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老年人用药切记五原则

老年人用药切记五原则

1.保证用药的受益和风险比大于1首先要有明确的用药适应证,还要保证用药的受益和风险比大于1。即便符合用药适应证,但如果用药的受益和风险比小于1,也不应给予药物治疗。2.同时用药不能超过5种据统计,老年人同时使用5种以下药物,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同时使用6~10种药品,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同时使用11~15种药物,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5%。因此,凡是疗效不确切、未按医嘱服用的药物都可考虑停止使用,以减少用药种类。如果病情危重,需要使用多种药物,老年人在病情稳定后仍应遵守5种药物原则。

3.大部分药物用量低于成人剂量老年人除维生素、微量元素和消化酶类等药物可以用成人剂量外,其他所有药物都应低于成人使用剂量。由于现在尚缺乏针对老年人用药剂量的医学指南,因此,应根据老年患者的年龄和健康状态、体重、肝肾功能、临床情况、治疗指数等情况具体分析,能用较小剂量即可达到治疗目的的,就没有必要大剂量用药。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药都要小剂量服用。对于大多数药物来说,小剂量用药原则主要体现在开始用药阶段,即开始用药从小剂量(成人剂量的1/5~1/4)开始,缓慢增量,以获得更大疗效和更小副作用为准则,探索每位老年患者用药的最佳剂量。对于首次使用需要加大剂量的药物(利多卡因、乙胺碘呋酮、部分抗生素等),为确保药物迅速起效,老年人首次用药的剂量可以按照成人用药剂量的下限来定。

4.选择最合适的用药时间许多疾病的发作、加重与缓解具有昼夜节律的变化,如变异型心绞痛、脑血栓、哮喘常在夜间发病,急性心肌梗死和脑出血的发病高峰在上午;药效也有昼夜节律的变化,如胰岛素的降糖作用上午大于下午。老年患者可以根据这些,选择最合适的服药时间。

举例来说,变异型心绞痛多在零点到清晨六点发作,因此主张睡前服用长效钙拮抗剂。

5.怀疑药品不良反应时暂停用药在老年人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一旦发生新的症状(包括躯体、认知或情感方面的症状),都应考虑药品不良反应或病情进展,这时,停药受益明显多于继续用药受益。

​老人合理用药5个注意事项

1.注意选药

由于老年人的疾病产生原因比较复杂,相同的症状可能由不同的疾病及病因所引起,因此选用药物也要有较强的针对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例如咳嗽,有可能是感冒,也有可能是支气管炎引起,还有可能是肺炎甚至是肺部肿瘤等引起,都必须根据症状与体征寻找病因、选准药物、足量足疗程用药。

2.注意不良反应

由于老年人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所以老年人的药物治疗不仅要有明确的适应证,而且要确保病人用药受益和安全。尽可能选择疗效确切而不良反应少、无副作用的药物进行治疗,并且密切观察疗效与不良反应情况,以便及时处理。

3.注意剂量

老年人用药剂量方面有3种情况:1.一般情况下,老年人用药剂量比成年人小,其所用剂量低于成年人常用剂量,尤其是肝素、华法林、阿米替林、地高辛、庆大霉素等药物。2.与成年人用药剂量相同的药物,如维生素、微量元素、消化酶类药物。3.比成年人用药剂量大的药物,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但也是存在的,如美乐托宁的用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总之,对于60~70岁的老年人,如果健康状况良好,可用成人药量或适当减量。对于70岁以上的老年人,无论健康状况如何,都必须减量使用。对于非肾脏排泄药物,可根据体重、基础代谢率和肝胆功能状况来考虑,药物毒副作用小时,老年人可用成人剂量下限的3/4,必要时增加到成人剂量上限的3/4。若药物的毒副作用较强时,老年人应用成年人剂量的1/5~1/4才安全。

4.注意密切观察

在老年人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变化,一旦发生任何新的症状或体征,包括身体、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变化,要考虑到药物反应及病情变化,必要时暂停正在服用的药物。若停药后症状好转或消失,说明是药物不良反应。多数药物不良反应在停药后数天至3周内消失。

