即使有利于肠道排便,但对胃是不好的。”
误区六:喝茶能治溃疡?
关于胃溃疡患者能否喝茶的疑问,专家是这么认为的,“胃溃疡患者不能空腹喝茶,不主张喝茶,特别是浓茶,但不是绝对禁忌。熟茶类如普洱茶、红茶,对胃有一定帮助,但不要空腹喝,因为有茶碱,对粘膜有刺激。绿茶的茶碱成分高,对胃黏膜刺激伤害最大,不建议空腹喝绿茶,特别是本来有溃疡的患者更不好。喝茶注意三原则,餐后喝、选品种、喝淡些。”
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合并幽门螺杆菌(HP)感染几率很高,胃溃疡患者在根除HP过程中,喝茶、喝酒、抽烟或影响根除细菌的疗效,会抑制细菌的生长。在细菌繁殖最强烈、活动最强的时候杀菌效果最好,如果喝茶容易导致细菌潜伏藏匿于胃黏膜下,杀菌效果较差。
揭开养胃六大误区
常喝稀饭
过去主张胃病患者饮食大多以稀饭为主。实际上,稀饭未经咀嚼就吞下,没有与唾液充分搅拌,得不到唾液中的淀粉酶的初步消化,同时稀饭水分较多,进入胃内稀释了胃液,这都成为引起稀饭不易消化的原因;加之喝稀饭使胃的容量相对增大,而所供热量较少,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胃的负担,而且营养相对不足。 所以胃病患者不宜天天喝稀饭,干饭只要细嚼慢咽,不仅对胃部无害反而会促进消化,对健康有利。
少食多餐
很多人会嘱咐胃溃疡患者一定要少食多餐。然而,新的研究表明,食物进入胃内,本身对胃黏膜就是一种刺激,不仅促使胃肠蠕动加快,而且会使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增加,对溃疡病的愈合无益。目前主张溃疡病人的饮食注重的是定时、定量,避免饥饿和饱餐。
牛奶能治胃病
传统的观念认为牛奶能中和胃酸,对消化性溃疡的康复有帮助。最新研究表明,牛奶能促进胃酸分泌。有报告说,饮牛奶后胃酸分泌增加30%。所以,消化性溃疡患者和饮牛奶后即出现腹泻的人都不宜喝牛奶,而酸奶中含较多的乳糖酶,容易被消化和吸收,对消化性溃疡无不良反应。
吃汤泡饭
有的人认为将菜汤舀在碗里泡饭可以使饭菜吞咽顺畅及易于消化。这种方法也不科学。它的原理和喝稀饭基本一致
生姜暖胃
民间有用生姜末水煎,加醋少许趁热服下,能治消化不良的偏方。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姜可暖胃,胃部不适时喝碗姜末水是常见的事。胃病患者根据自己的情况,偶尔用之,且无不良反应,未尝不可。但应认识到,姜是刺激性食物,过量食用会刺激胃酸分泌,引起胃部不适或加重病情。若想用姜来治胃病应请中医辨证施治,采用不同的方剂对症治疗效果更佳。
拒食辛辣
其实,低浓度的辣椒会增加胃黏膜的血流量,并会刺激胃黏膜合成和释放前列腺素,能有效阻止有害物质对胃黏膜的损伤,对胃有保护作用;大蒜能杀灭胃内的幽门螺杆菌;而适量的生姜可以达到暖胃、增强胃黏膜保护的作用,胃病患者要根据自己的喜好适当食用,从而达到治病养胃的效用。
养胃应多吃
包心菜
要想养胃,包心菜绝对不能少,它具有健脾养胃、缓急止痛、解毒消肿、清热利水的作用。而且在包心菜中还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这种物质具有止痛及促进溃疡愈合的作,将卷心菜与薏米、陈皮、蜂蜜同煨还可以治疗胃脘胀痛、上腹胀满及胃、十二指肠溃疡等病症。
