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缺钙更多是缺维生素D
儿童缺钙更多是缺维生素D
缺少维生素D是“因” 缺钙是“果”
实际上单纯补充钙不能解决问题,必须首先要补充维生素D, 维生素D可促进钙和磷自小肠吸收,使钙从血中沉着到生长快速的骨骼内,使骨质变硬。而钙的来源主要是奶制品,奶是天然的补钙剂。如果每天能吃600毫升奶,无论是配方奶还是母奶,奶中的钙量就够了。但是,如果缺乏维生素D, 奶中的钙不易被吸收和利用。所以,缺少维生素D是“因”,缺钙是“果”。如果奶量足够,首先应该补充维生素D, 只有当奶量不足或婴儿生长过速时,应同时补充钙剂。
维生素D能促进钙磷在肠道的吸收
婴幼儿生长发育快,骨骼的快速生长需要更多钙沉着在骨质内,这个过程很复杂,但总的和体内钙磷代谢关系密切。维生素D在钙磷代谢调节中起极重要作用。维生素D能促进钙、磷在肠道的吸收,减少尿中钙磷的排出,使新形成的骨样组织周围的钙磷浓度升高,促进钙沉着在骨组织内,使骨质变硬。
若缺乏维生素D 即使吃进很多钙剂也不易被吸收和利用
如果缺乏维生素D,即使吃进很多钙剂,也不易被吸收和利用。所以,维生素D缺乏,可引起体内钙、磷代谢异常,不但使骨骼钙化不良而致骨骼病变,表现为颅骨软化,有乒乓球感。形成鸡胸、“O”形腿或“X”腿。早期表现夜间出汗多,枕部秃发形成枕秃,睡眠不安稳和容易发惊等。
佝偻病是缺乏哪种维生素
佝偻病主要由于维生素D的水平不足,然后导致钙磷代谢紊乱的结构。所以佝偻病是缺维生素D。
经过检查,如果25-羟D3的水平偏低,血钙、血磷的水平下降,就表现为缺钙、缺磷,缺维生素D,但是小孩子佝偻病除了缺维生素D,也有可能是其他原因引起的,像肝肾功能异常,或者是先天性的遗传疾病等,所以佝偻病需要进行相关的检查明确病因进行治疗,如果排除其他一些特殊病因,佝偻病及时补充维生素D,然后适量进行日光照射,补充钙剂,是可以有效治愈的。
儿童易躁挑食原是缺乏维生素B
省中医院营养科医师许欣筑介绍,B族维生素包括15种,我们熟悉的有B1、B2、B6、B12,这个维生素族群被称为“能量维生素”,如果摄取不够会让人“泄气”:像缺乏了维生素B1容易疲劳,缺乏维生素B12有缺铁性贫血的可能性。
越吃越精,也会缺维B
除了偏食挑食,孩子平时吃得太精细,也是导致维B缺乏的一个重要原因。许欣筑说,维生素B主要存在于粗粮(如小麦、谷类、豆类)的表层,又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粗粮加工得越精细,维B的损耗越大。大家常吃精细白面馒头、面条的维B其实已经所剩无几。怪不得英国政府曾下达禁令,禁止对小麦、稻谷进行精致加工,目的就是为保存粮食中的营养素。
孩子不正确的饮食习惯,只吃肉不吃菜,偏爱洋快餐也是造成维生素B缺乏的一大原因。像一份汉堡是油炸食品,多肉少蔬菜,反式脂肪多。从营养角度分析,汉堡包含有的蛋白质多,但维生素和碳水化合物少得可怜,并非合格食物。
儿童碱性磷酸酶偏高怎么办
儿童碱性磷酸酶偏高多是缺钙的表现,如只是血骨碱性磷酸酶指标高,同时有血磷、血钙的高或低,应考虑缺钙的可能,要结合儿童体格检查。建议再给宝宝查一下微量元素,如果确诊宝宝缺钙,是要及时补充钙剂和鱼肝油的,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并定期复查,钙剂可以选择钙尔奇D或是乳钙等。缺铁也要结合体检结果,补充铁剂。平时多带宝宝晒太阳,多添加含钙丰富的食物。
婴儿佝偻病不是缺钙而是缺维生素D
