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脾胃不好按摩哪里图片 地机穴-调脾胃,治痛经的特效穴

脾胃不好按摩哪里图片 地机穴-调脾胃,治痛经的特效穴

定位取穴:位于小腿内侧,在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处。

主治功效:此穴具有健脾渗湿,调经止带的功效,多用于治疗胃痉挛,腹痛,腹胀,泄泻,水肿,小便不利,月经不调,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阴道炎,乳腺炎,下肢痿痹等。

按摩方法:将双手拇指指端分别按于同侧地机穴上,由轻到重,每穴按揉2分钟,然后用力按住穴位不动,持续半分钟。

其他疗法:常规消毒穴位和针具,取亳针快速进针,捻动或震颤催气,留针20-30分钟。

女人常按摩十大穴位 补血又补气

一、血海穴

拍打或按摩血海穴,对妇女痛经和经血过多或过少有效,配合按摩三阴交穴、太溪穴效果更佳。痛经伴有呕吐,按摩此穴同时按足三里穴可立刻缓解症状。

【按摩方法】每天上午9-11点拍打(每次10秒,连续3-5次)或按摩(轻柔每侧3分钟)血海穴,晚上21-23点再艾灸此穴,对妇女月经不调、痛经及因气血瘀滞引起的肥胖、关节痛等症有效。

二、天枢穴

常按天枢穴(足阳明胃经之穴),可使胃经和大肠经保持活络,促进胃经内气血循环,帮助气血由胃经输向大肠经。

胃经气血充盈,则消化功能增强,就给生血系统提供足够的精微物质,为补血提供最基础的动力;大肠经气血充盈,则可保证循、环排泄机能正常,即止泻又通便,保持肠道清洁,使人免受“毒素”的困扰。双手拇指下压(力度适中)左右两边此养生穴位,由外向内打圈按摩,每天100-200下,又补血又排毒。

三、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属足太阴脾经之穴)是肝、脾、肾交汇的穴位,脾统血、肝藏血、肾生血,因此,三阴交有调和气血、补肾养肝的功用。

每天上午11点,按揉左右小腿内侧的此养生穴位各20分钟,可排体内湿气、浊气、毒素,对湿疹、荨麻疹、皮炎等有疗效。

常按三阴交穴,补血、活血,保持血压稳定,特别对血压偏低的人补血效果显著。

四、足三里穴

刺激足三里穴(足阳明胃经之穴),补益气血,培补元气,滋养脑髓。是保证肝血充足的首选。

对气血亏虚引起的头晕、耳鸣、神经衰弱及胃动力不足的人、胃气虚的人、因用眼过度或失眠熬夜而伤肝的人经常拍、按摩、艾灸此穴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按摩或艾灸足三里,温中散寒、健运脾阳、补中益气、宜通气机、导气下行、强壮全身。胃酸过多、空腹烧心的人不宜灸足三里,可选阳陵泉穴有良效。

五、关元穴

足三里、关元、气海是人体三大强壮要穴。古有“针必取三里,灸必加关元。”之说。关元穴是(任脉之穴,也是小肠的募穴)人体元阴和元阳的交汇处,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统治足三阴经及小肠、任脉疾病。

按摩关元穴,提高脾胃生化气血的功能。每一轮轻轻按压8次,每次8轮,补血、消除小楠肚。

六、隐白穴

隐白穴(属足太阴脾经之穴)统血、止血。

鼻子出血、月经量多可按摩或灸此穴。

“太阴根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按摩此穴可刺激脾经,促进气血源源不断的生化,是女性补血的大穴。

七、髀关穴

髀关穴(足阳明胃经之穴)是胃经中脾土微粒沉降之处,是小腹之阴与股前之阳交汇之处,是调节下肢胃经之总穴。

此穴用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而用针。

多按此穴,健脾除湿,固化脾土。理气和胃,治疗胃痛。另外多按此养生穴位,对风湿、关节炎、臀部和大腿肥胖者减肥有良效。

八、下关穴

下关穴(属足太阴脾经之穴)是胆经和胃经交会穴。

功效:通经利窍、舒经活血、促进新陈代谢。按摩此穴对肾虚缺血或胃火导致的牙痛有良效;同时改善肾血虚状况;促进阴阳平衡,祛除胃火。

肾虚缺血导致的牙痛:隐隐作痛、时痛时不痛、日久不愈,伴有牙龈萎缩、牙浮齿动、腰膝酸软。(按摩时配合颊车穴、肾腧。)

