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宝宝什么时候不用尿布 排尿神经调控15岁才发育完成

宝宝什么时候不用尿布 排尿神经调控15岁才发育完成

每个孩子的发育有快有慢,通常膀胱排尿神经调控大约要到15岁才会发育完成;因此,在这年龄层之前的孩子,确实有人会因为神经调控不好,而有尿床的情形发生。

月子里要给孩子把尿吗

案例分析:

女士的母亲从外孙出生的第三天就开始给他把尿了。刘女士出了月子,她也在母亲的教导下学着给儿子把尿。然而,儿子似乎很不配合,每次把尿,他都哭得“哇哇”叫。

刘女士不忍心让儿子哭,就决定不再把尿了,白天给儿子用尿布、晚上用纸尿裤。刘女士的做法,立刻遭到母亲的强烈反对。母亲说:“孩子越早把尿越好,可以从小养成定时排尿的好习惯。小时候不把尿,长大了老尿床。”

把尿,不能帮孩子建立自主排尿功能

早把尿,能帮孩子养成定时排尿的好习惯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婴幼儿自主排尿功能要随着神经系统、尿道括约肌等的发育而逐步完善。

人之所以可以自主排尿,是因为膀胱积存的尿液满了,就会发出需要排尿的信号,这个信号通过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大脑负责这个部分的中枢就会下达打开尿道括约肌的信号,信号到达,括约肌放松,完成一次排尿。

婴儿的尿道括约肌、肛门括约肌要在3岁左右才能完全发育成熟,而这是人控制便尿的生理基础之一。所以,在此之前,孩子是没有能力完全控制排尿排便的。1岁以前,与其说把尿是训练孩子,不如说是训练家长找到孩子比较容易排尿的时间,比如吃奶后5~15分钟、睡醒后。失败的排尿训练在1岁前比比皆是,后果是孩子完全不知道根据便意排尿,只知道根据“被把”这个动作来反射性排尿。比如经常听到很多家长抱怨说,孩子晚上不能安睡,非要把一泡尿才能接着睡,甚至白天都不把不尿,只知道因为憋尿而哭闹。

太早把尿,可能造成肛脱、肛裂、尿频

太早把尿,不仅不能帮孩子更早建立自主排尿功能,反而危害多多。

对1岁以下的孩子进行把尿训练,如果掌握的时间不对,很容易引起孩子抗拒,反而给以后的如厕训练带来困难。此外,由于把尿不容易掌握时机,把尿时间长了,孩子的肛门周围压力加大,会对娇嫩的肛门括约肌造成损伤。

专家指出,局部频繁把便,婴儿会频繁用力,加上自身控制肛门括约肌的韧带相对松弛,非常容易造成直肠黏膜经肛门突出的现象,也就是脱肛。脱肛又会造成婴儿排便时部分梗阻,增加排便费力程度,这又容易引发肛裂。中国人痔疮发病率高,与幼时接受把尿、把便有一定的关系。

此外,如果家长频繁地给孩子把尿,会让孩子对大人的指令产生条件反射尿尿,非膀胱充盈刺激括约肌而反射排尿,孩子由于缺乏憋尿的经历,其膀胱括约肌得不到锻炼,会导致膀胱容量小、憋不住尿,反而容易尿频。

1岁半以后,适合进行坐便训练

孩子能够接受排便训练的前提是:1.能感到排便到身上不舒服;2.对坐便器和排便产生联系;3.孩子有能力使用坐便器。一般来说,宝宝长到一岁半以后,都能灵活地坐、站、走、蹲、起,这说明他们的肌肉、神经已有了一定的发育,加之宝宝也能听懂大人的指示了,所以此时开始训练坐便如厕比较合适。

可以准备一个适合孩子使用的马桶,当孩子表达便意时,建议他到马桶那儿去处理,但不要催促孩子或期望孩子马上排便,如果孩子做到了,应表扬;如果反抗,不要强求孩子。慢慢地,孩子就会养成如厕的习惯。

需要提醒的是,男孩有段时间开始喜欢站着尿,而且乱尿,或看自己哪次尿得远。这是男宝宝的好奇心所致,父母不要责备,要抓住这一时机引导男宝宝站着尿。

从尿尿判断小宝宝的健康

一、频繁&断续尿尿都是正常现象

妈咪:辉辉妈咪

宝宝:小辉辉(1岁6个月)

