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息肉的中医辨证治疗
鼻息肉的中医辨证治疗
一、辨证论治
1、肺胃湿热熏蒸治法:清宣肺气,利湿散结。
方药:辛夷清肺饮加减。黄芩、山栀、生石膏、知母、桑白皮、辛夷花、枇杷叶、车前子、泽泻、僵蚕,头昏、头痛者加白芷、蔓荆子;息肉暗红者,可加桃仁、赤芍、川芎等。
2、肺经寒湿凝聚治法:温肺散寒,化瘀散结。
方药:温肺汤加减。黄芪、炙甘草、升麻、葛根、丁香、麻黄、羌活、防风、路路通、皂角刺、细辛,可加红花、三棱活血化瘀,牡蛎、昆布软坚散结。
二、其他疗法
1、明矾散(明矾、甘遂、白降丹、雄黄,共为细末)用水或香油调和,放于棉片上敷于息肉根部或表面,每天1次,1周~2周为一疗程。或鼻息肉手术后1日敷药,可减少复发。
2、瓜蒂散(瓜蒂、赤小豆、丁香)吹鼻。
3、鼻痔方(明矾、篦麻、乌梅肉5个、麝香)放入鼻内,腐蚀息肉。
4、苦丁香、甘遂、青黛、草乌、枯矾,共研细末,麻油调合,涂于息肉上,每日1次。
弱视的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认为弱视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胃失养导致精气不能上承濡养于目,阴阳失调,目失所养,神光发越无能,视力低下。治疗采用辨证论治等综合疗法。
1、脾胃虚弱
视物不清或举睑无力,面色微黄无华,肌肉消瘦,食欲不振,身倦乏力,便糖,舌淡嫩苔薄白,脉缓弱。治以补气健脾和胃,方选参苓白术汤:党参、山药、白术、炙甘草、薏苡仁、砂仁、扁豆、焦三仙等。
2、气虚血瘀
视物不明,面色微白,身倦乏力,自汗,舌淡苔薄白,脉虚弱无力。治以补气活血通络,方选补阳还五汤:当归、川芎、白芍、党参、黄芪、地龙、红花、桃仁等。
弱视治疗时间长,患者应配合医生治疗。小儿肺脾肾多不足,心肝多有余,故保护肺脾肾将有积极作用;饮食应合理起居应有常。
中医辨证治疗鸡眼
一、辨证选方
分析:鸡眼多因患处皮肤长期挤压或摩擦而致,气血瘀滞,经络阻隔,血流不畅,外感毒邪,内外相搏,外溢肌肤,故见蚕豆大小的淡黄色角质增生,患处皮损至圆锥状嵌入皮下,质坚硬,摩擦疼痛,舌尖红,苔腻,脉弦涩,属气血瘀滞所致。
治法:养血润肤,化瘀解毒,佐以行气通络。
方药:养血润肤饮(《外科证治全书》)加减。当归20g,赤白芍各10g,生地20g,鸡血藤30g,胡麻仁10g,女贞子15g,生黄芪15g,苦参 10g,白鲜皮10g,地丁20g,连翘30g,香附20g,木贼20g,甘草10g。煎服法:上药加水浸泡30分钟,文火煎30分钟后放温口服。二煎 20分钟后去渣,加水1000ml,煎40分钟,用药渣熏洗患处,1日2次。
二、外治法
1.鸡眼小验方:方法:消毒后用手术刀削去鸡眼的角化组织,呈一凹面,然后放入半夏末,外贴布固定,经1周后鸡眼坏死脱落生出新的肉芽组织,数日即痊愈。
2.蓖麻子外敷治疗鸡眼:用法:用蓖麻子1枚去外壳,灰内埋烧以爆炸为度,患处以热水泡洗,刮去表皮,蓖麻子用手捏软,乘热敷患处3~5日换药1次。
3.鸦胆子捣烂后局部外敷,5天换药1次,用药前以有孔胶布保护损害周围皮肤,将药涂于皮损上再盖胶布固定。
4.先用小刀修削硬皮后敷贴千金散(制乳香、制没药、轻粉、飞朱砂、煅白砒、赤石脂、炒五倍子、煅雄黄、醋制蛇含石)、鸡眼散(朱砂、水杨酸、淀粉),以橡皮膏保护周围皮肤。
宫颈息肉的中医辨证治疗
实热赤带
主证:带下量多,色赤,或似血非血,质粘稠,有臭味,伴有下腹胀痛,烦躁易怒,口干喜冷饮,便秘尿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分析:多因下焦湿热之气蕴于带脉之间,损伤胞络及带脉,故带下量多,色赤,或似血非血;湿热蕴蒸则质粘稠,有臭味;胞脉受损则下腹胀痛;湿热内蕴,津液不得输布则口干喜冷饮。便秘尿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均为湿热之候。
