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力多的发展历史
益力多的发展历史
“Yakult”这个名称是取自世界语的“yafult”,意即酸奶。
益力多公司是日本职业棒球队东京益力多燕子(Tokyo Yakult Swallows)的母公司。
由日本株式会社益力多本社、香港益力多乳品有限公司、养乐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广州建智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合资兴办,投资总额为2.475亿人民币。
公司经营范围:生产乳酸菌乳制品及其相关系列产品,以及相关包装产品,销售本公司产品并提供售后服务。
1962年,台湾多处地方正式出售养乐多,为养乐多第一个对外,也是第一个对亚洲发展的地方。
其后在亚洲地区,香港(1966年)、韩国(1969年)、泰国(1970年)、菲律宾(1977年)、新加坡以及文莱(1978年)、印尼(1980年)、马来西亚(1987年)、广州(2001年)、上海(2004年)、北京(2006年)和全中国,印度(2005年)及越南(2006年)也相继首次出售养乐多。
在包装方面,起初时的养乐多是以玻璃瓶来包装的。直到七十年代起,为了因应产品的卫生安全以及配合现代化的生产流程,开始推出现时所用的 PS(聚苯乙烯)塑胶瓶装。[1]
不同地区生产的养乐多,大小容量各有不同。以澳洲、欧洲、印度及印尼生产的养乐多为例,每瓶为 65毫升。美洲、日本、菲律宾及韩国生产的养乐多每瓶为 80 毫升。泰国、新加坡以及大中华地区生产的养乐多则为每瓶 100 毫升。
新加坡生产的养乐多,除了原味以外,同时还提供橙味、青苹果及葡萄三种口味。台湾生产的养乐多则有 300 及 300 LIGHT,表示每瓶含有 300 亿个以上养乐多菌,LIGHT 就表示低糖份量。原产地日本,养乐多目前有多达400亿个养乐多菌。而香港方面,于 2010 年 5 月开始从台湾引进养乐多 light,并于 2011 年 5 月开始推出低糖及高纤的养乐多 LT ,产品于新改良的配方中加入五克膳食纤维,同时减少含糖份量到五克。新产品以绿色包装,与原味红色作区别。
2002年6月10日,益力多牌活性乳酸菌乳获得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及ISO14001认证,2004年底益力多取得保健食品批号。2006年广州工厂通过保健食品GMP审核。
跳绳的发展历史
跳绳运动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唐宋明清都有记载。唐朝称跳绳为“透索”、宋称“跳索”、明称“白索”、清称“绳飞”,民国以后才称“跳绳”。
陕西是跳绳的故乡,多次掀起跳绳热。1957年西安高中创编了“跳绳舞”;1959年,陕西师大举办了中国第一个“跳绳培训班”;1981年4月3日,中国体育报发表了胡安民老师“论跳绳”的部分内容《跳绳的分类和方法》,随之全国各地响应国家体委号召,开展了“三跳”比赛,1992年5月2日,举办了“西安首届跳绳大赛”,800多人参赛;1993年5月9日举办了“西安第二届跳绳大赛”;40多个代表队参赛,陕西电视台现场免费直播100分钟,开创了电视直播跳绳比赛的先例;1993年12月27日,在西安师范成立了全国第一家“跳绳协会”;1995年7月“陕西省跳绳交流团”应邀访问新加坡;1999年8月1日,在西安师范成立了世界上第一所“跳绳艺术学校”;1999年9月,陕西花样跳绳队赴京参加国庆50周年庆典活动,并荣获第六届全国民运会表演项目技巧类一等奖,跳绳首次获得国际级大奖;2000年上了陕西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2001年元月,应邀访问香港,为“全港跳绳大会”助兴,表演4场,受到大家热烈欢迎。2001年5月陕西花样跳绳队赴石家庄市,荣获全国首届亿万妇女健身活动特色项目“优秀表演奖”;2002年7月花样跳绳列入“陕西省第三届民运会”正式比赛项目,结束了跳绳只是民间活动的历史;2003年9月陕西花样跳绳队在宁夏银川市再次荣获第七届全国民运会表演项目技巧类一等奖。共计花样跳绳荣获国家五项大奖,为陕西省政府向国家申请花样跳绳列入全国民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创造了条件。
