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病毒性心肌炎的检查

病毒性心肌炎的检查

1、常规检测及血清酶学免疫学检查

(1)白细胞可轻度增高,但左移不明显,1/3~1/2病例血沉降率轻至中度增快。

(2)急性期或慢性心肌炎活动期可有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草转氨酶(GO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磷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增高,部份患者血清转氨酶,肌酸磷酸激酶增高,反映心肌坏死。

(3)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或肌钙蛋白T(cTnT)增高(以定量测定为准)有较大价值。

(4)血浆肌红蛋白,心肌肌凝蛋白轻链亦可增高,表明心肌坏死,其增高程度常与病变严重性呈正相关。

(5)尚发现病毒性心肌炎者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低下。

病毒性心肌炎白细胞免疫测定,常发现外周血中自然杀伤 (NK) 细胞活力降低,α干扰素效价低下,而γ干扰素效价增高,E花环及淋巴细胞转化率降低,血中总T细胞(OKT3),T辅助细胞(OKT4)及抑制T细胞(OKT8)低于正常,而OKT4/OKT8比率不变,补体C3及CH50降低,抗核因子,抗心肌抗体,类风湿因子,抗补体抗体阳性率高于正常人。

2、心电图

对本病诊断敏感性高,但特异性低,有人认为若无心电图改变,则临床上就难以诊断心肌炎,以心律失常尤其是期前收缩为最常见,其中室性期前收缩占各类期前收缩的70%,其次为房室传导阻滞(AVB),以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多见,一般在治疗后1~2周内恢复正常,Ⅱ度和Ⅲ度AVB并不少见,有时伴有束支传导阻滞,多表明病变广泛,多数传导阻滞为暂时性,经1~3周后消失,但少数病例可长期存在,甚至必须安装永久起搏器,此外,某些病例传导阻滞恢复后,若再次病毒感染或由于过度劳累等原因而复发。

约1/3病例有复极波异常,可表现为ST-T改变,此外,心室肥大,Q-T间期延长,低电压等改变也可出现,病毒性心肌炎产生多种心律失常其可能原因是心肌细胞膜性质改变,此外,心肌病变后纤维断裂,心肌纤维化,心肌纤维束间被胶原纤维隔开可降低冲动的横向传导速度,坏死心肌中存活的心肌细胞亦易成为传导异常和作为室性心律失常的起搏点。

(1)ST-T变化:T波倒置或减低常见,有时可呈缺血型T波变化,ST段可有轻度移位。

(2)心律失常:除窦性心动过速与窦性心动过缓外,异位心律与传导阻滞常见,房性,室性,房室交接处性早搏均可出现,约2/3患者以室性早搏为主要表现,早搏可有固定的联律间距,但大多数无固定的联律间距,部分符合并行收缩,这种无固定联律间距的早搏可能反映异位兴奋性,患者除早搏外无其他发现,可能来自局灶性病变,早搏可为单源性,也可为多源性,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比较少见,但室性心动过速有可能引起昏厥,心房颤动与扑动也见到,扑动相对较少见,上述各种快速心律可以短阵屡发,也可持续不止,心室颤动较少见,但为猝死的原因,一至三度窦房,房室,束支或分支传导阻滞都可出现,约1/3患者起病后迅速发展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成为猝死的另一机理,上述各种心律失常可以合并出现,心律失常可以见于急性期,在恢复期消失,亦可随疤痕形成而造成持久的心律失常,疤痕灶是引起早搏反复出现的基础之一。

3、X线检查

约1/4病人有不同程度心脏扩大,搏动减弱,其扩大程度与心肌损害程度一致,有时可见心包积液(病毒性心肌心包炎),严重病例因左心功能不全有肺淤血或肺水肿征象。

4、超声心动图

病毒性心肌炎的超声心动图改变无特异性,由于本病病谱广,临床表现不一,故超声心动图(UCG)可从完全正常到明显异常,一般可有如下改变:

(1)心脏增大:常呈普遍性增大,但也可以左室或右室增大为主,取决于病毒累及心室病变的严重程度和范围,心室壁搏动减弱,多呈普遍性减弱,若为局灶性或局限性心肌炎,则可表现为区域性室壁运动异常,表现为运动减弱,运动消失甚至矛盾运动,在中老年患者需与冠心病作鉴别。

(2)可有左室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表现为心排出量降低,射血分数降低,短轴缩短分数减小,室壁运动减弱,收缩末期和(或)舒张末期左室内径增大,二尖瓣E峰降低,A峰增大,A/E比值增大,舒张期左室高峰充盈率下降,高峰充盈时间延长和心房收缩期充盈量增加等。

