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中医治疗方法 内庭穴
糖尿病中医治疗方法 内庭穴
主治:齿痛,咽喉肿病,口歪,鼻衄,胃病吐酸,腹胀,泄泻,痢疾,便秘,热病,足背肿痛。
位置:足背第二、三趾间缝纹端。
操作:直刺或斜刺0.5~0.8寸。用食指和拇指放在脚面和脚底,上下对掐揉内庭,可清胃泻火、控制食欲、治疗口气重、便秘、打呼噜、磨牙、胃火牙痛等。
糖尿病中医治疗偏方有哪些
中医药治疗,一般可将糖尿病分为阴虚热盛型、气阴两虚型和阴阳两虚型等。
1、气阴两虚:表现为乏力、气短、自汗,动则加重,口干舌燥,多饮多尿,五心烦热,大便秘结,腰膝酸软,舌淡或舌红暗,舌边有齿痕,苔薄白少津,或少苔,脉细弱。采用益气养阴治疗。选用玉竹、制黄精、生黄芪、制女贞、枸杞子。
2、阴虚热盛:表现为烦渴多饮,咽干舌燥,多食善饥,溲赤便秘,舌红少津苔黄,脉滑数或弦数。采用养阴清热治疗。选用冬桑叶、地骨皮、小川连、天花粉、原麦冬、生地黄。
3、阴阳两虚:表现为乏力自汗,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耳轮焦干,多饮多尿,或浮肿少尿,或五更泻,阳萎早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采用温阳育阴治疗。选用鹿角霜、熟地、山茱萸、仙灵脾、肉苁蓉、菟丝子。
治疗糖尿病小偏方:
上消型:以多饮为主,口渴喜饮、随饮随渴,小便较多、色黄、咽干灼热、口干唇燥、食量如常、舌红少津、苔黄而干。中医认为,其病因是肺脏通调水道的功能受损,水液循环受阻,津液无法布及全身、滋润脏器。由于积久而酿热,使津液耗损,所以患者突出表现为口渴多饮。多采用生津止渴、清热润肺的方法调整。可用“六汁饮”:莲藕、梨、荸荠各200克,麦冬12克,芦苇根30克,玉竹20克。将莲藕、梨、荸荠洗净,切碎,绞汁;麦冬、芦苇根、玉竹水煎过滤取汁,将绞汁及煎汁合并搅匀,饮用,每日一剂。
中消型:常以多食易饥为主,伴有口渴多饮、口苦、口臭、口干、小便频多、大便干结、头晕目眩、形体消瘦、舌质红、苔黄。中医认为,其发病原因是饮食不节或劳倦等多种因素伤及脾胃,使脾胃功能下降,则热郁于胃,胃火炽盛,津液耗损,津液不足,则水谷不能分解,因此不能满足身体营养的需要,故而出现多食善饥的症状。治宜清胃泻火、养阴生津,可用“山药粳米粥”:山药50克,黄精20克,沙参15克,粳米100克。将山药研为细粉,黄精、沙参水煎煮,过滤取汁,以药汁加粳米、山药粉煮粥,代早餐服食。
下消型:以小便频繁为主,且量多,浑如脂膏,尚有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腰膝酸软、舌红少苔。中医认为,由于肾脏的亏虚,肾主水的功能失调,固摄无力,水液下趋而造成尿频。对此情况,一般采用滋阴补肾、清热降火的方法调理。可用“枸杞炖兔肉”:枸杞子30克,兔肉250克,洋葱100克,油、盐适量。先将枸杞子,兔肉加水适量炖熟,后加洋葱、油、盐,稍煮片刻,吃肉饮汤,每两天服食一次。
一般来讲,由于糖尿病对病人的健康损害极大,而其病情又会随着饮食不当等因素而加重,因此,在治疗的方法上,患者除了可选择中医偏方疗法进行外,其在饮食上,也要注重多采用食疗法进行辅助治疗。
糖尿病中医治疗方法 关元穴
主治:遗尿,小便不利,疝气,遗精,阳萎,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不孕。
位置: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即四横指处。
操作:直刺0.5~2寸;可灸。双手搓热后快速按摩关元可滋补肾阴、培元固本、补益下焦。
