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的中医治疗方法
肺炎的中医治疗方法
肺炎有发病急、症状重、并发症多这三大特点,对于中医治疗来说,治根治本更好。这里有几种中医配方,患者应对症下药。
1)肺炎中药方-风热犯肺
【肺炎症状】咳嗽,痰盛,发烧,气喘鼻煽,无汗,舌苔薄白,脉浮数。
【肺炎治法】清热解毒,辛凉透表
【肺炎方药】麻黄3克,杏仁9克,甘草6克,生石膏12克,银花6克,连翘9克,桔梗6克,芥穗12克,鲜芦根30克
【用法】水煎服。
【肺炎按语】此属风温犯肺之证,故治以辛凉宣透达邪为主,佐以清热解毒,治以麻杏石干甘汤与银翘散化裁获效,可谓平淡神奇。
2)肺炎中药方-邪热内结
【肺炎症状】恶寒发热,咳嗽胸痛,无汗,恶心呕吐,腹痛便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肺炎治法】宣肺通俯,清泻热结
【肺炎方药】生石膏45克,瓜蒌30克,大黄5克,杏仁10克,知母15克,苍术10克,赤芍15克,柴胡10克,前胡10克,芦根30克
【用法】水煎服。
【肺炎按语】温热之邪犯扰于肺,传于大肠,表里同病,故治以宣肺通俯、清泻热结之法。方用前胡、杏仁宣开肺气,生石膏、知母、瓜蒌、芦根清除里热,更用生大黄通泻腑气,釜底抽薪,以解上焦肺金之热雍,又配苍术运脾祛湿,以和胃气,柴胡疏肝清热,以舒中土,赤芍活血,以防凉寒过用有碍血行而使邪难解除。妙在大剂量使用生石膏,而稍佐以小量生大黄。配合主方,颇中病机。
3)肺炎中药方-肺胃郁热
【肺炎症状】身热有汗不解,咳嗽痰内见红,舌苔薄腻而黄,脉濡滑数。
【肺炎治法】清宣肺胃而化痰热
【肺炎方药】嫩前胡4.5克,清水豆卷12克,水炙桑叶9克,金银花9克,连翘壳9克,光杏仁9克,象贝粉4.5克,黑山栀9克,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肺炎按语】风温,身热有汗不解,无形寒头痛之象,病邪由表入里,尚在卫、气之间。叶香岩谓“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故治以栀子豉汤法清气透卫。以其身热汗出,表卫已虚,故透卫仅取
桑叶、豆卷等微幸微甘之品,勿令重虚其表,庶免汗多亡阳;以其已具脉数、苔黄之侯,尚无烦躁、口渴等症,里热未炽,故清气只用银花、连翘、山栀等轻清之品,使药力不犯中下二焦,勿令药过病所;以其“未传心包,邪尚在肺”,故以前胡、杏仁、象贝粉等宣肺化痰。
4)肺炎中药方-痰热雍肺,木火侮金
【肺炎症状】壮热不退,恶寒,午后更甚,咳嗽急促,痰稠量少,胸胁窜痛,咳嗽尤甚,口干苦,不饮食,小便黄涩,大便干燥,舌红苔黄白较厚,舌根腻,脉细数。
【肺炎治法】清肺豁痰,平肝降火
【肺炎方药】龙胆草,草栀子,木通,泽泻,生地白花蛇,舌草,黄苓,法半夏,栝萎仁(无药量记载)
【用法】水煎服。
【肺炎按语】由于肝气郁结,气郁化火,木火刑金,肺金失肃,因而咳嗽阵作;肝胆火旺则口苦;肝气太过,故胸胁窜痛,性急易怒。方用龙胆泻肝汤清肝泻火,加小陷胸汤清热化痰开胸。
脑炎中医治疗
1.气营两燔型:清营汤加减
方药组成:水牛角、板蓝根、二花、连翘各30g,生地、玄参各20g、知母、全蝎、竹沥膏各10g,天竺黄、胆南星、橘红、半夏各12g、麦冬15g,生石膏60g,蜈蚣3g,并可服安宫牛黄丸及紫雪丹等。
2.痰气郁结型:涤痰汤加减
方药组成:陈皮、半夏、茯苓、菖蒲、郁金、远志、胆南星、天竺黄、川芎各12g,甘草6g,大青叶30g,板蓝根30g,麝香(冲)0.1g。
