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大养生穴位治病又长寿
10大养生穴位治病又长寿
1、“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一横指处,正坐屈膝垂足取穴),是足阳明胃经上一个重要穴位。针灸5分~2寸。
按摩方法:①脱去外衣留内衣,正坐床上或凳椅上,两腿屈膝,用两手拇指分别按压在两腿足三里上,余四指并拢托住小腿肚,两拇指同时用力按揉50下。②双手掌同时拍打两腿足三里各50下。
保健作用:能主治胃脘痛、呕吐、腹痛、腹泻、腹胀、水肿、消化不良、便秘、偏瘫、下肢痛、口歪、乳痛、咽喉肿痛、发热、感冒、失眠、高血压、遗精、早泄、阳痿等,且能降虚火、安神定志、为强壮保健要穴之一。
3、“曲池”穴(屈肘成直角在肘纹外端,凹陷中,掌心向内取穴),是手阳明大肠经上一个重要穴位。针5~7分。
按摩方法:①用右手食指按压在左手曲池上,拇指托住少海穴(在肘窝底、曲池穴相对),拇食两指同时用力捏捻50下;换左手捏拿右肘曲池50下。②用右手拇指按压捻揉左肘曲池50下;换左手拇食指捏拿揉捻右肘曲池50下。
保健作用:能主治发热、高血压、肩肘臂痛、咽喉肿痛、上肢不遂或抽搐、扁桃腺炎、关节炎、月经不调等。
4、“合谷”穴(拇、食指掌骨之间),也是手阳明大肠的一个主要穴位。针3~7分,孕妇忌针灸。
按摩方法:用右手拇食指岔开,捏拿左手合谷50下;换左手捏拿右手合谷50下。
保健作用:能主治头痛、感冒、目赤痛、鼻炎、鼻衄、齿痛、臂痛、咽喉肿痛、中风、口眼歪斜、无汗、多汗、便秘、经闭等。
5、“殷门”穴(在大腿后侧、臀横纹至腘横纹正中央联线中点),是足太阳膀胱经上一个重要穴位。针8分~1寸。
按摩方法:①脱去外衣留内衣,正坐床上或凳椅上,用两手拇食指岔开,同时捏拿两殷门各50下。②两手掌分按两腿殷门,同时上下摩擦50下。
保健作用:能主治腿痛、腰背臂痛、坐骨神经痛、下肢麻木疼痛、腰间盘突出等。
6、“昆仑”穴(在外踝后5分与跟腱之间凹陷中),也是足太阳膀胱经上一个主要穴位。针5分,针刺角度向内踝前缘,孕妇忌针。
按摩方法:①用右手拇食指岔开,食指按在右足昆仑穴,拇指按在右足内踝下照海穴上,拇食指同时用力捏拿50下;换左手捏拿左足昆仑穴50下。②两拇指分按两足昆仑穴同时揉捻50下。
保健作用:能主治头痛、目眩、目痛、鼻衄、腰背痛、足跟痛、背拘急、坐骨神经痛、小儿惊风、腓肠肌痉挛等。
7、“后溪”穴(在第五掌骨小头后方凹陷中),是手太阳小肠经上的一主要穴位。
按摩方法:①用右手拇食指岔开,拇指在左手掌上,食指在左手背,两指同时用力掐捏揉左手后溪50下;换左手掐捏捻揉右手后溪50下。②两手握拳,拳心朝上,两后溪对敲50下。针5~8分。
保健作用:能主治头项强痛、鼻衄、耳聋、上肢抽搐、肘臂疼痛、咽喉肿痛、手指挛急等。
8、“风池”穴(在项后枕骨下,与乳突后凹陷处),是足少阳胆经上的一个重要穴位。针5~8分,针刺角度向对侧眼窝方向刺进。
按摩方法:①先用右手拇食指岔开,分按两侧风池,两指同时用力一捏一松25下;换左手捏拿风池25下。②用两拇指分按两风池,余四指抱头,两拇指同时用力揉捻旋转各50下。
保健作用:能主治头痛、头晕、失眠、感冒、高血压、发热、颈项强直、目赤痛、目眩、流泪、青光眼、视神经萎缩、鼻衄、耳鸣、腰背酸痛、中风等。
9、“环跳”穴(在臀部、大腿外侧、大转子后凹陷中),是足少阳胆经上一个重要穴位。针5~8分。
按摩方法:①脱去外衣留内衣,两手握拳,手心向内,两拳同时捶打两侧环跳各50下。②两手抱两膝搂怀后再伸直,以此反复,一伸一屈共做50下。
保健作用:能主治腰胯腿痛、半身不遂、下肢疼痛、坐骨神经痛、小儿麻痹症等。
