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利尿剂使用注意事项

利尿剂使用注意事项

1.服用利尿剂时要注意补钾。中、强效利尿剂能引起电解质紊乱,尤其是低血钾症,严重时可引起心律失常,甚至危及病人生命,所以长期应用中、强效利尿剂时应定期检测血钾,以便及时补钾。

2.利尿剂能干扰糖、脂、尿酸的代谢。糖尿病患者,高脂血症,肝、肾功能不全和痛风病人应禁用或慎用;严重肝病合并腹水患者应禁用;噻嗪类利尿剂可使血尿素氮增高,加重肾功能不全,所以严重肾功能不良者应禁用。此外,长期应用弱利尿剂可致高血钾症,所以高血钾者应禁用。

3.急性腹泻者不能使用。由于腹泻会使体内液体丢失、血液浓缩,血黏度增高,而服利尿剂后血液浓缩加重,血黏度会更高,容易形成血栓,导致脑中风、心肌梗死等。

4.夜晚不宜服用。人在睡眠时,血液流动缓慢,晚上服用利尿剂会使血黏度增高,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另外利尿剂可使夜间小便增多,影响睡眠,所以夜晚不宜服用利尿剂。

5.应从小剂量开始服用,还要定期检测电解质。用利尿剂治疗高血压时如果一开始用量过大,失水过多,容易引起体内电解质紊乱,特别是出现高血钾,所以应从小剂量开始用起,逐渐加量,一般来说利尿剂不宜持续使用,应间歇服用,以免长期利尿导致体内电解质紊乱,开始使用利尿剂6周内必须测定血清肌酐、血钾、血钙、尿酸以及餐后两小时血糖,长期应用每年至少应重复检查两次。发现异常要及时调整或停用利尿剂。

6.注意复方制剂的不良反应。常用的复方降压片、珍菊降压片、复方罗布麻等复方降压药中,均含有利尿剂成分,长期应用时应注意对血糖、血脂、血尿酸、血黏度和性功能的影响。

7.利尿剂可引起尿潴留或尿失禁。尤其是前列腺肥大和**脱垂的患者更易发生,所以他们更应慎用。

8.过敏体质者(尤其是对磺胺类药物过敏者)禁用双氢克尿塞、速尿等利尿药。

9.注意预防体位性低血压。使用利尿剂的老人由卧位或**突然站立时,由于血容量不足,易致短暂脑缺血,出现头昏、站立不稳,甚至摔倒的情况,应注意加以避免。

利尿剂降压的四个误区

利尿剂的直接作用就是利尿——排尿次数和量增加,由此可以起到脱水、降血压的作用。近几十年来的大规模临床研究已明确了利尿剂在降压治疗中的地位,尤其对老年和肥胖的高血压患者疗效更为显著。

利尿剂的种类很多,各自利尿的原理和作用部位也不尽相同,只有充分了解利尿剂的特点,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疗效。总的来说,利尿剂应当从小剂量开始服用,服药期间还要定期检测血液电解质水平;选择复方制剂的时候,还要注意血糖、血脂和血尿酸的变化。

虽然利尿剂是临床经常用到的一类降压药,但仍然有不少患者的用药理念、习惯和方法存在问题,不乏因用药不当导致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的病例。笔者在这里列举几个利尿剂使用中的常见误区。

误区一:利尿剂的作用可用多喝水来代替。

有些人只盯住利尿剂利尿的特点,认为只要多排尿就可以达到降压的目的,所以想通过多喝水来增加尿量。很明显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利尿剂的降压机制除了利尿,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利钠。利尿剂可通过抑制肾小管对钠离子和水的再吸收而减少人体的血容量,使心排血量降低而达到降压目的。单纯地多喝水,反倒使得更多的水迅速进入血液循环而升高血压,严重时或可引发“水中毒”。

