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细胞的形态特征是怎样的
淋巴细胞的形态特征是怎样的
淋巴细胞描述:血液中主要是小淋巴细胞和一定数量的中淋巴细胞。小淋巴细胞核相对很大,细胞质极少。核内染色质多,染色较深。核圆形深染,核周围浅染,胞质蓝灰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淋巴细胞 ,按直径不同区分为大(11~18微米)、中(7~11微米)、小(4~7微米)3种。
周围血液中主要是中小型细胞。根据淋巴细胞的发育部位、表面、抗原、受体及功能等不同,可将淋巴细胞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等多种。有人还分出抗体依赖性细胞毒细胞、双重阳性细胞以及裸细胞等。具有杀伤靶细胞作用,又称杀伤细胞或K细胞,细胞膜表面同时具有T细胞和B细胞的标记,其功能不明。
裸细胞既无T细胞也无B细胞的表面标记。
淋巴细胞的形态
淋巴细胞描述:血液中主要是小淋巴细胞和一定数量的中淋巴细胞。小淋巴细胞核相对很大,细胞质极少。核内染色质多,染色较深。核圆形深染,核周围浅染,胞质蓝灰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淋巴细胞 ,按直径不同区分为大(11~18微米)、中(7~11微米)、小(4~7微米)3种。周围血液中主要是中小型细胞。根据淋巴细胞的发育部位、表面、抗原、受体及功能等不同,可将淋巴细胞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等多种。有人还分出抗体依赖性细胞毒细胞、双重阳性细胞以及裸细胞等。具有杀伤靶细胞作用,又称杀伤细胞或K细胞,细胞膜表面同时具有T细胞和B细胞的标记,其功能不明。裸细胞既无T细胞也无B细胞的表面标记。
中度乳腺癌有什么症状表现呢
腺样囊性癌:由基底细胞样细胞形成大小、形态不一的片块或小染,内有数目不等,大小较一致的圆形腔隙。腔面及细胞片块周边可见肌上皮细胞。
大汗腺样癌:癌细胞胞浆丰富,嗜酸,有时可见顶浆突起,胞核轻度到中度异型,形成腺管、腺泡或小乳头结构。
乳头派杰氏病:又称乳头湿疹样癌, Paget(1874) 首先描述此病。经过多年的研究,目前认为其镜下瘤细胞形态具有体积大,胞浆丰富淡染,常呈空泡状,核较大。
髓样癌伴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切面常有坏死和出血,镜下可见大片癌细胞间质中有大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以癌周边部更明显,一般认为是机体对肿瘤产生的抵抗。
小管癌:发生于导管或小导管上皮细胞,是恶性度较低的一类型,预后良好。
腺样囊性癌:由基底细胞样细胞形成大小、形态不一的片块或小染,内有数目不等,大小较一致的圆形腔隙。腔面及细胞片块周边可见肌上皮细胞。
乳头派杰氏病:又称为乳头湿疹样癌, Paget(1874) 首先描述此病。经过多年的研究,目前认为其镜下瘤细胞形态具有体积大,细胞质丰富淡染,常呈空泡状,核较大,明显不规则,偶见核分裂象。
异型淋巴细胞简介
人体血液中存在着几种血液细胞。红细胞和粒细胞等被称之为终末细胞,意为它们的生命没有回头路,必须一直走下去,直至死亡。这样的细胞除了行使各自的功能,不再进行任何形式的改变。
而淋巴细胞不是终末细胞,它还可以发生一些变化,比如原始细胞化和幼稚细胞化(俗称“返祖现象”)。这样的变化通常是由病毒或者药物引起的应激反应,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其细胞体积变大,细胞核体积也增大,细胞浆颜色加深,出现空泡等。这与正常淋巴细胞形态有明显不同。这时候,就应报告发现异型淋巴细胞。人体异性淋巴细胞正常值为0-2.0%。
异型淋巴细胞(abnormallymphocyte)是一种形态变异的淋巴细胞,免疫表型显示多属T淋巴细胞。其形态变异是病毒或某些过敏原等因素刺激,T淋巴细胞反应性增生甚至发生母细胞化所致。正常人血片中偶可见到异型淋巴细胞。某些病毒感染,如EB病毒、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肝炎病毒等均可见淋巴细胞增高,并出现数量不等的异型淋巴细胞。其中以EB病毒感染导致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表现尤为显着,异型淋巴细胞10%,对其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白血病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与良性淋巴细胞异常性疾病鉴别
(1)慢性感染恢复期特别是结核病:应有明确的原发病,多见于青少年。
(2)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多发生于青少年,细胞形态特殊、血清IgM常升高、嗜异抗体凝集试验阳性、EB病毒阳性。
(3)Waldenström’s巨球蛋白血症:血淋巴细胞数增高,细胞呈浆细胞样,往往有较丰富的嗜碱性胞质,胞膜与胞质有大量的IgM。血液黏稠度明显增高,可有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