胃火导致的牙痛:牙痛剧烈、牙龈红肿、腮部肿起、口渴口臭、咀嚼困难。(按摩时配合颊车穴、支沟、胃腧。)

九、章门穴

章门穴(足厥阴肝经)是足厥阴、带脉会合之处。

功能:疏肝健脾;调节五脏气血,使五脏之间相互协调。

脾脏不好的人按摩此穴有疼痛感。艾灸章门及期门、足三里、内关,可协调五脏、调节肝脏和胃部的气血。

十、期门穴

期门穴(足厥阴肝经)是足太阴、厥阴、阴维诸经之会处。

功效:呵护肝脏,避免肝血虚,常按此穴,对肝血不足有良效。

按摩5穴位帮你补肾补气血

一、血海穴

俗话说补血找血海,补气找气海。血海穴(属足太阴脾经之穴)是脾经所生之血聚集之处,有化血为气,运化脾血之功能。还有引血归经,治疗血症之功效,刺破血海穴,可祛除人体内的淤血,并促生新血。

拍打或按摩血海穴,对妇女痛经和经血过多或过少有效,配合按摩三阴交穴、太溪穴效果更佳。痛经伴有呕吐,按摩此穴同时按足三里穴可立刻缓解症状。

【按摩方法】每天上午9-11点拍打(每次10秒,连续3-5次)或按摩(轻柔每侧3分钟)血海穴,晚上21-23点再艾灸此穴,对妇女月经不调、痛经及因气血瘀滞引起的肥胖、关节痛等症有效。

二、天枢穴

常按天枢穴(足阳明胃经之穴),可使胃经和大肠经保持活络,促进胃经内气血循环,帮助气血由胃经输向大肠经。

【按摩方法】胃经气血充盈,则消化功能增强,就给生血系统提供足够的精微物质,为补血提供最基础的动力;大肠经气血充盈,则可保证循、环排泄机能正常,即止泻又通便,保持肠道清洁,使人免受“毒素”的困扰。

双手拇指下压(力度适中)左右两边此养生穴位,由外向内打圈按摩,每天100-200下,又补血又排毒。

三、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属足太阴脾经之穴)是肝、脾、肾交汇的穴位,脾统血、肝藏血、肾生血,因此,三阴交有调和气血、补肾养肝的功用。

【按摩方法】每天上午11点,按揉左右小腿内侧的此养生穴位各20分钟,可排体内湿气、浊气、毒素,对湿疹、荨麻疹、皮炎等有疗效。

常按三阴交穴,补血、活血,保持血压稳定,特别对血压偏低的人补血效果显著。

四、足三里穴

刺激足三里穴(足阳明胃经之穴),补益气血,培补元气,滋养脑髓。是保证肝血充足的首选。

对气血亏虚引起的头晕、耳鸣、神经衰弱及胃动力不足的人、胃气虚的人、因用眼过度或失眠熬夜而伤肝的人经常拍、按摩、艾灸此穴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按摩方法】按摩或艾灸足三里,温中散寒、健运脾阳、补中益气、宜通气机、导气下行、强壮全身。胃酸过多、空腹烧心的人不宜灸足三里,可选阳陵泉穴有良效。

五、关元穴

足三里、关元、气海是人体三大强壮要穴。古有“针必取三里,灸必加关元。”之说。关元穴是(任脉之穴,也是小肠的募穴)人体元阴和元阳的交汇处,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统治足三阴经及小肠、任脉疾病。

【按摩方法】按摩关元穴,提高脾胃生化气血的功能。每一轮轻轻按压8次,每次8轮,补血、消除小楠肚。

​女人补血养颜必知10大穴位



一、天枢穴

常按天枢穴(足阳明胃经之穴),可使胃经和大肠经保持活络,促进胃经内气血循环,帮助气血由胃经输向大肠经。

胃经气血充盈,则消化功能增强,就给生血系统提供足够的精微物质,为补血提供最基础的动力;大肠经气血充盈,则可保证循、环排泄机能正常,即止泻又通便,保持肠道清洁,使人免受“毒素”的困扰。

双手拇指下压(力度适中)左右两边此养生穴位,由外向内打圈按摩,每天100-200下,又补血又排毒。

二、血海穴

俗话说补血找血海,补气找气海。血海穴(属足太阴脾经之穴)是脾经所生之血聚集之处,有化血为气,运化脾血之功能。还有引血归经,治疗血症之功效,刺破血海穴,可祛除人体内的淤血,并促生新血。

