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舍得用孩子孩子才能成大器
要舍得用孩子孩子才能成大器
一、敢于“用”孩子
“只知痛惜孩子,不舍得用孩子”,这是当今爸爸妈妈的爱的误区。
实际上,爱孩子,就要舍得用孩子。一个人在被他人需求和为他人付出时,才能感受到自个的价值。
一个孩子被大人运用和需求时,才能感受到自个幼小的生命是多么伟大,进而感悟到一种深深的爱意,并且产生强烈的职责感。
有的爸爸妈妈把儿子当“宠物”养,啥都替孩子干,从不让儿子为自个做点啥。本来,妈妈对儿子的肯定,最能激发男孩的潜力。为了给妈妈一个惊喜,儿子可以创造出奇迹,这种动力能使一个弱小的男孩成长为英勇的男子汉。
那么,爸爸妈妈该如何运用孩子呢?
二、冲茶与炒菜
有一位男孩的妈妈,从小就常对儿子说这句话:“有你,即是不一样。”儿子3岁时,有一次我抱他挤公共汽车,不料腿下一软,我没挤上车,差点摔在路旁边。儿子马上关切地问我:“妈妈,您怎么啦?”我认真地对儿子说:“妈妈抱着你上不去车。”儿子一听,马上跳到地上,用小手为我捶腿。我抚摸着他的头,欣慰地说: “有你,即是不一样!”儿子十分得意,今后再也不让我抱了,并且经常为我捶腿。
儿子上小学二年级的那个盛夏,一天我下班回来,儿子兴冲冲地端上一杯茶:“妈妈,您喝茶!我为您倒的。”茶已经凉了,我胃不好,不爱喝凉茶,但我仍一饮而尽,然后知足地说:“有你,即是不一样!如果茶再热一点就更好了!”第二天,我就“享受”了儿子倒的一杯热茶。
儿子上四年级时,一天他爸爸要出差,儿子高兴了,我却尴尬地对他说:“你高兴了,我可惨了,下了班还得急忙回家为你做饭。”谁知,儿子拍着胸脯,神秘地说: “爸不在,还有我呢!”看他那姿态,我仿佛有了“依托”,马上“恍然大悟”:“对!对!还有你,你也是个男子汉!”出乎我意料的是,第二天,放学后他早早地回到家,炒好两盘菜,放在盘子里,还用碗盖上。我一回家,儿子马上说:“妈,您快去洗手,我给您盛饭去!”
我特别“听话”,洗了手,就在饭桌前坐着。儿子盛来饭,我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儿子在旁边看着,用电视广告里的语气问:“滋味怎么样?”
“滋味好极了!”我也用了“广告语”。
“和我爸做的菜比怎么样?”
“比你爸炒的菜强多了!”我夸张地说。本来,他的手艺比他爸差远了,还有点不熟呢!但几年今后,儿子即是炒菜的好手了。
儿子多么渴望被妈妈需求,被妈妈肯定。妈妈的伟大,不在于能否让儿子上大学、出国留学,而在于让儿子有一种成就感,找到自傲,找到自我,找到爸爸妈妈和社会对他的需求!当他找到了爸爸妈妈和社会对他的需求,他便找到了一种职责,一种幸福。
真正爱孩子的爸爸妈妈,要在儿子面前表现得弱一点,给孩子一点爱他人的机会。别总把自个看成高山,视孩子为小草,让孩子靠着你、仰视你、畏惧你;更不要当大伞,视孩子为小鸡,为孩子遮风挡雨,让孩子弱不禁风。
三、挤公交的五大要素
想把孩子培养成能适应未来社会的人,就要“放养”,不能“圈养”,舍得放手。尤其是培养男孩子刚烈、坚毅的男子汉气质,从小给他们一个自由独立的空间,提供锻炼、实习、展现本领的机会。
每天上下学的旅程,正是培养孩子坚毅、能喫苦的气质的一个绝好机会。让孩子锻炼着自个上下学,可以让他在路途中寻找到不少乐趣,也能够增长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我儿子上小学时,家离学校很远,路上坐车要一个多小时。从三年级起,儿子就开始自个挤公共汽车上下学了。
有一天,他神秘地对我说:“妈妈,我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哲学。就说挤公共汽车吧,有五大要素。”我很感兴趣:“我儿子啥时候成哲学家了?挤汽车还挤出经历了!往下说,我洗耳恭听!”
