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和脚气病混淆的汗疱疹
容易和脚气病混淆的汗疱疹
一到夏季天气热起来,有些人会发现在手上或脚上,出现一些水泡样的东西。这不免让人感到非常紧张,是不是被传染上脚气?但好像又没有传说中脚气的症状。医生解释说:这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汗疱疹。
和压力有关系的汗疱疹
现代科学已经证实汗疱疹的发生与汗腺、流汗这些因素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由于表现为深在水疱为主,并且一般出现在手脚这种汗腺特别发达的部位,在以前一度被认为是由于流汗等因素导致的,因此被称为汗疱疹。
汗疱疹发病机制主要来自内因性,它的发病与外在接触环境无关,主要为身体免疫下降、睡眠不足、压力大等原因所造成。临床发现,汗疱疹多发生在高中生及国中生,因为这个年纪的孩子,课业考试压力大,很容易出现汗疱疹。
汗疱疹症状轻者会自愈,大约经过2星期后,患部的小水泡就会变成干的脱屑,但多数患者需要药物治疗,汗疱疹的治疗主要以外用类固醇药膏为主,严重者会再给予1~2周的口服类固醇及抗组织胺,有些病患以为将小水泡弄破再擦药效果比较好,这是错误的作法,反而可能引发感染。
值得注意的是,汗疱疹很容易復发。有些病患好了之后,没多久又因为免疫力下降及压力等关系再次复发,不少病患一直处于复发的循环之中,甚至因不断搔抓,结果把小水泡抓破了,造成细菌感染,引发蜂窝性组织炎,所以患者不要以为有了药物治疗之后就足够了,同时还要配合充足睡眠,释放压力等各方的调适,才能避免复发。
如何正确诊断脚癣
脚气,有人称香港脚、足癣,文本上说是真菌感染引起,症状可轻可重,轻者只散发出各种奇奇怪怪的味道,轻微的让人闻到臭味 不算特别难受,严重的让人闻到刺鼻 难以忍受,甚至有些人闻到会感到胸闷窒息,重者足部皮肤发生变化,如脚趾间潮湿发白或者发烂、出水泡、露肉、烂肉、奇痒无比,如足部边缘起泡、起包包、出现糜烂或者脓疱,更严重的长包或者脓疱会往脚踝、小腿往上蔓延。
【检查方法】
1、真菌检查
真菌检查是通过直接镜检的方法,找到菌丝和孢子,以供初步诊断一种检查方法。
2、真菌检查注意事项:
采集标本时,要注意标本的质量,它直接影响检查结果,因此,采集多部位的损害可提高阳性率。制片时,溢出的封固液应吸去,以免腐蚀镜头。保持感染部位清洁、干燥有助于抑制真菌繁殖,促进皮肤愈合。感染处应经常用肥皂和水清洗,擦干后扑撒滑石粉。避免使用含玉米粉的粉剂,因为它能促进真菌生长。
3、检查前禁忌:注意正常的生活饮食习惯,注意个人卫生。
4、检查时要求:积极配合医生。
【诊断】
主要依据其临床表现与真菌学检查,一般诊断并不困难。必要时可重复真菌检查。但不典型手足癣常常容易和手足湿疹、掌跖脓疱病及汗疱疹等相混淆,应注意鉴别。
1、手足湿疹:是一种常见的变态反应性、非传染性、过敏性表皮炎症,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浅层的炎症性皮肤病,一般认为与变态反应有一定关系。其临床表现具有对称性、渗出性、瘙痒性皮肤病、多形性和复发性等特点。
2、掌跖脓疱病:是指局限于掌跖部的慢性复发性疾病,以在红斑的基础上出现周期性的无菌性小脓疱,伴角化、鳞屑为临床特征。好发于50~60岁,女性多见于男性。对治疗反应差。
3、汗疱症:又称为出汗不良性湿疹,为一种手掌、足跖部的水疱性疾病。本病多发生于春末夏初,夏季加重冬天可自愈。多见于青少年。
总之,要保持脚的清洁干燥,汗脚要治疗,勤换鞋袜,趾缝紧密的人可用草纸夹在中间,以吸水通气,鞋子要通气良好。不要用别人的拖鞋,浴巾,擦布等,不要在澡堂,游泳池旁的污水中行走。公用澡堂,游泳池要做到污水经常处理消毒,要形成制度,以防相互传 染脚气。
脚气会与哪些症状混淆
根据脚气典型的临床表现,诊断脚气不难。但不典型手足癣常常容易和手足湿疹、掌跖脓疱病及汗疱疹等相混淆,应注意与脚气鉴别,真菌检查常有助于明确诊断。医学上通常将脚气分三型:糜烂型脚气、水疱型脚气、角化型脚气。