拍打或按摩血海穴,对妇女痛经和经血过多或过少有效,配合按摩三阴交穴、太溪穴效果更佳。痛经伴有呕吐,按摩此穴同时按足三里穴可立刻缓解症状。

每天上午9-11点拍打(每次10秒,连续3-5次)或按摩(轻柔每侧3分钟)血海穴,晚上21-23点再艾灸此穴,对妇女月经不调、痛经及因气血瘀滞引起的肥胖、关节痛等症有效。

三、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属足太阴脾经之穴)是肝、脾、肾交汇的穴位,脾统血、肝藏血、肾生血,因此,三阴交有调和气血、补肾养肝的功用。

每天上午11点,按揉左右小腿内侧的此养生穴位各20分钟,可排体内湿气、浊气、毒素,对湿疹、荨麻疹、皮炎等有疗效。

常按三阴交穴,补血、活血,保持血压稳定,特别对血压偏低的人补血效果显著。

四、足三里穴

刺激足三里穴(足阳明胃经之穴),补益气血,培补元气,滋养脑髓。是保证肝血充足的首选。

对气血亏虚引起的头晕、耳鸣、神经衰弱及胃动力不足的人、胃气虚的人、因用眼过度或失眠熬夜而伤肝的人经常拍、按摩、艾灸此穴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按摩或艾灸足三里,温中散寒、健运脾阳、补中益气、宜通气机、导气下行、强壮全身。胃酸过多、空腹烧心的人不宜灸足三里,可选阳陵泉穴有良效。

五、关元穴

足三里、关元、气海是人体三大强壮要穴。古有“针必取三里,灸必加关元。”之说。关元穴是(任脉之穴,也是小肠的募穴)人体元阴和元阳的交汇处,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统治足三阴经及小肠、任脉疾病。

按摩关元穴,提高脾胃生化气血的功能。每一轮轻轻按压8次,每次8轮,补血、消除小楠肚。

六、隐白穴

隐白穴(属足太阴脾经之穴)统血、止血。

鼻子出血、月经量多可按摩或灸此穴。

“太阴根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按摩此穴可刺激脾经,促进气血源源不断的生化,是女性补血的大穴。

七、髀关穴

髀关穴(足阳明胃经之穴)是胃经中脾土微粒沉降之处,是小腹之阴与股前之阳交汇之处,是调节下肢胃经之总穴。

此穴用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而用针。

多按此穴,健脾除湿,固化脾土。理气和胃,治疗胃痛。另外多按此养生穴位,对风湿、关节炎、臀部和大腿肥胖者减肥有良效。

八、下关穴

下关穴(属足太阴脾经之穴)是胆经和胃经交会穴。

功效:通经利窍、舒经活血、促进新陈代谢。按摩此穴对肾虚缺血或胃火导致的牙痛有良效;同时改善肾血虚状况;促进阴阳平衡,祛除胃火。

肾虚缺血导致的牙痛:隐隐作痛、时痛时不痛、日久不愈,伴有牙龈萎缩、牙浮齿动、腰膝酸软。(按摩时配合颊车穴、肾腧。)

胃火导致的牙痛:牙痛剧烈、牙龈红肿、腮部肿起、口渴口臭、咀嚼困难。(按摩时配合颊车穴、支沟、胃腧。)

九、期门穴

期门穴(足厥阴肝经)是足太阴、厥阴、阴维诸经之会处。

功效:呵护肝脏,避免肝血虚,常按此穴,对肝血不足有良效。

十、章门穴

章门穴(足厥阴肝经)是足厥阴、带脉会合之处。

功能:疏肝健脾;调节五脏气血,使五脏之间相互协调。

脾脏不好的人按摩此穴有疼痛感。艾灸章门及期门、足三里、内关,可协调五脏、调节肝脏和胃部的气血。

公孙的准确位置在哪

公孙的位置图

公孙属足太阴脾经经脉的穴道,位于人体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快速取穴法

1.在足大趾与足掌所构成的关节(第一趾跖关节)内侧,往后用手推有一弓形骨(足弓),在弓形骨后端下缘可以触及一凹陷,按压有酸胀感。

2.正坐位,在足大趾内侧后方,正当第一跖骨基地内侧的前下方,距太白1寸,按压有酸胀感。

公孙的作用与好处

公孙位于人体足部,在地球重力下,冲脉流至公孙穴的物质为下行的水液,流行的通道是冲脉的体内经脉,所以冲脉气血出公孙穴后就会快速气化。公孙也是足太阴络穴,因为此穴物质为天部水湿风气,并横行疏散至脾胃二经,有联络脾胃二经各部气血的作用,按摩公孙有健脾和胃,调理冲任之功,能有效调理脾胃,冲脉,主要用于治疗胃痛,腹痛,呕吐,腹泻,痢疾等疾病;对女性生理性疼痛,月经不调,足踝痛,颜面浮肿,食欲不振,胸闷,腹胀都具有很好的调理保健作用。

