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兴趣班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兴趣班
妈妈:吴女士,36岁
女儿:甜甜,8岁
育儿关键词:营造氛围、培养兴趣
“孩子有一项兴趣爱好,对他的成长很有帮助。尤其是对我们甜甜来说,通过上兴趣班认识了很多小伙伴,这对现在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来说,是非常好的一件事,而且对培养孩子乐观开朗的性格、增强孩子的自信心都很有好处。”吴女士对孩子的教育颇有心得。
“我们工作忙,女儿小时候就丢给爷爷奶奶带,也没什么小伙伴,一直到上幼儿园,她都要比班上的其他孩子更害羞,不爱说话。我开始也没太在意,后来孩子到了小学,我看到孩子总是不能很好地融入班级活动,我才意识到问题比较严重,于是看了很多书,也请教了许多老师,最后想出一个办法:给孩子报兴趣班。”可哪个班适合孩子呢?这让吴女士很头疼。
寻找兴趣班的过程持续了大半年,吴女士还从中得出一个结论: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兴趣班”。“我和她爸可是费尽心思,我们要让孩子自己提出来要学某项本领,要上某类兴趣班,而不能让孩子觉得是我们要求她这么做的。我和她爸是因为有着共同的爱好——画画,才走到一起的,所以一开始那段时间,只要有时间,我们就重新拿起画笔,两个人一起画画,有时出去写生,为完成一幅画我们总是会讨论……虽然我们一直没有要求甜甜也来试试,但看到我和她爸如此快乐的样子,她也禁不住好奇起来,主动要求画画。”等看到她确实喜欢上画画后,我又跟她商量:“爸爸妈妈没有时间教你,我们去找专门的老师教你,好不好?”如此一来,她很容易就接受了,并慢慢地体会到其中的乐趣,爱上画画了。“在后来的兴趣班上,她认识了很多一起画画的小伙伴,我于是经常鼓励她邀请同学到家里来玩。”
隔代教育的42条对策
《隔代教育的42条对策》 第一部分
谁说爷爷奶奶带不好孩子?祖辈带孙子,其实好处多着呢:俗话说,“老小孩,小小孩”,老人大多都有童心,能理解孩子的幼稚行为,并和孩子建立融洽的关系;在养育方面,老人具有更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提前预料到孩子在什么年龄会出现什么问题,并充分预防;对年龄幼小的孩子来说,他最需要的是亲人的长时间陪伴和安全感,而老人恰恰有足够的时间为孩子创造幸福感和安全感;老人的“隔代亲”能使孩子感受到比父母之爱更浓烈的关爱;让老人看孩子还能使父母安心、踏实地去干工作、干事业……
前言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中心(1)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中心(2)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中心(3)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中心(4)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中心(5)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中心(6)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中心(7)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中心(8)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中心(9)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中心(10)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中心(11)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中心(12)
《隔代教育的42条对策》 第二部分
老人倾向于经验,而父母依靠的是科学知识。为什么会这样呢?大多数老人出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生活贫苦,受的教育较少,处理事情靠的基本上是生活经验。有些经验很实用,有些经验则经不起科学知识的检验。尤其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解放前没有的新事物,比如新配方奶粉、婴儿护理用品等。
和谐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环境(1)
和谐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环境(2)
和谐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环境(3)
和谐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环境(4)
和谐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环境(5)
和谐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环境(6)
和谐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环境(7)
和谐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环境(8)
和谐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环境(9)
和谐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环境(10)
和谐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环境(11)
和谐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环境(12)
