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型麻疹简要介绍
轻型麻疹简要介绍
传染病医院专家介绍说:麻疹可分为轻型麻疹和重型麻疹。大多因体内对麻疹病毒有一定的免疫力所致,如6 个月前婴儿尚留有来自母体的被动免疫抗体,或近期注射被动免疫制剂,或以往曾接种过麻疹疫苗,以及第二次感染发病者,都可表现为轻症。
轻型麻疹潜伏期可延长至3~4 周,发病轻,前驱期短而不明显,呼吸道卡他症状较轻,科氏斑不典型或不出现,全身症状轻微,不发热或仅有低中度热。
轻型麻疹皮疹稀疏色淡,病程较短,很少并发症,但病后所获免疫力,特异抗体上升滴度与患典型麻疹者基本相同。现已证实麻疹也有不少隐性感染或无皮疹型麻疹,只能依据病后血清特异抗体增加来证实。
麻疹的症状
1、典型麻疹 潜伏期10日左右(6~18 日),潜伏期长短与所接触的病毒量及是哲接受过被动免疫制剂有关。典型麻疹临床过程分3期。
(1)前驱期:从发热至出疹3—4日。起病急,以发热、咳嗽、流涕、流泪、眼结膜充血为主要症状。于病程2~3日可见颊黏膜粗糙,上有数量不等的0.5~1mm直径的灰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的黏膜斑(Koplik斑).多时可融合,对本病有早期诊断意义。黏膜斑2—3日内消先。
(2)出疹期:于发热第3—4日开始出现皮疹.伴体温增高,症状加重。皮疹自耳后颈部开始,渐及额、面、颈自上而下蔓延到胸、背、腹及四肢,最后到达手掌与足底。皮疹出齐2—5日不等。皮疹为玫瑰色斑丘疹,2一4mm大小不等,高出皮肤,呈充血性皮疹,压之褪色,痊间皮肤正常,初发时稀疏,色较淡,以后部分融合成暗红色。少数呈现出血性皮疹,压之不退。皮疹高峰时全身毒血症状加重,高热可达40℃,嗜睡,重者谵妄、抽搐、咳嗽频繁。结膜红肿、畏光,舌乳头红肿,全身浅表淋巴结及肝脾轻度肿大。肺部可闻湿啰音,x线胸片可见轻重不等弥漫性肺部浸润改变或肺纹理增多。
(3)恢复期:出疹3—5日后,体温开始下降,呼吸道等全身症状明显减轻,皮疹随之消退,按出疹的先后顺序消退,留浅褐色素斑,伴麦麸样脱屑。1—2周完全消失。无并发症者病程为10~14开。如此期体温未恢复正常或再攻上升,提示有并发症发生。
2、非典型麻疹
(1)轻型麻疹:麻苗的广泛应用,使麻疹发病率和病死率显著下降,临床也发生了许多变化,轻型病例增多。轻型麻疹与自动免疫的关系日益引起关注,我国研究资料表明,初免后15年HI抗体阳性率尚有81.7%~84.5%,但在初免成功者中.少数人群由于其抗体水平逐年下降甚至转阴,可失去对麻疹野毒株感染的保护力,感染麻疹病毒后多表现为隐性感染,极少数为轻型麻疹(其HI抗体均
轻型麻疹病情轻,前驱期可缩短至1~2日或者无前驱期,体温不高,甚或正常,眼、鼻卡他和咳嗽等症状可能缺如;口腔无麻疹黏膜斑或数量少,一天或不到一天即消失。皮疹稀疏散在,甚至见不到皮疹。病程短,一般6~9日,更轻者l~2日即恢复,多无并发症。
(2)重型麻疹:多见于并发严重继发感染或免疫力低下者.如营养不良或已患有其他疾病的儿童.病死率高。依据临床特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中毒性麻疹:中毒症状重,起病即高热持续在40~4l℃,常有谤妄、昏进、抽搐,早期出现大片紫蓝色融合性皮疹,伴气促、心率快、唇指发绀。
2)休克性麻疹:表现为循环衰竭或心力衰竭,高热、面色苍白、肢端发绀、四胜厥冷、心音弱、脉细速、血压下降等。皮疹色暗淡,稀少,出疹未透发而骤然隐退。
3)出血性麻疹:皮疹为出血性,压之不褪色.伴高热等全身严重中毒症状,可有黏膜和消化道出血,此型少见。
阑尾炎的并发症简要介绍
第一:内、外瘘形成。阑尾周围脓肿如未及时引流,少数病例脓肿可向小肠或大肠内穿破,亦可向膀胱、阴道或腹壁穿破,形成各种内瘘或外瘘,此时脓液可经瘘管排出。x线钡剂检查或者经外瘘口置管造影可协助了解瘘管走行,有助于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第二:门静脉炎。门静脉炎少见。急性阑尾炎时,阑尾静脉中的感染性血栓可沿肠系膜上静脉至门静脉,导致门静脉炎症。临床表现为寒颤、高热、轻度黄疸、肝肿大、剑突下压痛等。如病情加重会导致全身性感染,治疗延误可发展为细菌性肝脓肿。治疗除应用大剂量抗生素外,应及时手术处理阑尾及其它感染灶。