误区二:利尿的同时不注意血钾。

大部分利尿剂在利尿的同时,也会引起钾离子的丢失。而低钾血症容易导致心律不齐,严重者甚至发生阵发性房性或室性心动过速。因此,医生一般会给患者直接使用保钾利尿剂或加用钾补充剂。此外,患者在饮食上也应多加注意,平时多吃一些富含钾的食物,如菌类、紫菜、银耳、黄豆和桂圆等。

误区三:谁都可以服用利尿剂。

一般来说,腹泻患者不建议服用利尿剂。因为腹泻本身已经丢失了大量体液,致使血液黏稠度升高,此时如果再利尿,会进一步加剧血液浓缩,容易形成血栓。另外,考虑到利尿剂可能引起尿潴留或尿失禁,前列腺增生和子宫脱垂的患者还是要谨慎服用。过敏体质的患者选择利尿剂时,要注意其成分。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不宜长时间服用大剂量利尿剂,以免加剧肾功能的恶化。

误区四:任何时间都可以服用利尿剂。

其实,利尿剂有严格的服用时间要求,像夜晚睡觉之前就不宜服用利尿剂。一方面,睡眠状态中的血液本来就流动缓慢,利尿过度会使血液黏稠度更高;另外一方面,晚上利尿会增加患者起夜的次数,不利于其睡眠。

中医治疗肾水肿是怎样的

现代医学认为肾性水肿分为肾炎性水肿和肾病性水肿,其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肾小球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尿蛋白丢失,血清白蛋白降低后引起血管内胶体渗透压下降,血浆从血管内向组织间质渗漏而致水肿。

②肾小球滤过系数下降,肾小管回吸收钠增加(球-管失衡)而导致水肿。

③肾脏疾病引起RAAS系统的激活,水钠潴留导致水肿。

④肾内前列腺素(PGI2、PGE2等)产生减少,致使肾排钠减少引起水肿。

西医目前对于肾性水肿的治疗除了积极治疗原发病外,主要采取一般饮食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包括补充蛋白,限盐,限水等,以及抬高肢体末端等体位改变。药物主要依赖利尿剂(如呋塞米,螺内酯,氢氯噻嗪等)。它具有起效快,作用强大等优点,但因为利尿剂本身的治疗副作用常常影响其临床应用,例如肾功不全患者往往伴随着嘌呤代谢障碍,尿酸增高,利尿剂使用会加重这一病情,从而加快肾功进展。利尿剂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血容量和血钾下降,严重者可引起肾脏供血不足,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并且还有代谢并发症如氮质血症,酸碱中毒,电解质紊乱;变态反应如皮疹,血红蛋白异常,胰腺炎, 间质性肾炎并引起急性肾衰;其他还有严重者甚至出现耳聋等。长期使用更容易导致肾小管内结晶形成和梗阻性肾病,除此之外,噻嗪类利尿剂及贮钾利尿剂对CRF患者(Scr>166.67umol/L)不宜使用。因此时疗效甚差[3]。

中医对肾性水肿的认识及治疗优势

中医古籍文献对肾性水肿曾有过不少描述,如:“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早则面甚,晚则脚甚”。从病因来说外因多为外邪,邪毒,内因责之于肺、脾、肾及三焦气化不利,饮食及过劳乃发病诱因。从病机而言,肾性水肿多系本虚标实的虚实夹杂之证,与肺、脾、肾三脏有关,肾为关键。主要导致气、血、水三者代谢,运输环节异常而成。气、血、水三者相辅相成,在病理状态下肺不布津,脾不运水,肾失开阖,水液代谢异常可致气滞,血瘀;气机失常也可致血瘀水停;气机阻滞,水道不畅可致气滞水肿。张介宾云:“凡水肿之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