小辉辉现在1岁多了,吃得喝得睡得,身体状况不错。因为是第一胎,所以我们真把他当做宝来细心照料,看着他一天天健康成长,我们心里见着就高兴,也算是有个安慰。

小辉辉出生这么久没怎么生病,除了之前我们搞的“糊涂病”。之前我休了个长假,那几天都是我来带他,我发现刚给他换上新的纸尿裤,不一会儿去摸一摸,纸尿裤又湿了,而且那还装着不少的尿。我就奇怪了——为什么他嘘嘘这么频繁呢?没喝多少水,才换纸尿裤多久啊!

一次,正当我要给他换纸尿裤,他突然就嘘嘘了,那水“想出未出”的样子,好像他在忍着的感觉,断断续续,我就担心起来了——不会是尿道先天有什么问题吧?但是看看宝宝的神情,又好像一切都正常的样子!纠结的我,最后还是带宝宝去看医生了,幸好,原来只是自己搞出来的“糊涂病”——医生说小宝宝嘘嘘频繁或者断断续续,都是正常的!

小编提示:宝宝尚未发育完全,负责嘘嘘的一些肌肉、神经由于未发育成熟,所以功能上会有所欠缺,这是正常的。如宝宝嘘嘘频繁,这是因为膀胱肌肉尚未发育成熟,控制储尿排尿的力量较小,膀胱储存不了很多尿量,只好增加排尿的次数。也因为宝宝排尿功能发育的不完善,宝宝嘘嘘时会有断断续续的现象。但随着宝宝成长,这些现象就会慢慢消失了。

PS:出生第一年的宝宝每天的排尿次数一般在15-20次左右,到2岁以后,就会减少到每天5-8次了。

一岁以下的孩子最好不要把尿

把尿,不能帮孩子建立自主排尿功能早把尿,能帮孩子养成定时排尿的好习惯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婴幼儿自主排尿功能要随着神经系统、尿道括约肌等的发育而逐步完善。

人之所以可以自主排尿,是因为膀胱积存的尿液满了,就会发出需要排尿的信号,这个信号通过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大脑负责这个部分的中枢就会下达打开尿道括约肌的信号,信号到达,括约肌放松,完成一次排尿。

婴儿的尿道括约肌、肛门括约肌要在3岁左右才能完全发育成熟,而这是人控制便尿的生理基础之一。所以,在此之前,孩子是没有能力完全控制排尿排便的。1岁以前,与其说把尿是训练孩子,不如说是训练家长找到孩子比较容易排尿的时间,比如吃奶后5-15分钟、睡醒后。失败的排尿训练在1岁前比比皆是,后果是孩子完全不知道根据便意排尿,只知道根据“被把”这个动作来反射性排尿。比如经常听到很多家长抱怨说,孩子晚上不能安睡,非要把一泡尿才能接着睡,甚至白天都不把不尿,只知道因为憋尿而哭闹。

太早把尿,可能造成肛脱、肛裂、尿频太早把尿,不仅不能帮孩子更早建立自主排尿功能,反而危害多多。

对1岁以下的孩子进行把尿训练,如果掌握的时间不对,很容易引起孩子抗拒,反而给以后的如厕训练带来困难。此外,由于把尿不容易掌握时机,把尿时间长了,孩子的肛门周围压力加大,会对娇嫩的肛门括约肌造成损伤。

局部频繁把便,婴儿会频繁用力,加上自身控制肛门括约肌的韧带相对松弛,非常容易造成直肠黏膜经肛门突出的现象,也就是脱肛。脱肛又会造成婴儿排便时部分梗阻,增加排便费力程度,这又容易引发肛裂。中国人痔疮发病率高,与幼时接受把尿、把便有一定的关系。

此外,如果家长频繁地给孩子把尿,会让孩子对大人的指令产生条件反射尿尿,非膀胱充盈刺激括约肌而反射排尿,孩子由于缺乏憋尿的经历,其膀胱括约肌得不到锻炼,会导致膀胱容量小、憋不住尿,反而容易尿频。

