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60%患者不知已患病
中国60%患者不知已患病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发布的《糖尿病地图》(第七版)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20~79岁的人中约有4.15亿人患有糖尿病,另有3.18亿人潜藏有很高的糖尿病患病风险。
而相比较而言,中国糖尿病患者数较2013年增加了1,120万,达1.096亿,仍旧居于全球首位。根据目前的发展趋势,预计到2040年中国糖尿病患者数将达1.507亿。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得中国儿童也面临着罹患糖尿病的风险。据调查,我国11~17岁的青少年中,就有超过4/5的人缺乏运动,儿童超重肥胖率快速增长。数据统计,1985年,中国儿童超重率和肥胖率为3%,到2010年,约有1/10的女孩和1/5的男孩超重和肥胖。
此外,中国男性患糖尿病比例也在不断地增加。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施贺德博士表示,中国的2型糖尿病患病率在过去20多年中呈现了爆炸式增长,1980年,中国男性的患病率还不到5%,而如今,这一患病比例已超过10%,主要原因在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但可惜的是,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全球报告》显示,在中国有60%的患者不知已经患有糖尿病。要知道,每个人通过健康饮食和增加运动量,都可以降低患病风险。因此,只有早期进行血糖筛查,及早改善不良生活习惯,管住嘴,迈开腿,才能阻挡这一“大糖盛世”。
中国抑郁焦虑患者已达9000万人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显示,全球抑郁症的年患病率约为11%。从疾病负担看,目前抑郁症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预计到2020年可能将成为仅次于冠心病的人类第二大疾患。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抑郁症发病率高达5%-6%。另据一项流行病学调查估算,中国抑郁焦虑患者已达9000万人。在抑郁症患者中, 75%-80%的患者会多次复发。
自杀者中半数患抑郁 我国接受药物治疗者不足一成
抑郁症广泛发病于各类人群中。工作压力大、精神高度紧张的职业人士、老年人、特殊生理期(产后、更年期)的女性等,都是抑郁症的主要“目标”。
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李凌江教授指出,“抑郁症给人们正常的生活、工作以及身心健康带来极大困扰,严重者会出现自杀想法和行为。数据显示,有10%-15%的抑郁症患者最终可能死于自杀。而在我国自杀和自杀未遂的人群中,抑郁症患者占50%-70%。然而,面对抑郁症的严重危害以及高发病率的特点,患者接受相关药物治疗的积极性并不高,只占现有抑郁症患者不到10%。 面对庞大的抑郁症患者人群和治疗现状,量化评估和规范治疗就变得尤为重要。”
“在抑郁症的临床治疗中,药物治疗为根本,心理治疗为辅助。面对抑郁症发病群体的广泛性,依据疾病特点分别针对抑郁症状、或抑郁合并焦虑症状等来进行药物选择,能有效改善躯体症状更佳。”北京大学教学医院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杨甫德教授介绍。
足量足疗程规范治疗是关键
