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腹泻中医治疗方法是什么
慢性腹泻中医治疗方法是什么
(1)辨证型:泄泻证型虽多,但各有特点。
外感泄泻,多挟表证,如泻而兼有恶寒自汗,发热头痛,脉浮者,为挟风;泄泻发生在炎夏酷暑季节,症见身热烦渴,头重自汗,脉濡数,为挟暑。
食滞肠胃之泄泻,以腹痛肠鸣、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为特点。
肝气乘脾之泄泻,以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情志郁怒而增剧为特点。
脾胃虚弱之泄泻,以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面黄肢倦为特点。
肾阳虚衰之泄泻,多在黎明之前,以腹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为特点。
(2)辨寒热虚实:
凡大便清稀,完谷不化,腹痛喜温,畏寒,手足欠温,多属寒证;凡大便黄褐,臭味较重,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多为热证。
病程较长,腹痛不甚,喜温喜按,神疲肢冷,多属虚证;泻下腹痛,痛势急迫拒按,泻后痛减,多属实证。
但病变过程较为复杂,往往出现虚实兼夹,寒热互见,在辨证时,应全面分析。
(3)辨轻重:
一般泄泻,若脾胃不败,饮食如常,多属轻证,预后良好。
若泄泻不能食,形体消瘦,泄泻无度,或久泄滑脱不禁,致津伤液竭,则每有亡阴、亡阳之变,多属重证。
中药治慢性腹泻
处方:党参15克,茯苓、苍术各12 克,干姜、炒山楂、陈皮、炙甘草各8克, 黄连4克。
加减:水泻频作者,茯苓用至15克, 加炒升麻8克;腹胀食少者,陈皮用至15 克,加神曲12克;大便失禁者,干姜用至 12克,加乌梅炭12克;肛门脱出者,党参 用至加克,加黄芪30克。
用法:每日l剂,水煎分3次温服,10 天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禁食肥甘厚味、 辛辣之品。
治疗效果
疗效评定标准:痊愈:临床症状消 失,大便成形,每日1次,大便镜检正常。 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偶尔复 发但症状轻微。有效:临床症状改善但易 复发,复发症状也较前减轻。21nx.com无效:经治1 个疗程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疗效:45例患者中,服药时间最长 30天,最短5天,平均17天。获痊愈22 例,显效13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 效率95.6%。
腹泻未必是肠炎
胃肠道肿瘤 小肠、直肠部位的肿瘤以及胃内癌肿也可引起腹泻。老年人经常腹泻,且伴有消瘦、大便带血、发热者,应提高警惕,进一步排除肠道肿瘤的可能。
甲状腺机能亢进 甲状腺素过多会使肠蠕动兴奋性增强,出现腹泻,且常伴有易激动、多语、多动、多汗、心慌、消瘦的表现,其实胃肠本身并没有炎症。
消化和吸收障碍 很多慢性肝病或胆管结石患者,因为胆汁排出减少或酶缺乏致使消化不良,肠道内存有许多不消化溶质,可引起高渗性腹泻。有些人因患肝硬化、肠道菌群失调也会影响营养物质吸收而腹泻,此时吃消炎药有害无益。
功能性腹泻 这种情况也很常见。有些人稍有激动、紧张、发怒、忧虑的情绪变化,就会出现腹泻。中医认为,这是肝气郁结、运化失常所致,与胃肠炎无关。
此外,吃了过冷的饮食或使用某些药物,如林可霉素等都可能引起腹泻,不要误作胃肠炎治疗。
中医治疗腹泻方法
1、伤食型腹泻
伤食型腹泻有腹胀腹疼、泻前哭吵、大便酸臭如蛋花状、口臭、不思食等症状。
