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的症状是什么
消化道出血的症状是什么
贫血、晕厥:出血量400ml以内可无症状,出血量中等可引起贫血或进行性贫血、头晕软弱无力,突然起立可产生晕厥、口渴,肢体冷感及血压偏低等。大量出血达全身血量30-50%(约1500-2500ml)即可产生休克,表现为烦躁不安或神志不清、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口唇发绀、呼吸困难、血压下降至测不到,脉压差缩小(小于3.33-4kpa)及脉搏快而弱(脉率大于120次/分)等,若处理不当,可导致死亡;
呕血和(或)黑粪: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上者常有呕血和黑便,在幽门以下者可仅表现为黑便。但是出血量少而速度快慢的幽门以上病变可仅见黑便,而出血量大、速度快的幽门以下的bing变可因血液反流入胃,引起呕血;
氮质血症:大量出血达全身血量30-50%(约1500-2500ml)即可产生休克,表现为烦躁不安或神志不清、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口唇发绀、呼吸困难、血压下降至测不到,脉压差缩小(小于3.33-4kpa)及脉搏快而弱(脉率大于120次/分)等,若处理不当,可导致死亡;
淋巴bing变:消瘦,左锁骨上凹淋巴结肿大、上腹包块者多见于胃癌;蜘蛛痣、脾大、腹水者多见于门脉高压胃底食管静脉曲张破裂;黄疸、胆囊肿大、剧烈上腹痛,呕血呈条状血块,提示肝外型胆道出血;皮肤粘膜出血提示有全身性疾病,如皮肤粘膜尤其颜面、上肢皮肤及口腔、鼻咽部粘膜有毛细血管扩张和毛细血管瘤,见于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中度或大量出血病例,于24小时内发热,多在38.5度以下,持续数日至一周不等;
为什么肝癌患者会吐血
多数肝癌患者合并有门静脉高压,高压的门静脉在胃底和食管下端形成曲张的侧支循环,随着压力的进一步升高,曲张的静脉发生破裂出血,往往出血量大,预后凶险。部分肝癌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是因为合并门静脉高压胃病,导致胃黏膜的糜烂出血。还有一种可能是,合并了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的出血。当肝癌晚期形成门静脉癌栓时,由于癌栓把门静脉血流阻断,门静脉的压力进一步升高,增加了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一般有呕血的肝癌患者,多伴有黑便;上消化道出血量小时,可只表现为黑便而无呕血。呕血多表示病情危重,家属应立即将患者送往医院采取急救措施,同时让患者去枕平卧,禁热食及其他蛋白质性食物。肝癌出现呕血症状是因为肝癌晚期严重症状,也是身体免疫系统功能缺失的现象,肝癌患者要缓解症状,避免出现呕血的情况,就必须增强机体免疫力。
上消化道出血与下消化道出血的鉴别
上消化道出血与下消化道出血的发病部位和致病原因是不一样的。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部位是食管、胃、十二指肠、上段空肠以及胰管和胆管等器官。下消化道出血的发病部位是十二指肠悬韧带以下的肠道。一般来说,上消化道出血是由于溃疡病、胃炎、及肝病等疾病引起的。而下消化道出血一般没有此类疾病史。下消化道出血一般是由于肛肠疾病引起的。
上消化道出血与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症状也是不一样的。如果患者出现呕血伴有便血,就表明是上消化道出血。如果出现单纯便血则为下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会出现黑便、柏油样便及隐血便。而下消化道出现的是鲜红色血便。上消化道出血的大便血量多、粪质少、血与粪便均匀混合。而下消化道出血会出现大便时滴血的症状。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症状为上腹疼痛、烧心、反酸。而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症状为下腹痛、脐周痛、便血。
消化道出血的症状
1、 呕血
(1)可见于食管出血、胃出血、十二指肠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出血。以上部位出血伴呕吐、反流或梗阻等因素时会呕血。(2)颜色:食管静脉屈张破裂出血常呈暗红色,若与胃液混合再呕出则呈咖啡色,胃或十二指肠出血呕出者呈咖啡色,若量大未及与胃液充分混合则为暗红或鲜红色。
2、 便血
(1)黑便:①可见于上消化道出血,空肠、回肠、或右半结肠出血排出慢者。②性状:典型者色黑、发亮、粘稠、呈柏油样、若出血量少与粪便混合,可呈不同程度的黑褐色便。粪便集中时呈柏油样,水冲散后呈暗红色,这种情况可见于上消化道出血量大者,也可见于下消化道出血。
(2)暗红血便:多见于结肠或空、回肠出血,也可见于上消化道出血量大、排出快时。
(3)鲜红血便:①便后滴血或喷血,见于肛门直肠出血②少量鲜红血便、或粪便表面附着少量鲜红血、见于肛门直肠或右半结肠出血③大量鲜红血便、除见于肛门、直肠、左半结肠出血外,也可见于右半结肠甚至小肠出血、量大、排出快时。
(4)混合血便:①果酱样便,粪便与血混合均匀,多见于右半结肠出血,如阿米巴痢疾;②黏液血便或黏液脓血便,多见于左半结肠出血,如溃疡性结肠炎、细菌性痢疾等。
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
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并发症状之一,并且其死亡率极高。肝硬化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大多是由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所致。不过,通过实验室检查发现,患者由于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所占的比例为24%-41%,要低于非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由此可见,肝硬化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症状时,一定要尽早到医院进行检查,确定病因后再进行科学规范化的治疗。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是什么原因?
