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鼠疫无需“见鼠色变”防治有道
防鼠疫无需“见鼠色变”防治有道
鼠疫的传染源有哪些?
人间鼠疫的传染源,一是染疫地动物;二是鼠疫病人。作为传染病的染疫动物主要是啮齿动物,如褐家鼠和黄胸鼠等,是家鼠鼠疫疫源地内,人间发生腺鼠疫流行的主要传染源。
鼠疫病人特别是肺鼠疫患者,可通过飞沫向外排菌,引起肺鼠疫流行;腺鼠疫或其它型病人出现菌血症时,也可通过媒介昆虫的作用,成为腺鼠疫的传染源。
鼠疫可通过哪些途径传播给人?
鼠疫菌可通过以下途径传播给人:
(1)媒介昆虫:主要是通过染疫跳蚤的叮咬,其它吸血虫媒,如硬蜱、臭虫、虱子等,在自然条件下也可以携带鼠疫菌。
(2)直接接触:人与感染鼠疫的动物(包括家畜)、媒介昆虫、鼠疫患者及其尸体,带菌分泌物和排泄物和排泄物直接接触皆可引起感染。人们猎取或剥食旱獭是常见的直接接触感染途径之一。
(3)飞沫:续发或原发性肺鼠疫病人可以通过呼吸、谈话、咳嗽、打喷嚏等借助飞沫经呼吸道在人与人之间传播鼠疫,并迅速造成肺鼠疫大流行;在剥制染疫动物过程中,由于飞沫四溅并可通过呼吸道引起直接感染。
如何避免患上流行性出血热
1、监测 :是卫生部门防治疾病的耳目,本病流行病学监测包括:
1)人间疫情监测,包括及时掌握疫情,分析疫情动态和发展趋势,为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提供依据,疫情登记要详细,必要时应进行个案调查和采血检查抗体,以核实疫情。
2)鼠间疫情监测,逐渐查清疫区和非疫区宿主动物的种类、分布、密度和带毒率。并进行宿主动物带毒率的动态调查,监测地区:重要城市、港口和交通要道等。监测时间:在本病高峰前进行。监测对象和数量:家鼠、野鼠各100只以上,实验用大白鼠等也要定期检查。
2、灭鼠、防鼠:是预防本病关键的措施。
1)灭鼠 以药物毒杀为主,应在鼠类繁殖季节(3~5月)与本病流行季节前进行。采用毒鼠、捕鼠、堵鼠洞等综合措施,组织几次大面积的灭鼠。
2)防鼠 挖防鼠沟,野营,工地应搭高铺,不宜睡上铺;保存好粮食及食物;整顿环境,以免鼠类窝藏。
3)出血热病毒对一般消毒剂十分敏感,加热56℃30分钟或煮沸1分钟即可杀灭,因此饮用水应煮沸,剩菜剩饭应加热。
3、灭螨、防螨:在秋季灭鼠可同时用杀虫剂进行灭螨,主要杀灭部队经常活动地区的游离螨与鼠洞内螨。防螨应注意:①不坐卧于稻草堆上;②保持室内清洁,曝晒与拍打铺草;③清除室内外草堆、柴堆、经常铲除周围杂草,以减少螨类孳生所和叮咬机会;④亦可用5‰敌敌畏溶液喷晒衣服开口处,有效时间约半日。
4、搞好食品卫生: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食物保藏等工作,要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和食具。剩饭菜必须加热或煮熟后才能吃.
