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如何判断药物过敏反应

如何判断药物过敏反应

一、用药史:判断药物过敏一定要有用药史,最常见引发药物过敏的药物主要有:

①抗生素类,青霉素、链霉素、氨苄青霉素、氯霉素、土霉素等。

②磺胺类。

③解热、镇痛类,如阿斯匹林、氨基比林和非那西丁等。

④催眠药、镇静药与抗癫痫药。如鲁米那、眠尔通、泰尔登、苯妥英钠等。

⑤异种血清制剂及疫苗等。如破伤风抗毒素、蛇毒免疫血清,狂犬病疫苗等。

⑥中药也可引起药疹。单味药引起药疹的有葛根、天花粉、板蓝根、大青叶、穿心莲、丹参、毛冬青、益母草、槐花、紫草、青蒿、防风等;成药中有六神丸、云南白药、牛黄解毒片,银翘解毒片等。另外,有些复方中药部分为西药,使用时更应注意。

二、潜伏期:发生药物过敏前常有一定的潜伏期。首次用药过敏多在4~20天内发生。重复用药,则常在24小时内发生。尤其是以前未曾服用过的药物,服用后经过一定的潜伏期出现过敏则需高度怀疑。

三、症状及体征:药物过敏的皮疹形态多种多样,有固定性红斑、麻疹样红斑、猩红热样红斑、荨麻疹样,多形红斑样、紫瘢样、玫瑰糠疹样、大疱性表皮松解形或剥脱性皮炎型等。皮疹一般伴随较为严重的瘙痒。除固定性红斑和荨麻疹样药物过敏外,其他各类药物过敏均为对称和全身分布,皮疹发红、色泽鲜艳。有时可有粘膜损害。皮疹一般先从面颈部开始,依次波及上肢、躯干和下肢,或伴有畏寒、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轻的停药后皮疹逐渐消退,病情严重者有生命危险。因此,一旦您怀疑身患药物过敏,需及时赴医院请专科医生处理。

如何预防皮肤药物过敏

由于每个人的身体情况不一样,有些人会对药物过敏,尤其是皮肤过敏者非常多。

然而很多人是因为对药物过敏存在错误的认知导致的,那么,这些误区有哪些呢?

药量小就不会过敏这是将药物过敏与药物毒副作用混为一谈。药物的毒副作用可通过减少用量而减轻,但药物过敏反应的决定因素是药物本身,与剂量无关。例如对破伤风抗毒素皮试阳性者,临床上常采用小剂量分批注射,但事后绝大多数人均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过敏反应。有的患者即便是闻到青霉素的气味也能引发过敏性休克。用过的药不会引起过敏反应易被人忽视的是,以往曾用过或经常用但从未引起过敏的药物也可能引起过敏。再者所用药物的厂家不同、同一厂家所生产药物的批次不同药物内所含杂质不同,这些都能成为引发过敏的诱因。所以,青霉素之类的药物没有连续用药而再用时,都必须重做过敏试验。

中药不会引起过敏有人认为只有西药才会引起过敏,中药不会过敏。诚然临床引起过敏反应者以化学合成药物为多,如抗生素、解热镇痛药、抗毒素与血清、镇静催眠药等。然而,有些草药亦可引起严重过敏反应,发生休克、剥脱性皮炎等。近年来报道较多的有穿心莲、大青叶、板蓝根等中成药,其过敏表现以荨麻疹和固定药疹最常见。过敏反应发生在用药时或用后不久药物过敏反应不只发生在用药当时,有些药物过敏反应是有潜伏期的。如一些药物可能在几个月,甚至若干年后才发生以皮疹为主要表现的过敏反应。

常见于治疗糖尿病、甲亢或痛风的药物;痢特灵引起的过敏反应,不少就发生在用药后20余天。出现过敏反应停药即可发生过敏反应后停止用药只是首要措施,同时还应加强观察,根据病情进行对症治疗,并应嘱咐患者多饮水,以利于从小便中迅速排出残存药物。必要时还需要大量输液,以加速药物排出。抗过敏药不会引起过敏反应患者如用药不当或由于个体的特殊性,服抗过敏药也会引起过敏。

参与或导致过敏反应的活性介质种类繁多,而且过敏反应的过程极为复杂,受抗原性质、抗体和环境因素等影响,当抗过敏药物只能阻断过敏反应中的某一重要环节或化学介质的释放,而不能阻断全过程时,仍能发生过敏反应。据文献报道,常用的抗过敏药,包括传统的非那根、扑尔敏、苯海拉明以及新一代的息斯敏、特非那丁、赛特赞等,均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皮试阴性者不会过敏目前,临床上规定使用前必须进行皮试的制剂有青霉素、破伤风抗毒素、狂犬疫苗等。