儿子兴致勃勃地说起他总结的“五大要素”:“第一,等车的时候,不必老伸着头朝车来的方向看,那样的话,脖子多酸哪!只需用你的余光看着旁边的人,人群一有动态,准是车来了!”
“有道理!那么第二大要素呢?”我兴致很浓“第二,车来了,你不要跟着人群乱挤。你只要贴着车帮走到车前,捉住车把手,你就能上车了!第三,如果车上人多没有座,你就站在司机座位的后面,这个地方比较宽敞。”
“你眼睛还挺尖!还有呢?”我刻不容缓地想往下听。“听我慢慢道来:第四,司机座位后面虽然宽敞,但离座位扶手远,你的双手要张开,放在车窗的玻璃上,这样能站稳;第五,站好后你的双脚要分开,这样就有了两个脚的立足之地了。”听完这“五大要素”,我笑得眼泪都出来了。我想,不去挤公交车,他哪能总结出这么多 “要素”?儿子上中学后,六年来每天骑车上学,风雨风阻,无论风吹日晒,从不叫苦,我从心里佩服他。
四、送孩子一双名牌鞋,不如送他一双能走路的脚
大学毕业后,他主动要求去上海作业,说要感受现代化大城市的气息,这样才能和国际接轨。出发那天,我原是准备去机场送他,可他不让:“不必送,我自个去能行!”他自个打了一辆出租车,上车前朝我笑笑,挥挥手,用幼儿园小朋友的口气说:“妈妈再见!”
我只好也挥挥手说“再见!”我也不能死乞白赖非要跟他去呀!望着儿子远行,我心中一百个放心,我知道他行。
儿子成长的历程,让我理解:孩子自个能做的事,就让他自个去做,千万别替他去做。替孩子做他们能做的事,是对他的积极性的最大冲击,因为这样会使他们失去实习的机会,你老不放心,啥事都要插手,就等于告诉他:“你不行,我不相信你。”
从小放手让孩子去测验,去体验,去锻炼,孩子就有了生计的本领,有了抗风险的能力,当他远走高飞时,你心中只有欣喜而没有担心。
人的终身都在路上,与其送孩子一双名牌鞋,不如送他一双能走路的脚。
5小招让孩子爱上幼儿园
1. 不要让宝宝太依恋自己
孩子都是最依恋自己的父母,之前生活中每一项事情都是在父母的保护下完成的,一旦要离开自然非常不适应,所以在孩子快到幼儿园的年龄之前就要有意识的少和孩子呆在一起,一些在他能力范围之内的事就可以让他放手试试。
2. 给他讲讲幼儿园的环境
人在刚换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都会恐惧,所以要在入园前先带孩子看看幼儿园的环境,见见老师,看看其他小朋友做游戏,讲讲幼儿园的事情,这样让孩子对这个地方熟悉起来才能不排斥,自己主动去。
3. 收起自己的不舍
在孩子刚到幼儿园的前几天家长也会有所不舍,这表现在送孩子上学前孩子一哭闹不舍,家长也会跟着心疼,会多抱抱亲亲孩子,其实情绪会传染,你这样不舍孩子会感受到从而更加不想进去了。正确的方法是鼓励孩子勇敢,让他多和老师交流,和老师构建良好的关系,这样在学校里他也能感受到关爱,对你的依恋就会小很多了。
4.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很多孩子对幼儿园有不好的印象就是因为幼儿园孩子太多老师照顾不过来,他自己也照顾不了自己导致生活上有许多不便,比如不会自己吃饭,从而恐惧学校。所以应该在孩子要入园前教会他一些必须的生活技能,比如按时喝水,自己吃饭,穿衣服,这样才能让孩子的不便感消除,更好的在集体中成长。
5. 适当赞美一下幼儿园
家长可以在孩子入园前就给孩子描绘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在入园后放学接他时多和老师交谈,让他觉得老师是父母的朋友更加信任,多鼓励孩子主动和幼儿园的小朋友交流,鼓励他把小朋友领到家里做客。在平时多多鼓励孩子参加幼儿园组织的文艺汇演等各项活动,鼓励他在照顾好自己的前提下可以帮老师一些小忙,让他体会到实现自身价值的成就感。同时还应该让幼儿园对他有一种吸引力,这就比如在孩子和小伙伴玩得最高兴时接他回家他就会非常期待下次去。
溺爱孩子的十种典型
1.允许孩子生活散漫
家长对孩子的生活起居、学习玩耍等没有限制,孩子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允许他晚上当个夜猫子玩到深夜、允许他白天自由睡觉,不吃饭也可以。这样的纵容会使孩子形成得过且过、安于现状的习惯,缺乏新事物的好奇心和上进心,做事有始无终。