5.注意联合用药

老年人往往因多种疾病共存,常出现服用多种药物同时治疗的情况。

研究表明,同时应用2种药物时,潜在的相互作用为6%;若5种药物同用时,潜在的相互作用为50%;若8种药物同时应用时,相互作用达90%~100%。因此认为,同时用药品种不能超过5种。老年人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随着用药种类增加而增高。对老年人用药要仔细、具体地分析现阶段的病情,抓住主要矛盾,选用主要药物进行治疗,才能达到治疗目的。

值得提醒的是,千万不要自行买药吃,也不能随便服用家里保存的药物,更不能自行服用多种药物,否则易产生不良后果。

俗话说,“用药如用兵”。对老年人用药更要慎之又慎,既要达到治疗目的,又不影响老年人的其他器官功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是重要的原则。

老人用药有什么禁忌

一忌任意滥用。患慢性病的老人应尽量少用药物,尤其切忌不明病因就随意滥用药物,以免发生不良反应或延误治疗。

二忌种类过多。老年病人服用的药物越多,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机会也越多。此外,老年人记忆欠佳,大堆药物易造成多服、误服或志服,最好一次不超过3-4种。

三忌用药过量。临床用药量并非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一直增加。老年人用药应相对减少,一般可用成人剂量的1/2-3/4即可。

四忌时间过长。老年人肾功能减退,对药物和代谢产物的滤过减少。故老人用药时间过长,会招致不良反应。老年人用药时间应根据病情以及医嘱及时停药或减量,尤其是对于毒性大的药物,更应按“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则,掌握好用药时间。

五忌生搬硬套。有的老年人看别人用某种药治好某种病便仿效之,忽视了自己的体质及病症差异。

六忌乱用秘方、偏方、验方。老年病多长期、慢性,易出现“乱投医”现象。那些未经验证的秘单方,无法科学地判定疗效,凭运气治病,常会延误病情甚至酿成中毒,添病加害。

七忌滥用补药。体弱老年人可适当辨证地用些补虚益气之品,但若为补而补,盲目滥用,可变利为害。民间就有“药不对症,参茸亦毒”的说法。

八忌朝秦暮楚。有的老年人治病用药“跟着广告走”,今天见广告说这好,便用这药;明天见夸那,又改用那药。用药品种不定,多药杂用,不但治不好病,反而容易引出毒副反应。

九忌长期用一种药。一种药物长期应用,不仅容易产生抗药性,使药效降低,而且会产生对药物的依赖性甚至形成药瘾。

子女必看 老年人用药忌四项

第一,忌忘少而小的原则。用药的所谓“少”字,即不宜或忌同时用药太多;治病用药应从实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非联合应用不可,一般用药为3~4种,不宜或忌超过这个数字。但是,有一些老年患者认为,用药种类越多越好。殊不知,相同类型或有相似作用的药物,混在一起应用,更易产生不良反应,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不利。所谓“小”是指必须用的药,只要有效剂量即可。并非剂量越大越好,超过一定的剂量(安全量)不但疗效下降,而且不良反应会急剧增加。

第二,忌忘从小递增的原则。冬季老年人用药,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从小剂量逐渐增加到有效剂量。这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般老年人用药的有效剂量是成年人的1/2~3/4。如能在用药前先查肝、肾功能更好,这样用药更加让人放心。

第三,忌忘简单方便的原则。因为老年人记忆力差,常忘记服药甚至服错药,所以治疗方案应力求简单。如睡前一次,晨起一次,尽量不要间歇服药;各种药物要标记清楚,药瓶要容易打开;家属要帮助老人细心检查、核对药物存量与消耗量是否相符,避免出现意外情况。

第四,忌忘避免使用敏感药物的原则。应尽量避免使用老年人特别敏感的药物,如用于安眠镇静的巴比妥类、利尿剂中的双氢克尿噻以及链霉素等。

老年人用药须注意六大原则

■用药个体化原则

由于老年人衰老的程度不同,患病史和药物治疗史不同,治疗的原则也有所差异,应当根据每位老年人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制适合的药物、剂量和给药途径。例如:激素类药物可的松,必须在肝脏代谢为氢化可的松才能发挥疗效,所以患有肝脏疾病的老人不应使用可的松,而应当直接使用氢化可的松。

