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梢的形态特征是什么样的
甘草梢的形态特征是什么样的
1.甘草 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很及根茎粗壮,皮红棕色。茎直立,带木质,有白色短毛和刺毛状腺体。奇数现状复叶长8-20cm;小叶7-17,卵形或宽卵形,长2-5cm,宽1-3cm,先端急尖或钝,基部圆,两面均被短毛和腺体;托叶阔披针形,被白色纤毛。总状花序腋生,花密集;花萼钟状,萼齿5,披针形,外面有短毛和刺毛状腺体;花冠蓝紫色,长1.4-2.5cm,无毛,旗瓣大,卵圆形,有爪,龙骨瓣直,较翼辩短,均有长爪;雄蕊二体, (9+1)。荚果条形,呈镰刀状或环状弯曲,外面密被刺毛状腺作。种子4-8,肾形。花期7-8月,果期8-9月。
2.光果甘草 多年生草本,高1m左右。茎和枝均被鳞片状腺体和白色短柔毛。奇数羽状复叶5-14(-20)cm;小叶9-17,卵圆形或长椭圆形,长2-4,宽 0.8-2cm,先端常微缺,上面有短柔毛,下面密生鳞片状腺体;托叶披针形。花淡紫色,密生,排列成腋生的穗状花序;花萼钟状,有5个相等的披针形萼齿,萼齿内外均被白色腺毛;旗瓣长椭圆形,长约11mm,翼瓣长约9mm,爪不明显,龙骨瓣长约8mm。荚果扁,狭长卵形,稍弯曲,长20-30mm,宽 4-7mm,无毛,有时具少许不明显的腺瘤。种子3-4颗。花期6-8月,果期7-9月。
3.胀果甘草.多年生草本,高50-120cm,有时基部粗壮而为木质。茎直立,常局部被密集连接成片的淡黄褐色鳞片腺体,无腺毛而有疏柔毛,或几无毛。奇数羽状复叶长3-16cm;小叶3-7枚,卵形、狭长卵形、长圆形至椭圆形,长1.5-5cm,宽0.6-2.8cm,先端急尖或钝,基都圆形,边缘徽反卷,常显明为波卷状,上面暗绿色,具黄褐色腺点,下面亮绿色,具淡黄绿色腺点,幼时如涂胶状,有光泽,两面无毛或几无毛;小叶柄长 1-4mm。总状花序;花小,紫红色,排列疏松。荚果长圆形,短小,长0.8-2cm,膨胀,无或略有凹窝,被微柔毛与少许不显明的腺瘤。种子小,1-7 颗。花期6-8月,果期7-9月。
草鱼的形态特征
草鱼属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草鱼属。草鱼的俗称有:鲩、鲩鱼、油鲩、草鲩、白鲩、草鱼、草根(东北)、厚子鱼(鲁南)、海鲩(南方)、混子、黑青鱼等。英文名:Grass carp 。栖息于平原地区的江河湖泊,一般喜居于水的中下层和近岸多水草区域。性活泼,游泳迅速,常成群觅食。为典型的草食性鱼类。
草鱼幼鱼期则食幼虫,藻类等,草鱼也吃一些荤食,如蚯蚓,蜻蜓等。在干流或湖泊的深水处越冬。生殖季节亲鱼有溯游习性。已移殖到亚、欧、美、非各洲的许多国家。因其生长迅速,饲料来源广,是中国淡水养殖的四大家鱼之一。
草鱼,鲤科。体延长,亚圆筒形,体长大1m余。体青黄色。头宽平,口端位,无须。咽齿梳状。栖息水的中下层,以水草为食。3-4龄成熟,在江河上游产卵,可人工繁殖。生长快,最大个体达30kg左右。为中国主要淡水鱼类养殖对象。分布于中国各大水系,肉味美,鱼胆有毒 。
紫草的形态特征
紫草(硬紫草)