2.与恶性淋巴细胞疾病鉴别
(1)幼淋细胞白血病(PLL):多发生于老年,外周血细胞数明显增高以幼稚淋巴细胞为主,脾肿大突出,骨髓,血免疫表型以CD19.CD20、CD22.FMC7阳性,CD10也可阳性,CD25与CD38为阴性。
(2)成人T细胞白血病:中年发病多,白细胞数正常或偏高,几乎全部病人有明显的淋巴结肿大,半数脾肿大及皮肤浸润,易发生高血钙症及溶骨现象。血清HTLV-I阳性是其特征。
(3)皮肤型T细胞淋巴瘤(Sezary综合征):中年发病率高,白细胞数正常 或偏高,皮肤浸润为突出表现,易有浅表淋巴结肿大,但脾大不多见。免疫表型以成熟T细胞为主
(4)血病(Leukemia)是造血组织的恶性疾病,又称“血癌”。白血病是骨髓、脾、肝等造血器官中白血病细胞的恶性增生,可进入血循环、并浸润到全身各组织脏器中,临床可见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出血、感染发热以及肝、脾、淋巴结肿大和骨骼疼痛。白血病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
再生障碍性贫血确诊方法有哪些
(一)重型再障:进行性贫血(常常<30g/l);广泛皮肤及内脏出血,尤其颅内出血是死亡的主要原因;严重感染及发热是死亡的又一个主要原因。
(二)慢性再障(非重型再障):起病和进展较缓慢,病情较重型再障轻。
(三)实验室检查
(1)血象:saa呈重度全血细胞减少,红细胞形态大致正常,血涂片中白细胞仅仅少见淋巴细胞,极少见血小板①中性粒细胞<0.5×109/l(常常wbc<1×109/l)②血小板计数<20×109/l③网织红细胞绝对值<15×109/l(<1%)。
caa达不到saa的①②③程度,红细胞形态大致正常,可有10%的caa病例红细胞形态是大细胞均一性,血涂片中可见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
(2)骨髓象:saa多部位骨髓增生重度及极重度减低,骨髓造血岛呈空网状,巨核细胞缺乏,红系,粒系减少,非造血细胞(浆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网状细胞)比例增加,淋巴细胞相对增多。saa骨髓活检示造血组织均匀减少,造血组织<25%,脂肪细胞>75%(正常1︰1);caa骨髓增生减低,淋巴细胞相对较多,可见中性晚幼粒细胞,杆状核和分叶核粒细胞,晚幼红细胞核高度致密呈“炭核”样。caa骨髓活检示造血组织均匀减少,脂肪组织填充。
(3)其它辅助检查:①cd4+/cd8+ t细胞↓,th1/th2 t细胞↑②血清il-2、ifn-γ、tnf↑③染色体核型基本正常,若核型异常,多考虑诊断mds等④nap强阳性⑤骨髓铁染色示贮铁不减少⑥溶血检查均阴性。
什么是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大部分为B细胞性,病变的淋巴结切面外观呈鱼肉样,镜下正常淋巴结结构破坏,淋巴滤泡和淋巴窦可消失。增生或浸润的淋巴瘤细胞成分单一、排列紧密。NHL易发生早期远处扩散。有的病例在临床确诊时已播散至全身。侵袭性NHL常原发累及结外淋巴组织,发展迅速,往往跳跃性播散,越过邻近淋巴结向远处淋巴结转移。
1982年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制订了NHL国际工作分型(IWF),依据HE染色的形态学特征将NHL分为10个型。
2000年WHO提出了淋巴组织肿瘤分型方案。该方案既考虑了形态学特点,也反映了应用单克隆抗体、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新技术对淋巴瘤的新认识和确定的新病种,该方案包含了各种淋巴瘤和淋巴细胞白血病。
以下是WHO(2001)分型方案中较常见的淋巴瘤亚型:
边缘区淋巴瘤(marginal zone lymphoma,MZL):边缘区指淋巴滤泡及滤泡外套(mantle)之间的结构,从此部位发生的淋巴瘤系B细胞来源,属于“隋性淋巴瘤”的范畴。
淋巴结边缘区淋巴瘤:是发生在淋巴结边缘区的淋巴瘤,由于其细胞形态类似单核细胞,亦称为“单核细胞样B细胞淋巴瘤(monocytoid B-cell lymphoma)”;
脾边缘区细胞淋巴瘤(SMZL):临床表现为贫血和脾大,淋巴细胞增多,伴或不伴绒毛状淋巴细胞;
黏膜相关性淋巴样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是发生在结外淋巴组织边缘区的淋巴瘤,可有t(11;18),亦被称为“黏膜相关性淋巴样组织淋巴瘤”(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laoma,MALT淋巴瘤),包括甲状腺的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涎腺的干燥综合征(Sjögran’s syndrome)以及幽门螺杆菌相关的胃淋巴瘤等。
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系生发中心的淋巴瘤,为B细胞来源,CD10+,bcl-6+,bcl-2+,伴t(14;18)。多见老年发病,常有脾和骨髓的累及,也是“惰性淋巴瘤”,化疗反应好,但不能治愈,病程长,反复复发或转成侵袭性。