可采用以下食疗
荠菜汤:取鲜荠菜30克,加水200毫升,文火煎至50毫升,1次服完,每日2~3次。
苹果汤:取苹果1只洗净,连皮切碎,加水250毫升和少量食盐,煎汤代茶饮。适用于1岁以内的儿童,大于1岁者,可吃苹果泥。
2、风寒型腹泻
风寒型腹泻有大便稀薄如泡沫状、色淡、臭气少、肠鸣腹痛,或伴有发热、鼻塞流涕等症状。
可采用以下食疗
姜茶饮:取绿茶、干姜丝各3克,放在瓷杯中,以沸水150毫升冲泡,加盖温浸10分钟代茶随意饮服。
糯米固肠汤:糯米30克(略炒),山药15克,共煮粥,熟后加胡椒末少许、白糖适量调服。
急性拉肚子怎么回事呢
肠粘膜的分泌旺盛与吸收障碍、肠蠕动过快,致排便频率增加,粪质稀薄,含有异常成分者,称为腹泻。急性腹泻起病急骤,每天排便可达10次以上,粪便量多而稀薄,排便时常伴腹鸣、肠绞痛或里急后重。
肠黏膜的分泌旺盛与吸收障碍、肠蠕动过快,致排便频率增加,粪质稀薄,含有异常成分者,称为腹泻。急性腹泻起病急骤,每天排便可达10次以上,粪便量多而稀薄,排便时常伴腹鸣、肠绞痛或里急后重。感染是腹泻最常见的原因。
病史在急性腹泻中,特别是在感染性腹泻中,详细准确的病史对明确诊断的帮助很大。如在肠道感染性腹泻中,若患者有食用不洁食物的病史,且同食者有多数人发病,即可初步判断为食物中毒。
1.急性肠疾病
①急性肠感染;病毒性、细菌性、真菌性、阿米巴性、血吸虫性等;
②细菌性食物中毒:由沙门菌、嗜盐菌、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引起。
2.急性中毒
①植物性:如毒蕈、桐油;
②动物性:如河豚、鱼胆;
③化学毒物:如有机磷、砷等。
3.急性全身感染
如败血症、伤寒或副伤寒、霍乱与副霍乱、流行性感冒、麻疹等。
4.其他
①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过敏性紫癜、变态反应性肠病;
②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危象、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性危象;
③药物副作用:如利血平、5-氟尿嘧啶、胍乙啶、新斯的明等。
贴三伏贴在什么位置
三伏贴是利用中医冬病夏治进行的身体理疗,不同的穴位有不同的功效,根据具体症状有如下几大类,这里不做指导治疗,仅供参考,具体情况以医师的实际贴敷穴位为准。
1、防治颈腰痛:大椎、肾俞、命门、阿是穴。
2、防治慢性腹泻:中脘、天枢、胃俞、脾俞、大肠俞。
3、防治喘咳:风门、定喘、肺俞、天突穴。
4、防治过敏性鼻炎:大椎、风门、肺俞。
5、防治慢性支气管炎:身柱、肺俞、定喘、风门。
6、防治肩周炎:肩颈穴、肩颥。
7、防治强直性脊柱炎:大柱、大椎、命门、夹脊穴。
经常腹泻要注意补脾
引起腹胀腹泻的原因有很多,中医的角度可以将腹泻分为三大类,分别是慢性腹泻、急性腹泻和肠易激综合征。
慢性腹泻大多与胃受凉有关系,表现为腹泻和腹部隐隐作痛,多会伴有食欲不振、脸色苍白等症状。此时要注意健脾化湿,中医推荐使用参苓白术丸治疗慢性腹泻,基本药材有人参、茯苓、白术、桔梗、山药、甘草、白扁豆、莲子肉、砂仁、薏苡仁,如果患者伴有脾胃虚寒,表现为胃部怕冷,大便稀溏,不能进冷食者,可以加用香砂养胃丸合并治疗。
急性腹泻常见于夏季,腹泻的主因是“热”,表现为发热、口臭、口感、小便偏黄、大便后肝门灼热等,治疗急性腹泻需要清热利湿,中医推荐葛根岑连汤,其中包含葛根、黄岑、黄连、 炙甘草。在发病期间,患者要坚持清淡和易消化的饮食,不要加重肠胃的负担,如果腹泻特别严重,要多喝糖水或盐水。