5、做好消毒工作:对发热患者的血、尿和鼠的尸体及其排泄物等,都应该进行消毒处理,防正污染环境。对死鼠要妥善处理,可以深埋或焚烧。
6、在野外工作时要注意个人防护。
7、接种出血热疫苗是预防流行性出血热最经济、最有效的特异性手段。应该在发病乡、镇、街道、学校、工地和营房等高危人群中进行出血热疫苗接种。接种时要严格按照疫苗使用说明书进行,有禁忌证者严禁接种,过期疫苗不能使用。
野外作业工地如何预防出血热
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即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具有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等特点。由于老鼠是主要传染源因而该病主要发生在农村及野外工作人员聚居地区,主要发病人群是农民和野外工作者,因而做好防鼠、灭鼠工作是预防出血热的关键。
野外作业工地的预防措施:
水利、农垦、国防、桥梁、铁路等野外作业工地,在施工前均应进行流行病学侦察和疫源的监测,如属出血热疫区或可疑疫源地,必须采取预防性措施,事先做好灭鼠防病工作。
(一)施工前应开展灭鼠工作,鼠密度应控制在3%夹次以下。如工地内发现螨类,还应采取灭螨措施。
(二)建立工棚时,应选择地势高、干燥和向阳的地方,工棚要搭成“介”字形,粮仓和厨房应与工棚分开搭盖。
(三)在野外施工时,尽可能不住工棚。必须搭工棚住宿时,住宿工棚亦应单独搭盖,架高床铺(铺面距地面不应低于0.5米),铺不靠墙,铺下不放杂物和食品。铺草要喷洒杀虫药物,经常翻晒。宿舍、工棚应保持干燥、无鼠、无螨。
(四)应搞好工地的环境卫生、食品卫生、食具消毒和食物保藏等工作。
(五)搞好宣传和培训,抓好防治出血热的“三早一就”(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疗)措施。
每年11月至次年1月是流行性出血热的高发季节,人们需加强防范意识,冬季预防出血热措施,灭鼠、防鼠是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关键。
如何预防鼠疫
(一)严格控制传染源
1.管理患者发现疑似或确诊患者,应立即按紧急疫情上报,同时将患者严密隔离,禁止探视及病人互相往来。病人排泄物应彻底消毒,病人死亡应火葬或深埋。接触者应检疫9天,对曾接受预防接种者,检疫期应延至12天。
2.消灭动物传染源 对自然疫源地进行疫情监测,控制鼠间鼠疫。广泛开展灭鼠爱国卫生运动。旱獭在某些地区是重要传染源,也应大力捕杀。
3.切断传播途径
1.灭蚤 灭蚤必须彻底,对猫、狗,家畜等也要喷药。
2.加强交通及国镜检疫对来自疫源地的外国船只、车辆、飞机等均应进行严格的国境卫生检疫,实施灭鼠、灭蚤消毒,对乘客进行隔离留检。
(三)保护易感者
1.预防接种自鼠间开始流行时,对疫区及其周围的居民、进入疫区的工作人员,均应进行预防接种。常用为EV无毒株干燥活菌苗,皮肤划痕法接种,即2滴菌液,相距3-4cm。2周后可获免疫。一般每年接种一次,必要时6个月后再接种一次。我国新研制的06173菌苗免疫动物后产生F1抗体较EV株效果高1倍。
2.个人防护进入疫区的医务人员,必须接种菌苗,两周后方能进入疫区。工作时必须着防护服,戴口罩、帽子、手套、眼镜、穿胶鞋及隔离衣。接触患者后可服下列一种药物预防,四环素每日2g,分4次服;磺胺嘧啶每日2g,分4次服;或链霉素每日1g,分1~2次肌注,连续6天。
西兰花可防慢性肠炎吗
西兰花可防慢性肠炎?中医指出,西兰花可能最显著的就是具有防癌抗癌的功效,所以想预防慢性肠炎和癌症要多吃西兰花。
德国弗赖堡大学近日发表新闻公报说,该校研究人员最新发现,西兰花这类常见蔬菜可充当“肠道安全卫士”的角色。这是因为其中含有一种名为硫代葡萄糖苷的物质。硫代葡萄糖苷常见于十字花科植物中。除西兰花外,十字花科植物还包括卷心菜、甘蓝、菜花、白菜等蔬菜。
研究人员先用一种不含任何植物成分、也无硫代葡萄糖苷的食物喂养实验鼠,结果实验鼠肠道免疫功能减弱。研究人员随后在食物中添加了硫代葡萄糖苷,实验鼠肠道免疫功能得到了提升。这表明,硫代葡萄糖苷在保卫肠道免疫细胞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人员表示,尽管他们尚未在人体内进行验证,但硫代葡萄糖苷在人体内以及实验鼠体内的作用机制估计差别不大。这项研究成果在未来有望用于防治肠道感染和慢性肠炎。
西兰花的食用价值
1、菜花含维生素C较多,比大白菜、番茄、芹菜都高,尤其是在防治胃癌、乳腺癌方面效果尤佳。
2、另外西兰花还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菜花的维生素C含量极高,不但有利于人的生长发育,更重要的是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促进肝脏解毒,增强人的体质,增加抗病能力。
知道了西兰花可防慢性肠炎,但是西兰花小孩不能多吃,因为它里面含有一种有害化学物质叫异硫氰酸烯丙酯(芥末油的主要成分)。
鼠曲草的功效与作用禁忌 鼠曲草的功效与作用
鼠曲草富含膳食纤维,膳食纤维的摄入不仅可以加速肠道的蠕动,还能增加大便的含水量,维持肠道菌群生态多样性,起到润肠通便的功效,有助于防治便秘。
鼠曲草中含有特殊物质,能够扩张局部血管,治疗高血压等症;同时其富含的维生素C,能够增强人体的免疫力,还能有效减缓体内自由基对血管的伤害。
鼠曲草中富含胡萝卜素,这种营养物质不仅能够维持和促进免疫功能的提高,还是构成视觉细胞内感光物质的成分,适当吃能够提高视力,尤其是暗视力水平。