佝偻病,全称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rickets of vitamin D deficiency)。是由于婴幼儿、儿童、青少年体内维生素D不足,引起钙、磷代谢紊乱,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主要的特征是生长着的长骨干骺端软骨板和骨组织钙化不全,维生素D不足使成熟骨钙化不全。本病多见于婴幼儿,特别是3~18月龄。主要表现为生长最快部位的骨骼改变,并可影响肌肉发育及神经兴奋性的改变,年龄不同,临床表现不同。
佝偻病早期见于6个月以内,特别是3个月以内小婴儿。多为神经兴奋性增高的表现,如易激惹、烦闹、多汗刺激头皮而摇头等。此期常无骨骼病变,骨骼X线可正常,或钙化带稍模糊;血清25-OH-D3下降,PTH升高,血钙下降,血磷降低,碱性磷酸酶正常或稍高。
当病情继续加重,出现PTH功能亢进和钙、磷代谢失常的典型骨骼改变。6月龄以内婴儿佝偻病以颅骨改变为主,前囟边缘软,颅骨薄,轻按有“乒乓球”样感觉。6月龄以后,骨缝周围亦可有乒乓球样感觉,但额骨和顶骨中心部分常常逐渐增厚,至7~8个月时,头型变成“方颅”,头围也较正常增大。骨骺端因骨样组织堆积而膨大,沿肋骨方向于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可触及圆形隆起,从上至下如串珠样突起,以第7~10肋骨最明显,称佝偻病串珠;严重者,在手腕、足踝部亦可形成钝圆形环状隆起,称手、足镯。1岁左右的小儿可见到胸骨和邻近的软骨向前突起,形成“鸡胸样”畸形;严重佝偻病小儿胸廓的下缘形成一水平凹陷,即肋膈沟或郝氏沟。
儿童缺维生素的症状注意什么
1.维生素A缺乏:孩子皮肤变得干涩、粗糙,浑身起小疙瘩,形同鸡皮;头发稀疏、干枯、缺乏光泽,指甲变脆、形状改变;眼睛结膜与角膜亦发生病变,轻者眼干、畏光、夜盲,重者黑眼仁混浊、溃疡形成,最后穿孔而失明。维生素A缺乏者一般免疫功能较差,易息感冒等呼吸道疾病。
2.维生素B类缺乏:婴幼儿如缺乏维生素B1,容易引起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体重减轻、生长缓慢等病症,严重缺乏时易患脚气病、浮肿、肌肉萎缩、心跳减慢等;维生素Bl缺乏时,还可以导致脑的能量代谢发生障碍,从而出现神经等系统的病理改变。临床报道表明,儿童维生素B。缺乏症常常缺乏典型症状,极易发生误诊和漏诊。
例如,有的以声嘶、呛咳、失音等上呼吸道症状为主,易被误诊为是急性咽炎;有的以食欲不振、腹胀、腹泻、便秘、肝脏增大等消化道症状为主,易误诊为肠炎或消化不良;有的以目光呆滞、神志淡漠、反应迟钝、嗜睡、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为主,易误诊为病毒性脑炎;婴幼儿如果维生素8:缺乏,颜面部皮肤微红、油腻、起鳞屑,医学上谓之脂溢性皮炎,既影响美容又可招引细菌侵袭,患上毛囊炎。同时,舌头、嘴唇及阴囊等多处亦可发炎,疼痛不适。
3.维生素C缺乏:维生素C在造血、保护血管、促进脑发育方面的作用突出。若摄取不足,首先表现出来的便是食量减少,贫血,牙龈、鼻黏膜及皮肤出血等症状。对孩子的智商也有不利影响,其发育较同龄儿童落后。
4.维生素D缺乏:这是小儿佝偻病的病因。主要表现有枕秃、多汗、囟门迟闭、烦躁不安等。
5.维生素E缺乏:在婴幼儿时期,主要表现为皮肤粗糙干燥、缺少光泽、容易脱屑以及生长发育迟缓等。
6.维生素K缺乏:维生素K不足可导致全身各处出血。轻者皮肤与外界物体碰撞即发乌或起青色,重者口腔、鼻黏膜、胃、肠以及泌尿道等处自发性出血。如果出血部位发生在颅内,可发生生命危险。
7.烟酸缺乏:烟酸缺乏使人体皮肤变得特别“娇气”,一经阳光暴晒便产生斑疹,面部皮肤增厚、粗糙,医生称之为糙皮病。此外,腹泻、头痛、失眠、烦躁、痴呆等症状亦可能出现。