第三:腹腔脓肿。是阑尾炎未经及时治疗的后果。在阑尾周围形成的阑尾周围脓肿最常见;也可在腹腔其它部位形成脓肿,常见部位有盆腔、膈下或肠间隙等处。临床表现有麻痹性肠捌阻所致的腹胀、压痛性肿块和全身感染中毒症状等。b超和ct扫描可协助定位。
牛筋丸的简要介绍
著名侨乡永定下洋镇流传这样的顺口溜(看初溪土楼,观虎豹别墅,洗侨乡温泉,尝下洋肉丸。)下洋的美食真多,如老鼠粄、马头圈、焖狗肉等,而最负盛名的当数下洋牛肉丸。闻名遐迩的下洋牛肉丸以柔韧、松爽、味香的独特风味跻身于客家美食之林,可谓闽西一绝!下洋牛肉丸,相传由广东兴宁人传入,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如今,牛肉丸摊店已发展到三十多家,产品销往福州、厦门、深圳及临近县乡。下洋牛肉丸各家的制作大同小异,风味却大相径庭。制作过程:选取新鲜牛臂肉,去筋膜肥油,均匀切成一厘米厚的层肉,用干布汲干水分;然后剁碎并反复拍打,使肉色转为鲜红柔韧,加入适量盐、薯粉,反复揉搓,捏成一粒粒拇指大的肉丸;然后放入冷水盆中漂洗半小时,捞起,放入盛有骨汤的沙锅中,用木炭火文煮;待肉丸蓬松胀大,加入少量胡椒、味精、葱花等调味品即可食用。
眼睛的简要介绍
眼睛是人和动物的视觉器官。由眼球和眼的附属器官组成,主要部分是眼球。
眼睛是人类感官中最重要的器官,大脑中大约有80%的知识都是通过眼睛获取的。读书认字、看图赏画、看人物、欣赏美景等都要用到眼睛。眼睛能辨别不同的颜色和亮度的光线,并将这些信息转变成神经信号,传送给大脑。
人眼是望远镜放大倍数的基准,就是说放大倍数是1,口径就是人眼瞳孔的大小,它随着光照强度的变化而变化,一般在2到7毫米之间波动。
成像原理
眼睛通过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屈光)来改变晶状体焦距获得倒立的、缩小的实像。眼睛所能看到的最远的点叫调节远点,正视眼所能看到的远点在极远处;眼睛所能看到的最近的点叫调节近点,两点之间称为调节范围。正常眼睛的近点在距离眼睛约10厘米处。
明视距离
近视眼的明视距离一般为10厘米左右,(明视距离指人眼看书时间长而不疲劳的距离),正视眼的明视距离为25厘米左右,人眼在这一距离看书不易疲劳。
可见光波长
据科学研究表明,眼睛的性能与太阳的关系最为密切。事实上,人眼发展成为今天这样一个复杂灵巧、维妙传神的光学系统,是人类在自然选择过程中,漫长进化的一个结果。
宇宙天体发出的电磁波,包括了从无线电波到γ射线波长的很宽范围。但地球大气层仅留下两个“天窗”,一个是波长在0.39~0.76μm 的光学窗口(或称可见光窗口),另一个是波长在1mm~10m左右的射电窗口。而太阳,除了发出可见光之外,其它波段的电磁辐射则基本上被地球大气全部吸收。既然它们不能“参与”照明,那么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眼也就没有必要再为它们“设置”感光细胞了。这就说明了,为什么人眼能够感受的所谓的“可见光”是在这样的一个波段(390nm~760nm),而不是其它波段。
绘画表现
眼睛是人心灵的一扇窗子,眼睛的结构是美丽的,眼神能传达丰富的情感,是人物画中最关键的表现部位。
荨麻疹性过敏怎么食疗
荨麻疹性过敏怎么食疗?荨麻疹性过敏的食疗方法如下:
一、韭菜大葱粥
原料:韭菜150克,大葱30克,大米100克,白酒30毫升。
制法:将韭菜、大葱分别洗净,切成碎末;大米淘洗干净,备用。铁锅内加水适量,放入大米煮粥,八成熟时加入韭菜末、大葱末,再煮至粥熟,调入白酒即成。每日2次,连服7~10天。
功效:韭菜性温,味甘、辛,有温补肾、助阳固精、下气散血、健胃提神等功效。大葱性温,味辛,有通阳开窍、祛风活络、解毒消肿、清肺健脾等功效。白酒有活血通络、暖肠胃、御风寒等功效。