一、凝血机制障碍。肝硬化患者由于肝脏受到损伤,肝功能异常,正常的肝组织减少,导致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从而使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状。
二、消化性溃疡。肝硬化患者易出现消化性溃疡,而出现消化性溃疡后易引起出血。
三、胃肠粘膜糜烂。肝硬化患者由于门静脉高压,常会导致肝硬化患者出现胃肠道淤血、动脉水肿糜烂等症状,从而导致出血症状的发生。
四、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是常见的肝硬化的并发症之一,当门静脉高压增加时,会导致已经曲张的食管、胃底静脉出现破裂,从而导致上消化道出血,并且会导致患者出现出血性休克或诱发肝性脑病,甚至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消化道出血的症状 呕血
消化道轻微的出血并不会引起呕血,但当消化道出血量较大时,出血后的血液会刺激胃肠道引起恶心呕吐的现象,呕吐的血液呈鲜红色。若血液在胃内停留一段时间,经胃酸作用后再呕出,则呈咖啡渣样的棕褐色。
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众多,故其临床表现各不相同。
(一)病史与体征 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仍然是主要的诊断步骤。
小量而缓慢的消化道出血,一般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度软弱或头昏,有的仅在作呕出物或粪便的潜血试验检查才被发现。一般而言,上消化道出血以呕血或黑粪为主,这还取决于出血的数量及其速度。如出血量大,速度快,呕出的血液呈紫红色或鲜红色,严重的常伴有出血性休克征象,过快的肠蠕动致使出现暗红色甚或鲜红色的血便,易与下消化道出血相混淆。如血液贮留胃内,与胃酸接触后转变为酸性血红蛋白,使呕出的血液呈棕褐色或咖啡渣样;如血液停留在肠内较长时间,血液中血红蛋白的铁与肠内硫化物经细菌作用结合成硫化铁,致使粪便变黑如沥青,又称柏油样便。出血量超过60ml即可引起黑粪。
急性大量出血或出血持续不止,则出现心悸、冷汗、烦躁、面色苍白、皮肤湿凉、心率加快、血压下降以及昏厥等循环衰竭现象,若短期内失血量超过总循环血量的1/3,可危及生命。在出血后数小时内,血红蛋白、红细胞数和红细胞压积可能变化不大,不能用以评估出血的严重性。出血后3~4小时到数日内,组织液进入循环血内以补偿其血容量,即使出血已停止,可见血红蛋白、红细胞数和红细胞压积继续下降,并见骨髓刺激征象,表现为晚幼红细胞、嗜多染色性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增多. 后者在出血后4~5天可达5~15%。如在出血后2周,网织红细胞持续增多,提示有继续出血。大出血后数小时白细胞数增高,约在3~4天后恢复正常。血尿素氮增高,可达40mg/dl, 由于肠内血液蛋白消化产物的吸收以及休克后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的降低所致。出血停止,血尿素氮在2~3日内降至正常。如病人无呕吐或失水,肾功能良好,血尿素氮不断增高则常提示有继续出血。
1、发现上消化道出血,要对出血的程度作一估计(见表36-2),以利于制定治疗方案。
应激性溃疡是在机体应激状态下发生的胃急性糜烂与浅表溃疡,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多有外源性或内源性致病因素,前者多发生于服用水杨酸制剂、保泰松、消炎痛、肾上腺皮质类固醇、利血平或酒精之后,由于胃粘膜上皮的脂蛋白受损所致;后者多发生在败血症、颅内病变、大面积烧伤、严重创伤、休克、大手术之后,由于交感神经兴奋使胃粘膜血管痉挛收缩,迷走神经兴奋使胃粘膜下动静脉短路开放而加重粘膜缺血缺氧和胃粘膜糜烂出血所致。根据上述病史,诊断不难。近年来由于纤维内窥镜的广泛应用,检出以急性胃粘膜糜烂和出血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糜烂性胃炎日益增多,病人多伴有腹痛、恶心、呕吐和消化不良表现,上述病史和临床表现有助于诊断。
伴有吞咽困难的呕血,多起源于食管癌或食管溃疡。食管责门粘膜撕裂综合征(Mallory-Weiss综合征)系食管内压力突然增高导致食管胃连接处纵行撕裂而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多发生在剧烈呕吐、咳嗽或用力提物之后。