紫草-原植物 多年生草本,根富含紫色物质。茎通常1~3条,直立,高40-90厘米,有贴伏和开展的短糙伏毛,上部有分枝,枝斜升并常稍弯曲。叶无柄,卵状披针形至宽披针形,长3~8厘米,宽7~17毫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狭,两面均有短糙伏毛,脉在叶下面凸起,沿脉有较密的糙伏毛。花序生茎和枝上部,长2~6厘米,果期延长;苞片与叶同形而较小;花萼裂片线形,长约4毫米,果期可达9毫米,背面有短糙伏毛;花冠白色,长7~9毫米,外面稍有毛,筒部长约4毫米,檐部与筒部近等长,裂片宽卵形,长2.5~3毫米,开展,全缘或微波状,先端有时微凹,喉部附属物半球形,无毛;雄蕊着生花冠筒中部稍上,花丝长约0.4毫米,花药长1~1.2毫米;花柱长2.2~2.5毫米,柱头头状。小坚果卵球形,乳白色或带淡黄褐色,长约3.5毫米,平滑,有光泽,腹面中线凹陷呈纵沟。花果期6~9月。
甘草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与根状茎粗状,直径1-3厘米,外皮褐色,里面淡黄色。具甜味。
茎直立,多分枝,高30-120厘米,密被鳞片状腺点、刺毛状腺体及白色或褐色的绒毛。叶长5-20厘米,托叶三角状披针形,长约5毫米,宽约2毫米,两面密被白色短柔毛;叶柄密被褐色腺点和短柔毛;小叶5-17枚,卵形、长卵形或近圆形,长1.5-5厘米,宽0.8-3厘米,上面暗绿色,下面绿色,两面均密被黄褐色腺点及短柔毛,顶端钝,具短[1] 尖,基部圆,边缘全缘或微呈波状,多少反卷。
总状花序腋生,具多数花,总花梗短于叶,密生褐色的鳞片状腺点和短柔毛;苞片长圆状披针形,长3-4毫米,褐色,膜质,外面被黄色腺点和短柔毛;花萼钟状,长7-14毫米,密被黄色腺点及短柔毛,基部偏斜并膨大呈囊状,萼齿5,与萼筒近等长,上部2齿大部分连合;花冠紫色、白色或黄色,长10-24毫米,旗瓣长圆形,顶端微凹,基部具短瓣柄,翼瓣短于旗瓣,龙骨瓣短于翼瓣;子房密被刺毛状腺体。
荚果弯曲呈镰刀状或呈环状,密集成球,密生瘤状突起和刺毛状腺体。种子3-11,暗绿色,圆形或肾形,长约3毫米。花期6-8月,果期7-10月。[1-2] 直立属,叶互生,奇数现状复叶,小叶7~17枚,椭圆形卵状,总状花序腋生,淡紫红色,蝶形花。长圆形夹果,有时呈镰刀状或环状弯曲,密被棕色刺毛状腺毛。扁圆形种子。
甘薯的形态特征
根
甘薯根可分为须根、柴根和块根 3种形态。
须根
须根呈纤维状,有根毛,根系向纵深伸展,一般分布在30厘米土层内,深可超过100厘米,具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功能。
柴根
柴根粗约1厘米左右,长可达30-50厘米,是须根在生长过程中遇到土壤干旱、高温、通气不良等原因,以致发育不完全而形成的畸形肉质根,没有利用价值。
块根
块根是贮藏养分的器官,也是供食用的部分。分布在 5-25厘米深的土
层中,先伸长后长粗,其形状、大小、皮肉颜色等因品种、土壤和栽培条件不同而有差异,分为纺锤形、圆筒形、球形和块形等,皮色有白、黄、红、淡红、紫红等色;肉色可分为白、黄、淡黄、橘红或带有紫晕等。具有根出芽特性,是育苗繁殖的重要器官。块根的外层是含有花青素的表皮,通称为薯皮,表皮以下的几层细胞为皮层,其内侧是可食用的中心柱部分。中心柱内有许多维管束群,以及初生、次生和三生形成层,并不断分化为韧皮部和木质部。同时木质部又分化出次生、三生形成层,再次分化出三生、四生的导管、筛管和薄壁细胞。由于次生形成层不断分化出大量薄壁细胞并充满淀粉粒,使块根能迅速膨大。中心柱内的韧皮部,具有含乳汁的管细胞,最初只限于韧皮部外侧,以后由于各种形成层均能产生新的乳汁管而遍布整个块根,切开块根时流出的白浆,即乳汁管分泌的乳汁,内含紫茉莉苷。
茎
长蔓型品种,春薯蔓长在3米以上,夏薯在2米以上;中蔓型品种,春薯蔓长为1.5-3米,夏薯为1-2米;短蔓型品种,春薯蔓长在1.5米以下,夏薯在1米以下。茎蔓细而长的品种类型,分枝较少,叶层较薄,叶片呈密集型,茎蔓短而粗的品种,植株呈半直立性,分枝多,成疏散型,叶层厚。茎色可分为绿、紫、褐或绿中带紫色等。[2] 地下块茎顶端通常有4-10多个分枝,各分枝末端膨大成卵球形的块茎,外皮淡黄色,光滑。茎左旋,基部有刺,被丁字形柔毛。[3]