公孙的保健按摩方法

1、正坐,将左足翘起放在右腿上。

2、用右手轻握左足背,大拇指弯曲。

3、指尖垂直按揉穴位,有酸,麻,痛的感觉。

4、每天早晚各揉按一次,每次揉按1-3分钟。

胃不好是什么原因 胃不好怎么治疗

消化不良

大陵穴:

这个穴位在五行属土,对应着脾胃,是一味很经典的“健胃消食片”,可以降胃火、去心火,提升胃动力。脾胃不和,消化不良等都可以通过这个穴位来调。它在手掌根,腕横纹的中点上。

四缝穴:

四缝是经外奇穴,是消宿食、化积滞的专用穴。四缝原本被用来治疗小儿消化问题,后来证实,成人使用四缝效果也非常好。所以今后只要你遇到消化不良的问题,就可以找四缝解决,按摩就行,最好是用大拇指用力掐按,效果很神奇。

胃胀气

足三里:

在膝盖下外侧,约四横指(约3寸)的小腿胫骨外侧有一凹沟处,这是强壮穴,力度按大一点,酸麻的经络传感可到脚背。按摩本穴可治各种肠胃消化系统疾病,包括消化不良、胃胀胃痛。

内关穴:

仰掌,手腕往手肘的方向约三横指(约2寸)的距离处,在中间二骨两筋之间。胃胀或者有吃东西好像梗在胸口下不到胃部去的感觉,按一按此穴,气机调畅就通了。

痛风按摩哪里比较好

按摩足三里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是治疗痛风很好的穴位。痛风的发生是嘌呤代谢发生了异常,也就是内分泌出了问题导致不能很好的调节尿酸,按摩足三里可以调节人体各个系统的功能,从而起到治疗作用;再者患有痛风的人群脾胃不能正常运化,需要健壮脾胃,按揉足三里能调整脾胃功能,从而起到调节尿酸的作用。

合谷是手阳明大肠经的主要穴位,名意指大肠经气血会聚于此并形成强盛的水湿风气场。按摩合谷能使合谷穴所属的大肠经脉循行之处的组织和器官疾病减轻或消除,因为合谷有清热泻浊的功效,通过按揉合谷,可以使机体的热浊邪气从大肠排泄,而尿酸则属于热浊邪气之一,并且,合谷穴本身有很好的止痛作用,因此治疗痛风亦有疗效。

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穴的主要穴位之一,属于胃经,又联络脾经,是常用的治痰要穴,肥胖的人易患腾飞,是因为肥胖人群多因气虚有痰湿所致,丰隆穴有化痰作用,是治疗肥胖症的经典穴,这种化痰作用正是治疗痛风的原理所在,按摩该穴位具有良好的降血尿酸作用,故多用来治疗痛风。

按摩六大穴位养胃效果不错

1、大陵穴

这个穴位在五行属土,对应着脾胃,是一味很经典的“健胃消食片”,可以降胃火、去心火,提升胃动力。脾胃不和,消化不良等都可以通过这个穴位来调。它在手掌根,腕横纹的中点上。

2、四缝穴

四缝是经外奇穴,是消宿食、化积滞的专用穴。四缝原本被医家用来治疗小儿消化问题,后来证实,成人使用四缝效果也非常好。所以今后只要你遇到消化不良的问题,就可以找四缝解决,按摩就行,最好是用大拇指用力掐按,效果很神奇。

3、足三里穴

在膝盖下外侧,约四横指(约3寸)的小腿胫骨外侧有一凹沟处,这是强壮穴,力度按大一点,酸麻的经络传感可到脚背。按摩本穴可治一切肠胃消化系统疾病,包括消化不良、胃胀胃痛。