2.孩子的待遇特殊
在家庭地位中,孩子高人一等,处处特殊对待,比如孩子过生日一定得有礼物蛋糕而爸爸妈妈甚至爷爷奶奶却不过生日;有好的食物孩子自己享用,其他人没份等。这样培养的孩子会以自我为中心,变得自私自利,不擅长关心别人,总习惯于自己的“与众不同”。
3.轻易满足孩子任何要求
不管是孩子的什么要求,大人轻易就满足他,无所不应。这样孩子如果不合理的要求也一直得到满足,那就会养成不好的习惯,比如要求比其他孩子更多的零花钱,这样的孩子容易追求物质享受,不甘于吃苦还浪费金钱,且性格养成也不好。
4.对孩子受伤大惊小怪
孩子的胆小爱哭多半是因为父母从小对孩子受伤的大惊小怪。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对于各种外界事物,孩子本来都不怕的,就算摔倒也会自己爬起来,但是家长尤其是爷爷奶奶娇惯着孩子,对孩子有任何病痛就感觉是天塌下来的大事情,让孩子背上懦弱的包袱。
5.不舍得孩子哭闹
孩子从小就擅长以哭闹来表达不满,加上家长的迁就,一看孩子哭闹、躺地板上了就马上连哄带骗、百依百顺,让孩子意识到哭闹能解决任何事情,甚至长大了还会和父母打骂。不舍得孩子哭闹的家长对养成孩子任性、自私的性格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6.过分关注孩子
在父母的眼里,孩子是中心,家人天天围着孩子转,时刻的陪伴他、照顾他,亲戚朋友到来的时候也是围着孩子,这样孩子的注意力非常不集中,还会有严重的“人来疯”,即家里有人来的时候,闹得大人没法谈话。
7.当面袒护孩子
教育孩子,有的爸妈喜欢一个扮黑脸一个扮红脸,当一方管教孩子时,另一方就马上出手袒护,说些“小孩子很小不能太严格”、“长大了就好了”之类的话,孩子从此就有了“靠山”,对是非观念很难把握,甚至养成扭曲的性格。
8.剥夺孩子的独立权
父母从小将孩子保护过度,害怕他磕着碰着,所以都不让孩子跟其他小朋友玩,甚至不让他走出家门,不能离开大人的一步。这样使得孩子缺少独立自主的锻炼机会,养成依赖大人的心理,在外面变得胆小没自信,而在家里,却是横着走的螃蟹——横行霸道。
9.对孩子的事情包办代替
不少新闻有报道大学生脏衣服邮寄回家里让父母洗的事情,这跟父母从小就对孩子的事情一手包办有关。四五岁的孩子还需要父母喂饭、自己不会穿衣服,更别提让他帮忙做点家务事了,父母把孩子捧在手心里,不舍得让他劳累,这样孩子长大至少不会是一个善良、勤劳、乐于助人的孩子。
10.对孩子祈求央告
孩子不吃饭不睡觉,爸妈就放低身段,央求祷告,这样孩子并不会“同情”你,反而更惺惺作态,趁机要求你做这做那才答应你吃饭睡觉。
结语:家长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个启蒙老师,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未来都有很大影响,如果上面这十种溺爱孩子的事情你正在做,那请赶紧停手,这是一种“毒爱”,会害了孩子。
这四句俗语可帮助孩子成大事
很多家长非常重视教育孩子希望他可以成大事,于是便一个劲地教育孩子。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小道理足以对孩子的一生造成好的影响。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下生活小事所蕴含的道理。
1.团结就是力量
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团体的合作,团结就是力量是自古不变的道理。如若孩子懂得团体合作的重要性便相当于向成功迈进一步了 。孩子上幼儿园玩游戏,蚂蚁搬家等等的日常所见都能体现出这样的道理。家长可以借此对孩子作出引导,告诉孩子从中的道理 。另外,家长可尝试着让孩子体验一天只有自己的生活,让孩子明白协作的重要性。
2.细节决定成败
