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脾胃虚弱怎么调理 红枣小米粥
宝宝脾胃虚弱怎么调理 红枣小米粥
准备材料:红枣10个,小米30克
制作步骤:先将小米清洗后,放入锅内用小火炒至略黄,然后加红枣及水适量,用大火烧开后再改用小火熬成粥食用。
小儿脾虚怎么调理
小儿脾虚的病症
小儿脾胃虚弱证,多因乳食不节,反复患病,或大吐,久泻,损伤脾胃所致。亦有先天肾气虚弱而致生后脾胃虚弱者。
患儿常表现为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懒言,食减纳呆,食后腹胀,大便溏薄,肢体倦怠,舌质淡红而嫩,舌苔白,脉濡弱或指纹淡红。
妈妈可通过食疗帮宝宝改善症状:
1、莲子山药粥
莲子30克,山药80克,粳米50克。将莲子去心,加山药、粳米及水煮粥食用。适用于消瘦、食欲不振的脾虚患儿。
2、红枣小米粥
红枣10个,小米30克,先将小米清洗后上锅用小火炒成略黄,然后加水及红枣,用大火烧开后,改成小火熬成粥食用。适用于消化不良伴有厌食的脾虚患儿。
3、麦冬沙参扁豆粥
沙参10克,麦冬10克,扁豆15克,粳米50克。先将沙参、麦冬加水煮20分钟取汁,将汁加粳米、扁豆煮粥食用。适用于手足心热、便干的患儿。
增强免疫力吃什么粥
免疫力变差后,许多宝宝会出现感冒、手脚冰冷、脾胃虚弱等症状,此时可以适当进补采用姜或菠菜做的粥,增强免疫力。
宝宝强健脾胃——姜枣小米粥
原料:鲜姜10克,大枣4枚,小米30克。
做法:先把鲜姜切片,和大枣一起加水适量,共煮约15分钟;捞出鲜姜,将大枣剥皮去核,再加入小米煮约30分钟即可。
适合人群:8个月以上的宝宝
功效:调和脾胃、解表中和。
小提示:脾胃不和、容易呕吐、腹泻的宝宝,较适合服用这道粥调理。
增强宝宝代谢能力——菠菜粥
原料:菠菜100克,粳米30克。
做法:菠菜择净清洗,切细碎备用。先煮粳米粥,将要熟时放入菠菜,再煮沸即可。
适合人群:8个月以上的宝宝
功效:和中通便。
小提示:适用于消化不良、大便不通的宝宝。
宝宝感冒调理——姜糖粥
原料:生姜15克,红糖15克,粳米20克。
做法:生姜洗净切片,把粳米先煮烂,再加入生姜和红糖,再煮约5分钟,捞出生姜即可。
适合人群:8个月以上的宝宝
功效:解表散寒,温中降逆。
小提示:在宝宝风寒感冒初起,有发热怕冷、头疼和身上疼,不想喝水的症状时喝这款粥,可以缓解感冒症状和缩短病程。妈咪应让宝宝尽可能趁热一次喝下,喝完后卧床盖被取汗,以微微汗出为好。
脾胃虚弱需要怎么调理呢
如果一个人脾胃虚弱,那他所吃的东西就会难以被人体所吸收,这对于身体健康自然是会造成不良影响的,因此,如果存在着相关症状,大家一定要引起注意,在平日的饮食上加以调理,一般经过适当的调理,是能恢复正常的,下面,专家就来给我们介绍一下脾胃虚弱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及如何进行食疗。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不少人表面上看起来很健康,但是其实他的身体已经被疾病所侵扰,脾胃功能好不好是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意义的,如果存在脾胃虚弱的情况,应及时进行调理,下面具体来介绍下。
脾胃虚弱表现:病程较长,泄泻时轻时重或时发时止,大便稀溏,色淡无臭味,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食后易泻,吃多后见腹胀、大便多,平素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神疲倦怠,形体瘦弱,舌质淡,苔薄白。治以健脾益气,助运化湿,可通过以下方法进行食疗方:
1.红枣小米粥:取红枣10个,小米30克,先将小米清洗后上锅用小火炒成略黄,然后加入水及红枣用大火烧开后小火熬成粥食用。适用于消化不良伴有厌食的脾虚。
2.莲子山药粥:取莲子30克,山药80克,粳米50克。将莲子去皮及心,加山药、粳米及水煮粥食用。适用于消瘦、食欲不振的脾胃虚弱。
3.沙参麦冬扁豆粥:取沙参10克,麦冬10克,扁豆15克,粳米50克。先将沙参、麦冬加水煮20分钟取汁,将汁加粳米、扁豆煮成粥食用。适用于手足心热、便干的脾阴虚。
以上专家为我们简单介绍了有关脾胃虚弱的症状以及食疗方,希望大家能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多加了解,如果存在着脾胃功能不好的情况,可以通过以上这些食疗方进行调理,以帮助健脾益气,更好的维护身体健康,如果症状严重的话可去医院就诊。
脾胃不好易拉肚子 防治脾胃虚弱有绝招
秋冬时脾胃虚弱,多是夏季炎热时,长期饮食不规律、过食生冷食品,或在空调房中过久,寒气伤及脾胃,等引起。脾胃虚弱者多面色发黄,或面部色素沉着不均匀(花斑),经常发作性地脐周疼痛,时轻时重。有的人食欲虽好,但是大便次数多、量大,食后即拉。
调理须对症下药
脾胃虚弱的轻重程度不一,有症状者最好请中医专家四诊察病,对症下药。导致脾胃虚弱的原因不同,用药也不一样。如果不愿意到医院求医,可试服藿香口服液之类化湿醒脾的药物,体弱、气短、纳差者也可用香砂六君子丸,服十天半月,多会取得一定的效果。
食疗调理脾胃虚弱
症状不明显者,可通过食疗进行调理。如莲子山药粥:莲子50克,山药100克,粳米50克。莲子去心,加山药、粳米及水煮粥食用。适用于消瘦、食欲不振的脾虚者。红枣小米粥:红枣10个,小米50克。小米清洗后上锅用小火炒成略黄,然后加水及红枣,用大火烧开后,改成小火熬成粥食用。适用于消化不良伴有厌食者。
孩子吸收不好怎么回事
补钙是一方面,但是有了充足的钙原,宝宝能吸收吗?所以吸收比补充更重要。只要宝宝身体健康,不胖也是正常的。宝宝吸收不好一般都是脾胃虚的缘故,爸爸妈妈可通过食疗帮宝宝改善:
1.莲子山药粥:莲子30克,山药80克,粳米50克。将莲子去心,加山药、粳米及水煮粥食用。适用于消瘦、食欲不振的脾虚患儿。
2.红枣小米粥:红枣10个,小米30克,先将小米清洗后上锅用小火炒成略黄,然后加水及红枣,用大火烧开后,改成小火熬成粥食用。
宝宝厌食4款营养粥来帮忙
(1)红枣小米粥
材料:无核红枣1/2杯、小米1杯。
做法:
1、红枣加水先煮20分钟。
2、然后将小米洗净后放入锅中,再煮10分钟。
养胃小秘密:大枣性味甘、平,有补益脾胃,养血安神的作用;小米营养丰富,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的含量比大米高,有和中健睥的作用,此粥最适合贫血伴有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的宝宝。
(2)黄芪粥
材料,生黄芪1/2杯、大米1杯、陈皮末、红糖少许。
做法:
1、先将黄芪煎浓汁。
2、把米洗净与红糖放入黄芪汁中煮。
3、粥熟后加陈皮末稍煮即可,早晚温热后服用。
养胃小秘密:黄芪性味甘温,有补气固表止汗的作用,可提高人体免疫力,适于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多汗、体弱宝宝。
(3)萝卜粥
材料:白萝卜1个、大米1杯、糖适量。
做法:
1、白萝卜、大米分别洗净。
2、萝卜切片,先煮30分钟,加米同煮(不吃萝卜者可捞出萝卜后再加米)。