(3)由于有心肌细胞坏死,纤维化和炎性细胞浸润,因此心肌回声反射与正常心肌不同,可表现为心肌回声反射增强和不均匀性,但缺乏特异性,上述改变也见于各种心肌病。

(4)其他改变包括室壁暂时性增厚,与暂时性间质水肿有关,有时可见室壁附壁血栓。

5、核素检查

2/3患者可见到左室喷血分数减低,应用201铊(201Tl)和99m锝(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对了解病毒性心肌炎是局灶性还是弥漫性心肌坏死有一定价值,晚近开展111In(铟)标记单克隆抗肌凝蛋白抗体显像来检查心肌坏死情况,有较高的敏感性(100%),但缺乏特异性(58%),核素67Ga(镓)显影诊断病毒性心肌炎也有较高的敏感性,此外,通过放射性核素门电路心血管造影可以估价心功能状态和损伤程度,核素心肌显像属无创性检查,易被病人接受,有较高敏感性,今后必须加强对心肌炎特异性的研究。

6、病毒学检查

咽及肛拭病毒分离临床意义不大,因为多数心肌炎是免疫变态反应所致,待临床出现心脏症状时,咽拭或粪便中已分离不到病毒,即使分离到病毒也难以确定是心肌炎病毒,若通过心肌活检,从心肌活组织中分离出病毒,或用免疫荧光,酶染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病毒基因片段或病毒蛋白抗原,虽有较高特异性,但多数病人待心脏症状明显时,心肌内病毒多已不存在,仅适用于早期和婴幼儿,临床上实际应用价值不大,且有一定危险性,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是通过双份血清中特异性病毒抗体测定,以证实病毒性心肌炎,临床上常用的有:

(1)病毒中和抗体测定:取急性期病初血清与相距2~4周后第2次血清,测定同型病毒中和抗体效价,若第2次血清效价比第1次高4倍或1次≥l∶640,则可作为阳性标准,若1次血清达1∶320作为可疑阳性,如以1∶32为基础者则宜以≥256为阳性,128为可疑阳性。

(2)血凝抑制试验:在流感流行时,为了明确流感病毒与心肌炎的关系,可用血凝抑制试验检测患者急性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流感病毒的抗体效价,若恢复期血清较早期抗体效价≥4 倍,或1次≥1∶640为阳性,此外,尚有人用酶标记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特异性IgM及IgG,也可能有所帮助。

(3)病毒特异性IgM:以≥1∶320者为阳性,若同时有血中肠道病毒核酸阳性者更支持有近期病毒感染。

如何有效预防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

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种与病毒感染有关的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炎症性心肌疾病,是最常见的感染性心肌炎。感冒后病毒直接侵入心脏,损害心肌,影响心肌的血液供给或是病毒在局部产生的毒素,累及中枢神经后,使心肌发生继发性损害。这种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多数病人为散在发生很少造成流行。近几年才被人们重视的一种心脏病。患者绝大多数是青少年。

病毒性心肌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柯萨奇病毒是这种病的重要病源。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肠道病毒以及脊髓灰质炎病毒等都可以造成心肌炎的发生。而且这种病还和吸烟、饮酒、营养不良、疲惫、外伤以及接触有毒物质有关。病毒性心肌炎在发病前大多都有感冒的症状。因此常被误认为是患感冒而耽误了心肌炎的诊治。病毒性心肌炎除了发病前几天有感冒的症状外,还有持续心慌、气短、血压低、易出汗、疲乏无力、胸闷以及心前区压迫感。重者可有呼吸困难以及心脏衰竭表现。检查时可发现患者第一心音减弱和出现第四心音。心电图上可有心跳过缓或过速,T波低平、变尖或倒置。也可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等。

目前,对于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没有非凡办法,主要是强调早休息和对症治疗,急性期可采用抗毒药物治疗,如金刚烷胺、阿糖胞苷和干扰素等。选用维生素C、肌苷、三磷酸腺苷、辅酶A、细胞色素丙等,能促进心肌细胞的代谢。除引之外,中药板蓝根、甘草、桂枝、丹参等对病毒性心肌炎都有治疗作用。

1、注意营养搭配:

预防病毒性心肌炎,要注意营养搭配,纠正偏食的不良习惯,日常饮食以粗粮、新鲜蔬菜和瘦肉为主,也可适当多吃些水果。

2、注意劳逸结合:

病毒性心肌炎该怎么预防?专家指出,预防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朋友还要注意劳逸结合,合理分配学习用脑与体育锻炼的时间比例,提倡早锻炼。

3、注意预防流感:

预防病毒性心肌炎,还要注意预防感冒,特别是流感。专家表示,注射流感疫苗,获得对流感的免疫力,可以有效地防止在气候多变的春秋季节染上病毒性感冒。一般宜在初秋时节进行疫苗注射,可在12个月内有效防止罹患流感。

为了预防病毒性心肌炎,应当首先预防感冒、肠道病毒性感染,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抗病能力,住室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在感冒发生季节,要尽量少去人多拥挤的场所,注重防止各种病毒感染。一旦发现病毒感染后要注重休息,避免过度疲惫,更不宜吸烟,酗酒。