肠易激综合征是慢性腹泻中其中一个最常见的病因,无特别的年龄界限,目前以20-50岁的患者为主,多时因为工作过于忙碌,导致精神紧张引起的,因此肠易激综合征是职业人士的高发病,表现为腹痛腹泻、便秘、粘液便等,肠道功能失调导致肠易激综合征间歇性发作。治疗肠易激综合征需要疏肝健脾,推荐痛泻要方,由白术、白芍、防风、陈皮4味药组成(剂量6∶4∶4∶3),方中以白术为主药,功能健脾燥湿;白芍能柔肝缓急止痛,能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腹痛;防风能散肝郁;陈皮理气疏肝健脾。
慢性肠炎如何通过中医治疗
在传统的观念中,我们总觉得中医治疗疾病副作用会小很多,特别是针对慢性肠炎这种肠胃疾病,中医治疗能够由内而外的帮助患者调理身体健康。下面我们具体的了解一下慢性肠炎的中医治疗。
慢性肠炎的中医治疗:慢性肠炎泛指肠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可为细菌、霉菌、病毒、原虫等微生物感染,亦可为过敏、变态反应等原因所致。临床表现为长期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及消化不良等症,重者可有粘液便或水样便。
我国医学上无慢性肠炎的病名,但根据其病的临床特点,属中医学的慢性腹痛、慢性腹泻范畴。其发病原因可见脾胃虚弱、肾阳虚衰、和肝气乘脾、瘀阻肠络等。其病位,本病在脾胃,与肝肾密切相关。
慢性肠炎病性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脾胃肝肾之气失司为本,胃肠功能失调为辅,致气血逆乱,脏腑失调,阴阳不和等病理变化。清浊不分、混杂而下,走于大肠泄泻为其临床特点。
慢性肠炎的中医治疗方法介绍在慢性肠炎的治疗上,部分医生偏好使用西药抗生素进行治疗,临床证实,这种治疗方案有两种弊端,第一,过度使用抗生素有副作用;第二,抗生素见效虽快,只能治标而不治本。
通过光导杀菌、中药灌肠、水疗、口服等整体联合治疗,调节人体肠神经免疫防御机制,标本兼治,攻克了结肠炎反复发作的难题。该疗法针对患者不同的病情而用药不同,辨证施治,个体化治疗,打破了传统单一的治疗模式,具有起效快、安全无痛、快速全面、无毒副作用、不受季节影响等特点,临床效果极佳。
虽然慢性肠炎并不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但是大家千万不要忽视治疗。如果治疗不得当的话,慢性肠炎的病情会引发严重的并发症。比如会诱发中毒性肠扩张,这种并发症的死亡率高达44%。
拉肚子中药怎么治疗呢
慢性腹泻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它的致病因素非常的多,而且比较复杂,可能跟日常的饮食习惯有关系,也有可能受天气的影响,另外还有可能是很多其他的慢性疾病所导致的。
中医是讲究辨证治疗的,所以首先是要去医院查清引起腹泻的主要原因然后在制定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而且中医对这方面是比较的了解的,所以患者最好可以用中医进行治疗,这样对身体也是很有好处的。
而且中医认为腹泻有可能跟脾虚有关系,可以吃一些健脾利湿的药品比如参苓白术散,对治疗腹泻也是有好的作用的,而且这个是纯中药的,对身体也不会造成什么副作用,但是具体的药物还是得根据医生的嘱咐。
中医方面在治疗慢性方面有3种药效果非常不错,第一种是葛根岑连汤。另外还有一个是参苓白术丸治疗慢性的腹泻效果非常的好。另外中医上还有一味药叫做七味白术散,也是治疗慢性腹泻的。
3除此之外也可以用安腹止泻汤,这个也是纯中药的,是由藿香、马齿苋、苏叶、苍术等野生药材组成的,对治疗腹泻是很有效果的,而且这些药材都是药店里面比较常见的,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购买。
以上就是中医治疗腹泻的方法,大家都了解了吗?小编觉得患病就应该去医院检查治疗,而不是通过网上查询的方法自己在家里治疗。自己的身体只有自己知道,所以大家要重视自己的身体。