但皮试阴性而在使用过程中发生过敏反应的情况也屡见报道。所以,不论何时何地使用青霉素等药物,必须有专职人员在场,并应备有必要的抢救设施,否则是非常危险的。吃药打针才会引起过敏除口服或注射外,其他途径用药也会过敏,如含服、雾化吸入,以及治疗牙病用的内塞药、充填剂及各种造影用的碘制剂,均可引发全身性过敏反应。由于药物反应发病率高,危害性大,严重者可致死亡,故重视预防有重要的意义,如医生不随便给药,病人不滥用药,药物反应是可以大大减少的。

1.在用药前,首先明确诊断,不要在病情未搞清前,采用多种药物围攻,以为总有一种药物会产生效用,这样易出现不必要的药物反应。

2.对所用药物的成分、性能、适应证、禁忌证、副作用、配伍禁忌等应全面熟习掌握,做到不滥用、错用、多用药物。

3.用药前应详细询问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特别是对有过敏性体质者更不可忽视。对有过药物过敏反应者,应注意交叉敏感或多源笥敏感反应的发生。

4.用药应有计划性,剂量不宜过大,种类不宜过多,时间不宜过久,并定期观察,特别是应用有一定毒性的药物,如免疫抑制剂、抗癌药物等,更应严密观察,经常检查血象等。

5.某些器官有功能障碍时,常对某些药物不能耐受,如患肾病者需慎用重金属药物。

6.在用药期间应注意一些警告症状或不耐受现象,如皮肤瘙痒、红斑或发热等,一旦出现应考虑立即停药。

7.凡已发生过敏性药物反应者,都应发给药物禁忌卡,注明致敏药物名称及反应类型,以供复诊时参考。

8.国家医药管理部门必须加强药政管理。药品在出厂投放市场前,必须经过严格的检查,把好的药品质量关。

有些人对药物过敏以为只要立即停药就没事了,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如果已经过敏没有及时就诊,是非常危险的,有些还可能危及生命。所以,在用药时要仔细阅读说明书,还要将自身的一些特殊情况告诉医生。

... ...

常见的药物过敏反应的表现

1全身瘙痒性皮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水疱,并且分布不均匀,多发生在口,外生殖器等地方,如红斑受到挤压或摩擦,就会发生糜烂,若不及时治疗,很容易反复发作,一般服用了解热镇痛药,或者磺胺类药物后发生过敏反应的比较多。

2. 片状红斑状荨麻疹,哮喘,高烧:过敏初期,红斑为片状,大小不一,呈鲜红颜色,开始在面部发作,进而发展到四肢及全身,并且伴有头晕头痛,颤栗发热等症状,通过治疗身体好转后,这些片状红斑逐渐消退,呈皮屑状慢慢脱落。

3. 哮喘,高烧,过敏性休克:这类症状属于比较严重的过敏性反应,呈现红斑为大疱性,并伴随打颤,发热等,并且眼部,口部等处的皮肤黏膜受到损害很严重,糜烂有积液渗出,进而发生支气管炎,严重的影响到肺炎,胸腔积液或者肾脏的损害等引起休克现象,急性发作甚至会损害眼睛有导致失明的可能。

如何判断药物过敏反应?

药物的过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是指有特异体质的患者使用某种药物后产生的不良反应。常表现为皮肤潮红、发痒、心悸、皮疹、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出现休克或死亡。那么,怎样判断自己的过敏是不是药疹呢?

一、用药史:判断药物过敏一定要有用药史,最常见引发药物过敏的药物主要有:

①抗生素类,青霉素、链霉素、氨苄青霉素、氯霉素、土霉素等。

②磺胺类。

③解热、镇痛类,如阿斯匹林、氨基比林和非那西丁等。

④催眠药、镇静药与抗癫痫药。如鲁米那、眠尔通、泰尔登、苯妥英钠等。

⑤异种血清制剂及疫苗等。如破伤风抗毒素、蛇毒免疫血清,狂犬病疫苗等。

⑥中药也可引起药疹。单味药引起药疹的有葛根、天花粉、板蓝根、大青叶、穿心莲、丹参、毛冬青、益母草、槐花、紫草、青蒿、防风等;成药中有六神丸、云南白药、牛黄解毒片,银翘解毒片等。另外,有些复方中药部分为西药,使用时更应注意。