病毒性心肌炎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风湿性心肌炎

风湿性心肌炎是风湿热的重要表现之一, 其发病与链球菌感染有关。因此, 风湿性心肌炎患儿发病前多有链球菌感染史, 如扁桃体炎、咽炎、猩红热等。本病的特点是: ①多发于学龄儿童和青春期, 婴幼儿甚为少见。而病毒性心肌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 包括新生儿、婴儿乃至成人。②心脏受累包括心内膜、心肌和心包, 故称全心炎, 以心内膜受累最多见, 尤其是二尖瓣和主动脉瓣。而病毒性心肌炎主要侵犯心肌, 也可累及心包, 此时称为病毒性心肌心包炎。累及心脏瓣膜者甚为少见。③风湿性心肌炎主要表现为奔马律, 心电图以p2r 间期延长(é 度房室传导阻滞) 为主, 严重心律失常者少见。而病毒性心肌炎多有各类早搏, 也可有不同程度的窦房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及心动过速等。另外,风湿性心肌炎引起猝死者少见, 而病毒性心肌炎可致病儿猝死。④风湿性心肌炎的实验室检查可有链球菌感染的证据, 如抗“o ”高、c 反应蛋白阳性等。而病毒性心肌炎主要表现为心肌酶谱异常,或与病毒感染有关的抗体滴定度升高, 免疫球蛋白异常。

2、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

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efe) 和心肌炎有相似之处。其病理改变主要是心内膜弹力纤维增厚, 病变可累及瓣膜、心内膜下心肌也可发生变性或坏死。本病多发生于6 个月左右的婴儿。其临床表现为心脏扩大(以左室大为主) 和充血性心力衰竭, 可由上呼吸道感染诱发; 心电图表现为电压高, 提示心房或心室大(以左室大为主)。而病毒性心肌炎多为低电压和st2t 波异常。efe 之超声心动图主要表现为心内膜反光增强、增厚, 心肌收缩无力; 而病毒性心肌炎多数表现正常,有心力衰竭时可见心腔扩大, 心肌收缩无力, 少数可见心包积液征。

3、原发性心肌病

小儿原发性心肌病可有家族史,起病迁延, 病程长, 多以扩张型(充血性) 心肌病为主。可有动脉栓塞现象,病毒分离阴性,血清病毒中和抗体效价无短期内增高,心电图常有各种心律失常,较病毒性心肌炎严重,可出现病理性q波等。其临床特点是心脏显着扩大,x线表现为心脏普遍扩大或呈球形, 心脏搏动弱, 超声心动图多显示左房左室大、心功能减退, 也可显示心室壁肥厚。心电图可有电压高、各种心律失常及非特异性的st 2t 波改变。但晚近有更多资料表明,部分病毒性心肌炎可演变为临床扩张型心肌病,某些所谓原发性心肌病可能是慢性病毒性心肌炎或心肌炎的晚期表现,以致两者难以鉴别。

4、川崎病

本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其病因尚不清楚, 主要累及皮肤、粘膜和淋巴结, 多见于5 岁以内婴幼儿。其临床表现为发热(多为高热, 持续5 天以上, 抗生素治疗无效) , 皮疹, 结合膜炎, 口唇红斑干裂, 口腔粘膜炎症, 非化脓性淋巴结炎。10%~ 40% 患儿心脏受累, 主要是冠状动脉炎, 可有心肌缺血、心肌梗塞或动脉瘤破裂致猝死。本病累及心脏时需与心肌炎相鉴别。但心肌炎通常无持续发热, 也不会累及皮肤粘膜和淋巴结, 超声心动图检查有时可发现冠状动脉扩张和动脉瘤。

5、非病毒性心肌炎

(1)白喉所致中毒性心肌炎此类心肌炎患儿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束支阻滞和早搏, 心力衰竭出现快,且易致心源性休克。可根据流行病学对本病做出诊断和鉴别诊断。近年来, 由于三联疫苗的广泛应用, 白喉的发病率已大大降低, 因而由白喉所致的心肌炎已甚为少见。

(2)落矶山斑热(rm sf) 由立克次体感染所致, 主要发生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中美洲和南非。其临床特征为头痛、发热和皮疹三联征。rm sf 由蜱传播, 可由立克次体血管炎及血栓引起心肌炎、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肾功能障碍、血管性虚脱、肺水肿及手足指趾坏疽。实验室检查可有血小板减少、血钠低。免疫组织学检查发现立克次体, 或由pcr 方法发现在血流中有立克次体核酸序列, 即可确诊rm sf。

6、其他引起心肌损害的疾病

(1)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皮肌炎、硬皮病等, 均可引起心肌损害。但此类疾病的共同特点是常累及多个器官。因此, 此类患者除心肌损害外, 尚可见关节、皮肤、肾脏、肝脾等损害。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沉快、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阳性、狼疮细胞阳性等。