老年人得了肝腹水怎么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应合理使用利尿剂,老年人肝硬化腹水时利尿剂的使用应按照联合、间歇、交替的原则应用,严格控制适应证。引小时尽量在1000ml以上者.可不用利尿剂。药品选用应从利尿刘小剂量开始,间歇给药,排钾与保钾利尿剂联合使用。有人不主张老年人使用噻嗪类利尿剂,认为可引起肾血管收缩,降低肾血流量。利尿剂应用后.应使体重缓慢减轻。老年人在使用利尿剂时应注意可引起急性听力减退、低血钾、功能性肾功能衰竭,故应仔细观察病情.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调整用药。

肝腹水怎么治疗导泻与腹腔穿刺放液因,老年肝硬化患者全有情况较青壮年差,故老年人对导泻和大量腹腔穿刺放液不耐受.应慎用。在伴有低钾、低钠血症的肝硬化腹水病人可口服20%甘露醇,因为从肠道排水,电解质丢失相对减少,同时可降低门静脉压。对于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消除肠道积血,可减少肝昏迷的发生。但要注意人使次数个宜过多。腹腔穿刺放液应本着少量、多次的原则进行,以防止大量放腹水诱发肝昏迷。

利尿剂的副作用

低钾、低钠、低氯、低钙、低镁是伴随着利尿剂的利尿作用的常见副作用,在大剂量、长疗程、应用襻利尿剂的情况下尤其容易发生,且低钾和 低钠血症最常见。低钾血症可以引起乏力、 心律失常、肠蠕动紊乱(甚至肠麻痹)、 洋地黄过量;低钠血症引起倦怠、嗜睡、烦躁甚至昏迷; 低钙血症引起心律失常、 肌肉痉挛、抽搐等;低镁血症引起心律失常。

利尿剂可否作一线降压药

背景

利尿剂问世于20世纪50年代,至今仍在高血压治疗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美国预防、检测、评估与治疗高血压全国联合委员会第7次报告指南中推荐,对多数无并发症的高血压患者都应该首先使用利尿剂,联合使用2种以上降压药物,其方案中必须包含噻嗪类利尿剂。

然而,近年来的临床研究和实践发现,利尿剂和一些新药比较,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劣势,长期使用较大剂量利尿剂可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如血尿酸增高,糖、脂代谢紊乱,新发糖尿病增加,可能给高血压患者带来一些不良预后,或抵消降压带来的益处。在新型降压药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不断涌现的今天,利尿剂是否应该继续作为一线用药引起了广泛争论。

利尿剂仍然应该作为一线降压药物

1.降压疗效肯定

利尿剂主要通过减少血容量和体内总钠含量,降低心输出量而产生降压作用。最近一些研究认为,利尿剂可通过降低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钠含量,以松弛血管平滑肌,降低血管张力。

一直以来,利尿剂的降压疗效得到认可,特别是对于容量依赖型高血压和盐敏感型高血压患者效果更好。在迄今最大规模的高血压研究——降压降脂治疗预防心脏病研究中,利尿剂氯噻酮治疗5年后患者血压达标率(<140/90毫米汞柱)达68.2%,显著高于赖诺普利,与长效钙拮抗剂苯磺酸氨氯地平相当。

2.可显著降低高血压相关心血管事件

实验研究中,利尿剂对于脑卒中的预防作用得到证实和认可,其在有效降低血压的同时,可以预防脑卒中发生。此外,利尿剂也是心力衰竭治疗中不可缺少的药物之一。

3.中小剂量不良反应少

利尿剂的诸多不良反应均与剂量呈正相关,因此,多数指南也建议临床降压治疗采用小剂量利尿剂以减少不良反应。利尿剂价廉效高,联合用药时加小剂量降压作用明显,没有明显副作用。

利尿剂不应该再作为一线降压药物

1.中小剂量可能也影响降压疗效

认真梳理现有循证医学证据不难发现,目前关于氢氯噻嗪有效性研究的证据中,数据主要来自于20世纪80~90年代的临床研究结果,但当时相关研究中氢氯噻嗪的用量较大,有的达到50~100毫克/天(相当于目前的4倍)。因此,目前推荐的中小剂量氢氯噻嗪在降压治疗中的所谓“基石地位”仍有疑问,这是目前国际上对利尿剂一线降压药物地位质疑的重要原因。