3.痰阻经络型:涤痰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方药组成:陈皮、胆南星、天竺黄、远志、郁金、桃仁各12g、菖蒲各10g,甘草6g,当归、赤芍、地龙各15g,川芎18g,丹参30g。高热加石膏、知母;便秘加大黄;汗多加龙骨、牡蛎;视力障碍加草决明,青箱子;癫痫反复发作的加礞石、全蝎、蜈蚣。
阴囊炎中医治疗
阴囊炎的诊断包括临床诊断、病原学诊断、实验室诊断,其中病原学诊断是帮助鉴别感染性阴囊炎与非感染性阴囊炎以及指导选择和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的重要环节。
实验室检查:血中白细胞总数升高,局部脓液培养可见细菌生长。
中医方法
1.掌握特征皮损多是不规则,多角形或扁平圆形丘疹融合成片,呈正常皮色或淡褐色,日久皮肤变肥厚,皮沟加深,皮嵴隆起,呈苇席状,极易形成苔藓化,是本病的重要特征。
2.明辨病性病初皮损以丘疹为主,或发红斑,瘙痒阵发,舌质红,苔腻,脉濡数等,多为风湿热邪交阻肌肤,属实证。病久不愈,或反复发作,则演变为血虚风燥,证见皮损呈苔藓样变,干燥,肥厚,脱屑,状如牛领之皮,伴舌质淡红,脉细弱等,多属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3.了解诱因本病常因精神因素、刺激性食物或衣物摩擦、抓挠等诱发或加重病情。
腮腺炎中医治疗
1. 去刺仙人掌12克,白矾10克,冰片9克,捣碎调匀后涂于腮腺或颌下腺、舌下腺肿大部位,外敷干净纱布,以胶布固定,每日两次。
2.鲜仙人掌200克,青黛50克,生大黄、赤小豆各100克,冰片5克,食用米醋适量。先将生大黄、赤小豆、冰片碾碎成细粉过筛,再拌入青黛,再将鲜仙人掌捣成糊状,与上药拌匀放入适量米醋。根据腮腺肿胀范围大小,均匀涂抹一层药物,盖上纱布,用绷带固定,每隔3小时换药一次。
3.鲜仙人掌适量,制泥敷在腮腺上, 每次2~3小时,每日2~3次,连用一周。包有仙人掌的纱布要始终处于潮湿状态。
4.鲜仙人掌加入少许石膏捣烂,外敷患处,连敷3~5日。
5.仙人掌加食盐捣烂外敷患处,并配以金银花、连翘各10克,黄芩、柴胡、大青叶、桔梗、夏枯草、七叶一枝花各9克,赤芍6克,甘草3克。清水煎后内服,每日一剂。
腱鞘炎中医治疗
1.治疗原则 舒筋通络,滑利关节。
2.常用穴位及部位
(1)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曲池、手三里、列缺、合谷,及桡骨茎突部。
(2)指屈肌腱腱鞘炎:内关、外关、阿是穴。
(3)挠侧伸腕肌腱周围炎:手三里、外关、内关,及前臂伸侧桡面。
3.常用手法 滚法、按揉法、捻法、抹法、擦法等,及热敷法和关节被动运动法。
4.操作方法
(1)挠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患者取坐位,患肢置于治疗桌上,腕下垫枕,医生立于其一侧在前臂桡骨茎突处施以滚法,由轻而重,继而在滚法治疗的同时,配合做握拳尺偏的被动运动约10~15次。然后在列缺、合谷、曲池、手三里诸穴分别给予指揉法约每穴1分钟。再在压痛处做垂直于该肌腱方向的弹拨手法约10~15次。最后以擦法施于桡骨茎突部。
(2)指屈肌键腱鞘炎:体位同上,在前臂掌侧,尤其是手掌病变部施以滚法,可适当配合屈腕和诸指的屈伸运动,约5~10分钟。继而在掌指关节的掌侧指屈肌腱压痛膨大部位施以指揉和弹拨并配合掌指关节屈伸的被动运动;抹指屈肌腱,捻指屈肌腱,摇动掌指关节。