脚气分类1.糜烂型脚气:糜烂型脚气好发于第三与第四,第四与第五趾间。糜烂型脚气初起趾间潮湿,浸渍发白或起小水疱,糜烂型脚气干涸脱屑后,剥去皮屑为湿润、潮红的糜烂面,糜烂型脚气有奇痒,糜烂型脚气易继发感染。
脚气分类2.水疱型脚气:水疱型脚气好发于足缘部。水疱型脚气初起为壁厚饱满的小水疱,有的可融合成大疱,疱液透明,周围无红晕。自觉奇痒,水疱型脚气搔抓后常因继发感染而引起丹毒、淋巴管炎等。
脚气分类3.角化型脚气:角化型脚气好发于足跟。角化型脚气主要表现为皮肤粗厚而干燥,角化脱屑、瘙痒,易发生皲裂。角化型脚气无水疱及化脓,病程缓慢,多年不愈。
汗疱疹与水疱型脚气有哪些不同
汗疱疹 与水疱型脚气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临床上,水疤型脚气与汗疱疹都有位于表皮深处散在或聚集的成群水疱,并伴有手足多汗等症状,有时容易将两种疾病相混淆。
汗疱疹又称为出汗不良。是一种和精神因素有关的疾病。每逢春末夏初之时就开始发病,夏季加剧,入冬自愈,周而复始。疱疹在发生前,患部有麻剌感或灼热感及不同程度的瘙痒。疱疹有米粒大小,呈半球状,内含清澈浆液,发亮,多不自行破溃而渐吸收,千涸后形成脱皮,由其在指腹侧蜕皮更为明显,严重时露出红色的新皮,此时常感疼痛。周围皮肤正常,疱疹常为对称发生于手掌及手指侧缘,亦可发生在足跖及趾缝,有时一侧症状较他侧为显著,但一般无炎症反应。汗疱疹与水疱型脚气的病因不同,听以治疗方法也不相同。
水疱型脚气水疱大小不一,手癣时常为一侧发生,水疱常不对称,有炎症时水疱则变为脓疱。此外,真菌检查是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水疱型脚气与汗疱疹及掌跖脓疱病的区别。脚气病变部位,常见—厂主跖及足缘部,呈群集或散在的小水疱,伴有瘙痒,水疱位于表皮角质层之下,由于足跖部角质量较厚,水疱壁不易被穿破,周围皮肤无红晕,数天后吸收蜕皮。损害可不断地向四周扩展蔓延,有时小水疱可融合成为大水疱。疱液澄清略呈黄白色。水疱型手癣临床上表现与足癣基本相同。发病常在手掌及指腹部。有时泛发可蔓延至手足背部。
水疱型脚气一年四季内均可发病,而以热天多见。有些患者自觉剧痒,经久搔抓后皮肤粗糙、变厚,常可发展为鳞屑型手癣足癣。也有些患者因搔抓后合并继发性细菌感染,水疱则成为黄色脓疱,周围皮肤潮红,若水疱破溃后可形成糜烂,易发生全身症状。
手足癣如何鉴别诊断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诊断不难。但不典型手足癣常常容易和手足湿疹、掌跖脓疱病及汗疱疹等相混淆,应注意鉴别,真菌检查常有助于明确诊断。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浅层的炎症性皮肤病。其特点为自觉剧烈瘙痒,皮损多形性,对称分布,有渗出倾向,慢性病程,易反复发作。
手足口病疱疹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口蹄疫与手足口病的鉴别
一、病原体不同
口蹄疫与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不同,因为口蹄疫是通过口蹄疫病毒为媒介进行传播,是属于人和动物共患的病原体。但是手足口病却不同,它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或者病菌感染导致的。
手足口病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二、传染源不同
口蹄疫病毒只引起偶蹄类(两半蹄子)动物牛、羊、猪、鹿、骆驼等发生口蹄疫,成为人患口蹄疫的传染源。只有先出现兽疫,才有可能使人患病。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肠道携带病毒的人,属于人类疾病。