白酒的发展历史
唐代
在唐代文献中,烧酒、蒸酒之名已有出现。李肇(公元806年)写的《国史补》中的:“酒则有剑南之烧春”(唐代普遍称酒为“春”);雍陶(公元834年)诗云:“自到成都烧酒热,不思身更入长安。”可见在唐代,烧酒之名已广泛流传了。田锡写的《曲本草》中说:“暹罗酒以烧酒复烧二次,入珍贵异香,其坛每个以檀香十数斤的烟熏令如漆,然后入酒,腊封,埋土中二三年绝去烧气,取出用之。
元代
元代中国与西亚和东南亚交通方便,在文化和技术等方面多有交流。有人认为“阿刺古”酒是蒸馏酒,远从印度传入。还有人说:“烧酒原名‘阿刺奇’,元时征西欧,曾途经阿刺伯,将酒法传入中国。”章穆写的《饮食辨》中说:“烧酒,又名火酒、‘阿刺古’。‘阿刺古’番语也。”现有人查明“阿刺古”、“阿刺吉”、“阿刺奇”皆为译音,是指用棕榈汗和稻米酿造的一种蒸馏酒,在元代曾一度传入中国。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在《本草纲目》中所写:“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败之酒皆可蒸烧。近时惟以糯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十日,以甑蒸好,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现代吴德铎先生则认为撰写<<饮膳正要>>的作者忽思慧(蒙古族人)当时是用蒙文的译音写成“阿剌吉”,而并未使用旧有的汉文名(烧酒)。故不应看成是外来语。忽思慧并没有将“阿刺吉”看作是从外国传入的。至于烧酒从元代传入的可信度如何,曾纵野先生认为“ 在元时一度传入中国可能是事实,从西亚和东南亚传入都有可能,因其新奇而为人们所注意也是可以理解的。”(曾纵野:我国白酒起源的探讨(<<黑龙江酿酒>>,1978年))明代时称白酒为火酒。
血透的发展历史
1、历史学家称最早的透析是在古罗马皇帝的浴池。在那里四周用大理石铸造,池水沸腾充满蒸汽,那些患尿毒症的人们在浴池里通过出汗和蒸气浴使体内的毒素和水分清除到池水中。在人们寻求有效的透析方法的过程中,由于毒素和水分地逐渐堆积,无数的尿毒症病人死亡了。通常他们会静悄悄地死在家里,有人称之为“dropsy”(浮肿而死)。[1]
2、从1850年开始,人们寻求清除毒素和水分的研究有了一定进展。1854年,苏格兰的化学家ThomasGraham利用牛的膀胱膜做为过滤分子的膜。在以后的近一个世纪里,科学家们遍寻可以作为半透膜使用的能够过滤水分和毒素同时又不容易破坏的材料。烟丝和纤维素膜一直应用到现在。[1]
3、1943年,被公认为现代透析机之父的荷兰Groningen大学的年轻医生WilliamKolff。为了得到制造透析器必须的材料,他冒着生命危险伪造文书,制造了第一个现代鼓膜透析机。在其后的10年里,这个技术一直被作为全球的临床标准。Kloff的透析机非常简陋,他应用的是一个巨大的木条制成的旋转的鼓膜,缠绕了30~40米醋酸纤维素膜,然后放到一个巨大的透析液缸里。[1]
4、20世纪60年代,华盛顿的Georgetown大学医院的GeorgeSchreiner医生开始为肾衰竭病人提供长期的透析治疗。另一方面,战争也使透析治疗在20世纪50年代有了很大的发展。当时,美国当局参加了朝鲜战争,战士的医疗问题使美国官员大伤脑筋。很多士兵在身体主要器官受伤后常继发肾衰竭,85%的人因此而致死,而战争的总体死亡率只有5%。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局要求在前线使用30分钟的透析治疗。结果证明透析治疗大大降低了死亡率,这进一步证明了新型透析机的效果。这次在朝鲜战场上的成功使透析治疗在和平年代得到了广泛使用。[1]
5、20世纪60年代初,GeorgeSchreine医生的战地诊室成为第一个为慢性肾衰竭病人提供中心透析的地方。他的动静脉分流装置使血液持续流出体外循环往复,使长时间透析成为可能。纤维素膜的产生更促进了透析治疗在全世界开展。
理疗的发展历史
物理因素通过对局部的直接作用,和神经、体液的间接作用引起人体反应,调整血液循环,改善营养代谢,提高免疫功能,调节神经系统功能,促进组织修复,因而消除致病因素,改善病理过程,达到治病目的。