在中医上,鼠曲草茎叶入药,具有祛风解表,化痰止咳的功效,可为镇咳、祛痰、治气喘和支气管炎药物,可见鼠曲草的食用也能起到相应的镇咳祛痰功效,适宜咳嗽有痰的人食用。
鼠曲草具有凉血解毒的功效,可以用于内服,也可以外用,内服对于各类疮疡肿痛、血热头痛、吐血咯血、咽喉肿痛等症均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用鼠曲草捣碎外敷可以用于治疗蛇咬伤。
鼠曲草中的有效成分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宋氏痢疾杆菌等细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如由这类病菌所致的疾病患者适量食用清鼠曲草对病情的恢复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鼠曲草中含有大量的胡萝卜素、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其中胡萝卜素能维持皮肤黏膜的完整性,能够避免皮肤黏膜过度角化,适当吃有很好的美容养颜的作用;而维生素C具有还原黑色素,促进胶原蛋白的作用,能美白光滑肌肤,所以常吃些鼠曲草能起到美容养颜的功效。
鼠疫的防疫应急
1、家中或单位发现死老鼠,应立即向所在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2、如人体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淋巴结肿大、疼痛,咳嗽,咳血痰等症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一旦确诊,立即将病人隔离。
3、由专业人员对病人用过、接触过的物品及房间进行消毒。
4、接触过鼠疫病人者应主动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5、立即采取统一的灭鼠、灭蚤行动。
6、发生疫情,须服从当地政府、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挥。
7、严禁无关人员进入疫区。
如何预防出血热肾病综合征呢
出血热肾病综合征(HFRS),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广泛性损害,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表现。
1.疫情监测由于新疫区不断扩大,因此应作好鼠密度、鼠带病毒率和易感人群的监测工作。
2.防鼠灭鼠应用药物、机械等方法灭鼠,一般认为灭鼠后汉城病毒所致EHF的发病率能较好地控制和下降。
3.作好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不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动物实验时要防止被大、小白鼠咬伤。
4.疫苗注射中国研制的沙鼠肾细胞灭活疫苗(汉坦型)、地鼠肾细胞灭活疫苗(汉城型)和乳鼠脑纯化汉坦病毒灭活疫苗。均已在临床试用。经0天、7天、28天或0月、1月、2月、三次各注射疫苗1ml后,80%~100%能产生中和抗体。但持续3~6个月后明显下降,1年后需加强注射。
关于基因重组疫苗,国外研究应用重组PUUV。核壳蛋白(NP)疫苗在动物试验中能获得完全保护,应用汉坦病毒及汉城病毒M基因的G1和G2DNA疫苗在动物中能产生高水平的中和抗体。Meclain等应用汉坦病毒M和S片段克隆的重组疫苗进行Ⅰ、Ⅱ期临床试验表明重组疫苗是安全的,健康志愿者经两次注射后能产生较高的中和抗体。在中国重组疫苗亦在研究中。
本病病死率与病型轻重、治疗迟早及措施是否正确有关。近年来通过早期诊断和治疗措施的改进,目前病死率由10%下降为5%以下。患者恢复期后可以出现慢性肾功能损害、高血压或腺垂体功能减退。
相信大家对如何预防出血热肾病综合征也都很清楚了,发病后还是需要严肃对待的,既要及时察觉正确医治,还需要意识到防治结合的重要性,任何一种疾病都需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千万不要等生病了之后才开始为自己的健康而担心。
周公解梦 传染病
梦中出现老鼠,大多数使人感觉到可怕、不卫生、传染病,因为鼠疫的流行曾经使大量的人死亡,所以真有点“谈鼠色变”,如果医生梦见老鼠,要在工作上尤其小心谨慎,防止传染病的侵袭。
野外作业工地如何预防出血热
水利、农垦、国防、桥梁、铁路等野外作业工地,在施工前均应进行流行病学侦察和疫源的监测,如属出血热疫区或可疑疫源地,必须采取预防性措施,事先做好灭鼠防病工作。
(一)施工前应开展灭鼠工作,鼠密度应控制在3%夹次以下。如工地内发现螨类,还应采取灭螨措施。
(二)建立工棚时,应选择地势高、干燥和向阳的地方,工棚要搭成“介”字形,粮仓和厨房应与工棚分开搭盖。
(三)在野外施工时,尽可能不住工棚。必须搭工棚住宿时,住宿工棚亦应单独搭盖,架高床铺(铺面距地面不应低于0.5米),铺不靠墙,铺下不放杂物和食品。铺草要喷洒杀虫药物,经常翻晒。宿舍、工棚应保持干燥、无鼠、无螨。
(四)应搞好工地的环境卫生、食品卫生、食具消毒和食物保藏等工作。
(五)搞好宣传和培训,抓好防治出血热的“三早一就”(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疗)措施。
每年11月至次年1月是流行性出血热的高发季节,人们需加强防范意识,冬季预防出血热措施,灭鼠、防鼠是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关键。
鼠疫的预防
1 .
