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投诉建议我要投稿

羚羊角的功效与作用 平肝熄风

羚羊角的功效与作用 平肝熄风

羚羊角减寒,入肝、心、肺经。主泻肝火,清心肺。肝主风,开窍于目而藏血,所以为平肝熄风之要药。可用予肝阳上亢,头目眩晕,及肝风内动,惊痫抽搐等病痛。

天麻炖鸡的功效与作用 平肝熄风

天麻性平、味甘,归肝经,能养血熄风、平肝潜阳,而鸡肉含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钙、铁、锌等营养物质,能为机体提供能量和补充多种营养,天麻炖鸡有平肝熄风的功效,可用小儿惊风、破伤风、癫痫等症状,对于血虚肝风内动所致的头痛、眩晕等有较好疗效。

羚羊角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羚羊角含磷酸钙、角蛋白及不溶性无机盐等,其中角蛋白含量最多。羚羊角的角蛋白含硫只有1.2%,是角蛋白中含硫最少者之一。

羚羊角的功效

1、平肝熄风:羚羊角减寒,入肝、心、肺经。主泻肝火,清心肺。肝主风,开窍于目而藏血,所以为平肝熄风之要药。可用予肝阳上亢,头目眩晕,及肝风内动,惊痫抽搐等病痛。

2、清热镇惊:本证多见予温热病后,邪热炽盛所致。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痉厥,口渴唇焦,以及小儿热盛惊厥,可首选本品清热解毒,镇痉安神。

3、凉血解毒:本证多见于温热病,热入营血所致热盛动血,症见:身体壮热,燥扰不安,甚或昏狂谵妄,斑疹紫黑或吐衄便血,舌质深绛。可首选本品清热凉血解毒化斑。

4、散血解毒:多用痈肿疮毒血热毒盛者,可由于外感六淫,或过食膏梁厚味,内郁湿热火毒,引起毒邪壅聚,致使营卫不和,经络气血凝滞不通所致。症见;身寒热,痈疮处局部焮红肿痛,口渴饮冷、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溃后脓血稠黄,舌质红苔黄.脉数。可选用本品清热凉血解毒。

5、鉴别应用:羚羊角与石决明均为这类药物,均能平肝潜阳,镇惊熄风,明目,石决明泻肝火不如羚羊角,但能补肝阴,清肺热,可治骨蒸劳热。羚羊角主泻肝火,兼清心肺,散血解毒,可治热毒血瘀发斑,痈肿疮毒。

羚羊角的作用

1、对中枢的作用:腹腔注射羚羊角醇提取液及注射液,均能使小鼠的自发活动减少。其外皮浸出液能降低小鼠朝向性运动反应,并可使巴比妥及乙醚麻醉的诱导期缩短。显著降低对五甲烯四氮唑,士的宁,电休克的敏感性,却不导致肌肉松驰,煎剂能降低咖啡因所致蟾蜍及小鼠的惊厥率,并增高恢复率,但对士的宁所致惊厥则无效。

2、解热作用:羚羊角煎剂给人工发热兔灌服48毫升/公斤,给药2小时后体温下降,6小时后逐渐恢复正常。

3、对循环系统作用:本品煎剂2毫升/公斤静注,使麻醉猫血压下降。煎剂或醇提取液,小剂量使离体蟾蜍心脏收缩加强,中等剂量可致心传导阻滞大刘量则引起心率减慢,振幅减小,最后心跳停止。

4、其它:羚羊角外皮浸出液,能增加小鼠对缺氧的耐受能力,并有镇痛作用。

5、毒性:给小鼠灌服10%羚羊角煎剂2克/公斤,连续给药7天,除体重重增长缓慢外。而饮食,排便,自由活动等方面无明显改变。

用法用量:磨汁或研粉内服:每次0.3~0.6g。煎汤内服,每次1~3g,单煎2小时以上,取汁服用。或入丸、散。

羚羊角的功效

平肝熄风:羚羊角减寒,入肝、心、肺经。主泻肝火,清心肺。肝主风,开窍于目而藏血,所以为平肝熄风之要药。可用予肝阳上亢,头目眩晕,及肝风内动,惊痫抽搐等病痛。

清热镇惊:本证多见予温热病后,邪热炽盛所致。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痉厥,口渴唇焦,以及小儿热盛惊厥,可首选本品清热解毒,镇痉安神。