■优先治疗原则

老年人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为避免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当突发急症时应当确定优先治疗的原则。例如患有感冒发烧或急性胃肠炎时,应优先治疗这些急症,暂停使用降血脂或软化血管等药物;又如突发心脑血管急症时,暂停慢性胃炎或前列腺肥大的治疗。

■用药简单原则

老年人用药要少而精,尽量减少用药的种类,一般应控制在四种以内,减少合并使用类型、作用、不良反应相似的药物,适合使用长效制剂,以减少用药次数。药物治疗要适可而止,不必苛求痊愈,例如:偶发室性早搏患者,控制在2-3次/分钟以内即可。

■用药减量原则

由于药物在老年人体内过程的改变,使老年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增加、耐受力降低、安全范围缩小;所以除使用抗生素外,用药剂量一般要减少,特别是解热镇痛药、镇静催眠药、麻醉药等。60岁至80岁的老人用药剂量为成年人的3/4-4/5,80岁以上的老人应为成年人的1/2,部分特殊药品例如强心苷类药品,仅为成年人的1/4-1/2。

■饮食调节原则

多数老年人体内蛋白质比例降低,加之疾病、消瘦、贫血等原因均影响着药物的疗效,应当重视食物的营养选择与搭配。例如:控制饮酒以避免老年人减少B族维生素的摄入,老年性糖尿病人注意调节饮食以保证降血糖药物的疗效。

■人文关怀原则

关怀老年人,特别是关爱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对有效地发挥药物疗效至关重要。例如:老年人容易漏服药,可以准备21个小瓶,并标注清楚一周七天早、中、晚的时间,将一周需用的药物预先分放好,便于老人服用,也可建立服用药品的日程表或备忘卡。还应向老年人广泛宣传必要的用药小常识,例如:服药最好用白开水,肠溶片和缓释片不可掰碎了服等。

老年人用药≠成人用药

现在,人们开始关注儿童用药的剂量问题,很多人呼吁药厂生产一些专门针对儿童的小剂量药品。其实大家都忽视了老年人用药也不同于成年人。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老年人用药有所不同。

老年人用药有特殊性

①用药品种多而杂,易发生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

②因所患多为慢性疾病,故用药时间长,易导致药物体内蓄积而中毒,并损害肝、肾和造血系统功能。所以老年慢性病患者应定期去医院检查,及时根据病情遵照医嘱调整药物和剂量。

③老年人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且由于生活环境和体质的差别,对药物用量个体差异大,耐受性低。因此,一般药物应用时,要从最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摸索出既能控制病情,又能避免不良反应的剂量,比较适合自己的剂量。

老年人用药五原则

1.受益原则

首先要有明确的用药适应症,另外还要保证用药的受益/风险比大于1。即便有适应症但用药的受益/风险比小于1时,就不应给予药物治疗。

2.五种药物原则

老年人同时用药不能超过5种。据统计,同时使用5种药物以下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10种为10%,11~15种为25%,16~20种为54%。要明确治疗目标,抓住主要矛盾、选择主要药物治疗。凡是疗效不确切、耐受性差、未按医嘱服用的药物都可考虑停止使用,以减少用药数目。如果病情危重需要使用多种药物时,在病情稳定后仍应遵守5种药物原则。

尽量选择一箭双雕的药物,比如应用p阻滞剂或钙拮抗剂治疗高血压和心绞痛。使用a阻滞剂治疗高血压和前列腺增生,可以减少用药数目。另外,要重视非药物疗法,这仍然是有效的基础治疗手段。如早期糖尿病可采用饮食疗法,轻型高血压可通过限钠、运动、减肥等治疗,老年人便秘可多吃粗纤维食物、加强腹肌锻炼等,病情可能得到控制而无需用药。