1岁半以后,适合进行坐便训练崔玉涛指出,孩子能够接受排便训练的前提是:1.能感到排便到身上不舒服;2.对坐便器和排便产生联系;3.孩子有能力使用坐便器。一般来说,宝宝长到一岁半以后,都能灵活地坐、站、走、蹲、起,这说明他们的肌肉、神经已有了一定的发育,加之宝宝也能听懂大人的指示了,所以此时开始训练坐便如厕比较合适。

可以准备一个适合孩子使用的马桶,当孩子表达便意时,建议他到马桶那儿去处理,但不要催促孩子或期望孩子马上排便,如果孩子做到了,应表扬;如果反抗,不要强求孩子。慢慢地,孩子就会养成如厕的习惯。

需要提醒的是,男孩有段时间开始喜欢站着尿,而且乱尿,或看自己哪次尿得远。这是男宝宝的好奇心所致,父母不要责备,要抓住这一时机引导男宝宝站着尿。

宝宝尿床怎么办

虽然尿床是孩子的“特权”,但这项权利却是有“有效期”的。正常排尿机制在婴儿期由脊髓反射完成, 以后建立脑干-大脑皮层控制,至3岁时已能控制排尿。医学上把儿童3岁以后不能自主控制的排尿称为“遗尿症”,可分为夜间遗尿和白天遗尿,所以一般如果3岁以上的宝宝还在尿床,次数达到一周三次以上,就不正常了。

造成孩子尿床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发育迟缓、睡眠不正常、遗传因素、心理因素以及疾病等的影响。所以,宝宝在超过三岁后仍是老尿床的话,就应该带孩子到医院请专业的医生诊断,以排除是否因疾病或发育的原因所造成的,以便及时治疗。如果各项检查都是正常的,那就说明宝宝的尿床只是功能性的、暂时性的,家长可以不必太过于忧心忡忡。

那么,在排除了发育或疾病的因素外,爸爸妈妈该如何让宝宝在尿床的“有效期” 内逐步学会自己上厕所,顺利度过这个“特权期”呢?

1.婴幼儿时期:这个时候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健全,对尿意的反应能力和控制能力有限,所以很容易发生尿床,但随着各器官发育的逐渐完善,尿床问题一般都会慢慢消失,所以家长不必太过于担心。

2.1岁半以前:孩子的身心开始慢慢发育,但发育还是比较有限的,一岁半以前的婴幼儿,尿道外括约肌尚未发育成熟,控尿功能还相对较差,所以尿床和尿裤子还是无法避免的。有些家长可能会在这个时期就开始着急训练孩子上厕所了,其实,一岁半前的孩子脑部发育还不够成熟,以此为基础的认知能力与语言发育还不完善,还不能承受复杂的自控训练,在此阶段过于强求,可能会造成宝宝的心理负担,使亲子间关系变紧张。不过,在宝宝还没有学会理解排便前,爸爸妈妈也可以开始在这个时期,当看到他们尿湿裤子时,就有意识地告诉他说“宝宝尿尿了”,让他更好地理解尿尿的含义。

3.待孩子长大到1岁半之后,神经已经有了一定的发育,能够听懂大人的指示,也能了解去厕所的含义了,那么,这个时期爸爸妈妈就要开始有意识地训练宝宝上厕所了。训练的方法可以参考以下几种:

1)平时爸爸妈妈应细心地观察孩子,如果看到孩子在玩耍的时候突然不动了,或是摸着自己的腹部,或是哭闹起来,这可能就是宝宝发出尿意的信号了。那么,这个时候,爸爸妈妈可以把孩子牵到厕所,指着便盆问她:“宝宝,你是不是要尿尿了呀?” 如果孩子点头,爸爸妈妈便可以教她怎么脱下裤子自己尿尿,如果宝宝顺利地完成了排尿,要记得给她鼓励和称赞;如果宝宝一时没控制住,尿湿了裤子,爸爸妈妈也不应该大声责骂,以免让宝宝幼小的心灵有了挫败感,而是应该告诉她如果下次想尿尿时,一定要及时告诉爸爸妈妈;如果宝宝有了尿意,但到了厕所又一时排不出来时,爸爸妈妈也可以口头发出“嘘嘘”的声音,来刺激孩子的尿意。

