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下巨虚的定位与主治 下巨虚针刺操作手法

下巨虚的定位与主治 下巨虚针刺操作手法

简易取穴:条口下约1横指,距胫骨前嵴约1横指处是穴。

进针深度:针0.3-0.7寸,留20分钟,艾炷灸5-10分钟,或温和灸10-20分钟。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宁神镇静,主治小腹痛,乳痈,睾丸痛,下肢痿痹,痢疾。

艾灸可以治疗什么病 艾灸治疗腹痛腹泻

腹部部定时疼痛,大便次数明显增多,粪便变稀,水分增加,甚至粪便中含脓血,粘液,未消化食物,脂肪,或变成黄色稀水,气味酸臭,常伴有排便急迫感,大便是有腹痛,下坠,里急后重,肛门灼痛等症状。

下巨虚:在足三里下6寸,条口下约一横指处,距胫骨前缘约一横指处,犊鼻与解溪穴的连线上取穴,艾灸该穴位有调理肠胃,通经络,安神志之功效,主治急慢性肠炎,急慢性肝炎,胰腺炎,肋间神经痛,下肢麻痹痉挛等症。

天枢穴:采取仰卧姿势,天枢穴位于人体中腹部,在肚脐中间,往两侧量三指即是,艾灸该穴位具有健脾和胃,通调肠腑的作用,主治便秘,腹胀,腹泻,腹水,消化不良,恶心想吐等症。

关元穴: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处,艾灸该穴位有补肾益气,培肾固本等功效,主治消化不良,腹痛,泄泻,痢疾,脱肛等消化系统病症。

艾条温和灸:悬灸下巨虚或天枢穴,每次10-20分钟,每日一次,5-7日为一个疗程,间隔2日可行下一个疗程。

艾条回旋灸:选合谷,天枢,下巨虚穴,将艾条一段点燃,与穴位保持一定距离,左右来回回旋施灸,一个穴位灸10-15分钟,灸至局部温热红晕,每日一次,痊愈后即可。

中医治疗结肠炎的几种方法

结肠炎,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

主要病理表现为结肠粘膜不同程度的充血、糜烂、溃疡等损害,导致结肠功能紊乱;症状可见,间断发生或长期存在的水样或糊状便,也可表现为大便不爽、干燥难解、便秘等;多伴有下腹部一侧或两侧疼痛、腹胀。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由于饮食失节,寒湿伤损,脾胃运化失常,湿邪壅滞所致,导致肠腑气机紊乱;病久可伤及于肾,表现为脾肾两伤。中医对结肠炎的治疗方法很多,如在辩证施治下的中药内服、中药灌肠、中药外敷、针刺、灸治、推拿、理疗、刮痧等等。在寻求中医治疗时,需根据自身疾病状况,选择不同治疗方法。在这里介绍几个简便方法供患者参考: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王睿琦

1、结肠炎验方

主治:腹痛、腹泻、便溏。

药物:白蔻6g 木香6g 炒苡米15g 茯苓9g 鸡内金12g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两次,早晚分服。忌生冷辛腻食物。

2、自我推拿

穴位:足三里 下巨虚 天枢 下脘 关元

方法:每穴按揉3-5分钟。每日一次。

注意:按揉时不可指掐、硬点,要轻柔、持久、穴感深透。

3、自我温灸

穴位:足三里 下巨虚 天枢 下脘 关元 脾腧、胃腧、大肠腧。

方法:每穴艾灸3-5分钟。每日一次。

注意:艾灸时不可急于求功离皮肤过近,以防烧伤。要温暖、持久、穴位热感深透。

4、饮食疗法

下巨虚的定位与主治 下巨虚的定位

科学定位:在小腿外侧,犊鼻下9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快速取穴:

1.坐位屈膝, 先确定条口,从条口向下量1横指,在胫,腓骨之间可触及一凹陷处,按压有酸胀感。

2.在小腿外侧,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 (中指)处,按压有酸胀感。

犊鼻定位:屈膝,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解溪定位: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条口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8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下巨虚的功效与作用 下巨虚的配伍功效

1、下巨虚穴配天枢穴、气海穴:治腹痛;

2、下巨虚穴配曲池、太白:主治泄痢脓血;

3、下巨虚穴配阳陵泉、解溪主治下肢麻木;