凉血解毒:本证多见于温热病,热入营血所致热盛动血,症见:身体壮热,躁扰不安,甚或昏狂谵妄,斑疹紫黑或吐衄便血,舌质深绛。可首选本品清热凉血解毒化斑。《本草再新》:“去瘀疮血,生新血,降火下气,止渴除烦。”

散血解毒:多用痈肿疮毒血热毒盛者,可由于外感六淫,或过食膏梁厚味,内郁湿热火毒,引起毒邪壅聚,致使营卫不和,经络气血凝滞不通所致。症见;身寒热,痈疮处局部焮红肿痛,口渴饮冷、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溃后脓血稠黄,舌质红苔黄.脉数。可选用本品清热凉血解毒。

羚羊角粉的功效与作用 平肝熄风

羚羊是一种性寒食物,可以入肝经、心经、肺经,有泻火、清肺的作用,开窍于目而藏血,具有平肝熄风的作用,常常用于头晕眼花、肝风内动、肝阳上亢、惊痫抽搐等病痛。

中医中药治疗青光眼的方法推荐

(一)辨征选方

1.肝经实热

治法:清热泻火,平肝熄风。

方药:绿风羚羊饮(《医宗金鉴》)加减。羚羊角粉0.5~1g(冲服),玄参15g,黄芩9g,知母9g,车前子15g,茯苓15g,大黄10g,桔梗10g,细辛3g,防风3g。若热盛者,加龙胆草、钩藤,以增强清肝熄风之力;呕吐甚者,加

2.肝郁气滞

治法:疏肝清热,降逆和胃。

方药:丹桅逍遥散合左金丸加减。柴胡9g,当归15g,白芍15g,茯苓10g,白术10g,甘草6g,薄荷6g,生姜10g,丹皮9g,桅子 9g,黄连10g,吴茱萸3g。着郁滞较甚,加香附、青皮、金铃子;目痛甚且红赤较剧者,加石决明、草决明、夏枯草;呕逆较剧者,加旋覆花、代赭石以增强降逆止呕之力。

3.肝阳上亢

治法:滋阴潜阳;平肝熄风。

方药:羚羊钩藤汤(《通俗伤寒论》)加减。羚羊角粉1.5g(冲),钩藤12g,桑叶9g,菊花12g,生熟地各24g,白芍30g,川贝母6g,茯神12g,竹茹15g,怀牛膝25g,生石决明20g。若阴虚明显者,加女贞子、五味子、山茱萸;火盛者,加知母、黄柏、夏枯草:心烦不寐者,加栀子; 生牡蛎、炒枣仁。

4.痰火动风

治法:泻火逐痰,平肝熄风。

方药:将军定痛丸加减。大黄10g,黄芩10g,白僵蚕10g,陈皮10g,天麻6g,桔梗6g,青礞石20g,白芷6g,薄荷6g,半夏10g。痰火盛者加芦荟、桔络、制胆甫星,以增强降火逐痰之功;胸脘满甚者去桔梗、白芷,加泽泻、炒莱菔子、白芥子。

5.饮邪上犯

治法:温化寒饮,降逆止痛。

方药:吴茱萸汤(《审视瑶函》)加减。姜制吴茱萸12g,人参12g,炙甘草6g,川芎10g,茯苓20g,白蓝10g,广陈皮10g。呕逆较甚者,加半夏、细辛以增强化饮降逆之力;头痛甚者,应用川芎、吴茱萸;胸闷纳差者,加苍术、白蔻仁;四肢逆冷者,加熟附片、桂枝。

6.脾虚湿盛

治法:健脾利湿。

方药:五苓散(《伤寒论》)加减。猪苓10g,茯苓12g,白术12g,泽泻10g,赤芍10g,牛膝10g。若食少纳差者,加焦三仙、薏苡仁、陈皮。

7.心肺气虚

治法:养心益气。

方药:炙甘草汤合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加减。炙甘草12g,生姜9g,党参9g,生地10g,麦冬10g,五味子I0g,当归12g,川芎9g。若失眠多梦者加酸枣仁、远志、柏仁。其他疗法