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来源于滤泡外套CD5+的B细胞,常有t(11;14),表达bcl-1。临床上老年男性多见,占NHL的8%。本型发展迅速,中位存活期2~3年,属侵袭性淋巴瘤,化疗完全缓解率较低。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是最常见的侵袭性NHL,包括纵隔(胸腺)大B细胞淋巴瘤,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等。5年生存率在25%左右,而低危者可达70%左右。
Burkitt淋巴瘤/白血病(Burkitt lymphoma/Leukemia,BL):由形态一致的小无裂细胞组成。细胞大小介于大淋巴细胞和小淋巴细胞之间,胞浆有空泡,核仁圆,侵犯血液和骨髓时即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3型。CD20+,CD22+,CD5一。发现t(8;14)与MYC基因重排有诊断意义,增生极快,是严重的侵袭性NHL。在流行区儿童多见,颌骨累及是其特点;在非流行区,病变主要累及回肠末端和腹部脏器。
血管原始免疫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 T cell lymphoma,AITCL):即过去所谓“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angio-immunoblastic lymphadenopathy,AILD),是一种侵袭性T细胞淋巴瘤。发热,淋巴结肿大,Coombs试验阳性,伴多株高免疫球蛋白血症。应使用含阿霉素的化疗方案治疗。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亦称Ki-1淋巴瘤,细胞形态大小不一,可类似R-S细胞,有时可与霍奇金淋巴瘤和恶性组织细胞病混淆。细胞呈CD30+,亦即Ki-1(+),常有t(2;5)染色体异常,ALK基因阳性。免疫表型可为T细胞型,临床发展迅速。
周围性T细胞淋巴瘤,无其他特征(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PTCL):所谓“周围性”,是指T细胞已向辅助性T细胞或抑制T细胞分化,表现为CD4+或CD8+,而未分化的胸腺T细胞CD4、CD8均呈阳性。本型为侵袭性淋巴瘤的一种,化疗效果可能比大B细胞淋巴瘤较差。本型在欧美约占淋巴瘤的15%左右,我国也较多见。
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是周围性T细胞淋巴瘤的一个特殊类型,与HTLV-I病毒感染有关,主要见于日本及加勒比海地区。肿瘤细胞具有特殊形态。临床常有皮肤、肺及中枢神经系统受累,伴血钙升高,通常伴有免疫缺陷。预后恶劣,化疗后往往死于感染。中位存活期不足一年,本型我国很少见。
蕈样肉芽肿/赛塞里综合征(mycosis fungoides/Sézary syndrome,MF/SS):常见为蕈样肉芽肿,侵及末梢血液为赛塞里综合征。临床属惰性淋巴瘤类型。增生的细胞为成熟的辅助性T细胞,呈CD3+、CD4+、CD8一。
T细胞淋巴瘤为何易被误诊
t细胞淋巴瘤(MCL)是人类认识较晚的一个淋巴瘤类型,在上世纪90年代初才被科学界认识。精确诊断是精确治疗的前提,但MCL早期可能表现为惰性病程,但随之便会快速发展,是一种侵袭性很强的淋巴瘤,其中位生存时间只有2~3年。因此,将MCL从惰性的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中鉴别出来非常重要。但在临床工作中,MCL常常出现误诊、漏诊等现象。
一方面,是由于目前国内的临床工作者对套细胞淋巴瘤的认识起步于本世纪初,因此多数病理科/临床医师对其认识不深甚至不认识该病。有临床统计显示,有2/3的MCL患者曾有过误诊为其他淋巴瘤或良性病的经历。
另一方面,多数MCL患者在发病时已经处于晚期,即所谓白血病期,表现为白细胞升高,类似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或其他慢性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CLPD)。此外,由于MCL的细胞形态学上与CLPD几乎难以区别,因此一些医疗单位仅凭单纯的形态学来诊断淋巴细胞增多的疾病,常常容易误诊。
脑脊液细胞的区别
1、区别幼稚细胞和成熟细胞
2、区别细胞的激活和非激活状态
一些细胞一旦被激活,其形态发生改变,其胞浆常见伪足形成,一种葵花样结构。其核也变为不规则,但这类激活状态的细胞的基本形态仍具有该类细胞的特点,藉此可与幼稚细胞区别。幼稚细胞的大小、形态、外观相当一致,而激活细胞却不然。
3、区别良性细胞和恶性细胞
没有一个单纯的特征可作为辨认良性或恶性细胞的依据,需综合考虑。但核的变化是重要的鉴别依据,因细胞核是传递遗传特征,保证细胞繁殖的中心,因而恶性细胞细胞胞核的改变常常极为突出。对恶性细胞的胞核形态特征的了解,有利于准确辨认在有各种良性细胞成分的标本中的恶性细胞。
4、区别细胞与细胞溶解
脑脊液细胞离体后自然溶解速度常常加速,特别是在室温条件下,如耽误时间则自溶现象更为严重。