(3)挠侧腕伸肌腱周围炎:体位同上,在前臂伸肌腱处施以滚法,从肘关节至腕关节,同时配合前臂旋前,旋后和腕关节屈伸的被动运动约10分钟左右,指揉内关、外关、手三里和阿是穴。指揉时手法刺激不宜太大。最后弹拨和擦法结束治疗。
淋巴炎中医治疗
淋巴炎中医治疗
1、风热痰结(颈痈)
【症状】多发于颈两侧,初起颈淋巴结处肿块,肿胀疼痛。经治疗如不消散,皮色转红,肿势高突,疼痛加重,按之软有波动感即已成脓。溃后脓出呈黄白稠厚状,则肿退痛减,渐至愈合。常伴见恶寒发热、头痛、口干、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疏风清热,化痰散结。
【方药】金银花、连翘、淡竹叶、牛蒡于、荆芥、白芷、贝母、赤芍、瓜蒌、黄连。高热者,加生石膏30克、山栀、黄芩。肿块坚硬者,加丹参、皂刺、蒲公英。
2、热毒蕴结肝脉(腋痈)
【症状】多发于腋下淋巴结肿块,皮肤色不变,灼热疼痛,上肢活动不便,如疼痛加重,皮色转红,按之有波动感,寒热不退,则内已成脓。’一般为脓出稠厚,肿消痛止。常伴见恶寒发热,口干苦,纳呆,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疏肝散结。
【方药】柴胡、黄芩、山栀、半夏、龙胆草、赤芍、金银花、连翘、夏枯草、枳壳。如脓成者,加皂角刺、炮甲片、生大黄。
3、湿热下注(胯腹痈、委中毒)
【症状】多发于腹股沟或胭窝部淋巴结肿块,坚硬疼痛,皮色转红,灼热疼痛。若痛势不减,呈跳痛,则内已成脓,患肢伸屈及行走困难。溃破脓出,则逐渐愈合,常伴见发热恶寒,患肢沉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消肿。
【方药】牛膝、苍术、黄柏、地丁、金银花、车前子(包)、滑石(包)、赤芍、丹皮、通草、赤茯苓、萆薛。如脓成者,加丹参、皂角刺、炮甲片、蒲公英。
4、气营两饬(溃脓后收口期)
【症状】疮口脓水清稀,局部筋脉损伤,新肉难长,伴周身乏力,纳差,舌淡苔偏厚,脉细微数。
【治法】益气和营敛疮。
【方药】生黄芪、白术、太子参、当归、白芍、木香、陈皮、甘草、山萸肉、牛膝、防风、五味子、麦冬。
肾炎中医治疗方法
首先我们中医治疗任何疾病都是靠养,而且中医治疗他可以标本兼治,但是她的治疗过程是比较缓慢的,所以患者朋友们一定要能够长期忍受这种慢性的治疗,树立一个积极的心态,这样对治疗效果才比较明显,
肾炎患者,如果他的热像比较明显,有面红口苦,小便赤涩,大便不爽在中医上面可以使用五位消毒饮合这种治疗方法,可以用一些陈皮,蒲公英,银花,野菊花,桑白皮,姜皮,天葵子,这些进行熬水,
如果病程比较长,还有就是水肿由面部像我们身体的四肢发散出现一些不想饮食,身体越来越重,发生一些恶心呕吐,我们可以用一些生姜,生黄芪,白术,茯苓,怀牛膝,车前子,肉桂来事先熬水饮用,
肾炎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很多。上面只是一些基本的介绍,患者朋友要注意肾炎的治疗要与生活中护理相结合,多注意护理工作。
中医是如何治疗紫癜性肾炎的
其实紫癜性肾炎中医治疗方法看起来还是比较简单的,但是其原理也是比较复杂的,不过最重要的还是紫癜性肾炎中医治疗方法是有效果的。不吃激素能治肾病不过还是要提醒大家的是,找中医治疗也要到正规的医院去。
紫癜性肾炎中医治疗方法,中医文献中对皮肤出现紫色斑点等,一般归属于“斑疹”门中,由于过敏性紫癜在病初常有外感,因过敏引起,故其病因多与风、湿、热、毒邪有关。本病中医一般归于“斑疹”、“瘀斑”类进行辨证。