菠菜
面对吃什么养胃的问题,菠菜也可以适量的多吃,中医指出菠菜具有润燥养肝,益肠胃,通便秘的功效。在日常的生活中适量的多吃菠菜,可促进胃和胰腺分泌,从而达到促进消化的作用。而且在菠菜中还含有极为丰富的纤维素,它能帮助肠道蠕动,从而有利排便。
胡萝卜
性味甘平,中国医学认为它“下气补中,利脾膈,润肠胃,安五脏,有健食之效”。丰富的胡萝卜素可转化成维生素A,能明目养神,增强抵抗力,防治呼吸道疾病。胡萝卜素属脂溶性,和肉一起炖最合适,味道也更好。
南瓜
《本草纲目》载:“南瓜性温,味甘,入脾、胃经”,能补中益气、消炎杀菌、止痛。其所含的丰富果胶,可“吸附”细菌和有毒物质,包括重金属、铅等,起到排毒作用。同时,果胶可保护胃部免受刺激,减少溃疡。可用南瓜煮粥或汤,滋养肠胃。
这些养胃误区反而更加伤胃
万水千山总是情,不要闹我行不行。这大概就是,每个胃不好的人的共同心声。很多人知道自己脾胃不好,但却找不到适合自己养胃的方法,只知道大概就是不吃刺激性食物,不要冷热交替吃,多喝粥不要吃太饱。关于养胃,有很多人还是存在误区。
误区一粥当主食
喝粥养胃是有一些科学依据的:粥通常已经煮得稀烂,与被胃消化后的食糜是差不多的性状,胃不再需要对其进行研磨、消化,可以直接送入小肠进行吸收。因此,粥易消化、易吸收,对胃的“要求”不高,对于“受伤”的胃来说,工作起来没有什么特别大的“负担”。所以,从给胃减负角度来说,喝粥有一定的养胃作用,但如果是因反酸烧心,也就是胃酸太多引起的胃不舒服,就不太适合喝粥养胃,甚至可能“雪上加霜”。粥类是流质,容易导致反流,连同胃酸一起反的话就容易产生反酸的感觉。对反流的患者,不太建议进食过多流质食物的,而应该进食半流质或固体食物,以免伤及食道。
胃酸分泌过多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应当减少喝粥的频率,以免刺激胃酸过多分泌,加重病情。
误区二牛奶能治胃病
牛奶能治胃病:生活中,出现胃部酸胀不适等症状时,喝杯热牛奶的确可以缓解症状,但牛奶可以治疗胃病就言过其实了。最新研究表明,牛奶能促进胃酸分泌。有报告说,饮牛奶后胃酸分泌增加30%。所以,消化性溃疡患者、患有腹泻、脾虚证、湿证等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不宜过量饮用牛奶。
误区三胃不好就吃姜
胃部不适时喝碗姜末水是常见的事,姜可以暖胃,胃部不适时喝碗姜末水可以缓解症状;但胃病患者根据自己的情况,偶尔用之,且无不良反应,未尝不可。姜是刺激性食物,对于胃病严重的患者来说,过量食用会刺激胃酸分泌,引起胃部不适或加重病情,胃病患者最好不要吃生的葱姜蒜。
胃不好的人,最好不要去应酬了,到时候不但吃的东西没保障,而且少不得要喝酒。一日三餐一定要按时吃,特别是早餐,不吃早餐,对胃的伤害特别大。早晚餐可以喝粥,并且最好喝养生粥,帮助养胃。辛辣的食物,你是坚决不能吃,就算你是重庆,四川,湖南的也一样。
什么粥养胃 冬季养胃的误区
1、喝粥养胃,有胃病应当多喝粥
胃病患者不宜经常喝粥。喝粥不用细嚼慢咽,口腔唾液腺的分泌减少,而唾液中的淀粉酶可促进消化;再者,粥水分多,稀释胃液,加速胃的膨胀,使胃蠕动缓慢,不利于消化吸收。
2、喝牛奶可以护胃
牛奶会刺激胃酸分泌,如胃溃疡患者需要抗酸治疗。牛奶性味寒凉,脾胃虚弱患者亦不宜食用。
3、运动有助消化,因此,饭后运动有益健康
