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阳虚用针灸治
肾阳虚用针灸治
我今年78岁,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多种疾病,今年夏天,因肺气肿到中医院的针灸科接受冬病夏治贴敷治疗。医生看到我因脚痛、脚踝肿胀,走路困难,就建议我针灸治疗。开始我不相信针灸的疗效,直到脚冷脚痛导致无法行走,才不得不进行针灸治疗。
仅仅治疗了6次,我的脚不冷不痛,肿胀感也消失了。后来医生得知我因前列腺增生憋不住尿,又给我加了几个穴位。这样,前列腺增生的症状也得到了缓解。医生说我是因肾阳亏虚才引起以上的症状,针灸治疗效果快且好。
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针灸科副主任医师赵俐黎说,针灸治病与中医开汤药一样,也需要辨证。证辨得准,效果就好。这位病人患有心血管病等多种疾病,时间长了,久病多虚,属于肾阳亏虚,水湿内停,所以出现出现下肢浮肿、脚痛、小便淋漓不尽等症状。这类人群从腰部往下,包括膝盖和脚,特别怕冷,尤其是冬天。根据中医理论,选用肾俞、命门、关元、气海等温补肾阳的穴位,使用艾条灸和温针灸的方法疏通经脉,驱散寒气,就很容易见效。
需要提醒的是,天气变凉后,肾阳虚的人容易感冒,要注意保暖,平时可以吃中成药金匮肾气丸调理一下。食物中山药、韭菜、麻雀肉等,都有温补肾阳的作用。
脚怕冷怎么办呢
肾阳虚西医治疗:
肾阳虚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及辅助治疗。可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左归丸等方剂治疗。
肾阳虚的食疗方法
1、海参、枸杞、山药、大枣、核桃仁、羊肉、狗肉、韭菜,这些食物多吃。
2、鳖甲汤、鲫鱼海参汤、肉苁蓉泡酒。
3、阿胶配山药、人参、海参。
肾阳虚中医治疗:
中药治疗肾阳虚,主要配方中采用牛膝、车前子、肉桂、熟地黄、巴戟、枸杞、淫羊藿、山茱萸。
针灸
体针:关元、次髎、复溜、命门。施补法,留针30分钟,或加温针灸3~5分壮。
艾灸:气海、肾俞、三阴交、足三里、艾炷灸3~9壮,或艾条温和灸,每穴3~5分钟。
耳针:取耳穴肾、膀胱、皮质下、内分泌、外生殖器,白芥子理压,胶布固定,每天按压3~4次。
推拿
兜肾囊:盘膝端坐,解衣调息,将双掌搓热,然后左手兜肾囊(阴囊),梢向上用力,右手摩擦气海、关元部位,兜擦81次,再左右手调换,再兜擦81次。
摩肾俞:临睡前坐于床,解衣垂手,略作纳呆闭口,舌抵上颚,目视顶门,提缩肛门,数十次,然后两掌贴于肾俞穴、中指正对命门穴,作环形摩擦120次。
摩涌泉:端坐或单盘坐,双手擦热,一手握持足趾,另一手施摩涌泉穴,不计其数,以热为度,左右手互换,再加上法施摩另一边涌泉穴。
命门的针刺方法 命门常用配伍疗法
1.配肾俞,气海,中极,太溪,针刺补法,可灸,温补肾阳,化气行水,治疗肾阳亏虚,水湿不化之遗尿,尿频,癃闭,小便不利,水肿等。
2.配肾俞,脾俞,天枢,足三里,针刺补法,可灸,温肾健脾,治疗脾肾阳虚之泄泻,痢疾。
3.配肾俞,志室,气海,三阴交,针刺补法,补益肾气,固涩精关,治疗肾虚遗精。
4.配俞阴陵泉,太溪,针刺补法,温肾培元,固本止带,治疗肾虚带下。
5.配合谷,间使,中极,三阴交,针刺泻法,益气行血,通经止痛,治疗气滞血瘀之月经不调,痛经,崩漏等。
6.配肾俞,百会,足三里,针刺补法,补益心神,治疗肾虚髓海不充之头晕,神经衰弱。
7.配肾俞,腰阳关,委中,太溪,针刺补法,补肾壮腰,治疗肾虚腰痛。
8.配脊中,身柱,大椎,后溪,委中,针刺平补平泻法,通经止痛,治疗经气不利之脊强痛。
脾肾阳虚针灸什么穴位
可以艾灸脾俞、胃俞、肝俞、肾俞、命门、中脘、足三里、天枢、太溪、照海、阴陵泉。
针对湿气重的可艾灸,丰隆、阴陵泉;艾灸的时间要根据灸量来定,时间一般在15到20分钟就可以了。如果有热证表现的可暂停使用,多喝水,等热证表现消退后再灸。3天一次。