现今,很多年轻人都偏于急躁,这便使得他们容易忽略一些小细节,甚至会由此而造成损失。日常生活中,家长不防让孩子玩叠 叠高等游戏,让孩子明白每一个细节的重要性。当然,家长可以在玩的过程中引导孩子进行游戏并尊重孩子的选择。另一方面, 家长可以让孩子观察一些事物并记录下来,以此考验孩子的观察力。
3.有备无患
人生中很多事情我们无法预料,所以我们要学会为自己选择后路有备无患。凡事我们如若无法控制,便要提前做好后备方案。孩 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家长可以鼓励孩子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解答,这样不仅仅能开发孩子的智力,也使得孩子有了另外一道解 决方案。孩子以后遇事也会习惯性地准备多种解决方案。
4.笨鸟先飞
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特长,家长不要因为孩子在某一方面学得慢而觉得孩子不聪明。反之,家长可以借机教育孩子学会笨鸟 先飞的道理。让孩子在努力的过程中得到进步,由此明白笨鸟先飞的道理。孩子收获了生活中的小成功,自然也会更加的有毅力 面对未来的挑战。这样的体验比书本上的教育会来得更深刻。
孩子脾气暴躁怎么办 训导并非惩罚
小孩子处于年幼的时期,经常闯祸那是常事,作为家长的我们,不能因为小孩犯错了就开始对于他们训导。一定要事先询问清楚,为什么这么做,要真正地走进孩子的世界、内心。只有懂得了他们,那么以后在孩子成长期间,才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孩子是比较单纯的,我们不能以我们的思维去思考他们做的事。我们要多花点时间去陪伴孩子,孩子犯错的可能性在于幼稚、嫉妒、恐慌、压力、挫折等等方面。这些都需要我们慢慢地疏导。
宝宝多大分床睡好呢
在孩子还未对妈妈的肌肤、气味形成依恋的时候分床最好。在1岁左右,2岁之前都可以,只要父母意识到要做这件事情,就可以开始。同时,妈妈要有心理准备,分床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妈妈要坚定让孩子独自睡觉的信念。很多时候孩子分床不顺利,不是孩子舍不得妈妈,而是妈妈舍不得孩子。在此,要提醒妈妈们注意,不要跟孩子说:“你长大了,就必须分床睡!”、“大孩子都得自己睡。”等令让孩子失去安全感的话。
宝宝分床睡,小床的摆放位置有讲究。开始时,可将一侧护栏放下,紧挨着大床。这样,孩子就不会明显感到跟妈妈分开了。妈妈一侧身就能照顾到孩子,很方便。随着时间推移,可以逐渐拉开小床与大床的距离。另外,家长分床时,室温最好控制在21摄氏度左右;家长要注意,护好孩子的肚子和肩膀,这些地方受凉容易生病。>>应该从婴儿开始分床睡
专家称,跟孩子分床睡的最晚时间不要超过3岁。一方面,3岁正是孩子独立意识萌芽和迅速发展时期,安排孩子独睡,对于培养孩子心理上的独立感很有好处。这种独立意识与自理能力的培养,对孩子日后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有直接关系。孩子四五岁时,到了男孩恋母,女孩恋父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恋父恋母情结比之前单纯的喜欢和父母在一起有所不同,不但会表现得对父母更加依恋,而且具有排他性,会导致孩子日后缺乏自爱、自律,甚至形成性识别障碍。因此,3岁之前分床是顺水推舟,而到4—5岁时,再分就挺难了。
中德孩子顶嘴后待遇大不同
一、中德孩子顶嘴后待遇大不同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逐渐有了自己的意识和想法,希望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当你发现,孩子说话能力越来越强时,孩子不再像小的时候那么“听话”了,不会任人“摆布”了,许多时候,长辈叫他去做什么事,他顺口就说出一个字:“不”!