饭后可轻松散步,但不宜快跑及做剧烈运动。若饭后做剧烈运动,会使血液流往他处,反而会造成消化不良,影响肠胃健康。
日常养胃三大误区
现代人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胃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如何养胃,民间一直流传着很多“偏方”,但当中有多少是真实有效的,有多少又是错误的呢?有专家归纳了日常养胃的三大误区。
误区1:喝粥对胃病患者好。
不少胃病患者认为粥细软,易消化,能减轻胃的负担。事实上,这种观点并不全面。原因是,喝粥不用慢慢咀嚼,不能促进口腔唾液腺的分泌,而唾液中的淀粉酶可以帮助消化。再者粥水分多,稀释了胃液,加速了胃的膨胀,使胃运动缓慢,不利于消化吸收。
若喜欢喝热粥,其温度对胃的刺激也是不利的。因此胃病患者不宜天天喝粥,而应选择容易消化吸收的饮食,细嚼慢咽,促进消化,才更有益。
误区2:多喝牛奶对胃有好处。
胃部酸胀不适时,喝杯热牛奶便可缓解症状,感到舒服。这是因为牛奶稀释了胃酸,暂时形成一层胃黏膜保护层,因而感到舒服,但经常喝牛奶就未必对胃病患者有利了。现已证明,牛奶刺激胃酸分泌的作用比牛奶本身中和胃酸的作用更强,若胃病(如胃溃疡)需要抗酸治疗,是不宜用喝牛奶的办法解决的。豆浆则是个不错的选择。
误区3:姜对胃病患者有益无害。
人们普遍认为姜可暖胃,胃部不适时喝碗姜末水是常见的事。胃病患者根据自己的情况,偶尔用之,且无不良反应,未尝不可。但应认识到,姜是刺激性食物,过量食用会刺激胃酸分泌,引起胃部不适或加重病情。若想用姜来治胃病应请中医辨证施治,采用不同的方剂对症治疗。
七常见养胃误区
午餐后立即午睡
大多数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吃饱饭以后,睡眠不知不觉的就飘过来,忍不住地就爬上床睡觉了。殊不知,这样危害极大:因为午饭后胃内充满尚未消化的食物,此时立即卧倒会使人产生饱胀感。正确的做法是吃过午饭后,先做些轻微的活动,如散步等,大约半小时后再午睡,这样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
少食多餐
很多人会嘱咐胃溃疡患者一定要“少食多餐”。然而,新的研究表明,食物进入胃内,本身对胃黏膜就是一种刺激,不仅促使胃肠蠕动加快,而且会使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增加,对溃疡病的愈合无益。目前主张溃疡病人的饮食注重的是定时、定量,避免饥饿和饱餐。
常喝稀饭
过去主张胃病患者饮食大多以稀饭为主。实际上,稀饭未经咀嚼就吞下,没有与唾液充分搅拌,得不到唾液中的淀粉酶的初步消化,同时稀饭水分较多,进入胃内稀释了胃液,这都成为引起稀饭不易消化的原因;加之喝稀饭使胃的容量相对增大,而所供热量较少,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胃的负担,而且营养相对不足。所以胃病患者不宜天天喝稀饭,干饭只要细嚼慢咽,不仅对胃部无害反而会促进消化,对减肥有利。
牛奶能治胃病
传统的观念认为牛奶能中和胃酸,对消化性溃疡的康复有帮助。最新研究表明,牛奶能促进胃酸分泌。有报告说,饮牛奶后胃酸分泌增加30%。所以,消化性溃疡患者和饮牛奶后即出现腹泻的人都不宜喝牛奶,而酸奶中含较多的乳糖酶,容易被消化和吸收,对消化性溃疡无不良反应。