孩子突然发热可能是秋季腹泻
起病突然先发热
大多数秋季腹泻患者因肠道所需消化酶的活性较差,营养食物摄入相对较高,肠道负担重,同时,肌体调节机能较差,免疫功能欠佳,所以容易得病。而外因主要是由于轮状病毒感染,也就是致病微生物可随污染的食物或水进入消化道,往往有1-3天的潜伏期,这种情况多发生在进食时所用的器皿或食物未经严格消毒,也会有少部分受细菌感染。
病毒性腹泻 (俗称秋季腹泻)也有部分病例可出现发热、感冒症状。发生腹泻前,不少病人先出现上呼吸道症状,而且起病突然,有发热、流鼻涕、打喷嚏、鼻塞、微咳、腹泻不适等,有严重水样腹泻和呕吐。几乎全部病人均有呕吐,且呕吐多出现在腹泻之前,持续2至3天。腹泻持续时间最长可达28天。多有严重的口渴和明显的烦躁。临床和流行特征为潜伏期短,常见数小时至三天发病,一般有轻度或中度脱水,抗生素治疗无效。一旦出现类似这类疾病症状者,应及时就诊治疗。
秋季腹泻中医治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胃肠道专病治疗中心主任朱生梁教授认为,秋季腹泻是季节性肠道疾病,属中医泄泻范畴。该病与感受外邪、湿滞脾胃、脾失健运有密切关系。其病变重点在脾胃、大小肠,临床表现为起病急,易受外邪侵袭,脾常不足,运化力弱,则肠胃易成湿浊内蕴之变。加上夏秋时节冷热交替,感受外邪,与肠胃内蕴湿浊相合,导致升降失常,清浊不分,并走大肠而为泄泻。
秋季腹泻单纯使用助消化药是不够的,采用中医中药疗法,往往可获得事半功倍的疗效。中成药方面,因为过食生冷,感受风寒引起的腹泻,中医称为寒泻,其症状是发烧、腹痛腹胀、大便清稀、肠鸣。用药可以选服藿香正气胶囊,每次2粒,每日2次。对病程久延,不要轻易服用药用炭剂以及易蒙停。
中医治疗秋季腹泻
●寒湿型证见呕吐,大便色淡,清稀有泡沫,臭气不重,肠鸣腹胀,遇凉加重,不思饮食,小便清。或伴形寒身热,鼻塞流涕等,苔薄白或白腻,舌质淡,脉浮或濡。治以疏风散寒、化湿止泻。方选藿香正气散化裁:藿香、苏叶、茯苓、陈皮、半夏、厚朴、泽泻、苍术、补骨脂、生姜、大枣、甘草。
●湿热型证见泻下急迫,呈水样蛋花状,酸臭,每日数次或达十余次,肛门灼热,小便短赤,或伴发热、呕吐、口渴、烦躁。舌苔黄腻或薄黄,舌质红,脉滑数。治以清解热邪、化湿止泻,方选黄芩滑石汤、葛根芩连汤化裁:黄芩、滑石、茯苓、大腹皮、葛根、黄连、银花、陈皮、山楂、甘草、薏苡仁。
●食滞型证见大便酸臭或如败卵,痛则欲泻,泻后痛减,腹胀呕吐,或嗳气酸馊,纳差少食,腹痛拒按,舌苔厚腻或黄腻,脉滑或弦。治以消食化滞、去积止泻,方选木香槟榔丸、保和丸化裁:神曲、山楂、木香、槟榔、青皮、陈皮、莪术、黄连、莱菔子、连翘、半夏。
●脾虚型证见大便稀薄色淡,臭味不甚,食后则泻,伴有不消化食物残渣,呕吐腹胀,面色萎黄,神疲倦怠。久则形体消瘦,睡时露睛,舌苔薄白或腻,脉细沉或无力。治以健脾益气,除湿止泻,方选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子汤化裁:党参、白术、茯苓、扁豆、山药、薏苡仁、砂仁、葛根、陈皮、半夏、木香、莲肉、甘草。
●脾肾阳虚型证见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或有泡沫,完谷不化,形寒肢冷,面色白,神疲气怯,哭声微弱,或呕吐清涎,舌苔薄白,舌质淡,脉沉细无力。治以温补脾肾、化湿止泻,方选附子理中汤、防己黄芪汤化裁:附子、党参、白术、炮姜、吴茱萸、补骨脂、肉豆蔻、黄芪、防己、五味子、甘草。
辨证首先要分清寒热虚实,有寒则温、有虚则补、有湿清利、有食积消导,久泻可适当固涩。小儿体质柔弱,易病易变,易虚易实,应坚持服药,巩固疗效,但也要注意中病即止,调整药量。
对病程久延,运用固涩法时,要把握时机,不可早投、乱投。著名儿科老中医董延瑶对此总结出四项用药原则:苔净、腹软、溲通、身无热,内无积滞,肠垢已清,方能使用固涩之法。
