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炎是怎么引起的 中耳分泌物的刺激
外耳道炎是怎么引起的 中耳分泌物的刺激
中耳分泌的脓性分泌物持续刺激下,可导致外耳道上皮损伤,进而可引发外耳道炎症。
什么原因可引起外耳道炎
引起外耳道炎的原因有哪些,这是很多患者关系的问题,引起治疗了病因,平时就知道避免和预防了,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化脓性中耳炎的脓液刺激,耳部用药的药物刺激,挖衅或异物损伤,内科疾病如营养不良、糖尿病、贫血病,特别是外耳道受水液浸渍,引起外耳道皮肤角匝层肿胀,阻塞毛建,有利细菌生长,易发生外耳道炎。
外耳道炎的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及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
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很多的不不注意点会引起外耳道炎的,就像我们在洗澡的时候,水进到耳朵的话,你没有及时的处理掉,等到感觉身体不适的时候你会觉得是感冒并不会重视,更加不会去治疗了,结果就引发了外耳道炎。所以我们了解外耳道炎的症状也是很重要的,这样我们就能够及时的治疗避免外耳道炎带来的伤害了。
外耳道炎的并发症
1、易导致耳聋耳鸣:
大家不要忽视外耳道炎的危害,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导致耳聋耳鸣。当外耳道炎症状表现为灼热、发痒、疼痛、呈弥漫性充血、肿胀、表皮糜烂先为浆液性分泌物,继而变为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时,通常易导致皮肤肿,鼓膜被遮蔽,引起听力下降,从而产生传导性耳聋及耳鸣,由于外耳道炎分泌无刺激,屏间切迹或耳垂亦可受累。
2、预示身患疾病:
如果患上了外耳道炎,就预示着身患疾病,比如中耳炎、糖尿病等。有变应体质和糖尿病者,外耳道炎易反复发作,其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绿脓杆菌和变形杆菌等。其它疾病如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贫血、维生素缺乏、糖尿病等亦可导致外耳道炎的发生。
耳流脓检查诊断
1、病史:
外耳道炎和外耳道疖往往先有耳痛,然后出现溢液,耳痛剧烈,呈持续性,外耳道疖在脓液流出后耳痛减轻;如有耳痒而没有耳痛,多为外耳道湿疹;脑脊液耳漏多有头颅外伤或手术病史;先有耳痛、发热,后有外耳道流脓血,应考虑急性化脓性中耳炎;间歇性、反复发作或持续性的外耳道流脓伴有听力下降,则见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中耳癌常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史,出现分泌物中带血且耳聋加重,并伴有耳痛、面瘫等表现。
2、查体:
注意观察分泌物的性状、颜色、气味。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混有血液,多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或外耳道疖;脑脊液耳漏为持续性的、无色透明水样液体,混有血液时可呈淡红色但不凝固;胆脂瘤性中耳炎脓液量少但有奇臭;结核性中耳乳突炎的分泌物有特殊腥臭味。同时注意外耳道内是否有异物、耵聍栓、胆脂瘤、新生物,皮肤是否充血、肿胀,有没有瘘管开口。鼓膜有无大疱、穿孔,鼓室内有无肿物、胆脂瘤,乳突区是否有红肿、压痛。
3、实验室检查:
如疑有中耳乳突病变应行X线片或CT检查;怀疑脑脊液耳漏应检查液体的糖含量并进行颅底X线检查;如发现中耳有新生物应及早进行活检。脓性分泌物应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耳流脓时,注意鉴别脓的性质、多少及有无臭味等。如果是外耳道炎,会有水样分泌物。外耳道疗破溃后,有少量血脓性分泌物流出。大多数的耳流脓,是由中耳病变引起的。
急性中耳炎鼓膜穿孔后,会有较多的粘性或粘脓性分泌物流出。慢性中耳炎病变局限于中耳粘膜时,分泌物多呈粘脓性,无臭味;病变涉及中耳乳突骨质时,分泌物呈粘脓性、脓性或杂有白色皮屑,有臭味。
外耳道炎有哪些危害表现呢
外耳道炎有哪些危害表现呢?近日来外耳道炎患者比往日有所增多,对此,医院表示:外耳道炎危害大,大家一定要了解这种疾病的危害,以便提高警惕。那么外耳道炎有哪些危害表现呢?下面为大家一一解答。
外耳道炎有哪些危害表现呢?