叶
单叶互生,叶形可分为心脏、三角与掌状等,最大的叶片长达15厘米,
甘薯叶 宽17厘米,一般的长和宽不超过10厘米,叶缘分全缘、带齿、浅单缺刻、浅复缺刻和深复缺刻,顶端急尖,基部心形,基出脉9-13,被丁字形长柔毛,尤以背面较多;叶柄长5-8厘米,基部色分为紫、褐、绿色等,有刺。叶色有绿、浅绿和紫色等。叶片背面叶脉颜色,分淡红、红、紫、淡紫和绿色等。[2-3]
花
甘薯花 雄花序为穗状花序,单生,长约15 厘米,雄花无梗或具极短的梗,通常单生,稀有2-4朵簇生,排列于花序轴上;苞片卵形,顶端渐尖;花被浅杯状,被短柔毛,外轮花被片阔披针形,长1-8毫米,内轮稍短;发育雄蕊6,着生于花被管口部,较裂片稍短。雌穗状花序单生于上部叶腋,长达40厘米,下垂,花序轴稍有棱。花期初夏。[3]
果
蒴果较少成熟,三棱形,顶端微凹,基部截形,每棱翅状,长约3厘米,宽约1.2厘米;
种
种子圆形,具翅。着生1-4粒褐色的种子。染色体数2n=90。
草莓的形态特征
1、 根
草莓是须根系,系浅根植物,没有主根与侧根之分,根系由新茎和根状茎上的不定根组成,在土壤中根系分布较浅,距地表20cm深的土层内,最深达35cm左右。新根呈乳白色至浅黄色,,老根呈黑褐色,当其生长到一定粗度后就不再加粗生长,加长生长也逐渐停止。新茎于第二年成为根状茎后,须根就逐渐衰老枯死,而从上部根状茎再长出新根系代替。随着新茎的部位不断升高,发生不定根的部位也相应升高,甚至露出地面,影响新根的产生和正常生长。草莓根的生长比地上部早10天左右,初生根支撑植株并同细根一起吸收肥料,根毛吸收水分。通过根系吸收的无机营养和水分,经叶柄、果梗运向叶片和果实。根系以春季生长最旺盛,其次是晚秋。
2、 茎
草莓有三种茎,即新茎、根状茎和匍匐茎,前两种生长在地下,也称地下茎。
⑴新茎?? 为草莓当年生茎,新茎加长生长速度缓慢,年生长仅0.5-2cm,加粗生长较旺盛,为短缩茎状态,呈弓背形,下部产生不定根。新茎的顶芽到秋季可形成混合花芽,成为主茎的第一花序,花序均发生在弓背方向,栽植时常根据这一特性,,确定苗的定植方向,新茎上密生具有长柄的叶片,每叶片的叶腋部位着生腋芽,腋芽具有早熟性,当年形成的腋芽,有的当年就发出新茎分枝或萌发成匍匐茎。
⑵根状茎? 是草莓多年生茎,因新茎上叶片枯死后,其外观形状如根状而得名。一般上一年的新茎就是当年的根状茎。它是具有节和年轮的地下茎,是贮藏营养物质的器官。根状茎上着生很多的初生根,木质化程度随着年龄增加而提高,其生理功能逐渐减弱。草莓根状茎的老化程度是草莓植株壮和弱、盛和衰的标志器官。老化的根茎则完全处于营养消耗状态,栽植草莓时,如果选用二年生以上的苗木,必须去掉多年生的根状茎,促进新茎的产生,提高新根的发生率,增强草莓的生产能力。
⑶匍匐茎? 匍匐茎是草莓营养繁殖的主要器官,栽培草莓时多用以培养子株。匍匐茎由草莓新茎的腋芽萌发形成,草莓植株都具有抽生匍匐茎的能力,抽生匍匐茎的数量多少是因品种、植株年龄的不同而有差异。草莓生产中的苗木,主要通过匍匐茎无性繁育而来,1年生植株利用匍匐茎的繁殖系数在20条以上,每条匍匐茎至少能形成4株匍匐茎苗。匍匐茎都是偶数节(第二、四、六节)的部位向上长出正常叶,向下形成不定根,不定根接触地面进入土壤,形成新苗的根系,在同一母株上早期抽生的匍匐茎苗能形成高质量的幼苗,靠母株越近的幼苗生长发育越好。匍匐茎的第一节和第三节有的可产生匍匐茎分枝,匍匐茎分枝的偶数节上同样能抽生匍匐茎(称第二次匍匐茎),形成草莓幼株。
3、叶