具体的紫癜性肾炎中医治疗方法下面会有详细的解释:紫癜性肾炎其病机可以认为是患者素有血热内蕴,外感风邪或食物有动风之品,风热相搏或热毒炽盛,如灼伤血络,以致迫血妄行,外溢肌朕,内迫胃肠,甚则及肾,不吃激素能治肾病故有下肢皮肤紫痈、腹痛频作,甚则便血、尿血。如属虫咬后,局部红肿水泡,为虫毒浸淫所致,湿毒化热,阻于络脉,气血循行不畅,迫血妄行,故亦可出现紫癜,甚则尿血。如寒邪外侵,内滞于血络,亦可发为紫癜,气不摄血或虚火灼络,均可出现尿血。
附件炎中医治疗
1、湿热下注型
治以清热利湿。
方用止带方加减:取猪苓、车前子(包)、赤芍,黄柏、牛膝、丹皮、苍术,泽泻、茵陈。
加减:若腹痛明显,加用元胡、川楝子,以行气止痛;若纳差便溏可改苍术为炒白术,加生苡仁,云苓,以健脾祛湿。
2、瘀热互结型
治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方用当归元胡汤加减:用败酱草,当归、元胡、酒大黄、赤芍、桃仁,香附。水煎服。
加减:若小腹刺痛明显,加用乳香、没药以化瘀止血;小腹胀痛明显者,加用川楝子、枳壳以行气止痛;若经量少,色暗有块,加用益母草活血化瘀。若白带量多、色黄,加用茵陈15克,泽泻12克以清利湿热。
3、寒湿凝滞型
治以温阳散寒,活血祛湿。
方用少腹逐瘀汤加减:取云苓,当归、赤芍,没药、艾叶、苍白术、泽兰、红藤,小茴香、川芎、桂枝,干姜。水煎服。
加减:若带下量多,色白质稀,加用肉豆蔻、白果以温肾止带。若腰酸痛明显,加川断,杜仲,以益肾强腰。
以上方药口服后,剩余药渣可放入布袋敷于下腹部,每次热敷20--30分钟。
结肠炎中医治疗
(1)口服:结肠炎宜用丁香、肉桂、桂枝、小茴香等调理治疗。据了解,中药口服可调理结肠炎患者机体,从而达到菌群平衡,达到治疗结肠炎的疗效。
(2)灌肠:灌肠法是指导管自肛门经直肠,然后插入结肠灌注液体,以达到通便排气的治疗方法。专家解析,此法克清热解毒,燥湿止泻,从而促进结肠粘膜的愈合。现医学证明,中药灌肠可以使药汁直达病灶,希望此法能够为广大结肠炎者带来福音。
(3)外敷:中药外敷,即将已煎好的药汁敷于肚脐上,据说药性由表入里,起到温经通脉,活血化瘀,散寒止痛的作用,从而可改善结肠炎的症状。将外敷和直肠滴入法相结合,可联合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病灶周围血液循环,达到标本兼治的疗效。
有关结肠炎中医治疗的问题就讲解到这里,结肠炎除了要采取科学的方法积极治疗之外,还需要在日常的生活中注意护理工作,远离结肠炎的一些不良因素,这样才能提升治疗的效果,让我们早日远离这种疾病的伤害,祝您健康。
心包炎中医治疗
1.急性心包炎
(1)外邪犯肺:治法:清热宣肺,化瘀活血。
方药:银翘散加减。药用二花、连翘、竹叶、荆芥、牛子、薄荷、生甘草、桔梗、黄芩、赤芍、丹皮、茜草、丹参。
方中二花、连翘、黄芩清解透邪、清热解毒;竹叶、荆芥、薄荷、开皮毛而透邪,并清上焦之热;桔梗、牛子宣肺止咳;赤芍、丹皮清热凉血;茜草、丹参活血止痛;生甘草解毒,并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宣肺、化瘀活血之功。
(2)痰热互结:治法: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方药:小陷胸汤合导痰汤加减。药用瓜蒌、黄连、黄芩、半夏、橘红、胆南星、枳实、茯苓、甘草。