2)训练膀胱功能:宝宝的膀胱,一般可容纳300毫升左右的尿液,白天的时候,可以训练孩子尽量延长两次排尿间隔时间, 使膀胱容量逐渐增大,促使尿量储备增加。

3)建立条件反射:首先,父母应该观察孩子每天会发生遗尿的时间,掌握规律后在宝宝发生遗尿前半小时左右,把孩子唤醒去排尿,但这里需要注意的几点是:第一,晚上把孩子叫醒去排尿时,一定要保证孩子是处于清醒状态的,因为如果孩子晚上被叫醒起来排尿时还是迷迷糊糊的话,往往小便还是会尿得不够干净,半夜就容易尿床。其次,孩子被叫醒后,一定要让他到洗手间去小便,决不能让孩子尿在床旁的痰盂里,因为上厕所小便,一方面可以让孩子在从床边走到厕所的时候更清醒一点,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孩子建立起到厕所小便的良好习惯。最后,叫的时间上要把握好,叫得次数太多,孩子膀胱得不到扩张,产生不了明显尿意,叫得太早,孩子也还没尿意,叫得太迟,孩子已经尿床了。

4)孩子尿床后,父母最好“一笑而过”,淡然处之,切不可斥责、挖苦或打骂,也尽量不声张,以消除孩子怕羞、紧张的情绪及维护孩子的自尊心。

两岁宝宝夜晚是否需要把尿

支持

晚上用尿不湿,妈妈宝宝都好睡

初为父母的家长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老人反对给宝宝用尿不湿,而是坚持给宝宝用尿布。可年轻的父母看着堆在床边五颜六色的尿布,心里想:我才看不上这些尿布呢!尽管小时候你们给我用的就是这些。但现在条件好了,为何不让宝宝干净漂亮点?经过协商,父母会采取折中的办法:宝宝晚上用尿不湿,白天用尿布。其实,晚上是否用尿不湿,还要分具体情况。

宝宝不爱把尿就别把

都说女人“作”,是否有的宝宝也“作”呢?有的宝宝因为紧张,一把尿就哭闹、打挺,妈妈为宝宝把尿,宝宝偏不尿,等妈妈把宝宝放回床上反而尿了,即使用玩具分散宝宝的注意力也并不总是奏效,这时尿不湿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宝宝尿的次数太多

2岁以内的宝宝膀胱容量小,功能尚未发育完全,所以晚上排尿次数较多,妈妈每晚为宝宝换7~10次尿布并不少见,每天早上尿布总是堆成小山。到了阴雨天,洗过的尿布老是不干,还有味道,这时就显出尿不湿的必要性了。如果妈妈们实在担心宝宝得“红屁股”,可以在深夜再给宝宝换上,次日一早脱掉。

宝宝睡眠质量不好

许多宝宝跟上班族一样晚上睡眠质量不好,不是惊醒就是哭闹,而把尿导致宝宝睡眠中断就是原因之一。经历过高频率或长时间夜间睡眠中断的宝宝,很难再次入睡,而使用尿不湿能明显改善宝宝的睡眠质量,延长不间断睡眠的时间。

睡眠质量对于宝宝大脑和身体的发育至关重要,所以只要经济条件允许,晚上可以用质量过硬的尿不湿,定时更换即可。另外,有统计说,在美国,大小便训练居儿童虐待起因的第二位。倘若宝宝不喜欢把尿,父母则不必强行训练宝宝。

如何挑选尿不湿

吸水性要好尿液吸收快,可以减少尿液与皮肤接触的时间,减少宝宝患尿布疹的概率;吸收多,可以减少更换频率,少打扰睡眠中的宝宝。

质感柔软宝宝皮肤娇嫩,如果尿不湿不够柔软,容易与宝宝的皮肤发生摩擦,引起小屁屁变红,甚至被磨破。

轻薄透气如果透气性差,宝宝的尿液存在尿裤中,分解后产生氨,极易造成“红屁股”。

裁剪合身尿不湿的尺寸和裁剪设计须符合宝宝的体型,妈妈最好先买小包装,试穿几次,找到适合的品牌。妈妈也可以挑选具有透气腰带和腿部裁高设计的尿不湿,让宝宝的皮肤尽量接触到空气,散出湿气,有助预防尿布疹。

2岁的孩子需要用尿不湿吗

初为父母的家长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老人反对给宝宝用尿不湿,而是坚持给宝宝用尿布。可年轻的父母看着堆在床边五颜六色的尿布,心里想:我才看不上这些尿布呢!尽管小时候你们给我用的就是这些。但现在条件好了,为何不让宝宝干净漂亮点?经过协商,父母会采取折中的办法:宝宝晚上用尿不湿,白天用尿布。其实,晚上是否用尿不湿,还要分具体情况。