草莓的叶为三出羽状复叶,由短茎的颈部作簇状发生。托叶明显,叶柄细长,着生于新茎。叶柄基部有鞘状托叶,不同品种的托叶颜色不同,草莓托叶的这一特性成为区别不同品种的标志之一。随着新茎生长,老叶相继枯萎,陆续出现新叶。不同时期长出的叶,其寿命长短也有较大差异。从着果到采果前的叶片较典型,能反映该品种的特征。新呈展开后约30天达到最大叶面积,叶片平均寿命60-80天。草莓叶片具有常绿性,秋季长出的叶片,在环境适宜和保护下,能保持绿色越冬,其寿命可延长到200-250天,翌年春季生长 一段时间后才枯死,为新叶所代替。越冬叶片保留多,对提高产量有显著作用,草莓叶片表面密布细小茸毛,小叶多数为椭圆形,因品种不同也有圆形、长椭圆形、棱形等。叶缘有锯齿状缺口,有的边缘上卷,呈匙形;有的平展;也有的两边上卷、叶尖部分平展等到形状,这些都反映了品种特征。
4、 花
花芽是花的前体,要开花就必须有花芽。草莓花芽的形成是有规律的,草莓的生长点在生育前期是形成叶,只有条件具备以后才能形成花芽,草莓形成花芽的条件有外部条件和内在条件。草莓形成花芽的外部条件是低温和短日照,花芽分化时的温度17℃-24℃,日照时间昼长8-12小时。但也有在低温短日照条件下不能形成花芽的,如吸氮过多,叶色浓绿,苗过旺时就不易形成花芽,也有苗小细弱也长时间形成不了花芽,因此推迟花芽的形成,这都是由于草莓的体内营养条件影响了花芽形成。
草莓花序为聚伞花序或多歧聚伞花序。品种间花序分歧变化较大。一个花序上可着生3-30朵花,一般为7-15朵。通常第一级序的一朵中心花最先开,其次由这朵中心花的两个苞片间形成的两朵二级序开放,其余类推。由于花序上的级次不同,开花先后不同。开花早的结果早,开花晚的往往不结果,成为无效花。草莓花序的高低,因品种而异。草莓花为白色,少数黄色,5-8瓣,大多数品种为两性花,自花能结实。少数品种雄蕊发育不完全,或没有雄蕊,生产上应注意配置授粉品种。草莓开花期遇连阴雨天,会使花药开裂受,花粉传播不良。滞留在花中间的雨水也会影响雌蕊柱头受粉,造成不受精或畸形果。
5、 果实
草莓的果实是由花托膨大形成 ,植物学上称为假果,栽培上称为浆果。草莓的真果是种子,它是由子房增大形成,草莓从开花、受精、果实膨大到成熟所需的天数,因品种、栽培方式和气候条件而有差异,同一品种、同一栽培方式,因开花早晚不同,成熟需要天数也不一样。一般的规律是,冬天成熟得慢,约需50-60天;秋天和早春可缩短到45天;春天露地栽培温度适宜,草莓开花后35天即可成熟。
草莓果实柔软多汁,果面有深红、浅红、橙红和白色,中间有髓,种子着于果面,同株草莓开花结果早的果头大,以后开花的果实个头逐渐变小,末期开花的果实没有采收价值,成为无效果实。在草莓生产中进行疏花疏果,可以节省植株营养,提高前期果品产量和质量。草莓鲜果中约有90%是水分,果实膨大期水分不足会使果实变小。果实膨大期适宜的天气条件是白天气温20-25℃,夜间气温10℃左右,日照充足。
甘草的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与根状茎粗状,直径1-3厘米,外皮褐色,里面淡黄色。具甜味。
相关图册 (11张)
茎直立,多分枝,高30-120厘米,密被鳞片状腺点、刺毛状腺体及白色或褐色的绒毛。叶长5-20厘米,托叶三角状披针形,长约5毫米,宽约2毫米,两面密被白色短柔毛;叶柄密被褐色腺点和短柔毛;小叶5-17枚,卵形、长卵形或近圆形,长1.5-5厘米,宽0.8-3厘米,上面暗绿色,下面绿色,两面均密被黄褐色腺点及短柔毛,顶端钝,具短[1] 尖,基部圆,边缘全缘或微呈波状,多少反卷。
总状花序腋生,具多数花,总花梗短于叶,密生褐色的鳞片状腺点和短柔毛;苞片长圆状披针形,长3-4毫米,褐色,膜质,外面被黄色腺点和短柔毛;花萼钟状,长7-14毫米,密被黄色腺点及短柔毛,基部偏斜并膨大呈囊状,萼齿5,与萼筒近等长,上部2齿大部分连合;花冠紫色、白色或黄色,长10-24毫米,旗瓣长圆形,顶端微凹,基部具短瓣柄,翼瓣短于旗瓣,龙骨瓣短于翼瓣;子房密被刺毛状腺体。