方中瓜蒌、胆南星清热化痰、散胸膈之痞;黄芩、黄连清热降火、除心下之痞;半夏、枳实降逆消痞、除心下之结;半夏与黄连合用,辛开苦降,得瓜蒌则清热涤痰、宣痹散结之力益著;橘红、茯苓理气化痰,使湿去脾旺、痰无由生。诸药共奏清热化痰,宽胸散结之效。胸中刺痛明显、唇舌色暗者,加丹参、茜草以活血化瘀;寒热往来者加柴胡以和解少阳;大便秘结加大黄以通腑泻热,本药并有活血作用。
2.慢性心包炎
(1)瘀血内阻: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用桃仁、红花、川芎、当归、赤芍、柴胡、枳壳、牛膝、郁金、丹参、元胡、桔梗。
方中桃红四物汤加丹参、元胡活血化瘀止痛,兼以养血;四逆散舒肝行气活血;桔梗开肺气、载药上行;牛膝通利血脉、引血下行。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舒肝理气止痛之效。如心气虚明显者,加党参、黄芪或用补阳还五汤加减。
(2)痰饮内停:治法:温阳化饮。
方药:苓桂术甘汤加减。药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附子、党参、黄芪、大枣。《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方中党参、黄芪、茯苓、白术益气健脾、祛痰化饮,使脾气健旺、水湿除;附子、桂枝温阳化气行水,佐甘草、大枣益气和中。共收温阳化饮之效。若有胸痛、右肋痛及舌瘀暗者,加丹参、茜草、桃仁、红花等以活血化瘀。
(3)阴虚内热:治法:养阴清热。
方药:青蒿鳖甲汤合生脉散加减。药用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丹皮、地骨皮、西洋参、麦冬、五味子。
方中鳖甲滋阴退热、入络透邪,青蒿清热透络、引邪外出。丹皮清血分中的伏热,生地、知母、地骨皮滋阴液、透虚火、清骨蒸劳热;西洋参甘平补肺、大补元气;麦冬、甘草养阴生津、清虚热而除烦;五味子酸敛肺气而止汗。二方相合,阴液得补、虚热得清、元气得补诸症可除。
以上就是心包炎中医治疗的内容,如果发现身边的朋友患有这一疾病的话,首先不要过于担心,要及时的去医院介绍治疗,现在的医疗技术发达,所以大家没有必要担心的太多。更多的内容可以随时关注小编,小编会继续为大家诚心奉献的。
小儿肺炎中医治疗
一、主证
1、风寒袭肺
【症状】恶寒发热,无汗不渴,咳嗽气急,痰稀色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化痰
【方药】三拗汤加减。苏梗、苏子、杏仁、甘草、炙麻黄。痰多加陈皮、半夏;咳嗽重加前胡、百部;喘重加炒白果、白芥子
2、风热犯肺
【症状】发热恶风,微有汗出,口渴欲饮,咳嗽,痰稠色黄,呼吸急促,咽红,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化痰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味。生石膏、前胡、百部、杏仁、桔梗、甘草、炙麻黄。咳重痰多加款冬花、黛蛤散、浙贝;咽痛加射干、连翘;热重加黄芩
3、痰热壅肺
【症状】壮热烦躁,喉间痰鸣,痰稠色黄,气促喘憋,鼻翼煽动,或口唇青紫,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定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生石膏、葶苈子、黄芩、杏仁、生甘草、炙麻黄、大枣。痰多加天竺黄、浙贝母;大便秘结加焦军;口唇紫绀明显加桃仁、丹参。