1.点眼法:有以下几种。

(1)1%葛根素滴眼液:每日2次,持续用药。本品主要使睫状突血管收缩,减少房水分泌而降低眼压同时应注意两点:①少数病人血压轻度下降,故低血压病人应慎用;②少数病人滴用后有异物感,经1~2分钟即可缓解,可继续用药。

(2)1%槟榔碱滴眼液:重症每15~30分钟滴眼1次。瞳神缩小后每日滴3~5次。亦可用摈榔碱药膜,每日2~3次,将药膜置于下睑穹窿处,待其自行溶化。15分钟则瞳神开始缩小,可维持6~8小时。

(3)抗青膏:点15分钟开始缩瞳,45分钟瞳神缩小。

(4)1%丁公藤滴眼液:每日滴眼3~4次。外敷疗法:黄连粉适量,研成细未,调水成糊状,敷足心(涌泉穴)。

2.外涂疗法:双明散:石决明、草决明各等份,研未,水调成糊状,涂太阳穴。

中医治疗青光眼

本病治重在肝。在急性发作期,清热、泻火、平肝、熄风、理气、降逆、化饮等法,视其脉证,或一法独进,或数法合施,勿拘一端。俟病势得缓,治宜培补肝肾为主,佐用泻火、平肝、熄风等法。

(一)辨征选方

1.肝经实热

治法:清热泻火,平肝熄风。

方药:绿风羚羊饮(《医宗金鉴》)加减。羚羊角粉0.5~1g(冲服),玄参15g,黄芩9g,知母9g,车前子15g,茯苓15g,大黄 10g,桔梗10g,细辛3g,防风3g。若热盛者,加龙胆草、钩藤,以增强清肝熄风之力;呕吐甚者,加竹茄、法半夏、天竺黄,以降逆止呕。

2.肝郁气滞

治法:疏肝清热,降逆和胃。

方药:丹桅逍遥散合左金丸加减。柴胡9g,当归15g,白芍15g,茯苓10g,白术10g,甘草6g,薄荷6g,生姜10g,丹皮9g,桅子 9g,黄连10g,吴茱萸3g。着郁滞较甚,加香附、青皮、金铃子;目痛甚且红赤较剧者,加石决明、草决明、夏枯草;呕逆较剧者,加旋覆花、代赭石以增强降逆止呕之力。

3.肝阳上亢

治法:滋阴潜阳;平肝熄风。

方药:羚羊钩藤汤(《通俗伤寒论》)加减。羚羊角粉1.5g(冲),钩藤12g,桑叶9g,菊花12g,生熟地各24g,白芍30g,川贝母 6g,茯神12g,竹茹15g,怀牛膝25g,生石决明20g。若阴虚明显者,加女贞子、五味子、山茱萸;火盛者,加知母、黄柏、夏枯草:心烦不寐者,加栀子;生牡蛎、炒枣仁。

4.痰火动风

治法:泻火逐痰,平肝熄风。

方药:将军定痛丸加减。大黄10g,黄芩10g,白僵蚕10g,陈皮10g,天麻6g,桔梗6g,青礞石20g,白芷6g,薄荷6g,半夏10g。痰火盛者加芦荟、桔络、制胆甫星,以增强降火逐痰之功;胸脘满甚者去桔梗、白芷,加泽泻、炒莱菔子、白芥子。

5.饮邪上犯

治法:温化寒饮,降逆止痛。

方药:吴茱萸汤(《审视瑶函》)加减。姜制吴茱萸12g,人参12g,炙甘草6g,川芎10g,茯苓20g,白蓝10g,广陈皮10g。呕逆较甚者,加半夏、细辛以增强化饮降逆之力;头痛甚者,应用川芎、吴茱萸;胸闷纳差者,加苍术、白蔻仁;四肢逆冷者,加熟附片、桂枝。