3.小剂量原则

老年人除维生素、微量元素和消化酶类等药物可以用成年人剂量外,其他所有药物都应低于成年人剂量。由于现在尚缺乏针对老年人剂量的调整指南。因此,应根据老年患者的年龄和健康状态、体重、肝肾功能、临床情况、治疗指数、蛋白结合率等情况具体分析,能用较小剂量达到治疗目的的,就没有必要使用大剂量。

应注意的是,也并非保持始终如一的小剂量,可以是开始时小剂量,也可以是维持治疗的小剂量,这主要与药物类型有关。对于需要使用首次负荷量的药物(利多卡因、乙胺碘呋酮、部分抗生素等),为了确保迅速起效,老年人首次可用成年人剂量的下限。小剂量原则主要体现在维持量上。而对于其他大多数药物来说,小剂量原则主要体现在开始用药阶段,即开始用药就从小剂量(成年人剂量的1/5~1/4)开始,缓慢增量。以获得更大疗效和更小副作用为准则,探索每位老年患者的最佳剂量。

4.择时原则

择时原则是根据时间生物学和时间药理学的原理,选择最合适的用药时间进行治疗。由于许多疾病的发作、加重与缓解具有昼夜节律的变化(如变异型心绞痛、脑血栓、哮喘常在夜间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和脑出血的发病高峰在上午);药代动力学有昼夜节律的变化(如白天肠道功能相对亢进,因此白天用药比夜间吸收快、血液浓度高);药效学也有昼夜节律变化(如胰岛素的降糖作用上午大于下午)。

举例来说,抗心绞痛药物的有效时间应能覆盖心绞痛发作的高峰时段。变异型心绞痛多在零点到六点发作,因此主张睡前用长效钙拮抗剂。而劳力型心绞痛多在上午6时到1 2时发作,应在晚上用长效硝酸盐、p阻滞剂及钙拮抗剂。

5.暂停用药原则

当怀疑药品不良反应时,要停药一段时间。在老人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一旦发生新的症状,包括躯体、认识或情感方面的症状,都应考虑药品不良反应或病情进展。对于服药的老年人出现新症状,停药受益明显多于加药受益。所以暂停用药原则作为现代老年病学中最简单、最有效的干预措施之一,值得高度重视。

老年人用药需注意的原则

1.避免盲目用药。有些老年人遇到许多与疾病无关问题而导致情绪紧张或者愁闷时,他们就想用药治疗,其实大可不必。老年人有许多不适可以通过生活调理来消除,而且还有许多疾病可以通过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的改善来治愈,而不必求助于药物。一般来说,用药不能盲目,能不用时尽量避免用药。

2.掌握适应症。用药要掌握适应症,只有明确诊断才能对症下药。如果只根据一些表面现象下结论而导致错误用药,只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而导致治疗失败。而且用药还要因人而异,一般说来,体质单薄、瘦弱、贫血、气虚的老人,切忌大寒、大凉、发散、峻泻之药;体质肥胖、壮实或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的老人,应慎用大温、大热、升提、滋补之药。

3.选择合适剂型。一些老年人体弱多病,一次性用药较多,而且有些老年人吞药有困难,这样便不宜用片剂、胶囊,可选用液体剂型。老年人胃肠道功能不稳定,不宜服用缓慢释放的药物制剂,否则会因胃肠蠕动加速而释放不充分,反之则使释放和吸收量增加而产生毒性。

4.注意给药方法。老年人患慢性病,若能口服给药的人,就不必通过静脉点滴和肌肉注射方法给药。但如患急性病时还是需要静脉途径给药。这是因为,老年人的肌肉对药物的吸收能力较差,注射后疼痛较为显著且容易形成硬结,因此,应尽量减少注射给药。

5.减少用药种类。用药多是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在同一时间内用药种类越多,发生副作用的机会就越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据统计用一种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8#M~T^02,而同时用六种药时,不良反应发生率可增至27#M~T^02,所以老年人特别是患慢性器质性疾病的老人用药种类应尽量少。

6.选择合适剂量。由于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对药物代谢能力下降,肾脏的排泄也较慢,所以,老年人用药剂量比青壮年应有所减少,一般认为:60岁~80岁为成人量的4/5;80岁以上为成人量的1/2。