2.长期使用易发生不良反应

虽然世界各国的高血压治疗指南推荐的利尿剂剂量大多为中小剂量,短期使用可能不会引起明显的副作用,但噻嗪类利尿剂长期使用,低血钾的发生率仍较其他新型的降压药物高,即使较小剂量也可以引起血尿酸增高。

最近一些临床试验证明,利尿剂单独或联合β受体阻滞剂使用后新发糖尿病明显增加。Messerli 2008年发表的对30 842例高血压患者的6项临床研究显示,利尿剂降压治疗可显著增加患者新发糖尿病风险。

高尿酸血症和糖尿病均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可以预测,如长时间(5~10年)使用对代谢有影响的噻嗪类利尿剂,可能会使降压产生的心血管获益逐步降低甚至消失。

利尿剂与β受体阻滞剂的依从性较钙拮抗剂等新药差,而这一点正是与上述诸多不良反应密切相关。2008年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利尿剂与β受体阻滞剂治疗1年后,中断治疗患者比例明显高于钙拮抗剂等其他降压药。

3.联合治疗的基础地位应质疑

β受体阻滞剂与利尿剂联合应用曾是经典的抗高血压药物组合之一。近年来研究发现,此经典组合降低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不如长效钙拮抗剂与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新型药物联合方案。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包括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沙坦”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普利”类)可以抵消噻嗪类利尿剂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激活作用,同时,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保钾作用,可防止噻嗪类利尿剂造成的低血钾等不良反应。因此,利尿剂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的联合治疗方案也曾经被认为是最佳联合方案之一。然而,2008年发表的一项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联合疗法防止心血管事件研究显示,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贝那普利与长效钙拮抗剂氨氯地平联合治疗,无论在血压控制还是终点获益方面均优于联合利尿剂的治疗方案。

高血压患者何去何从

对于利尿剂的争议很多,但目前作为基础的降压药物,其降压疗效是肯定的,能明显降低高血压相关的心血管事件,特别是脑卒中和心力衰竭的发生。

由于新型的降压药物如长效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药物的诞生,利尿剂降压产生的降低心血管事件的作用已被这些新型药物部分超越,利尿剂的高血压基础治疗地位正受到挑战,特别是高血压伴其他危险因素或高血压有靶器官功能受损时(心力衰竭除外)。

利尿剂的联合降压治疗 利尿剂的临床价值

(1)利尿剂特别适宜有色人种(黄、黑色人种)使用。我国患者、尤其是老年人,使用利尿剂后的收缩压下降幅度大,因此适用于老年性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以及肥胖及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

(2)价格低廉,适合国情,在我国的应用更具普及价值

对于存在利尿剂适应证的高血压患者,一般应用中小剂量(相当于12.5~25 mg氢氯噻嗪或1.25~1.5 mg吲达帕胺)作为初始治疗。若中小剂量的噻嗪类利尿剂治疗不能使血压达标,此时不建议继续增加剂量,而应在此基础上加用其他降压药物联合治疗。

利尿剂适宜与多数抗高血压药物联合应用,一方面可通过机制互补增强降压效果,另一方面,也可抵消利尿剂的某些不良反应。

1、与RAAS抑制剂联合

噻嗪类利尿剂与ACEI/ARB的联合,是目前公认可优先选择的联合降压治疗方案[2]。一方面通过减少水钠潴留、松弛外周血管、抑制RAAS等多重机制增强降压效果;另一方面RAAS抑制剂还可减少噻嗪类利尿剂所致的RAAS激活和低血钾等不良反应,是较理想的联合降压治疗方案。

2、与钙离子拮抗剂联合

钙离子拮抗剂能够促进肾脏钠离子的排泄,与噻嗪类利尿剂降压作用机制部分重叠,导致交感神经系统和RAAS激活[3],因此,噻嗪类利尿剂与钙拮抗剂联合更适于低肾素型高血压,如多数老年高血压患者。