(2)糖原累积病主要是ê 型糖原累积病。可有心脏扩大而心脏杂音不明显。其心电图特点pc 是p 波高尖, p2r 间期缩短,qrs 波电压升高。本病常侵犯骨骼肌, 故患儿常有肌张力低下。

7.β受体功能亢进综合征

本征多见于年轻女性,常有一定精神因素为诱因,主诉多易变,而客观体征较少,无发热、血沉增高等炎症证据,主要表现为心电图st段、t波改变及窦性心动过速,口服普萘洛尔20~30mg后半小时即可使st段、t波改变恢复正常;而病毒性心肌炎所致st-t改变系心肌损害所致,口服普萘洛尔后短期内不能恢复正常。此外,β受体功能亢进综合征无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等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

8.心包积液

病毒性心肌炎有时亦可累及心包,甚至心包积液,称病毒性心肌心包炎,此时应与其他原因所致心包炎作鉴别。风湿性心包炎常是风湿性全心炎的一部分,常有风湿热的其他表现,两者鉴别多无困难。化脓性心包炎常有化脓性感染灶,全身中毒症状重,血培养或心包液培养易获阳性,抗生素治疗有效。结核性心包炎多有结核病史和结核中毒症状,较少累及心肌,也很少引起心律失常,心包液糖含量低,有时可呈血性,抗结核治疗有效,若治疗不当可演变为缩窄性心包炎,而病毒性心肌心包炎一般积液量不多,很少发生心脏压塞征象,心包液细菌培养阴性,仅少数有可能形成缩窄性心包炎。至于肿瘤性、尿毒性心包炎,各有其临床特点,易与病毒性心肌炎作鉴别,不另赘述。

感冒反复发作可引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是指人体感染嗜心性病毒,引起心肌非特异间质性炎症。可呈局限性或弥漫性;病程可以是急性、亚急性或慢性。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多数可完全恢复正常,很少发生猝死,一些慢性发展的病毒性心肌炎可以演变为心肌病。部分患者在心肌疤痕明显形成后,留有后遗症表现:一定程度的心脏扩大、心功能减退、心律失常或心电图持续异常。

每到年底,做财会工作的陈菲就异常繁忙,连着加了几天班,身体终于吃不消。起初只是发烧、腹泻,自己在家吃了几天感冒药,体温虽然降了下来,但身体越发觉得虚弱,爬个两层楼都喘不上气。去医院一检查,结果吓了一大跳,原来她患的是病毒性心肌炎。

最近大风降温,感冒引发心肌炎的病人有所增加。心肌炎不但小孩容易得,大人也会得,多见于20—30岁的成人。像这种病毒性感冒引起心肌炎的病例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尤其是在感冒的高发季节。据研究,约有5%病毒感染者感染后累及心脏,发生心肌炎。引发心肌炎的病毒更是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等。这类病毒都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嗜心性。顾名思义就是对心肌细胞有很强的“亲和力”,当患者感染这类病毒后,就可能引发病毒性心肌炎。

绝大多数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发病时仅表现为发热、咽痛、全身肌肉酸痛、腹泻等症状,酷似感冒或肠炎,很难引起患病者的重视。很多人只吃一些感冒药,也不注意休息,甚至有些人通过运动缓解症状,直至发生心衰才被送到医院。其实,通过一些细微的线索,还是能尽早发现心肌炎的蛛丝马迹。病毒性心肌炎发病之初,常以“感冒”症状为先驱,恶寒发烧、全身酸痛、嗓子疼、咳嗽或吐泻等。1—3周后,出现低热、出虚汗并伴随一系列心脏不适,如左侧胸痛、心慌、气短和头晕乏力等,此时,一定要考虑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其中,心率改变是心肌炎的重要信号。如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的同时或数天后出现心率增速与体温升高不相称(一般而言,体温升高1摄氏度,心率应增加10次),或心率减慢,皆应警惕有心肌炎的可能,此时作心电图检查,可出现心肌受损改变。

早期心肌炎是完全可以治疗的,首先是要早期合理休息,一般病人需卧床至体温下降后3—4周,如有心衰或心脏扩大者需适当延长休息时间。再者是通过吸氧,改善心肌氧代谢。必要时选择适当的抗生素,控制继发感染。此外,还需要服用维生素C和其他心肌代谢促进剂。经上述综合治疗后一般均可痊愈。但如果心肌炎救治不及时,最常见的后遗症就是心律失常,若是发展到重度,死亡率可达到70%—80%。

如果患者出现感冒或腹泻同时伴有心悸、胸闷等症状,必须高度重视,配合医生进行心电图等检查。

小儿的病毒性心肌炎

大家了解小儿的病毒性心肌炎吗?其实小儿的病毒性心肌炎并没有那么可怕,只要我们当家长的做到平时好好注意给小宝宝做好预防、注意保健,我们的小宝宝都会有一个健康的身体的。