三、传播途径不同
口蹄疫是通过接触病畜口腔、蹄冠部的溃疡烂斑,经皮肤粘膜感染的;偶而也有食用了被病毒传染而又未加热(巴氏消毒)的奶感染的。因此,人患口蹄疫是极为散在发生的。
手足口病是因为接触到患有手足口病的患者或者携带手足口病病毒的人群才会病发,可以通过日常中的一些生活用品,餐具以及玩具等污染经口感染的,而且也可以通过呼吸道进行传播。所以手足口病可以出现不同规模的流行。
传播途径不同
四、发病人群不同
人患口蹄疫决定于与病畜的接触,发病人群的年龄广泛,但由于易感性很低,发病机会很少。儿童和老年人一旦患病症状较重。
手足口病主要是幼儿传染病,3岁以下患儿占绝大多数不清,很少超过5岁以上者。
1983年天津市流行手足口病,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为32.85‰,3~6岁为14.23‰,7~14岁为1.27‰,15岁以上0.05‰。常在托幼机构出现流行。
五、症状体片不同
口蹄疫和手足口病的患病部位虽然极其相似,都有可能在口腔、手指之间以及脚部等处,但是它们的症状和体征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口蹄疫起病后主要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和局部疱疹损害两大特征。出现发热、头痛、全身不适,1~2天后在口腔粘膜、舌边、手指间、足趾端发生水疱,再1~2天水泡破溃,形成烂斑,继发感染成脓疱,然后结痂、脱落,一般不留瘢痕。病程1~`2周,大多预后良好,严重病例可并发心肌炎。
手足口病大多无发热或低热,但有呼吸道感染症状。先在口腔粘腊出现疱疹,分布和颊粘膜、齿龈、舌边,并破溃成溃疡。随即在手指、足部、臀部、膝部出现丘疹,第二天只有少部分丘疹形成疱疹,如绿豆、赤小豆大,单个性不融合,内含透明液体,终不破溃,3~5天自行吸收收缩。全身症状轻,病程约一周,预后良好。
六、诊断依据不同
口蹄疫需先有当地牲畜口蹄疫发生或流行,并有与病畜接触机会,或饮用病畜污染而未加热的奶等感染关系。潜伏期2~18一友3~8天常见;发病具有全身中毒症状及局部疱疹、溃疡损害两大特征。
手上长疱当心真菌感染
外表阳光帅气,颇受大家喜爱的白领小李却有个小“秘密”。他的双手时常会起一些米粒大小的小水疱,虽然看着不红不肿,可感觉很痒,有时还会流水,夏天尤其明显,严重时他都不敢跟别人握手。他问了好几个人,都说这是“汗疱疹”,是出汗多引起的。一位学医的朋友建议去医院查查有没有真菌感染,结果真查出了原因。经过抗真菌治疗,小李终于摆脱了苦恼。
汗疱疹多见于手(脚)掌及指侧,属于皮肤湿疹样反应。表现为粟粒至米粒大小的小水疱,1~2周后脱落成屑,并可反复发生。由于它常出现在汗腺发达的地方,又以水疱为主要表现,很多人认为与出汗有关,并命名为“汗疱疹”。事实上,目前研究已证实,它和汗腺、流汗等因素都没有关联。精神紧张、病灶感染、局部过敏或刺激、过敏性体质及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等,都可能引起类似的反应。
值得注意的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水疱型手癣,表现与汗疱疹类似,只是在病变发生部位、瘙痒程度、水疱内容物等方面有细微差别,在自我鉴别时非常容易混淆。因此,出现类似症状时,不要想当然地自我诊断,更不可随意用药或讳疾忌医,以免使病变部位扩散,加大治疗难度。而要尽早到医院明确诊断,必要时尝试性地用抗真菌或激素类药物治疗。
如果皮肤长疱,不要挤破、撕掉皮肤,也不要过度搔抓,以免感染和引起并发症。此外,做家务时最好戴手套,尽量避免洗衣粉、肥皂等刺激性洗涤用品;化妆品也最好尽量少用。
脚痒与脚气脚臭的区别
1、脚痒脚气与脚气病的区别
有的人把“脚气”和“脚气病”混为一谈,这是不对的。医学上的“脚气病”是因维生素B缺乏引起,而“脚气”则是由真菌(又称霉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皮肤病。
