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硬化症预防
耳硬化症预防
具体发病原因不明, 与遗传、种族、代谢紊乱、内分泌障碍关系密切,有家族史的情况需要注意出现听力下降是要进行耳硬化症的相关检查。
外伤、过度疲劳、烟酒过度、妊娠可致耳硬化症患者听力出现显著加剧,应注意避免。
耳硬化症的检查
1、临床检查 :外耳道多较宽大,鼓膜正常,活动良好。有时可在鼓膜后上象限透见鼓岬骨膜显著充血而变红的区域,此现象称Schwartze征(Schwartze's sign),为临床耳硬化特征之一。
2、听力学检查
(1)音叉试验:Rinne试验256Hz阴性、512Hz阳性提示早期听力损伤,256Hz、512Hz均为阴性则表明听力损害加重;Weber试验偏向病侧或耳聋较重侧;Schwabach试验骨导延长;Gelle试验阴性可能提示镫骨底板硬化固定,对本病诊断有较大意义。
(2)纯音测听:骨导听力曲线可在1000Hz或2000Hz区呈“V”形下降,称卡哈切迹(Carhart'snotch),提示镫骨底板固定,亦为耳硬化症特征之一。听力曲线视镫骨固定程度和病灶范围而异,早期为传导性聋,中期为混合性聋,晚期为混合性聋或感音神经性聋。
(3)声导抗测试:鼓室曲线As型、正常A型、振幅降低或呈双相曲线,镫骨肌反射阈值提高或消失。
(4)耳声发射检查:DPOAE幅值降低或引不出反射。
(5)听性脑干反应测听: I波、V波潜伏期延长或阈值提高。
3、影像学检查 颞骨X线平片无中耳乳突病变,CT扫描及MRI可观察到前庭窗、圆窗、骨迷路和内听道壁的硬化灶。
粘连性中耳炎的诊断和鉴别
诊断
症状:患者听力下降为主要症状,多为传导性聋,少数为混合聋,患者有耳闭塞感及耳鸣等。
查体:患者鼓膜完整,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厚,也可见混浊、萎缩、钙化斑等。因紧张部鼓膜萎缩很薄,可透过看见鼓室内结构。如果患者伴有感染,容易被误诊为鼓膜穿孔,所以应注意辨别“穿孔”有无边缘,是否有连续性。鼓室内可有积液或有气泡
检测:纯音测听多为传导性聋,听力图多呈平坦型曲线,如果长期炎症累及内耳或粘连涉及两窗时可呈混合性聋。中耳CT可看到鼓室内有低密度影,乳突气房为慢性炎症或气化不良表现。
鉴别诊断
粘连性中耳炎的诊断有时要与鼓室硬化症和耳硬化症相鉴别。
鼓室硬化症:属于中耳炎的后遗症,主要表现为钙质沉积在鼓膜和中耳黏膜下组织和进行性传导性听力下降,中耳手术探查发现硬化灶可确定诊断。
耳硬化症:多有耳聋家族史而无中耳炎病史,常在成人后发病,鼓膜外观多正常听力呈进行性下降。手术探查可确诊。
后天神经性耳聋是怎么引起的
1、神经生耳聋的病因不是很明确,它分有传染病源性聋、药物中毒性聋、老年性聋、外伤性聋、突发性聋、爆震性聋、噪声性聋这几个类型。
2、耳道发生阻塞,如耵聍栓塞,骨疣,异物,肿瘤,炎症等,中耳化脓或非化脓性炎症使中耳传音机构障碍,或耳部外伤使听骨链受损,中耳良性,恶性肿瘤或耳硬化症等都有可能引发耳聋。
3、传导性聋气导损失不超过60分贝,慢性卡他性中耳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耳硬化症等传导性聋一般不能致聋哑,但是在传导性聋的基础若再有药物中毒,暴震等因素叠加起来,则比较容易造成严重耳聋。
注意事项:
控制和治疗可能致聋的各种传染病,积极治疗慢性卡他性中耳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等可能致聋的后天性耳病;做好传染病的预防、隔离和治疗工作,增强机体(尤其是儿童)的抵抗力。