3、与β受体阻滞剂联合

β受体阻滞剂通过降低心输出量、抑制交感神经活性和减少肾素分泌发挥降压作用,能够抑制噻嗪类利尿剂所致的交感神经系统和RAAS激活。

4、与保钾利尿剂联合

低钾血症是噻嗪类利尿剂剂量相关不良反应之一,严重时可导致恶性心律失常甚至心脏性猝死。

噻嗪类利尿剂与氨苯蝶啶或阿米洛利等保钾利尿剂合用能够减少低钾血症的发生,防止钾经肾脏丢失,部分增强降压效果。伴肾功能不全的高血压患者使用保钾利尿剂需注意高钾血症风险。

5、多药联合及单片复方制剂

约1/5的高血压患者联用2种降压药物时血压仍不能达标,常需更多降压药物联合。2009年欧洲高血压学会高血压指南更新意见推荐噻嗪类利尿剂、RAAS抑制剂和钙拮抗剂3药联合[4]。

单片复方制剂多药合一、协同降压、不良反应减少,同时简化了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

1、对磺胺类药物过敏、电解质紊乱(低血钾、低血钠、高血钙等)、高尿酸血症或痛风、严重的肾功能不全、严重的肝功能不全、糖尿病、红斑狼疮、胰腺炎患者应谨慎使用噻嗪类药物。

2、利尿药一般不单独用于高血压的治疗(吲达帕胺除外),多与其他降压药物(特别是ACEI或ARB)合用,发挥协同降压作用,为难治性高血压的基础用药之一。

3、利尿剂可导致耳毒性,应小剂量使用,避免同具有耳毒性的药物(氨基糖苷类等)合用。

4、袢利尿剂和噻嗪类可导致低钾血症,合用洋地黄类、胺碘酮药物时易出现不良反应,在使用排钾利尿药时应补钾或合用保钾药物。

5、应小剂量服用,利尿药剂量增加利尿效果增强,而降压作用未见明显增加。

6、长期使用时应定期复查血压、电解质、血糖、血尿酸、肌酐、尿素氮等。

利尿剂减肥有用吗

服用利尿剂过量会引起严重脱水,这是很危险的,虽然说人的身体中50%-70%都是水,但是想要通过控制水含量来减肥 ,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水是维持生命最基本的营养素,是构成机体的重要原料,是各种物质的溶剂。水在机体内的存在形式包括两部分,即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占体重的20%,细胞内液占体重的40%-50%,总体液百分含量超过或低于此范围都会发生生理性改变。水在体内直接参与物质代谢,输送氧气和各种物质,调节体温,滋润器官等重要作用。 当机体失水量为体重的2%左右时,是以细胞外液和间液水分丢失为主,此时下丘脑的口渴中枢受到刺激,出现意识性摄水需求,出现尿少以及尿钾丢失量增加

利尿剂的种类

强效,速尿,中效,双克,慢效 螺内酯,利尿剂的种类很多,分为噻嗪类利尿药、袢利尿药、潴钾利尿药、碳酸酐酶抑制剂利尿药、渗透性利尿药五大类,一般选择原则是,肾功能正常者以噻嗪类为主,并酌情补充钾盐,必要时加用潴钾利尿剂;肾功能减退者适量选用袢利尿为宜,潴钾利尿药有引起高血钾的危险;对顽固性水肿者选用袢利尿药、噻嗪类、和潴钾利尿药联合应用,但应注意密切观察。总之利尿药属于最常用的药,使用简单,见效也快,如若使用不当或想当然滥用,轻则导致全身疲倦、四肢无力、眩晕,重则电解质紊乱,还有生命危险。