二、潜伏期:发生药物过敏前常有一定的潜伏期。首次用药过敏多在4~20天内发生。重复用药,则常在24小时内发生。尤其是以前未曾服用过的药物,服用后经过一定的潜伏期出现过敏则需高度怀疑。

三、症状及体征:药物过敏的皮疹形态多种多样,有固定性红斑、麻疹样红斑、猩红热样红斑、荨麻疹样,多形红斑样、紫瘢样、玫瑰糠疹样、大疱性表皮松解形或剥脱性皮炎型等。皮疹一般伴随较为严重的瘙痒。除固定性红斑和荨麻疹样药物过敏外,其他各类药物过敏均为对称和全身分布,皮疹发红、色泽鲜艳。有时可有粘膜损害。皮疹一般先从面颈部开始,依次波及上肢、躯干和下肢,或伴有畏寒、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轻的停药后皮疹逐渐消退,病情严重者有生命危险。因此,一旦您怀疑身患药物过敏,需及时赴医院请专科医生处理。

宝宝起皮疹≠药物过敏

宝宝起皮疹≠药物过敏。孩子一旦应用了导致过敏的药物,便可能在短时间或一周内出现药物过敏反应,轻的仅出皮疹,严重的会在皮肤起过敏皮疹的同时还伴有喉头水肿,或引起过敏性休克,不及时抢救可造成生命危险。

注意!起皮疹≠过敏

“医生,这药不行,我家宝宝会过敏……这个也不行,也会过敏……哎呀,我就跟你说啊,我的孩子对头孢、青霉素都过敏!”宝贝儿子病了,景女士带他到医院就医时,在病历本上写了长长的一串过敏药物。医生一看懵了,这药都不能吃,还怎么治病啊!多了个心眼的医生仔细一问,景女士所谓的过敏,就是孩子曾在生病时用过头孢药物后,出过皮疹,这被景女士认为是药物过敏的铁证!实际上,孩子得了“幼儿急疹”,发热3-4天,退热后出疹。这是大多家长对药物过敏认识上的误区——将服药后起皮疹等同于药物过敏。

不应靠皮疹就判断孩子对药物过敏。专家告诉记者,一些家长以为孩子对多种药物过敏,因为孩子曾经有服药后出现皮疹的经历,但实际上未必是孩子对药物过敏。“首先,这些皮疹未必是药物过敏的反应,有可能是病毒疹,即是感染的病毒引起了皮疹。”她表示,接受抗生素治疗的年幼儿童中,10%的儿童可发生皮疹,其中大多数不是真正对药物过敏,且日后再次给药时也不会复发。病毒疹在儿童中极为常见,所以当孩子在用药过程中出现皮疹时,医师尚且常困惑该如何鉴别诊断,家长更分辨不清了。

辨别!须区分是否药物过敏

一项对门诊过敏患儿进行的研究发现,在62例考虑与抗生素相关的皮肤不良反应中,再次用药后仅有8例会又一次诱发了皮疹。“也就是说,大部分不是药物过敏反应,否则再用药就会再出皮疹。”因此,很多病毒感染没必要使用抗生素。

辨别是药物过敏起疹还是病毒疹,非常有必要,因为如果已知患儿对某种药物过敏,则在下次开药时就会禁忌再使用该药物,而且还可能包括同一类药中的其他所有药物。专家认为,轻率地将服药后出现的皮疹都归为药物过敏反应,会对治疗不利,限制了治疗方案。

因此,在孩子出现皮疹后,父母不能自己妄加判断,而是请儿科有经验的医生判断是否为药物过敏反应。

体质!儿童药物过敏多与之相关

医生为小美注射青霉素前,按规定给孩子做了小剂量的皮试,可皮试才打上去,孩子就立即出现了过敏休克,医生赶紧抢救下孩子才死里逃生。医生说,小美是过敏体质,对青霉素有超敏反应,这在皮试前是不可预知的,若孩子到了条件不大好的小诊所接受青霉素注射,有可能因过敏休克抢救不及时而死亡。

专家对记者指出,一般而言,药物过敏有AB类,A类药物过敏反应会在药物说明书中注明,它与已知的药理作用相关,是可预知的,反应也比较轻;B类则是与药理无关,儿童的药物过敏皮疹通常属于这一类,它与孩子过敏体质相关,而且不可预知,反应通常很严重,前文提到的小美就是这种情况。有的时候,某些病毒还会让机体一段时间内处于超敏状态,因此导致对很多药物都过敏,形成超敏综合征。

“平常吃虾蟹等食物都过敏的孩子,其过敏性体质可能导致对某些药物也容易过敏,但并非绝对的。”她指出,不少家长有个误区,觉得有食物过敏的孩子,对药物也一定很容易过敏;认为家中有人对某种药物过敏,全家都会对这种药过敏,是没必要的。

