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发生后的处理方法
中暑发生后的处理方法
轻度中暑的治疗方法
(1)若是中暑了,首先要做的就是,让患者离开高温的环境,将患者带到阴凉通风的地方休息,脱去衣物,让患者体温降下来。
(2)给患者喝些清凉饮料,如冷盐糖水、菊花水、绿豆汤等。还可给服藿香正气水或十滴水、人丹等解暑药。
(3)症状不能缓解时,可用针刺或手指掐人中、合谷、内关等穴位。
重度中暑的救治方法
(1)面色发红的患者,可将其头部垫高;面色苍白的患者,则要使其头部放底,以保证脑部供血。
(2)给患者头部冷敷,用50%的酒精或冷水、冰水进行反复擦洗,以促其降温、散热。
(3)如患者昏迷不醒时,可用香烟末刺激其鼻孔,促其苏醒,同时针刺或手掐其人中、十宣、百会穴,使其恢复知觉。
(4)如以上方法抢救无效,应尽快送医院抢救。在途中要注意降温避暑。
中暑后如何急救
现场急救
首先将病人搬到阴凉通风的地方平卧(头部不要垫高),解开衣领,同时用浸湿的冷毛巾敷在头部,并快速扇风。轻者一般经过上述处理会逐渐好转,再服一些人丹或十滴水。重者,除上述降温方法外,还可用冰块或冰棒敷其头部、腋下和大腿腹股沟处,同时用井水或凉水反复擦身、扇风进行降温。
严重者应即送医院救治。
一般处理
对一般中暑病人应改善环境,给予含盐饮料,以及口服人丹、十滴水、霍香正气丸。对重症中暑病人应采取以下措施:
1、物理降温:可在头部、腋下、腹股沟等处安放冰袋,并用50%酒精擦浴。
2、药物降温:氯丙嗪、非那根各25毫克,加生理盐水500毫升,静脉滴注。1~2小时滴完,3小时后可重复使用。如效果不好,可加用10毫克地塞米松。
3、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每日入水量需达3000毫升。
4、有循环衰竭时,应早期加用毛地黄药物。
5、有脑水肿时,及时应用脱水剂。重要的是加强宣传,大力提倡以预防为主的方针,避免发生中暑。
中暑西医治疗
1.阳暑治法
【治法】清暑益气生津。
【方药】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
中成药:藿香正气水,仁丹,清暑益气丸,生脉注射液等。
2.暑厥治法
【治法】清热祛暑,醒神开窍。
【方药】清营汤加减。水牛角,生地,麦冬,丹参,黄连,金银花,连翘,竹叶心。
中成药:安宫牛黄丸,清开灵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等。
3.暑风治法
【治法】清热养阴熄风。
【方药】羚角钩藤汤加减。羚羊角,桑叶,川贝母,生地,钩藤,菊花,生白芍,生甘草,淡竹叶,茯神木。
中成药:紫雪散,至宝丹,清开灵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等。
针灸治疗
1.轻症治法:取督脉、手厥阴、阳明经穴为主。针刺用泻法,以泄热祛暑。处方:大椎、内关、曲池、委中。
2.重症治法:取督脉经穴为主。针刺用泻法,以开窍、泄热、祛暑。处方:水沟、百会、十宣、曲泽、委中。
2022三伏天时间表 三伏天是什么意思
三伏天是指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
