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看孩子的中老年女性更易抑郁 看孩子中老女性压力大容易抑郁
照看孩子的中老年女性更易抑郁 看孩子中老女性压力大容易抑郁
研究者不仅发现祖母、外祖母们有抑郁症状,承受着家庭压力,他们还发现,照看孙辈的人更愿意接受不同类型的帮助。
如何护理老年抑郁症患者呢
抑郁症是我们平时生活中比较多发的疾病,尤其是老年抑郁症,为了老人能有个幸福的晚年生活,要注意老年抑郁症的出现,对于老年抑郁症的护理更是重要,好的护理能使患者早日康复,那么平时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护理老年抑郁症患者呢?
一、预防意外。老年抑郁症患者更容易出现自杀轻生的念头,因此进行老年抑郁症护理时,家属应密切注意老人平时的言谈、行为,切不可疏忽大意。凡能成为病人自伤自杀的工具和药物,都应妥善保管。
二、转移注意。老年抑郁症护理高招是什么?家属在进行老年抑郁症护理时,应尽量鼓励患者做一些平时感兴趣的事来转移其注意力,使之逐渐忘却不愉快的事情,心情逐渐开朗起来。
三、饮食禁忌。老年抑郁症护理在饮食上应注意营养均衡,以老人喜好为主。但要注意多饮水、忌烟酒、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密切观察患者的食物和水分的摄取,要观察记录患者的排便情况。
四、生活照顾。这是老年抑郁症护理的基础工作。老年抑郁症患者应有专人护理,最好是亲属。如果亲属工作忙,也可请人护理,总之24小时都不应离人,护理注重劳逸结合。
五、坚持服药。这是老年抑郁症护理高招最重要的部分。家属应严格遵照医生的嘱咐为老人服药。不可随意增减药物,有情况可向医生反映,更不可因药物不良反应而中途停服,以免造成治疗的前功尽弃。
对于女性的患者来说,一定要多注意自己进行调节
1、越来越多的中高收入女性在怀孕后马上辞退工作,原先充实的生活状态、明确的生活目的一下子就没了,人也变得很空虚,孕妇不做事情就东猜西想,猜想久了心理问题也就出来了;另外,城市女性从小没吃过苦,生孩子会带来的痛楚让她们整天诚惶诚恐。
2、怀孕后的女性往往最担心产后会失去怀孕前的一切,在丈夫和单位里“失宠”,更多白领女性还担心自己身材会变形。
3、由于生育期女性是精神病易感人群,如果调节能力差的女性此时没有得到适当照顾,心理压力过大,难以从“少女角色”转换到“妈妈角色”,就可能在临床上表现出躁狂、抑郁、精神分裂,甚至出现意识障碍和幻觉,以致发生难以预料的意外事件。
4、女性从怀孕起,由于体内荷尔蒙出现变化,特别在怀孕早期的3个月里,出现呕吐等各种身体不适;同时,心理也容易出现波动,情绪更容易低落。
产前抑郁症也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抑郁症类型,怀孕对女性的身体和心理,都造成很大的变化,容易使患者接受不了,导致产前抑郁症的出现,对于产前抑郁症,我们要尤为注意,它不仅危害准妈妈的身体健康,更对宝宝的健康成长不利。
照看孩子的中老年女性更易抑郁 美国看孩子中老年女性健康研究
穆西尔历时6年半,跟踪调查了240位祖母、外祖母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情况,研究照顾16岁以下的孙辈会对她们的健康状况产生什么影响。
在研究的头三年,研究对象每年都接受调查,汇报她们的身体和精神健康状况,最后的两到两年半时间,她们又间隔着接受了两次调查。研究开始时,参与研究的祖母、外祖母们的平均年龄是57.5岁,她们分为三组:一组全天候照看孙辈,一组生活在几代人共同生活的大家庭中,一组不照看孙辈。她们是从俄亥俄州的居民中随机挑选出来的,生活在农村、郊区、城市等不同区域。
亲情伴抑郁学生走出困境
孤独:青春期抑郁突出表现