(一)急性外耳道炎易转为慢性:
挖耳或异物损伤、药物刺激、化脓性中耳炎的脓液或游泳、洗澡等水液浸渍,易引发急性外耳道炎。急性外耳道炎如治疗不及时或不得当会转为慢性。
一旦急性外耳道炎迁延为慢性外耳道炎,则耳部常有不适和痒感,并有少量分泌物,听力稍减退,外耳道皮肤充血或增厚,或覆有痂皮且痂皮上有少量脓液或碎屑、有时揭去痂皮可致出血,外耳鼓膜可浑浊、增厚,标志不清,或因鼓膜上皮受损,其表面有少量肉芽形成。
(二)易导致耳聋耳鸣:
当外耳道炎症状表现为灼热、发痒、疼痛、呈弥漫性充血、肿胀、表皮糜烂先为浆液性分泌物,继而变为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时,通常易导致皮肤肿,鼓膜被遮蔽,引起听力下降,从而产生传导性耳聋及耳鸣,由于外耳道炎分泌无刺激,屏间切迹或耳垂亦可受累。重者耳周淋巴结肿大、有压并可出现全身发热、不适等症状。
(三)预示身患疾病,如中耳炎、糖尿病等:
外耳道炎反复发作,其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绿脓杆菌和变形杆菌等。其它疾病如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贫血、维生素缺乏、糖尿病等亦可导致外耳道炎的发生。因此,当外耳道有不适(如灼热、疼痛)和痒感,并有少量分泌物时,应及时到医院求治,以免更大疾病的发生。
外耳道炎的概述
外耳道炎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局限性外耳道炎,又称外耳道疖(furuncle of extrnal auditory canal );另一类为外耳道皮肤的弥漫性炎症,又称弥漫性外耳道炎(diffuse otitis externa)。
外耳道炎是外耳道皮肤及皮下组织的弥漫性炎症,分急、慢性两类。急性外耳道炎致病原因多为外耳道损伤或皮肤浸渍上皮软化后,细菌感染引起。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等常见。慢性外耳道炎可因急性外耳道炎治疗不彻底,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脓液刺激,或霉菌感染所致。一种少见的恶性坏死性外耳道炎,发生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或免疫缺陷的病人。其致病菌多为绿脓杆菌,病情严重而预后不佳。
弥漫性外耳道炎的症状有瘙痒、疼痛、恶臭分泌物。若外耳道装满了脓液或残屑时,则听力下降。外耳道肿胀,牵拉耳廓时外耳道疼痛或压痛。耳镜检查可见外耳道皮肤发红、肿胀,有脓性分泌物和上皮碎屑。外耳道皮肤水疱可引起剧痛,当水疱破溃时耳道内有脓血性分泌物。
外耳道炎处理的措施都有哪些
人的耳道非常脆弱,如果经常抠耳朵或不注意卫生,这样不仅会把细菌入耳内,还会因异物的反复刺激,增加瘙痒。不小心手重了,损伤到内环境,严重的会导致外耳道炎的发生。外耳道炎不仅会导致听力下降,严重的还会倒是耳聋或耳鸣,所以,外耳道炎的预防工作很重要。
外耳道炎是由细菌感染所致的外耳道皮肤的弥漫性炎症,任何年龄均可发病。挖耳或异物损伤、药物刺激、化脓性中耳炎的脓液或游泳、洗澡等水液浸渍,易引发急性外耳道炎。