7.考虑用药后的副作用。老年人是药物不良反应的高发人群,在用药过程中,如出现某些异常症状,应及时停药。对从未用过的药更要特别注意。已引起过副作用,特别是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决不能再使用。此外还应避免长期用药,以免产生蓄积中毒。老年人患慢性病,一般宜采用临时或短期用药。最容易导致老年人出现不良反应的药物有:利尿药、中枢神经抑制药、解热镇痛抗炎药、抗高血压药、抗生素、抗酸药、强心甙类药物、抗凝血药、甾体化合物等。

8.用药时间的选择。用药时间的长短应由病情决定,通常应当按“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则,尤其是对毒性较大的药物更是如此。但是,一些不能突然停用的药物如抗癫痫药、糖皮质激素类、降糖类等药物除外。

9.不要滥用补药。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乱吃补药,会带来不少危害。例如,长期大量服用营养补益药,会诱发体内多处骨质增生。作为治疗的辅助措施,适当用一些补剂也是可以的,但必须按医嘱服用。

长期服药的老人应当遵循五个原则

老人用药有特殊性:

现在,人们开始关注儿童用药的剂量问题,很多人呼吁药厂生产一些专门针对儿童的小剂量药品。其实大家都忽视了老年人用药也不同于成年人。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老年人用药有所不同:

①用药品种多而杂,易发生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

②因所患多为慢性疾病,故用药时间长,易导致药物体内蓄积而中毒,并损害肝、肾和造血系统功能。所以老年慢性病患者应定期去医院检查,及时根据病情遵照医嘱调整药物和剂量。

③老年人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且由于生活环境和体质的差别,对药物用量个体差异大,耐受性低。因此,一般药物应用时,要从最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摸索出既能控制病情,又能避免不良反应的剂量,比较适合自己的剂量。

用药五大原则:

1.受益原则

首先要有明确的用药适应症,另外还要保证用药的受益/风险比大于1。即便有适应症但用药的受益/风险比小于1时,就不应给予药物治疗。

2.五种药物原则

老年人同时用药不能超过5种。据统计,同时使用5种药物以下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10种为10%,11~15种为25%,16~20种为54%。要明确治疗目标,抓住主要矛盾、选择主要药物治疗。凡是疗效不确切、耐受性差、未按医嘱服用的药物都可考虑停止使用,以减少用药数目。如果病情危重需要使用多种药物时,在病情稳定后仍应遵守5种药物原则。

尽量选择一箭双雕的药物,比如应用p阻滞剂或钙拮抗剂治疗高血压和心绞痛。使用a阻滞剂治疗高血压和前列腺增生,可以减少用药数目。另外,要重视非药物疗法,这仍然是有效的基础治疗手段。如早期糖尿病可采用饮食疗法,轻型高血压可通过限钠、运动、减肥等治疗,老年人便秘可多吃粗纤维食物、加强腹肌锻炼等,病情可能得到控制而无需用药。

3.小剂量原则

老年人除维生素、微量元素和消化酶类等药物可以用成年人剂量外,其他所有药物都应低于成年人剂量。由于现在尚缺乏针对老年人剂量的调整指南。因此,应根据老年患者的年龄和健康状态、体重、肝肾功能、临床情况、治疗指数、蛋白结合率等情况具体分析,能用较小剂量达到治疗目的的,就没有必要使用大剂量。

应注意的是,也并非保持始终如一的小剂量,可以是开始时小剂量,也可以是维持治疗的小剂量,这主要与药物类型有关。对于需要使用首次负荷量的药物 (利多卡因、乙胺碘呋酮、部分抗生素等),为了确保迅速起效,老年人首次可用成年人剂量的下限。小剂量原则主要体现在维持量上。而对于其他大多数药物来说,小剂量原则主要体现在开始用药阶段,即开始用药就从小剂量(成年人剂量的1/5~1/4)开始,缓慢增量。以获得更大疗效和更小副作用为准则,探索每位老年患者的最佳剂量。

