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茶历史发展
菊花茶历史发展
菊花起源于中国,有2500多年的栽培历史,品种达到3000以上,是我国种植最广泛的一种传统名花,除了做园林观赏外,以药用菊花和茶用菊花占较大比例。根据记载,唐朝人已开始有喝菊花茶的习惯。菊花泡龙井称之“菊井” ,泡普洱称之“菊普”,菊与茶合用,相得益彰。冰镇并加有冰糖或蜂蜜的菊花茶,具有清凉、降火气、润喉等功效,十分受人欢迎。明清时代菊花茶就作为清凉茶饮用,到清朝已广泛应用于民众生活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的质量,因而具有多重保健功能的茶用菊花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花草茶的历史发展
人类对花草茶的使用已有一段悠久的历史,在中国和印度出现茶以前,已被广泛的使用。迄今发现的人类最早开始运用药草植物的证据,是在距今约六万年前的考古遗址中,史前时代的猿人洞穴里留存着使用西洋变草、秦吾草等的痕迹。
在幼发拉底河,五千年前苏美利亚人,已经开始使用茴香和百里香;在古埃及,人们喜欢把洋葱和蒜作为药草的处方,并且有用象形文字记载在莎草纸上的药草处方;在中国,约在公元前一世纪编纂完成的《神农草经》记载了365种药草。之后,古希腊的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在处方中写到“饮用药草煮出来的汁液”,将花草茶应用为正式的治疗药剂,这可以看作是西方使用花草茶的起源。
在中古时期,当时的教会虽然强调信仰的力量可以治愈百病,但许多教士仍然参考早期希腊罗马时代的医疗用书,种植各种药草,来为教区的民众治疗。
11世纪时,罗马帝国不断向外扩张,远征军把随身携带的药草洒遍了沿途,使得药草知识的传播更为广泛。当时人们在瘟疫等传染病爆发时,也懂得烧煮药草消毒,或者以气味驱除一些病媒。
16世纪时,就有妇女挂着装有各种花草的布袋,用来防止细菌感染。同一时期的英国人约翰杰洛引进地中海的花草植物到英国,根据自己的经验指导人们施用花草植物,其出版的《药草简史》在民间广为流传,称为英国最早的药草书籍之一。
16~17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开始比较严谨的态度来研究药草,逐渐朝着科学的方向前进。
18世纪中期,有专家宣称:“过度饮茶会伤害神经,造成颤抖、麻痹、忧郁发作等疾病”。于是,一般的乡村医生就曾建议饮用属性较温和的薄荷、鼠尾草植物或黑莓药等花草茶。
19世纪后,随着医学的发达和西药的普及。药草退而为民间所普遍使用。法国宫廷和贵族之间逐渐把花草茶当作一种休闲茶饮,以体现生活的奢华与优雅,从此饮用花草茶成了一种时尚又健康的生活标志,逐渐在欧洲流行开来。
上世纪80年代花草茶大量引进我国台湾后,其天然健康的风味也得到了人们的青睐。台湾人为了将它与一般药用茶相区别,雅称其为“花草茶”。
茉莉花茶的历史发展
根据汉朝《史书》记载,茉莉花最早起源于古罗马帝国,汉朝时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到达古波斯、天竺,到了印度后成为佛教圣花,之后随印度佛教传到福州。
茉莉花在唐朝时被认为是玉骨冰肌、淡泊名利的象征,代表士大夫的气节。人们认为,茉莉花一出,则百花不香,从那时候开始茉莉花就成为了“天香”,与菩提均作为佛家圣物。
宋朝时,中国兴起了把香入茶的热潮,因为香在古代是保健品,是药引,茶是药,能够解百毒。在福州本土化中,茶和药都被叫做“da”,导致香和茶合在一起。宋代时有几十种香料茶,经过时代变革,被淘汰掉多种花,只剩下五六种,茉莉花占比96%,茉莉花茶由此兴盛。
茉莉花茶最早是士大夫赏玩的香料茶,明朝末期开始商品化,清朝时期大量商品化。
慈禧太后对茉莉花有特殊的偏爱,慈禧认为自己肤如凝脂、肌如皓雪,于是规定旁人均不可簪茉莉花,外国使节和其夫人到中国时,慈禧就经常将茉莉花茶作为礼品送给这些人,所以在慈禧掌权的几十年间,茉莉花一度被认为是“国花”。
1856年至1886年,茶叶出口占全国茶叶出口总额的35%到44%,成为世界最大的茶叶市场。
1866年5月30日,英国快速帆船“羚羊”号与“塔平”号等5艘帆船同时从福州马尾出发,开展一场福州到英国的茶叶运输竞赛,用99天时间到达英国的里程。“塔平”号仅以早到20分钟而赢得胜利,福州到欧洲的距离从270天缩短到100天,使新鲜优质的中国茶叶到欧洲成为可能。
1866年后,福州茉莉花茶开始大量出口到欧洲。
1872年俄国人在福州泛船浦开办埠昌茶厂,福州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机械制茶的地区。
