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排是对孩子的一种控制吗
安排是对孩子的一种控制吗
当孩子情窦初开时,家长怕耽误孩子学习而阻止孩子与异性交往;当孩子成年后马上催促孩子结婚生子。孩子在青春年少时从没感受到浪漫爱情的滋味,也没学会如何与异性交往,成年后父母却急不可耐的让他们进入婚姻生活。
你的婚姻你不能做主,你要找一个让我满意的对象,否则我就一哭二闹三上吊,让你必须顾及我对你多年的养育之恩,依从我的要求,这样才是我给你设计好的完美人生。潜台词是,你的人生也是我的人生的一部分,你的失败是我无法接受的,那不仅是我的失败,还是对我整个人的否定。
表面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类父母对孩子确实付出了许多,他们省吃俭用供孩子上课外班,牺牲自己的工作休息时间陪着孩子在各种兴趣班中赶场,他们觉得自己欠缺的能力需要在孩子身上去弥补,他们的生活重心就是围着孩子转,他们为孩子的成功而洋洋得意,潜意识却将这种成就归功于自己的付出;他们为孩子的失败而懊恼,潜意识是自己的无能造成的后果,在外面所表现的却是对孩子的苛责与不满。心理学上有个术语叫“投射”,当一个父母对孩子有过度的不满时,他实际上是对自己有太多的不满意,对自己有太多的不接纳,他只是将这种不满意与不接纳投射到了孩子身上罢了。
在控制与被控制者之间不断的进行力量的较量,极大的消耗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能量,让控制者在捍卫控制者地位的过程中身心疲惫,让被控制者懦弱无能缺乏生命力量。
哭是孩子的一种表达方式
与母亲的情感高峰相对,孩子是混沌茫然地走进这个世界的。他们在一阵不舒服的挤压后,爆发出畅快的呼吸,这呼吸就是哭声。哲学家认为这哭声是孩子对这不幸世界的愤怒,心理学家认为这哭声是首次面临世界问题感到束手无策而产生的自卑感的表现,但没有一个母亲会这么想问题。在母亲听来,孩子的哭声是生命力的胜利,是美好前程的召唤,令她惊喜和感动。母亲会在一百个啼哭的婴儿声音中,本能地辨出自己孩子的哭声。母亲能听出自己孩子独特的音质,听出孩子用哭表达的需求。
很快,母亲便被孩子的哭声揪心。母爱的直觉使母亲很容易领会孩子的需要。但孩子会用无明显理由的哭闹使父母束手无策,这时,母亲焦虑着想平息孩子的哭声,拍拍抱抱,哼哼歌谣。母亲的努力往往使孩子更加烦躁,孩子用长长的、颤抖的声音哭个不停,甚至哭得喘不过气来,小脸憋得通红。“孩子到底怎么啦?”父母为孩子的哭万分紧张。父母想尽一切办法哄孩子,但都不起作用。父母会突然感到自己很无能,心情也随之变坏。“别哭了!别哭了!”他们不耐烦地冲着孩子大声嚷嚷,最后忍不住发脾气或者用行动来发泄心中的不快。孩子不停的哭闹会刺激父母的神经,使他们失去自制力。有不少父母因为孩子的哭而感觉生活一团糟,因而争吵甚至分手。其实,哭是孩子的表达方式,理解了孩子的哭声,父母的对策就有效得多了。
孩子的哭声表明孩子在气质方面有所不同。有些孩子在哭声中表明他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差,他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下,对父母依赖多:有些孩子则是固执的性格,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有些孩子则比较随和,别的声音和色彩能很快分散他的注意力:有些孩子比较胆怯,一惊吓,便哭个没完没了……孩子的气质可以通过哭声的节奏、对新环境的反应的快慢表现出来。
孩子还会因为感到疲倦而哭,感到烦恼时也哭,感到激动时也要哭,为引起别人的注意也要哭,锻炼身体还是要哭。哭是孩子全部的表达方式,他用哭来发号施令,每当孩子哭的时候,就是在向父母诉说什么:
“我饿了”——哭声开始声音高,渐渐微弱,最后完全停止。过一会儿又从头开始,哭声比第一次更高,一遍又一遍,直到父母理解并给她喂食为止。
“我不舒服”——哭声断断续续,连哭带啜泣,总也止不住。
“我肚子疼”——爆发性大哭,音调极高。哭时面部发青,双眉紧凑。越疼,哭声越尖越长。
“我生气了”——大哭而无泪,忽然终止。
“我烦极了”——哭声短,有气无力,伴随身体扭动。
“我累了”——长哭不止,声不高,多在睡觉前哭。
“我需要运动”——声音清脆响亮,忽然中止,不流泪,干嚎一通。
有一类哭声则是病理性的:孩子患脑炎、脑膜炎时,哭声尖利;患肠痉挛时,哭声是阵发性的;碰到孩子胳膊或腿,孩子就大哭,则可能是骨折。