●冬天的夜晚还是尿不湿更好

在寒冷的冬季,晚上给宝宝用尿不湿,就不用父母半夜爬起来为宝宝把尿,既避免宝宝着凉,父母和宝宝还能睡个安稳觉。但这不意味着父母可以偷懒,别忘了定时更换尿不湿,晚上最好每隔6小时左右换一次。买尿不湿时一定要选有口碑的品牌,使用透气好的产品。

●宝宝不爱把尿就别把

都说女人“作”,是否有的宝宝也“作”呢?有的宝宝因为紧张,一把尿就哭闹、打挺,妈妈为宝宝把尿,宝宝偏不尿,等妈妈把宝宝放回床上反而尿了,即使用玩具分散宝宝的注意力也并不总是奏效,这时尿不湿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宝宝尿的次数太多

2岁以内的宝宝膀胱容量小,功能尚未发育完全,所以晚上排尿次数较多,妈妈每晚为宝宝换7~10次尿布并不少见,每天早上尿布总是堆成小山。到了阴雨天,洗过的尿布老是不干,还有味道,这时就显出尿不湿的必要性了。如果妈妈们实在担心宝宝得“红屁股”,可以在深夜再给宝宝换上,次日一早脱掉。

●宝宝睡眠质量不好

许多宝宝跟上班族一样晚上睡眠质量不好,不是惊醒就是哭闹,而把尿导致宝宝睡眠中断就是原因之一。经历过高频率或长时间夜间睡眠中断的宝宝,很难再次入睡,而使用尿不湿能明显改善宝宝的睡眠质量,延长不间断睡眠的时间。

睡眠质量对于宝宝大脑和身体的发育至关重要,所以只要经济条件允许,晚上可以用质量过硬的尿不湿,定时更换即可。另外,有统计说,在美国,大小便训练居儿童虐待起因的第二位。倘若宝宝不喜欢把尿,父母则不必强行训练宝宝。

宝宝多大不会尿裤子 宝宝多大可以不尿床

3岁以后宝宝神经系统发育逐渐完善,对排尿控制力增强,多数孩子已经不会再尿床,或者只是偶尔有尿床现象。

我国学者对3344名中国儿童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50%的儿童在3岁时停止尿床,93%的儿童5岁停止尿床。

外国学者对美国10960名儿童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5岁儿童夜间遗尿的发生率为33%,8岁儿童为11%,11岁儿童为7%。

妈妈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宝宝尿床

婴幼儿尿床,一般情况下,并不是什么大事,也不是什么病症。婴幼儿时期,由于智力未发育完全,排尿的正常习惯尚未养成,所以会出现偶尔尿床的情况。

2岁以后,如果宝宝一个星期尿床超过3次以上,就说明没有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可以适当进行行为治疗。但是,如果宝宝5周岁以后还尿床,且这种行为每周多达2次以上,才能算做“遗尿”病症,这种情况必须去医院进行治疗。

宝宝尿床原因很多,但因病引起的遗尿只占很小的比例。绝大多数宝宝的尿床与精神因素、卫生习惯、环境因素等有关。随着宝宝年龄的增大,神经功能、膀胱括约肌等身体机能逐渐发育,加之父母的良好引导,尿床会慢慢改善。

宝宝能否自主大小便,与妈妈的养育方式、日常训练有关。从小没有把过尿,一直带着纸尿裤的宝宝,到了1周岁以后,有便意的时候,他会向妈妈寻求帮助。这个时候,住楼房的家庭可以把宝宝带到马桶上,然后扶住宝宝,让他大小便。住平房的家庭,公厕比较远的话,可以给宝宝准备一个专门用来大小便的小塑料桶,宝宝有了便意,妈妈就带宝宝去家里较隐蔽的地方,坐在小塑料桶上方便。