由胆道出血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多系胆道蛔虫、胆道炎症或胆石引起,其特征是在反复发作右上腹绞痛、发热、黄疸等胆道感染症状之后出现周期性呕血或便血。
(二)纤维胃镜检查 可以检查食管、胃及十二指肠球部粘膜的病变,有条件的单位能在急性出血时进行,可直接窥见活动性出血病变的状况和部位,通过活体组织学检查大多可以明确诊断。大量实践证明,在急性出血期内进行内窥镜检查是安全的,检查距出血时间愈近,诊断阳性率愈高,只要操作熟练,应用得当,不会加重出血。检查前用冰水洗胃,可使视野清晰。受检者的血红蛋白不应低于5g/dl,检查期间给 予吸氧,以防发生心肌缺氧所致的严重并发症。
(三)X线钡餐检查 仍为目前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可以帮助确定出血的病因和定位。如用钡剂和空气双对比造影更可以查出胃粘膜表浅病变或溃疡,其诊断符合率与内窥镜检查相近似,并可起相互补充的作用。但钡餐检查不适用于急性活动性出血期间,仅应用于慢性出血或出血已停止病例的检查。
(四)选择性血管造影 如果内窥镜检和钡餐检查仍不能确定出血病因者,可作选择性血管造影,经股动脉插管至腹腔动脉或肠系膜上动脉各分支内,注入造影剂,可以发现造影剂外溢、曲张静脉、血管瘤、血管发育不良和动静脉畸形等改变,可应用于急性出血期间的检查。
(五)放射性核素显像 是近年开展的一种非损伤性检查方法,现用99mTc标记红细胞的腹部γ闪烁扫描,具有能持续动态观察和灵敏度高的优点,当消化道出血仅占全身总血容量的1%时,即可检出,加上标记的红细胞在24小时后扫描仍能显像,故对间歇性出血的诊断有独特的价值。缺点是对出血的病因和定位诊断的作用有限,特异性差,其临床应用尚受到一定的限制。
上消化道出血症状
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众多,故其临床表现各不相同。
病史与体征
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仍然是主要的诊断步骤。
1.呕血与黑粪
小量而缓慢的消化道出血,一般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度软弱或头昏,有的仅在做呕吐物或粪便的潜血试验检查才被发现。一般而言,上消化道出血以呕血或黑粪为主,这还取决于出血的数量及其速度,如出血量大,速度快,呕出的血液呈紫红色或鲜红色,严重的常伴有出血性休克征象,过快的肠蠕动致使出现暗红色甚或鲜红色的血便,易与下消化道出血相混淆,如血液贮留胃内,与胃酸接触后转变为酸性血红蛋白,使呕出的血液呈棕褐色或咖啡渣样;如血液停留在肠内较长时间,血液中血红蛋白的铁与肠内硫化物经细菌作用结合成硫化铁,致使粪便变黑如沥青,又称柏油样便,出血量超过60ml即可引起黑粪。
2.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急性大量出血或出血持续不止,则出现心悸,冷汗,烦躁,面色苍白,皮肤湿凉,心率加快,血压下降以及昏厥等循环衰竭现象,若短期内失血量超过总循环血量的1/3,可危及生命。
3.贫血和血象变化
在出血后数小时内,血红蛋白,红细胞数和红细胞压积可能变化不大,不能用以评估出血的严重性。出血后3~4小时到数日内,组织液进入循环血内以补偿其血容量,即使出血已停止,可见血红蛋白,红细胞数和红细胞压积继续下降,并见骨髓刺激征象,表现为晚幼红细胞,嗜多染色性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增多。后者在出血后4~5天可达5~15%,如在出血后2周,网织红细胞持续增多,提示有继续出血,大出血后数小时白细胞数增高,约在3~4天后恢复正常。
4.发热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后,所数患者在24小时内出现低热,持续3-5天后降至正常引起发热的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周围循环衰竭,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
5.氮质血症
在上消化道出血后,由于大量血液蛋白质的消化产物在肠道被吸收,血中尿素氮浓度可暂时增高,成为肠源性氮质血症。一般于一次出血后数小时血尿素氮开始上升,约24-48小时可达高峰,大多不超过14.3mmol/L,3-4日后降至正常。如病人无呕吐或失水,肾功能良好,血尿素氮不断增高则常提示有继续出血。
消化道出血的症状 疼痛