三伏天,和冬天的三九天相对,三伏天是出现在二十四节气的小暑节气与处暑处暑节气之间的,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三伏天的“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三伏天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干支历的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入伏”后,全国多地将会进入持续高温模式,日常需要做好避暑,以免晒伤和中暑。
中暑了怎么办 重症中暑病人处理
即出现出现高烧、昏迷抽搐等症状的患者,先将其翻转侧卧,检查患者是否呼吸顺畅。也可以人工呼吸或心肺复苏术。必要时应马上送去医院急救。
夏季中暑怎么处理
一、刮痧
除病人中暑症状外,可将右手中指弯曲,在病人胸部皮肤上划一下,如有明显的紫红色隆起的划痕,就说明有“痧”,使用刮痧方法就会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二、刺血
取穴部位:十宣、曲泽、大椎、委中、金津、玉液。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以三棱针点刺放血,或大椎加拔罐。对轻症中暑,刺血后挤出数滴血,片刻诸症即可消失。重症中暑者每天可挤出紫黑血液0.5~1毫升,并给予清凉饮料,针后约10分钟患者神志即可转清,继而热退汗出,诸症消失。
三、穴位按摩
轻症中暑,可取足三里、大椎、曲池、合谷、内关五穴,以单手拇指或双手指顺该穴经络走向,由轻至重在该穴位上掐压,缓慢疏推和点按穴位,反复进行3~5分钟,以局部产生酸、麻、痛、胀感为度。重症中暑,除上述穴位按摩外,另增加人中、十宣、委中、阳陵泉、少冲五穴,以点掐、按压为主,每穴点掐、按压3~5分钟。经上述治疗后,若条件许可,给予清凉含盐饮料,或以银针针刺以上穴位,有增强疗效的作用。
四、擦药
取食盐一握,揉擦两手腕、双足心、两胁、前后心等八处,擦出许多红点,患者即觉轻松而愈,适用于先兆中暑或轻度中暑。
中暑的针灸和刮痧疗法的区别
中暑是以壮热,烦闷恶心,甚则卒然昏倒,不省人事为主证的夏季急病。多由于夏季酷热或长时间处在高温环境或烈日下所致。本病包括热射病、热痉挛、日射病等。中医认为,夏季暑气当令,气候炎热,人若长时间在烈日下或高温中劳作,劳则伤气,暑热之邪乘机侵入而发病。依临床表现可分为轻证和重证两类。
1轻证主证:头痛头晕,汗多,皮肤灼热,气粗,舌燥,口干烦渴,脉浮大而数。治法:取督脉、手厥阴、阳明经穴为主。针刺用泻法,以泄热祛暑。处方:大椎、内关、曲池、委中。方义:大椎泻全身之热;委中又名血郄,放血以清血分热;曲池清热要穴;内关清热泄三焦火。
2重证主证:先头痛,烦渴,呼吸喘息,继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汗出,脉沉而无力。治法:取督脉经穴为主。针刺用泻法,以开窍、泄热、祛暑。处方:水沟、百会、十宣、曲泽、委中。方义:神志昏迷,取水沟、百会以开窍醒神;曲泽为心包经合穴,配委中刺血以清血热;十宣放血以开窍苏厥。
3刮痧疗法:适用于中暑轻证,用光滑平整的汤匙蘸食油或清水,刮背脊两侧,颈部,胸肋间隙,肩臂,胸窝及?窝等处,刮至皮肤出现紫红色为度。
中暑后的处理
1.改变环境
迅速将宝宝搬离高热环境,安置到通风良好的阴凉处或20℃~25℃房间内,解开或脱去外衣,宝宝取平卧位。
2.降温
轻症中暑可反复用冷水擦拭全身。
上肢擦拭顺序:自侧颈→肩→上臂→外侧手背;自侧胸→腋窝→上臂内侧→肘窝→手心。
背部擦拭顺序:自颈下至臀部。
下肢擦拭顺序:自髂骨沿大腿外侧至足背;自腹股沟内侧至内踝;自臀下沿大腿后侧经窝至足跟。
用低于体温的温水洗澡,直至体温低于38℃,饮用含盐水或新鲜果汁。体温持续在38.5℃以上者可口服水杨酸类解热药物(需遵医嘱)。