4、阴虚肺热
【症状】病程迁延,低热汗出,面色潮红,干咳无痰,舌质红而干,苔光剥,脉数
【治法】养阴清热,润肺止咳
【方药】沙参麦门冬汤加减。沙参、麦冬、玉竹、花粉、扁豆、枇杷叶、桑叶、炙甘草。咳嗽甚者加紫菀、款冬花;口干而渴加石斛;低热起伏加青蒿、地骨皮
5、肺脾气虚
【症状】低热起伏,气短多汗,咳嗽无力,纳差,便溏,面色淡白,神疲乏力,舌质偏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治法】健脾益气,调和营卫
【方药】人参五味汤加减。太子参、白术、茯苓各、五味子、炙甘草、生姜、,大枣。动则汗出加黄芪、防风;痰多加陈皮、半夏;大便溏加诃子、山药
(二)变证
1、心阳虚衰
【症状】面色苍白而青,口唇发绀,呼吸浅促,额汗不温,四肢厥冷,神萎淡漠或虚烦不安,右胁下可见症块。舌质略紫,舌苔薄白,脉微弱而数
【治法】益气固脱,回阳救逆
【方药】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人参、龙骨、牡蛎各、赤白芍、附子、甘草、面色青紫加丹参、鸡血藤;右胁下肿块加莪术、红花
2、内陷厥阴
【症状】壮热神昏,烦躁谵语,四肢抽搐,口噤项强,双目上视。舌质红降,脉弦数
【治法】清心开窍,平肝熄风
【方药】羚羊钩藤汤加减。水牛角、鲜生地、钩藤、川贝母、白芍、茯神、竹茹、菊花、甘草。惊厥不止加天麻、石决明;热重加黄连、炒栀子;痰多加天竺黄、远志。
肠炎中医治疗
①寒邪犯胃证
【主症】症状见胃痛暴作,疼痛如绞,畏寒喜暖,遇寒痛甚,得热痛减,多有受寒病史,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弦紧。
【治法】治则为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方药】方选良附丸加减。高良姜、香附。
②宿食停滞证
【主症】症状见胃脘胀痛拒按,嗳气或矢气则舒,嗳腐吞酸,进食加重,不思饮食或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大便不爽,舌苔白厚或厚腻,脉滑等。
【治法】治则为消食导滞、理气和胃。
【方药】方选保和丸加减。山楂、神曲、茯苓、陈皮、莱菔子、连翘、麦芽。
③肝胃气滞证
【主症】症状见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连及两胁,每因情志不遂而加重,嗳气频频,善太息,舌苔薄白,脉象多弦。
【治法】治则为舒肝理气、和中止痛。
【方药】方选柴胡舒肝散。柴胡、芍药、枳壳、陈皮、川芎、香附、甘草。因肝郁蕴热,火热犯胃引起的肝胃郁热证,症状见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嘈杂泛酸,口干口苦,渴喜冷饮,脉弦滑数。治则为舒肝泄热、和胃止痛。方选化肝煎。青皮、陈皮、芍药、丹皮、泽泻、贝母。
④因湿热内蕴,阻滞中焦引起的湿热中阻证
【主症】症状见胃脘疼痛,胀满嘈杂,泛酸,口干而苦,口渴不欲饮,尿黄便秘,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治则为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方药】方选黄连温胆汤。黄连、半夏、茯苓、陈皮、竹茹、蒲公英、甘草。
⑤瘀血阻络证