6.脾虚湿盛

治法:健脾利湿。

方药:五苓散(《伤寒论》)加减。猪苓10g,茯苓12g,白术12g,泽泻10g,赤芍10g,牛膝10g。若食少纳差者,加焦三仙、薏苡仁、陈皮。

7.心肺气虚

治法:养心益气。

方药:炙甘草汤合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加减。炙甘草12g,生姜9g,党参9g,生地10g,麦冬10g,五味子I0g,当归12g,川芎9g。若失眠多梦者加酸枣仁、远志、柏仁。

(二)其他疗法

1.点眼法:有以下几种。

(1)1%葛根素滴眼液:每日2次,持续用药。本品主要使睫状突血管收缩,减少房水分泌而降低眼压同时应注意两点:①少数病人血压轻度下降,故低血压病人应慎用;②少数病人滴用后有异物感,经1~2分钟即可缓解,可继续用药。

(2)1%槟榔碱滴眼液:重症每15~30分钟滴眼1次。瞳神缩小后每日滴3~5次。亦可用摈榔碱药膜,每日2~3次,将药膜置于下睑穹窿处,待其自行溶化。15分钟则瞳神开始缩小,可维持6~8小时。

(3)抗青膏:点15分钟开始缩瞳,45分钟瞳神缩小。

(4)1%丁公藤滴眼液:每日滴眼3~4次。外敷疗法:黄连粉适量,研成细未,调水成糊状,敷足心(涌泉穴)。

2.外涂疗法:双明散:石决明、草决明各等份,研未,水调成糊状,涂太阳穴。

高热惊厥的中医辨证治疗

小儿高热惊厥发作之时,热势较高,四肢抽搐,两目直视。大约持续3-5分钟后一般能够缓解。抽搐缓解后,患儿发热仍很高,这时如不积极退热,可能还会再次发生惊厥。在这种情况下,中医治疗应采用清热解毒,平肝熄风的方法。中药可选用羚羊角、生石膏、钩藤、菊花、生地、桑叶、寒水石、黄芩、郁金等。也可以选用牛黄镇惊丸、救急散、小儿牛黄散等中成药。还可以用羚羊角粉冲服。

小儿高热惊厥缓解后,发热渐退,病情平稳之后,中医应根据患儿所患疾病,临床主要证候特点,进行辨证治疗。如果是因为一般感染性疾病导致的惊厥,中药治疗应侧重清热解毒。如果是某种传染病导致的惊厥,中药应针对不同的传染病进行治疗。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中药应加用平肝熄风之品,如钩藤、生牡蛎、僵蚕、地龙、全蝎、蝉蜕等,这样可使肝风平熄,阴阳平衡,避免惊厥再度发作。

​老人青光眼能治好吗

第一个药方是要准备羚羊角粉,玄参、车前子和茯苓,黄芩,知母,大黄,桔梗,细辛,防风等,然后一起用水煎煮,再趁热服用,具有非常好的效果,而如果是热盛的患者,则可以在药方内增加龙胆草和钩藤,可以有效的清肝熄风。

第二个药方是将军定痛丸加减,是要准备大黄、黄芩、白僵蚕、半夏和陈皮,天麻、桔梗、白芷,薄荷,青礞石,如果患者痰火盛的话也可以加入一些芦荟、桔络和制胆甫星,再加适量的水进行煎煮。

第三个药方是要准备羚羊角粉,钩藤、茯神,菊花,桑叶,生熟地,白芍,川贝母,竹茹,怀牛膝,生石决明等药材,再放入锅内煎煮,具有滋阴潜阳、平肝熄风的作用。

第四个药方是要准备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生姜、黄连和白术,还有甘草,薄荷,丹皮,桅子,吴茱萸,然后再煎煮,具有疏肝清热,降逆和胃的功效。

第五个药方是要准备车前草,大枣,然后一起煎服,具有健脾胃,清热利尿泻火的作用。

中医如何对付小儿高热

高热惊厥属于中医的“急惊风”范畴。中医认为,小儿高热惊厥的发生是由于感受外邪,入里化热,热极生风所致。中医治疗小儿高热惊厥采用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在惊厥发作之时,急予针刺人中、涌泉等穴位,以尽快控制抽搐,然后再行中药治疗。