荚果弯曲呈镰刀状或呈环状,密集成球,密生瘤状突起和刺毛状腺体。种子3-11,暗绿色,圆形或肾形,长约3毫米。花期6-8月,果期7-10月。[1-2] 直立属,叶互生,奇数现状复叶,小叶7~17枚,椭圆形卵状,总状花序腋生,淡紫红色,蝶形花。长圆形夹果,有时呈镰刀状或环状弯曲,密被棕色刺毛状腺毛。扁圆形种子。
益母草形态特征
益母草是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有于其上密生须根的主根。茎茎直立,通常高30-120厘米,钝四棱形,微具槽,有倒向糙伏毛,在节及棱
上尤为密集,在基部有时近于无毛,多分枝,或仅于茎中部以上有能育的小枝条。[2] 叶叶轮廓变化很大,茎下部叶轮廓为卵形,基部宽楔形,掌状3裂,裂片呈长圆状菱形至卵圆形,通常长2.5-6厘米,宽1.5-4厘米,裂片上再分裂,上面绿色,有糙伏毛,叶脉稍下陷,下面淡绿色,被疏柔毛及腺点,叶脉突出,叶柄纤细,长2-3厘米,由于叶基下延而在上部略具翅,腹面具槽,背面圆形,被糙伏毛;茎中部叶轮廓为菱形,较小,通常分裂成3个或偶有多个长圆状线形的裂片,基部狭楔形,叶柄长0.5-2厘米。[2] 花花序最上部的苞叶近于无柄,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3-12厘米,宽2-8毫米,全缘或具稀少牙齿。
轮伞花序腋生,具8-15花,轮廓为圆球形,径2-2.5厘米,多数远离而组成长穗状花序;小苞片刺状,向上伸出,基部略弯曲,比萼筒短,长约5毫米,有贴生的微柔毛;花梗无。花萼:花萼管状钟形,长6-8毫米,外面有贴生微柔毛,内面于离基部1/3以上被微柔毛,5脉,显著,齿5,前2齿靠合,长约3毫米,后3齿较短,等长,长约2毫米,齿均宽三角形,先端刺尖。花冠:花冠粉红至淡紫红色,长1-1.2厘米,外面于伸出萼筒部分被柔毛,冠筒长约6毫米,等大,内面在离基部1/3处有近水平向的不明显鳞毛毛环,毛环在背
益母草 (3张)
面间断,其上部多少有鳞状毛,冠檐二唇形,上唇直伸,内凹,长圆形,长约7毫米,宽4毫米,全缘,内面无毛,边缘具纤毛,下唇略短于上唇,内面在基部疏被鳞状毛,3裂,中裂片倒心形,先端微缺,边缘薄膜质,基部收缩,侧裂片卵圆形,细小。[2] 雄蕊:雄蕊4,均延伸至上唇片之下,平行,前对较长,花丝丝状,扁平,疏被鳞状毛,花药卵圆形,二室。雌蕊:花柱丝状,略超出于雄蕊而与上唇片等长,无毛,先端相等2浅裂,裂片钻形。花盘平顶。子房褐色,无毛。小坚果长圆状三棱形,长2.5毫米,顶端截平而略宽大,基部楔形,淡褐色,光滑。花期通常在6-9月,果期9-10月。
洋甘菊的形态特征
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30-50厘米,全株无毛,有香气。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叶二至三回羽状全裂,裂片细条形,顶端具尖头。花期4-5月,头状花序顶生或腋生,直径1.5-2厘米。外层花冠舌状,白色,内层花冠筒状,黄色。瘦果极小,长圆形或倒卵形。种子细小,1克种子约有10000多粒。母菊是栽培较多的品种,一个为纯正西洋甘菊,为一年生。另一个为罗马甘菊,为多年生。
母菊、罗马洋甘菊和德国洋甘菊有许多共同的特征:约30公分高,中心黄色,花瓣白色,略为毛茸茸的叶片。德国洋甘菊长得小,这三种洋甘菊的精油都含蓝香油烟(一种高效的抗过敏物质),但它主要存在于精油而非整株植物中。德国洋甘菊中的蓝香油烟含量稍为多一点,颜色为深蓝色,有时被称作“匈牙利洋甘菊”。