引起小儿药物过敏最常见的有4种:

(1)解热镇痛药:如APC、阿鲁片、巴米尔等含有阿斯匹林的口服退烧药。肌肉注射的安痛定也能引起药疹,而且比较严重。

(2)磺胺药:如复方新诺明。

(3)青霉素类抗生素:如口服安必林,肌肉注射的青霉素,静脉点滴用的氨苄青霉素等。

(4)其他各种疫苗及一些中草药也可引起药疹。

药物过敏的症状有哪些 药物过敏的常见误区

这是将药物过敏与药物的毒副作用混为一谈。药物的毒副作用可通过减少用量而减轻,但药物过敏反应的决定因素是药物本身,与它的剂量无关。例如对破伤风抗毒素皮试阳性者,临床上常采用小剂量分批注射,但事后绝大多数人均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过敏反应;甚则有的患者只要闻到青霉素的气味也能引发过敏性休克。

其实以往曾用过或经常用但从未引起过敏的药物也可能引起过敏。药物过敏反应是药物第一次进入机体后,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只有当这种药物再次进入人体时才会引发变态反应,也就是说一般是两次以上用药才会发生过敏。摄入药物的次数越多,产生过敏的可能性越大。再者所用药物的厂家不同、同一厂家所生产药物的批次不同(药物内所含杂质不同),这些都能成为引发过敏的原因。所以,青霉素之类的药物没有连续用药而再用时,都必须重做过敏试验。

有人认为只有西药才会引起过敏,中药不会过敏。虽然临床引起过敏反应者以化学合成药物为多,如抗生素、解热镇痛药、抗毒素与血清、镇静催眠药等,但是,有些中草药也可引起严重过敏反应,发生休克、剥脱性皮炎等。近年来报道较多的有穿心莲、大青叶、板蓝根等中成药,其过敏表现以荨麻疹和固定药疹最常见。

药物过敏反应不只发生在用药的当时,有些药物过敏反应是有潜伏期的。如一些药物可能在几个月甚至若干年后才发生以皮疹为主要表现的过敏反应。常见于治疗糖尿病、甲亢或痛风的药物;痢特灵引起的过敏反应,不少便发生在用药后20余天。


老年人药物性肝病的症状

一、症状

有接受药物史。急性药物性肝病最为常见,以肝细胞坏死为主时,临床表现酷似急性病毒性肝炎:发热,食欲不振,乏力,恶心,黄疸和血清转氨酶升高(正常的2~30倍),ALP和白蛋白受影响较小,高胆红素血症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与肝损严重程度相关。病情轻者,停药后短期能恢复(数周至数月),重者发生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出现进行性黄疸,出血倾向和肝性脑病,常发生死亡。

以过敏反应为主的急性药肝,常有发热,皮疹,黄疸,淋巴结肿大,伴血清转氨酶,胆红素和ALP中度升高,药物接触史较短(4周以内)。

以胆汁郁积为主的药肝、有发热、黄疸、上腹痛、瘙痒、右上腹压痛肝大伴血清转氨酶轻度升高,ALP升高明显(2~10倍),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34~500μmol/L)胆盐、脂蛋白、GGT及胆固醇升高,而线粒体抗体阴性。一般于停药后3月至3年恢复,少数出现胆管消失伴慢性进展性过程。而胆管损伤为不可逆,进展为肝硬化。

药物引起的慢性肝炎与自身免疫性慢性肝炎的临床表现相似,轻到无症状,而重到发生伴肝性脑病的肝功能衰竭,生化表现与慢性病毒性肝炎相同。血清转氨酶,GGT的升高,进展型导致肝硬化伴低蛋白血症及凝血功能障碍。

二、诊断

药肝的诊断可根据服药史,临床症状,血液肝功能试验,肝活检以及停药后的效应作出综合诊断。诊断药肝前应了解:①用药史:任何一例肝病患者均必须询问发病前3个月内服过的药物,包括剂量、用药途径、持续时间及同时使用的其他药物。②原来有无肝病,有无病毒性肝炎及其他原因肝病证据。③原发病是否可能累及肝脏。④以往有无药物过敏史或过敏性疾病史,除用药外,发现任何有关的过敏反应如皮疹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对诊断药肝十分重要。