抗生素对儿童的危害 缺乏维生素K
因为维生素K是人体肠道益生菌合成,受抗生素的影响肠道内益生菌减少,所以维生素K也就随之减少。维生素K是凝血因子,其缺乏会导致易出血以及出血不止情况出现。
口腔溃疡是缺哪种维生素
目前的研究倾向于认为口腔溃疡是一种与遗传有关的免疫性疾病,并不是因为维生素缺乏,既不是缺维生素C,也不是缺维生素B12。
儿童缺钙更可能缺维生素D
缺“钙”和补“钙”,似乎是儿童保健门诊中永久不衰的话题。对于1岁以下的婴幼儿来说,奶类是他们的主食,只要能保证孩子每天有500毫升奶或相当量的奶制品,膳食中钙的供应也就大致足够了。既然钙的来源并不缺乏,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小小孩”缺“钙”昵?
缺“钙”更深层原因是缺“维生素D”
钙被人体吸收和利用的过程中,受到维生素D的控制。维生素D缺乏会明显限制钙的吸收、利用。所以,保健医生常常要求家长给孩子补钙同时添加含维生素D的补充剂,如鱼肝油、维生素AD丸等。
天然食物,包括母乳,所含的维生素D都非常低。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由阳光中紫外线照射皮肤后产生。由于维生素D的这一特性,维生素D曾经一度被认为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营养素,多晒晒太阳就可以了。然而,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与阳光亲密接触的时间明显减少;空气污染、林立的高楼、防晒产品的使用也使紫外线的作用大大减弱,这使得通过晒太阳而获得维生素D的机会大大减少。维生素D不足在幼儿中相当普遍。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建议在孩子出生两周后就开始补充维生素D,每天400IU(国际单位),直到两周岁。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胞胎等,则需要在出生后的前3个月将补充维生素D的剂量增加到每天800IU。因此,补钙同时还要补足维生素D。
推荐补钙到两周岁
目前推荐幼儿补钙和维生素D到两周岁。因为,孩子两周岁后,其生长速度减慢,钙的需要量相对减少,只要每天喝牛奶和有适量的户外活动,出现钙摄入量不足和维生素D缺乏的概率明显减少。当然这也要结合实际情况而定。如果孩子喝奶量少,户外运动缺乏,有明显的缺钙症状,则仍然要补钙和维生素D。临床上少数孩子还有夜间腿抽筋、腿痛等,被称作“生长痛”的,在补充维生素D后会有明显好转。
指甲出现竖纹的诱因
一、身体疲劳
指甲表面不够光滑出现明显竖纹,表示你已经处于工作过劳,睡眠不足,过度用脑,应该争取多点时间休息,多吸收维他命以及蛋白质。
二、缺乏营养
指甲表面出现竖条纹,还有一个原因是缺乏维生素A的表现,可以多吃含有维生素A的食物。缺钙也有可能导致指甲上有竖纹。
缺钙
指甲上有竖纹可能是缺乏微量元素钙的表现。
缺维生素A
指甲表面出现竖条纹,是缺乏维生素A的表现,可以多吃含有维生素A的食物。
三、其他病变
指甲上有竖纹可能和甲质受损及皮肤扁平苔癣有关。
1甲纹嵴
甲板薄而脆,有纵行嵴状突起,远端常破裂和分导驳因营养不良所致,也可见了于扁平苔藓,斑秃等疾病的患者。
2甲纵沟
典型的为甲板中央有一纵嵴,嵴顶凹陷为浅沟,也可以无嵴而呈显着沟纹,常因甲基质受损所致,也可见于扁平苔藓等疾病的患者,为变态反应的一种表现。
婴儿如何补钙
婴儿如何补钙
一、母乳
母乳是婴儿最佳的补钙方式。还在母乳喂养期的孩子正常吃母乳就可以得到足够的钙了,因此妈妈要注意从食物中摄取足够的钙,并多给孩子晒太阳以促进钙的吸收。