虚热赤带
主证:带下量多,色赤,或似血非血,质稠,有异味,伴有下腹隐痛,喜按,口干口渴,便干尿少色黄,五心烦热。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分析:多因房劳太过,肾精亏损,阴虚生热,热迫血行,或因湿热之气内蕴,日久伤阴所致带下量多,色赤,或似血非血,质稠,有异味;阴虚胞脉失养则下腹隐痛,喜按;阴虚津液亏耗则口干口渴,便干尿少色黄;阴虚生内热,故五心烦热。舌质红少苔,脉细数均为阴虚生热之候。
中医辨证治疗秋燥
1、秋感燥气,右脉数大,伤手太阴气分者,桑杏汤主之。
前人有云∶六气之中,惟燥不为病,似不 尽然。盖以《内经》少秋感于燥一条,故有此议耳。如阳明司天之年,岂无燥金之病乎?大抵春秋二令,气候较夏冬之偏寒偏热为平和,其由于冬夏之伏气为病者 多,其由于本气自病者少,其由于伏气而病者重,本气自病者轻耳。其由于本气自病之燥证,初起必在肺卫,故以桑杏汤清气分之燥也。
桑杏汤方(辛凉法)
桑叶(一钱) 杏仁(一钱五分) 沙参(二钱) 象贝(一钱) 香豉(一钱) 栀皮(一钱) 梨皮(一钱)
水二杯,煮取一杯,顿服之,重者再作服(轻药不得重用,重用必过病所。再一次煮成三杯,其二、三次之气味必变,药之气味俱轻故也)。
2、燥伤肺胃阴分,或热或咳者,沙参麦冬汤主之。
此条较上二条,则病深一层矣,故以甘寒救其津液。
沙参麦冬汤(甘寒法)
沙参(三钱) 玉竹(二钱) 生甘草(一钱) 冬桑叶(一钱五分) 麦冬(三钱) 生扁豆(一钱五分) 花粉(一钱五分)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久热久咳者,加地骨皮三钱。
失眠的中医辨证治疗
针灸是我国医学的瑰宝,中医针灸辨证治疗失眠具有良好的效果,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
1、心脾两虚
【诊断要点】不易入睡,入睡后易醒,多梦;心悸,健忘,头晕,肢倦乏力,腹胀,便溏,面白无华;苔薄白,舌质淡,脉细弱。
【处方】心俞、脾俞、足三里。
2、阴虚火旺
【诊断要点】心烦不寐,或稍入睡即醒;头晕,耳鸣,腰酸膝软,遗精,健忘,手足心热,口干咽燥;舌质红,脉细数。
【处方】太溪、大陵、肾俞、心俞。
3、肝郁化火
【诊断要点】烦躁易怒,难以入睡;头晕头痛,胸胁胀痛,口苦,目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处方】肝俞大陵行间。
4、胃腑失和
【诊断要点】睡眠不实;胸膈满闷,脘腹胀满,嗳腐吞酸;苔厚腻,脉滑。
【处方】中脘、足三里、内关。
5、心胆气虚
【诊断要点】失眠多梦,易惊醒,胆怯心悸;善惊易怒,气短倦怠;舌质淡,脉弦细。
【处方】心俞、胆俞、阳陵泉、丘墟。
患有鼻息肉怎么办能治好
一、药物治疗:对于息肉较小,鼻塞症状较轻者可采用药物治疗,常用的一般有强的松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消炎药刚开始服用的时候,有一定的疗效,但是效果慢,且消炎药吃太多,对人体的副作用大,给患者的机体新陈代谢造成紊乱,降低人体的免疫力,容易造成其他的并发症。
二、手术治疗。对鼻腔大部或完全被堵塞,严重影响生理功能者,应先行手术治疗。术前应对病人进行全身检查,如患有心血管疾病、哮喘发作期等,应待病情稳定后再行手术。手术方式主要有单纯鼻息肉切除术和鼻内筛窦切除术两种。其中单纯鼻息肉切除术主要是用于根蒂清除,以前无鼻息肉切除术史者。鼻内筛窦切除术主要适用于筛窦粘膜已为息肉组织所替代,有多次鼻息肉切除术史者。