炙甘草的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与根状茎粗状,直径1-3厘米,外皮褐色,里面淡黄色,具甜味。茎
甘草
直立,多分枝,高30-120厘米,密被鳞片状腺点、刺毛状腺体及白色或褐色的绒毛,叶长5-20厘米;托叶三角状披针形,长约5毫米,宽约3毫米,两面密被白色短柔毛;叶柄密被褐色腺点和短柔毛;小叶5-17枚,卵形、长卵形或近圆形,长1.5-5厘米,宽0.8-3厘米,上面暗绿色,下面绿色,两面均密被黄褐色腺点及短柔毛,顶端钝,具短尖,基部圆,边缘全缘或微呈波状,多少反卷。[总状花序腋生,具多数花,总花梗短于叶,密生褐色的鳞片状腺点和短柔毛;苞片长圆状披针形,长3-4毫米,褐色,膜质,外面被黄色腺点和短柔毛;花萼钟状,长7-14毫米,密被黄色腺点及短柔毛,基部偏斜并膨大呈囊状,萼齿5,与萼筒近等长,上部2齿大部分连合;花冠紫色、白色或黄色,长10-24毫米,旗瓣长圆形,顶端微凹,基部具短瓣柄,翼瓣短于旗瓣,龙骨瓣短于翼瓣;子房密被刺毛状腺体。荚果弯曲呈镰刀状或呈环状,密集成球,密生瘤状突起和刺毛状腺体。种子3-11,暗绿色,圆形或肾形,长约3毫米。花期6-8月,果期7-10月。
草莓的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10-40厘米。茎低于叶或近相等,密被开.展黄色柔毛。叶三出,小叶具短柄,质地较厚,倒卵形或菱形,稀几圆形,长3-7厘米,宽2-6厘米,顶端圆钝,基部阔楔形,侧生小叶基部偏斜,边缘具缺刻状锯齿,锯齿急尖,上面深绿色,几无毛,下面淡白绿色,疏生毛,沿脉较密;叶柄长2-10厘米,密被开展黄色柔毛。[1]
花 草莓花呈聚伞花序,有花5-15朵,花序下面具一短柄的小叶;花两性,直径1.5-2厘米;萼片卵形,比副萼片稍长,副萼片椭圆披针形,全缘,稀深2裂,果时扩大;花瓣白色,近圆形或倒卵椭圆形,基部具不显的爪;雄蕊20枚,不等长;雌蕊极多。[1]
果 草莓的果实呈聚合果大,直径达3厘米,鲜红色,宿存萼片直立,紧贴于果实;瘦果尖卵形,光滑。果期6-7月。
通草的形态特征
通草,落叶木质藤本。茎纤细,圆柱形,缠绕,茎皮灰褐色,有圆形、小而凸起的皮孔;芽鳞片覆瓦状排列,淡红褐色。掌状复叶互生或在短枝上的簇生,通常有小叶5片,偶有3-4片或6-7片;叶柄纤细,长4.5-10厘米;小叶纸质,倒卵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2-5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圆或凹入,具小凸尖,基部圆或阔楔形,上面深绿色,下面青白色;中脉在上面凹入,下面凸起,侧脉每边5-7条,与网脉均在两面凸起;小叶柄纤细,长8-10毫米,中间1枚长可达18毫米。伞房花序式的总状花序腋生,长6-12厘米,疏花,基部有雌花1-2朵,以上4-10朵为雄花;总花梗长2-5厘米;着生于缩短的侧枝上,基部为芽鳞片所包托;花略芳香。
雄花:花梗纤细,长7-10毫米;萼片通常3有时4片或5片,淡紫色,偶有淡绿色或白色,兜状阔卵形,顶端圆形,长6-8毫米,宽4-6毫米;雄蕊6(7),离生,初时直立,后内弯,花丝极短,花药长圆形,钝头;退化心皮3-6枚,小。雌花:花梗细长,长2-4(5)厘米;萼片暗紫色,偶有绿色或白色,阔椭圆形至近圆形,长1-2厘米,宽8-15毫米;心皮3-6(9)枚,离生,圆柱形,柱头盾状,顶生;退化雄蕊6-9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