二、荔枝粥
原料:荔枝干15枚,粳米100克,红糖适量。
制法:煮粥食用。每日1剂。
功效:补脾益肝,养血活血。
用途:气血两虚型荨麻疹,症见风团反复发作,迁延数日甚则数年,每遇劳累即发等。
三、龙眼薄荷汤
原料:龙眼12枚,鲜薄荷30克。
制法:先将龙眼加水煎沸15分钟,加入薄荷,再煎沸2~3分钟,取汁饮服。每日1剂,2次分服。
功效:健脾养血,散风透疹。用途:各种类型荨麻疹。
四、桃仁枸杞粥
原料:桃仁10克,枸杞子15克,粳米100克。
制法:将前2味水煎取汁,兑入粳米粥内即成。每日I剂,连服7~10日。
功效:滋补肝肾,活血化瘀。
用途:冲任不调型荨麻疹。
五、荔枝葡萄酒
原料:荔枝干20枚,葡萄干、红糖各30克。制法:煮汤服食,每日1剂。
功效:补脾益肝,益气养血。
用途:气血两虚型荨麻疹。
以上就是关于荨麻疹性过敏怎么食疗的相关介绍。相信大家看了上面的这些介绍之后,对这四种治疗荨麻疹性过敏的食疗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了。上面介绍的这些食疗方法不仅操作简单,治疗效果还很不错的。因此,建议荨麻疹性过敏的朋友可以试试这些食疗方法。
夏桑菊简要介绍
简要介绍夏桑菊主要成分为夏枯草、桑叶、野菊花。味道甘甜,气味芳香,可以清热解毒,疏风散热。用于风热感冒,目赤头痛,头晕耳鸣,咽喉肿痛。夏桑菊在一般凉茶铺或药店都有卖。市面上多为冲剂,也有药夏桑菊作为颗粒药剂,是星群公司的全国首创。经过市场的培育和洗礼,星群夏桑菊颗粒遍布广东及华南地区,销往港澳、美加等地区,惠及亿万人民。“星群夏桑菊,清肝兼明目,清热解疮毒”如今家喻户晓。夏桑菊源自于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温病条辨》的经典名方“桑菊饮”,曾于1814年的江浙一次瘟疫流行中药到病除。1980年,星群药业采用独家保密工艺,在全国首创夏桑菊,工业化大生产近30年。白云山星群夏桑菊深受消费者欢迎,畅销国内及东南亚等市场。白云山星群夏桑菊主要成分为夏枯草,桑叶,野菊花,可清肝明目,疏风散热,除湿痹,解疮毒,用于风热感冒,目赤头痛,高血压,头晕耳鸣,咽喉肿痛,疔疮肿毒等症,并可作清凉饮料。
寒冷性寻麻疹的诊断标准到底是什么
麻疹这种疾病多发生在小儿身上,由于小孩子的身体比较虚弱,容易患上此类疾病,所以,为了小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要给孩子做好预防措施,并且,加强小孩的免疫力也是很有必要的。
诊断标准:
由于麻疹疫苗的广泛采用,近些年来不典型麻疹和轻型麻疹病例较多,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治疗和防疫工作的及时性。为帮助大家掌握麻疹的诊断,卫生部特下发诊断标准(试行)。
1)疑似病例:患者(多为儿童)有发热、咽红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及畏光、流泪、结合膜红肿等急性结膜炎症状。发热4天左右,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与麻疹患者在14天前有接触史。
2)确诊病例:
①在口腔颊粘膜处见到柯氏斑。
②咽部或结合膜分泌物中分离到麻疹病毒。
③1个月内末接种过麻疹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麻疹免疫球蛋白M抗体。
④恢复期血清中麻疹免疫球蛋白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的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①项。