三、中医辨证治疗。主要是以清宣肺气、利湿散结、温肺散寒以及化瘀散结为主,常用的中药有黄芪,炙甘草,升麻,葛根,丁香,麻黄,羌活,防风,路路通,皂角刺,细辛,可加红花、三棱活血化瘀,牡蛎,昆布等。
子宫息肉那么治才好
子宫息肉中医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
气虚
证候:经血量多,色淡红,质清稀,面色[白光]白,气短懒言,小腹空坠,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法:益气固冲摄血。
主方:举元煎加减。
用法:
加减:若值经期血量多者,加阿胶15g,焦艾叶15g,炮姜炭10g,乌贼骨20g,
以固涩止血;若兼见经期延长者,加炒蒲黄15g,坤草20g,以活血止血。
湿热
证候:经血量多,色鲜红或深红,质稠,或兼经期延长,带下量多,有臭味,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治法:清热利湿,调经止血。
主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用法:
加减:若病程较长、失血过多,兼敢短懒言,倦怠无力,乃失血伤气之征,加党参20g,
黄芪30g。术后采用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促使机体趋于阴阳平衡。另外,病程较长的患者,由于月经过多,常导致贫血,为此,在息肉摘除后,应给予补脾益气、养血生血的药物治疗,以促进机体快速复原。常用的药物:有人参(或党参)、黄芪、山药、白术、大枣、龙眼肉、当归、阿胶、熟地、白芍等药,辨证治疗。
子宫内膜息肉的中医辨证治疗
气虚证的治疗
主证:月经量多,色淡红,质清稀,面色白,肢软无力,气短懒言,小腹空坠,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固冲摄血。
方药:举元煎加减:若出血多,兼有口干欲饮者,加五味子、乌梅以酸甘化阴,生津止渴,且又能收敛止血。若出血多,兼大汗淋漓,四肢发凉者,加红参、附子以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湿热证的治疗
主证:经血量多,色鲜红或深红,质稠,或兼经期延长,带下量多,有臭味,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调经止带。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若带下量多,色紫暗黯,或如败酱,似血非血或赤白带相间者,加侧柏叶、赤芍、或三七粉以凉血止血。若病程较长或失血过多,兼见气短懒言、倦怠无力,乃失血伤气之证,加党参、黄芪以益气。
结肠息肉的中医辨证治疗
(1)药物坐浴若息肉发生于直肠部位而息内脱出,月糜烂渗流血水的.可用蔷参15g、蛇床子20g、地肤子15g、土获冬30g1黄柏15s、苍木15g、五倍子15g,包袋后水泡外洗30分钟,然后将息肉纳入肛内。
(2).中药灌肠若息肉发生于结肠者,可用乌梅15g、二棱15g、文术15g、白及12g、石榴皮12g、马齿觅15g、败酱草12g、红藤10g、桂枝l0g,每剂浓煎200ml分钟灌肠,日2次,每次保留40分钟以L,半月1疗程。
(3). 乌梅、五倍子、五味子、牡蛎、夏枯草、浮海石、紫草各15克,水煎浓汁50毫升,保留灌肠,每日1次。
(4).理气活血,化瘀散结。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生黄芪20克,全当归10克,赤芍15克,地龙六条,川芎10克,桃红各12克,牛膝10克,穿山甲8克。腹胀、肛门下坠加枳实10克,木香8克。
崩漏的中医辨证治疗
⑴ 实证
治法行气散寒,通经止痛。以足太阴经及任脉穴为主.