二、多吃富含钙质的食物
1、奶类是婴儿补钙的最好来源,也是作为食补钙质的首选,如牛奶、酸奶、奶粉等;
2、多喝骨头汤、虾皮汤、鲫鱼汤等营养汤;
3、多吃羊肉、鸡肉、蛋黄等肉蛋类食物;
4、多吃螃蟹、大虾、海带、鲤鱼等海产品;
5、豆类制品含钙也比较丰富,要多进食豆腐、豆浆、蚕豆等豆制品;
6、蔬菜中含钙质高的是绿叶菜,因此多补充油菜、白菜、胡萝卜、西兰花等蔬菜;
7、补充新鲜的草莓、香蕉、葡萄等水果。
三、适量补充钙剂
在日常合理的膳食的同时,家长还可以注意适量为婴儿补充钙剂。不提倡给还在吃母乳的孩子吃钙片来补钙。对于新生儿,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适量的补服葡萄糖酸钙或乳酸钙。在选择补钙的产品时,要注意选择那些口感好、吸收好、钙源好、对宝 宝肠胃刺激小的钙制品。
婴儿该不该补钙的4大困惑
疑问一:中国儿童普遍缺钙吗?
【回应】专家认为,缺钙不准确,应是缺维生素D
去年在北京出生的豆豆如今7个多月了。出生后不久,豆豆妈就按照出生医院的要求每天给孩子吃钙剂和维生素AD剂(俗称鱼肝油)。她很疑惑:“现在的小孩是否普遍缺钙?为何过去中国人不补钙而现在需要额外补钙?”
这一问题同样困扰了许多年轻父母。
研究员说,中国居民膳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含钙丰富的奶及奶制品、豆制品等占膳食的比例有限,1992年和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结果表明,全国城乡人均每日钙摄入量为405.2毫克和389毫克,不足钙推荐摄入量的一半。
不过这一解释并不能打消豆豆妈的疑虑。“对婴儿来说,以奶为主食,不存在成年人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钙摄入不足问题。到底该不该给孩子补钙?”
教授认为,儿童缺钙的说法不准确,应该说是缺维生素D(VD)。缺VD性佝偻病、缺铁性贫血、肺炎、腹泻这四种疾病,一直是我国儿童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卫生部重点预防的疾病。儿童缺少VD,不能促进钙在肠道的吸引,钙也不会沉积到骨骼上,在临床上表现为缺钙的症状。
“儿童最好从出生后就补VD,一直补到2岁。”教授说。
疑问二:半岁内婴儿需要补钙吗?
【回应】卫生部《母婴健康素养》提示,6个月内一般不用补钙
据介绍,儿童如果缺钙严重的话,会出现佝偻病等疾病。记者了解到,为了预防佝偻病,许多孩子在两三个月甚至半个月的时候就被要求补钙。
然而记者采访有关专家时,专家们均表示,半岁内婴儿一般不用补充钙剂。
卫生部印发的《母婴健康素养》二十六条提示,正常足月新生儿出生后6个月内一般不用补充钙剂。
“而且钙的吸收情况因人而异。”马冠生说,补钙最好的办法是日常膳食中获取。
教授说,不同的年龄段,世界卫生组织有不同的钙的推荐摄入量,其中0―6个月300毫克,7―12个月400毫克。一般来说,母乳喂养的健康足月婴儿,在0―6个月不用额外补充钙。配方奶粉每100毫升含钙可高达50毫克,因此喝配方奶粉的婴儿也不需要再补钙。
赖建强说,一般来讲,6个月以上的婴儿每日摄入奶总量应达到600毫升以上(包括母乳或其它奶制品),可满足钙的需要。1―3岁的幼儿,膳食从以奶为主逐渐过渡到以谷类为主,奶及其制品是膳食钙的主要来源,以每日饮奶达到400毫升为宜。孩子正常饮食并且有充足的奶及奶制品的摄入,能够达到或接近钙的推荐摄入量,不需要额外补充钙剂。
疑问三:补钙过多是否有害健康?