4.择时原则

择时原则是根据时间生物学和时间药理学的原理,选择最合适的用药时间进行治疗。由于许多疾病的发作、加重与缓解具有昼夜节律的变化(如变异型心绞痛、脑血栓、哮喘常在夜间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和脑出血的发病高峰在上午);药代动力学有昼夜节律的变化(如白天肠道功能相对亢进,因此白天用药比夜间吸收快、血液浓度高);药效学也有昼夜节律变化(如胰岛素的降糖作用上午大于下午)。

举例来说,抗心绞痛药物的有效时间应能覆盖心绞痛发作的高峰时段。变异型心绞痛多在零点到六点发作,因此主张睡前用长效钙拮抗剂。而劳力型心绞痛多在上午6时到1 2时发作,应在晚上用长效硝酸盐、p阻滞剂及钙拮抗剂。

5.暂停用药原则

当怀疑药品不良反应时,要停药一段时间。在老人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一旦发生新的症状,包括躯体、认识或情感方面的症状,都应考虑药品不良反应或病情进展。对于服药的老年人出现新症状,停药受益明显多于加药受益。所以暂停用药原则作为现代老年病学中最简单、最有效的干预措施之一,值得高度重视。

老年人服用的药物要经过医生仔细的审批的,不要盲目的吃一些药物,是药三分毒,老年人的排毒系统已经不如年轻了,所以在生活中要食补和药物治疗相结合,子女也要好好的监督父母。

老年人用药需注意的十个原则

老年人用药有特殊性

现在,人们开始关注儿童用药的剂量问题,很多人呼吁药厂生产一些专门针对儿童的小剂量药品。其实大家都忽视了老年人用药也不同于成年人。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老年人用药有所不同:

①用药品种多而杂,易发生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

②因所患多为慢性疾病,故用药时间长,易导致药物体内蓄积而中毒,并损害肝、肾和造血系统功能。所以老年慢性病患者应定期去医院检查,及时根据病情遵照医嘱调整药物和剂量。

③老年人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且由于生活环境和体质的差别,对药物用量个体差异大,耐受性低。因此,一般药物应用时,要从最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摸索出既能控制病情,又能避免不良反应的剂量,比较适合自己的剂量。

老年人用药五原则

1.受益原则

首先要有明确的用药适应症,另外还要保证用药的受益/风险比大于1。即便有适应症但用药的受益/风险比小于1时,就不应给予药物治疗。

2.五种药物原则

老年人同时用药不能超过5种。据统计,同时使用5种药物以下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10种为10%,11~15种为25%,16~20种为54%。要明确治疗目标,抓住主要矛盾、选择主要药物治疗。凡是疗效不确切、耐受性差、未按医嘱服用的药物都可考虑停止使用,以减少用药数目。如果病情危重需要使用多种药物时,在病情稳定后仍应遵守5种药物原则。

尽量选择一箭双雕的药物,比如应用p阻滞剂或钙拮抗剂治疗高血压和心绞痛。使用a阻滞剂治疗高血压和前列腺增生,可以减少用药数目。另外,要重视非药物疗法,这仍然是有效的基础治疗手段。如早期糖尿病可采用饮食疗法,轻型高血压可通过限钠、运动、减肥等治疗,老年人便秘可多吃粗纤维食物、加强腹肌锻炼等,病情可能得到控制而无需用药。

3.小剂量原则

老年人除维生素、微量元素和消化酶类等药物可以用成年人剂量外,其他所有药物都应低于成年人剂量。由于现在尚缺乏针对老年人剂量的调整指南。因此,应根据老年患者的年龄和健康状态、体重、肝肾功能、临床情况、治疗指数、蛋白结合率等情况具体分析,能用较小剂量达到治疗目的的,就没有必要使用大剂量。

应注意的是,也并非保持始终如一的小剂量,可以是开始时小剂量,也可以是维持治疗的小剂量,这主要与药物类型有关。对于需要使用首次负荷量的药物(利多卡因、乙胺碘呋酮、部分抗生素等),为了确保迅速起效,老年人首次可用成年人剂量的下限。小剂量原则主要体现在维持量上。而对于其他大多数药物来说,小剂量原则主要体现在开始用药阶段,即开始用药就从小剂量(成年人剂量的1/5~1/4)开始,缓慢增量。以获得更大疗效和更小副作用为准则,探索每位老年患者的最佳剂量。