“青春期本来就是一个容易烦恼的阶段,而女孩比男孩更容易陷入抑郁。”广东省人民医院省精神卫生研究所副所长许明智教授指出,青少年抑郁症的成因主要有三种。一是生物学因素,如遗传、内分泌和心理社会学等综合因素。研究显示,抑郁症主要与患者大脑的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神经递质的功能低下,或对其不敏感有关。二是与早期母爱剥夺有关。有研究显示,如果婴儿缺少母亲的照顾,长大后更易患抑郁症。三是青春期少年在寻找自我、形成个性的过程中,因价值观冲突而陷入负面情绪,如突然遭遇应激事件打击,例如学习挫折、失恋等,也容易发展为抑郁症。
从症状上看,青少年患者和成人有所不同。“青少年抑郁,最突出的表现之一是孤独。”他说,孩子的人际适应、同伴交往明显退缩,表现为不愿出门上学、不愿和朋友来往,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急剧恶化。广州一名17岁高中男生患抑郁症后,拒绝出家门,跟父母也可以几天不说话。
此外,孩子的消极情绪更为明显,例如觉得自己无能、“活着没用”,以往的爱好突然放弃,对异性丧失兴趣、显得无精打采、很难快乐起来等,相当多的学生还会有学习成绩下滑、食欲下降等表现,少数人甚至身体发育滞后。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心理科或精神科就诊。
父母应主动问孩子烦心事
有些青少年患抑郁症后,家长担心孩子处于发育期,服用抗抑郁药物会对身体有害。许明智说,抑郁症治疗一定要遵医嘱坚持服药,以免病人病情恶化后走上不归路。
实际上,对于有抑郁倾向的孩子来说,最好的“解药”是家庭的关爱。“青春期孩子面临诸多烦恼,要让他们有释放压力的渠道。倾诉对象可以是父母、朋友、师长,但最重要的是,父母要有耐心倾听他的烦恼。” 许明智说,孩子跟成人不同,可能不会直接说自己“不快乐”,父母应察言观色,多主动询问孩子“最近有什么烦心事”。
专家建议,应鼓励抑郁症患者和有抑郁倾向的青少年多运动,多晒太阳,多吃对情绪有正面作用的黄色食品,如有“开心果”之称的香蕉和橙子,凡事多往乐观方面想,多看看喜剧片和笑话集释放压力。
家庭冲突多对孩子心理影响
青少年患抑郁症,出现低龄化趋势
记者发现,暑期在父母的陪同下前来就诊的少年儿童络绎不绝。而在抑郁症专病门诊诊室前,八九岁带着眼镜的小女孩, 十几岁低头不语的小男生默默地跟着父母坐着排队。少儿门诊杜亚松博士说,每周都有几十名孩子因为出现持久、显著的情绪低落,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学习,最后被 父母送来就诊。
杜博士说:“抑郁症已成为当今青少年最普遍的心理疾病之一。孩子进入青春期,本来就变得不愿意和大人交流,所以即使得了抑郁症也不容易被家长发现, 隐匿性强容易导致延误治疗,等发现的时候已经很严重了。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近10年来,儿童期重型抑郁症的患病率为2%—4%,青春期上升到4%—8%。终身患病率与成人接近,达15%-20%。青少年抑郁症可影响到他们的生长发育、学校表现、人际关系,使青少年自杀风险增加,使成人期罹患抑郁症的风险增加2倍-4倍。
家庭冲突越是多,孩子抑郁越高发
12岁的小雯(化名)近日在父母的陪同下到市心理咨询中心,和一年前相比,她瘦了十多斤,原本就不太外向的性格现在变得更加“闷”,平时几乎看不到 小雯露出笑容,小小年纪似乎就看破世事。父母对医生讲述着小雯的许多“莫名”行为,而当医生对他们的夫妻关系、教育子女的观念进行深入了解时,发现身为某 公司老总的博士爸爸平时很少管小雯,但却对小雯的功课有着极高的要求,妈妈全权负责女儿的学习、生活,但总觉得老公不够顾家,常常以“不管女儿”为由挑起 事端,与丈夫争执。以前父母争执,小雯常常会躲到房间里哭,可是现在她不太哭了,看父母的眼神却变得冷漠了。
老人住大房子容易抑郁
天气寒冷的季节,老人抑郁症易多发。除了天气,居住环境带来的空间感受也是导致抑郁情绪的诱因,空落落的大房间尤其不利于老人的情绪平稳。
