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腹部 胆囊息肉样病变

腹部 胆囊息肉样病变

B 超报告中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多数由三种原因造成:胆囊息肉、胆固醇结晶和附着在胆囊壁上的胆结石。对于单个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大于 1 cm 的、伴随胆结石及胆囊炎症状或因胆囊息肉而背负沉重思想负担,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者,通常建议手术。除此,都不该立即手术,但需每 3~6 月复查一次彩超。

患者通常会有这样的疑问:切除胆囊息肉能保留胆囊吗?能不能保留得由胆囊「说了算」,如果胆囊已经萎缩、功能很差或者怀疑癌变可能,那就别留了。

事实上,绝大多数人切除胆囊后,并不影响人的正常生活。请相信你的医师,医师会权衡是不是该切除胆囊。

以上四大常见的肝胆系统异常,只有科学地认识,才能科学地面对,减少不必要的紧张,降低不应该的浪费。

不过,毕竟属于异常,也不能完全忽视,所以最后还是那句话,「定期观察,门诊随访」。

胆囊息肉是什么意思 胆囊息肉样病变严重吗

胆囊息肉样病变可分为良性或恶性病变,但以非肿瘤性病变为多,一般认为直径15mm以上的胆囊息肉样病变恶性肿瘤性病变可能性大。

胆囊息肉有哪些检查方法

B超检查

方法灵活、准确、无创伤、可重复、价廉、易为众多患者接受,能准确地显示息肉的大小、位置、数量、囊壁的情况。B超典型的表现为胆囊壁有点状、小块状、片状的强或稍强回声光团,其后多无声影,可见到球状、桑葚状、乳头状及结节状突出,甚至可显示出息肉的蒂。杨汉良等报道B超对PLG检出率为 92.7%,特异性94.8%,假阳性5.2%,准确性明显高于CT,认为BUS能清晰地显示PLG的部位、大小、数目及局部胆囊壁的变化,是一种简便可靠的诊断方法。

三维超声成像

胆囊息肉三维超声成像可使胆囊具有空间方位的立体感,透声性好,有直视胆囊剖面的效果,可弥补二维显像某些不足。不仅可观察胆囊息肉的大小形态,更可分清息肉和胆囊壁的关系,尤其在胆囊后壁的息肉二维显像常不能清楚地分辨是否有蒂以及蒂与胆囊壁附着的范围和深度。三维重建能通过不同切面的旋转来观察病变的连续性及病变表面的情况等信息,有助于提高胆囊息肉与胆囊腺瘤或癌肿的鉴别。

内镜超声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 即经内镜超声扫描,是将超声微小探头安置在内镜顶端,探头为高频,将内镜插入消化道,进入十二指肠壶腹后此探头更接近胆囊,可排除肠气干扰或胆汁黏稠度等影响。EUS可将胆囊壁分为3层,内层为高回声的黏膜及黏膜下层,中层为低回声的肌纤维层,外层为高回声的浆膜下层及浆膜层。如为息肉样病变可见清晰的3 层囊壁,而胆囊癌则囊壁的3层结构有不同程度的浸润破坏。早期胆囊癌绝大多数是在结石和息肉等病变的掩盖下发展的,早期缺乏特征性声像图表现,鉴别困难。而EUS检查观察息肉样病变与胆囊壁之关系,有助于鉴别诊断。

胆囊息肉的概述

胆囊息肉往往在体检或其他目的的检查中发现或因其他疾病切除胆囊后发现,分为炎性息肉和胆固醇性息肉,多数无临床表现,如息肉较大,可出现右胁隐痛,或牵及右肩背,可伴有消化不良等类似慢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本病偶可发生息肉样原位癌。胆囊息肉的发病以中青年为主,30-50岁的人群占了总病人数的57.8%。

胆囊息肉是形态学名称,泛指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病变,胆囊息肉又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胆囊息肉样病变可分为良性或恶性病变,但以非肿瘤性病变为多,一般认为直径15mm以上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几乎全是恶性肿瘤性病变,故胆囊息肉样病变近几年来倍加重视。可以是球型或半球形,有蒂或无蒂,多为良性。大部分患者是在体检的时候由B超检查发现,无症状。少部分患者有右上腹疼痛等,胆囊息肉是否需要治疗应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

不可忽视胆囊息肉的危害

胆囊息肉是胆囊粘膜向胆囊腔内生长出来的一种容易引起突起性病变的疾病,早期的时候症状并不是太明显,因此这种疾病也是比较难发现的。慢慢地患者会感到右上腹部不适,通过B超检查可以发现息肉,临床发现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