可以选取涌泉、足三里、关元、内关(取内关穴的原因是因为你还有失眠健忘的症状)四个穴位,每天艾灸30到40分钟,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坚持一段时间,效果当会显着。
艾灸对人体无任何副作用,也不会影响药效,脾肾阳虚证以脾肾阳虚、阴寒内盛为特征。神阙穴,即肚脐,是人体任脉上的要穴能温肌散寒、活络。
针灸三焦俞注意事项 三焦俞配伍疗法
1、配脾俞,水分,气海,阴陵泉,足三里,针刺补泻兼施,健脾利水,治疗脾虚水肿,腹水等。
2、配肾俞,脾俞,石门,气海,委阳,针刺补泻兼施,宜灸,补益脾胃,通利水道,治疗脾肾阳虚之小便不利,水肿等。
3、配膀胱俞,中极,阴陵泉,三阴交,针刺泻法,清热利湿,治疗湿热小便不利。
4、配脾俞,胃俞,中脘,天枢,足三里,健脾益胃,治疗脾胃虚弱之水谷不化,腹胀肠鸣,泄泻等。
5、配合谷,天枢,气海,上巨虚,阴陵泉,针刺泻法,灸气海,散寒除湿,治疗寒湿痢疾。
6、配腰阳关,肾俞,委中,三阴交,针刺泻法,舒筋通络,散寒除湿,治疗寒湿腰痛。
7、配身柱,肾俞,命门,委中,太溪,针刺补法,温补肾阳,强健腰脊,治疗肾虚腰脊强痛。
针刺百会 百会常用配伍疗法
1.配风池,劳宫,丰隆,涌泉,针刺泻法,熄风豁痰,开窍醒神,治疗风痰闭阻之中风闭证。
2.配风池,水沟,鸠尾,丰隆,太冲,针刺泻法,熄风化痰,治疗风痰阻络之癫痫。
3.配长强,关元,足三里,承山,针刺补法,灸关元,益气固脱,治疗气虚脱肛,滑脱不痛,少气懒言等。
4.配气海,维道,归来,足三里,针刺补法,灸气海,补益脾气,益气升阳,治疗脾虚阴挺。
5.配命门,关元,天枢,足三里,针刺补法,灸命门,关元,温中补虚,升阳举陷,治疗脾肾阳虚之久泻久痢。
6.配关元,气海,针刺补法,重灸,益气回阳固脱,治疗元气暴脱之中风脱症,中气下陷之气厥。
7.配风池,印堂,曲池,合谷,针刺泻法,疏风散热,治疗风热头痛,鼻塞,目赤肿痛等。
8.配风府,天柱,上星,列缺,针刺泻法,疏风散寒,通窍止痛,治疗外感风寒之头痛,项强,鼻塞,鼻鼽等。
9.配阴陵泉,足三里,丰隆,针刺泻法,祛风散邪,和中化湿,治疗风湿或痰浊头痛,眩晕等。
10.配风池,复溜,行间,针刺补泻兼施,平肝潜阳,息风清脑,治疗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等。
11.配合谷,足三里,三阴交,针刺补法,补益气血,治疗气血亏虚之头痛,眩晕等。
12.配肾俞,复溜,太溪,针刺补法,补益肾精,治疗肾精亏虚之头痛,眩晕,耳鸣等。
针灸治疗风湿性心脏病
辨证疾病早期无不适或只有轻度症状,如进一步发展,可见心悸胸闷、呼吸困难、紫绀、咳嗽、咯血、动则气急之全身症状。晚期则出现心功能衰竭之重症。听诊心音、放射线检查可见不同的改变。
1.气血亏虚面色苍白无华,劳则心悸不宁,气短易汗,舌淡胖嫩,脉细数。
2.心络瘀阻两颧及口唇紫绀,眩晕乏力,心悸怔仲,气逆咳喘,胸膺隐痛或刺痛,舌现紫点或见瘀斑,脉细数或结代。
3.心肾阳虚面色晦而不泽,不思饮食,喘逆咳嗽,面浮肢肿,不能平卧,是为危重之症。
治则治疗原则:宁心定悸,宽胸通络,属于气血亏虚者,佐以补益气血,属心络瘀阻者,配以化瘀通心,心肾阳虚者治以温补心肾。
针灸主穴,内关、郄门、心俞、巨阙、厥阴俞、膻中。配穴,气血亏虚加配足三里、关元;心络瘀阻加配膈俞、阴郄;心肾阳虚加配肾俞、命门。
注意事项
1.采用针灸治疗后能使大部分患者的主要症状如心悸、气急、咯血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或消失。
2.病情较轻者用针灸治疗即可,病情中度者可以针刺为主,配合少量强心药物,病情严重,出现心力衰竭,应同时采取综合治疗,方能凑效。
3.平时应鼓励患者进行适量的锻炼。
肾阳虚用针灸治
针灸治病与中医开汤药一样,也需要辨证。证辨得准,效果就好。这位病人患有心血管病等多种疾病,时间长了,久病多虚,属于肾阳亏虚,水湿内停,所以出现出现下肢浮肿、脚痛、小便淋漓不尽等症状。这类人群从腰部往下,包括膝盖和脚,特别怕冷,尤其是冬天。根据中医理论,选用肾俞、命门、关元、气海等温补肾阳的穴位,使用艾条灸和温针灸的方法疏通经脉,驱散寒气,就很容易见效。