(1)灭鼠、灭蚤 ,监测和控制鼠间鼠疫。
(2)加强疫情报告,严格隔离病人,患者和疑似患者应分别隔离。腺鼠疫隔离至淋巴结肿完全消散后再现察7天。肺鼠疫隔离至痰培养6次阴性。接触者医学观察9天,曾接受预防接种者应检疫12天。
(3)病人分泌物与排泄物应彻底消毒或焚烧。死于鼠疫者的尸体应用尸袋严密包套后焚烧。
(4)加强疫源地的监测,不仅鼠间鼠疫的情况,鼠疫宿主和媒介的密度消长也具有非常重要的预报价值。
2. 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国际检疫和交通检疫,对来自疫区的车、船、飞机进行严格检疫并且灭鼠灭蚤。对可疑旅客应隔离检疫。
3. 保护易感者
(1) 进入疫区的医护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如接触患者应预防用药,可口服磺胺嘧啶每次1.Og,每日2次。亦可用四环素,每次0.5g,每日 4 次口服 ,均连用6天。
(2) 预防接种的主要对象是疫区及其周围的人群及参加防疫、进入疫区的医务人员。使用鼠疫活苗6岁以下0.3mL,皮下1次注射;15岁以上1mL,7-14 岁 0.5mL,也可用划痕法:15岁以上在上臂外侧滴菌苗3滴 ,滴间距 2-3cm;7-14岁2滴;6岁以下1滴 (菌苗浓度与注射者不同 ),在每滴菌苗上各划 “#” 字痕。通常于接种后10天产生抗体 ,1个月后达高峰,免疫期1年,需每年加强接种1次。
4.饮食与补液:急性期应给患者流质饮食,并供应充分液体,或予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以利毒素排泄。
我国出血热防控措施方案
出血热,全称流行性出血热,是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病毒性自然疫源性疾病。研究发现,出血热的传染源不是病人,人与人之间不会传播。出血热的传染源是野外鼠类,其中黑线姬鼠、莫氏田鼠是重要传染源。前者分布于野外、田间、粮垛、草堆,与人类接触机会多,后者分布于草原地区,与人类接触相对较少。我国南方为出血热疫情常发地区,国家针对出血热疫情制定防控方案,本文中为您详细介绍。
我国出血热防控措施方案:
近年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证明,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是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它主要由于接触宿主动物及其排泄物经皮肤、消化道或呼吸道传播,也可能经螨媒传播。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近年家鼠型出血热常有暴发流行。为了控制和减少发病,应采取以灭鼠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疫区灭鼠要在搞好卫生和防鼠的基础上,以药物毒杀为主,结合灭鼠进行灭螨,同时做好疫源地的消毒和个人防护等工作。
一、监测:
监测是卫生防疫部门防治疾病的耳目,应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抓好。但监测是手段,控制是目的,监测要为控制服务。出血热流行病学监测包括:人间疫情监测、鼠间疫情(或称宿主动物和传染源)监测、疫区监测、病原类型监测、传播途径监测、易感人群免疫情况监测和预防(控制)效果监测等。各疫区应普遍开展人间疫情和鼠间疫情监测。
二、灭鼠防鼠:
为了取得预防和控制本病的良好效果,必须加强领导,认真落实组织措施。以灭鼠为主,灭鼠和防鼠相结合。重视效果评价,坚持长期战斗。
(一)灭鼠
1.方法:以毒饵法为主,结合器械捕打和改变鼠的栖息条件。由于猫能携带病毒,本病疫区不宜提倡养猫。