小儿高热惊厥发作之时,热势较高,四肢抽搐,两目直视。大约持续3-5分钟后一般能够缓解。抽搐缓解后,患儿发热仍很高,这时如不积极退热,可能还会再次发生惊厥。在这种情况下,中医治疗应采用清热解毒,平肝熄风的方法。中药可选用羚羊角、生石膏、钩藤、菊花、生地、桑叶、寒水石、黄芩、郁金等。也可以选用牛黄镇惊丸、救急散、小儿牛黄散等中成药。还可以用羚羊角粉冲服。

小儿高热惊厥缓解后,发热渐退,病情平稳之后,中医应根据患儿所患疾病,临床主要证候特点,进行辨证治疗。如果是因为一般感染性疾病导致的惊厥,中药治疗应侧重清热解毒。如果是某种传染病导致的惊厥,中药应针对不同的传染病进行治疗。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中药应加用平肝熄风之品,如钩藤、生牡蛎、僵蚕、地龙、全蝎、蝉蜕等,这样可使肝风平熄,阴阳平衡,避免惊厥再度发作。

有的孩子高热惊厥反复发作,这是因为惊厥缓解后脏腑功能没有得到调理,或者余邪仍然存在。因此,提醒家长们注意,孩子高热惊厥以后应该用中药进一步调理,以防惊厥反复发作。

轻微脑梗塞的中医治疗有哪些

(1)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

治法: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本方滋阴潜阳,熄风通络。方中怀牛膝归肝肾之经,重用以引血下行,并有补益肝肾之效;代赭石、龙骨、牡蛎相配,降逆潜阳、镇肝熄风;白芍、玄参、龟板、天冬滋阴柔肝熄风;茵陈、川楝子、生麦芽三味,配合牛膝清泄肝阳之有余,条肝气之郁,有利于肝阳之平降潜镇;甘草调和诸药。如肝阳上亢甚者加天麻、钩藤以增强平肝熄风之力;心烦甚者加栀子、黄芩以清热除烦;头痛较重者加羚羊角、石决明、夏枯草以清熄风阳;痰热较重者,加胆星、竹沥、川贝母以清化痰热。

(2)风痰瘀血、痹阻脉络:

治法:祛风、养血、活血、化痰通络。

方药:大秦艽汤加减。本方以祛风通络为主,兼用血药气药以调里,使风邪外解,气血调和,则手足健运、舌本柔和。方中以秦艽祛风通络,羌活、独活、防风等辛温之品祛风散邪;当归、白芍、熟地、川芎养血活血,起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作用。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气能生血,以助生化之源。黄芩、石膏、生地凉血清热,以防风邪化热。如年老体衰者,加黄芪以益气扶正。如呕逆痰盛、苔腻脉滑甚者,去地黄,加半夏、南星、白附子、全蝎等祛风痰,通经络。无内热者可去石膏、黄芩。

羚羊角的营养价值有哪些

1、平肝熄风:羚羊角减寒,入肝、心、肺经。主泻肝火,清心肺。肝主风,开窍于目而藏血,所以为平肝熄风之要药。可用予肝阳上亢,头目眩晕,及肝风内动,惊痫抽搐等病痛。

2、清热镇惊:本证多见予温热病后,邪热炽盛所致。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痉厥,口渴唇焦,以及小儿热盛惊厥,可首选本品清热解毒,镇痉安神。

3、凉血解毒:本证多见于温热病,热入营血所致热盛动血,症见:身体壮热,躁扰不安,甚或昏狂谵妄,斑疹紫黑或吐衄便血,舌质深绛。可首选本品清热凉血解毒化斑。《本草再新》:“去瘀疮血,生新血,降火下气,止渴除烦。”

4、散血解毒:多用痈肿疮毒血热毒盛者,可由于外感六淫,或过食膏梁厚味,内郁湿热火毒,引起毒邪壅聚,致使营卫不和,经络气血凝滞不通所致。症见;身寒热,痈疮处局部焮红肿痛,口渴饮冷、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溃后脓血稠黄,舌质红苔黄。脉数。可选用本品清热凉血解毒。