耳朵嗡嗡响 耳部疾病
中耳炎、耳道炎、突发性耳聋、耳硬化症、听神经瘤等耳部疾病都可能引发耳鸣,甚至伴有眩晕、呕吐等症,严重时可能导致单侧耳鸣、听力减退,要及时就诊。
耳硬化症有怎样的危害呢
一、造成耳鸣,痛苦难耐
患有耳硬化症者中约80%常伴有显著的耳鸣。耳鸣可发生于耳聋之前或同时发生。耳鸣一般以低音性为主,也有的呈高音性,持续或间断。当耳蜗出现变性时,耳鸣更为严重和持久,患者往往感觉耳鸣比耳聋更为痛苦,因为白天黑夜,耳朵里叫个不停,在安静环境需要休息时耳鸣更为频繁,使很多耳硬化症患者极为烦恼。
二、导致耳聋,影响听力
耳硬化症的病灶如果仅限于镫骨底板,声音传导受阻,表现为传导性聋。如果耳硬化症病灶侵及耳蜗,圆窗、前庭蜗神经末梢,就增添了感音神经性吸力障碍的成分,成为混合性聋,造成耳硬化症病患者危害极大之一。
到了晚期,病变侵及内耳,空气传导和骨传导听力都将剧烈下降。耳硬化症的发展速度不一。发展快的,可以在二、三年内全聋;发展慢的,可以在发病十几年以后,听力障碍还仅限于传导聋。耳硬化症病患者危害之二。
耳硬化症是一种与遗传、代谢、内分泌等因素有关的传音性耳聋,一定要积极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老人听力下降怎么办 富含维生素D和钙的食物
如骨头汤、脱脂奶、钙片等,维生素D和钙,既可保持鼓室内的小骨骼,增强耳骨,避免骨质疏松一样的耳硬化症,又可净化耳动脉,提高耳功能。
耳石症的病因
1、遗传性因素耳硬化症患者直系先辈后代中有相同病的较多,约为54%有家族史,有人认为是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半数以上病例可以发现异常基因。
2、内分泌紊乱因素本病多见于青春发动期,以女性发病率高,且于妊娠、分娩与绝经期都可使病情进展加快,被认为与激素水平有关。
3、骨迷路包囊发育因素人类出生时骨迷路包囊已发育完成,唯独在前庭前边缘的内生软骨层内遗留有一发育和骨化过程中的缺陷,称窗前裂。裂内有纤维结缔组织束及软骨组织,成年后可继续存在或发生骨化而产生耳硬化病灶,临床及颞骨病理所见之耳硬化症病灶,亦多由此处开始。
4、自家免疫因素及其他Arslan与Rieci用组织化学染色法对耳硬化症病灶进行研究,发现在活动性病灶中,有粘多糖聚合作用改变及组织纤维、胶原纤维减少、断裂现象,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理变化相似,Chevence用电子显微镜和细胞化学的方法再次证实,耳硬化症病灶属于胶原性疾病或间质性疾病。此外,还有人发现酶代谢紊乱,是使镫骨固定形成的原因。
耳硬化症如何治疗比较好呢
耳硬化症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疾病,病理上是由于骨迷路原发性局限性骨质吸收,而代以血管丰富的海绵状骨质增生,故称“硬化”。当侵犯卵园窗时,可引起镫骨固定,失去传音功能,使听力进行性减退。耳硬化症的发病率与人种有很大关系,白种人发病率高,黑人发病率最低,黄种人介于两者之间。发病年龄以中青年较多。
1.耳聋:双耳或单耳渐进性听力下降是本病的主要症状。
2.耳鸣:约20%-80%的病人伴有耳鸣。耳鸣多为低频性、持续性或间歇性,后期可出现高频性耳鸣。
3.韦氏误听现象:患者在一般环境中分辨语音困难,在嘈杂环境中听辨能力反而提高,这种现象称为韦氏误听。
4.眩晕:少数病人在头部活动时出现短暂的轻度眩晕。
关于中耳炎诊断的方法
中耳炎诊断:
症状:患者听力下降为主要症状,多为传导性聋,少数为混合聋,患者有耳闭塞感及耳鸣等。