吃汤泡饭
有的人认为将菜汤舀在碗里泡饭可以使饭菜吞咽顺畅及易于消化。这种方法也不科学。它的原理和喝稀饭基本一致。
生姜暖胃
民间有用生姜末水煎,加醋少许趁热服下,能治消化不良的偏方。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姜可暖胃,胃部不适时喝碗姜末水是常见的事。胃病患者根据自己的情况,偶尔用之,且无不良反应,未尝不可。但应认识到,姜是刺激性食物,过量食用会刺激胃酸分泌,引起胃部不适或加重病情。若想用姜来治胃病应请中医辨证施治,采用不同的方剂对症治疗效果更佳。
拒食辛辣
其实,低浓度的辣椒会增加胃黏膜的血流量,并会刺激胃黏膜合成和释放前列腺素,能有效阻止有害物质对胃黏膜的损伤,对胃有保护作用;大蒜能杀灭胃内的幽门螺杆菌;而适量的生姜可以达到暖胃、增强胃黏膜保护的作用,胃病患者要根据自己的喜好适当食用,从而达到治病养胃的效用。
专家解读六大护胃误区
误区一:胃痛是小事,忍忍就没事?或者自行到药店买几粒胃药就足以应付。
沙卫红认为,这种想法肯定是不正确的,“如果偶尔一次胃痛,或有明确的诱因,用药应付就行,如果经常发作肯定不是小事情。年纪大的患者即使偶尔发作,可能也是患病的征兆表现,千万别不当一回事。”据了解,现在很多人很关注自己的健康,每年定期体检可提前发现健康问题,行无痛胃肠镜体检时,往往能发现隐匿的消化道疾病。
沙卫红建议,年轻人胃痛偶尔发作问题不大,但50岁以上从来没做过胃镜者若出现胃痛不适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特别是出现以下“报警症状”:消瘦、黑色大便、贫血、顽固上消化道不适等,一定要到医院来就诊。
“至于药店推荐用药,年轻人偶尔采用这种方式或许可以,买药服用后可以应付一时的胃痛。但这种方式或许会掩盖其症状,其实并非痊愈,后期可能会反复发作。”沙卫红不赞成自己到药店买药治胃痛,建议患者到正规医院看病。
误区二: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有人认为既然养重于治,就只注重养而不治?
沙卫红表示,“三分治七分养”这句话讲的并不假,“胃病是慢性病,要有一个过程,特别是慢性胃炎、功能性胃病,调理、饮食、作息时间调整等养胃措施是有用的。但只注重治或养一个方面太极端,我不赞成这种观念。”
有些胃病患者做了检查没有发现器质性问题可以只注重“养”,如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但如果是溃疡、弥漫性炎症、萎缩、中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则要到医院规规矩矩先“治”后“养”。
误区三:很多人喝酒前都会和牛奶或酸奶,这两种乳制品可以保护胃黏膜不受酒精侵害。
沙卫红认为,喝牛奶或酸奶确实比空腹喝酒对胃更有帮助,特别是饮用高度数酒。她解释道,吃东西比空腹喝酒对胃的损伤小得多,可提前中和胃酸,乳制品提前在胃内涂上保护层,可减少酒精对胃的直接刺激。“但这种说并不是绝对的,乳制品可以起很有效的作用,然而液体在胃内排空快,酒精对胃部仍有影响,只是影响较空腹饮酒较小而已。酒精吸收入血后到达肝脏及其他部位,这个过程中仍有很大伤害。所以,提前吃比不吃好,但不能认为这样有保护后就肆无忌惮。经常喝酒肯定对胃有损伤。”