10、“阳陵泉”穴(在小腿外侧,膝下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也是足少阳胆经上一个重要穴位。针8分~1寸。
按摩方法:①用两手拇指按压在两腿阳陵泉上,其余四余并拢托住小腿肚,同时用力揉捻50下。②两手掌分按两膝外侧,同时用力拍打各50下。
保健作用:主治腰腿痛、老寒腿、鹤膝风、高血压、半身不遂、坐骨神经痛等。
常按四大养胃穴位
常按4养胃穴位 按赢春季“保胃战”
中医认为,防止胃痛的发生,应从病因入手,重在日常保健,如不要过度劳累、注意腹部的保暖、合理饮食、控制情绪等等。养生穴位的按摩,可有效防治胃痛。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是治疗胃痛最重要的养生穴位。下面教你中医按摩养胃法,快去学学!
胃痛也叫胃脘痛,是常见疾病,中医认为胃脘痛是由胃气失和、胃络不通、胃失濡养经络所过,主治所在引起的,饮食不节、劳累、受风寒、情志不畅等因素均可诱发和加重病情。
防止胃脘痛的发生,重在日常保健,应该从病因入手,如不让身体过度劳累,注意腹部的保暖,注意饮食,控制自己的情绪等。也可以按摩养生穴位做做日常保健,如经常按揉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等穴位。
内关穴、公孙穴
内关是人体上的重要穴位。内关在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的地方。公孙在足内侧缘,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内关和公孙都是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有8个,4个在上肢,4个在下肢。中医常把上肢上的一个八脉交会穴和下肢上的一个八脉交会穴相配,组成4对,每一对都有独特的治病功能。内关和公孙就是专治心、胸、胃病的一对。
足三里穴
“肚腹三里留”,足三里是调养脾胃的大穴,也是人体的重要强壮穴,凡是肚腹部位的问题都可以用足三里这个穴位治疗。足三里在外膝眼下3寸的位置。
中脘穴
中脘是胃的募穴,能够调动胃经的元气,六腑的健康问题首选它们对应的募穴治疗,胃是六腑之一,所以养胃不能不用胃的募穴中脘。中脘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
日常保养胃部,治疗胃痛,可以常常按摩这4个养生穴位,也可以用艾灸(隔姜灸的效果更好)的方法常灸它们。胃痛严重的时候,可以用拇指分别对这几个养生穴位用力按揉,同时缓慢地进行腹式呼吸,连续按揉3~5分钟便能止痛。
顺便提一下,上述4个养生穴位,对治疗呕吐也有很好的效果。呕吐也是日常多发病,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外感寒邪、晕车晕船等都会导致呕吐,呕吐的时候,用拇指用力按揉上述4个穴位,每个养生穴位3~5分钟,能立即止吐。
胃不好大多都是由日常的一些坏习惯造成的,想要养胃必须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行。养胃的10大禁忌,一定要避免。
常按四大养胃穴位
中医认为,防止胃痛的发生,应从病因入手,重在日常保健,如不要过度劳累、注意腹部的保暖、合理饮食、控制情绪等等。养生穴位的按摩,可有效防治胃痛。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是治疗胃痛最重要的养生穴位。下面教你中医按摩养胃法,快去学学!
