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肝胆湿热
什么是肝胆湿热
肝胆湿热,指湿热之邪蕴结肝胆的病证。多由外感湿热之邪,或嗜酒,过食肥甘辛辣,湿邪内生,郁久化热所致,或脾胃运化失常,湿浊内生,蕴而化热,阻遏肝胆而成。证见胁肋胀痛,灼热,腹胀厌食,口苦泛恶,小便短赤或黄,大便不调,或身目发黄,舌偏大,舌红苔黄厚而腻,脉弦数等。治宜清利肝胆湿热。
肝胆湿热证为湿热内蕴肝胆功能失常所致的病证。常因感受湿热之邪或脾虚水湿内生,日久化热,或长期过食甘肥厚味生湿助热,影响肝胆功能所致。属实证,脏腑同病,病位在肝、胆,往往涉及脾胃。
胁肋灼痛胀痛,或胁下有痞块按之疼痛,目黄,小便黄,身黄,色鲜明如橘子色,发热,口苦,纳差,恶心呕吐,腹胀,大便或闭或溏,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肝胆湿热以湿热内蕴,肝胆功能异常为特征。或阴囊湿疹,或睾丸肿胀热痛,或带下黄臭,外阴瘙痒,舌苔黄腻,脉弦数等。
肝胆病症状表现有哪些
1、湿热偏重不同。虽然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之病因均为湿热,但湿热偏重不同。脾胃湿热湿重于热,湿的表现如肢体困重,纳呆,腹胀,大便溏泻表现明显。热的表现相对较轻。肝胆湿热热重于湿。热的表现如身热,口干,口苦,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的表现明显,而湿的表现相对较轻。
2、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都有脾胃功能失调的症状,如腹胀,纳呆,呕恶。肝胆湿热产生上述症状是因为肝气横逆犯胃。脾胃受病,运化失健则腹胀,纳呆,呕恶。故脾胃症状相对较轻。而脾胃湿热是因湿热之邪蕴结脾胃,受纳运化失职,升降失常,致腹胀,纳呆,呕恶。故脾胃症状相对明显。肝胆湿热多兼有脾胃症状。而脾胃湿热则不兼胁痛,口苦等肝胆症状。
3、肝胆湿热因湿热郁结肝胆,疏泄失职,肝气郁滞,不通则痛,故胁肋部胀痛不适,而脾胃湿热为脘闷腹痛症状,无胁肋胀痛的症状。且肝胆湿热有湿热下注的症状,如阴囊湿疹,潮湿,睾丸肿胀,坠痛。或带下黄臭,外阴瘙痒等症状。脾胃湿热则无这些湿热下注的症状。
4、从治疗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的疗程来看,脾胃湿热的疗程较长。愈后较少复发。肝胆湿热虽疗程较短,但屡有发作。因脾胃湿热湿大于热,湿邪致病的特点是病程较长,故缠绵难愈。
肝胆湿热吃什么好推荐4种食疗方
一、黄花菜粥
食材:黄花菜30克、瘦肉末15克、糯米、白糖适量
做法:
1、黄花菜清洗干净,备用;糯米淘洗干净,备用;
2、将黄花菜与糯米、瘦肉一块煮成粥食用,每日1~2次。
黄花菜粥具有清热凉血、消肿、利尿、止痛的作用,尤其是对急性黄疸型肝炎更具有有效的治疗作用。可以说慢肝属肝胆湿热型,因此患者必须要多吃些具有凉血功效的食物。
二、黄花菜瘦肉汤
食材:黄花菜30克、精瘦肉60克
做法:
1、黄花菜泡发,清洗干净备用;精瘦肉清洗干净,剁碎后备用;
2、将黄花菜与瘦肉一块放入锅中,同时放入适量的清水,煮汤服用。
黄花菜瘦肉汤对急性黄疸型肝炎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除此之外还有像慢性乙型肝炎,这些都是肝胆湿热者的常见并发症,因此应该适当多食用些黄花菜瘦肉汤。
三、五汁饮
食材:梨、荸荠(马蹄)、藕、鲜芦根各100克,麦冬50克。
做法:上述五味洗净去皮后,使用器械或容器,粉碎绞汁饮用。
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泻功效,适用于慢性肝胆湿热型。
四、板蓝根菊饮
食材:板蓝根30克,菊花晶2匙。
做法:板蓝根加水煎汤,加入菊花晶饮用,每日1次。