5、对中枢的作用:腹腔注射羚羊角醇提取液及注射液,均能使小鼠的自发活动减少。其外皮浸出液能降低小鼠朝向性运动反应,并可使巴比妥及乙醚麻醉的诱导期缩短。显着降低对五甲烯四氮唑,士的宁,电休克的敏感性,却不导致肌肉松驰,煎剂能降低咖啡因所致蟾蜍及小鼠的惊厥率,并增高恢复率,但对士的宁所致惊厥则无效。

6、解热作用:羚羊角煎剂给人工发热兔灌服48毫升/公斤,给药2小时后体温下降,6小时后逐渐恢复正常。

7、对循环系统作用:本品煎剂2毫升/公斤静注,使麻醉猫血压下降。煎剂或醇提取液,小剂量使离体蟾蜍心脏收缩加强,中等剂量可致心传导阻滞大刘量则引起心率减慢,振幅减小,最后心跳停止。

8、其它:羚羊角外皮浸出液,能增加小鼠对缺氧的耐受能力,并有镇痛作用。

天麻乌鸡汤的功效与作用 平肝熄风

天麻性平、味甘,归肝经,具有养血熄风、平肝潜阳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眩晕眼黑、头风头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小儿惊风、癫痫等症,而乌鸡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可以补充营养,滋补身体,常喝天麻乌鸡汤可以改善因血虚肝风内动所致的头痛、眩晕等症。

相关推荐

妙用食疗偏方巧治癫痫

1、白矾蝉衣散治癫痫 雄黄20克,白矾12克,蝉衣30克,蜈蚣20条。将上药共研细末,成人每次2克,日服2次,开水送服。儿童每次1克,或酌情加减。服药后如有大便稀,或吐痰涎,为正常情况,不需停药。 功效:清热化痰,祛风利窍,清心镇惊,安神止痛。用治痫病。 2、生石决明治癫痫 生石决明12克,天麻6克,蜈蚣2条,广郁金10 克,南红花5克,菖蒲6克,僵蚕6克,胆草5克,神曲10克,桑枝 10克,全蝎3克,朱砂(分冲)1.2克。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清肝熄风,开窍醒神,镇痉止搐。用治惊痫、羊痫。 3、钓藤

中医是怎样治疗脑中风的

痰热腑实证脑中风 脑中风患者素有头痛眩晕,心烦易怒,突然发病,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神识欠清或昏糊,肢体强急,痰多而黏,伴腹胀,便秘,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涩。 证机概要:痰热阻滞,风痰上扰,腑气不通。治法:通腑泄热,熄风化痰。 代表方:桃仁承气汤加减。本方功能通腑泄热,顺降气血,治疗腑热内结脑中风,腹胀便秘等症,可用于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之证。 常用药:桃仁、大黄、芒硝、枳实通腑泄热,凉血化瘀;陈胆星、黄芩、全瓜蒌清热化痰,桃仁、赤芍、丹皮凉血化瘀;牛膝引气血下行。 头痛

怎么区别羚羊角品种

最佳答案 性状鉴别角呈长圆锥形,长25~40厘米。全体略呈弓形弯曲,表面光滑,但有细纵纹。通体光润如玉,白色或黄白色,透视有血丝和血斑,基部稍呈青灰色。全角有纵直细纹,除尖端部分外,生有10~20个隆起的环脊,用手握之有舒适感。角的基部圆形,有骨塞名"羚羊塞",约占全长的一半或三分之一。骨塞坚硬而重,横截面四周呈齿状而与外面的角质层密合。全角除去骨塞外均半透明,对光透视角内无骨塞部分中心有一条扁三角形的小孔,直通尖端,俗名"通天眼"(或冲天眼),为羚羊角的鉴别特点。质坚不易折断。气无,味淡。以角肉