常用人工物理因素有电、光、声、磁、温度和机械力等。电疗分直流电、低频电、中频电、高频电和静电等疗法;光疗分红外线、可见光线、紫外线和激光等疗法;声疗又分超声波和超低声疗法;利用温度的治疗有热疗、冷疗和冷冻疗法;利用机械力的疗法有按摩、推拿、手法治疗、牵引和运动等。运动疗法是理疗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利用患者的力和外加的机械力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常用的自然界物理因素有日光、大气、海水、矿泉、高山和森林等,人处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接受环境中的不同自然物理因素的综合影响,防治疾病。人工物理因素也可用于物理诊断,理疗科常用低频脉冲电测定周围神经功能状态,用压力传感器测定人体重心的变化,以判断平衡功能,用紫外线红斑反应测定人体对日光是否敏感,测定穴位电兴奋性以估计经络的功能状态等。理疗在临床应用广泛,如急、慢性炎症,急、慢性损伤,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疼痛症候群,内脏器官功能失调等。现代物理学促进了医学的发展,同时也使古老的物理疗法得以不断的完善,并充实了丰富的内容。远在17世纪产生了静电疗法;在18世纪产生了直流电疗法;在18世纪下半叶日光疗法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19世纪产生了感应电疗法、直流-感应电诊断(古典式电诊断)、直流电药物导入疗法、达松伐电疗法(长波疗法)同时产生并迅速发展了现代光疗中的红外线疗法和紫外线疗法;本世纪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理疗技术、理疗在医学中的应用和作用原理研究获得了全面的,显著的发展:在本世纪上半叶产生了中波、短波、超短波、微波、超声等物理疗法;自本世纪50年代以来,低、中频电疗法有了新的发展,水疗、磁疗等进而受到重视,并在应用技术方面有了发展提高;特别是在60年代实现的激光技术对全部科学(包括医学在内)的发展正在发挥着日益重大作用,激光疗法已成为现代光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在70年代获得显著发展的射频治癌和光敏诊治癌症技术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重视。总之,现代理疗学正在迅速发展。我国是世界上应用物理疗法历史悠久的国家,但理疗专业在解放前却很落后,全国解放后,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才得以建立和发展,当前已形成了一支理疗专业队伍,不仅在城市的大医院中,而且在不少工厂、县医院以及部队的野战医院中也都建立了理疗科室;在全国各疗养院和康复医院中理疗已成为主要的组成部分。
铝的发展历史
铝(Aluminium)的英文名出自明矾(alum),即硫酸复盐KAl(SO4)2·12H2O。[1] 史前时代,人类已经使用含铝化合物的黏土(Al2O3·2SiO2·2H2O)制成陶器。铝在地壳中的含量仅次于氧和硅,位列第三。但是由于铝化合物的氧化性很弱,铝不易从其化合物中被还原出来,因而迟迟不能分离出金属铝。[2] 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发明电池后,戴维试图利用电流从矾土中分离出金属铝,都没有成功[2] ,但他建议将其命名为“alumium”,后改为“aluminum”,不久即修饰成aluminium。这种词形在全世界通用,但北美除外,那里的美国化学会(ACS)于1925年决定在出版刊物中采用“aluminum”。丹麦化学家奥斯特利用稀的钾汞齐与氯化铝反应第一次分离出不纯的金属铝。1827年德国化学家武勒重复了奥斯特的实验,并不断改进制取铝的方法。1854年,德国化学家德维尔利用钠代替钾还原氯化铝,制得铝锭。[3] 在以后的一段时期里,铝是帝王贵族们享用的珍宝。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在宴会上使用过铝制叉子;泰国国王使用过铝制表链。[2] 1855年在巴黎博览会上,它与王冠上的宝石一起展出,标签上注明“来自黏土的白银”。1889年,门捷列夫还曾得到伦敦化学会赠送的铝合金制成的花瓶和杯子。[2]