2、脚痒脚气与脚臭的区别
也有人把脚臭认为是脚气,这也是不对的。在多汗条件下,脚上的细菌大量繁殖并分解角质蛋白,再加上汗液中的尿素、乳酸,产生脚臭。脚臭和脚气,没有必然联系,主要判断依据是镜检有无真菌,镜检呈阳性者为脚气。
脚气的鉴别诊断
脚气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诊断不难。但不典型手足癣常常容易和手足湿疹、掌跖脓疱病及汗疱疹等相混淆,应注意鉴别,真菌检查常有助于明确诊断。
脚气病即维生素B1缺乏病,维生素B1即硫胺素(Thiamine)是硫胺素焦磷酸盐(TPP)的前体。TPP是三羧酸循环中丙酮酸与α-酮戊二酸脱羧反应的重要辅酶,也是红细胞酮醇基转移酶的辅酶。此外,对脑细胞活性与神经冲动传导亦有一定关系。一旦缺乏,可引起一系列神经系统与循环系统症状,称之为脚气病。
脚气容易与哪些疾病相混淆
主要依据其临床表现与真菌学检查,一般诊断并不困难。必要时可重复真菌检查。但不典型手足癣常常容易和手足湿疹、掌跖脓疱病及汗疱疹等相混淆,应注意鉴别。
1手足湿疹:是一种常见的变态反应性、非传染性、过敏性表皮炎症,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浅层的炎症性皮肤病,一般认为与变态反应有一定关系。其临床表现具有对称性、渗出性、瘙痒性皮肤病、多形性和复发性等特点。
2掌跖脓疱病:是指局限于掌跖部的慢性复发性疾病,以在红斑的基础上出现周期性的无菌性小脓疱,伴角化、鳞屑为临床特征。好发于50~60岁,女性多见于男性。对治疗反应差。
3汗疱症:又称为出汗不良性湿疹,为一种手掌、足跖部的水疱性疾病。本病多发生于春末夏初,夏季加重冬天可自愈。多见于青少年。
单纯性疱疹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面部带状疱疹
皮疹多数沿三叉神经或面神经的分支分布,基底炎症明显,呈带状排列,伴有神经痛。
2、脓疱病
散在性脓疱,其周围红晕明显,有蜜黄色结痂。多见于儿童暴露部位,夏秋季节多见。
水泡型脚气检查
水泡型脚气是一种极常见的真菌感染性皮肤病,成人中70-80%的人有脚气,只是轻重不同而已。常在夏季加重,冬季减轻,也有人终年不愈。但是,水泡型脚气的检查并不难,因为其临床特征是非常明显的。
1、水泡型脚气的症状比较明显,所以一般情况下是无需特殊的检查的。若要进行检查,可取新鲜水泡的泡壁或深层皮屑进行真菌镜检,可发现菌丝与孢子。
2、根据水泡型脚气典型的临床表现,其诊断也不难。但不典型的足癣常常容易和足湿疹、掌跖脓疱病及汗疱疹等相混淆,应注意鉴别,应用真菌检查常有助于明确的诊断。
疝气病的诊断方法
1.疝气病的检查应该到普外科,做B超就可以确诊;
2.对无合并症的脐疝患者,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心电图,肝功能检查为主;
3.对合并有肺部腹部其他疾病而诊断未明者,检查专案可包括检查框限心电图,肝功能检查和血肌酐,血尿素氮(BUN),胃肠道疾病的超声检查。
实际上,疝气病的鉴别诊断并不困难。述疾病共有的基本特点是:非可复性肿块,肿块上界不进入外环或内环无“疝柄”,亦无咳嗽冲击感。
切口疝容易与这些疾病混淆
和小肠疝其它类型如直疝、斜疝、股疝、脐疝、白线疝、嵌顿疝、绞窄疝等鉴别。
腹股沟直疝(疝气)容易与这些疾病混淆直疝不进入阴囊藉此可与斜疝鉴别,亦可在回纳疝块后按压内环。疝块仍然突出。在术中可根据疝环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判断,直疝疝环位于腹壁下动脉内侧。
脐疝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与腹股沟斜疝,直疝以及股疝的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