临床诊断:典型麻疹根据流行病史及临床表现不难诊断。易感者在3~4周内有麻疹接触史,表现发热、流鼻涕、咳嗽、眼结合膜充血、畏光、流泪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即应疑及麻疹,如发现科氏斑,则可基本确诊。出疹后根据皮疹特点,分布情况也易作出诊断。疹退后有脱屑和色素沉着有助于诊断。出疹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减少为麻疹特点。前驱期患者鼻咽分泌物、痰和尿沉渣中可找到融合上皮巨细胞,以免疫荧光法还可查到麻疹抗原,可作为早期诊断依据,从组织培养中分离麻疹病毒阳性率不高。血清血凝抑制抗体、中和抗体和补体结合抗体检测,恢复期滴度较病初上升4倍以上或早期特异IgM增高均有诊断价值。非典型麻疹临床诊断不易,大多需借助抗体测定或分子生物学基因检测,才能确立诊断。
通过本篇文章的详细介绍,首先,我们只有拥有了专业的诊断标准,我们才能将病情准确无误的确诊下来,然后才能制定详细的治疗计划。
老麻疹呈现新特点
麻疹是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我国自1965年开始普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后已控制其大流行。但由于人口流动增加,部分儿童麻疹疫苗漏种,或免疫失败,加之初免后随着年龄增长而免疫力逐渐降低等原因,致使麻疹小规模流行时有发生。2008年,全球共报告麻疹28.2万例,其中我国报告13.1万例,占全球报告病例数的46%。然而,在我国所在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的37个国家和地区中,已有25个已经基本实现消除麻疹。
“老”麻疹表现出以下新特点
发病年龄不同过去麻疹发病多为5岁以下儿童,尤以1-2岁最多。现在患麻疹者大多是8个月以内婴儿和7岁以上学龄儿童,成人亦有发病。
轻型或非典型患者增多过去典型麻疹具有“烧三天、出(疹)三天、退三天”的特征,诊断比较容易。如今典型麻疹比较少见,这与多年来普种麻疹疫苗所形成的抗体水平有关。
成人麻疹增多接种麻疹疫苗后几乎都能获得保护,但到15岁以后免疫力基本消失,若此时遇麻疹野毒株就会被感染发病。
发病季节改变未使用麻疹疫苗前,麻疹以10月至次年2月为发病季节,并每隔1-2年为一个小流行年,相隔4年就会有较大的流行,呈周期性发病。普种麻疹疫苗后,发病季节后移至每年3-5月份,这与春季以后人群交往流动频繁、接触感染者几率上升有关。
少数人患第二次麻疹多见于发生第一次麻疹后的两年内。由于第一次出疹时,年龄较小或病初注射了丙种球蛋白或其他原因,未能激发机体产生足够而持久的免疫力,因而遇麻疹野毒株时,便会再次感染发病。
麻疹的诊断标准
由于麻疹疫苗的广泛采用,近些年来不典型麻疹和轻型麻疹病例较多,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治疗和防疫工作的及时性。为帮助大家掌握麻疹的诊断,卫生部特下发诊断标准试行。
1疑似病例:患者多为儿童有发热、咽红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及畏光、流泪、结合膜红肿等急性结膜炎症状。发热4天左右,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与麻疹患者在14天前有接触史。
2确诊病例:
①在口腔颊粘膜处见到柯氏斑。
②咽部或结合膜分泌物中分离到麻疹病毒。
③1个月内末接种过麻疹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麻疹免疫球蛋白M抗体。
④恢复期血清中麻疹免疫球蛋白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的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①项。