如果宝宝一尿床妈妈就斥责宝宝,甚至在睡觉前吓唬宝宝:“晚上敢尿床,我就把你扔出去!”那么,宝宝精神紧张,越害怕尿床,越是尿床。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小便是受中枢神经系统控制的条件反射,一旦尿床受到了严厉斥责,宝宝就会有意识地憋尿。现代医学研究指出,人能抑制尿的排放,是在脑神经支配下,靠膀胱内括约肌逼尿肌的协调作用形成的结果,在幼儿憋尿意念的作用下,会形成人为的尿潴留。憋尿后,尿在膀胱内停留时间过长,尿中有毒物质被肾小管重新吸收,会加重肾脏的负担。

如果经常憋尿,小便次数减少,清除作用就会减弱,就会造成细菌肆意生长繁殖,女孩还容易引起括约肌系统感染,时间过长,末梢神经就会因过分紧张而出现麻痹,使人失去排尿感。久而久之,会产生膀胱颈梗阻,出现排尿困难、漏尿、尿失禁等症状。

  

相关推荐

一岁以下的孩子最好不要把尿

人之所以可以自主排尿,是因为膀胱积存的尿液满了,就会发出需要排尿的信号,这个信号通过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大脑负责这个部分的中枢就会下达打开尿道括约肌的信号,信号到达,括约肌放松,完成一次排尿。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儿科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玉玮在微博上指出,婴儿的尿道括约肌、肛门括约肌要在3岁左右才能完全发育成熟,而这是人控制便尿的生理基础之一。所以,在此之前,孩子是没有能力完全控制排尿排便的。1岁以前,与其说把尿是训练孩子,不如说是训练家长找到孩子比较容易排尿的时间,比如吃奶后5-15分钟、睡醒后。失败的排尿

晚上多次换尿布影响婴儿睡眠

一份针对中国婴儿睡眠习惯进行的研究报告最新公布显示,晚上多次更换尿布影响婴儿睡眠质量,从而导致宝宝白天情绪不佳、母婴之间互动质量下降。 这份关于“使用布尿布和纸尿裤的中国婴儿睡眠质量以及认知行为的比较研究”由北京儿童医院刘玺诚教授、美国杜克大学认知发育实验室Patricia Bauer教授以及智利大学睡眠及功能神经生物学实验室P.Peirano博士等多位专家和帮宝适联合展开,研究小组跟踪了1075名2到9个月的正常健康婴儿,进行了大约6800次临床式家访,在中国8个不同城市进行了2年的研究。该项研究第一次

如厕训练注意事项

1、要让宝宝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你不能加速这个进程,只能观察和诱导。 2、让宝宝自己决定是否需要排便,你可以给他提醒和建议,但决不能强迫。 3、用自然而豁达的态度对待宝宝不能自控大小便,这是每一个宝宝成长过程中的必由阶段,更不要流露出厌恶的态度。 4、一旦发现宝宝有要大小便的表示,一定要迅速做出反应,不能拖延,因为宝宝只能自我控制很短的时间。 5、每当宝宝能自己控制住大小便时,应及时表扬,让他产生一种自豪感。 宝宝如厕前的四大误区预防 1、如厕训练赶早不如赶巧 很多新手妈妈受老一辈的育儿观念影响,认为让宝

中外婴儿尿布使用大比拼

尿布与排泄护理 可以说,中国妈妈除了进口奶粉,其次青睐的就是进口纸尿裤了。一般,中国妈妈在早教专家的呼吁和传统经验的影响下,在宝宝1岁左右便对他们进行如厕训练。同时,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近年来,年轻的妈妈逐渐放弃传统的棉尿布而给宝宝穿上一次性、吸水性和透气性超强的纸尿裤。 相反,外国妈妈们大多会等到宝宝2岁左右才开始训练宝宝自己使用便盆。因为在她们看来,2岁以前的宝宝还完全没有能力控制自己的大小便,所以她们更愿意遵从宝宝的自然发展规律而不去人为地干涉宝宝的排泄活动。同时,在环保意识的驱动下,越来越多的外国

一岁以下的孩子最好不要把尿

人之所以可以自主排尿,是因为膀胱积存的尿液满了,就会发出需要排尿的信号,这个信号通过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大脑负责这个部分的中枢就会下达打开尿道括约肌的信号,信号到达,括约肌放松,完成一次排尿。 婴儿的尿道括约肌、肛门括约肌要在3岁左右才能完全发育成熟,而这是人控制便尿的生理基础之一。所以,在此之前,孩子是没有能力完全控制排尿排便的。1岁以前,与其说把尿是训练孩子,不如说是训练家长找到孩子比较容易排尿的时间,比如吃奶后5-15分钟、睡醒后。失败的排尿训练在1岁前比比皆是,后果是孩子完全不知道根据便意排尿,只