小儿泄泻易伤阴、伤阳或阴阳两虚,治疗时应充分细察,多方兼顾,权衡缓急轻重、阴阳消长等,以及时用救阴、扶阳或阴阳兼顾法。
长期慢性腹泻如何治疗呢
预防:
1、对于急性腹泻,应彻底治疗,以防转为慢性。饮食避免过于寒凉,以防伤脾肾阳气,使病迁延不愈。
2、饮食应有节制,忌食肥甘厚味,过于油腻饮食往往使腹泻加重。忌生冷瓜果。
3、注意保暖,慎起居,护腰腹,避免受寒。
4、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不食不洁食物。
5、注意观察病情,寻找引起腹泻或加重病情的有关因素,注意调摄。
慢性腹泻中医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
1、寒湿泄泻
证候: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苔白腻,脉濡缓。若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疼,苔薄白,脉浮。
治法: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主方:平胃散
2、湿热泄泻
证候:泄泻腹痛,泄下急迫,或泄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主方:葛根芩连汤加减
加减:偏湿重者加苡仁、厚朴;挟食滞者加麦芽、山楂、神曲;如有风热表证,上方加银花 、连翘、薄荷;如在夏暑间,暑湿入侵,表里同病,加新加香濡饮合六一散以解暑清热,利湿止泻。
三伏贴和膏药的区别 三伏贴怎么贴贴哪里
三伏贴是根据个人病症,在具体穴位上进行敷贴的中医理疗行为,常见的三九贴穴位有如下几类,这里不做指导治疗,仅供参考,具体情况以医师的实际贴敷穴位为准。
1、防治颈腰痛:大椎、肾俞、命门、阿是穴。
2、防治慢性腹泻:中脘、天枢、胃俞、脾俞、大肠俞。
3、防治喘咳:风门、定喘、肺俞、天突穴。
4、防治过敏性鼻炎:大椎、风门、肺俞。
5、防治慢性支气管炎:身柱、肺俞、定喘、风门。
6、防治肩周炎:肩颈穴、肩颥。
7、防治强直性脊柱炎:大柱、大椎、命门、夹脊穴。
早晨起床时经常拉肚子可能是什么病
有些人总是在早餐刚起床或者凌晨3~5点的时候出现肚子绞痛,非得蹲一会厕所才会舒服了,这种发生在天刚亮时的慢性腹泻,中医称之为“五更泻”,多因肾阳不足所致。
五更泻的症状
五更泻又称鸡鸣泻、晨泻,中医认为,晨泻多因肾阳不足、命门火衰、阴寒内盛所致。不少患者因为体内火力不足,在阴气盛、阳气未恢复的黎明时分,胃肠把关不严,腹痛、肠鸣后就会发生腹泻。很多人泻后感觉会舒服一点,但时间久了还会出现腰膝酸软、腹部畏寒、四肢冰凉等症状,这都是肾阳亏虚的表现。患者若有这些症状,不妨对着镜子看看自己的舌头,如果舌体偏胖,舌头边缘有齿印,则不但肾阳虚且脾阳也虚。
治疗五更泻需温肾运脾
中医治疗多采取温肾运脾、涩肠止泻的方法,方剂常用四神丸合附子理中汤加减,处方:补骨脂9克,五味子9克,肉豆蔻(煨)9克,吴茱萸5克,熟附子9克,党参15克,炒白术12克,木香6克,赤石脂15克,石榴皮12克,干姜 9克,炙甘草6克。
验方及中成药
五味子60克,吴茱萸15克,二味同炒后研末,每次服6克,早晨米汤送下; 肉豆蔻(煨)30克、木香8克、研末,用枣肉捣烂调和做成如梧桐子大丸子每次服40~50丸,用米汤送下; 四神丸(成药):每次10克,日服2次;附桂理中丸(成药):每次1丸,每日3次。
艾灸可有助治疗五更泻
选用肾腧(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命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关元(脐下3寸)、气海(脐下1.5寸)等穴位,使用艾条灸和温针灸的方法疏通经脉、驱散寒气,疗效也较好。