4、内关穴

仰掌,手腕往手肘的方向约三横指(约2寸)的距离处,在中间二骨两筋之间。胃胀或者有吃东西好像梗在胸口下不到胃部去的感觉,按一按此穴,气机调畅就通了。

5、胃俞穴

说到胃痛,在我们的身体上有很多能够影响到胃部的穴位,胃俞穴就是其中一种。胃俞穴在身体的背部,有人会说背部是前胸的折射区,的确,前胸的健康通过背部是能够看出来的。

在中医看来,按摩胃俞穴对于缓解消化不良、胃脘痛、反胃等常见的胃部不适症状,能够起到较好的和胃健脾、理中降逆的作用。

在按摩的时候,最好是趴在床上,全身放松,让家人两只手掌紧紧的按压这个穴位,以画圈的方式进行按揉这个穴位,对于增强胃部功能很有效。

同时,对于有需要的人来说,还可以对胃俞穴进行艾灸,对于促进胃部调节也是有非常好的效果。

6、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是身体重要穴位,是身体三条阴经汇聚于此,大家都知道在平时女性按摩这个穴位对于保健身体会更加的好,处于生理期的女性适当的按摩这个穴位会让身体更健康。

其实就养胃来说,在平时按摩这个穴位也有非常好的帮助,造成胃部疾病,往往是胃经、脾经失调导致的,正确的疏导脾经对于调节身体很有效。

脾胃不好按摩哪里图片 商丘穴-改善脾胃肠功能的消化穴

定位取穴:在内踝前方下缘的凹陷中。

主治功效:此穴具有健脾化湿,通调肠胃的作用。多用于治疗胃炎,肠炎,消化不良,便秘,痔疮,腹痛,腹胀,足踝扭伤,百日咳,水肿等病症。

按摩方法:拇指按于商丘穴,其余四指附于足背,顺时针方向按揉约2分钟,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度。

其他疗法:1.将艾条点燃,在穴位上距皮肤1-2厘米处熏烤,灸治皮肤发红为度;2.将穴位部皮肤和针具常规消毒,取针直刺该穴,得气后行强刺激捻转泻法,令酸胀感满布内踝,行针时间为1分钟,留针20分钟后出针。

相关推荐

贫血怎么按摩 小儿贫血按摩足三里

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上的合,也是胃经上最重要的位,具有理脾胃气血,助消化,补虚弱之功效,此是人体的一个重要保健位,不但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元,通经活络,升降气机的功效,还是疗小儿贫血的特效位。 按摩方法:用手指点揉患儿的足三里,反复点揉约3分钟,每日2次,每次2遍,此法可疗小儿贫血。

教你按摩疗胃痉挛

胃痉挛就是胃部肌肉抽搐,主要表现为上腹痛,呕吐等。其本身是一种症状,不是疾病。 按摩疗以止痛解痉,和胃降逆为主,手法宜使用泻法,嘱患者取仰卧位,下肢屈曲。施术者站于患者右侧,以拇指指腹逆时针按揉中脘、内关10-15分钟,以患者微热为度;之后嘱患者取俯卧位,以拇指指腹按揉胃俞、脾俞、肝俞5-10分钟,稍用力,以患者皮肤潮红为度。需要注意的是,按摩内关、胃俞、脾俞、肝俞时,应向头部方向用力;按摩中脘时,用力方向应向足部。 中脘为任脉位,任脉、手太阳与少阳、足阳明之会。胃之募。八脉交会之腑会,具有降逆

胃胀气按摩什么

太白 如果吃饭的时候总觉得刚吃一点就胃胀,甚至还不断打嗝,有想呕吐的感觉,不妨在平时多按太白。太白是脾经的原,对理脾气虚弱有好处。它在足内侧缘,第1跖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另外,常按太白还能缓解运动后肌肉酸痛感。 内关 专家介绍内关属心包经,除益气安神,还有和胃降逆、宽胸理气之功,常按摩内关,对缓解胃部胀气有一定作用。内关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桡侧屈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具体来说,就是将右手三个手指头并拢,把三个手指头中的无名指,放在左手腕横纹上,这时右手食指和左手手

食欲不振按摩什么

中医认为食欲不振通常与脾胃有关,理食欲不振可以按摩以下一些位: 中脘 位置:胸骨下端和肚脐连线中点。 按摩方法:用拇指或中指指腹稍用力按压中脘约半分钟,然后顺时针方向按摩约2分钟,以有酸胀感为佳。 祛病功效:疗食欲减退、腹胀腹痛、呕吐、反酸。 足三里 足三里是胃经的重要位,可帮助胃收缩、分泌胃液。对暴饮暴食引起的胃弱,运动、工作使身体过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特别有效。 太白 太白在第一趾内侧、靠近关节的地方,属于脾经,僻静和食物入口到胃的消化机能有关,精神压力、睡眠不足引起食欲不振时,可用拇指