人们对空间的感知,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去体会的。房子过大,从视觉上带给老年人距离感,看到什么事物都感觉距离自己比较远,会产生较深的疏离感,这会给独居老年人增添孤独感。另外,房子过大,会给老年人的行动、取物带来较多的不便,尤其是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如果取个报纸都需要走很远,容易产生挫折感,觉得自己老了不中用了。
一般来讲,老年人的人均居住面积50平方米左右就足够,这样空间内的各类设计会比较紧凑,居住功能比较集中,除了方便老年人的起居,还能带给他们一定的充实感。
在一些欧美国家,房子较大的老人一般会招租,如果觉得这种方法不可行,那老人可以将日常生活的范围缩小,把多余的空间闲置起来。或者合理利用大空间,在家里经常举办一定规模的聚会活动,邀约志同道合的朋友过来探讨茶艺、练习书法、聊天、打牌、跳舞等,开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群体活动。另外,实在不喜欢热闹的老年人,可以在充足的空间内发展爱好,比如园艺培植、养宠物等。
这个时期的女人更容易长斑
为何这个年龄的人更易长斑
青春期
很多人长雀斑,在年轻的时候,明显。可以说,雀斑的出现和遗传有很大的联系,父母中有一个人长出雀斑,孩子就非常容易长雀斑。
并且,雀斑和皮肤的健康有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雀斑更加容易出现在面部,尤其是在鼻子、眼眶周围、脸颊上,雀斑会更多。
青年期
青年人的皮肤好坏,一眼就能看出来,年少的时候,皮肤细腻、柔滑,到了青年,因为生活压力、工作、应酬,会让人或多或少的受到紫外线的照射。
特别是女性在孕期,更容易出现长斑的情况。同时,情绪不佳、抑郁的人也会造成内分泌失调,黄褐斑这个时候,是非常容易出现的。
长期处于肝郁结的人,是非常容易显老的,这个时候的女性,要更加关注维护皮肤。
中年期
男人四十一枝花、女人四十豆腐渣,是说,男人过了四十岁,更有魅力;而女人过了四十岁,则要多加注意了,魅力骤减。
因为这个时候,脸颊上会长出色斑,这样的色斑会越长越多、越长越厚,在50岁的时候,会更加多。同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情况,那就是在老化之后,引起的局部角化,会形成老年斑、老年疣。
5种人容易患上抑郁症
孕产妇
女性在怀孕与生产期间,因为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而引起情绪上的波动,加之孕期对分娩方式的担忧、体形体重的变化,以及产后护理、对孩子的照顾、因孩子引起的家庭矛盾等,这些使本就神经敏感、脆弱的孕产妇容易发生抑郁症。
有权威部门的数据显示,在孕后期以及产后,有50%-70%的女性发生轻微的抑郁症倾向,其中又有10%-15%发展为抑郁症。孕妇年龄越大,抑郁症越高发,其中35-40岁的高龄产妇是抑郁症的高发人群。
孕产妇抑郁症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焦虑、易怒、情绪低落、易疲劳、睡不好、喜怒无常以及提不起精神等,有4种以上表现,可以考虑有抑郁症倾向。
白领工作者
抑郁症的病因与心理、社会环境以及身体有关,白领在心理上面临寂寞、紧张、心理疲劳、压力、自信心不足、对自己认识不清以及加班工作、精神压力大等。这些增加了白领患抑郁症的风险。
久病人群
久病未必能成医,还可能发展为抑郁症。一方面,身体上的疾病会影响神经递质的分泌,不利于身体调节情绪。另一方面,久病常常伴随着身体上的疼痛、经济压力、失业压力、残疾的可能性以及社会地位的丧失。这样生理上、心理上以及社会环境三方面增加久病人群患抑郁症风险。
空巢老人
一份医生的就诊记录显示,就诊的抑郁症老人中大约有90%都称子女不在身边,或与子女见面少、打电话少。空巢老人面临子女不在身边,老伴去世,退休失去生活目标,以及身体疾病等,这些增加患抑郁症风险。
艺术家、演员、作家
这一类工作者面临收入不稳定,创作灵感少,工作压力大,舆论压迫等,从而属于抑郁症的高发人群。
另外,还有一种是季节性抑郁症,受到秋季、冬季日照的影响,人体生理节奏紊乱与内分泌失调,继而发生情绪上的问题。多晒阳光、多运动可调理。