日常生活注意事项
患者平常应加锻炼,如打打太极拳,以强腰壮肾,增强体质。一定要避免受凉,尤其要注意腰腹部及下肢的保暖。勿食生、冷、硬食物,晚饭尽量少吃如芹菜、韭菜等含维生素较多及难以消化的食物。
中医治疗慢性腹泻比较好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慢性腹泻是非常常见的。很多人不会重视它,觉得只是简单的拉肚子,这是认识是错误的。慢性腹泻会让身体虚脱,整个人精神不振。那么得了慢性腹泻应如何治疗?下面就为大家分别介绍一下慢性腹泻的中医疗法。
慢性腹泻中医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慢性腹泻的方法一:
寒湿泄泻
证候: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苔白腻,脉濡缓。若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疼,苔薄白,脉浮。
治法: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主方:平胃散
中药治疗慢性腹泻的方法二:
湿热泄泻
证候:泄泻腹痛,泄下急迫,或泄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主方:葛根芩连汤加减
加减:偏湿重者加苡仁、厚朴;挟食滞者加麦芽、山楂、神曲;如有风热表证,上方加银花 、连翘、薄荷;如在夏暑间,暑湿入侵,表里同病,加新加香濡饮合六一散以解暑清热,利湿止泻。
中药治疗慢性腹泻的方法三:
食滞胃肠
证候: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伴有不消化之物,脘腹痞满,嗳腐吞酸, 纳呆。苔垢浊厚腻,脉滑。
中药治疗慢性腹泻的方法四:
肝脾不和
证候:平时多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发生腹痛泄泻。舌淡红,脉弦。
中药治疗慢性腹泻的方法五:
脾虚泄泻
证候: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加,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
主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中药治疗慢性腹泻的方法六:
肾虚泄泻
证候: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完谷不化,泄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主方: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
加减:如年老体衰,久泻不止,中气下陷,加黄芪15g,诃子肉9g,赤石脂15g益气升阳及止涩之品,桃花以固涩止泻。
中药治疗慢性腹泻的方法七:
水饮留肠
证候:形体消瘦,肠鸣漉漉有声,便泻清水,或大便呈泡沫样,泛吐清水,腹胀尿少,脉象 濡滑,舌质淡,苔白滑。
治法:健脾利湿,前后分消。
主方:苓桂术甘汤合己椒苈黄丸加减
加减:若兼有腹中攻痛者,加桂枝汤同用,以合营止痛。
中药治疗慢性腹泻的方法八:
瘀阻肠络
证候:泄泻日久,泻后有不尽感,腹部刺痛,痛有定处,按之痛甚,面色晦滞,舌边有瘀斑或舌质暗红,口干不欲多饮,脉弦小涩。
治法:化瘀通络,合营止痛。
主方:少腹逐瘀汤加减
加减:若气血瘀滞,化为脓血,大便夹有赤白粘冻,加白头翁同用,以清热凉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