抑郁症一般获得一次性治疗有效并不难,但大部分患者在首次发病之后会终身多次复发。据统计,单次发作的抑郁症,50%-85%会有第二次发作。75%-80%的患者会多次复发。主要是由于这些抑郁症患者在使用药物治疗过程中,存在用药剂量不足、疗程不足、频繁换药、擅自停药等不规范的现象,这不仅造成了医疗卫生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不利于患者的病情恢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精神科主任、抑郁症治疗中心副主任王刚教授对此指出:“目前我国临床诊治抑郁症使用量化评估工具严重不足,临床医生对抑郁患者的治疗缺乏规范化指导等因素也是造成抑郁症临床管理问题重重的原因。因此,在抑郁症治疗过程中,全程量化评估及综合干预体系的建立也是规范抑郁症治疗的重要环节。”
此外,每一次抑郁症的反复,都可能使患者的病情加重。有研究表明,如果抑郁症发作三次以上,就需要进行长期的抗抑郁治疗。杨甫德教授强调:“抗抑郁药物一般在治疗后两周左右才开始起作用,应服用足够疗程抗抑郁剂。急性期一般治疗时间为6-8周,病人不能刚服药觉得没作用就擅自停药。如果急性期的治疗维持不下来,病情就更容易反复,想要控制病情和再次服药就更困难。”
糖尿病患者乘机须知
一、糖尿病人 乘坐飞机要注意的事项:
1、选择过道的位置:在预定座位时,糖尿病患者最好选择靠走道的座位。因为连续飞行数小时会增加血栓的危险,糖尿病患者应该多走动。
2、糖尿病患者要避免匆忙登机。匆匆忙忙及飞行前的压力,会引起血糖升高。乘坐飞机需要办理停车、行李托运、安检等一系列手续,国内航班一般需要提前90 分钟到达机场,国际航班一般至少需要2 小时。为此,糖尿病患者应该留足时间,从容登机。
3、乘机前测血糖:在乘飞机前测量一下自己的血糖水平,并按要求定时使用降糖药物,使血糖保持在正常的水平,避免出现意外。也可在登机前适当服用抗晕止吐药物,避免晕机。
4、自备饭菜小吃:航空公司提供的正餐或小吃有可能不适合糖尿病患者,所以糖尿病患者坐飞机时最好自备合适的食物,放在随身携带的包中,以避免血糖因食物摄入不当而波动过大。而且因航班有时会延误或晚点,准备点小吃能预防低血糖。
5、及时补充水分:糖尿病人在飞机上应该多饮水,最好每小时饮一次矿泉水,避免机体缺水。如果是长途(3小时以上)飞行,则应该适当进食,以抵挡飞行负荷所构成的能量消耗。
6、胰岛素要随身携带:糖尿病患者,可以携带足够量的胰岛素制剂,以及带针头的皮下注射器,但需要出示医疗证明。 通常乘坐飞机时会遇到托运行李的情况,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如果是注射胰岛素维持血糖,那么胰岛素千万不可放在托运行李中,一定要随身携带。
由于飞机飞行高度往往在高空,因此托运行李舱内的温度和客舱的温度是有很大差别的,胰岛素经过托运很有可能导致失效。再加上如果遇到长途旅行、飞机餐进食等情况,糖尿病患者往往需要注射胰岛素,这就更需要将胰岛素随身携带。
7、带电子表提示服药时间:糖尿病患者要佩戴戴有闹铃的电子表。患者如果在飞机上待的时间长,最好登机后在飞机上睡觉或看电影。为了不耽误服药或注射胰岛素,可戴一只有闹铃的电子表,把闹铃拨在确定的时间上,让电子表按时提醒自己,这样即或安心休息,又不延误治疗。
8、勤活动双腿:糖尿病患者在飞机上每半小时最好活动一次双脚,具体动作为:①双脚跟着地,脚趾尽量上翘。②一只脚慢慢抬起,用脚趾在空中画圈,之后换另一只脚,重复动作。③脚趾着地,一只脚跟尽量上抬。换另一脚,重复动作。
9、糖尿病患者要正确处理晕机:晕机的患者要在登机前半小时服用苯海拉明片、姜片等。登机后眼睛不要欣赏舷窗外的景色,以名刺激神经,加剧眩晕。如果恶欲吐,不要强忍,要及时坦然地将呕吐物吐在空乘人员准备的垃圾袋内,并用清水漱口,吃点感味妆片,闭目养神。
二、哪些情况糖尿病人不宜乘机?