利尿剂的作用机制

利尿剂是有液体潴留心力衰竭(心衰)患者治疗策略的重要组分.单用呋塞米或单用卡托普利治疗对比试验发现,液体潴留常出现在用卡托普利治疗的心衰患者,而非用利尿剂者.多中心试验所纳入的患者均是症状和液体潴留得到了完全控制,用单一利尿剂治疗不能长时间保持临床稳定的心衰患者,且利尿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联合应用,出现临床失代偿的机会减少.因此,利尿剂是心衰治疗不可缺少的药物

青少年催尿的7种方法 方法7:使用利尿剂

临床上常用的有速尿口服液、β-受体阻滞剂、α1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利尿剂,但这些利尿剂的使用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操作,同时还需注意利尿剂使用后可能带有一定的副作用,因此剂量宜小,使用过程中要注意限制钠的摄入,增加钾的补充。

如何使用利尿剂治疗中、重度妊高症

近来认为利尿剂的应用,可加重血液浓缩及电解质紊乱,不能 缓解病情,有时甚至使病情加重。因此,利尿剂的使用仅限于全身 性水肿、急性心力衰竭、肺水肿、脑水肿、血容量过高且伴有潜在 肺水肿者。(1) 甘露醇:该药为渗透性利尿剂。注入体内后由肾小球滤过, 极少由肾小管再吸收,排出时带出大量水分,并同时丢失大量钠离 子而出现低钠血症。重症患者如有肾功能不全,出现少尿、无尿, 或需降低颅内压时,应用甘露醇可取得一定效果。常用剂量为20% 甘露醇250ml,快速静脉滴注,一般应在15~20min内滴注完,否则 利尿效果差。妊高症心力衰竭、肺水肿者禁用。(2) 呋塞米:其利尿作用快且较强,对脑水肿、无尿或少尿患 者效果显著,与洋地黄类药物合并应用,对控制妊高症引起的心力 衰竭与肺水肿效果良好。常用剂量为20 ~40mg,加于25%葡萄糖液 20ml缓慢静脉注射。该药有较强的排钠、钾作用,易导致电解质紊 乱及低氯血症和低钾血症,使用时应加以注意。

相关推荐

奋剂对运动员的作用 利尿剂

呋噻米、螺内酯等利尿剂能使运动员在短时间内急速降低体重,在那些按体重分级别进行比赛的项目中(如柔道、摔跤和举重等),运动员常有使用。运动员在比赛前使用利尿剂可快速减轻体重;在兴奋剂检查时使用利尿剂可冲淡尿液,遮蔽尿中的违禁物质。

水中毒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对肾功能不全和容易发生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的情况者,应严格掌握入水量,以预防水中毒的发生。一旦发生水中毒,轻度病员,停止摄入水分,机体排出多余的水分后,可自行恢复。 2对严重水中毒患者,立即禁水外,应采用利尿剂加强水分的排出。一般采用渗透性利尿剂,如20%甘露醇或25%山梨醇0.2L,静脉快速滴注,也可用袢利尿剂,如速尿和利尿酸。以减轻脑水肿和增加水分排出。也可静脉滴注5%高渗盐水液,目的是迅速减轻细胞内水肿,改善症状。 3对少尿或无尿的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利尿剂和大量高渗盐水不但无效且有增加循环负荷的危险

为何肝硬化腹水患者需要检测尿量和体重

肝硬化患者有腹水时一般尿量会减少,体重会增加,腹围也会增加。一方面,通过定时监测尿量、腹围和体重可以帮助观察腹水的消退情况。测定尿量时注意应测全天24小时的总尿量。测量体重时每天测量时间应固定,可以选在每天清晨起床时称体重。测量腹围应掌握正确方法:清晨平卧,用皮尺在脐位置水平绕一周,所得的数据即为腹围的长度。吸气和呼气时测量腹围均可,应该注意每次都以同样时间、体位、部位、方法测量,要么都在吸气状态下测量,要么都在呼气状态下测量。否则,测量结果就会失去参考意义。 另一方面,定时监测尿量、腹围和体重可以帮助观