3.按压穴位
如人中,中冲,合谷。
人中在鼻子下边与上嘴唇的中间有一道小沟,本穴在人中沟上1/3的地方。
中冲在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一寸处。
合谷在第1~2掌骨之间,取穴时,稍握拳,虎口向上,在靠近第2掌骨缘中央,用手按压,有明显的酸痛感的地方。
一般先兆中暑和轻度中暑的宝宝经现场及时处理后均可恢复正常,降温过程中密切观察体温变化,每15~30分钟测量一次,根据体温变化调整降温措施。观察四肢末梢循环情况,以确定降温效果。经处理后体温下降、四肢末梢转暖、发绀减轻或消失,则提示治疗有效。如有呼吸抑制、深昏迷、提示病情加重,或一开始就疑为重度中暑者,如宝宝高热而四肢末梢厥冷、发绀,立即转送医院。
夏季多喝绿豆汤能防中暑
专家提醒,小暑后要特别防范中暑的发生,尤其要特别提防热射病这一严重的中暑,饮食上不妨多喝些绿豆汤,在其中加些菊花或金银花,多吃西瓜,可以起到更好的清热作用。
小暑时天气已经很热,如果强烈的阳光照射过久,红外线会使人的大脑丧失调节体温的能力,就容易发生中暑。此外,外界气温高、空气湿度大,汗液蒸发困难,体内热量积蓄过多、出汗过多,会导致体内水和盐大量排出,当得不到及时补充时同样可能中暑。而热射病是中暑最严重的一种,持续的闷热使体内热量不能发散,热量集聚在脏器及肌肉组织,进而伤害到中枢神经。
专家提醒,夏天要避热、防中暑,上午10点到下午4点之间要少到户外活动。同时要及时给身体补充水分,可以喝些绿豆汤、绿豆粥、绿豆百合粥、南瓜绿豆汤,最好在其中加些菊花、金银花,更加有清热效果。服少量仁丹也可预防中暑。王国玮还提醒,小暑时节饮食宜清淡,少吃辛辣油腻的食物,应多吃绿叶菜及苦瓜、丝瓜、黄瓜等,水果则以西瓜为好。
专家还提醒,如果在中暑后患者出现高热、皮肤干热无汗、口干、昏迷、血压升高、呼吸衰竭等情况,不要当作普通的中暑处理,要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或送患者到医院,以免发展到患上热射病。
宝宝中暑后的处理
发现宝宝有中暑症状,尽快使宝宝脱离高温环境、迅速降温和保护重要脏器功能。
1.改变环境
迅速将宝宝搬离高热环境,安置到通风良好的阴凉处或20 ~25 房间内,解开或脱去外衣,宝宝取平卧位。
2.降温
轻症中暑可反复用冷水擦拭全身。
上肢擦拭顺序:自侧颈 肩 上臂 外侧手背;自侧胸 腋窝 上臂内侧 肘窝 手心。
背部擦拭顺序:自颈下至臀部。
下肢擦拭顺序:自髂骨沿大腿外侧至足背;自腹股沟内侧至内踝;自臀下沿大腿后侧经窝至足跟。
用低于体温的温水洗澡,直至体温低于38 ,饮用含盐水或新鲜果汁。体温持续在38.5 以上者可口服水杨酸类解热药物(需遵医嘱)。
中暑了怎么样处理
对一般中暑病人应改善环境,给予含盐饮料,以及口服人丹、十滴水、霍香正气丸。对重症中暑病人应采取以下措施:
1、物理降温:可在头部、腋下、腹股沟等处安放冰袋,并用50%酒精擦浴。
2、药物降温:氯丙嗪、非那根各25毫克,加生理盐水500毫升,静脉滴注。1~2小时滴完,3小时后可重复使用。如效果不好,可加用10毫克地塞米松。
3、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每日入水量需达3000毫升。
4、有循环衰竭时,应早期加用毛地黄药物。
5、有脑水肿时,及时应用脱水剂。重要的是加强宣传,大力提倡以预防为主的方针,避免发生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