【回应】专家观点不一,有害无害存争议
由于补钙方法、标准说法不一,不少家长担忧钙吃多了不好消化、会便秘,甚至听说钙补多了还会导致肾结石。
补钙过量是否对身体造成伤害?
专家表示,人体有一种自我保护的功能,如果单纯补钙,多余的钙会通过排泄系统排出体外,不会出现钙中毒的情形,除非在过量补充VD的情况下大量补钙。因此,给孩子补充VD和钙剂时,要按照推荐摄入量补充。
专家介绍说,从出生到青春期,是每个人生长发育最快的阶段,身高和体重迅速增长,需要补充生长必需的元素。儿童时期摄入体内的钙,沉积到骨骼上,到老年的时候不易出现钙流失、骨质疏松等症状。
专家则认为,所有的营养元素,从群体来看都有一个适宜摄入量和最大摄入量。尽管个体有差异,但最好控制在适宜的摄入量,最多不能超过允许的最大摄入量。营养素在人体中过多或者过少都会对人的身体带来负面影响。过量摄入钙,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疑问四:如何诊断是否缺钙?
【回应】检测微量元素和超声测骨密度,不能判定缺不缺钙
由于半岁前没有补钙和鱼肝油,加上出现了枕秃、睡眠不好、肋骨外翻等疑似佝偻病症状,一岁的小涵被父母带去某综合医院儿科检查。大夫看了症状认为是轻微佝偻病,建议超量服用鱼肝油。为了多方确诊,小涵父母又带孩子去专科医院保健科检查。通过指血化验微量元素和超声检测骨密度,均显示不缺钙。大夫建议按预防量补充钙剂和鱼肝油到2岁即可。
小涵的症状是缺钙造成的吗?为何检测不缺钙却出现了缺钙的症状?检测不缺钙还应不应补钙?
专家说,目前判断儿童是否缺钙可以通过测定血浆离子钙、总钙以及有关酶间接反映体内钙营养状况,也可以用双能X线测定骨密度。
教授说,通过测微量元素中血钙含量的办法,并不能真实反映缺不缺钙。只要一个儿童的代偿能力是正常的,骨骼中的钙就会转化为血钙,来维持血钙的正常。如果血钙的浓度都不能保持稳定,儿童就会出现VD缺乏性抽风,严重的话会出现搐搦。因此,不建议通过测微量元素的方法判断是否缺钙。一般使用的超声波测骨密度的方法也不能判定儿童缺不缺钙,只能是一种参考。
“在临床上诊断缺钙(佝偻病)的金标准是X光线双能吸引法,有的小孩既有肋骨外翻的缺钙症状,超声检查骨密度又是正常的,原因就在于此。”王丹华说。在她看来,儿童缺不缺钙,其实最好是测VD缺不缺,通过测25―羟基VD3,含量值在50以上,就表明儿童体内不缺VD,能够帮助吸收体内的钙,并帮助沉积到骨骼上。
此外,专家表示,小孩出现哭闹、睡眠不好,并不一定是缺钙导致的,要结合儿童的喂养史和补充史来判定。
婴儿补钙四大误区
1、婴儿补钙误区之吃牛肉有利于骨骼健康
不少人认为欧美人骨骼强壮是因为爱吃牛肉。事实上,很多吃牛肉甚多的人,正是钙缺乏比较严重的人。这是因为牛肉本身含钙量极低——所有的肉都是这样。同时,肉里面含有大量的“成酸性元素”,主要是磷、硫和氯,它们让血液趋向酸性,身体不得不用食物和骨骼中的钙离子来中和成酸性元素,因而增加体内钙元素的流失,减少了钙的吸收。所以,缺钙人群应适当控制肉类的摄入量,不论是红肉还是白肉。