孩子在一个时期没完没了地哭,可能是由于孩子的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没有完全成熟的缘故,父母要有耐心忍受孩子的哭声。再过几个月,他就不会这样哭了。
任何时候孩子哭总是有膘因的,孩子一哭,父母便要分析:
●是正常啼哭,还是非正常啼哭。
●用什么方法来减少孩子的啼哭。
●不要对孩子的哭大发雷霆。
●不要为孩子的哭而焦虑。
●不要孩子一哭就以为是自己的过错。
多动症会对孩子造成哪些严重的不利影响
第一,多动症会造成孩子学习上不能专心、不能主动学习的情况,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容易受到别人的棋手,甚至还会使孩子走上犯罪的道路。
第二,多动症还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很多孩子由于多动症的关系很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因为他们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行动,像正常孩子一样认真的做一件事情,这样也非常不利于孩子的发育和成长。
第三,多动症的发生还会造成孩子,一般学习成绩都比较差,学习成绩一旦下降,那么孩子自然就会出现厌学、逃学和扰乱课堂秩序的情况,而且,很多家长不注意教育方法,还容易是孩子对家长产生对抗、仇恨的情绪,严重影响家庭的和睦。
第四,孩子一旦出现多动症,不但对自己和家庭都会造成严重的伤害,而且,还会严重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这主要是因为多动症的孩子打架斗殴、扰乱课堂秩序的原因造成的。
5%的学龄前抽动症儿童顽劣缘自心病
由于抽动是一种心理障碍,而绝大多数家长、老师都缺乏对这种常见儿童心理疾病的认识,总认为是孩子调皮、捣蛋,结果他们越批评,孩子越紧张、焦虑,不能自我控制的抽动症状越明显。由于老师、家长对抽动症孩子长期进行批评、体罚,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受到挫伤,临床上常见很多小患者与父母关系紧张,有些甚至对学校产生厌恶感,诱发“学习障碍”。
在幼儿园里,一个抽动症孩子的眨眼、摇头晃脑等动作还可能成为其他孩子的嘲笑和模仿对象,一方面,这可能导致小患者今后害怕与人交往,同时,这也会造成一种“模仿性传染”,就像结巴一样,开始出现一群孩子一起眨眼或扮鬼脸。
再高明的治疗也离不开早期识别,否则,贻误病情会对孩子未来的人格成长和自信心带来不利影响。他强调,目前最迫切的是在幼儿园老师、园医和家长中普及抽动症知识,减少对心因性“顽劣”孩子的歧视和责骂
餐桌上能看出的家庭关系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妈妈追着宝宝喂饭:“再吃一口吧”。宝宝说:“不吃!就不吃!”其实,从进食量的大小及其规律性,可以看出家庭亲子关系的特点。
首先,进食可以反映家庭中养育者(通常是母亲)和孩子的关系,是跟孩子控制与反控制,还是尊重孩子的个人空间。有问题的家庭表现为母亲过分地“爱”孩子,孩子的生活内容完全离不开母亲的干预,甚至孩子上学后连日记、邮箱母亲都要审查,其实这种爱已经是发展为一种控制。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后,有个人独立的要求,包括需要有自己的空间,需要和母亲逐渐拉开距离,这时如果母亲没有意识到孩子的变化,还像对待几岁的小孩一样对待已经长大的孩子,孩子的成长就会受阻,思想意识往往会停留在幼年阶段而不能真正长大成人。
对于这种现象,从孩子的进食特点就可以发现。有的孩子很胖了还控制不住地吃,有的孩子已经很瘦却认为自己太胖,拒绝食物,还有的孩子在这两者之间循环。其实在这里食物是一个象征,象征着焦虑而干涉的母亲。孩子吃进大量食物,象征着妈妈(食物)大量闯入孩子的边界,孩子感到无法拒绝母亲以爱的形式施加的控制;孩子吐出食物,象征着孩子在反抗妈妈的控制,拒绝妈妈带着焦虑的爱。面对这种现象,很多母亲不知其原因,只是简单粗暴地训斥孩子不要厌食或贪食,可是这样一来,孩子却以被动形式的攻击(厌食或贪食),重演小时候感受到的控制与反控制,于是,孩子在前面逃,母亲在后面追。如果这种现象严重,就会形成神经性厌食或贪食的症状,给孩子的身心造成很大的伤害。
出现这种现象,已经不能就食物论食物了,而是要追究这个家庭的亲子关系,以及育人的特点。母亲如果能通过其他方式满足自己的焦虑和控制欲,就不要用这种方式满足自己的心理。说到这里,也许很多母亲会说:“我这是爱孩子呀!”没错,天下没有母亲不爱自己孩子的,但这种爱的方式是有问题的,很多伤害就是在爱的名义下进行的,孩子不会拒绝爱,但孩子不喜欢被伤害、被控制。