抑郁症常见的5种类型
1、老年抑郁
抑郁症是老年期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抑郁症老人占老年人口7%~10%,患有躯体疾病的老年人,其发生率可达50%。临床主要表现为抑郁综合征为特征的疾病,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和老年性疾病发病率逐渐增高,老年人抑郁症的患病率也相应增高,严重危害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国外资料表明,老年人人群自杀死亡的比例高,进一步研究发现老年人的自杀和自杀企图有50%-70%继发于抑郁症,孤独和歧视、生离死别和躯体疾病是主要的原因。
2 、女性抑郁
抑郁障碍患者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女性与男性之比为2:1,女性抑郁障碍临床表现与男性是不同的,往往伴有焦虑、烦躁、激动及饮食失调等症状,也多见非典型抑郁——表现为多眠、体重增加,食欲和性欲亢进,对药物反应不典型。季节性抑郁多见于女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发生率也较高。
此外,外源性和内源性荷尔蒙激素可能对女性有更大的影响。研究证实,激素是直接影响控制情绪的大脑化学物质。例如,大约四分之三的新妈妈都会出现产后抑郁(baby bules)。不过只有约10%—15%会发展为严重的抑郁情绪,而且这种情绪甚至会持续到婴儿长大。这就是产后抑郁,症状与其他抑郁症类似。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婴儿的健康安危也受到危及。一位抑郁症妈妈会无法享受做母亲的快乐,同时无法照顾婴儿。
3 、青少年抑郁
青少年抑郁的表现欲成人基本相同,但是由于青少年不会像成人一样描述自己的悲伤或抑郁情绪,有时会通过厌烦、孤僻甚至愤怒来表达悲伤,往往通过行为来表达抑郁心情。虽然我们一度认为孩子不会患抑郁症,现在我们知道患了抑郁症的儿童可能会抱怨生病,拒绝上学,坚持和保姆在一起,并建立一定的行为模式,可以对他们生命的下一阶段产生危害。
在美国,每40个孩子中就有一个被抑郁症阴云笼罩。抑郁症会影响孩子的玩耍、交友并且无法完成学校功课。儿童抑郁的症状与成年人抑郁类似,但是一些儿童可能更容易发脾气或进行危险行为。若不予治疗,抑郁症孩子可能会出现自杀行为。
4、 产后抑郁
产后抑郁是指产妇在分娩后出现的抑郁障碍。其表现与其他抑郁障碍相同,情绪低落、快感缺乏、悲伤哭泣、担心多虑、胆小害怕、烦躁不安、易激惹发火,严重时失去生活自理和照顾婴儿的能力,悲观绝望、自伤自杀。如能早期识别,积极治疗,预后良好。妇女在怀孕和生产期间, 伴随生理、心理及环境的一系列变化,产后精神卫生问题非常常见,其中产后抑郁是最常见的一种。据临床资料显示,在分娩后的第一周,约50%-75%的女性出现轻度抑郁症状,10%-15%患产后抑郁症,产后一个月内抑郁障碍的发病率是非分娩女性的3倍。
5 、更年期抑郁
更年期抑郁是一种发生在更年期的常见精神障碍。更年期抑郁症患者常有某些躯体或精神因素作为诱因,最更、意义事件及躯体疾病等;患者常常发生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改变。生理功能方面的变化多以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的临床症状为主要表现:食欲减退、上腹部不适、口干、便秘、腹泻、心悸、血压改变、脉搏增快或减慢、胸闷、四肢麻木、发冷、发热、性欲减退、月经变化以及睡眠障碍、眩晕、乏力等。生理方面变化常在精神症状之前出现,往往随着病情发展而加重,经过治疗后躯体症状消失的也比精神症状早。 临床研究发现,女性更年期抑郁要比男性更为常见,应该更加关注。
女人心理健康三大危险期
围产期抑郁症:产前抑郁不可轻视