2、婴儿补钙误区之吃蔬菜与骨骼健康无关
不少人偏爱动物食品,却很少注意补充蔬菜。他们以为蔬菜里面只有些膳食纤维和维生素,与骨骼健康无关。实际上,蔬菜不仅含有大量的钾、镁元素,可帮助维持酸碱平衡,减少钙的流失,本身还含有不少钙质。绿叶蔬菜大多是钙的中等来源,如小油菜、小白菜、芥兰、芹菜等,都是不可忽视的补钙蔬菜。
3、婴儿补钙误区之补钙就是多喂钙剂
其实,钙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受多因素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必须有维生素D的帮助。因此,在服用钙剂的同时,应适量给孩子口服鱼肝油等维生素D制剂,或是让孩子多晒太阳,以促进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转变成维生素D。否则,就是吃再多的钙剂,孩子照样会缺钙。在服用钙剂时避免同时饮用汽水、碳酸饮料,含草酸多的蔬菜如菠菜也要避免同时吃,以免降低吸收率。
4、婴儿补钙误区之骨头汤的补钙效果很好
骨头中的钙是以羟磷灰石的形式存在的,水溶性很低,作者曾经将骨头放在水中煮了18个小时,测试结果显示,每100毫升骨头汤的含钙量仅有1.0~1.2毫克,而人体每天的需要量则是几百毫克,相差确实很大。如果在骨头汤里加醋,虽然可以增加钙的溶出率,但是同时会将骨骼中的铅也一起溶解出来,对婴儿不利,因此骨头汤并没有明显的补钙效果。
怎样知道自己是否缺维生素
1、视力不佳、皮肤干燥缺维A
维生维A,也就是胡萝卜素。如果觉得这段时间眼睛不太好使,常常出现模糊、多泪等眼睛不适,应该就是缺维A的表现了。另外,维A的缺乏还会体现在皮肤干燥、脱皮等现象。
2、维生素B家族庞大
维生素B有多个“成员”,每个成员出了问题,所产生的后果又是不一样的。因此要分开来说。
精神萎靡、消化不良、脚气反复发作,可能就是缺维B1。
口腔炎症,最常见的是口舌生疮,这就代表你缺的是维B2。
口臭和莫名其妙的头疼就很有可能是缺维B3。
缺钙等于缺维生素D吗
宝宝为什么缺钙?
其实宝宝吃的食物中,无论是母乳、奶粉、辅食,都含有足够的钙,之所以缺钙是因为缺少维生素D,这个家伙是促进钙质吸收的助推器。
什么是维生素D?
维生素D(vitamin D )为固醇类衍生物,具抗佝偻病作用,又称抗佝偻病维生素。主要作用就是通过促进钙,磷的吸收进而调节多种生理功能。没有足够的维生素D,吃再多的钙也没有卵用。
获得维生素D的途径?
1.晒太阳。这个方法是最天然的。
2.口服维生素D制剂,比如伊可新。
3.通过食物获取。排名第一的是鱼肝油,排名第二的是深海鱼类,动物肝脏排第三。
每天需要补充多少维生素D?
宝宝每天服用400IU(IU是国际单位)也就是10微克。吃药的话遵医嘱就可以了。宝宝听达人说,维生素D不能多吃,吃多了会中毒的。
维生素D要补充到什么时候呢?
常见的说法就是补充到2岁,因为2岁以后的宝宝能吃的食物日渐丰富,也可以有更多的户外活动了。
常见的维生素D药物有哪些?