孩子学会say no的时候,一方面说明他们逐渐树立了自我意识,但同时这也是孩子开始学习顶嘴的重要信号。但是,在中国家庭中,当孩子顶嘴次数多了,父母会严厉责骂孩子,而德国妈妈,做法就截然不同。
下面,让我们一起看看中德孩子顶嘴后,家里长辈对待他们有什么区别。
1、中国孩子要乖巧,顶嘴是死罪
许多中国式的家庭,讲究的是规矩,“家有家规,长幼有序”几乎是大部分家庭的观念,因此,他们都希望孩子是乖巧的,能够遵循大人的教导,顺从父母的做事方式。一旦发现孩子顶嘴,无论是对是错,父母都是打骂了再说。
在中国人“等级森严”的教育制度里,是十分讲究长幼有序的。如果孩子敢顶撞长辈,就被人视为不孝。因此,只有无条件接受父母教育的孩子才会受到打人的欢迎。
2、德国孩子要有主见,顶嘴或许是讲出心里话
德国人认为,孩子总又长大的一天,以后他们是要离开父母闯天下,为了避免他们面对挫折时惶恐无助,不如从小就教育他们摔摔打打,在自己觉得不合理的情况下,勇敢讲出自己的诉求。因此,“随意教育”在德国的幼儿教育中成为流行趋势。
德国妈妈觉得,孩子在顶嘴的过程中,会将心里话说出来,这样,有助于长辈对孩子的了解,确切掌握孩子的思想动态。如果孩子把事情憋在心里,这样不利于孩子成长。
二、孩子顶嘴的好处
许多中国家长都觉得孩子顶嘴是棘手的问题,害怕孩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长辈你的顶撞只会变本加厉,所以,他们从小就培养孩子要听从父母的教导,希望他们顺着父母要求的道路过生活。
但是,德国妈妈的育儿经告诉我们,孩子顶嘴,家长要分清情况,了解孩子顶嘴的用意,因此,有时候孩子顶嘴是有一定优点的。
1、孩子不盲从,不畏惧权威
如果父母长期“压迫”孩子,孩子们就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而不敢说不出自己真正的想法。在生活中对父母言听计从的孩子通常底气不足,不敢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免引起别人的非议。所以,在大家争论问题时,孩子也只是“随大流”。
这时,父母如果想自己的孩子不盲从,畏惧权威,就要学会鼓励孩子,让孩子说出自己的看法。也许,孩子在说自己心里想法的时候是以顶嘴的方式呈现,但是这也不失为增强孩子主见的一个好方法。
2、培养孩子的认知思维
一个人认知能力是靠他的思维形成的,因此,要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除了要学习好课程文化外,最重要是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例如,你觉得孩子放学回到家不是第一时间做功课而是玩游戏,你在教育他的过程中,他顶嘴了。你就让他说完,等他说完以后,你逐句和他分析,他讲过的内容哪里有问题,从而增强他对问题的认知能力。
3、父母也能从中学习
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在孩子的身上,我们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的。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也许,在孩子顶嘴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孩子将一些新颖的建议或者想法表达出来,是值得父母学习的。
当孩子和你顶嘴时,你先不要着急,不要一句话就把他的行为否定。你应该细心聆听他的诉求是否合理,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所以,德国妈妈的育儿经告诉我们顶嘴的孩子不一定就是坏孩子,我们要多点和孩子互相学习,互相进步,一起成长。
育儿之时这些“不要”要谨记
一、父母教育孩子须知
1.不要整天围着孩子转
父母教育孩子,陪伴孩子长大的过程中,不要整天围着孩子转,应该多给自己一点自由,多给孩子一点空间,否则很容易导致孩子过度依赖父母,那么以后孩子就会比较难适应新的环境。
2.不要过于严厉批评指责
父母教育孩子不要对孩子过于严厉地进行批评指责。被适当表扬着长大的孩子,身心健康比经常被批评指责长大的孩子要好得多 ,所以作为家长的,想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身心健康的人,那么平时就不要经常对孩子过度严厉批评指责。
3.不要为了孩子失去自我
父母教育孩子也不要为了孩子就完全失去自我,不可以让自己没有爱好、没有时间、没有自由,这样反而会使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多一份埋怨。
4.不要让孩子经常看电视
父母教育孩子,要注意不要让孩子经常看电视。现在好多的孩子都喜欢整天看电视或者玩电子产品,但是这样子对于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一方面会影响孩子的视力,另一方面孩子就会渐渐失去活力,而且各方面的能力也得不到提高。
5.不要不舍得让孩子做家务
父母教育孩子,就不要不舍得让孩子做家务。孩子也是家里的一份子,帮忙做家务是应该的,而且多让孩子做家务,不仅可以使亲子感情变得很好,而且可以锻炼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让他从小就养成了自理自立的好习惯。
二、父母教育孩子禁忌
父母教育孩子,不要对孩子过度溺爱,也不能对他要求过高,平时要注意多关心孩子,特别是孩子的心理情感需求。在家里不要什么事情都帮孩子搞定,多鼓励自己动手动脑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
孩子37.5度算发烧吗
孩子2岁了麽??