1.感冒了就会得病毒性心肌炎。

一般引起感冒的原因90%以上为病毒感染,有人误以为感冒了就会引发病毒性心肌炎。

其实感冒后,只有极少部分孩子的心脏会受到病毒的损伤,这与病毒的种类,人体的免疫力,周围环境的影响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影响人体免疫力、反应性的内在和外界因素很多,如细菌感染、营养不良、剧烈运动、过度劳累、疫苗接种、药物的作用尤其是激素、抗生素等的长期应用。由于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人体抵抗力下降,因此病毒可乘虚而入,直接侵袭心肌或通过自身免疫反应损害心肌,发生了病毒性心肌炎。反之,如果入侵病毒少,毒性低,而人体抵抗力强,又没有上述不利因素,人体与病毒斗争必然取胜,那就不发生病毒性心肌炎了。

2.心脏出现早搏就表示得了病毒性心肌炎。

心脏早搏又分为良性和恶性,一般健康人在精神紧张、过度疲劳、吸烟、饮酒、喝浓茶、喝咖啡或消化不良时均可出现早搏。功能性或良性早搏常出现于饭后及安静时,活动后早搏反而减少或消失。但如果是在运动后早搏明显增多,需上医院检查,张建卿会根据孩子发病前是否有明显发热及感冒、腹泻等病毒感染史及相应的化验和检查,再做出诊断。

3.心肌酶谱高了就是病毒性心肌炎。

一般医院怀疑孩子得了病毒性心肌炎后,都会抽血检查心肌酶谱,尤其是检查肌酸激酶(CK)的心肌同功酶(CK-MB)和血清中心肌肌钙蛋白,因为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心肌受损的情况。但这并不是诊断病毒性心肌炎的唯一依据,张建卿还会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分析。

4.得了病毒性心肌炎的孩子以后会发展成为慢性心肌炎患者。

如果医院已经通过全面的检查明确了孩子的诊断,应了解孩子的病情轻、重程度。从全国性的大批病人的长期随访资料表明,一般经过2~6年的随访,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中60%经数周或6个月内治疗即痊愈,不到40%经数年后痊愈或好转。只有极少数孩子(2%~3%)在患病过程中出现心脏扩大等重症症状导致死亡。可见,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预后是好的,只有少数遗留后遗症,如早搏,I度房室传导阻滞等,而且大多是心肌修复时疤痕组织引起,预后一般良好,家长不必为之恐惧或担忧。

发现、治疗与预防

父母如何尽早发现孩子是否患病毒性心肌炎?

1~2岁孩子得病:

1、2岁孩子还不会诉说病情,家长须及时发现孩子的得病信号,以免延误病情。

1.医学常识,略知一二。

一般患病的孩子,开始会出现感冒、腹泻症状,如发热、流涕、咳嗽、咽痛、恶心、呕吐、腹痛、周身不适、皮疹、肌痛、面色难看、烦躁等。有的甚至行走时有跛行。如遇到吃了药、打了针以上症状不见好的话,随着此类症状的逐渐消失,在几天或二、三周后可能会出现心脏症状。

2.观察细致,尽早发现。

观察细微的爸爸妈妈可以在孩子玩耍、嬉笑之间,发现孩子有大叹气。其实这表明孩子有胸闷、气短等不舒服的情况。

3~4岁以上孩子得病:

孩子会感到心前区不适、乏力、心慌、长叹气等。

做父母的一定要对我们的小宝宝好好观察,好好注意我们小宝宝的一举一动,照顾好自己的小孩,这样我们的小孩才能快乐健康的成长。

病毒性心肌炎如何诊断鉴别

病毒性心肌炎容易和风湿性心肌炎发生混淆,病毒性心肌炎主要表现为心肌酶的异常,患者会出现免疫球蛋白异常,而风湿性心肌炎主要表现为患者不过有过链球菌感染史,甚至有扁桃体炎的,风湿性心肌炎引起猝死的情况比较少,而病毒性心肌炎能够造成患者猝死。

另外病毒性心肌炎与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也有不同,也容易发生混淆,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主要表现为患者的心内膜弹力纤维变厚,严重的会发生变性或坏死,而病毒性心肌炎多为表现为正常,表现的是心肌收缩无力,少数会有出现心包液的情况。

另外病毒性心肌炎和原发性心肌炎也是不同的,原发性心肌炎主要出现因遗传的原因造成,她多是以扩张型的心肌病为主,而部分的病毒性心肌炎,也可能造成临床的扩张型心肌病,这容易,比较相似的,另外有些原发性心肌病在晚期也有一定的病毒性的心肌炎的表现,这也造成两者难以鉴别。