2.本病系通过接触带毒鼠或其排泄物传播,因此在灭鼠时应尽量减少人与鼠的接触。疫区应严禁玩弄鼠类,发动群众灭鼠时,严禁采用交死鼠或鼠尾的做法,应根据效果考核的结果来评价灭鼠成绩。
(二)防鼠:
新建和改建住宅时,必须遵照防鼠要求,安装防鼠设施,以防止鼠类侵入。
三、灭螨防螨:
应根据各地具体条件,对高发病区的野外工地、工棚、宿舍或重发病村,用滴滴畏等有机磷杀虫剂进行灭螨,同时要保持居室干燥、通风和一般卫生。尽量清除室内外草堆、柴堆,经常铲除周围杂草,以减少螨类孳生场所和叮咬机会。
四、食品卫生及其管理:
为了杜绝病从口入,要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食物保藏等工作。在本病疫区特别是家鼠型疫区,除开展灭鼠工作外,要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和食具。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方可食用。
五、加强消毒工作:
对发热病人的血、尿和宿主动物排泄物及其污染器物,以及死鼠等,均应进行消毒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六、注意个人卫生和个体防护:
凡是在疫区生活或劳动的人员,必须注意个人卫生,做好防护工作。包括:不直接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不坐卧草地或草堆,劳动时注意保护皮肤,防止破伤,如有破伤应消毒包扎。在野外工作时,要穿袜子,扎紧裤腿、袖口和腰带,皮肤露出部位可涂防蚊剂,以防止螨类叮咬。
七、预防实验室感染:
严格执行《流行性出血热实验室安全制度和操作规程》,以防发生实验室感染。
八、野外作业工地的预防措施:
水利、农垦、国防、桥梁、铁路等野外作业工地,在施工前均应进行流行病学侦察和疫源的监测,如属出血热疫区或可疑疫源地,必须采取预防性措施,事先做好灭鼠防病工作。
废墟中 小心鼠疫传播
一般在不经治疗的情况下,腺鼠疫的死亡率为20%~70%,肺鼠疫和败血型鼠疫的死亡率则几乎为100%。我们仅以世界历史上发生过的3次鼠疫大流行的情况为例:公元6世纪,鼠疫第一次大流行,全世界死亡人数达1亿;公元14世纪,鼠疫第二次大流行,历时70多年,波及欧、亚、北非等各大洲,当时以英国、意大利发病最重,死亡人数几乎占总人口的1/2,欧洲则共计近1/4的人口丧生;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世界发生第三次鼠疫大流行,这次流行殃及了60多个国家和地区,尤以印度、中国最重,死亡人数达2000多万。
由此可见,鼠疫带给人类的灾难是毁灭性的。因此,对可能再次鼠疫流行的恐慌和担忧是自然的。
鼠疫是自然疫源性疾病,引起鼠疫的鼠疫杆菌在通常情况下只寄生于啮齿类动物,如野鼠中的黄鼠属、沙鼠属、田鼠属、旱獭和南方家鼠中的黄胸鼠、褐家鼠。这些鼠类的生存对自然环境是有一定要求的。地震后,由于居住环境比较差。在一些灾区群众集中的避难场所,如果生活垃圾、粪便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容易污染水源;同时,也容易孳生苍蝇等,造成细菌传播,也有可能导致鼠疫的发生。
预防鼠疫,要做到一下几个方面:
1、要加强人间和畜间疫情监测,及时与畜牧兽医部门互通信息,以便有效处置首发疫情。
2、大力开展防鼠、灭鼠和杀虫、灭蚊为主的环境整治活动,降低蚊、虫、鼠等传播媒介的密度。
3、不要让家禽家畜,如猪、狗、鸡等的粪便污染环境及水源。
4、管好粪便厕所,禁止随地大小便,病人的粪尿要经石灰或漂白粉消毒后集中处理。
5、临时居所和救灾帐篷要搭建在地势较高、干燥向阳的地带,在周围挖防鼠沟,要保持一定的坡度,以利于排水和保持地面干燥。床铺应距离地面2尺以上,不要睡地铺,减少人与鼠、蚊等媒介的接触机会。
6、要做好鼠疫疫苗、出血热疫苗和有关药物的储备,以便应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