4.择时原则

择时原则是根据时间生物学和时间药理学的原理,选择最合适的用药时间进行治疗。由于许多疾病的发作、加重与缓解具有昼夜节律的变化(如变异型心绞痛、脑血栓、哮喘常在夜间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和脑出血的发病高峰在上午);药代动力学有昼夜节律的变化(如白天肠道功能相对亢进,因此白天用药比夜间吸收快、血液浓度高);药效学也有昼夜节律变化(如胰岛素的降糖作用上午大于下午)。

举例来说,抗心绞痛药物的有效时间应能覆盖心绞痛发作的高峰时段。变异型心绞痛多在零点到六点发作,因此主张睡前用长效钙拮抗剂。而劳力型心绞痛多在上午6时到1 2时发作,应在晚上用长效硝酸盐、p阻滞剂及钙拮抗剂。

5.暂停用药原则

当怀疑药品不良反应时,要停药一段时间。在老人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一旦发生新的症状,包括躯体、认识或情感方面的症状,都应考虑药品不良反应或病情进展。对于服药的老年人出现新症状,停药受益明显多于加药受益。所以暂停用药原则作为现代老年病学中最简单、最有效的干预措施之一,值得高度重视。

相关推荐

老年人吃药不可一把吞

老年人吃药除了避免“一把吞”,还要注意用药数量、用药剂量和时间。老年人同时用药不能超过5种。据统计,同时使用5种药物以下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10种为10%,11~15种为25%,16~20种为54%。专家指出,凡是疗效不确切、耐受性差、未按医嘱服用的药物都可考虑停止使用,以减少用药数目。 老年人除维生素、微量元素和消化酶类等药物可以用成年人剂量外,其他所有药物都应低于成年人剂量,一般使用成人药量的3/4。另外,老年人服药更要讲究择时原则,就是根据时间生物学和时间药理学的原理,选择最合适的用药

老人长期服药有什么危害

根据《中国药典》规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其用药量相当于成人用药量的3/4,不可自行增加用药剂量。对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只能给予成人量的1/2。 老年人由于耐受性下降,易致不良反应或中毒,需要从小剂量开始服药,年龄大、体重轻、身体情况差的老年人更应酌情减量用药。另外,老年人常同时患多种疾病,在用药时,应先服用治疗急、重病症的药物,待病情稳定后,再适当兼顾其他病症的治疗而服用其他药物,不要多种药物一起用。 老年人同时用药不能超过5种。专家表示,要明确治疗目标,抓住主要矛盾、选择主要药物治疗。凡是疗效不确切、

老年人用药把好四道关

生理功能关:身体功能退化,患病多,需要长时间用药。 应对方法:该用的药不随便停。很多老人同时患有多种疾病,需要同时用好几种药。此时,药物品种的选择要谨遵医嘱,并先咨询医生或药师注意事项。临床上同时用多种药物,是以增强药物的疗效、降低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或延缓耐药性的发生为大前提的,并不是盲目的联合。患者不要自作主张拒绝医生开的药,或是因为害怕副作用擅自停药,慢性病患者更要坚持服药。 药物代谢关:代谢减慢,出现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大。 应对方法:不要自己随意加药。有调查显示,约1/4的老年患者同时使用4到6种药物

老年人肺炎用药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我们都知道老年肺炎治疗是很麻烦的,给老年人带来的痛苦也是巨大的,那么肺炎老年患者用药该注意哪些注意事项呢?那么我们看下专家的介绍,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1.注意选药 由于老年人的疾病产生原因比较复杂,相同的症状可能由不同的疾病及病因所引起,因此在肺炎的治疗用药上也要有较强的针对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 2.注意不良反应 由于老年人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所以老年人的药物治疗不仅要有明确的适应证,而且要确保病人用药受益和安全。尽可能选择疗效确切而不良反应少、无副作用的药物进行肺炎的治疗,并且密切观察疗效与不