1884年马江海战后,福州港提高茶叶税收50%,以此增加收入用于建造新船。1885年到1886年间到达英国的福州茶叶质量低劣,与之前英国人不愿意喝的印度红茶相比缺乏优势,被其取代。
1889年,福州出口红茶下降40%,只剩下特殊茶种如茉莉花和乌龙茶仍为世界出口最多,印度取代福州世界最大茶港地位。
到了20世纪90年代,福建出现大量其它品类茶种,加之福州本地茉莉花茶企的垄断和茶叶价格的恶性竞争,福州茉莉花茶企业从当时的500多家减少到现在的三四十家。
运动的历史发展
根据文物和建筑等历史证据表明,中国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便已开始进行体育运动。体操在中国古代时期是十分流行的项目。为法老修筑的纪念碑可以看出,包括游泳、垂钓等体育运动已经在上千年前的古埃及发展起来并建立了体育规则。
在埃及开展的其他体育项目还包括投掷标枪、跳高和摔角。古代波斯的体育运动包括传统伊朗武术项目英雄体育,它同打仗技巧有着密切联系。同样起源于古代波斯的运动项目还包括马球和马上长矛比武。进入现代时期,赛车运动发展起来。有大量的体育运动项目自古希腊时期并以产生,古代希腊时期的军事文化和体育运动的发展相互影响。体育对于古希腊人影响深刻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他们创立了奥林匹克运动会,每隔四年在伯罗奔尼撒一个叫做奥林匹亚的小村庄举行。
体育运动自古代奥运会时期发展至今,其组织性和相关规则不断得到加强。工业化使得在发达及发展中国家的居民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这让他们可以参加并观看观赏性体育运动,体育运动曾参与人数增加,传播更为普遍。随着大众媒体和全球联系的加强,这一趋势更加明显。体育运动专业化成为主流,体育运动更加流行,体育迷们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追逐职业运动员,同时他们也自己参与业余的体育运动,从中得到锻炼和娱乐。
竹叶青茶的历史发展
竹叶青茶与佛家、道教的渊源甚长。茶之兴盛,随世而进。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因为长时间的坐禅容易使僧徒们疲倦、困顿,而茶因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消除疲劳等功效,因此成为最理想的饮料。[1] 峨眉山产茶,历史悠久。唐朝李善所著的《文选注》中记载:"峨眉多药草,茶尤好,异于天下。今黑水寺(后改名万年寺)后绝顶产一种茶,味佳,而色二年白,一年绿,间出有常。"宋代,峨眉山茶叶更是有名,大文豪苏东坡、诗人陆游都曾有诗称赞峨眉雪芽。
名字由来
1964年4月20日,陈毅一行途经四川,来到峨眉山时,在山腰的万年寺憇息。老和尚泡了一杯新采的竹叶青茶送到陈毅手里,一股馨香扑鼻袭来,陈毅笑盈盈地喝了两口,味醇回甘、清香沁脾,顿时觉得心旷神怡,劳倦顿消,连问:“这茶产在哪里?”老和尚答道:“此茶是我们峨眉山的土产,用独特工艺精制而成。”陈毅又问:“此茶啥个名字?”老和尚答:“还没有名字呢!请首长赐个名字吧!”陈毅推辞道:“我是俗人、俗口、俗语,登不得大雅之堂。”经老和尚再三请求,陈毅高兴地说:“我看这茶形似竹叶,青秀悦目,就叫‘竹叶青’吧!”。从此与中国美酒同名的峨眉竹叶青茶,有了自己的名称。
蜂花檀香皂发展历史
蜂花品牌的代表是125克檀香皂,消费者的认知几乎全部是建立在檀香皂香型基础上和独特的包装上。如今熟知蜂花檀香皂的消费群集中在怀旧人群,蜂花檀香皂似乎伴随一个时代,象征一个时代的时尚消费。作为消费品品牌,蜂花的品牌价值有了多年的沉淀,始终不变的产品品质,使它的生命在随着一个时代历久弥新。
蜂花牌檀香皂,最外面是金色边的腰带,上印有“蜂花檀香皂”和“BEE&FLOWER BRAND SANDAL WOOD SOAP”字样,以及125g重量的标记等。与腰带成十字型对称的是折成条状的说明书,在肥皂的上方贴有一张小圆贴,在下方有张梅花金贴,腰带和说明书内是印着小花的檀香色的包装纸,连同里面的一张硬卡纸一起严密地保护着那块香喷喷的肥皂。肥皂上面居然也印着字:一面印着BEE&FLOWER BRAND;一面印着上海制皂公司。平常第一次用时我们不留意,用了几次后字也慢慢消失了。
据说三十年代的上海,檀香皂是淑女们流行的日常用品,甚至还有老广告画上穿着旗袍的美女手托檀香皂。而蜂花也是老牌子,小时候洗澡用蜂花檀香皂、洗头用蜂花洗发膏,经常被大人取笑爱美。
韭王的历史发展