嗜酸性和中性粒细胞最敏感,首先发生细胞溶解;
单核吞噬细胞欠敏感,但胞浆内吞噬物越多变性越快,此与细胞本身的功能有关;
淋巴细胞则保存时间最长;
浆细胞变性也较快;
肿瘤细胞早期即有变性。
咽结核涂片有什么临床意义
异常结果:
一、异常白细胞形态:
1.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多见于严重感染及中毒,密切观察白细胞数量及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对判断感染的程度、病人抵抗能力和判断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2.中性粒细胞的其它异常变化:
(1)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多见于巨幼细胞贫血。
(2)棒状小体――主要见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3)其它异常粒细胞 多是与遗传有关的异常形态变化。
3.异型淋巴细胞 ,多见于严重的病毒感染、过敏及中毒。其中发热、颌下及颈部多处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增加、异型淋巴细胞超过10%的病人,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可能性较大。部分儿童血中也可见到某一类型的异型淋巴细胞,但不超过3%,无临床诊断价值。
4.涂抹细胞或篮状细胞,见于淋巴细胞白血病。
5.血液系统疾病可影响到红细胞的质量,特别是贫血病人,不仅其红细胞的数量和血红蛋白浓度降低,而且会有相应特异的红细胞形态改变,表现在红细胞大小、形状、染色性质和内涵物的异常。
二 、(1) 淋球菌感染淋病的主要症状有尿频、尿急、尿痛、尿道口、宫颈口或阴道口有脓性分泌物等。或有淋菌性结膜炎、肠炎、咽炎等表现,或有播散性淋病症状。
(2)新型隐球菌(C. neoformans)是一种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机会致病霉菌。它可导致严重的临床症状,最常见为脑膜炎。
(3)白喉杆菌侵入机体,仅在咽喉部生长,产生白喉毒素入血,可引起心肌炎、 肾上腺功能障碍等症状。
(4) 其他病原引起的感染症状:
需要检查的人群淋球菌、新型隐球菌、梅毒螺旋体、白喉棒状杆菌等病原感染的病人和疑似血液中有病变患者。
淋巴母细胞瘤具体是怎么回事
淋巴母细胞淋巴瘤( lymphoblastic lymphoma,LBL)为前体淋巴细胞来源的高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由于淋巴母细胞淋巴瘤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在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基因型、细胞遗传学等生物学特征及临床表现和预后相似,WHO新分类将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归为同一组疾病。
临床表现:淋巴母细胞淋巴瘤以青少年男性多见,有纵隔占位或伴颈部淋巴结肿大者应考虑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可能。淋巴母细胞淋巴瘤80%为T细胞起源,20%为B细胞起源。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80%为B细胞起源,20%为T细胞起源。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是—种非霍奇淋巴瘤的少见类型,患者多为儿童(>10岁)和青年(<30岁),男性居多。常侵犯纵隔、骨髓、中枢和淋巴结。临床通常为III或IV期的进展期表现,病程短,进展迅速,预后差,病程早期易发生骨髓侵犯,并易转化为T急性淋巴母细胞白血病。B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常侵犯骨、皮肤、骨髓和淋巴结。
诊断:病理诊断特点:可有星空现象,核分裂明显。 T 淋巴母:sIg-、CD10-、CD19/CD20-、CD3-/+、CD4/8+/+、CD1a+/-、TdT+、CD2+、CD7+。B 淋巴母:sIg-、CD10+、CD19+、CD20-/+、TdT+。TdT阴性不能完全排除LBL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以化疗为主,加局部放射治疗。对III或IV期患者采用与白血病一样的治疗方案。具体治疗方案依据原发部位、受侵范围、临床分期而不同。采用COMP或CHOP方案治疗效果较差,仅获得30~40%的长期生存率。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生物学特性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相似,治疗上常采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