目前,利尿剂、胃黏膜保护剂都被很多人视为解酒药,但这些药物仍是被动保护手段,虽有一定帮助,但不能随意放开喝,特别是高度数的酒,对胃和食管腐蚀性强,间接吸收入血后有损害。沙卫红建议大众喝低度素的酒,如红酒、娘酒,不建议喝大剂量、高度数的酒,并避免空腹喝酒。
误区四:提起护胃养胃,很多胃病病人都会选择多喝粥,不吃其他食物。他们认为粥不仅暖胃,还便于消化吸收。
若是三餐全都喝粥真的对胃好吗?沙卫红回答道:“粥确实容易消化,对消化系统疾病患者有帮助,如胰腺炎缓解期喝粥有帮助。但一日三餐喝粥,营养状态不好,品种也太单一,粥消化很快,胃很快就排空了,人处于饥饿状态的时间太多,会影响胃病的恢复。”
她建议,胃病患者应少量多餐,在正餐之间加点心餐,但切勿吃得太多,否则会引起腹胀、腹痛;另外,不要全吃粥,饭面都行,米粉类、淀粉类含量过高的食物不容易消化,尽量少吃。食物要相对清淡,不要刺激性太强,如油炸、酸辣等应少吃。
误区五:人们常常觉得肉类不好消化,所以胃不好时就拒绝吃荤,一味地吃蔬菜和粮食。
沙卫红认为,吃素养胃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各种肉类都可以食用,鱼肉、虾均可,但猪肉、牛肉、鸡肉要炖烂些,不要太油腻。总的来说,是否能食用肉类取决于人们的烹调做法,刺激性太强的菜肴不建议服用,如水煮牛肉、酸菜鱼等,尽量做得清淡些问题不大。
“从营养均衡的角度来说,单吃蔬菜和粮食,不吃肉类容易导致氨基酸缺乏,如果不是素食主义者或禁忌症情况的话,不主张偏食、单品种的饮食,要营养全面。素食者动物类饱和脂肪酸摄入不均衡,蛋白质会偏少些,虽整个营养足够,但营养里一种成分可能不够均衡。吃素养胃不对,蔬菜是粗纤维食物,即使有利于肠道排便,但对胃是不好的。”
误区六:有报道称胃溃疡患者不宜喝茶,也有国外研究称喝绿茶能抑制胃溃疡病菌的活动,从而可预防胃溃疡。一些胃溃疡患者就开始毫无顾忌地喝茶。
关于胃溃疡患者能否喝茶的疑问,沙卫红是这么认为的,“胃溃疡患者不能空腹喝茶,不主张喝茶,特别是浓茶,但不是绝对禁忌。熟茶类如普洱茶、红茶,对胃有一定帮助,但不要空腹喝,因为有茶碱,对粘膜有刺激。绿茶的茶碱成分高,对胃黏膜刺激伤害最大,不建议空腹喝绿茶,特别是本来有溃疡的患者更不好。喝茶注意三原则,餐后喝、选品种、喝淡些。”
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合并幽门螺杆菌(HP)感染几率很高,胃溃疡患者在根除HP过程中,喝茶、喝酒、抽烟或影响根除细菌的疗效,会抑制细菌的生长。在细菌繁殖最强烈、活动最强的时候杀菌效果最好,如果喝茶容易导致细菌潜伏藏匿于胃黏膜下,杀菌效果较差。
养胃别入三大误区
误区一、牛奶可治疗胃病
喝牛奶有松懈胸肌、缓解疼痛的作用,但牛奶喝得太多反而会刺激胃部分泌更多的胃酸,令胃溃疡病情恶化。
误区二、胃病不会传染
一般人普遍认为胃病不会传染,但导致消化道溃疡、慢性胃炎的幽门螺旋杆菌是会通过唾液或飞沫传染他人的。20世纪80年代以前,如果有人说胃病会传染,那么必定会受到人们的嘲笑。随着科学的发展与进步,医学界的一些专家们逐渐有人共识,某些胃病确实会传染。
误区三、饭后可运动
饭后可轻松散步,但不宜快跑及做剧烈运动。若饭后做剧烈运动,会使血液流往他处,造成消化不良。
别让养胃误区误导你
1、认为长期喝牛奶对胃有好处