4、下巨虚穴配下廉穴、幽门穴、太白穴:治疗泄痢脓血;

5、下巨虚穴配下廉穴、丘墟穴、侠溪穴、肾俞穴:治疗胸胁满引腹。

上巨虚和下巨虚的位置在哪里

上巨虚和下巨虚位置图

上巨虚位于足三里穴下3寸,下巨虚位于足三里穴下6寸。先找到足三里穴,由此往下四横指,就是上巨虚,上巨虚再往下4横指,即为下巨虚。

足三里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

上巨虚和下巨虚的区别

上巨虚和下巨虚虽然同属于足阳明胃经,都具有调肠胃,通经络的作用,但各自的功用仍然有所不同,上巨虚主治大肠的病症,下巨虚治疗小肠的病症效果更佳。

上巨虚和下巨虚的作用

上巨虚为大肠的小合穴,下巨虚为小肠的下合穴。经络中的下合穴是指脉气从足三阳经上分出,注入六腑的部位,所以下合穴和六腑的关系非常紧密。小肠,大肠作为人体消化系统中的重要器官之一,基本任务就是参与体内的各种代谢与排泄。现代人“文明病”,“富贵病”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机体新陈代谢与排泄功能的障碍与紊乱,因而,像体内营养过剩,脂肪堆积,形体肥胖等疾病,都可取上,下巨虚穴进行必要的调整。

上巨虚功能主治:理气和胃,消积化滞,疏经调气,清利湿热,主治腰痛,痢疾,肠鸣,便秘,泄泻,肠痈,下肢瘫痪等。

下巨虚功能主治:调理肠胃,疏通乳络,主治小腹痛,腰脊痛引睾丸,乳痈,下肢痿痹,肋间神经痛。

上巨虚和下巨虚保健用法

1.慢性腹泻,大便稀薄的患者,可用艾条先灸下巨虚,再灸上巨虚,每穴3-5壮,坚持数日即可缓解症状。

2.拇指揉按上巨虚5-10下,然后自上巨虚向下巨虚推按10下,再按下巨虚5-10下,反复3-5次,可以起到调理肠胃,缓解便秘的作用。

下巨虚是什么经络 下巨虚的治疗用法

1、艾灸方法:下巨虚穴,艾炷灸或温针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

2、针刺方法:下巨虚穴,直刺0.5—0.9寸,局部酸胀,向下扩散至足背。

上巨虚和下巨虚的位置及功效

上巨虚在胫、腓骨间之巨大空隙处,跷足抬脚,在巨大空隙处之上方,上巨虚属于足阳明胃经,为大肠之下合穴。而下巨虚在人体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

上巨虚和下巨虚是人体常见的穴位,都属于足阳明胃经腧穴,经常进行按摩可以治疗胃肠道疾病;其中上巨虚主治大肠的疾病,比如便秘、过敏性肠炎等;而下巨虚对于小肠疾病有着很好的治疗效果,比如痢疾、泄泻等。

下巨虚在哪里 下巨虚主治病症

胃热、腹痛,泄泻痢疾,下肢痹症,足痿,乳痈,癫痫,小腹痛,腰背控睾而痛,寒热身痛,暴惊狂言,气逆,转筋,胫重,足跗不收,跟痛。

下巨虚的作用是什么

下巨虚的作用

下巨虚属足阳明胃经,为小肠经之合穴,有调理肠胃,疏通乳络,安神定制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以下疾病:

1.本经所过的肢体病症:偏风,下肢痿痹,足不履地,足跟或足趾间痛,下肢浮肿。

2.头面五官病症:唇干,流涎,喉痹。

3.消化系统病症:泄泻,大便脓血,痢疾,胃中热,胃脘痛,不思饮,肉脱。

4.神志病症:癫痫,暴惊,狂言。

5.其他病症:小腹痛,腰脊痛引小腹,胸胁痛,乳痈。

下巨虚的定位

科学定位:在小腿外侧,犊鼻下9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快速取穴:

1.坐位屈膝, 先确定条口,从条口向下量1横指,在胫,腓骨之间可触及一凹陷处,按压有酸胀感。

2.在小腿外侧,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 (中指)处,按压有酸胀感。

肠道不好怎么调理 刮痧调理

取穴:脾腧至大肠俞、天枢、足三里至下巨虚、阴陵泉。

操作方法:患者取合适的体位,施术者找准学位后,进行常规消毒,然后在所选的穴位上均匀的涂抹刮痧油或者润肤乳。操作时,施术者一手持刮痧板,一手扶患者。先刮背部的脾俞至大肠俞,再刮腹部的天枢,最后刮下肢的足三里至下巨虚、阴陵泉。

刮痧对肠胃有作用吗 强健脾胃刮天枢穴

定位:在腹中部,平脐中,距脐中2寸。

刮拭功效:理气健脾,调中和胃,适宜于治疗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泄泻,痢疾,月经不调。

配伍:配足三里治腹胀肠鸣;配气海至绕脐痛;配上巨虚,下巨虚治便秘,腹泻。

上巨虚和下巨虚位置图

上巨虚位于足三里穴下3寸,下巨虚位于足三里穴下6寸。先找到足三里穴,由此往下四横指,就是上巨虚,上巨虚再往下4横指,即为下巨虚。

足三里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

上巨虚和下巨虚位置图 上巨虚和下巨虚的区别

上巨虚和下巨虚虽然同属于足阳明胃经,都具有调肠胃,通经络的作用,但各自的功用仍然有所不同,上巨虚主治大肠的病症,下巨虚治疗小肠的病症效果更佳。

上巨虚和下巨虚的位置及功效

位置

上巨虚在胫、腓骨间之巨大空隙处,跷足抬脚,在巨大空隙处之上方,上巨虚属于足阳明胃经,为大肠之下合穴。而下巨虚在人体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

功效

上巨虚和下巨虚是人体常见的穴位,都属于足阳明胃经腧穴,经常进行按摩可以治疗胃肠道疾病;其中上巨虚主治大肠的疾病,比如便秘、过敏性肠炎等;而下巨虚对于小肠疾病有着很好的治疗效果,比如痢疾、泄泻等。

相关推荐

大肠湿热可用中医疗法治疗

1、针刺 取穴天枢、足三里、阴陵泉、曲池、委中;发热恶寒身痛者加合谷、曲池;暑热吐泻者加金津;玉液;胃脘胀痛者加中脘、内关;食积者加巨阙;便粘腻,腥臭,里急后重者加上巨虚、下巨虚,强刺激。曲泽、委中、金津、玉液可点刺放血,天枢穴刺后拔罐。休息痢加脾俞、胃俞、关元、肾俞。日治疗1次。 2、拔罐 在大肠俞、三焦俞、气海、天枢、关元和足三里的穴位上,每日拔吸一次。 文中小编为各位家长推荐了小孩大肠湿热适合吃的食物,此外,大肠湿热还可以用拔罐、针刺来治疗,但是小编在这里建议大家,大肠湿热要注意饮食习惯跟生活起居,

足阳明胃经上有哪些穴位

足阳明胃经上主要有承泣,四白,大迎,人迎,水突,乳中,天枢,伏兔,阴市,梁丘,足三里,丰隆,冲阳,陷谷,内庭,巨髎,地仓,头维,颊车,下关,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不容,梁门,承满,乳根,膺窗,关门,太乙,滑肉门,外陵,髀关,气冲,大巨,水道,归来,犊鼻,解溪,条口,上巨虚,下巨虚,厉兑共45穴,左右合90穴。胃经属于胃,络于脾,所以它和胃的关系最为密切,同时也和脾有关。因此胃经主治肠胃消化系统疾病,另外对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经脉循行路线所经过部位的病症也有治疗作用。

下巨虚的作用

下巨虚属足阳明胃经,为小肠经之合穴,有调理肠胃,疏通乳络,安神定制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以下疾病: 1.本经所过的肢体病症:偏风,下肢痿痹,足不履地,足跟或足趾间痛,下肢浮肿。 2.头面五官病症:唇干,流涎,喉痹。 3.消化系统病症:泄泻,大便脓血,痢疾,胃中热,胃脘痛,不思饮,肉脱。 4.神志病症:癫痫,暴惊,狂言。 5.其他病症:小腹痛,腰脊痛引小腹,胸胁痛,乳痈。