孩子37.5度
已经是发低烧了
教养结合孩子才能发育健全
如果想要孩子变成一个思想、像个、身体健全的人,那么家长就需要在“养”的同时,还要注重“教”。生活中,很多家长都非常在乎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反倒忽视了他们的行为性格、思维发展的培养,最后往往给孩子带来巨大的伤害,甚至可能会毁了孩子的一生。
一、什么教育方式对孩子成长有利
1.培养孩子强烈的责任感
现在很多家长从小都对孩子过度溺爱,总是对孩子的大事小事一手包办,这会使得孩子变得很无能,而且,孩子往往也不懂得感恩父母。而家长培养孩子强烈的责任感,有利于孩子做人做事都懂得负责任,做一个敢于担当的孩子。
2.培养孩子具有上进心
孩子的先天资质再强,如果缺乏上进心,那么也只会慢慢变得庸俗无用。而具备有上进心的孩子,即便是资质多么愚钝,经过一番努力,同样也可以创造出各种奇迹。
3.培养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
小孩子的智力开发如何,往往与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是有关系的,所以,家长应该多培养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这对于提高孩子的智力水平有一定的帮助。
4.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孩子从小在家长的保护下成长,缺少了自己独立生活、自理自立的人生经验,对于日后成长、学习和工作都将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有助于使孩子变得更加坚强更加独立。
二、教育孩子注意事项
1.不宜过度溺爱
不宜过度溺爱,否则会使得孩子的性格成长受到不利影响,产生任性嚣张的个性特征。
2.不宜过度严厉
不宜过度严厉,否则会使得孩子对家长产生恐惧、厌恶心理,使得亲子间的感情受到影响。
3.不宜过度管制
不宜过度管制,否则会使得孩子的成长缺乏主见,而且会过度依赖于父母的保护。
4.不宜过度放养
不宜过度放养,否则会使得孩子的性格过于散漫,行为思想性格因为没有受到适当的约束教育而变得扭曲。
让孩子做家务妙招培养勤快孩子
九个小妙招培养出勤快孩子
1、抓住时机
从孩子的发展过程来看,孩子都是喜欢主动做事的:开始学走路就不要大人抱,学吃饭的时候不要人喂,要自己舞匙弄筷地吃;给他穿衣服,他还会抢着自己套上身……这些时候,便是孩子学习做事情最强烈的时候。爸妈应该耐心地教给他们做事的方法,指导孩子做好他们想做的事,使孩子享受到“我会做”的喜悦和成就,千万不要顾虑到安全或觉得麻烦而不肯让孩子尝试,让他们错失了学习的最佳时机。
2、舍得放手
不要总认为孩子小,许多事情都舍不得让他做而事事代劳,久而久之,孩子没有机会练习,渐渐地,很多事情就真的不会做了。因此,要舍得让孩子锻炼。
3、多加练习
很多爸妈由于赶时间上班,没时间和孩子磨蹭,看孩子做得慢且糟,就干脆自己来做。其实,爸爸妈妈可以利用晚餐后的时间慢慢教孩子,并试着让他自己来做,自然就熟能生巧了。
4、贴合实际
孩子的年龄不同,动作技巧、认知程度、体力、耐心均不相同,爸妈让孩子做家务,应视孩子能力来做,不宜超过,以免孩子因挫折而产生抗拒和畏惧感。
5、示范在先
在训练孩子学习生活劳动的具体操作技能时,应做到三性:即爸妈的示范性、要求的层次性、孩子操作的独立性。如教孩子扫地、洗手帕、洗袜子、穿衣、穿鞋等,先让孩子看大人怎么做,边示范边耐心细致地给他讲解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然后手把手地教,再逐渐放手让他独立操作。
6、重复提示
孩子早期出现的劳动热情,往往会给爸妈增添一些麻烦,可能要浪费大人一点时间,甚至还会糟蹋一些东西,但是切不能因此轻易地放过教育孩子的好机会。应因势利导,耐心讲解,反复示范。
7、要有耐心
在指导孩子时,口气要温和,不宜不耐烦,应有耐心、有步骤、以游戏的方式和心态教导孩子学习。
8、积极鼓励
爸爸妈妈要珍惜孩子每次有益的尝试,以鼓励表扬为主。孩子每做好一件事,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如:给他一个微笑,拥抱一下或说声“谢谢”、“干得不错”都可以使孩子感到高兴和自豪,体验劳动的愉快,激起再劳动的欲望。当他失败的时候要安慰他没有关系。
9、注意安全
在满足孩子好奇与学习的动机时,安全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不让孩子自行拿取危险物品,爸妈要替孩子拿。较大的孩子应教他正确使用方法和动作,以确保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