糖尿病患者在选择乘机出行前,一定要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和估计。如果血糖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最好暂时取消乘机。同时,如果近期出现了酮症酸中毒、并发冠心病、频发心律失常或合并高血压、肾衰竭、甲亢,以及神经病变等并发症,或者近期出现了心脑血管意外正处于手术恢复期,都不适宜乘飞机出行。
糖尿病人乘坐飞机有以上这些要注意的,希望能帮助到你。
帕金森症跟用脑多少没有关系
帕金森氏病又称震颤麻痹,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是因位于中脑部位"黑质"中的细胞发生病理性改变后,多巴胺的合成减少,抑制乙酰胆碱的功能降低,则乙酰胆碱的兴奋作用相对增强。两者失衡的结果便出现了"震颤麻痹"。
调查数据显示:帕金森病在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达1%;65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达1.7%。专家表示,全球约一半的帕金森病患者在中国。帕金森病最主要的病变来自中枢系统黑质神经元死亡,导致人体失去平衡而发病。正常人群每10年有13%的黑质神经元死亡,一旦80%的黑质神经元死亡时,人体便会出现帕金森症状。这些症状具体包括身体震颤僵硬、走路时手臂不摆动、运动功能下降、不愿与人接触、社会适应力差等,其中30%至50%的患者还会合并发生抑郁症。
推荐阅读:选购中老年奶粉的小窍门病变同样来自大脑,那么帕金森病是否与老年痴呆一样,在知识分子人群中较高发呢?专家澄清说,临床门诊遇到的患者中确实多为知识分子。但迄今并无研究发现,帕金森病的发病程度与受教育程度、用脑程度有着直接关系。有80%的帕金森病患者并不知晓自身患病,延误了早诊断早治疗的机会。
肩周炎患者的疾病知识
对抗疗法此病主要是肩关节周围组织发生的病变,常致关节发生粘连。为此,功能锻炼和局部推拿、按摩、被动与主动肩关节运动等,是防止肩关节粘连、肌肉萎缩和恢复健康的根本办法。对抗疗法要持之以恒,以自我锻炼为主,其做法:每天晨起后自觉做3 种锻炼。
第一,自动按摩运动,即用健侧手揉按病肩部肌肉,由上至下、由前至后反复作按摩运动30 次;第二,肩关节运动,即将病侧上肢向前高举、向对肩高举、向后旋至对肩的肩胛部、将手在胸前做圈形旋转活动,每个动作各30 次;第三,肩肢上举运动,即预先在墙或树干上作好标度,然后用最大气力忍住疼痛将手臂由低到高地上举,使手指触到自定的标度,连续做30 次。
3 项共做肩部活动180 次。如能忍痛坚持,缓慢渐进,锻炼1 个月,病痛可不治自愈。此法最有益于防止病残和尽快恢复功能。
伸缩疗法病人直身跪坐于软垫物上,将两肩头尽量耸起,头颈尽量缩进(似乎感到两肩头要碰上耳朵),然后将两肩尽量用力下落,这样反复伸肩、缩颈各30 下,对肩颈痛(所谓“蹩筋”)有很好的疗效。
60%糖尿病患者监测血糖方法有误
检查前停用降糖药
有些患者认为停药后的血糖才是真实情况。实际上,检查血糖的目的是检查药物对糖尿病的控制情况,如果停药后再测血糖,这样得出的检测结果既不能准确反映病情,还会造成血糖波动及加重病情。
另外,有的患者为了得到理想结果而在检查前一天过分节食,此时所测的血糖结果可能偏低一些,但却不能代表平常血糖控制的真实情况。为保证检查结果的真实可信,检查前一天用药和进餐应和平常一样,并保证夜间睡眠良好。
随便找时间检查
检查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的时间不是随意而定的,也是有要求的。检查空腹血糖的时间最好在早上6~8点,抽血时,患者要保证前一日晚餐后至次日清晨做监测时空腹8~12小时,超过12小时的“超空腹”状态也会影响监测结果。而餐后血糖监测时按平时饮食习惯吃饭,餐前降糖药照常服用,抽血时间从吃第一口主食算起两个小时。同时,要避免进食过多或剧烈运动、抽烟和饮用刺激性饮料。
只测空腹血糖
大多数患者忽视了餐后血糖,其实,餐后血糖与空腹血糖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
这是因为如果按照空腹血糖来进行治疗,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按照餐后2小时的标准服药。如早期糖尿病患者血糖只在餐后升高,应该专门针对餐后血糖治疗,宜选用短效药;而对于空腹和餐后血糖都高的患者,应该选长效药,比如达美康、格列美脲等。
正在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应每周测两次空腹及三餐后两小时血糖,还有睡前血糖。病情稳定后可改为一周监测一次,也可以根据病情延长监测时间间隔。
老年痴呆将在中国流行