在广州一电子贸易公司上班的张艺正为着升职拼命加班赚业绩,丝毫不敢大意,偏偏这时候医生告诉她她怀孕了。听到这个消息后,已是29岁的张艺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事业的机会和做母亲的机会让她难以抉择。在丈夫的极力劝说下,虽然她打定主意要孩子了,但心里总是患得患失,怕在公司里非但不能升职还会因为怀孕而受到老板的冷落;害怕分娩的痛苦,担心产后身材走形,想到抚养孩子艰辛,张艺控制不住自己胡思乱想,日益显得忧心忡忡,郁郁寡欢以致患上产前抑郁症。
产前抑郁和产后抑郁统称“围产期抑郁症”。很多人都知道有“产后抑郁症”,但对“产前抑郁症”和其严重性却知之甚少。张学芳说,产前抑郁症的危害性远远大于产后抑郁症,生育期的女性是精神病易感人群,如果调节能力差的女性此时没有得到适当照顾,心理压力过大就很容易出现抑郁、焦虑、躁狂等精神症状,严重的话甚至还会做出伤害自己的行为,诸如自残、自杀等,累及胎儿的性命。因此,女性从怀孕起,就应该在心理上及时调节,做好角色转换。
同时,要保持心情放松,注意饮食均衡,多休息,多从医生、已婚人士或书本上了解怀孕保健的知识,对自己身体和情绪出现的状况有全面的了解。当然,家人的关怀和照顾是很重要的,更不能以重男轻女的思想给孕妇压力。
老人也会患上抑郁
老年人应成为抑郁重点关注人群
抑郁是老年人常见的情绪障碍,社区内发生率可达5%~10%;在疗养院或其他机构,能达到约50%;一些长期住院的老人,比如心血管疾病、骨折、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处于抑郁状态的比例更高。而且,老人患抑郁的风险较大,轻则降低生活质量,重则导致自杀。但老人抑郁问题一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老年人容易被抑郁“盯上”,主要受五方面因素影响:第一,年龄是不容回避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老人的各项身体机能大不如前,所以很可能只是受到一点刺激,心理上就承受不住,从而引发抑郁;第二,社会变迁对老年人的冲击很大,很多老人适应不了,比如不会在网上买东西、接受新鲜事物比较慢;第三,老年人更容易受到重大生活事件的影响,比如亲人离世、得病等;第四,经济因素特别容易影响老人的情绪,比如有些老人很早就把财产分给儿女,结果子女不赡养,导致自身背负着巨大的经济压力;第五,家庭地位发生变化,老人原来在家里是一家之主、说一不二,现在有些事情孩子们能做主了,老人说话不算了,心里不舒服又不会疏导负面情绪,久而久之在心中积压就容易引发抑郁。
需要提醒的是,老年人抑郁自杀比例非常高,这里指的不是自杀的人数多,而是自杀率高。年轻人自杀,许多时候是因为冲动,比如家庭矛盾等,但老年人自杀一般是早就想好了,也不跟别人说,偷偷去做,所以家人、照护者要特别注意预防。
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现如今,老年人一半以上是处于空巢的生活状态。孤独、无助、无望、自卑、自责,是空巢老人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具体有哪些呢?下面来看一下。
1、老年抑郁症
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很多80后从小就享受着父母无尽的宠爱,甚至成人、工作后还享受着父母的照料。不少父母都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的养老积蓄“奉献”出来,为孩子买房、买车,然而,对孩子如此的关爱,换来的却是“独守空房”,老人的心理落差自然很大,尤其是在生病或出意外时,由于得不到子女的照顾,会因此产生被遗弃的心理,或感到孤苦伶仃而自悲、自怜等。
“家里静悄悄,没有一点生气,空巢老人有心里话没处诉说,有时间没事可打发。这样的老人很容易出现抑郁症状:感到孤独、精神寂寞、觉得生活没意思、经常回想往事、悲观厌世。有的老人甚至会产生自杀行为。”朱建忠提醒,空巢老人最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就是老年抑郁症。