另外,如果孩子已经出现了神经性厌食或贪食的现象,父母要立刻送孩子到正规的医院治疗,同时需要配合心理治疗和家庭治疗。
多角度分析孩子的谎言
你的孩子从小天真无邪,活泼可爱,可是有一天,你突然发觉孩子开始说谎了,这时你得出的第一个信号就是:孩子长大了。
孩子长大与说谎没有直接的必然性,也就是说并不是说孩子长大就一定要说谎,但我们必须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大部分的孩子有了自己的思想后,说话的可信度将大大降低。孩子说谎,又可依对象分类,分为欺骗自己的谎与欺骗别人的谎。也有人称为积极与消极两种。积极的说谎是有意图的说谎,消极的说谎则是欺骗他人自己没有做坏事。积极的说谎,最好的例子,就是伊索寓言中“放羊的孩子”。放羊的孩子由于误以为来了狼而大喊“狼来了”,于是引起了大骚动,他因此觉得有趣而再说了相同的谎。可是,后来再也没有人相信他了。当狼真的来了,没有人来帮他,最后他的羊终于被狼吃掉了。积极的说谎多是为了确认自己的存在意义,想获得别人的关心。欺骗他人的谎,也就是与他人有关的谎言。基本上又可分为困扰他人的说谎及不会困扰他人的说谎。其实,家长所要重视的是对他人的说谎。
而另一方面,对自己所说的谎,周围的人未必会发现。可是在心里却会自己伤害自己。一个对别人不说谎的人,通常都会欺骗自己,对自己说谎。为了让自己接受而找出合理化的借口,都是属于这一类的谎。换盲之,欺骗自己的谎言有时候会成为一种控制自己的谎言,甚而伤害自己。
婴儿手足徐动型脑瘫怎么治疗
在临床上手足徐动型脑瘫是指由于脑基地区损伤引起的运动障碍或运动失调,表现为难以用意志控制的不自主运动。当进行有意识、有目的运动时,不自主、不协调就无效运动增加。患者四肢和躯干肌张力强度好性质不断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不自主运动,部分患者表现为难以控制的四肢、躯干和颈部自发扭转。面部肌肉出现不规则的局部收缩,呈现“龇牙咧嘴”、“挤眉弄眼”等怪异表情。
生理反射引不出或反射正常,踝阵挛、髌阵挛及Babinski征阴性。多发生在手、指和嘴等部位,偶尔可在足趾见到,属于非自主性运动。一般没有关节挛缩,除非同时并存痉挛性瘫痪。
婴儿手足徐动型脑瘫症状对有某组肌肉张力增高、某组肌肉明显力弱或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孩子,要和纠正异常的推顺按摩同步进行,具体安排是每次先推顺按摩10-20分钟,接着用上述方法激发运动10-20分钟,每日3-6次。同时家长应该与孩子多沟通,和社会多接触,建立起家长康复医师的沟通平台,多带孩子出去接触社会,自己和其他小朋友一样。这样可以训练孩子更好的融入社会。
6种控制尘螨的妙招
6种控制尘螨的方法:
一是降低室内相对湿度。将相对湿度控制在50%以下是控制螨及其过敏原水平最常用的方法。最近研究显示,室内使用高性能吸湿机和空调机降低相对湿度和螨的总量既实用又有效。
二是使用包装套。用特殊的防螨材料包装床垫和枕头是减少暴露于尘螨及其过敏原的有效方法。孙劲旅建议过敏患者使用这一方法,理想的材料应该是舒适、透气的织物,这样的织物可渗透蒸汽并能阻止螨和螨过敏原通过。
三是床上用品的清洗、烘干和干洗。床单、枕套、毛毯、床垫套每周用等于或高于55摄氏度的热水洗一次可杀死螨和去掉绝大多数螨过敏原。如果温度大于55摄氏度时间维持10分钟,滚动干燥机可杀死所有螨。每天洗头也是控制尘螨过敏原的好方法。
四是地毯、窗帘和家庭装饰的更换。地毯、窗帘和家庭装饰织物积聚了碎屑残片,为螨繁殖提供了理想栖息地。在潮湿地区,应将地毯换为硬面。窗(布)帘或遮光帘应换为百叶窗,家庭装饰织物应换为乙烯树脂或皮革垫,家具可用木制家具。
五是地毯真空吸尘。地毯应该每周真空吸尘一次,并经常更换吸尘器的袋。
六是冷冻软玩具和小件物品。在零下17摄氏度至零下20摄氏度冷冻软玩具和小件物品至少24小时后,可清洗这些物品以去除死螨和过敏原。在寒冷地带,将床垫和枕头在室外放置24小时也是一个好方法。
什么是孩子一生的财富
生活习惯
生活是人生第一课,也是最基本的课程,生活习惯的好坏,不仅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而且也是幼儿综合素质的体现。它包括饮食、起居、排便、卫生等习惯,做到按时睡眠、起床、安静睡眠并有正确的睡姿,不挑食、不偏食、细嚼慢咽,饭前便后正确洗手、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等。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适当为孩子立规矩,如:玩具玩完后必须放回原处,逐渐养成自己的东西自己整理和爱清洁,讲卫生,有条理的好习惯。