另外还有川崎病,非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造成一定的混淆,从而给治疗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病毒性心肌炎和其他的一些类似的心肌炎有一定的区别,在治疗上也有所不同,一旦发生误诊的话,对于患者来说会带来很大的危险,所以患者一定要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明天病因以后才能进行良好的治疗,避免与其他的类似疾病造成混淆,给治疗带来麻烦。

如何有效预防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

病毒性心肌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柯萨奇病毒是这种病的重要病源。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肠道病毒以及脊髓灰质炎病毒等都可以造成心肌炎的发生。而且这种病还和吸烟、饮酒、营养不良、疲惫、外伤以及接触有毒物质有关。病毒性心肌炎在发病前大多都有感冒的症状。因此常被误认为是患感冒而耽误了心肌炎的诊治。病毒性心肌炎除了发病前几天有感冒的症状外,还有持续心慌、气短、血压低、易出汗、疲乏无力、胸闷以及心前区压迫感。重者可有呼吸困难以及心脏衰竭表现。检查时可发现患者第一心音减弱和出现第四心音。心电图上可有心跳过缓或过速,T波低平、变尖或倒置。也可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等。

目前,对于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没有非凡办法,主要是强调早休息和对症治疗,急性期可采用抗毒药物治疗,如金刚烷胺、阿糖胞苷和干扰素等。选用维生素C、肌苷、三磷酸腺苷、辅酶A、细胞色素丙等,能促进心肌细胞的代谢。除引之外,中药板蓝根、甘草、桂枝、丹参等对病毒性心肌炎都有治疗作用。

1、注意营养搭配:

预防病毒性心肌炎,要注意营养搭配,纠正偏食的不良习惯,日常饮食以粗粮、新鲜蔬菜和瘦肉为主,也可适当多吃些水果。

2、注意劳逸结合:

病毒性心肌炎该怎么预防?专家指出,预防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朋友还要注意劳逸结合,合理分配学习用脑与体育锻炼的时间比例,提倡早锻炼。

3、注意预防流感:

预防病毒性心肌炎,还要注意预防感冒,特别是流感。专家表示,注射流感疫苗,获得对流感的免疫力,可以有效地防止在气候多变的春秋季节染上病毒性感冒。一般宜在初秋时节进行疫苗注射,可在12个月内有效防止罹患流感。

病毒性心肌炎认识上的四大误区

1.感冒了就会得病毒性心肌炎。

一般引起感冒的原因90%以上为病毒感染,有人误以为感冒了就会引发病毒性心肌炎。

其实感冒后,只有极少部分孩子的心脏会受到病毒的损伤,这与病毒的种类,人体的免疫力,周围环境的影响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影响人体免疫力、反应性的内在和外界因素很多,如细菌感染、营养不良、剧烈运动、过度劳累、疫苗接种、药物的作用尤其是激素、抗生素等的长期应用。由于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人体抵抗力下降,因此病毒可乘虚而入,直接侵袭心肌或通过自身免疫反应损害心肌,发生了病毒性心肌炎。反之,如果入侵病毒少,毒性低,而人体抵抗力强,又没有上述不利因素,人体与病毒斗争必然取胜,那就不发生病毒性心肌炎了。

2.心脏出现早搏就表示得了病毒性心肌炎。

心脏早搏又分为良性和恶性,一般健康人在精神紧张、过度疲劳、吸烟、饮酒、喝浓茶、喝咖啡或消化不良时均可出现早搏。功能性或良性早搏常出现于饭后及安静时,活动后早搏反而减少或消失。但如果是在运动后早搏明显增多,需上医院检查,医生会根据孩子发病前是否有明显发热及感冒、腹泻等病毒感染史及相应的化验和检查,再做出诊断。

3.心肌酶谱高了就是病毒性心肌炎。

一般医院怀疑孩子得了病毒性心肌炎后,都会抽血检查心肌酶谱,尤其是检查肌酸激酶(CK)的心肌同功酶(CK-MB)和血清中心肌肌钙蛋白,因为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心肌受损的情况。但这并不是诊断病毒性心肌炎的唯一依据,医生还会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分析。

4.得了病毒性心肌炎的孩子以后会发展成为慢性心肌炎患者。

如果医院已经通过全面的检查明确了孩子的诊断,应了解孩子的病情轻、重程度。从全国性的大批病人的长期随访资料表明,一般经过2~6年的随访,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中60%经数周或6个月内治疗即痊愈,不到40%经数年后痊愈或好转。只有极少数孩子(2%~3%)在患病过程中出现心脏扩大等重症症状导致死亡。可见,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预后是好的,只有少数遗留后遗症,如早搏,I 度房室传导阻滞等,而且大多是心肌修复时疤痕组织引起,预后一般良好,家长不必为之恐惧或担忧。

病毒性心肌炎的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血液生化检查 急性期可出现白细胞计数增高、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清肌钙蛋白T、血清肌钙蛋白I增加。