查体:患者鼓膜完整,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厚,也可见混浊、萎缩、钙化斑等。因紧张部鼓膜萎缩很薄,可透过看见鼓室内结构。如果患者伴有感染,容易被误诊为鼓膜穿孔,所以应注意辨别“穿孔”有无边缘,是否有连续性。鼓室内可有积液或有气泡
检测:纯音测听多为传导性聋,听力图多呈平坦型曲线,如果长期炎症累及内耳或粘连涉及两窗时可呈混合性聋。中耳CT可看到鼓室内有低密度影,乳突气房为慢性炎症或气化不良表现。
鉴别诊断
粘连性中耳炎的诊断有时要与鼓室硬化症和耳硬化症相鉴别。
鼓室硬化症:属于中耳炎的后遗症,主要表现为钙质沉积在鼓膜和中耳黏膜下组织和进行性传导性听力下降,中耳手术探查发现硬化灶可确定诊断。
耳硬化症:多有耳聋家族史而无中耳炎病史,常在成人后发病,鼓膜外观多正常听力呈进行性下降。手术探查可确诊。
什么病能引起耳鸣 中耳病变
中耳炎、咽鼓管阻塞、耳硬化症等均为耳鸣的常见病因。中耳鼓室周围的病变,如颈静脉球体瘤、颈静脉或动脉解剖异常、动静脉瘘等可引起搏动性耳鸣。
耳硬化症病因
遗传因素(40%):
近年许多学者认为,耳硬化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提示,此病的发生与否并非取决于单纯显性遗传和低表达基因,而主要同一个少见的具有多个基因成分的显性大基因有关,基因表达受年龄、性别、激素等因素的影响有所不同。目前已知1个耳硬化症基因,定位在常染色体15q25-q26区段,用多点连锁分析,连锁值为3.4。进一步连锁分析将其具体定位于远中心粒点(FES)和近中心粒点(D15S657)之间,即,15号染色体长臂的一个 14.5cm(centimorgan)片段可能包含耳硬化基因。
种族因素(20%):
耳硬化症的发病率与人种有很大关系,白种人发病率高,黑人发病率最低,黄种人介于两者之间。发病年龄以中青年较多。
其他因素(30%):
迷路骨壳的营养障碍、内分泌的影响可能为本病发生的有关因素。
病理过程
病理组织学改变可累及骨迷路骨壁的骨外膜层、内生软骨层和骨内膜层,病理过程主要有三个特征:①骨质局灶性吸收与破坏:骨迷路微血管扩张,血管增多,破骨细胞活跃,骨质发生反复局灶性破坏与吸收。②海绵样骨组织形成:骨髓间隙扩大,骨质减少,形成海绵状新骨。③骨质沉着与骨质硬化:血管间隙减少,骨质沉着,原纤维呈编织状结构,形成骨质致密、硬化的新骨。耳硬化症的病理过程并非依一定顺序发展,上述3个主要特征可在一个病灶内同时或反复交替出现。
耳硬化症的预防
1、年轻人不能过多、过长时间听MP3,过多使用耳机,也会引起听力的慢性损伤。如果确实需要持续使用耳机,应每隔半小时适当休息一下。
2、应尽量避免给新生儿、儿童使用氨基糖甙类药物。
3、有聋儿生育风险的夫妇,应接受遗传指导和产前咨询。
4、应预防耳外伤和感染。
5、应预防感冒。
6、应注意避免引起耳聋的可能诱因,比如:连续熬夜或觉得身心疲惫、精神紧张时,就应注意调整和休息。
7、慢性中耳炎应尽早治疗,避免耳聋继续发展。(参考网站:健康一线)
预防耳硬化症的措施有什么
1、年轻人不能过多、过长时间听MP3,过多使用耳机,也会引起听力的慢性损伤。如果确实需要持续使用耳机,应每隔半小时适当休息一下。
2、应尽量避免给新生儿、儿童使用氨基糖甙类药物。
3、有聋儿生育风险的夫妇,应接受遗传指导和产前咨询。
4、应预防耳外伤和感染。
5、应预防感冒。
6、应注意避免引起耳聋的可能诱因,比如:连续熬夜或觉得身心疲惫、精神紧张时,就应注意调整和休息。
7、慢性中耳炎应尽早治疗,避免耳聋继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