胆囊息肉是一种常见的比较严重的疾病,主要的表现是患者的消化系统出现异常,可是很多人至今不知道胆囊息肉会对人的身体带来哪些伤害,这也是很多胆囊息肉患者不重视治疗的根本原因。想知道胆囊息肉的危害可以接着往下看,看完您大概就明白了。

胆囊息肉是胆囊粘膜向胆囊腔内生长出来的一种容易引起突起性病变的疾病,早期的时候症状并不是太明显,因此这种疾病也是比较难发现的。慢慢地患者会感到右上腹部不适,通过B超检查可以发现息肉,临床发现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

胆囊息肉最主要的危害就是息肉容易发生癌变,一旦癌变的话肿瘤的生长速度是很快的,会对患者的性命产生威胁,另外这些人的内心也会留下极大的创伤,留下阴影。不过多发性胆囊息肉多数是由胆囊壁上皮细胞的基底膜内有胆固醇沉积的胆固醇沉着症,它是胆囊息肉的良性病变,很少发生癌性改变。

另外还有少部分胆囊息肉患者会感觉自己的腹部有不同程度的闷胀或者发作胆绞痛,这可能是息肉恰好长在胆囊管附近。胆囊息肉的危害就是从胆囊管是向外排泄胆汁的一条很细的管道,使得息肉妨碍了胆汁的出路。

胆囊息肉会出现的危害就先为大家介绍到这了,从中可知胆囊息肉的危害还是非常多的,如果您已经被确诊为胆囊息肉这种胆道疾病的话,还是尽早治疗的好,拖延下去是没有任何好结果的,这是对您自己身体健康的极其不负责任。

胆囊息肉能完全治好吗

胆囊息肉是指胆囊壁向囊腔内呈息肉样隆起的一类病变。又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胆囊息肉样病变可分为良性或恶性病变,但以非肿瘤性病变为多,一般认为直径15mm以上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几乎全是恶性肿瘤性病变,故胆囊息肉样病变近几年来倍加重视。

胆囊息肉是一种胆囊腔内的良性占位性病变,多无症状,部分患者仅有轻微的上腹部不适或隐痛,一般认为,胆囊息肉是胆囊癌的诱发因素。该病应以手术治疗为主,以非术治疗为辅。一般来说虽然胆囊息肉发生癌变率比较高,但在1cm以内胆囊息肉性质还是比较安全的,是不会发生癌变的,癌变的息肉都是在1cm以上,所以大于1cm的息肉一般都是手术治疗,对于小于1cm的息肉可以继续观察。

胆囊息肉症状隐蔽性较强,不被人们发现,只有在B超体检时才发现,部分患者偶伴有右上腹疼痛并向右肩及右后背部放射、腹胀、口苦、咽干、恶心、呕吐、厌油、消化不良等症状,极少数患者伴有发热、黄疸。对人体影响主要表现在消化系统异常,肝功能异常,并有8-15%患者癌变。

专家指出,特别是那些常不吃早餐、饮食比较油腻、生活没有规律的人,要特别注意本病的发生。专家还提醒,部分胆囊息肉患者会出现腹泻、恶心、呕吐等类似肠胃疾病的现象,要做好鉴别。

以上就是对胆囊息肉的详细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经过手术治疗是可以被治愈的。综上所述,我们要了解胆囊息肉症状,对于此病还是尽可能的采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为好,才能将本病的病灶去除。

胆囊息肉的类型及分类

胆囊息肉是一种多发病,分为单发性胆囊息肉和多发性胆囊息肉两种,一般需要手术治疗。对于单发性胆囊息肉来说,如果息肉较小,手术切除后可能仅为胆固醇结晶。但假如确诊为多发性胆囊息肉,或体积较大的息肉,一般应考虑手术切除胆囊。否则,假如息肉恶变,成为胆囊癌,其预后极差,多数病人在发病数月内死亡。对于息肉较小,又不愿意手术者,应当严密随访,定期复查B超,如发生变化应尽早手术,现在胆囊切除可以做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动。近几年,随着B超检查的普及,临床发现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同时,因为胆囊息肉样病变可包含良性、恶性病变共20余种,患者常由于担心癌变而四处求医问药。那么,胆囊息肉到底是什么样的疾病呢?