到19世纪末,铝的价格发生了成千倍的跌落。首先是由于19世纪70年代西门子改进了发电机后,有了廉价的电力;其次是由于法国的Heroult和美国的C. M. Hall于1886年分别发展了将氧化铝溶解在冰晶石(Na3AlF6)中电解的方法。当时他们都是22岁。这项创举使铝以大规模生产,奠定了今天世界电解铝的工业方法。至今各种铝制品已广泛进入千家万户。
艾灸发展历史
灸法的运用当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时间亦在石器时代。
一、“灸”字考 艾灸条“灸”字,在现存文献中,以《庄子》最早提及。如《庄子·盗跖篇》载孔子劝说柳下跖,碰了个大钉子,事后对柳下季说,“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但“灸”的本字是“久”字。如1975年于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奉墓竹简(法律文书)《封诊式·贼死》中载,“男子丁壮,析(皙)色,长七尺一寸,发长二尺,其腹有久故瘢二所”,此“久”即“灸”之本义,训为灸灼。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阴阳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阴阳》),《足臂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足臂》)、《脉法》、《武威汉摹医简》中均作“久”字。“久”以后演变为“灸”字。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曰:“灸,灼也,从火”。 从甲骨文字形的研究考证,现代胡厚宣认为,“我释床,亦即庥字……字当象一人卧病床上,从木象以火艾灸病之形”。灸法已在殷代出现。康殷认为在商周初期灸法、熨法已普遍流行。
二、灸法的运用当起源千人类掌握用火之后 在170万年前,云南元谋人就已开始用火。陕西蓝田人在100万年前就有用火的痕迹,北京周口店人在50万年前已经掌握了用火的方法,并已能保存火种。 《庄子·外物》载:“木与木相摩则燃”,《绎史·大古第一》载:“燧人钻木取火,炮生为熟,教人熟食”。人们在百万年的加工石器的过程中随时都会出现摩擦生火的事例,从钻木、刮木等生产实践所引起的燃烧中,逐渐获得了有益的启示,终于发明了人工取火的方法。此种简便的方法,直到解放前我国有些少数民族地区仍在使用着,如佤族用木棒上卜交互摩擦取火,苦聪人锯竹取火,黎族钻木取火等。 火的发现和使用跟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火的掌握既可使人类躲避猛兽的侵袭,可以熟食,又可抵御严寒酷冬的恶劣气候,还可将树木等用火燃着后灸于患处,祛除寒邪,解除痛苦。
三、灸的材料的发展 在实践过程中,对灸火的材料亦有所选择,至《黄帝虾蟆经》已载有松、柏、竹、橘、榆、帜、桑、枣等八木不宜作为灸火之说,因为其对人体有所伤害,所以逐渐被淘汰,但桑树灸在后世亦有用之者。槐木火灸,病疮易瘥,但艾叶熏灸则疗效最著,故以后才逐渐多用艾叶来代替其它灸疗。 灸法的运用当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时间亦在石器时代。
四、灸的适应症,起初主要是用于治疗寒症的。 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北方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唐代王冰注:“火艾烧的,谓之灸焫”,用这种烧灼疗法治疗“藏寒生满病”是颇有疗效的,以后逐渐发展为治疗全身不同性质的多种疾病。 《左传》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载,晋景公病,延秦国太医令医缓来诊,医缓说,“疾不可为也。病在盲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攻”即是灸法,“达”即是刺法。