利尿剂可以减肥吗

一、利尿剂能减肥吗 不能 利尿剂能减轻体重,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利尿剂能让体内的水分加速流失,所以能达到减轻体重的目的。但是,利尿剂减的都是人体中的水分,而不是脂肪,所以,从根本上来说,利尿剂是不具备减肥效果的。如果你想通过服用利尿剂来减肥,是不现实的,虽然能在短期内减轻体重,但是一旦停药,体重马上就会反弹。 二、利尿剂副作用 利尿剂不仅不能减肥,还会给服药者带来副作用。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尿频尿急。如果长期服用利尿剂的话,那么身体就容易出现脱水的情况,而且随着尿液排出的,不仅仅是水分,还包含着多种电解质,

有没有人用过利尿剂,到底有什么用,利尿吗

利尿剂是一种加速体内液体排出的药物,只要是用于高血压、体液潴留、颅内高压等情况,若是病人患有上述情况必须使用利尿剂,例如呋塞米、氢氯噻嗪等辅助治疗。

利尿剂的注意事项

1、噻嗪类利尿剂治疗高血压,特别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病人,老年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肥胖及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 2、根据有无伴随疾病决定是否应用氢氯噻嗪,有糖耐量降低或 糖尿病,一般不宜应用氢氯噻嗪;伴有高尿酸血症或有 痛风者也不宜应用氢氯噻嗪,否则病情恶化;肾功能不全,血肌酐大于290μmol/L者也不宜应用。 3.在 高血压急症时,宜用短效利尿剂如速尿。高血压因往往终身治疗,常用长效利尿剂如吲达帕胺(indapmide),副作用较少。氢氯噻嗪与 钙拮抗剂或ACEI合用,可用小量,每日6.25-12.

低钾血症原因 肠胃不好

胃肠道、皮肤、肾脏等排出过多。呕吐频繁,胃肠、胆道引流、腹泻等能引起胃肠道丢失钾过多。而大量出汗、大面积深度烧伤后可导致皮肤失钾。肾小管疾患如肾小管酸中毒,钾离子从小便排掉,导致钾排出增加。使用利尿剂可直接影响钾的排泄,有人总结1000例用排钾利尿剂的病人,4.9%出现血钾下降。而随访20例长期服用利尿剂而未补钾的患者,15例发生低血钾,因此,对长期使用利尿剂者建议适量补钾。

利尿剂减肥的危害

1、服用利尿剂过量会引起严重脱水,这是很危险的,虽然说人的身体中50%-70%都是水,但是想要通过控制水含量来减肥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2、水是维持生命最基本的营养素,是构成机体的重要原料,是各种物质的溶剂。水在机体内的存在形式包括两部分,即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占体重的20%,细胞内液占体重的40%-50%,总体液百分含量超过或低于此范围都会发生生理性改变。水在体内直接参与物质代谢,输送氧气和各种物质,调节体温,滋润器官等重要作用。 3、当机体失水量为体重的2%左右时,是以细胞外液和间液水分丢失为主

利尿剂可以长期使用吗,会不会有副作用呢

如果服用利尿剂时用量过大,失水过多可导致体内电解质紊乱,特别是低血钾.故利尿剂应从小剂量用起,逐步加量.而且利尿药不宜持续使用,应间歇服用,不然长期利尿也会引起体内电解质紊乱.

长期食用利尿剂的人停药后会不会有尿频产生

使用利尿剂容易引起以下副作用: (1)低钾血症:最常见,其发生率约60%左右。 (2)肝性脑病:在利尿过快,大量利尿时易诱发。一旦发生,即停用利尿剂,补充钾盐,同时采取有关防治措施。 (3)氮质血症:多是大量排尿后导致有效血容量减少及肾功能受影响所致。 (4)低氯血症:见于水肿消退后继续使用利尿剂,血钠、钾均减少,氯随之排出,补充氯化钾即可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