↓点击图片直接进入下一页↓
胃痛也叫胃脘痛,是常见疾病,中医认为胃脘痛是由胃气失和、胃络不通、胃失濡养经络所过,主治所在引起的,饮食不节、劳累、受风寒、情志 不畅等因素均可诱发和加重病情。
防止胃脘痛的发生,重在日常保健,应该从病因入手,如不让身体过度劳累,注意腹部的保暖,注意饮食,控制自己的情绪等。也可以按摩养生穴位做做日常保健,如经常按揉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等穴位。
内关穴、公孙穴
内关是人体上的重要穴位。内关在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的地方。公孙在足内侧缘,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内关和公孙都是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有8 个,4个在上肢,4个在下肢。中医常把上肢上的一个八脉交会穴和下肢上的一个八脉交会穴相配,组成4对,每一对都有独特的治病功能。 内关和公孙就是专治心、胸、胃病的一对。
足三里穴
“肚腹三里留”,足三里是调养脾胃的大穴,也是人体的重要强壮穴,凡是肚腹部位的问题都可以用足三里这个穴位治疗。足三里在外膝眼下3寸的位置。
中脘穴
中脘是胃的募穴,能够调动胃经的元气,六腑的健康问题首选它们对应的募穴治疗,胃是六腑之一,所以养胃不能不用胃的募穴中脘。中脘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
日常保养胃部,治疗胃痛,可以常常按摩这4个养生穴位,也可以用艾灸(隔姜灸的效果更好)的方法常灸它们。胃痛严重的时候,可以用拇指分别对这几个养生穴位用力按揉,同时缓慢地进行腹式呼吸,连续按揉3~5分钟便能止痛。
顺便提一下,上述4个养生穴位,对治疗呕吐也有很好的效果。呕吐也是日常多发病,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外感寒邪、晕车晕船等都会导致呕吐,呕吐的时候,用拇指用力按揉上述4个穴位,每个养生穴位3~5分钟,能立即止吐。
按摩哪些穴位能养胃
1、足三里穴
“肚腹三里留”,足三里是调养脾胃的大穴,也是人体的重要强壮穴,凡是肚腹部位的问题都可以用足三里这个穴位治疗。足三里在外膝眼下3寸的位置。
2、内关穴、公孙穴
内关是人体上的重要穴位。内关在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的地方。公孙在足内侧缘,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内关和公孙都是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有8个,4个在上肢,4个在下肢。
中医常把上肢上的一个八脉交会穴和下肢上的一个八脉交会穴相配,组成4对,每一对都有独特的治病功能。内关和公孙就是专治心、胸、胃病的一对。
3、中脘穴
中脘是胃的募穴,能够调动胃经的元气,六腑的健康问题首选它们对应的募穴治疗,胃是六腑之一,所以养胃不能不用胃的募穴中脘。中脘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
日常保养胃部,治疗胃痛,可以常常按摩这4个养生穴位,也可以用艾灸(隔姜灸的效果更好)的方法常灸它们。胃痛严重的时候,可以用拇指分别对这几个养生穴位用力按揉,同时缓慢地进行腹式呼吸,连续按揉3~5分钟便能止痛。
中衡穴主治肝脏疾患
中衡穴
中衡穴位于中指。中指对应心包经络及五官、肝脏。常按摩此养生穴位及整个中指,主治肝脏疾患、疲劳、食欲旺盛、耳鸣、头晕等症。
少商穴
是人体肺经最末的一个穴。在拇指上,是肺经的经气传入大肠经的起始处。肺经的经气从胸腔走到这里时,已呈微弱之势,所以称为少商。常用于治疗肺炎、扁桃体炎、中风、昏迷、精神分裂症等。
商阳穴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商阳穴,为手阳明大肠经的井穴。该穴位于人体的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主要治疗耳聋,齿痛,咽喉肿痛,颌肿,青盲,手指麻木,热病,昏迷等疾病。要按摩少商穴位,可以找一根棉棒,或者将牙签倒过来,或者用笔的尾端,只要是圆钝头的东西都可以为我们所用。
关冲穴