降血糖不吃药一个穴位来搞定
降血糖最常见的药物是二甲双胍,其实人体里也自备了二甲双胍,那就是然谷穴。然谷穴是我国古代记载最早的治疗糖尿病的穴位,属足少阴肾经的荥穴,是肾经气血流经的部位。它的位置在足内侧,先找到足内踝尖,在其前下方可以摸到一块隆起的骨头,解剖上叫作舟骨粗隆,这个粗隆的下方就是然谷穴了。每天晚上洗完脚可以用拇指用力点揉这里,直到有明显的酸胀感为止。坚持每天按揉然谷穴,可以起到很好的降糖作用。
了然谷穴可以降血糖以外,针对糖尿病“三多”的症状,也各有治疗的穴位。
缓解烦渴——鱼际穴
上消跟肺阴不足、肺热有关,表现为多饮的症状,因此应突出清热润肺、生津止渴,可以掐鱼际。鱼际穴属手太阴肺经的荥穴,位于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具有清肺热,利咽喉的功效。
控制食欲——内庭穴
中消跟胃阴不足、胃热有关,表现为多食的症状,因此应突出清胃泻火、养阴增液,可以掐内庭。内庭穴位于足背第二、三趾间缝纹端,用食指和拇指放在脚面和脚底,上下对掐揉内庭穴,具有清胃泻火、理气止痛的功效,可以控制食欲,治疗口气重、便秘、打呼噜、磨牙、胃火牙痛等。
缓解尿多——关元穴
下消跟肾阴不足、肾虚有关,表现为多尿,因此应突出滋阴固肾,可以按摩关元。关元穴位于前正中线脐下3寸,是任脉起始穴又是至阴的穴位,双手搓热后快速按摩此穴位,可以滋补肾阴、培元固本、补益下焦。
中医按摩祛除胃火的方法
按摩内廷穴可有效祛胃火,当因胃火引起牙痛、咽喉痛、口臭、便秘、鼻出血等症状时,可按揉内庭穴,这时可有效祛热、祛胃火。下面中医为大家具体结合按摩内廷穴手法及判断胃火大小方法。
内庭穴是足阳明胃经的荥穴。“荥”有泉水已成小流的意思。《灵枢·本输》中说:“内庭,次趾外间也,为荥。”内庭穴具有清胃泻火、理气止痛的功效,可以说是热证、上火的克星。《难经·六十八难》中指出:“荥主身热。”说明荥穴主要应用于发热病症。
如何判断自己胃火大小?
一般来说,口臭、胃酸、便秘多是胃火惹的祸。朱丹溪在《局方发挥》中指出:“平时津液随上升之气郁积而成,郁积之久,湿中生热,故从火化,遂作酸味,非热而何?”意思是说,津液随气上升而郁积生热,时间长了就要化生为火,口中酸味便是由这热引起的。口臭和便秘也表明体内有胃火。
如果你同时存在口臭、胃酸、便秘这几个问题,就可以确定是有胃火了。这是可采取按摩内庭穴祛胃火,另外还可以采用针刺疗法针刺内庭穴,则有很好的祛胃火功效。以下具体介绍按摩内廷穴的手法。
内庭穴位置:足背上,当第2、第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取穴时,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第2跖趾关节前方,第2、第3趾缝间的纹头处。平时也可多用指端按压此穴,按压时,以一侧拇指的指端按住此穴,稍用力按压,以酸胀感为宜,每侧1分钟,共2分钟,每天坚持按摩。
此外,若能同劳宫穴一起按摩,效果则更佳。劳宫穴为手厥阴心包经上的要穴,它在手掌心第2、第3掌骨之间,握拳屈指时中指尖指向的地方即是。之所以它能去热除口臭,是因为它是心包经上的荥穴,所以清热泻火也是它的一大功能。临床上也常用它来治疗由于身热或者内热引起的口疮、口臭,效果突出。
按摩内庭穴还可治其他疾病
1、治消化不良。很多人一上了年纪,消化功能就会大大减退,出现消化不良、不爱吃东西、腹胀、排便困难等症状。这时若能通过按摩内庭穴来改善,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2、祛痘痘。经常按摩内庭穴还可以改善因胃火大引起的痘痘问题。如果您想让痘痘快点儿消失,除了不要吃过于油腻的食物外,可每天用手指指端按压内庭穴,力量要大,依据个人的承受能力,以能接受为度,最好在每天早上7-9点的辰时(胃经当令)按摩效果最佳。