外耳道炎首先应戒除挖耳的不良习惯。挖耳不但损伤皮肤引起感染,而且经常刺激皮肤还容易生长“外耳道乳头状瘤”,使耳道经常出血,甚至影响听力。其次,要防止污水入耳。在洗头、游泳之前可以用特制的橡皮塞或干净的棉球涂上油膏堵塞外耳道。要及时清除外耳道耵聍或异物。
外耳道炎和中耳炎之间的区别
耳朵是我们身体当中非常重要的器官,如果平时生活当中不注意耳朵的保养,这个时候将会给耳朵造成炎症的发生,也会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健康。外耳道中耳炎是怎么回事呢?外耳道炎和中耳炎是两种不同的耳朵的疾病。中耳炎是包括细菌和病毒,这个时候都会直接地引起中耳炎的发生。我们下面就来具体的了解一下。
区分外耳道炎和中耳炎
大家对于外耳道炎和中耳炎并不是十分的了解,那么外耳道中耳炎有什么样的表现呢!外耳道炎会直接的对我们的外耳道造成一定的伤害包括耳朵出现了接种就会引起疼痛,会直接地影响我们的耳道鼓膜以及中耳。细菌会直接的进入到外耳道,这个时候就会引起炎症的表现,这种情况下就会影响我们的听力,而急性的中耳炎则会直接地造成耳聋和耳鸣的症状区分外耳道炎和中耳炎,一定要尽快到医院去进行诊治。
外耳道炎的症状是什么
外耳道灼热、发痒、疼痛、呈弥漫性充血、肿胀、表皮糜烂,先为浆液性分泌物,继而变为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皮肤肿、遮蔽鼓膜,产生传导性耳聋及耳鸣。重者耳周淋巴结肿大并可出现全身发热、不适等症状。外耳道炎或称弥漫性外耳道炎,由于挖耳、药物刺激、化脓性中耳炎的脓液或游泳、洗澡等水浸渍,引起外耳道皮肤角质层肿胀,阻塞毛囊,有利细菌生长,而致本病。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等。
急性外耳道炎发病急,外耳道灼热、发痒、疼痛,呈弥漫性充血、肿胀,表皮糜烂。先为稀薄分泌物,继而变为稀脓性或脓性分泌物。皮肤肿胀较甚者,可引起外耳道狭窄或闭锁,遮蔽鼓膜,引起耳鸣及听力下降。严重者耳周淋巴结肿大、压痛,并出现全身不适。
迁延为慢性者,主要为耳部不适和痒感,常有少量分泌物,听力稍减退,外耳道皮肤充血或增厚,或覆有痂皮痂皮系爱少量脓液或碎屑。有时揭去痂皮可致出血,鼓膜可浑浊、增厚,或因鼓膜上皮受损,其表面有少量肉芽形成。
我们现在治疗了外耳道炎的症状,所以平时就要多加的注意了,不要总是掏耳朵,游泳,洗澡的时候万一有水流到我们的耳朵的话就要立刻弄干净,或者把外耳道周围的异物弄掉。反正,就有保证外耳道的干燥。
鼓膜穿孔会引发什么疾病
1、中耳炎 中耳炎是鼓膜穿孔引起的最常见的并发症,由于鼓膜穿孔,导致外界的细菌极易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发生,严重的甚至并发中耳胆脂瘤,危害患者的耳部健康。
2、外耳道炎鼓膜穿孔之后,鼓膜的防御作用减弱,外耳道与中耳直接相通,更容易受到中耳影响,引起外耳道炎。
3、耳聋耳鸣鼓膜穿孔的并发症还表现在患者的耳部听力上,鼓膜穿孔之后,鼓膜的有效振动面积减少,对声音的敏感度降低,就会引起听力下降的现象,造成耳聋耳鸣的发生。
4、脑部脓肿鼓膜穿孔不及时处理,导致穿孔变大,中耳更容易受到炎症侵袭,诊治蔓延至骨质、颅部,就会引起脑膜炎、脑脓肿等严重的鼓膜穿孔的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