胆囊息肉的类型及分类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表现形式包含很多病理类型,病理分类为非肿瘤与肿瘤性病变两大类,肿瘤性病变又分为良性和恶性。

1.非肿瘤性病变:其中以胆固醇息肉最为多见。国外19 9 5年报告,胆固醇息肉占胆囊息肉样病变的65%,国内报告的288例患者中胆固醇息肉占62.5%。其次为炎症性息肉、腺瘤样增生及腺肌瘤等。

(1)胆固醇息肉:胆固醇沉着是胆囊息肉的重要病因,胆固醇沉着于胆囊黏膜固有膜的巨噬细胞内,逐步向黏膜表面突起,促使黏膜上皮增生、罗-阿窦增多及肌层增厚而形成息肉。胆固醇息肉的病理特点为多发性小息肉,曾有胆固醇息肉74例病例报告显示:直径小于10mm者占9 7%,50%为多发性,平均3.09±3.31个(肿瘤性息肉多为单个病变,有临床鉴别意义)。胆固醇息肉质脆带细,易与黏膜分离,不伴有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也不含其他基质成分,即便伴有炎症也很轻微,到目前为止未见有癌变报道。

(2)炎症性息肉:为炎症刺激所致的一种肉芽肿,直径约5mm,单发或多发的广基性结节。其组成成分有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及慢性炎症细胞,息肉周围的胆囊壁有明显炎症,至今尚无癌变报道。

(3)腺瘤样增生: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为黄色质软的疣状物,直径约5mm,单发或多发。其组成成分为丰富的结缔组织中含平滑肌束及杯状细胞,其表面有上皮增生并伴有肠化生。腺样增生因黏膜上皮伸入肌层形成的罗-阿窦明显增多,窦口上常有狭窄,致窦内常有胆汁淤积、炎症或胆石嵌入,有癌变可能。

(4)腺肌瘤:存在黏膜上皮局部变化、肌纤维增生与局限性腺肌增生,故医学上又称为腺肌增生症,有弥漫型、节段型与局限性三种。腺肌瘤也是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也可能癌变。

2.肿瘤性病变:此类病变中以良性的腺瘤为主,恶性主要为胆囊癌。

(1)腺瘤:多为单发的有蒂息肉,外形可呈乳头状或非乳头状,恶变率约30%,癌变机会与腺瘤大小呈正相关。19 9 8年国外学者观察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时发现,其中9 4%直径<10mm,66%的患者年龄<60岁;而恶性胆囊息肉样病变88%直径>10mm,75%的患者年龄>60岁。研究认为,胆囊腺瘤的发病率很低,在1 0年内施行的12 153例胆囊切除中,仅81例为胆囊息肉样病变,只占0.7%,而其中是腺瘤的仅为9.6%;而同期人群中发现胆囊癌225例,占1.85%,可见本病虽有癌变的可能性,但对人群构成的威胁并不太大。

(2)腺癌:分为乳头型、结节型及浸润型。前两者为隆起性病变,直径约<20mm;而浸润型不属于胆囊息肉样病变,绝大多数直径>20mm。因此表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胆囊癌往往为早期,其中乳头型癌绝大多数限于黏膜和肌肉内,预后良好。

胆囊息肉增多怎么办

它主要由情志失调、饮食所伤、劳逸过度、感觉外邪等所致。胆囊息肉,手术是根治的方法,但并非所有胆囊息肉都需手术治疗.因其类型不同,大小不一,疾病转归亦不尽相同,因此其手术适应症各家掌握也不一致.

手术时机选择:胆囊息肉样病变术前有时难以定性.根据胆囊息肉样病变恶变可能性的高危因素我们提出下列手术指征:

(1)单发病变,大于10mm,蒂粗大者,尤其是位于胆囊颈部,年龄大于50岁.

(2)多发病变,伴有胆囊结石,有症状,年龄大于50岁.

(3)单发病变,小于10mm,无症状,年龄小于50岁,允许观察,随访;病变增大或形态有变化则应手术治疗.

(4)多普勒彩超检查病变有丰富血供提示为恶性新生物.

(5)CEA(肿瘤标记物),测值明显升高且除外其它胃肠道肿瘤者.

(6)胆囊息肉样病变,有明显症状且反复发作者.

(7)对直径小于5mm无症状病人应间隔3到5个月随访检查.一旦病变增大或症状明显亦须行手术治疗.