和谐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环境(13)
和谐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环境(14)
和谐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环境(15)
和谐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环境(16)
和谐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环境(17)
和谐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环境(18)
和谐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环境(19)
和谐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环境(20)
和谐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环境(21)
《隔代教育的42条对策》 第三部分
每一个父母都非常关心孩子吃饭的问题,孩子爱不爱吃、吃得好不好、有没有吃饱、饭菜有没有营养、营养能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做每一顿饭前,父母都会考虑这些问题,希望孩子吃好每一顿饭。在隔代教育家庭中,父母还要多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老人追着孩子喂饭。在屋里、庭院里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奶奶或者外婆一边喊,一边追,手里还拿着一个碗,而孩子就像没听见,越跑越快,越跑越远。
孩子不是“小太阳”(1)
孩子不是“小太阳”(2)
孩子不是“小太阳”(3)
孩子不是“小太阳”(4)
孩子不是“小太阳”(5)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 以身作则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很多时候孩子都会把父母当做自己的榜样,如果你做事情都不能专心,不能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又怎么能要求孩子专心呢,从自己做起,以身作则,树立榜样,相信不久孩子也会变得很专心。
孩子多大可以学用筷子 孩子学习使用筷子的4点建议
但是对宝宝而言,使用筷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可能还因此产生挫败的情绪,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引导宝宝学习使用筷子呢?Mommy这里有4点建议:
首先宝宝愿意去学习某样东西一定要出于兴趣,而不是被迫接受。让孩子学习使用筷子,也应该遵循顺气自然的原则。如果宝宝有尝试的欲望了,父母可以趁机引导,如果没有也不要因为其他原因而去强迫孩子学习。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因此孩子学习使用筷子期间,父母在饭桌上使用筷子的时候尽量把动作做慢、做夸张,以引起宝宝的注意和模仿。
学习一项新技能的时候,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让孩子产生挫败感,这时候父母的鼓励支持对宝宝很重要,能够重新激发孩子学习的欲望。
因此当孩子在学习使用筷子时,如果把饭菜弄洒,父母不要去责备孩子,而应该多鼓励孩子,用多一点耐心去慢慢引导孩子。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不同材质的筷子,但是并非每一种都适合宝宝刚开始学习时使用。当宝宝学习使用筷子的时候,父母最好给宝宝准备一双竹筷或是木筷吧,即不打滑,又安全卫生。
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
提高兴趣: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之所以注意力不集中,多半是所作之事并不能引起他的兴趣所致,此时我们应该帮助孩子找到学习的兴趣,让他自发的想要去学,这样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以身作则: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很多时候孩子都会把父母当做自己的榜样,如果你做事情都不能专心,不能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又怎么能要求孩子专心呢,从自己做起,以身作则,树立榜样,相信不久孩子也会变得很专心。
安静的环境:周围的环境对孩子的注意力同样有影响,当孩子在集中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旁边出现噪音或者玩具,都会使孩子分心,不能集中精力,因此,在孩子专心做事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安静的环境。
倾听孩子说话:在孩子说话的时候尽量不要打断,让他把自己想要表达的事情表达清楚,这样不但培养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样培养他的注意力。
给孩子空间:任何人都需要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孩子也不例外,当孩子遇到一些感兴趣的事情或者事物的时候不要打断他,让他自己独立去完成,这样可以避免他分心,从而提高做事的注意力。
给予鼓励:人都是听觉动物,听到好听的话就会很高兴,孩子也是如此,当孩子专心的做完某件事的时候,我们可以给予一些鼓励,久而久之,他便会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只要专心把事情做好,就能得到鼓励,间接的培养了注意力。