药物过敏反应所致肝病诊断标准:①服药后1~4周,出现肝功能障碍。②首发症状主要为发热、皮疹、皮肤瘙痒和黄疸等。③发病初期外周血嗜酸细胞上升(达6%以上)。④药物敏感试验(淋巴细胞培养试验,皮肤试验)阳性。⑤偶然再次用药时可再引起肝病,具①④或①⑤可以确诊,具①②或①③者可以拟诊。在疾病早期进行肝活检有助于鉴别病变类型和了解肝损程度。

药物过敏的认识误区

误区1:用药量小就不会过敏

这是将药物过敏与药物的毒副作用混为一谈。药物的毒副作用可通过减少用量而减轻,但药物过敏反应的决定因素是药物本身,与它的剂量无关。例如对破伤风抗毒素皮试阳性者,临床上常采用小剂量分批注射,但事后绝大多数人均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过敏反应;甚则有的患者只要闻到青霉素的气味也能引发过敏性休克。

误区2:用过的药不会引起过敏反应

其实以往曾用过或经常用但从未引起过敏的药物也可能引起过敏。药物过敏反应是药物第一次进入机体后,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只有当这种药物再次进入人体时才会引发变态反应,也就是说一般是两次以上用药才会发生过敏。摄入药物的次数越多,产生过敏的可能性越大。再者所用药物的厂家不同、同一厂家所生产药物的批次不同(药物内所含杂质不同),这些都能成为引发过敏的原因。所以,青霉素之类的药物没有连续用药而再用时,都必须重做过敏试验。

误区3:中药不会引起过敏

有人认为只有西药才会引起过敏,中药不会过敏。虽然临床引起过敏反应者以化学合成药物为多,如抗生素、解热镇痛药、抗毒素与血清、镇静催眠药等,但是,有些中草药也可引起严重过敏反应,发生休克、剥脱性皮炎等。近年来报道较多的有穿心莲、大青叶、板蓝根等中成药,其过敏表现以荨麻疹和固定药疹最常见。

误区4:过敏反应都发生在用药时或用药后不久

药物过敏反应不只发生在用药的当时,有些药物过敏反应是有潜伏期的。如一些药物可能在几个月甚至若干年后才发生以皮疹为主要表现的过敏反应。常见于治疗糖尿病、甲亢或痛风的药物;痢特灵引起的过敏反应,不少便发生在用药后20余天。

误区5:出现过敏反应停止用药就行了

发生过敏反应停止用药只是首要措施,同时还应加强观察,根据病情进行对症治疗,并应嘱咐患者多饮水,以利于患者从小便中迅速排出残存药物。必要时还需要大量输液,以加速药物排出。

误区6:抗过敏药不会引起过敏反应

据文献报道,常用的抗过敏药,包括传统的非那根、扑尔敏、苯海拉明以及新一代的息斯敏等,均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遭遇药物过敏反应该如何判断

二、潜伏期:发生药物过敏前常有一定的潜伏期。首次用药过敏多在4~20天内发生。重复用药,则常在24小时内发生。尤其是以前未曾服用过的药物,服用后经过一定的潜伏期出现过敏则需高度怀疑。

三、用药史:判断药物过敏一定要有用药史,最常见引发药物过敏的药物主要有:

1、抗生素类,青霉素、链霉素、氨苄青霉素、氯霉素、土霉素等。

2、磺胺类。

3、解热、镇痛类,如阿斯匹林、氨基比林和非那西丁等。

4、催眠药、镇静药与抗癫痫药。如鲁米那、眠尔通、泰尔登、苯妥英钠等。

5、异种血清制剂及疫苗等。如破伤风抗毒素、蛇毒免疫血清,狂犬病疫苗等。

6、中药也可引起药疹。单味药引起药疹的有葛根、天花粉、板蓝根、大青叶、穿心莲、丹参、毛冬青、益母草、槐花、紫草、青蒿、防风等;成药中有六神丸、云南白药、牛黄解毒片,银翘解毒片等。另外,有些复方中药部分为西药,使用时更应注意。

老年人药物性肝病诊断鉴别

诊断标准

药肝的诊断可根据服药史,临床症状,血液肝功能试验,肝活检以及停药后的效应作出综合诊断,诊断药肝前应了解:

①用药史:任何一例肝病患者均必须询问发病前3个月内服过的药物,包括剂量,用药途径,持续时间及同时使用的其他药物。

②原来有无肝病,有无病毒性肝炎及其他原因肝病证据。

③原发病是否可能累及肝脏。

④以往有无药物过敏史或过敏性疾病史,除用药外,发现任何有关的过敏反应如皮疹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对诊断药肝十分重要。

药物过敏反应所致肝病诊断标准:

①服药后1~4周,出现肝功能障碍。

②首发症状主要为发热,皮疹,皮肤瘙痒和黄疸等。

③发病初期外周血嗜酸细胞上升(达6%以上)。

④药物敏感试验(淋巴细胞培养试验,皮肤试验)阳性。

⑤偶然再次用药时可再引起肝病,具①④或①⑤可以确诊,具①②或①③者可以拟诊,在疾病早期进行肝活检有助于鉴别病变类型和了解肝损程度。

鉴别诊断

需鉴别诊断:病毒性肝炎,全身性细菌感染,术后肝内胆汁郁积,胆总管炎伴急性胰腺炎,胆管损伤,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肝病肝功能恶化。

耦合剂过敏的诊断

1、全身过敏和发热皮疹关节痛:急性过敏反应三联症是急性药物引起间质性肾炎的临床表现。即是患者有全身过敏反应和发热,皮疹,关节痛。

2、药物过敏反应:药物过敏反应是指有特异体质的患者使用某种药物后产生的不良反应。它与药物的剂量无关。药物过敏反应的发病率不高。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用药当时就发生,称为即发反应;另一种是潜伏半个小时甚至几天后才发生,称为迟发反应。轻则表现为皮疹、哮喘、发热;重则发生休克,甚至可危及生命。

主要症状有全身肢端肿大,全身发红 , 起小丘疹,长水泡,并且全身奇痒。

关于药物过敏常见的误区有哪些

1.用药量小就不会过敏

这是将药物过敏与药物的毒副作用混为一谈。药物的毒副作用可通过减少用量而减轻,但药物过敏反应的决定因素是药物本身,与它的剂量无关。例如,对破伤风抗毒素皮试呈阳性者,临床上常采用小剂量分批注射,但事后绝大多数人均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过敏反应。

2.用过的药不会引起过敏反应

其实以往曾用过或经常用,但从未引起过敏的药物也可能引起过敏。药物过敏反应是药物第一次进入机体后,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只有当这种药物再次进入人体时才会引发变态反应,也就是说一般是两次以上用药才会发生过敏。摄入药物的次数越多,产生过敏的可能性越大。

再者,所用药物的厂家不同、同一厂家所生产药物的批次不同(药物内所含杂质不同),这些都能成为引发过敏的原因。所以,青霉素之类的药物没有连续用药而再用时,都必须重做过敏试验。

3.中药不会引起过敏

由于临床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多为化学合成的西药,如抗生素、解热镇痛药、镇静催眠等,其实,有些中草药也可引起严重过敏反应,发生休克、剥脱性皮炎等。近年来报道较多的有穿心莲、大青叶、板蓝根等中成药,其过敏表现以荨麻疹和固定药疹最常见。

4.过敏反应都会即时发生

药物过敏反应不只发生在用药的当时,有些药物过敏反应是有潜伏期的。如一些药物可能在几个月甚至若干年后才发生以皮疹为主要表现的过敏反应。常见于治疗糖尿病、甲亢或痛风的药物。

5.出现过敏反应停止用药就行

发生过敏反应停止用药只是首要措施,同时还应加强观察,根据病情进行对症治疗,并应嘱咐患者多饮水,以利于患者从小便中迅速排出残存药物。必要时还需要大量输液,以加速药物排出。

6.抗过敏药不会引起过敏反应

据文献报道,常用的抗过敏药,均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7.皮试阴性者不会过敏

皮试阴性者有时也会发生过敏反应。有个患者在连续注射青霉素的第35天后发生过敏性休克。

8.吃药打针才会引起过敏

除口服或注射外,其他途径用药也会过敏,如含服、雾化吸入、治疗牙病用的内塞药和充填剂,以及各种造影用的碘制剂,均可能引发全身性过敏反应。

9.药物过敏只有皮肤症状

常见的药物过敏症状是皮肤潮红、皮疹、瘙痒。此外,药物过敏还可引起发热、哮喘、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导致过敏性休克,还可导致肝、肾等器官,消化、呼吸、神经、血液、循环等系统损害。

10.以前不过敏,今后就不会过敏

一般情况下,药物过敏是在首次使用后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当再次服药时,药物或其代谢产物作为抗原激发免疫应答,从而导致过敏反应。因此,很多药物过敏是在第二次使用该药时发生。此外,同样的药品可能因为厂家、批号、生产工艺、质量层次的不同而导致里面所含的杂质不同,过敏反应发生率也不同。

吃药后发烧不要慌

药物热是种不良反应

由药物直接或间接作用引起的发热称为药源性发热,是药物不良反应之一。如果是首次用药,发热可经10天左右的致敏期后发生;多为持续高热,常达39℃,甚至40℃以上。发热虽高,精神状态、食欲等却尚好;用退烧药效果不好。