胆囊息肉样病变是什么意思

胆囊息肉是胆囊黏膜向胆囊腔内生长出一种突起的局限性病变。胆囊息肉样病变主要分为良性病变喝恶性病变。

良性非肿瘤病变主要包括包括胆固醇息肉/胆固醇沉着、与纤维发育不良相关的胆囊胆固醇沉着、胆囊腺肌增生症等。这类疾病占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绝大部分。

良性肿瘤性病变主要包括胆囊黏膜增生性真性息肉(也有人把它归为非肿瘤性病变)、胆囊腺瘤、血管瘤、神经源性肿瘤等等。

恶性肿瘤主要是胆囊腺癌。胆囊腺癌是一种恶性较高的肿瘤,在所有的胆囊息肉样病变中只有极少的一部分是胆囊腺癌。

胆囊息肉0.4cm怎么办

胆息肉,即胆囊息肉,胆囊息肉样病变是泛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状生长的所有非结石性病变总称。在中国,随着B超技术的广泛普及,胆囊息肉样病变检出率越来越高,其临床、病理特点和手术时机选择得到广泛的研究。如胆囊息肉大于1厘米时,最好先行手术治疗,以杜绝癌症的发生。

饮食疗法

胆息肉样病变患者应该注意饮食,食物以清淡为宜,少食油腻和炸,烤食物。保持大便畅通。多走动,多运动。并且要做到心胸宽阔,心情舒畅。如果能按照以上要求去做,并进行适当的饮食治疗,对胆囊息肉样病变能起到良好的防治作用。

胆息肉样病变的食疗方案:

乌僵薏四汤:由柴胡 、法夏、三棱各 9克,枳壳、乌梅、僵蚕、白芥子各 10克,薏苡仁3 0克,白芍、连翘各 15克,甘草 6克组成。水煎服,每日 1剂,煎服 3次 。或制成水丸,每次 9克,每日服 3次。一般 2— 3个月为一个疗程,重者需 2— 3个疗程。肝郁重者加青皮、香附、腹胀重者加厚朴,便秘者加生大黄,以瘀为主者加丹参、桃仁。

相关推荐

胆囊息肉切除能活几年

1、胆囊息肉切除能活几年 胆息肉对患者的伤害非常的大,胆囊息肉病变临床并不少见,一般认为手术是根治的方法,但事实上并非所有“胆囊息肉”都须手术治疗。因其病变类型不同,大小不一,疾病转归亦不尽相同。切除胆囊,不管任何一种手术方法,都容易引起息肉的移位再生、癌变,同时手术后有严重并发症,如食管反流性疾病、严重消化不良、严重腹泻、便秘等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免疫力会出现严重低下,一旦出现癌变,患者会在数月内死亡。值得一提的是最近研究表明,胆囊切除后有增加食道癌、胃癌、大肠癌发生率的可能性。 2、什么是胆囊息肉 胆

胆囊息肉的检查方法都有哪些

1.B超检查 这种胆囊息肉的检查中最为广泛使用的方法,由于具备无创伤等优点容易被患者接受。B超检查可以准确地显示息肉的大小、位置、数量以及胆囊壁的情况。有临床调查显示,B超对胆囊息肉的检出率为92.7%,特异性94.8%,假阳性5.2%,其检出的准确性明显高于CT,并且能清晰地显示息肉的部位、大小、数目及局部胆囊壁的变化,是一种简便可靠的胆囊息肉的检查方法。 2.三维超声成像 三维超声成像检查可以使胆囊具有立体感,有直视胆囊剖面的效果,可弥补二维显像某些不足,是常见的胆囊息肉的检查方法。该检查方法不仅可以

胆囊息肉 是什么

胆囊息肉病变是泛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样生长的胆囊良性病变。根据息肉的成因和成份又有多种区别。在我国,随着影像技术的提高,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检出率逐渐增加,目前认为,息肉的最常见并发症就是胆囊炎和胆囊息肉癌变。伴有症状的息肉,具有切除的必要性。同时,一般文献认为,如果息肉大于1cm或者短期内生长迅速,均有癌变的潜在风险,建议行手术治疗。

胆囊息肉常见的检查方法有哪几种

(1)B超检查。方法灵活、准确、无创伤、可重复、价廉、易为众多患者接受,能准确地显示息肉的大小、位置、数量、囊壁的情况。B超典型的表现为胆囊壁有点状、小块状、片状的强或稍强回声光团,其后多无声影,可见到球状、桑葚状、乳头状及结节状突出,甚至可显示出息肉的蒂。 B超对PLG检出率为92.7%,特异性94.8%,假阳性5.2%,准确性明显高于CT,认为BUS能清晰地显示PLG的部位、大小、数目及局部胆囊壁的变化,是一种简便可靠的诊断方法。 (2)三维超声成像。胆囊息肉三维超声成像可使胆囊具有空间方位的立体感,