胃病患者出现胃部酸胀不适的症状时,喝一杯热牛奶往往可立即缓解症状。这是 因为牛奶可稀释胃酸,暂时在胃黏膜的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从而使人感到舒适。但 经常喝牛奶就未必对胃病患者有利了。
临床实践证明,牛奶促进胃酸分泌的作用比它中和胃酸的作用更强。胃病(如胃溃 疡等)患者若进行抗酸治疗,就不宜长期喝牛奶,否则会影响治疗的效果或加重对胃黏 膜的损害。
2、认为经常喝粥对胃有好处
很多人都认为粥容易消化,能减轻胃的负担。这种观点并不全面。粥与油炸食品 、不发酵的饼、面条、煮的玉米、蒸的窝头等食物相比是很软烂的,对胃的刺激性较 小。因此胃病患者可在发病的急性期经常喝粥。但人们若长期喝粥则对胃没有好处。
因为粥中的水分较多,会稀释胃液,加速胃的膨胀,使胃的蠕动变得缓慢,从而 不利于胃对食物的消化。再说,人唾液中的淀粉酶是一种能促进消化的重要物质。人 们在进食的时候若不进行咀嚼,口腔内的唾液腺就不会大量地分泌唾液,因而也就不 会有足够的淀粉酶出现。经常喝粥会抑制淀粉酶的分泌,这不利于人体对食物的消化 。另外,经常喝热粥更不可取。因为过热的粥会刺激和损害胃黏膜。
3、认为生姜对胃病患者有益无害
很多人都认为喝生姜水可以暖胃,在出现胃部不适时只要喝一碗用生姜熬的水就 可以缓解症状了。专家认为,这种方法偶尔用之未尝不可,但不可长期应用。这是因 为生姜属于刺激性食物。胃病患者若喝大量的生姜水会刺激胃黏膜分泌过多的胃酸, 从而可加重胃部不适、胃痛等症状。因此,胃病患者若想用生姜治疗胃病,应请中医 师依据自身的病情采用合适的含有生姜的方剂进行治疗。
胃下垂的养生误区
1、饭后立即吃水果
现象:很多人都喜欢饭后吃点水果,认为能够通过这个方式补充人体所需的碳水化合物和微量元素,也可以解油腻,事实上这是一种错误的生活习惯。
结果:时间长了,就会引起腹胀、腹泻或便秘等症状。
原因:食物进入胃以后,需要经过1~2小时的消化,如果饭后立即吃水果,就会被先前吃进的食物阻挡,致使水果不能正常消化。
解决方案:水果最好在两餐间吃
饭后吃水果除加大胃肠道的一点负担外,对正常人来说问题不大,需要注意的是,水果除含有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外,还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膳食纤维对一些营养成分的消化吸收有影响,如对微量元素。因此,吃水果最好是在两餐之间吃,对于血糖升高者,尤其不主张饭后即刻吃水果。
2、饭后喝浓茶
解决方案:会吃饭,更要会搭配。
吃饭时应配有汤和水。这样有助于溶解食物中营养成分,有利于小肠中的消化吸收。如果餐前或餐时不补充水分,饭后由于消化液大量分泌可引起体液失水,势必引起口渴,此时再饮水就会冲淡胃液影响消化。
饭后喝茶,应改浓茶为淡茶,不要指望浓茶可减少困意,这反而会影响营养的吸收。
此外,餐前空腹喝水,是说早、中、晚三餐之前约一小时,应该喝一定数量的水。因为,食物的消化是靠消化器官的消化液来完成的。消化液每天分泌的总量达 8000毫升左右。饭前饮水后水只在胃内停留2、3分钟便迅速进入小肠,被吸收入血后一小时左右即可补充全身细胞对水的需要。餐前一小时饮水可以保证足够的消化液的分泌,可帮助消化吸收,同时不影响组织细胞中的生理含水量。同时早餐前更宜空腹饮水。因为睡了一夜,体内损失水分较多,血液较浓缩,起床后饮一杯水可补充水分,降低血黏稠度,使血管扩张复原。空腹喝水宜用温开水,也可以用清淡的饮料如果汁、淡茶、菜汁等。牛奶、豆浆、鸡蛋等不应在空腹时食用,而应放在进餐时或进餐后再吃。