2015年9月21日,是第21个“世界老年痴呆日”,这种病又称阿尔茨海默病。这一天,全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在举办各种活动,来宣传预防和治疗老年痴呆病的相关知识。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国家,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44亿人,预计2040年老年人口将达4亿。目前,我国老年痴呆患者总数近1000万人,到2050年将超过4000万人,已经成为老年痴呆症大国。
目前,中国老年痴呆患病率已随着年龄的升高呈显著增长趋势。据统计,中国老年痴呆症的发病率5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接近3%,65岁以上是5%,70岁以上是10%,80岁以上是30%,到了85岁以上则高达40%。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年龄每增加5岁,痴呆的患病危险度会增加1.85倍。
老年性痴呆是一种严重的智力致残症,也是一种缓慢而残酷的死亡过程,它消灭所有的记忆、认知、语言和可能性。从最初的记忆障碍到认知障碍,再到精神障碍,再到行为异常,最后到植物状态,短则几年,长则几十年。而老年痴呆病人的平均生存期为5.5年,使该病成为现代社会老年人的主要致死疾病之一。
在发病的人群中,女性多于男性,60岁以上妇女患老年痴呆,通常是男性的2到3倍;知识水平低的人多于知识水平高的人;丧偶、独居、情绪抑郁者、受过脑外伤者、家族中数代有老年性痴呆病人者等容易发病。
老年痴呆已经调查显示,轻度和中度痴呆患者的就诊率不足40%,重度患者的就诊率仅有34%。将近半数痴呆老人的亲属错误地认为,老年性痴呆只是自然衰老的结果,而不是一种疾病,这表明公众对老年痴呆症还缺乏足够了解。
中国中风患者呈年轻化趋势
5月25日是“世界预防中风日”在本次的数据中表明,20岁到64岁的中风患者已经占了所有中风患者的三分之一,相较之前的中风概率提高了25%,也就意味着中风患者越来越年轻化的问题。
数据中显示每21秒就有一个人死于中风,可见中风是一种危害很大的疾病,当然了中风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了,这几年的中风患者可以说有越来越年轻的趋势。近日,湖北14岁的少年边日玩游戏突发中风,在一次敲响了“中风年轻化”的警钟。那么日常要如何预防中风呢?
预防中风,就要把可能引起中风的因素降到最低,而高血压是引起中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平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血压,由其是对于那些本身就有高血压倾向的朋友来说日常更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不要做那些会使得自己的情绪突然激动起来的事,如看体育节目,由其是眼下的世界杯,如果自己有血压方面的困扰的话,那么在看世界杯的时候最好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绪。其次日常要注意保持大便通畅,多运动,如果有条件的话,每天要测量一下自己的血压。
注意中风的先兆,通沉情况下病人如果有血压突然升高,头痛头晕,或是感觉自己手脚无力,或是短暂性的脑缺血的症状的话,就要及时的采取措施,多安静的休息,及时的治疗,如果家里离医院较远的话,那么平时可在家里准备一些急用药。
日常多注意气象因素对血压的影响,气候的变化会使人的情绪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到血压的波动,诱发中风问题。由其是炎炎夏季更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日常要多控制自己的情绪。
注意控制糖尿病,心脏病,脉管炎等疾病,如果本身就有这些疾病的话,那么日常就要更小心中风。日常在饮食上做到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少吃油腻或者高脂的食品。必要的话要坚持服用降血脂的药物。
当然了除了预防中风危险之外,对于中风的高发人群家属来说平时掌握一些急救的方法也是很重要的。
首先看到病人倒下了之后,要马上播打120急救电话,同时如果自己不是专业的医生的话,那么就不要随便的移动病人,因为如果移动了的话,就会使得微血管破裂的速度加快,当然了可以把患者先扶起来,防止其在摔倒。
接着如果条件允许的话,用钢针在刺患者的十指指头,使其出血,如果患者不出血的话,那么也可用手挤一下。让患者十个手指头的血都流出来,大概几分钟之后,患者就会醒来了。
如果患者的嘴也歪了的话,那么就用力拉他的耳朵,在耳垂的地方,各刺两针,几分钟之后就可以恢复原状了。
中风的急救非常重要,越早采取措施,就越有利于病人的恢复,由其是对于那些医疗条件不是很好的人来说,掌握必要的急救措施,就可以将危害降到最低了。
中国目前艾滋病患者现状