五、艾灸疗法的起源,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 春秋时代的《诗经·采葛》载:“彼采艾兮”,西汉毛亨和毛茛传释:“艾所以疗疾”。从远古时代实际临床运用早于文字记载的特点来看,艾灸疗法的下限也不会晚于西周。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卷18载西戎的卜法:“以艾灼羊髀骨,视其兆,谓之死跋焦”。以此印证,我国殷商以前的甲骨卜法,也可以用艾作燃料。 《孟子·离娄篇》载:“今之欲王音,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可见艾灸疗法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因此,用艾灸治病的起源也当在西周之前。六、艾灸历史源远流长,纵观艾灸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里程,第一个是传统艾灸,第二个是现代艾灸,不论是传统艾灸还是现代艾灸都有各自的特点、优势和不足之处。传统艾灸有效,但有烟(有毒),有火(不安全),操作不方便(需要专业人士);现代艾灸,虽无传统艾灸之弊病,但疗法单一,有时好转反应太强烈,使有些客人难以承受,这正是其单一疗法的局限性所造成。
多美滋的发展历史
1993年,多美滋首家将DHA及ARA加入婴幼儿配方奶粉中;
2006年,多美滋在中国率先将国际专利益生元组合添加到婴幼儿配方奶粉中(专利号:ZL99809500.1)
2007年,多美滋在中国率先推出专利创新包装——易乐罐。
2008年,多美滋推出优衡多营养系列奶粉,使用全进口奶源和精选的蔬菜水果,更含有55种天然食物和营养成分,可以帮助宝宝补充膳食营养所需。[1]
2009年,境外媒体报道怀疑多美滋奶粉中有三聚氰胺导致出现46例疑似食用多美滋婴幼儿配方奶粉出现结石的婴儿,国家质检总局开始介入调查多美滋所有产品,确认所有产品不含三聚氰胺,随后国家卫生部开始进行流行病学研究,对各地区结石宝宝进行确认并且调查喂养情况。
2009年,多美滋IMMUNOFORTIS优抗力配方在中国正式推介。
2009年,多美滋旗下的品牌金装贝乐嘉在中国上市,全护营养配方,让宝宝享受健康快乐的成长过程。
2012年8月,多美滋优阶系列全新上市,为宝宝提供“分阶段营养强化”方案,让宝宝在各阶段展现成长优势。
2013年.多美滋全新推出精确盈养系列。该系列是多美滋凭借专业婴幼儿营养品研发经验,多年来深入了解宝宝的营养需求,对配方进行精密推敲,推创出的新系列产品。特含PreciCell™精确益子™(欧洲/中国发明专利配比的低聚半乳糖/多聚果糖组合)经过10多年数十项研究获临床数据支持,,能选择性支持宝宝肠道中有益菌的生长、有益于肠道环境。
2014年4月多美滋推出精确盈养+系列,100%欧洲原罐原装进口,从罐体到封盖,原材料均为欧洲采购。配方专为中国宝宝度身定制。100%欧洲原罐原装的精确盈养+系列采用爱尔兰黄金奶源带奶源,与达能集团下众多知名品牌Nutrilon诺优能,Aptamil爱他美,Cow&Gate牛栏牌同厂生产,共同遵循全球统一的“达能-纽迪希亚全球食品安全标准”。[2]
2014年12月,多美滋推出全新·科技突破致粹™系列。耀能结构™配方重塑的营养分子结构,提升营养价值,助宝宝高效吸收,双重抵抗。
2015年1月,多美滋全新推出营养泥系列产品。100%欧洲原装进口,全球甄选优质食材,遵循欧盟婴幼儿食品标准。特有3维精确™喂养概念,从“营养,质地,口味”三方面给予宝宝全面的营养泥尝试体验。[3
抽烟的发展历史
抽烟(smoking)是一种不健康的生活习惯。
中国人知道吸烟,大概在明世宗嘉靖年间。葡萄牙人寄居澳门,葡人早已吸烟,前已言之,其来居澳门,习性未改,当系事实。印光任、张汝霖著《澳门记略》下卷《澳蕃篇》云:“其居香山澳者……服鼻烟,亦食烟草,纸卷如笔管状,燃火吸而食之。”中国人虽知有烟草,然尚无人直接输入,且亦无人吸食。吸烟之风盖起于明神宗时,波尔氏《烟草史》第六章云:“十七世纪初期,广东,的西班牙人占领下之菲律宾,盛行通商,因此吸烟之风,迅雷疾风地侵入中国,在神宗皇帝之世,此种新风气,比向来吃茶之风殆有甚焉。”祁季闻《勇庐闲诘》注文记载亦同。“烟草皆来自海外,中土人得而种之,依法制之,既行。