婴幼儿常用的维生素d补充药物有:伊可新、d3针剂等。
儿童补钙过多危害大
儿童补钙过多的害处
国内外专家的研究表明,儿童长期吃钙过多会使血压偏低,增加日后患心脏病的危险。美国波士顿大学的一个专家组对3—5岁间79名儿童对照观察发现,摄取热量为1000卡的食物中,每毫克钙,就可使收缩压下降2毫米汞柱。体内钙浓度升高,就能成为多种疾病的祸根。如眼内房水中钙浓度过高,可沉淀为晶体蛋白聚合,引起白内障而失明;尿液中钙度过高,在膀胱中容易形成结石,给尿路埋下隐患。尤其是在同时摄取较多维生素D时,可能会将肝、肾等重要生命器官像骨骼一样“钙化”,丧失功能,后果不堪设想。此外,体内钙水平升高,可降低人的食欲,并抑制肠道对锌、铁、铜等元素的吸收,患上微量元素缺乏症。
儿童的科学补钙常识
大部分家长发现孩子多汗、睡眠不安,就会马上给孩子补钙。其实,出现那些症状可能是缺钙,也可能是缺乏维生素D,大部分小儿都是因为缺乏维生素D导致钙磷代谢障碍而发生缺钙的。所以,儿童要重视补充维生素D。在明确维生素D不缺乏的情况下,再进一步检测是否缺钙。
不要盲目听信钙产品广告宣传。如有些钙产品广告称“沉积好、吸收快”,使人误认为人体对钙的吸收是简单的过程,实际上钙进入人体首先要进入血液,再形成含钙细胞,之后再通过复杂的变化过程穿透骨头最外面的硬层,固定到里面的骨质中。有的广告宣称自己的产品“颗粒比一般产品小若干倍”,钙品颗料大小只是物理变化,并不能从本质上改善人体对钙的吸收率。有的广告宣称钙剂在骨骼中沉积率很高,一般人体内钙的阈值是1000~1500mg,钙的摄取再多,钙的阈值也不会升高,因此也不会沉积更多的钙。故选用钙制剂,首要看钙在制剂中占多少百分比,然后结合每天需要补充的量再补。
轻度缺钙可通过改善饮食结构补钙。日常食物中,含钙较多的有牛奶、鸡蛋、海带、紫菜、虾皮、豆制品、芝麻、海鱼、蔬菜等。特别是牛奶,每100g鲜牛奶含钙120mg,对于不挑食、偏食的小儿,基本能满足人体对钙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在食用这些含钙丰富的食品时,应避免过多食用含磷酸盐、草酸、蛋白质丰富的食物,更不应在服用钙品时同时饮用汽水、碳酸饮料等,以免影响钙的吸收。
此外,补钙不是越多越好,重要的是看吸收。考虑到儿童肠胃功能较弱,应避免选择碱性强的钙品,如碳酸钙、活性钙等。在服用添加维生素D的钙品时,还必须防止积蓄中毒。因为存在个体差异,不是所有小儿缺钙的同时也一定缺维生素D的。部分小儿长期服用维生素D反而会抑制体内自身维生素D的形成,或是引发积蓄中毒现象。
必须提醒的是:对患有心脏疾病、正在服用甲状腺激素、皮质类固醇等激素类药物的患儿,应在医生指导下补钙,以免药物相互作用而对患儿造成不利影响。
自缺钙的症状是什么
孕妇缺钙的症状—贫血、头晕
我们都知道,妈妈在怀孕期间是非常幸苦的。处于非常时期的女性朋友,缺钙的现象是较为普遍的。不过,随着优生优育的相关知识的普及,人们对缺钙的症状也较为熟悉。孕妇缺钙就会引起经常抽筋、四肢无力、腰酸背疼、关节疼、贫血、头晕、水肿、产前高血压综合症、乳汁分泌不足等多种症状。
儿童缺钙的症状—多汗、厌食
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希望,因此孩子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他的未来。如果儿童缺钙通常会出现不易入睡、入睡后爱哭、容易惊醒、多汗、阵发性腹痛、腹泻、“O”型腿、“X’型腿、偏食、厌食、坐立不安、智力发育迟、牙齿排列稀疏、不整齐、牙齿呈黑尖形或锯齿形、头发稀疏、容易感冒等多种症状。这些均是缺钙的表现。
老年人缺钙的症状—失眠、便秘
成年以后,人体就会渐渐的进入了负钙平衡期,即对钙质的吸收量减少、排泄量加大。很多老年人都是因为钙的流失从而造成缺钙的现象。老年人缺钙就会出现皮肤病痒、脚后跟疼、颈椎、腰椎疼痛、牙齿松动或者脱落、明显的驼背、食欲减退、便秘、失眠、多梦、烦躁、易怒等多种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