主穴三阴交 中极次髎
配穴 寒凝者,加归来,地机;气滞者,加太冲;腹胀者,加天枢,气穴;胁痛者,加阳陵泉,光明;胸闷者,加内关。
操作毫针泻法,寒邪甚者可用艾灸.
方义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通经而止痛。中极为任脉穴位,可通调冲任之气,散寒行气.次髎为治疗痛经的经验穴。
⑵ 虚证
治法调补气血,温养冲任.以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三阴交足三里气海
配穴气血亏虚者.加脾俞,胃俞;肝肾不足者,加太溪,肝俞,肾俞;头晕耳鸣者,加悬钟。
操作 毫刺补法,可加用灸法.
方义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穴,可以健脾益气,调补肝肾,肝脾肾精血充盈,胞脉得养,冲任自调。足三里补益气血.气海为任脉穴,可暖下焦,温养冲任。
发烧的中医辨证治疗
1、外感风热:
症候:发热有汗、鼻涕浊黄、咳嗽稠浓、口干微渴、咽痛红肿、舌质红、苔黄腻、浮数脉象。
常用的方剂有银翘散或桑菊饮。发烧重者加黄芩,肿咽喉加元参、浙贝;咳嗽重者加杏仁、前胡等。
2、外感风寒:
症候:发烧恶寒、无汗、打喷嚏、多流鼻涕、鼻塞、咳嗽、痰清白、口不甚渴、脉浮紧、舌质稍红、苔薄白等。
常用的方药是:荆防败毒散。如果属盛热者,可添加黄芩;体虚者则可酌量添加党参、白术。
3、外感湿热:
症候:呈现身热较轻,但身重,口渴不欲饮,神疲力倦,腹脘胀满,不欲饮食,大便秘结,小便少,舌质淡红,苔腻,脉涩。
中医的疗方是以清热去湿,芳香化浊为主。代表方是甘露消毒丹,藿香正气散。病情较严重的,可加添黄芩、滑石,湿邪较重的,可加薏米。
4、外感暑热:
症候:壮热心烦、口渴欲饮,头昏重,烦躁难寐,大便秘结,小便短赤,面赤唇红,舌质红,脉洪大而数。
肝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肝病的中医治疗:
【辨证】湿热邪毒内蕴,肝郁血瘀,脾肾两亏,营卫失调。
【治法】清化解毒,活血祛瘀,健脾疏肝,益气湿肾。
【组成】
方1:黄芪30克,虎杖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露蜂房15克,半枝莲15克,仙鹤草15克,土茯苓15克,仙灵脾15克,鹿衔草15克,柴胡12克,郁金12克,当归12克,生鸡内金12克,桂枝9克,甘草3克。
方2:雄黄30克(色赤如鸡冠者为上品,效高毒性小),生白矾(即酸矾)15克,五灵脂60克,共研细末装胶囊。
【用法】
方1煎服,先将诸药用冷水浸泡半小时,沸后再煎5分钟即可。
方2胶囊用汤药或温开水送服均可。每次吞服0.3克(2粒),每日2次。汤药、胶囊均6日一个疗程。
散光的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认为眼与全身脏腑、经络联系密切,针灸通过激发机体反应机能而起作用。针刺与耳穴治疗作用,可使痉挛疲劳的睫状肌、眼外肌放松恢复,增强其调节能力和眼球壁弹性从而缓解散光。
治疗时选择球后、承泣、攒竹、四白、风池、翳明、睛明、合谷等穴位,每天针刺1次,留针30分子,每次4~5穴,交替使用。
疗程中配合耳穴疗法,选眼、目1、目2、肝、肾、神门耳穴点,每次选其中3~4穴,找到敏感点,用王不留行籽贴压。令患者每日早、中、晚自行按压耳穴3~4次,每次每穴50~100下。
针刺与耳穴治疗无毒副作用,能显著缓解肌群痉挛,能有效调整紊乱的神经体液调节,能改善眼组织的营养代谢,从而提高了视觉细胞的敏感性;提高了视神经传导功能和大脑视中枢视觉分辨力,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