养胃的几大误区
1.常喝稀饭
过去主张胃病患者饮食大多以稀饭为主。实际上,稀饭未经咀嚼就吞下,没有与唾液充分搅拌,得不到唾液中的淀粉酶的初步消化。同时稀饭水分较多,进入胃内稀释了胃液,这都成为引起稀饭不易消化的原因。加之喝稀饭使胃的容量相对增大,而所供热量较少,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胃的负担,而且营养相对不足。 所以胃病患者不宜天天喝稀饭,干饭只要细嚼慢咽,不仅对胃部无害反而会促进消化,对健康有利。
2.牛奶能治胃病
传统的观念认为牛奶能中和胃酸,对消化性溃疡的康复有帮助。最新研究表明,牛奶能促进胃酸分泌。有报告说,饮牛奶后胃酸分泌增加30%。所以,消化性溃疡患者和饮牛奶后即出现腹泻的人都不宜喝牛奶,而酸奶中含较多的乳糖酶,容易被消化和吸收,对消化性溃疡无不良反应。
3.拒食辛辣
其实,低浓度的辣椒会增加胃黏膜的血流量,并会刺激胃黏膜合成和释放前列腺素,能有效阻止有害物质对胃黏膜的损伤,对胃有保护作用;大蒜能杀灭胃内的幽门螺杆菌;而适量的生姜可以达到暖胃、增强胃黏膜保护的作用,胃病患者要根据自己的喜好适当食用,从而达到治病养胃的效用。
4.姜对胃病患者有益无害
人们普遍认为姜可暖胃,胃部不适时喝碗姜末水是常见的事。胃病患者根据自己的情况,偶尔用之,且无不良反应,未尝不可。但应认识到,姜是刺激性食物,过量食用会刺激胃酸分泌,引起胃部不适或加重病情。若想用姜来治胃病应请中医辨证施治,采用不同的方剂对症治疗。
5.少食多餐
很多人会嘱咐胃溃疡患者一定要“少食多餐”。然而,新的研究表明,食物进入胃内,本身对胃黏膜就是一种刺激,不仅促使胃肠蠕动加快,而且会使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增加,对溃疡病的愈合无益。目前主张溃疡病人的饮食注重的是定时、定量,避免饥饿和饱餐。
日常养胃的误区
误区一:喝粥对胃病患者好
不少胃病患者认为粥细软,易消化,能减轻胃的负担。事实上,这种观点并不全面。
原因是,喝粥不用慢慢咀嚼,不能促进口腔唾液腺的分泌,而唾液中的淀粉酶可以帮助消化。再者粥水分多,稀释了胃液,加速了胃的膨胀,使胃运动缓慢,不利于消化吸收。
热粥的温度对胃的刺激也是很大的。因此建议胃病患者们不要天天喝粥,而是要应选择容易消化吸收的食品,咀嚼时要细嚼慢咽,这样才能促进消化,才更有益处。
误区二:喝牛奶对胃有好处
胃部酸胀不适时,喝杯热牛奶便可缓解症状,感到舒服。这是因为牛奶稀释了胃酸,暂时形成一层胃黏膜保护层,因而感到舒服,但经常喝牛奶就未必对胃病患者有利了。
现已证明,牛奶刺激胃酸分泌的作用比牛奶本身中和胃酸的作用更强,若胃病(如胃溃疡)需要抗酸治疗,是不宜用喝牛奶的办法解决的。豆浆则是个不错的选择。
误区三:姜对胃病患者有益无害
人们普遍认为姜可暖胃,胃部不适时喝碗姜末水是常见的事。胃病患者根据自己的情况,偶尔用之,且无不良反应,未尝不可。
我们需要知道,姜是刺激性食物,过量食用会刺激胃酸分泌,容易引起胃部的不适或是加重胃痛的病情。若想用姜来治胃病那么可以用中医辨证来治疗,不同的方剂采用对症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