人还称之为蔬菜中的“VIAGRA”,它以嫩叶和柔嫩的花茎,韭菜花花,嫩籽等供人们食用,开白色花卉。韭菜原产于我国。据史书上面记载(约是战国至西汉初年的作品)《山海经》,“丹熏之山”,“北单之山”(今内蒙古),"崃山"(今四川),"鸡山"(今湖南或云南),"边春之山","视山"(未知),"其山多韭"。至今华北,西北,东北等地方仍有野韭菜分布。经有关部门考察,野生韭菜几乎遍及全国,在青藏高原还有大面积的野韭菜地。韭菜在我国的栽培历史很悠久,在《诗经》中既有"献羔祭韭"的诗句,由此可以证明韭菜在我国已有3000年以上的栽培历史。
早在2000年前的汉代,就已提出利用温室生产韭菜的技术。到了北宋时期已有韭黄生产。300余年前,我国农民已掌握利用风障畦进行韭菜复盖栽培技术,至今,我国韭菜的品种资源,栽培技术均居世界前列。韭菜于9世纪传入日本,后逐渐传入东亚各国,北至库页岛,朝鲜,南至越南,泰国,柬埔寨,东至美国的夏威夷等均有栽培.欧洲等国栽培较少.韭菜在我国的栽培区域极广,东至沿海,西至西北高原,东南至台湾,北至黑龙江,几乎所有的省份都有栽培.所以韭菜是中国栽培地域最广的蔬菜之一,常年栽培面积占菜田总面积的5%~6%。随着我国国际交流的日渐频繁和蔬菜出口的发展,韭菜也正在走向国际市场。
金银花茶的历史发展
金银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以不同的部位入药的。宋代以前只用茎、叶,以花入药始于宋代,清代之前则茎、叶、花同等入药;贵花而贱藤始自清代,民国时期才对不同产地的金银花做出优劣之分。
金银花作茶饮用出自清代,《本草求真》“金银花”条提到:“江南地方,以此代茶。”《植物名实图考》记载:“吴中暑月,以花入茶饮之,茶肆以新贩到金银花为贵,皆中州产也。”
在泡茶饮用、制造药露、防治瘟疫等方面,金银花均优于忍冬藤,于是在1928年由绍兴和济药局刊印的曹炳章《增订伪药条辨》对不同产地的金银花做出优劣之分:“金银花,产河南淮庆者为淮密,色黄白,软糯而净,朵粗长,有细毛者为最佳。禹州产者曰禹密,花朵较小,无细毛,易于变色,亦佳。济南产者为济银,色深黄,朵碎者次。毫州出者朵小性梗,更次。湖北、广东出者,色深黄,梗朵屑重,气味俱浊,不堪入药。”
2002年,国家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中明确了金银花既是食品又是药品,长期食用无毒副作用。
普洱茶历史发展
普洱茶历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时期,云南种茶先民濮人就已经献茶给周武王,只不过那时还没有普洱茶这个名称。邦崴过渡型古茶树是古代濮人栽培驯化茶树遗留下来的活化石。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种植普洱茶的人是唐吏樊绰,在其所著《蛮书》卷七中云“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据考证银生城的茶应该是云南大叶茶种,也就是普洱茶种。
历史记载说明,早在1100多年前,属南诏“银生城界诸山”的思普区境内,已盛产茶叶。宋朝李石在他的《续博物志》一书也记载了:“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菽姜烹而饮之。”从茶文化历史的认知,茶兴于唐朝而盛于宋朝。元朝时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于后来写成汉字,就成了“普耳”(当时“耳”无三点水)。
普洱一词首见于此。明代万历年间谢肇淛在其著《滇略》中,提到“普茶”(即普洱茶)这个词,该书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这是“普茶”一词首次见诸文字。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中亦有“普洱茶出云南普洱”的记载。
胶囊的历史发展
公元前1500年,第一粒胶囊在埃及诞生。
1730年,维也纳的药剂师开始用淀粉制造胶囊。
1834年,胶囊制造技术在巴黎获得专利 (F. Mothes)。
1846年,两节式硬胶囊制造技术在法国获得专利 (J. Lehuby)。
1872年,在法国诞生了第一台胶囊制造充填机 (Limousin)。
1874年,在底特律开始了硬胶囊的工业化制造 (Hubel),同时推出了各种型号。
1888年,Parke-Davis公司在底特律获得制造硬胶囊的专利 (J.B. Russell)。
1931年, Parke-Davis的胶囊制造速度达到了每小时10,000粒 (A. Col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