临床诊断:典型麻疹根据流行病史及临床表现不难诊断。易感者在3~4周内有麻疹接触史,表现发热、流鼻涕、咳嗽、眼结合膜充血、畏光、流泪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即应疑及麻疹,如发现科氏斑,则可基本确诊。出疹后根据皮疹特点,分布情况也易作出诊断。疹退后有脱屑和色素沉着有助于诊断。出疹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减少为麻疹特点。前驱期患者鼻咽分泌物、痰和尿沉渣中可找到融合上皮巨细胞,以免疫荧光法还可查到麻疹抗原,可作为早期诊断依据,从组织培养中分离麻疹病毒阳性率不高。血清血凝抑制抗体、中和抗体和补体结合抗体检测,恢复期滴度较病初上升4倍以上或早期特异IgM增高均有诊断价值。非典型麻疹临床诊断不易,大多需借助抗体测定或分子生物学基因检测,才能确立诊断。
什么是人工性荨麻疹
人工性荨麻疹也称皮肤划痕症,是皮肤血管的过敏反应,过敏反应的形成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所致。下面就为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引起人工性荨麻疹的病发因素。人工性荨麻疹的发病原因内在因素,就是本身具有过敏体质,引起皮肤划痕症最常见的过敏原是药物,尤其是青霉素、血清类制剂,还有细菌、真菌、植物性蛋白质、动物性蛋白质等。要治愈皮肤划痕症,当然首先要消除过敏原,进行抗细菌、抗真菌治疗,避免发生药物过敏,忌食鱼虾、贝壳类水产品。还要改变过敏体质。人工性荨麻疹的发病原因外在因素也很多,包括饮食、吸入物、气候、接触过敏物因素等。是皮肤划痕症最常见的诱因。由于如此复杂的原因,使得皮肤划痕症因众多的发病原因和诱发因素交织在一起而反复发作。以上内容主要介绍了人工性荨麻疹病发因素,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另外人工性荨麻疹患者在治疗期间也要保持一个良好健康的心态,积极配合皮肤病医生的治疗。
荨麻疹的特点
根据皮肤反复出现来去迅速的风团,剧痒,退后不留痕迹,以及各型荨麻疹的特点等易于诊断。但应于下列疾病相鉴别。
1、多形红斑好发于面、手、足、腕部。多形性皮疹可有典型的虹膜状红斑,重者有粘膜损害等。
2、色素性荨麻疹系肥大细胞增生所致。有少年型和成年型2种。多自糼年发病,但成年后发病的也不少。皮疹以躯干为多,初为持续不断的风团,逐渐演变成黄褐色或灰棕色斑,也可为斑丘疹或结节,轻搔抓或划痕后,斑上又出现红色风团为其特征。病理检查,皮损处真皮内有大量肥大细胞浸润。
3、荨麻疹样血管炎风团持续时间长达24~72小时,伴有发热、关节痛、血沉增快、低补体血症。病理检查为破碎性血管炎改变。伴有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时应与胃肠炎及某些急腹症鉴别。
许多人不明白究竟麻疹诊断的依据是怎么样的。还有就是不同型的麻疹诊断的标准有什么不一样。
由于麻疹疫苗的广泛采用,近些年来不典型麻疹和轻型麻疹病例较多,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治疗和防疫工作的及时性。为帮助大家掌握麻疹诊断的知识,卫生部特下发诊断标准(试行)。
1、疑似病例
患者(多为儿童)有发热、咽红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及畏光、流泪、结合膜红肿等急性结膜炎症状。发热4天左右,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与麻疹患者在14天前有接触史。
2、确诊病例
在口腔颊粘膜处见到柯氏斑。咽部或结合膜分泌物中分离到麻疹病毒。1个月内末接种过麻疹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麻疹免疫球蛋白M抗体。恢复期血清中麻疹免疫球蛋白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的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