有清热疏风,明目解毒功效。适用于慢性肝炎、肝胆湿热。
肝胆湿热对身体危害不小,一定要及时接受治疗。
肝胆湿热的症状
肝胆湿热,常因感受湿热之邪或脾虚水湿内生,日久化热,或长期过食甘肥厚味生湿助热,影响肝胆功能所致。常见的症状有目赤肿痛、口苦耳聋、胁痛筋痿或高热不退。形成惊风抽搐。或是膀胱发炎、胆囊发炎。或是阴汗如水,腰臀冷痛,膝软冷痛。
肝胆湿热这个病大多是由于饮酒或是过食辛热厚肥之物而发生,尤其是青年人、中年人易发生此类病。长期迁延不治疗,就会诱发风湿性关节炎,前列腺炎、胆囊炎等病,从而发生阳痿早泄、腰膝冷痛、膝软筋痿等症状。
肝胆湿热的另一个表现就是眼白发黄。眼白应该是白色的,发黄就是肝胆实火的表现。肝开窍于目,由目可知肝胆的状况。两眼炯炯有神,眼白清清白白,这是肝胆好的表现,两眼无神,眼白发黄发红都是肝胆有湿热实火的表现。这一点儿可作为一个重要的诊断依据,以便对着镜子自诊。
有的人膝盖也没有受过伤,但是会发生突然的膝盖部分酸软无力,有时候正走路时会突然失控而跌到。同时有眼白发黄,阳萎早泄、阴汗如水,湿如牛鼻不会干燥,这是标准的肝胆湿热症的表现。还有的人常常感到到口苦、舌胎厚腻发黄,并且食欲也较差。这也是肝胆湿热的表现。
肝胆湿热和脾胃湿热的区别
肝胆湿热,病证名。指湿热之邪蕴结肝胆的病证。多由外感湿热之邪,或嗜酒,过食肥甘辛辣,湿邪内生,郁久化热所致,或脾胃运化失常,湿浊内生,蕴而化热,阻遏肝胆而成。证见胁肋胀痛,灼热,腹胀厌食,口苦泛恶,小便短赤或黄,大便不调,或身目发黄,舌偏大,舌红苔黄厚而腻,脉弦数等。治宜清利肝胆湿热。
脾胃湿热
脾胃湿热,中医证候名,亦称中焦湿热。是指湿热蕴结脾胃,脾胃运化受阻,可见全身湿热症状的病理变化。多由感湿邪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酿成湿热,内蕴脾胃所致。症见脘腹痞满、体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热口苦、渴不多饮、尿少而黄,甚至面目皮肤发黄如橘子色,舌苔黄腻,脉濡数。治以清热利湿为主。
肝胆湿热的临床表现
胁肋灼痛胀痛,或胁下有痞块按之疼痛,目黄,小便黄,身黄,色鲜明如橘子色,发热,口苦,纳差,恶心呕吐,腹胀,大便或闭或溏,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肝胆湿热以湿热内蕴,肝胆功能异常为特征。或阴囊湿疹,或睾丸肿胀热痛,或带下黄臭,外阴瘙痒,舌苔黄腻,脉弦数等。
脾胃湿热的临床表现
1、脘灼热疼痛,嘈杂泛酸。
2、口干口苦,渴不欲饮,或口甜黏浊,食甜食则冒酸水,纳呆恶心,身重肢倦。
3、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质红,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文中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肝胆湿热与脾胃湿热的一些表现,这就是肝胆湿热与脾胃湿热最明显的区别了,肝胆湿热的朋友会觉得腹胀厌食,大便大不干净,而脾胃湿热则会觉得口干口苦,吃什么都没有味道。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肝胆湿热与脾胃湿热还有不少共同点,所以想要了解自己到底是哪一种湿热体质,最好先咨询一下医师再进行调理。
什么是肝胆湿热
病因病机
肝胆湿热证为湿热内蕴肝胆功能失常所致的病证。常因感受湿热之邪或脾虚水湿内生,日久化热,或长期过食甘肥厚味生湿助热,影响肝胆功能所致。属实证,脏腑同病,病位在肝、胆,往往涉及脾胃。
临床表现
胁肋灼痛胀痛,或胁下有痞块按之疼痛,目黄,小便黄,身黄,色鲜明如橘子色,发热,口苦,纳差,恶心呕吐,腹胀,大便或闭或溏,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肝胆湿热以湿热内蕴,肝胆功能异常为特征。或阴囊湿疹,或睾丸肿胀热痛,或带下黄臭,外阴瘙痒,舌苔黄腻,脉弦数等。