(2)病毒学检查 可从咽拭子、粪便、心肌组织中分离病毒或用PCR技术检测病毒RNA;血清中检测特异性抗病毒抗体滴定度。

2.辅助检查

(1)心电图 ST-T改变,常见T波倒置或降低,也可有ST段轻度移位;各种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和房室传导阻滞多见。

(2)胸部X线 病情轻者可正常;病情重者可有心影增大。

(3)超声心动图 病情轻者可正常;病情重者可有左心室增大、室壁运动减低、心脏收缩功能异常、心室充盈异常等。

(4)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 可显示心肌细胞坏死区的部位和范围,敏感性高,特异性低。

(5)心内膜心肌活检 为有创检查,主要用于病情危重、治疗反应差、病因不明的患者。阳性结果是诊断心肌炎的可靠证据。由于病毒性心肌炎病变可为局灶性,因取材误差可出现阴性结果。

病毒性心肌炎

几乎每一组病毒都可引起特异性的嗜心性病毒疾病,其中以引起肠道和上呼吸道感染的委员长病毒感染最多见,但很多呈亚临床型,目前已证实能引起心肌炎的病毒包括:

虫媒病毒(20%)

如黄热病毒,登革热病毒,白蛉热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等,虫媒病毒为一群节肢动物媒介病毒,分别归类于披膜病毒科,黄病毒科,布尼亚病毒科和沙粒病毒科的某些成员病毒。 归类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的主要虫媒病毒有东部马脑炎病毒,西部马脑炎病毒和委内瑞拉脑炎病毒,主要分布在非洲和美洲。归类于披膜病毒科黄病毒属的有乙型脑炎病毒,森林脑炎病毒,登革病毒,黄热病病毒,圣路易斯脑炎病毒,西尼罗脑炎病毒等。

肝炎病毒(10%)

包括甲型,乙型,丙型和δ型肝炎病毒,肝炎病毒是指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人类肝炎病毒有甲型、乙型、非甲非乙型和丁型病毒之分。甲型肝炎病毒呈球形,无包膜,核酸为单链RNA。乙型肝炎病毒呈球形,具有双层外壳结构,外层相当一般病毒的包膜,核酸为双链DNA。对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和丁型肝炎病毒目前正在研究之中。

狂犬病病毒(10%)

为弹状病毒科 (Rhabdoviridae)狂犬病毒属 (Lyssavirus) 中血清/基因1型病毒,而2~6型称“狂犬病相关病毒”,目前仅在非洲和欧洲发现。狂犬病病毒在野生动物(狼、狐狸、鼬鼠、蝙蝠等)及家养动物(狗、猫、牛等)与人之间构成狂犬病的传播环节。人主要被病兽或带毒动物咬伤后感染。一旦受染,如不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可导致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病死率高,在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中每年有数万人死于狂犬病。

流感病毒(20%)

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病毒,是一种造成人、狗、马、猪及禽类等患流行性感冒的RNA病毒,在分类学上,流感病毒属于正黏液病毒科,它会造成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并借由空气迅速的传播,在世界各地常会有周期性的大流行。病毒最早是在1933年由英国人威尔逊·史密斯(Wilson Smith)发现的,他称为H1N1。H代表血凝素,N代表神经氨酸酶。数字代表不同类型。

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等,在上述诸多病毒中,以柯萨奇病毒B组1~5型(尤其3型最常见)和柯萨奇A组病毒中的1,4,9,16和23型病毒,柯萨奇病毒的B组为人体心肌炎的首位病原体,按其分型以2,4二组最多见,5,3,1型次之;A组的1,4,9,16,23各型易侵犯婴儿,偶尔侵入成人心肌,埃可病毒中的6,11,12,16,19,22和25型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流行性腮腺炎及脊髓灰质炎病毒最常见。

相关推荐

什么是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炎,多见于感冒后1-3周发病。病毒性心肌炎的表现常取决于病变的广泛程度,轻重变异很大,可完全没有症状,也可以猝死。常见的表现是感冒后出现心悸,胸痛,呼吸困难,浮肿 建议医院就诊,检查心肌酶,根据病情配合医生的治疗

病毒性心肌炎会传染吗

心肌炎本身是不会传染的,病毒性心肌炎不是传染病,但引起心肌炎的病毒则可通过呼吸道等途径传染。病毒性心肌炎虽不传染,但要加强对病毒性心肌炎的预防,主要是要预防感冒的发生。每个人自身都有抵抗力,不要过于担心。