3、煮至米烂汤稠,加红糖适量,煮沸即可。
养胃小秘密:开胸顺气、健胃,经常食用有利于调节宝宝胃肠功能。
(4)鸭肫山药粥
材料:鸭肫1个、山药1段、薏米、粳米各1/2杯、生姜、红枣各适量。
做法:
1、将鸭肫洗净切碎,山药、薏米、生姜、红枣、粳米洗净入锅加清水,大火煮开,文火慢熬。
2、粥成加盐或糖调味即成。
养胃小秘密:鸭肫健胃消滞,与山药、薏米、粳米共熬粥,适用于由脾胃气虚,中气不足引起的宝宝厌食。
宝宝营养不良食用调养粥
宝宝的生长发育有赖于喂养得当和各种营养物质的充分供给,如果母乳不足,或断奶过早,或喂养品调配不当,就会使营养物质的供给不能适应宝宝发育的需要,或不符合脾胃的运化机能,日久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则营养失调,体形失养。
宝宝患有慢性腹泻、 痢疾、 肺结核、佝偻病时,疾病消耗就会导致脾肺受损,脾虚则生化无源,肺虚则津液不能朝奉,肾虚不能生化精血,以致气血更加耗损,乃至形体赢瘦。
因此,中医认为宝宝面黄肌瘦除了要彻底治疗慢性消耗性疾病外,饮食调养也尤为重要,其主要原则为调理脾胃,舒畅气机,清除宿食,温补脾胃,以祛虚寒等。
(1)枣麦粥。
选干净的小红枣8--10枚,大麦适量,用温水浸泡后旺火熬煮。
(2)枣秫粥。
先将秫米用少量水浸泡后,再放入锅内炒至略黄,然后加入浸泡后的小红枣8--10枚,用旺火熬烂。
(3)莲子粥。
将莲子去皮去芯,用温水浸泡后旺火熬煮成粥,吃时可加少量糖。
(4)苡米粥。
将选干净的苡米,或加少量秫米,用温水浸泡后,再用旺火熬粥。
(5)肉汤粥。
用鸡或牛肉、排骨煮汤,煮时加入肉豆蔻、草豆蔻、丁香、茴香、桂皮等适量,吃时放点食盐。
在吃上述汤粥时,可与从市场上所购的山楂糕及茯苓饼同吃,以调理脾胃。
如果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及时添加辅食,不要一味吃甜食,以咸食为主,不偏食,适当节制生冷饮食,就能有效地预防孩子面黄肌瘦。
冬天养胃粥 红枣粥滋补养胃
将红枣和小米洗净后一起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用大火煮开,再转小火熬制浓稠状,加入适量白糖调味即可食用。红枣含有蛋白质、维生素、铁、钙、磷以及多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能够补气养血,补益脾胃;小米同样具有养胃的功效,因此脾胃虚弱的人常食用红枣小米粥有助于治疗饮食不慎引起的肠胃不适症状。
山药红枣小米粥的宜忌人群
适宜人群:
1、慢性肝炎、肝硬化、贫血、过敏性紫癜等病症都可以适量食用山药红枣小米粥。
2、高血压、高血糖的人士,中老年人都可以适量多吃山药红枣小米粥,达到理想的食疗效果。
3、脾胃虚,肝脏不好的人也可适量多吃,山药红枣小米粥能有效益肾、补气。
4、需要防治骨质疏松和贫血的人士也可以适量多吃山药红枣小米粥。
5、爱美女士、工作压力大的上班族可多吃以达到降压、改善睡眠,美容养颜的效果。
禁忌人群:
1、月经期间有眼肿或脚肿、腹胀现象的女性不适合吃红枣,否则水肿的情况会更严重;体质燥热的妇女不适合在月经期吃山药红枣小米粥,否则会造成月经量过多。
2、糖尿病患者不可多食。山药属根茎类食物,淀粉量较高,如果过多食用反而不会降低血糖,而会导致血糖升高。另外,红枣糖分也相对较高,因此,患有糖尿病的人不宜多吃山药红枣小米粥。
3、便秘者少吃山药红枣小米粥。山药中含有丰富的淀粉,它对于患有胸腹胀满、大便干燥、便秘者最好少吃,待这些症状缓解后可以再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