宝宝把尿坏处多你还敢把尿吗

1.易造成宝宝肛门的括约肌松弛!婴儿的尿道括约肌,肛门括约肌,要在3岁左右才完全发育成熟。这是人控制便尿的生理基础。在此之前,宝宝是没有能力完全控制排便排尿的。我们能看到一些老人们为了省下尿片钱而又不把地方搞脏,由于无法准确判断宝宝什么时候会排泄就会频繁地给宝宝把屎把尿,一直抱着宝宝“嘘嘘嘘”地硬要宝宝拉出来为止,而且每次拉出来的时候就会说:“你看,宝宝真的是有尿的。”殊不知,这有可能是因为括约肌已经松弛了,宝宝更难去控制自己排便排尿了。 2.易造成宝宝脱肛和肛裂一些老人经常会不在乎地说:“你们以前也是我

孩子不能憋尿,这是病吗?

【你来提问】 重庆思思妈:孩子想撒尿,经常还没等裤子脱好马上就尿了,根本憋不住,这是病吗? 【小编支招】 说起憋尿这个话题,我要先提一件有趣的事。有时小姐妹们一起逛个街喝个茶,有的朋友频频的找厕所,几乎每半小时或一小时一趟,我却几乎自始至终都可以省去跑厕所这一段,我跟她们说我肥水不流外人田。把这当个笑话说给老妈听,你们猜我妈怎么说?我妈无比自豪滴说,我生完你坐月子时候第一次喝水用瓢喝的啊,都说这样孩子的膀胱比较大,可以憋尿。(不要笑话我妈没文化啊哈哈,她老人家的经典语录都可以编排一本书了。) 言归正传,既

宝宝把尿好不好 太早给宝宝把尿的坏处

支持把尿的人也认为:妈妈不必一天24小时都给宝宝把尿,可以在白天不外出的时候给宝宝把尿,其他时间给宝宝尿布。但是,这可能会让宝宝感到混乱。事实上,妈妈越是始终一致地坚持给宝宝把尿,妈妈成功的几率就越高。如果妈妈已经重新上班了,家里请了保姆,你得说服保姆能够坚持给宝宝把尿。所以无论如何,妈妈都得为此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 儿童发育专家说,宝宝在12个月大之前,无法控制自己的膀胱和排便机制,而且在18个月大之前,也才只有一点点的自控能力。虽然每个宝宝都是不同的,但是,在满18个月大之前,大多数宝宝都无法自己有

新生宝宝尿多正常吗

一天,诊室里来了一个小“病人”,出生只有10天,因为妈妈还在坐月子,所以,“病人”是由爸爸抱着来的。医生看了一眼躺在爸爸怀里的小宝宝,孩子面色红润,神态安详,睡得挺香的,就向家长了解病情。 原来,孩子出生头几天,排尿还是正常的,一天大约5~6次,可出院回到家不久,不知怎的,小便一下子就多起来,一天竟达20多次,有时尿在尿布上似乎还带点红色。其他倒是未发觉有什么不妥。 因为小宝宝她妈前年得过肾盂肾炎,那时也有尿频、尿急的情况,一天小便也是十几二十次,但当时已及时治好。新上任的妈妈看到宝宝的情况非常焦急,担心

尿不湿多久换一次

宝宝从出生开始就不断的成长,换尿不湿的频率应逐渐递减。新生儿由于体内器官发育不完全,要勤换纸尿裤,一般来说白天每两小时换一次,晚上四小时左右换一次。这个时间可以与妈妈们喂奶的时间协作安排,喂奶之后15到30分钟宝宝就会排尿,这个时候换尿不湿最适宜,这样安排换尿不湿的时间可一直到宝宝六个月。 如果孩子没有弄脏尿不湿,也建议两个小时左右换一次,特别是夏天宝宝排汗加多。 除了宝宝在睡觉前要检查尿不湿是否干爽,睡醒后要换下尿不湿以外,带宝宝外出前千万不要忘记更换干净的尿不湿。 宝宝六个月以后,妈妈们已经基本掌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