感冒不治易得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在久患感冒时悄悄来到,不但入侵人体带来一系列症状,更可怕的是,病毒性心肌炎竟还会致死!据媒体报道,11月19日下午,25岁的南通小伙子小杨在工作期间突然昏倒,心脏也随即停止跳动。在被送医后,医生对他进行了心肺复苏等一系列紧急治疗措施,但半小时过去了,小杨却持续没有生命迹象。在医护人员的坚持抢救下,小杨在心脏停跳第67分钟时,奇迹般地有了微弱的心跳声。医生推测,小杨会突然如此,很可能是由于感冒引发心肌炎,感冒相关的心肌炎一般是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可由多种病毒引起,柯萨奇病毒是这种病的重要病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预防和护理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预防和护理 病毒性心肌炎是各种感染与非感染因素所致的心肌组织病变,并引起心肌功能紊乱的一种疾患。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有明显增多的趋势。 常见导致心肌炎的病毒有:能引起手足口病的柯萨基病毒;引起皮肤斑疹或腹泻的埃可病毒;引起脊髓灰质炎的脊髓灰质炎病毒等,这些都是经肠道传染的病毒。还有流感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水痘病毒及腮腺炎病毒等经呼吸道感染的病毒。心肌炎可能表现为全身疾病的一部分,而不易被家长及早发现。 心肌炎轻者可无症状,个别重者,可因发生严重心律失常或急性心源性休克而突然死

小儿心肌炎是怎么回事

常见病因(45%): 心肌炎常见病因,可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毒常见的为腺病毒(特别是血清型2及5)和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A及B组,埃可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其中以柯萨奇病毒B组(CVB)最为常见。 其他病因(35%): 其他可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毒包括: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及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包涵体病毒,风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C型肝炎病毒,登革热病毒,黄热病病毒,狂犬病病毒,呼吸道肠道病毒等。 近年来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病毒基因序列,提高了心肌炎的病因诊断,曾报道疑为病毒性心肌炎58

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原因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因链球菌感染引起的风湿热逐渐减少,风湿性心肌炎发病明显减少,而病毒性心肌炎发病却日益增多。病毒性心肌炎可由多种病毒感染引起,其中以柯萨基病毒B最常见,水痘、EB病毒也可引起。防治病毒性心肌炎应该要注意避免病毒性心肌炎的诱因。 据研究,约有5%病毒感染者感染后可累及心脏心脏发生心肌炎。可为病毒感染后的直接侵袭心肌,也可为病毒感染后的自身免疫反应所致。前者以儿童多见,后者以青少年多见。春季是病毒性心肌炎的高发季节,应引起人们的警惕。 病初与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症状,7~10天后

急性心肌炎该怎么样去预防

医生指出,当人体因患病导致抵抗力急剧下降时,病毒会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大肆侵袭心脏等重要器官,使心肌产生炎症病变。 因此,有病最好去医院检查,即使看似轻微的感冒或肠胃炎,可能演变成有致命性的心肌炎。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急性心肌炎并没有特定人群,但与成人病毒性心肌炎相比,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相对临床表现较重,并且儿童比成人更易患得此玻希望父母亲能提高警觉,多注意孩子的变化。若有不寻常的症状出现,立即就医,如此必可免去许多不幸的后果。 目前正值转季时节,室内外温差较大,很容易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疾病症状,病毒

年轻人感冒后胸闷气急需警惕心肌炎

感冒是最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可由多种病毒感染而引起。正因为感冒十分常见,而且绝大多数患者经数天至两周可以自愈,所以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 感冒后胸闷 要警惕 其实,感冒有时也可以发生许多并发症,特别是感冒可能为其它疾病的前驱症状。例如,病毒性心肌炎刚发病时仅表现为一般感冒症状如发热、头痛、全身酸痛、咽痛、咳嗽等,约1~3周后才出现胸闷、心悸、胸痛等不适,此时如去医院检查,可能发现有心脏扩大,心电图可表现为心律失常、心肌损害,验血可有血沉升高、谷草转氨酶活性升高。 由于目前技术条件限制,现在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

白喉过敏会引起心肌炎

在小儿中,心肌炎以病毒性心肌炎发病率较高,其危害性也较大,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元凶”是病毒,最常见的一种是称为“柯萨奇”的肠道病毒,其他还有一些能引起呼吸道和肠道疾病的病毒,如腺病毒和埃可病毒,也能引起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对心脏产生损害:一种是病毒进入机体后,随血流到达心脏,直接进入心肌细胞,对细胞形成破坏;另一种是病毒进入机体后,诱使机体自身产生一些伤害心肌细胞的物质,使心肌细胞受到损伤。 当心白喉过敏会引起心肌炎 一些心肌炎的病因如风湿、白喉、梅毒、过敏反应等,一是要防止其产生,如改善

小儿心肌炎的病因

常见病因(45%): 心肌炎常见病因,有感染、风湿、免疫、中毒等,小儿心肌炎中多见于病毒感染,可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毒常见的为腺病毒(特别是血清型2及5)和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A及B组,埃可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其中以柯萨奇病毒B组(CVB)最为常见。 其他病因(35%): 其他可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毒包括: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及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包涵体病毒,风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C型肝炎病毒,登革热病毒,黄热病病毒,狂犬病病毒,呼吸道肠道病毒等。 近年来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病毒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