中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中药治疗: (一)中经络 1.风痰入络证 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眼?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语謇,甚则半身不遂,或兼见手足拘挛,关节酸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数。 证机概要:脉络空虚,风痰乘虚人中,气血闭阻。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 代表方:真方白丸子加减。本方化痰通络,用于治疗风痰入客经络,症见口眼歪斜,舌强不语,手足不遂等症。 常用药:半夏、南星,白附子祛风化痰;天麻、全蝎熄风通络;当归,白芍,鸡血藤、?莶草养血祛风。 语言不清者,再加菖蒲、远志祛痰宣窍;痰瘀交阻,舌紫有瘀斑,脉细涩者,可酌加

肝阳上亢的症状的表现是怎么样的呢

肝阳上亢指肝阳本身过于亢盛,或肾水亏损不能滋养肝木而致肝阳偏于亢盛,或肝阴不足、阴部潜阳所致的肝阳失去涵养而亢盛的病机。肝阳上亢症状表现有哪些?下面通过介绍一则病例来说明其症状。 1.病者:王先生,男,59岁。 2.临床表现:面色苍白、四肢发冷、身倦乏力、少腹阴部隐痛、目光恍惚、胆怯忧郁、恶心呕吐、头晕头痛、舌淡苔白,脉沉迟细。 3.症候分析:因年老情志过急等原因所伤,而致肝肾阴虚,肝阳上抗疏泄太过,血不归藏而随气上升,气血并走于上,所以出现头晕头痛、目光恍惚、面色苍白、身倦乏力的症状;肝肾阴虚,神不得安

羚羊角粉的功效作用 平抑肝阳

羚羊角有平抑肝阳的作用,是一味中药成分,可以用于因为肝阳上涨所引起的头晕目眩、烦躁失眠、头痛等症状,或者和石决明、龟甲、生地一起同用,改善不适。

​孕期保健妊娠病之子痫

子痫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 本病主要是由肝风内动及痰火上扰引起。孕妇素体肝肾不足或:脾胃虚弱,因孕重虚,或忿怒伤肝,肝郁化火,火盛动风,风助火威,风火相煽;或湿聚成痰,痰火交炽蒙蔽清窍。妊娠晚期,临产时或产后,阴血聚下或阴血暴虚,阳失潜藏,五志化火,气血逆乱,筋脉失养,神不内守,而发筋脉痉挛、四肢抽搐,神志昏迷等症。对于本病应防重于治,因其病程进展有明显的阶段性,所以中医治疗重点在子痫前期,即先兆子痫,以滋阴养血、平肝潜阳为法,防止子痫的发生。一旦发生,要充分注意昏迷与抽搐的发作程度与频率,治疗以清肝息风,

天麻乌鸡汤的适宜人群和禁忌人群

1、适宜人群:天麻炖鸡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也十分丰富,一般人群均可食用;天麻乌鸡汤滋补作用强,有平肝熄风作用,适合体质虚弱、头晕头痛者食用。 2、禁忌人群:天麻炖鸡是一道药膳,天麻有祛风止痛、平肝熄风功效,津液衰少、血虚、阴虚、孕妇、婴幼儿等人群不宜食用。

紫玉簪的功效作用 清热解毒

紫玉簪有清热解毒的作用,治咽喉红肿、高热抽搐者,可配伍生石膏、黄连、羚羊角、珍珠母等,以清热熄风止痉。治肝火上炎之目赤肿育,兼头痛目眩、口苦、脉弦等,常与桑叶、菊花、青葙子等同用,以清肝明止。《唐本草》:明目,去热毒。《饮片新参》:清心,平肝安神,治惊惕不眠。

菊花茶哪种菊花最好 菊花茶哪种菊花对肝脏好一些

菊花的确有养肝明目以及稳定血压的功效,但一般都需要搭配其他药材来起到协同治疗目的效果才好。 在中医上,菊花入肝经,的确有养肝护肝的功效,日常泡茶建议搭配另一种养肝药材,如枸杞,所起到的养肝明目功效会更好一些;若是清肝热、平肝阳,用于治疗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的话,需与石决明、珍珠母、白芍等平肝潜阳药同用;如果肝火上攻而导致眩晕、头痛,以及肝经热盛、热极动风者,可与羚羊角、钩藤、桑叶等清肝热、熄肝风药同用效果更佳,选择任何一种药用菊花都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