在临床医学上息肉患者都有哪些症状表现

一、非肿瘤性病变:其中以胆固醇息肉最为多见。 1、胆固醇息肉:胆固醇沉着是胆囊息肉的重要病因,胆固醇沉着于胆囊黏膜固有膜的巨噬细胞内,逐步向黏膜表面突起,促使黏膜上皮增生、罗-阿窦增多及肌层增厚而形成息肉。 胆固醇息肉的病理特点为多发性小息肉。胆固醇息肉质脆带细,易与黏膜分离,不伴有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也不含其他基质成分,即便伴有炎症也很轻微,到目前为止未见有癌变报道。 2、炎症性息肉:为炎症刺激所致的一种肉芽肿,直径约5mm,单发或多发的广基性结节。其组成成分有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及慢性炎症细胞,息肉周

胆囊息肉样病变是什么意思 胆囊息肉样病变病因

1.胆固醇性息肉胆固醇性息肉是最常见的一种,是胆固醇沉着病的发展,当有胆固醇代谢异常时,胆固醇沉着在胆囊黏膜固有膜的巨噬细胞内,逐步向黏膜表面突起,黏膜上皮增生、增厚而形成以细蒂附着于胆囊、桑葚状的胆固醇性息肉。 2.炎症性息肉炎症性息肉是由炎症直接刺激胆囊黏膜所形成的炎症肉芽肿,呈灰白色或淡红色,单发或多发,广基,质较硬,是由毛细血管或纤维细胞和慢性炎症细胞组成。 3.胆囊息肉还包括腺肌瘤病胆囊腺肌增生症、腺瘤样增生也称增生性息肉、腺瘤本病,但上述三种胆囊息肉病变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

胆囊息肉的危害是什么呢

胆囊息肉是胆囊粘膜向胆囊腔内生长出来的一种容易引起突起性病变的疾病,早期的时候症状并不是太明显,因此这种疾病也是比较难发现的。慢慢地患者会感到右上腹部不适,通过B超检查可以发现息肉,临床发现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 胆囊息肉最主要的危害就是息肉容易发生癌变,一旦癌变的话肿瘤的生长速度是很快的,会对患者的性命产生威胁,另外这些人的内心也会留下极大的创伤,留下阴影。不过多发性胆囊息肉多数是由胆囊壁上皮细胞的基底膜内有胆固醇沉积的胆固醇沉着症,它是胆囊息肉的良性病变,很少发生癌性改变。 另外还有少

胆囊息肉可怕吗

1、胆囊息肉可怕吗 癌变率高。胆囊息肉的致命杀伤力在于突发癌变。因形成的胆囊息肉的性质不同,癌变率逐渐增高。而在癌变中或癌变后,许多胆囊息肉患者没有不适的感觉,不知不觉癌变,这也是胆囊息肉最可怕的特点。 具有隐蔽攻击性。强胆囊息肉多无症状,85%以上的患者都是在例行体检中发现。在检查上,3-4MM以下的息肉在CT和核磁共振中难以发现或常常漏诊。无症状型胆囊息肉给人们造成的假象是不痛不痒、身无百病、无须治疗,而当症状并发或性质改变时,往往给患者造成意想不到的痛苦和无可挽回的伤害。 发病率逐渐增高。随着人类饮

是否患胆囊息肉患者均需手术治疗

胆囊息肉样病变是指来源于胆囊壁并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病变,包括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胆囊腺肌增生症和胆囊腺瘤,前三者为非肿瘤性息肉,后者为肿瘤性息肉,可恶变,被认为是癌前病变。 胆囊息肉患者一般没有明显临床症状,小部分患者有右上腹痛,可向右肩背部放射,上腹饱胀,消化不良等消化道症状。绝大部分患者因B超体检发现而诊断本病。 是否患胆囊息肉患者均需手术治疗?目前医学专家一致认为只要具备以下一项者,就有手术指征:1.有右上腹痛、上腹饱胀等消化不良症状。2.息肉大于10mm。3.超声怀疑胆囊恶性肿瘤。4.息肉基

胆囊息肉的治疗

胆囊息肉病变临床并不少见,手术是根治的方法,但并非所有胆囊息都需手术治疗。因其病变类型不同,大小不一,疾病转归亦不尽相同,因此其手术适应症各家掌握也不一致。 手术时机选择: 胆囊息肉样病变术前有时难以定性。 根据胆囊息肉样病变恶变可能性的高危因素我们提出下列手术指征: 1单发病变,大于10mm,蒂粗大者,尤其是位于胆囊颈部,年龄大于50岁。 2多发病变,伴有胆囊结石,有症状,年龄大于50岁。 3单发病变,小于10mm,无症状,年龄小于50岁,允许观察、随访;病变增大或形态有变化则应手术治疗。 4多普勒彩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