不听话的孩子怎样教呢
1、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不可代替的教育者0-6岁是孩子品质及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儿童生命的最初两年,是与父母建立牢固情感纽带的关键期,是儿童未来心理成长并与他人建立信任和爱的关系的基础。所有关于生命知识的50%,是在生命的第一年学习的,生命的第二年,学习25%,这里的生命知识主要是指爱的能力和情感的发展。
2、如果想要改变孩子的行为,父母应先改变自己教育孩子就是教育自己的一个过程,孩子的不良行为,往往是从环境或父母那儿直接传授下来的。树立榜样来教育是发展孩子道德行为的最可靠的办法。
3、培养儿童的灵性品质其重要性远远超过智力开发灵是树,心智是果;灵是灯,心智是光。人的智力是灵性品质的反射。如果只注重技能的培养(如各种五花八门的早期智力开发兴趣班),而忽视儿童的精神品质的培养,只能是本末倒置,孩子长大成人后,他们的人格就会有缺陷,道德发展受到阻碍。
4、合理的管束,管束孩子是告诉他们行为的标准,即什么样的事情可以去做,什么样的事情不能做。管束要有权威:当孩子可能要犯错误,我们不得不进行管束的时候,一定要有权威性。让孩子知道你是严肃的,而且你们提的要求是将伴随惩罚或奖赏的。合利地限制孩子可以培养孩子的纪律观念,当然,对孩子的管束必须是负责任的。而且要告诉孩子你提出要求的原因。和孩子的爸爸保持一致性:父母在管束孩子时保持一致,这样孩子可以建立统一的行为标准。即使对爸爸的管束有异议,也最好在以后孩子不在场时,再与他进行讨论。这样做,也可以树立起父母双方的权威性。
宝宝的才艺启蒙
游戏启蒙成首选
早教专家们今年上半年在全国展开了一次大调查,发现0至3岁孩子的父母中,有83.4%的人“常和孩子玩各种游戏”;另有超过六成的父母会“常给孩子听音乐”、“常买一些开发智力的光盘放给孩子看”;还有42.2%的父母会“常读书给孩子听”,有43.7%的父母会“常给孩子听故事磁带”;选择 “什么也没做”的父母,仅占0.9%。
才艺启蒙要自然
资深儿童心理学家徐凡赞同父母们的做法,因为0至3岁的孩子需要接触各种事物,为广泛发展他们的兴趣和基本能力打基础。他建议家长可以和孩子边做游戏边唱童谣,将音乐与体育结合;教孩子吃饭时,把胡萝卜片切成花,鼓励孩子去捏、去抓,将艺术培养与运动融为一体。家长要在吃饭穿衣的日常生活细节中,用心营造一个寓教于乐的环境。
早教方式有多种
早教专家对“兴趣班何时上,是否越早越好”这个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3岁以前报兴趣班的比例较少;70%以上的3至6岁孩子的父母都给宝宝报过这样或那样的兴趣班;孩子6岁后,参加过兴趣班的比例超过了80%。可见,3岁以后孩子的才艺学习,父母更多地依赖专业机构。
在回答“孩子通过什么方式学习才艺”时,很多父母选择几种学习方式,平均每个孩子经历过的学习方式有2.49种。幼儿园兴趣班和专门的培训机构是父母的首选,此外还有请家教、家长自己教、跟着早教光盘自学等方式。
家长和孩子应该是什么关系
有话直说
有人说,孩子是爱情的结晶,父母如爱护自己的一件珍贵的财物一样爱护着孩子;有人说,孩子是父母身上的肉,父母如支配着自己的肢体一样支配着孩子。
那么,家长和孩子之间到底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首先应该是师生的关系。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也是孩子人生舞台背后的一面化妆镜,他们看得到孩子的美与丑,看得到孩子的长处和缺陷,这些对于孩子所演角色的成败是非常重要的。这种老师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向导性的,适度、准确。
其次应该是朋友的关系。父母也应该是孩子的益友。朋友的关系是平等而又友爱的,也是相互尊重的。孩子有自己的生活和心灵空间,在社会活动的某些领域,也需要孩子自己做主,表达他们的观点。
再者还应是种恋人的关系。恋爱的甜蜜总会增强人们前进的动力。父母的心中装着孩子成长的快乐,孩子的心中装着父母温暖的呵护,相互拥有和牵挂,风雨同舟,就是因为彼此相互爱着。
在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中,既要维护和完善家长的尊严和职责,也要维护孩子拥有自由成长空间的权利。
不要让孩子丧失学习兴趣
有一位电视演员的口头词是:“我正想去做……”,每每听到这句话,孩子大多发出会心的苦笑,因为这句话也正是许多孩子心境的写照。
孩子最怕听父母说的一句话是:“快去看书”。到这句话时,他的心情大都是:“我正想去做呢!”句催促的话,反而使孩子像被浇了一盆冷水似的,兴趣,产生了对学习的厌烦心理。因为当孩子听却每每因为这丧失了读书的
有许多父母往往抱持“人性本恶”的想法,认为“不管教孩子,他们就不会用功读书”。其实“用功读书”原本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它需要培养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而一味地唠叨或强迫孩子读书。反而会引起他的反感,从而对书本的兴趣大打折扣,结果自然是适得其反。
在欧美。父母往往是先给孩子营造一个读书的环境,使孩子乐于接受,并自动自发地读书。然后激励孩子发掘问题,并自行解决问题,如此便可让孩子愉快地追求知识。他们上课时,并不是全班都学习相同的课业,而是依个人的能力与兴趣,去学习各种不同的事物。老师则站在学生旁边,给予他们适度的辅导而
一位著名的数学家,曾意味深长地说道:“绝对不要对孩子说:快去读书。,而当孩子在念书时,父母绝不要在一旁打扰他。”总而言之,要增进孩子的学习欲望,并不是依赖父母的督促,而是要精心营造一个让孩子想读书的环境。
有一位小学五年级的男学生在他的日记中写道:“我最讨厌母亲的是,每当我在做功课时,她经常在—旁叮吁我‘字写漂亮点儿’或是‘再重新计算一次’。”其实,这种做法不但会使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最终还会使他们在逆反心理驱使下,渐渐地产生厌学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