在手无名指末节尺侧,距指甲根角0.1寸处。此养生穴位为急救穴之一,主要功效为泻热开窍,清利喉舌,活血通络。其主治病症为:一是头面部疾病:头痛,喉炎,结膜炎,角膜白斑等症;二是其他疾病:脑血管病、热病、小儿消化不良等。
少泽穴
此养生穴位位于小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l寸。治疗热症,通常刺血方法比较好。咽喉痛、发烧、牙肿点刺,滴一滴血就可缓解。需注意的是,此穴位不适合按摩。
常按三个穴位帮你防肾虚补肾气
涌泉穴:补肾固元的“长寿穴”
《黄帝内经》中称:“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涌泉穴位于脚底中线前1/3交点处,即当脚屈趾时,脚底前凹陷处。经常按摩此养生穴位,可激发肾经的经气,疏通肾经的经络,调和肾脏的气血,调整和改善肾脏的功能和机能活动,使人肾精充足、耳聪目明、精力充沛、行走有力。将拇指或食指的指端放于足心涌泉穴处,来回按揉,每天揉100次为宜。
关元穴:封藏一身真元之处
关元具有补肾壮阳、补虚益损等作用。要找到关元穴也很简单,在人体正中线上,从肚脐向下量出4指宽的距离,就是关元穴。
按摩此养生穴位时,首先以关元为圆心,左或右手掌做逆时针及顺时针方向摩动3~5分钟。然后,随呼吸按压关元穴3分钟。
太溪穴:汇聚肾经元气的“长江”
太溪穴位于内踝尖与跟腱间的凹陷处,是肾经的原穴,所以古人称太溪穴为“回阳九穴之一”,认为它具有回阳救逆之功。按摩此养生穴位时不必拘泥于方法,每次5分钟左右便可。
这些穴位止牙疼
用这几个养生穴位治疗牙齿肿痛,可以分别对它们进行按摩,先按摩面颊上的颊车、下关,再按摩手上的二间、合谷,最后按摩脚上的内庭,每个穴位按摩2分钟,疼痛厉害的时候多按几次。
颊车穴:在人的面颊上,下颌角的前上方,耳下大约1横指的地方,咀嚼时肌肉隆起时出现的凹陷处,左右各一个。
下关穴:在面部耳前方,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里。
合谷穴:把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张开,右手的拇指关节横纹放在虎口上,右手拇指指尖点按处就是合谷。
二间穴:你把手微握成拳,在食指本节(第2指关节)前桡侧有一个凹陷,二间就在凹陷处。
温馨小提示:“尺侧”和“桡侧”大致意思是:把两个手掌朝上,小拇指所在的那侧为尺侧,相应的,大拇指所在的那侧为桡侧。
用这几个养生穴位非常有讲究。人的牙齿有上齿和下齿,手阳明大肠经入下齿,足阳明胃经入上齿,根据“经络所通,主治所及”的选穴原则,治疗牙齿的疾病或者日常保健牙齿,应该选用大肠经和胃经上的穴位。
颊车、下关两个穴位在脸颊上,离牙齿很近,属于在牙齿近部取穴;二间、合谷在手上,内庭在脚上,属于远端取穴。这几个穴位组合,既能通经活血,又能清热泻火
常按四大养胃穴位
内关穴、公孙穴
内关是人体上的重要穴位。内关在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的地方。公孙在足内侧缘,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内关和公孙都是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有8个,4个在上肢,4个在下肢。中医常把上肢上的一个八脉交会穴和下肢上的一个八脉交会穴相配,组成4对,每一对都有独特的治病功能。内关和公孙就是专治心、胸、胃病的一对。
足三里穴
“肚腹三里留”,足三里是调养脾胃的大穴,也是人体的重要强壮穴,凡是肚腹部位的问题都可以用足三里这个穴位治疗。足三里在外膝眼下3寸的位置。
中脘穴
中脘是胃的募穴,能够调动胃经的元气,六腑的健康问题首选它们对应的募穴治疗,胃是六腑之一,所以养胃不能不用胃的募穴中脘。中脘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
日常保养胃部,治疗胃痛,可以常常按摩这4个养生穴位,也可以用艾灸(隔姜灸的效果更好)的方法常灸它们。胃痛严重的时候,可以用拇指分别对这几个养生穴位用力按揉,同时缓慢地进行腹式呼吸,连续按揉3~5分钟便能止痛。
顺便提一下,上述4个养生穴位,对治疗呕吐也有很好的效果。呕吐也是日常多发病,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外感寒邪、晕车晕船等都会导致呕吐,呕吐的时候,用拇指用力按揉上述4个穴位,每个养生穴位3~5分钟,能立即止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