消化道出血往往是由于溃疡病、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胃癌、食管癌或十二指肠癌、急性胃粘膜损伤出血等疾病引起,所以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还会同时出血腹痛的情况,并且伴随着该疾病的其它症状。
如果为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则有肝硬化病史及肝硬化的临床表现。
上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出血后况很严重,若发觉不对劲的地方还请及时去往正规的医疗部门进行就诊,专家指出:应警惕老人隐匿出血中青年上消化道出血病人出血前多有腹痛、上腹不适、呃逆等消化道紊乱症状,无症状者仅占19%;而老人由于感觉不灵敏或反应迟钝,39.8%的人上消化道出血之前毫无感觉,没有任何先兆。即使有些不适也说不准确,等到出血积累到一定量,突然发生呕血或黑便时,病情已十分严重。所以对老人的轻微腹部不适、消化道症状,甚至不安烦躁等情绪改变,都不要轻易放过,要注意发现上消化道出血的蛛丝马迹。
饮食护理
出血活动期禁食。
①消化性溃疡引起的出血患者出血停止6h后进食温凉清淡无刺激性的流质饮食。流食和水温不宜过热,以后可改为半流质饮食、软食,给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开始少食多餐,以后改为正常饮食,不食生拌菜、粗纤维多的蔬菜、刺激性食品、硬食、饮料,如浓汁鸡汤、肉汤、浓茶、咖啡等。
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出血停止24h后进食高热量、高维生素冷流质饮食,限制钠和蛋白质的摄入,避免诱发和加重腹水和肝性脑病,避免进食硬食和带刺食物(如:花生、苹果、瓜子、核桃、鱼和排骨等),应细嚼慢咽,避免损伤食管、粘膜而再次出血。
消化道出血有哪些症状 氮质血症
氮质血症可分为肠源性、肾性和肾前性氮质血症三种。
肠源性氮质血症指在大量上消化道出血后,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在肠道被吸收,以致血中氮质升高;
肾前性氮质血症是由于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造成肾血流暂时减少,肾小球滤过率和肾排泄功能降低吗,致氮质贮留。在纠正低血压、低血容量后,血中氮质可迅速降至正常。
肾性氮质血症是由于严重、持久的休克造成肾小管坏死(急性肾功能衰竭),或失血加重了原有肾病的肾脏损害,临床上会出现少尿或无尿。
消化道出血的症状
根据出血部位及出血量、出血速度不同,临床表现各异。
1.一般状况
小量(400ml以下)、慢性出血多无明显自觉症状。急性、大量出血时出现头晕、心慌、冷汗、乏力、口干等症状,甚或晕厥、四肢冰凉、尿少、烦躁不安、休克等症状。
2.生命体征
脉搏和血压改变是失血程度的重要指标。急性消化道出血时血容量锐减,最初的机体代偿功能是心率加快,如果不能及时止血或补充血容量,出现休克状态则脉搏微弱,甚至扪不清。休克早期血压可以代偿性升高,随着出血量增加,血压逐渐下降,进入失血性休克状态。
3其他伴随症状及体征
根据原发疾病的不同,可以伴有其他相应的临床表现,如腹痛、发热、肠梗阻、呕血、便血、柏油便、腹部包块、蜘蛛痣、腹壁静脉曲张、黄疸等。
消化道出血的病因
消化道出血可因消化道本身的炎症、机械性损伤、血管病变、肿瘤等因素引起,也可因邻近器官的病变和全身性疾病累及消化道所致。
1.上消化道出血
2.中、下消化道出血
(1)肛管疾病痔、肛裂、肛瘘。
(2)直肠疾病溃疡性直肠炎、肿瘤(息肉)、类癌、邻近恶性肿瘤或脓肿侵入直肠、感染(细菌性、结核性、真菌性、病毒性、寄生虫)、缺血等。
(3)结肠疾病感染(细菌性、结核性、真菌性、病毒性、寄生虫)、溃疡性结肠炎、憩室、肿瘤(息肉)、缺血和血管畸形、肠套叠等。
(4)小肠疾病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肠结核、克罗恩病、憩室炎或溃疡、肠套叠、肿瘤(息肉)、血管瘤、血管畸形、缺血等。
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状有哪些 氮质血症
在上消化道出血后,由于大量血液蛋白质的消化产物在肠道被吸收,血中尿素氮浓度可暂时增高,成为肠源性氮质血症。一般于一次出血后数小时血尿素氮开始上升,约24-48小时可达高峰,大多不超过14.3mmol/L,3-4日后降至正常。如病人无呕吐或失水,肾功能良好,血尿素氮不断增高则常提示有继续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