每年的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今年我国的宣传主题是“合力抗艾,共担责任,共享未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今天发布数据报告显示,目前,全国艾滋疫情整体保持低流行态势,但男性同性性行为传播比例上升明显。
统计显示,目前我国估计存活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约占总人口的0.06%,即每1万人中可能有6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截至2015年10月底,全国报告存活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共计57.5万例,死亡17.7万人。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月至10月新报告9.7万病例,在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三种主要的艾滋病病毒传播途径中,异性性接触传播占66.6%,男性同性性行为传播已经占到了27.2%,男性同性性行为传播的比例上升明显,而且该人群是目前各类人群中艾滋病感染率最高的人群,2015年全国男同人群艾滋病感染率平均达8%。
帕金森病的现状是什么
帕金森病在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达1%;65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达 1.7%。目前,上海地区约有患者逾5万名。医学专家强调,帕金森病与用脑过度并无直接关联,因此知识分子未必高发此病。
教授表示,全球约一半的帕金森病患者在中国。帕金森病最主要的病变来自中枢系统黑质神经元死亡,导致人体失去平衡而发病。正常人群每10年有13%的黑质神经元死亡,一旦80%的黑质神经元死亡时,人体便会出现帕金森症状。这些症状具体包括身体震颤僵硬、走路时手臂不摆动、运动功能下降、不愿与人接触、社会适应力差等,其中30%至50%的患者还会合并发生抑郁症。
病变同样来自大脑,那么帕金森病是否与老年痴呆一样,在知识分子人群中较高发呢?陈生弟澄清说,临床门诊遇到的患者中确实多为知识分子。但迄今并无研究发现,帕金森病的发病程度与受教育程度、用脑程度有着直接关系。有80%的帕金森病患者并不知晓自身患病,延误了早诊断早治疗的机会。
数据显示,每名帕金森病患者一年的医药花费约7700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郭丽萍博士认为,随着老龄化现象的日趋严重,包括帕金森病在内的其他慢性疾病管理将显得格外重要。为让老年人安享晚年,政府应尽快建立起家庭、社区、医护机构“三位一体”的医护老人模式,有效利用社会资源,达到最佳护理效果。
痤疮患者须知
痤疮(俗称青春痘)是可以治疗的,正确、规范的治疗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除了规范治疗外,以下情况需注意,以防诱发或加重痤疮:
1、起居:尽可能规律,保证睡眠充足,避免熬夜;避免日晒。
2、饮食:少食少食高糖、高脂肪、酒、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及油腻食品;多食蔬菜(豆芽、青菜、蓬蒿菜、冬瓜、丝瓜、苦瓜、荸荠)及水果。多食含长纤维的食品,调整消化系统功能,保持大便通畅,对防治痤疮也有良效。近期Spencer等对饮食与痤疮的关系作了一系统综述,提出乳制品(尤其是牛奶)可增加患痤疮的风险,并与痤疮的严重程度有关,因此,少食乳制品也有预防痤疮发生的作用。
3、局部清洗:认真洗脸,每次用清水、香皂或洗面乳,但不要用碱性强的肥皂,每日洗2-3次,洗时稍用力去除皮肤表面的油脂、皮屑和细菌的混合物,但清洁次数不宜过多,否则有可能使其加重;
4、化妆品:水性为主,原则上不应使用油膏类化妆品、忌用营养类护肤品、粉类护肤美容化妆品及含有糖皮质激素成分的软膏及霜剂。
5、注意:禁用手指挤捏面部丘疹、粉刺、脓疱,以防加重或形成囊肿、瘢痕。
为什么嘴里会长口腔溃疡
1、日常原因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患者不注意的事情,也可能是导致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原因。
2、精神因素
有的患者在精神紧张、情绪波动、睡眠状况不佳的情况下发病,可能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有关。
3、遗传因素
如父母双方均患有复发性口腔溃疡时,其子女约有80—90%患病,若双亲之一患此病时,其子女约有50—60%患病。
糖尿病患者须知
1.每天饮食要规律
规律的饮食对控制血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糖尿病患者要注意进食规律,一日至少进食三餐,而且要定时、定量,两餐之间要间隔4至5小时。易出现低血糖的人还应在三次正餐之间加餐2-3次。