药物热还会有过敏症状

药物热除发热表现外,还可能有其他过敏症状。判断药物热可考虑以下几项依据:原本不发热的病,用药后出现发热;原先是发热的疾病,用药后该病的其他症状都消失,唯独发热症状依然顽固地存在或加剧;用药后除发热外,有时还伴有皮疹、黄疸、胃肠道症状等过敏反应;停药后,发热会在1—2日内消退。

药物过敏的诊断过程

药物的过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是指有特异体质的患者使用某种药物后产生的不良反应。常表现为皮肤潮红、发痒、心悸、皮疹、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出现休克或死亡。

药物性过敏的诊断

鉴于药物反应范围广泛,表现复杂,且多于特异性,要确定诊断有时比较困难。对于药疹的诊断,目前仍以临床病史为主要依据,再结合皮疹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并除外其他疾病的可能性,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一、用药史:

判断药物过敏一定要有用药史,最常见引发药物过敏的药物主要有:

①抗生素类,青霉素、链霉素、氨苄青霉素、氯霉素、土霉素等。

②磺胺类。

③解热、镇痛类,如阿斯匹林、氨基比林和非那西丁等

④催眠药、镇静药与抗癫痫药。如鲁米那、眠尔通、泰尔登、苯妥英钠等。

⑤异种血清制剂及疫苗等。如破伤风抗毒素、蛇毒免疫血清,狂犬病疫苗等。

⑥中药也可引起药疹。单味药引起药疹的有葛根、天花粉、板蓝根、大青叶、穿心莲、丹参、毛冬青、益母草、槐花、紫草、青蒿、防风等;成药中有六神丸、云南白药、牛黄解毒片,银翘解毒片等。另外,有些复方中药部分为西药,使用时更应注意。

二、潜伏期:

发生药物过敏前常有一定的潜伏期。首次用药过敏多在4~20天内发生。重复用药,则常在24小时内发生。尤其是以前未曾服用过的药物,服用后经过一定的潜伏期出现过敏则需高度怀疑。

三、症状及体征:

药物过敏的皮疹形态多种多样,有固定性红斑、麻疹样红斑、猩红热样红斑、荨麻疹样,多形红斑样、紫瘢样、玫瑰糠疹样、大疱性表皮松解形或剥脱性皮炎型等。皮疹一般伴随较为严重的瘙痒。除固定性红斑和荨麻疹样药物过敏外,其他各类药物过敏均为对称和全身分布,皮疹发红、色泽鲜艳。

有时可有粘膜损害。皮疹一般先从面颈部开始,依次波及上肢、躯干和下肢,或伴有畏寒、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轻的停药后皮疹逐渐消退,病情严重者有生命危险。因此,一旦您怀疑身患药物过敏,需及时赴医院请专科医生处理。

实验室检查方面,发皮肤划痕、皮内试验常以检测患者对青霉素或碘化物有无敏感性,对防止过敏性休克反应有一定价值,但对预防药疹的发生意义不大。体外试验以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及放射变应原吸附试验(radioallergosorbernt test,RAST)等已用于致敏原的检测,但仅对部分药物可靠,在有条件情况下可采用,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关推荐

有关药物过敏你了解多少

误区1:中药不会引起过敏有些中草药也可引起严重过敏反应,发生休克、剥脱性皮炎等。近年来报道较多的有穿心莲、大青叶、板蓝根、益母草等单味药,以及六神丸、牛黄解毒片、复方柴胡注射液等中成药,其过敏表现以荨麻疹和固定药疹最为常见。误区2:用药量小就不会过敏这是将药物过敏与药物的毒副作用混为一谈。药物的毒副作用可通过减少用量而减轻。但药物过敏反应的决定因素是药物本身,与剂量无关。误区3:用过的药不会过敏药

宝宝过敏怎么处理 药物过敏

原因:药物过敏的发生与患儿的体质因素、药物的化学性质和用药的方法等因素有关,容易发生过敏反应的药物主要有磺胺类、汞利尿剂、青霉素类、血清制剂等。症状:胸闷、心慌、气短、面色发青、大汗淋漓、手足冰凉,甚至脉细弱以至休克。处理:小儿用药后一旦出现过敏反应,首先应停药,同时给予脱敏治疗,并尽快送往医院。家长要牢记药名,每次带宝宝看病时,要向医生事先说明药物过敏情况,避免再次使用。