【主症】症状见胃脘疼痛,痛如针刺或刀割,痛有定处而拒按,面色晦暗无华,唇暗,有呕血、便血,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
【治法】治则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药】方选失笑散合丹参饮。蒲黄、五灵脂、丹参、檀香、砂仁。
⑥脾胃虚寒证
【主症】症状见胃痛隐隐,喜温喜按,得食痛减,泛吐清水,神疲乏力,面色不华,四肢不温,纳食减少,大便溏薄,舌质淡白或淡胖,脉沉细或细弱。
【治法】治则为温阳健脾益气。
【方药】方选黄芪建中汤。黄芩、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饴糖、大枣。
⑦因肝郁化火,灼伤胃阴引起的胃阴不足证
【主症】症状见胃痛隐隐或灼痛,嘈杂似饥,饥不欲食,口干唇燥而不欲饮,舌红少津,脉细数或弦细。
【治法】治则为养阴益胃。
【方药】方选养胃汤。沙参、麦冬、玉竹、生扁豆、桑叶、甘草。
患有间质性肺炎前期治疗方法有哪些
患有间质性肺炎前期治疗方法有:
西医治疗间质性肺炎
西医对间质性肺炎的治疗,一般是首选皮质激素,通过抑制炎症细胞的趋化作用,减少炎症细胞的聚集,从而减少胶原的合成,但其同时也抑制了胶原酶的产生。其次还选择免疫抑制剂来减轻免疫反应,缓解病情,这是治疗间质性肺炎的传统方法中的一种。
中医治疗间质性肺炎
在间质性肺炎的早期,中医中主要的治疗就是清热解毒了,冷血散淤也是中医中常用的方法,可以帮助人体在内部进行调理。尤其在间质性肺炎的发病初期,不主张一味补气养血,因有恋邪之患,易致毒热之邪久恋不去,使疾病缠绵难愈。发病中后期间质性肺炎中医治疗善用大剂温阳活血散瘀之药。若患病日久,出现阳虚寒凝,血脉闭阻,瘀血形成之象者,则善用大剂温阳活血散瘀之药,我们认为,阳虚是此时病机之中的重中之重,活血散瘀全在温阳,阳复寒去则其血自活,其脉自通。
牙龈炎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齿为肾所主,肾虚精亏血少,齿失濡养,引起骨质痿软,兼以阴虚火旺,虚火上炎于龈肉,久则牙齿动摇、根露;或由于素体虚弱,或久病耗伤正气,气血不足,牙龈失于滋养而病邪乘虚而入,以致龈肉萎缩,血不循经,齿龈出血,故成此病。
1、胃火炽盛
牙龈作痛、出血、口气热臭,渴喜冷饮,大便于结。牙龈红肿疼痛,溢出脓血。舌红,苔黄,脉数。
【制法】:清热利湿,泻火解毒。
【方药】:清胃散加味:黄连7克,生地6克,丹皮12克,当归12克,升麻7克,生石膏35克。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12克。
2、肾阴亏虚
牙龈萎缩、牙根松动,牙龈粘膜微红肿。或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津,苔薄,脉细数。
【制法】:滋补肾阴
【发药】:六味地黄丸加味:熟地、山茱萸、淮山药、丹皮、茯苓、泽泻、首乌、枸杞、肉桂4克。
3、气血亏虚
牙龈萎缩,颜色淡白,牙根宣露,牙齿松动,咀嚼无力,牙龈时有渗血。面白或萎黄,倦怠无力.舌淡,苔白,脉弱。
【制法】:补益气血
【方药】:八珍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当归、熟地、川芎、白芍、陈皮、木香。
针刺穴位疗法
体穴:常取合谷、颊车、下关、地仓、曲池、内庭、太冲耳穴:常取肺、脾、胃、肝、口腔、肾上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