3、抑食欲减肥。一般来说,胃火大的人比较能吃,消谷善饥,这样也容易引起肥胖。你若想通过抑制食欲来控制体重,仍旧可以找内庭穴来帮忙。内庭穴能抑制食欲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它能够泻胃火。按摩内庭穴可以将胃里面过盛的火气降下来,从而降低食欲。你可以在每天早晚坚持用大拇指轻轻揉动此穴100次,以有酸胀感为宜。
中医怎样按摩可以祛胃火
怎样判断自己胃火的大小
中医介绍说,一般口臭、胃酸、便秘等现象都是胃部上火造成的,在在《局方发挥》中指出:“平时津液随上升之气郁积而成,郁积之久,湿中生热,故从火化,遂作酸味,非热而何?”意思是说,津液随气上升而郁积生热,时间长了就要化生为火,口中酸味便是由这热引起的。口臭和便秘也表明体内有胃火。
如果你同时存在口臭、胃酸、便秘这几个问题,就可以确定是有胃火了。这时除了按摩内庭穴外,还可采用针刺疗法针刺内庭穴,则有很好的祛胃火功效。
按摩内庭穴祛胃火
内庭穴是治疗胃部疾病最好的穴位,可以祛除胃部上火症状,有很好的疗效,中医们都说是胃部上火的克星。
凡是胃火引起的牙痛、咽喉痛、鼻出血、口臭、胃酸、便秘都可以按摩内庭穴。按摩内庭穴祛热、祛胃火效果非常好。
内庭穴是足阳明胃经的荥穴
“荥”有泉水已成小流的意思。《灵枢·本输》中说:“内庭,次趾外间也,为荥。”内庭穴具有清胃泻火、理气止痛的功效,可以说是热证、上火的克星。《难经·六十八难》中指出:“荥主身热。”说明荥穴主要应用于发热病症。
内庭穴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可以祛胃火
中医认为,内庭穴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可以祛胃火。凡是胃火引起的牙痛、咽喉痛、鼻出血、口臭、胃酸、便秘都可以揉内庭穴,它的祛热、祛胃火效果非常好。
内庭穴主要位置
内庭穴主要位置在脚的背部,在第二和第三个脚趾间,选择这个穴位按摩的时候,患者最好是选择仰卧位,在第2跖趾关节前方,第2、第3趾缝间的纹头处。平时也可多用指端按压此穴,按压时,以一侧拇指的指端按住此穴,稍用力按压,以酸胀感为宜,每侧1分钟,共2分钟,每天坚持按摩。
小孩磨牙厉害怎么办 按压内庭穴治疗
中医认为,磨牙绝大部分与胃火有关,通过按压内庭穴有助缓解。因为内庭穴属胃经,善清胃火,胃火得清而磨牙自愈。
内庭穴位于:足背第2、第3趾间缝纹端。
按摩手法:用食指点揉内庭穴3-5分钟,以局部酸胀为度,可以两侧足部交替进行。
I型糖尿病中医治疗
(1)燥热炽盛
【治法】:清热泻火,生津止渴。
【方药】:白虎加人参汤、玉女煎、麦门冬汤、消渴汤、玉泉丸、玉液汤、千金黄连丸、增液承气汤、竹叶黄芪汤、五味消毒饮。
(2)气阴两虚
【治法】:益气养阴,佐以清热。
【方药】:黄芪汤、增液汤、玉液汤、生脉散、六昧地黄汤、降糖甲片、降糖合剂、自拟益气养阴汤。
(3)阴虚火旺
【治法】:滋阴降火,养阴润燥。
【方药】:一贯煎、知柏地黄丸、六味地黄丸、天花粉散、枸杞汤、大补阴丸、生脉散。
(4)阴阳两虚
【治法】:温肾滋阴,调补阴阳。
【方药】:金匮肾气丸、八味地黄汤、二仙汤、秘元煎。
(5)脾肾阳虚
【治法】:健脾温肾,阴阳并调。
【方药】:附桂八味丸、金匮肾气丸、促脾补肾降糖汤、益气扶阳饮、右归丸。
(6)瘀血内阻
【治法】:活血化瘀,益气养阴。
【方药】: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复元活血汤、活血降糖方、润燥活血方、五香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