肝胆湿热怎么办
第一:吃什么食谱
1、五汁饮:将马蹄、血蹄、莲藕、芦根、麦冬准备好,然后将所有的食材洗干净去皮;最后放入榨汁机中榨汁服用。这道食谱具有很好的清热解解毒以及生津止泻的作用,适合那些患有慢性肝胆湿热的患者服用。
2、板蓝根菊饮:将板蓝根还有菊花晶准备好,然后将板蓝根煎汤,最后放入菊花晶搅拌均匀之后一起服用,每天吃一次就可以了。具有很好的明目解毒还有清热疏风的作用,服用之后对于肝胆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患有慢性肝炎或者是肝胆湿热的患者都可以服用,能够很好的促进身体恢复健康。
3、黄花菜粥:将黄花菜、糯米、瘦肉末还有白糖准备好,然后一起放入锅中熬粥,每天服用一两次就可以了。这道食谱具有很好的凉血消肿的作用,同时对于眼睛也有很好的保护效果,非常的适合那些肝胆湿热以及肝炎的患者服用。
4、黄花菜饮:将干燥之后的黄花菜洗干净,最后放入锅中煎汤,代替茶水饮用。这样做出来的黄花菜饮具有很好的清热利尿以及治疗黄疸的功效,适合慢性肝炎或者是急性黄疸以及肝胆湿热的患者服用。
第二:吃什么药
肝胆湿热怎么办,应如何治疗令身体恢复健康,除了上面我们介绍的各种食谱之外,还应该服用一些药物,这样身体才能够快速的恢复健康。专家认为,身体出现肝胆湿热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体内的脾胃运化出现了问题,导致体内出现了湿浊以及内热等等。所以,想要令身体恢复健康,治疗肝胆湿热,那么就应该从解决脾胃运化方面着手,这样才能够根本上解决问题。
老中医告诉我们,想要治疗肝胆湿热,那么最主要的就是要清肝利胆以及利湿清热,这样才能够去除病根。所以说,服用一些具有凉血化瘀以及清热解毒功效的药材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于一些湿热比较严重的患者来说,能够很好的促进身体健康,常见的这种类型的药材有很多,例如金银花、野菊花、种子、龙胆草、生地黄、车前子、赤芍药、生大黄还有北柴胡等等、这些药材都具有很好的中气以及调和作用。不过在服用药的时候,一定要避免药材中的苦寒之性损伤我们的脾胃健康。另外,生地、赤芍药还有柴胡都具有一定的养肝养血的作用,所以对肝胆湿热患者具有很好的作用。
小编建议
肝胆湿热对于我们的身体危害是比较大的,不仅仅会导致我们的脸色以及身体状况、精神状况比较差,同时还有可能出现一些其他危害身体健康的疾病,对于肝胆功能以及脾胃的脾胃运化功能都具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现了肝胆湿热的症状,一定要及时的接受治疗。除此之外,日常生活中也应该从生活习惯以及饮食习惯方面着手,更好的促进身体健康。
肝胆湿热是什么引起的
肝胆湿热证是指湿热之邪蕴结肝胆,以致疏泄失职,气机预滞的证候。肝胆湿热的临床表现有身热发黄、目黄、身黄、尿黄,黄色鲜如橘皮色,口苦纳呆,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大便溏臭,或干结难解,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弦数或兼滑象。肝胆湿热是怎么引起的?下面我们探讨一下。
肝胆湿热原因
肝胆湿热是怎么引起的?原因有三:1.外感湿热之邪。多因夏热多雨季节,感受湿邪,或久居湿地,湿邪由表入里,湿邪化热,熏蒸于肝胆而成;或先受寒湿入侵,素禀阳盛之体,寒湿入里化热,形成湿热,蕴于肝胆。2.饮食不节,饥饱无度,或食辛辣厚味,湿热内蕴,郁于肝胆。3.先因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津液化成湿浊,湿郁成热,波及肝胆,形成肝胆湿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