遂擅国业,淡巴菰出吕宋,明万历(神宗年号)末,漳泉马氏始造烟,传自九边。”依明姚旅《露书》亦谓:“吕宋国有草淡巴菰,名曰金丝薰,烟气从管中入喉,能令人醉,亦辟瘴气……初漳人白海外携来,莆田也种之,反多于吕宋。”国人译音Tobauo。为淡巴菰(见《澳门记略》下卷《澳蕃篇》“衣食类”条)。而称之为烟草,即出烟之草之义。似此烟草输入之时间约在明神宗,最初输入之地点,先在福建,已无疑义。唯所谓“漳泉马氏”,不知何人,尚待考证。烟草输入之后,传播情形,书缺有间,不无遗憾,何乔远阅书百余卷,是否载及烟草,不得而见。周亮工《闽小纪》下卷备记外来物独详蕃薯而缺烟草,不知何故。修于清道光年间之《重纂福建通志》卷五十九《物产》,虽列有烟草,亦仅有“烟草叶大如芋叶,种盛闽中郡西禅寺之盖露,一名淡巴菰,明万历间,始有种者”云云,钞欲求其如何输入,如何传播,戛戛乎难哉。(摘自黄现璠撰《吸烟风俗传播考》(四)上,载《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四十八期,1941年12月24日;又载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195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熊猫血发展历史
1940年兰德斯坦纳和威纳将恒河猴的血液注入家兔体内后,得到一种免疫抗体,这种血清中的免疫抗体不仅能凝集恒河猴的红细胞,且能凝集85%的白种人的红细胞,从而证明了这些白种人的红细胞与这种猴子的红细胞上有共同的抗原,因而便取恒河猴的英文字头“Rh”作为这种抗原的名称。有Rh抗原的称为Rh阳性,反之则为阴性。Rh是一种血型系统,中国99%以上的人为Rh阳性。
因Rh血型是继ABO血型发现后临床意义最大的一种血型,也是最复杂的血型系统之一。Rh血型不合的输血可危及病人的生命;母子Rh血型不合的妊娠,有可能发生死胎、早产和新生儿溶血症。中国汉族人Rh阴性占0.2%~0.5%,而Rh阴性受血者和妊娠者则受Rh阳性抗原刺激的机率为99.6%~99.8%,经过一次输入Rh阳性血后50%以上的Rh阴性者会产生抗Rh抗体。因为Rh血型抗体为免疫抗体,如果再次输入Rh阳性血液后便容易发生输血反应。因此,Rh血型检查和ABO血型同等重要。需要注意的是,Rh阴性的孕妇妊娠后必需到市中心血站进行Rh血型鉴定并测定是否有免疫性抗Rh抗体,以防因母婴血型不合而发生新生儿溶血症。
粤菜的发展历史
粤菜集南海、番禺、东莞、顺德、香山、四邑、宝安等地方风味的特色,兼京、苏、淮、杭等外省菜以及西菜之所长,融为一体,自成一家。粤菜取百家之长,用料广博,选料珍奇,配料精巧,善于在模仿中创新,依食客喜好而烹制。烹调技艺多样善变,用料奇异广博。
在烹调上以炒、爆为主,兼有烩、煎、烤,讲究清而不淡,鲜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腻,有" 五滋"(香、松、软、肥、浓)、"六味"(酸、甜、苦、辣、咸、鲜)之说。时令性强,夏秋尚清淡,冬春求浓郁。粤菜著名的菜点有:鸡烩蛇、龙虎斗、烤乳猪、太爷鸡、盐焗鸡、白灼虾、白切鸡、烧鹅等。
粤菜在国外是中国的代表菜系。粤菜做法比较复杂,精细,费时,费人工,人均消费高,这也是粤菜餐厅在很多城市,没有川菜系餐厅多的原因。
粤菜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气氛,是一种渲染,是一种和谐,是一种民俗,是一种色彩,也是一种健康标准的体现。
干枣的发展历史
我国枣树栽培历史悠久,已有8000年以上栽培历史,枣一直与我国古代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枣既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又有重要的医疗保健价值。食药同源,在博大精深的传统中医学中,枣作为中药的灵魂无处不在,它为我国人民的健康发育、繁衍生息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慢慢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枣文化,枣文化已成为炎黄子孙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厚重的文化底蕴很自然地将枣烙在了我国国民心中,枣的营养滋补保健作用已植根于国民的脑海里,流淌在国民的血液中。在古代我国劳动人民对枣树就有较深入的研究,在枣树品种、栽培技术、病虫防治、保花保果、贮藏加工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为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资源和经验,为今日枣树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和文化基础。