需要提醒的是,天气变凉后,肾阳虚的人容易感冒,要注意保暖,平时可以吃中成药金匮肾气丸调理一下。食物中山药、韭菜、麻雀肉等,都有温补肾阳的作用。
悬枢疼痛为什么 悬枢穴常用配伍
1.本穴经配伍,针刺补法,灸肾俞,关元,温补脾肾,和胃理肠,如配肾俞,天枢,足三里,治疗脾肾阳虚泄泻,完谷不化;配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治疗脾肾阳虚腹痛,腹胀。
2.配中脘,内关,足三里,针刺泻法,灸中脘,温中和胃,治疗寒邪客胃之胃痛,呃逆,呕吐等。
3.配天枢,梁门,中脘,上巨虚,针刺泻法,化积通腑,治疗食积腹胀,泄泻等。
4.配肾俞,命门,委中,阳陵泉,针刺补泻兼施,温肾壮阳,温经通络,治疗肾虚腰痛,寒湿腰脊强痛等。
脑积水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脑积水中医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本病,在古代医学典籍尚未发现有关记载。不仅在穴位刺激方法上作了多方面的实践,如以针刺配合艾条温和灸、药线灼灸、中药外敷等,而且在临床证治规律上作了比较深入的探索。已初步认为,从中医辨证分型看,以肾阳虚者疗效好,而脾肾阴虚者,针灸效果为差;而从西医分类看,发现针灸治疗交通性脑积水有效率高,远期疗效也较稳定;阻塞性脑积水疗效低,且预后亦差。
(一)取穴
主穴:百会透四神聪、三焦俞透肾俞、三阴交透复溜。
配穴:分型选取。
肾阳虚:患儿头大,颅缝开裂,前囟饱满,无呕吐及落日征,肢体活动尚好,纳食二便均正常。仅取主穴。
脾肾阳虚:患儿头大,颅缝裂开,前囟饱满,张力高,无呕吐,落日征不明显,腹胀便溏,神疲纳可,四肢活动尚好。
(二)治法
主穴每次均取,按中医辨证分型除肾阳虚外,余均据症选配穴。针刺采取短时间中等度刺激的方法,轻捻转慢提插,每穴捻转3次,紧插慢提1次,如此3遍后出针。每次针毕加捏脊3遍,即由尾骶部捏至背肩部作一遍,手势要轻而缓,或沿督脉和膀胱经用皮肤针轻度叩打3遍。每日1次,30天为一疗程,停针3~5天续治。三疗程无明显效果者,宜改用它法。
关于文章介绍的脑积水的治疗方法有哪些,患者应该都知道取哪些穴位可以治疗脑积水了吧,但是对于脑积水这种情况,我们一般在生活中最好是不要自己去治疗它,以免扎错穴位,最好是让医生帮助我们调整穴位去治疗它比较安全。
针灸能治疗腰痛吗
腰痛是一种急性疾病,严重的会导致患者无法正常的站立。因此,患有腰痛的朋友一定要及时的采取治疗措施。下面,我们就着肿来了解下针灸治疗腰痛的方法吧。
辨证治疗
1.急性腰扭伤
选穴:人中、后溪、委中、腰痛点、腰部阿是穴。
操作:人中、后溪、腰痛点,进针后施提插捻转泻法,留针10-15分钟,期间行针1-2次,并令患者缓慢而较大幅度地活动腰部;委中三棱针点刺放血。
2.慢性腰肌老损
选穴:肾俞、大肠俞、委中。
操作:进针后施提插捻转补泻法。
3.随症配穴
选穴:肾虚者配命门、志室、太溪;寒湿者加腰阳关;配合阿是穴点刺放血。
操作:肾阳虚和寒湿重者可用灸法;瘀血者阿是穴点刺后加拔火罐吸除瘀血。
实用小技巧:甲鱼壳共二两,砸碎,炒黄,浸白酒一斤,三日后用酒涂腰部。
温馨提示:综上所述,大家对针灸治疗腰痛的方法应该有所了解了,如果仅是久坐办公室的白领,就要注意了,多看看以上这种方法,对您的腰痛很有帮助的,在用针灸治疗腰痛的同事一定要加上食补,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注意经常的活动一下自己的腰部,要好好的保护它。
月经不调防治方法
针灸的功效是非常多的,适合人群也比较广,对于女性来说,针灸还可以治疗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下面,我们就详细的来了解下针灸如何治疗女性月经不调的吧。
(1)经早