照看孩子的中老年女性更易抑郁 美国看孩子中老年女性数据概况
根据美国人口普查的数据,美国有620万家庭(占全部家庭的5.3%)与一位祖父母共同生活。穆西尔说,超过100万的祖母或外祖母负责照顾孙辈,而孩子的父母并不跟她们住在一起。
家教严,让孩子的心灵吃不消
精神卫生中心一项为期三年的研究显示,沪上青少年抑郁症发病呈现越来越低龄化趋势,发病率也有所提高。值得关注的是,高学历父亲的过度严格和爱挑起事端的母亲尤其容易导致孩子“心灵感冒”。
青少年患抑郁症,出现低龄化趋势
记者昨天在心理咨询中心少儿门诊发现,暑期在父母的陪同下前来就诊的少年儿童络绎不绝。而在抑郁症专病门诊诊室前,八九岁带着眼镜的小女孩,十几岁低头不语的小男生默默地跟着父母坐着排队。少儿门诊杜博士说,每周都有几十名孩子因为出现持久、显着的情绪低落,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学习,最后被父母送来就诊。
杜博士说:“抑郁症已成为当今青少年最普遍的心理疾病之一。孩子进入青春期,本来就变得不愿意和大人交流,所以即使得了抑郁症也不容易被家长发现,隐匿性强容易导致延误治疗,等发现的时候已经很严重了。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近10年来,儿童期重型抑郁症的患病率为2%—4%,青春期上升到4%—8%。终身患病率与成人接近,达15%-20%。青少年抑郁症可影响到他们的生长发育、学校表现、人际关系,使青少年自杀风险增加,使成人期罹患抑郁症的风险增加2倍-4倍。
家庭冲突越是多,孩子抑郁越高发
12岁的小雯(化名)近日在父母的陪同下到市心理咨询中心,和一年前相比,她瘦了十多斤,原本就不太外向的性格现在变得更加“闷”,平时几乎看不到小雯露出笑容,小小年纪似乎就看破世事。父母对医生讲述着小雯的许多“莫名”行为,而当医生对他们的夫妻关系、教育子女的观念进行深入了解时,发现身为某公司老总的博士爸爸平时很少管小雯,但却对小雯的功课有着极高的要求,妈妈全权负责女儿的学习、生活,但总觉得老公不够顾家,常常以“不管女儿”为由挑起事端,与丈夫争执。以前父母争执,小雯常常会躲到房间里哭,可是现在她不太哭了,看父母的眼神却变得冷漠了。
心理医生表示,小雯是比较典型的抑郁症。自2008年来,杜亚松博士等对门诊中30例12岁-18岁的抑郁症小患者和他们的家庭进行跟踪研究,同时与相同年龄组的10个正常对照组家庭进行对比。结果发现,父母解决冲突的方式和父母关系成为影响孩子情绪的重要因素。喜欢挑起冲突的母亲,高学历又喜欢严格控制孩子的父亲,这样的家庭最容易导致孩子出现抑郁情绪。母亲发起冲突的次数越多,青少年抑郁症严重程度越高。
夫妻冲突不可怕,关键要积极解决
专家分析,夫妻俩遇到矛盾,作为父母是冷静地讨论、冷战,还是愤怒地互相斥责,甚至是家庭暴力?如果家长常常以回避、愤怒、对骂等消极和破坏性方式来解决冲突的话,孩子在恐惧的同时,会认为“是我不好,爸爸妈妈才吵架”,而且长大以后也不知道遇到矛盾时应该怎样化解,从而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导致更重的抑郁情绪。
和男孩子常常表现出冲动攻击行为不同的是,女孩子更容易采用内化方式,从而表现出更多情绪问题,所以青少年抑郁症女孩比男孩多。课题负责人之一余一表示,除了对孩子心理上造成压力外,研究还发现,当父母争吵时,孩子的生理也会出现变化,他们会心率加快、皮肤导电性增加、皮肤温度降低,肌肉紧张度增加。
有些父母在争吵后喜欢把孩子拉入战场,以此来解决冲突,其实这样容易形成家庭矛盾的不良三角关系,并进入恶性循环。余医生说,夫妻之间有冲突很正常,如果在发生冲突时能表现得积极,尝试解决冲突,使冲突得以妥善解决,不仅不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反而能教会孩子怎样解决问题,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