枣起源于我国黄河中上游,长期的栽培引种导致我国枣树分布广泛。目前,除了黑龙江、吉林和西藏外,其余省市几乎全有枣的栽培。自上个世纪新中国成立后到1978年改革开放这段时期我国枣树的发展几乎处于停滞阶段,面积和产量曾因大炼钢铁而一度减少。到1979年,我国枣年产量30多万吨。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枣树开始有所发展,但产量增长缓慢,到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枣树开始迅速发展,到九十年代中期,全国枣产量翻了一番,达到70万吨左右,之后枣产量急剧上升,每年以11%的速度增长,到2006年产量已达250万吨以上,总面积约1600万亩。
我国枣树品种资源十分丰富,根据1993年出版的《中国果树志枣卷》记载,有品种700个。近十几年来,我国又选育出一些新品种,枣品种的数量不断增长。
较多的红枣经过在树上自然风干,形成美味的干枣,其食用价值最高,且以自然风干、糖分高、肉厚、核小、口感好、营养丰富、便于携带等特点。
豆腐的发展历史
豆腐存在的历史悠久,相传是在前164年,由中国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王刘安所发明。刘安在安徽省寿县与淮南交界处的八公山上烧药炼丹的时候,偶然以石膏点豆汁,从而
豆腐 发明豆腐。袁翰青以为五代才有豆腐。日本学者筱田统根据五代陶谷所著《清异录》“为青阳丞,洁己勤民,肉味不给,日市豆腐数个”,认为豆腐起源于唐朝末期。
1960年在河南密县打虎亭东汉墓发现的石刻壁画,再度掀起豆腐是[3] 否起源汉代的争论。《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六卷第五分册《发酵与食品科学》一书的作者黄兴宗,综合各方的见解,偏向与认为打虎亭东汉壁画描写的不是酿酒,而是描写制造豆腐的过程。但他认为,汉代发明的豆腐未曾将豆浆加热,乃是原始豆腐,其凝固性和口感都不如当前的豆腐,因此未能进入烹调主流。
到宋代豆腐方才成为重要的食品。南宋诗人陆游记载苏东坡喜欢吃蜜饯豆腐面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京城临安的酒铺卖豆腐和煎豆腐。
日本传统的观点,认为唐代鉴真和尚在公元757年东渡日本时把制作豆腐的技术传入日本,日本人视鉴真为祖
师,不过,学者们至今还没有找到日本在唐代有豆腐的证据。1183年日本朝廷管员神主中臣佑重的日记中记载有“唐腐”,约半世纪后,有一封日本僧人日连上人的书信中出现suridofu,可能是一种豆腐。到十四世纪,日本文献中多次出现“唐腐”、“唐布”等词,而“豆腐”一词,迟至1489年才出现于日本。天明二年(1782年),大阪曾谷川本出版了一部名为《豆腐百珍》的食谱,书中介绍了100多种豆腐的烹饪方法。
豆腐在宋朝时传入朝鲜,19世纪初才传入欧洲、非洲和北美。如今豆腐在越南、泰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已成为主要食物之一。
1665年多明我会士闵明我(Domingo Fernández de Navarrete)在《旅行记》中最早向欧洲人介绍一种在中国上自帝王下至平民多食用的食物,豆腐,介绍豆腐制法。
在20世纪中期,西方国家不太熟悉豆腐,随着中西文化交流,以及素食主义和健康食物日趋重要,在20世纪末期广为西方食用。现今,在西方的亚洲产品市场,农产品市场、健康食品店和大型超级市场都能买到豆腐。在中国的超级市场,可以找到4至5种不同软硬度的豆腐。
豆腐制作发展到现代已经不是单纯的靠人力去完成了,经过现代科技加工出来的豆腐拥有美观、营养价值高、产品种类丰富等特点。
很早以前制作豆腐的方法全部是由人力来完成的,磨豆浆、过滤豆腐渣、压水分等等,很费劲。现代科技已经使豆腐实现了流水线生产,各种电气化的磨浆机、甩浆机、压干机将豆腐制作从泡黄豆到出成品一条龙生产,日产量比过去提高了4倍以上。2012年底,新型的家用豆腐机也被研发出来,可以在家里轻松制作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