胃胀气可以按按这四个

太白: 如果吃饭的时候总觉得刚吃一点就胃胀,甚至还不断打嗝,有想呕吐的感觉,不妨在平时多按太白。 太白是脾经的原,对理脾气虚弱有好处。它在足内侧缘,第1跖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另外,常按太白还能缓解运动后肌肉酸痛感。 内关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按摩理疗科主任医师付国兵介绍内关属心包经,除益气安神,还有和胃降逆、宽胸理气之功,常按摩内关,对缓解胃部胀气有一定作用。 内关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桡侧屈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具体来说,就是将右手三个手指头并拢,把三个手指头中

怎么补气血效果好

按摩能补气血 按摩血海、膈俞、膏肓俞、绝骨、足三里、三阴交、心俞、肝俞、脾俞等位,可以起到补血的作用。 声明: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之合,阳明经多气多血,按摩或艾灸足三里可以旺盛后天之本,使气血生化有源,具有益气养血、健脾补虚、扶正培元之功。 血海是脾经之,为脾血归聚之海,具有祛淤血、生新血之功能。 中医认为,膈俞为血之会,功善补血止血,为疗一切血证之要;心俞、肝俞、脾俞可节心肝脾三脏的功能,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心肝脾三脏都与血液的生成和贮存密切相关。膏肓俞为

养胃这些部位得多按摩按摩

1、按摩大陵对胃好 这个位在五行属土,对应着脾胃,是一味很经典的“健胃消食片”,可以降胃火、去心火,提升胃动力。脾胃不和,消化不良等都可以通过这个位来。它在手掌根,腕横纹的中点上。 2、按摩四缝对胃好 四缝是经外奇,是消宿食、化积滞的专用。四缝原本被医家用来疗小儿消化问题,后来证实,成人使用四缝效果也非常好。所以今后只要你遇到消化不良的问题,就可以找四缝解决,按摩就行,最好是用大拇指用力掐按,效果很神奇。 3、按摩内关对胃好 仰掌,手腕往手肘的方向约三横指(约2寸)的距离处,在中间二骨

中医怎么理应对贫血

女人要记住六大补血位 一、血海 俗话说补血找血海,补气找气海。血海(属足太阴脾经之)是脾经所生之血聚集之处,有化血为气,运化脾血之功能。还有引血归经,疗血症之功效,刺破血海,可祛除人体内的淤血,并促生新血。 拍打或按摩血海,对妇女痛经和经血过多或过少有效,配合按摩三阴交、太溪效果更佳。痛经伴有呕吐,按摩同时按足三里可立刻缓解症状。 【按摩方法】每天上午9-11点拍打(每次10秒,连续3-5次)或按摩(轻柔每侧3分钟)血海,晚上21-23点再艾灸此,对妇女月经不痛经及因气血瘀

教你按摩疗胃痉挛

按摩疗以止痛解痉,和胃降逆为主,手法宜使用泻法,嘱患者取仰卧位,下肢屈曲。施术者站于患者右侧,以拇指指腹逆时针按揉中脘、内关10-15分钟,以患者微热为度;之后嘱患者取俯卧位,以拇指指腹按揉胃俞、脾俞、肝俞5-10分钟,稍用力,以患者皮肤潮红为度。需要注意的是,按摩内关、胃俞、脾俞、肝俞时,应向头部方向用力;按摩中脘时,用力方向应向足部。 中脘为任脉位,任脉、手太阳与少阳、足阳明之会。胃之募。八脉交会之腑会,具有降逆利水、和胃健脾之功用。内关是为手厥阴心包经俞,又为手少阴心经之络,手少阴与

中医教你补脾胃

“在所有儿童疾病当中,脾胃疾病紧随呼吸系统疾病高居第二位,包括厌食、食积、腹泻、腹痛、呕吐等。脾胃疾病的高发年龄阶段,主要是在幼儿。”杨祥正介绍,由于小儿生长发育迅速,需要的营养物质较多,而脾胃功能相对来说较弱,生长发育的需要常常超过脾胃代谢能力,中医称之脾肠不足。 那么,宝宝们脾胃虚弱有哪些症状?杨祥正表示,如宝宝面色发黄或面部色素沉着不均匀(花斑),头发稀疏,消瘦,指甲脆薄,经常发作性地脐周疼痛。脾胃虚弱偏内寒的宝宝,除了上述症状外,还有食欲很好,但是大便次数多、量大,食后即拉。脾胃虚弱偏内热的宝宝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