什么原因引起药过敏

1、可能与药物质量有关药物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过敏反应的发生率,就造成同类不同厂家生产出的药品、同一种类不同批号的药物,过敏反应发生率不同。药物在分装过程中,生产条件(如温度、湿度、包装的密封度等)控制不严格都会影响药物的质量,造成不同批号的产品杂质含量不同,从而影响过敏反应发生率。2、遗传因素遗传性分泌型IgA缺乏者消化道黏膜通透性增加,未经消化或消化不全的蛋白等过敏原进入机体,引起各种过敏反应

药物过敏应注意什么

药物过敏是一种常见的过敏现象,随着现在新药的不断增加,发生药物过敏的现象也在不断上涨,那么药物过敏后应该怎么办呢?药物过敏的患者在用药的同时又该注意些什么呢?专家介绍说由于药物反应发病率高,危害性大,严重者可致死亡,所以重视预防有很重要的意义,如医生不随便给药,病人不滥用药,药物过敏反应就可以大大减少。那么针对药物过敏患者日常用药,专家给予以下几点建议:1、在用药前,首先明确诊断,不要在病情未搞清

如何辨别宝宝食物过敏

小宝宝易对蛋白质过敏,大孩子则对特定食物过敏6岁以前的孩子通常对鸡蛋、牛奶和大豆等蛋白质食物过敏,主要是因为婴儿胃肠道黏膜的保护功能不够成熟,外来蛋白极易通过,加上免疫功能不完善,因而发生食物过敏现象。而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最容易导致过敏的食物则是花生、坚果、鱼类和贝类,这种过敏通常跟免疫功能无关,而是由于人体对某些食物的特殊成分无法适应。一般来说,儿童对牛奶、大豆、鸡蛋、小麦的过敏反应可随年龄的

性生活后外阴瘙痒的原因

1.白带过敏:女性在性兴奋时白带增多,白带有许多抗原性物质,如果丈夫是过敏体质,会引起过敏反应,其症状与避孕套、外用避孕药物过敏反应类似。2.避孕套、外用避孕药物过敏:避孕套和外用避孕药物都是化学制品,有些人会对避孕套、或外用避孕药物发生过敏反应。—般女性表现为外阴部发痒,阴道口与阴道壁充血.阴道分泌物明显增加。男性表现为阴茎头发痒,严重的甚至出现阴茎头充血、水肿与糜烂。3.精液过敏:精液过敏是女

抗过敏药无效赶快停用

有些人在服用过敏药后不但无效,反而会更加过敏,原先的皮肤瘙痒、风疹等症状加剧。这种情况属于抗过敏药的致敏现象,要赶快停用抗过敏药。对于有些人群来说,各种抗过敏药都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尤其以扑尔敏、苯海拉明最为常见,严重的可发生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究其原因,是参与或导致过敏反应的活性介质种类繁多,而且过敏反应的过程极为复杂,受抗原性质、抗体和环境因素等影响。当抗过敏药物阻断过敏反应中的某一重要环节

用抗过敏药也需防过敏

春季容易过敏,抗过敏药的应用多了起来。可有些人在服用过敏药后不但无效,反而会更加过敏,原先的皮肤瘙痒、风疹等症状加剧。这种情况属于抗过敏药的致敏现象,要赶快停用抗过敏药。对于有些人群来说,各种抗过敏药都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尤其以扑尔敏、苯海拉明最为常见,严重的可发生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究其原因,是参与或导致过敏反应的活性介质种类繁多,而且过敏反应的过程极为复杂,受抗原性质、抗体和环境因素等影响。

药物过敏该如何正确处理

药物过敏,是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常常遇到的问题。一旦出现药物过敏,轻者会出现皮肤潮红、发痒、心悸、呼吸困难等现象;重者可出现休克,甚至会死亡。那么,药物过敏该如何正确处理,有没有更好的预防方法?一旦发生药物过敏反应,患者要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尽快去医院及时诊治。如过敏反应轻微,家中又备有抗过敏药物(如开瑞坦、扑尔敏、西替利嗪等),可按说明书指出的用法立即使用。如果患者出现气短、面色苍白、手足冰凉、血压下

解开对药物过敏症状认识的五个误解

用过的药不引起过敏:两次以上用药才能测出是否出现过敏反应。摄入药物次数越多,产生过敏反应的可能性越大。第1次用药没出现过敏反应,不意味着终生“免疫”。过敏反应会在短时间发生:过敏反应多在用药1~2天内发生,但有的药物潜伏期很长,最多可达20天以上。所以,一旦出现药疹,在20天内用过的药都是可疑对象。用药量小就不会过敏:药物副作用可通过减少剂量来缓解,但药物过敏反应与用量之间没有直接关系,有时极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