治法清热调经。以任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土穴关元三阴交血海,配穴:实热证者,加太冲或行间;虚热证者,加太溪;气虚证者,加足三里、脾俞;月经过多者,加隐白;腰骶疼痛者,加肾俞、次髎。操作关元、三阴交用平补平泻法,血海用泻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气虚者针后加灸或者用温针灸。方义本方主要作用是清热和血,调理冲任。关元属任脉穴,为调理冲任的要穴。血海清泻血分之热。三阴交调理肝脾肾,为调经之要穴。
(2)经迟
治法温经散寒,和血调经。以任脉及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气海三阴交归来,配穴寒实证者,加子宫;虚寒证者,加命门、腰阳关。操作气海、三阴交用毫针补法,可用灸法。归来用泻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可用灸法或温针灸。方义气海可益气温阳,温灸更可温经散寒。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会穴,可调补三阴而和血调经。归来为足阳明经穴,可调理气血而调经。
(3)经乱
治法疏肝益肾,调理冲任。以任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关元三阴交肝俞,配穴肝郁者,加期门、太冲;肾虚者,加肾俞、太溪;胸胁胀痛者,加膻中、内关。操作肝俞用毫针泻法,其余主穴用补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方义关元补肾培元,通调冲任。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能补脾胃、益肝肾、调气血。肝俞乃肝之背俞穴,有疏肝理气之作用。
温馨提示:以上这三种月经不调的情况,针灸都是可以解决的,所以女性们不要担心,如果自己有以上三种情况,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一下针灸治疗的选择,对您的身体肯定有所帮助的,不要觉得是常见现在就不去管,女性月经不调会导致很多情况的发生,一定要重视。
中膂俞的功能主治及作用 中膂俞常用配伍
1.配足三里,天枢,曲池,合谷,针刺泻法,清热利湿,调理肠腑,主治湿热泄泻,赤白痢疾。
2.配肾俞,太溪,照海,针刺平补平泻法,滋阴清热,治疗肾虚消渴及多尿症。
3.配关元,归来,足三里,三角灸,针刺补法,灸关元,三角灸,益气举陷,治疗气虚下陷之狐疝。
4.配腰阳关,肾俞,委中,阳陵泉,昆仑,针刺平补平泻法,祛风通络,壮腰止痛,治疗风湿痹阻之腰脊强痛,坐骨神经痛等。
脊中位置疼是怎么回事 脊中穴常用配伍
1.配肾俞,命门,天枢,足三里,针刺补法,灸命门,温补脾肾,治疗虚寒 泄泻。
2.配脾俞,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针刺补泻兼施,健脾利湿,治疗脾虚阴黄,腹泻等。
3.配气海,长强,百会,承山,针刺补法,重灸百会,升阳举陷,益气固脱,治疗气虚脱肛,痔疾,便血等症。
4.配肾俞,命门,委中,腰阳关,针刺补法,温补肾阳,强腰壮骨,治疗肾虚腰痛。
5.配水沟,百会,针刺平补平泻法,通调督脉,开窍醒神,治疗痰蒙清窍之癫痫。
针灸处方四要素
正规针灸医师在为患者治病过程中,不管有没有一纸看得见的处方,他在针灸治疗过程中一定会遵循上述原则,即针灸处方四要素。
(1)中医、针灸辨证、针灸理论和诊疗方法,对疾病进行全面检查、分析,制定出诊断、治疗、观察等的原则和方法。
(2)治疗法则,即可确立相应的治疗方法,比如中医辨证属“膀胱湿热”,针灸医师就用“清热利湿法”;“脾肾阳虚”就用“温补脾肾法”
(3)选穴、配穴。光有治疗还不行,医师要根据一定方案来选取穴位,把不同穴位配合在一起,发挥最佳的治疗作用。
(4)具体实施方案,医师就会确定用针刺还是用艾灸,用补法还是用泻法,等等。有了这些具体方法,才能真正起到治疗作用。
这四个环节是相互关联的,缺一不可。正规针灸医师在为患者治病过程中,不管有没有一纸看得见的处方,他在针灸治疗过程中一定会遵循上述原则,即针灸处方四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