文明礼貌习惯
礼貌看起来是种外在行为的表现,实际上它反映着人的内心修养,体现一个人自尊和尊重他人的意识。父母要教育孩子,学习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如“您好”、“请”、“谢谢”、“对不起”、“请原谅”。同时,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文明举止,见人要热情打招呼,别人问话要先学会倾听,并有礼貌地回答,保持服装整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道德习惯
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幼儿才能和别人友好相处,积极追求美好的事物,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具有高度责任感,将来才能成为社会上成熟可敬的人。它包括各种行为规则,尊敬关爱长辈,不随地地大小便、不损坏花草、树木、爱护公共财务,遵守交通规则,能换位思考、团结友爱等等。
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影响,与幼儿的成材直接相关。它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学习好的孩子学习习惯都比较好,而学习不好的孩子多数并不是因为脑子笨,而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不长时间看电视、玩电脑游戏,不需要父母的督促、陪伴能自觉完成学习任务,学习专心认真,经常进行广泛的阅读,知道珍惜时间,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等。
思维习惯
良好的思维习惯有助于孩子从正确的角度和方面思考问题,有助于孩子能力的锻炼,知识的获取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的解决问题。如:感觉接触了解新鲜事物,善于观察,勤于动脑,遇到问题能独立思考和解决。特别是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劳动习惯
培养孩子爱惜劳动成果,孩子劳动不是为了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而是为了培养初步的劳动习惯,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要求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穿脱衣服、学着铺床叠被等,另外帮父母干些家务活,如:帮助摆碗筷、擦桌、扫地、倒垃圾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培养孩子各种良好习惯的同时,父母首先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增长培养意识,提高自身素质,以身作则。在进行培养时还要注意方式方法,坚持不懈,严格要求。总而言之,播下一种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命运。
发脾气是孩子一种情绪宣泄
发脾气是孩子达到自我目的的一种手段。
另外,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发脾气是孩子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一种情绪宣泄——让他充分发泄对孩子心理健康成长有好处。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一个孩子从来不发脾气,不见得就有利于他心理的健康发展。因为他将许多不良情绪都闷在心理,将来将会使得他不堪重负,产生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不怕孩子发脾气,甚至还鼓励孩子心中有不满时,适当发发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