2.熟记低血糖的表现,随身携带快速吸收的糖果
低血糖最常见的也是最迅速的反应主要包括饥饿、头昏、心慌、出冷汗、紧张、发抖等,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当及时吃一些糖块、加糖的水等以缓解低血糖反应。
3.随身携带糖尿病用药卡
随身携带用药卡,以防万一突发低血糖反应自己失去知觉,救护人员第一时间能够清楚知道自己所服用的药物,使救护工作更有针对性。
4.积极进行饮食控制和规律的运动
药物治疗有利有弊,糖尿病患者不能完全依靠药物治疗,而是应该将控制饮食与体育锻炼相结合,尽可能在饭后1~2小时进行运动,尤其是早餐后是健身运动的最佳时间,因为这时可能是一天中血糖最高的时候,选择这一时间运动往往不必加餐。但不要在药物作用最强的时候运动,否则有可能导致低血糖。长时间大运动量运动后的降糖作用持久,如爬山,郊游等,应及时增加进食量,以免发生低血糖反应。
5.定期监测血糖水平
血糖监测是维持良好血糖的必要程序,定期监测血糖水平除了可以避免高血糖带来的问题外,还可以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6.服用其他药物应告诉医生
患者如果在服用降血糖药同时服用其他药物,要及时将服药情况告知医生,因为许多药物之间有明显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增强或减弱降糖药的作用,避免出现高血升高或低血糖反应。
糖尿病患者的保健知识
一、学知识、防未然。一旦诊断糖尿病,将是一个终身控制和预防并发症的长期过程。糖尿病患者自我学习一些糖尿病知识,可以通过合理的饮食、运动调节好自己的血糖,避免或延迟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也能自觉主动地配合治疗,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二、晨起早,莫睡迟。建议春夏早上5点半到6点之间起床。中午午饭后半小时开始午睡,午睡在1个小时左右最好,晚上最晚不要超过11点入睡。一天总的睡眠时间保持在6—8小时即可,睡眠过长过短对血糖的调节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三、定量吃,花样繁。糖尿病人在饮食方面须少食多餐,吃得过少容易诱发低血糖,过多则会增加胰岛细胞的负担。最重要的是,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忽高忽低的血糖对身体伤害最大。糖尿病患者每天可以吃5—6顿,少而精,种类多,使营养均衡,保持血糖稳定。
四、勤动腿,多喝水。糖尿病人运动非常重要,尤其是超重的2型糖友。应当选择散步、游泳、登山等温和的有氧运动,在餐后半小时到1小时之间进行。
五、平常心,莫生气。很多糖友都有这样的感受,情绪不好,血糖也跟着就上来了。对于糖尿病人来说,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并且想办法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非常重要。
六、勿吸烟,不贪杯。糖尿病患者吸烟和饮酒都会加速末梢神经病变的发生,使眼底病变、糖尿病足等糖尿病并发症提前出现,所以,糖友一定要忌烟酒。另外一定要避免空腹饮酒,以免出现低血糖。非要喝酒可以选择葡糖酒,不要喝白酒。现在还有一种叫砖牌养神茶的,针对糖尿病的效果非常好。能控制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对糖尿病足和糖尿病并发症。无副作用,适合患者长期使用。
冠心病患者的出院知识
1.日常生活种避免过度劳累。冬天避免寒冷的刺激,如不吃冷饮,不用冷水洗脸、洗手或洗衣服。洗澡时水温应与体温相当,时间不宜过长。
2.肥胖者需限制饮食热量及适当增加体力活动以减轻体重。
3.防治各种可加重病情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贫血、甲亢等,特别要控制高血压、使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
4.病人应随身携带硝酸甘油以备急用。病人及家属应熟知本药的放置地点,以备急需;药物应贮存在棕褐色的密闭小玻璃瓶中,防止受热、受潮;使用时应注意有效期,每6个月须更换药物;如含服药物时无舌尖麻刺烧灼感,说明药物已失效,不宜再使用;服用后,不要站立过久,避免引起血压急剧下降导致的晕眩或晕厥;长期反复应用可产生耐药性而效力减低,需停用10天以上,可恢复有效。
冠心病患者的治疗虽然以上我们给出了这么多的相关的临床知识,但是冠心病的患者还需要知道的就是应该定期的到医院复查自己的疾病发展趋势,因为很多疾病都处在一个动态的变化当中,如果不处理好的话还会增加患者的临床治疗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