老年人如何合理用药

1、老年人用药要对症和得法 需用药物治疗时,一定要严格掌握适应症,也就是对症下药,决不可乱投药物。要选择针对性强、疗效好、药物不良反应小的药物,用药尽量简单,品种要少,一种药物能解决问题决不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这样可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发生不良反应。慢性病者尽量用口服制剂 (如片剂、胶囊剂或溶液剂),老年人尽量不用缓释片,因释放慢, 吸收量增加,易产生毒性。急性病者可选用注射用药(如静注、静滴、肌内或皮下注射),但一般老年人尽量少用肌内或皮下注射。 2、老年人用药要注意剂量 药物经口服后,经胃肠道分解和吸

谨记九大老年人饮食原则

1.零食补充营养 老人咀嚼及吞咽能力较差,一餐吃不了多少东西,进食时间又拖得很长。所以不妨让老年人一天分成5~6餐进食,在三次正餐之间准备一些简便的零食,比如低脂牛奶燕麦片或豆花、豆浆加蛋等。 2.用豆制品取代部分动物蛋白质 老年人对于蛋白质有着很大的需要,但是与此同时还需要我们注意的就是老年人对于肉质摄入的限制。所以如果你想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的话,可以考虑通过食用豆制品的方式来摄取足够的蛋白质哦!

老年人用药5先5后

一、先取食疗,而后用药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所以,能用食疗的先用食疗,此乃一举双得。例如喝姜片红糖水可治疗风寒性感冒。食疗后仍不见效可考虑用理疗、按摩、针灸等方法,最后选择用药物治疗。 二、先用中药,后用西药中药多属于天然药物,其毒性及副作用一般比西药要小,除非是使用西药确有特效。老年人多患慢性病或有老病根,一般情况下,最好是先服中药进行调理。 三、先以外用,后用内服为减少药物对机体的毒害,能用外用药治疗的疾病,比如皮肤病、牙龈炎、扭伤等等可先用外敷药解毒、消肿,最好不用内服消炎药。 四、先用内服,

老年人用药有什么规律性

在临床用药上最忌讳的就是乱投医,乱用药,所以用药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既然如此,老年人用药有什么规律性 老年人用药的规律性一般是首先要抓主要矛盾,分清轻重缓急投药。其次,选择高效低毒、安全性大的药物。再有就是老年人最好不要用新出现的药,这些药物疗效不确切,安全程度也很难估计。 一般来说,老年人脏器功能退化,新陈代谢减慢,容易发生药品不良反应;老年人往往身患一种以上疾病,有些老年人还服用一些保健品,所以老年人用药要特别慎重,不要选用不良反应多的药品,适当降低用药剂量,避免长期用药,还要尽量避免不良药物的相互作用

老年人用药有什么禁忌

1、老人用药禁忌之用药种类不宜多老年人觉得药量多就能很好的控制住疾病,其实恰恰相反,老年病人服用的药物越多,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机会也越多。此外,老年人记忆欠佳,大堆药物易造成多服、误服或志服,最好一次不超过3-4种。品种宜少不宜多有些药物之间存在协同作用,有些存在对抗作用。老年人用药品种越多,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机会也越多,如消炎类药物与激素类药品同用可诱发溃疡病大出血。老年人用药应突出重点,兼顾其它,用药品种最好不超过4种。 2、老人用药禁忌之抗生素等西药不要滥用老年人用药忌滥用西药抗生素、激素和维生素(

老年人用药注意事项

一、先取食疗,而后用药。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所以,能用食疗的先用食疗,此乃一举两得。例如喝姜片红糖水可治疗风寒性感冒。食疗后仍不见效可考虑用理疗、按摩、针灸等方法,最后选择用药物治疗。 二、先用中药,后用西药。中药多属于天然药物,其毒性及副作用一般比西药要小,除非是使用西药确有特效。老年人多患慢性病或有老病根,一般情况下,最好是先服中药进行调理。 三、先以外用,后用内服。为减少药物对机体的毒害,能用外用药治疗的疾病,比如皮肤病、牙龈炎、扭伤等等可先用外敷药解毒、消肿,最好不用内服消炎药。 四、先用内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