艾灸肠胃炎灸什么穴位

1、艾灸肠胃炎灸神阙穴 取穴方法:神阙穴即肚脐(中央),又名:脐中,是人体任脉上的要穴。它位于命门穴平行对应的肚脐中。也可以说肚脐就是神阙穴。 主治症状:泄痢,绕脐腹痛,脱肛,五淋,妇人血冷不受胎,中风脱证,尸厥,角弓反张,风痫,水肿鼓胀,肠炎,痢疾,产后尿潴留。现代常用于治疗胃炎、肠炎等疾病。 2、艾灸肠胃炎灸上巨虚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正坐屈膝位,在犊鼻下6寸,当足三里与下巨虚连线的中点处取穴。 上巨虚调和肠胃,通经活络。主治病症:消化系统疾病(阑尾炎,胃肠炎,泄泻,

艾灸中脘的功效与作用 中脘穴配伍艾灸疗法

1.配百会,足三里,神门穴,有宁心安神的作用,主治失眠,脏躁。 2.配膻中,天突,丰隆,有宽胸理气的作用,主治哮喘。 3.配梁丘,下巨虚,有健脾和胃的作用,主治急性肠胃炎。 4.配阳池穴,胞门穴,子户穴,有补肾养经,理气止痛的作用,治疗腰痛,痛经,月经不调等病症。 5.配气海,足三里,内关,百会,有升阳固脱的作用,主治胃下垂。

脊中的意思是什么 脊中的配伍疗法

1.配足三里穴、中脘穴:治腹胀胃痛; 2.配上巨虚穴、下巨虚穴:治腹泻痢疾; 3.配鸠尾穴、大椎穴、丰隆穴:治癫痫; 4.配肾俞穴、太溪穴:治腰膝痛; 5.配至阳穴、阳陵泉穴、胆俞穴:治黄疸。

公孙的位置和功效 公孙常用配伍疗法

1.配内关,行间,中脘,足三里,阳陵泉,针刺平补平泻法,调理脾胃,理气止痛,治疗脾胃气滞之胃脘疼痛,脘腹胀满。 2.配期门,阳陵泉,太冲,梁丘,神门,内关,针刺平补平泻法,疏肝理气,治疗肝气犯胃之胃痛,呕吐,嗳气。 3.配下脘,梁门,足三里,天枢,内庭,针刺泻法,健脾化湿,和中消积,治疗食滞腹痛之饮食不下,腹胀,胃痛,吐酸。 4.配中脘,足三里,梁丘,胃俞,合谷,针刺泻法,针后加灸,温中散寒,治疗寒积胃疼,腹痛。 5.配大都,脾俞,章门,太白,足三里,针刺补法,或平补平泻法,并加灸,温阳健脾化湿,治疗脾胃

穴位按摩治疗消化不良的方法

足三里穴 脾胃是后天之本,足三里这个穴位就像是人体里的一株灵芝仙草,如果我们能够用好它的话,几乎所有的病都能够治好了。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对消化系统有双向良性调节的作用,比如腹泻了按摩它可以止泻,便秘了按摩它可以通便。我们中医里有句话叫“肚腹三里留”,大致意思就是胃肠消化方面的问题,用足三里里就能治好。养胃护胃,扎针的方法效果好,按摩、刮痧等其他方法效果也一样。 四缝穴 四缝是经外奇穴,是消宿食、化积滞的专用穴。四缝原本被医家用来治疗小儿消化问题,后来证实,成人使用四缝效果也非常好。所以今后只要你

屋翳的简单找法 屋翳常用配伍疗法

1.配肺俞,脾俞,太渊,丰隆,太白,膻中,针刺泻法,化痰止咳,治疗痰湿咳嗽。 2.配中脘,中府,大椎,丰隆,合谷,针刺泻法,清热化痰平喘,治疗痰热气喘。 3.配肿痛,肝俞,期门,侠溪,针刺平补平泻法,宽胸理气,治疗气郁胸胁胀痛。 4.配大椎,曲池,肺俞,尺泽,中府,孔最,针刺泻法,清热消肿,治疗肺痈咳唾脓血。 5.配膺窗,下巨虚,丰隆,温溜,针刺泻法,清热消肿,治疗胃热乳痈。

下巨虚的作用 下巨虚穴位局部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前肌-小腿骨间膜-胫骨后肌。在胫骨前肌与趾长伸肌之间,深层为拇长伸肌,有胫前动,静脉和腓深神经;浅层布有绯肠外侧皮神经等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