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养生药膳大全
芝麻养生药膳大全
【美味药膳推荐】芝麻核桃粥
食材选择:黑芝麻50克,核桃仁100克。
调制方法:一齐捣碎,加适量大米和水煮成粥。
食疗功效:此粥补肝肾,对继发性脑萎缩症有食疗作用。
【美味药膳推荐】芝麻五味葛根露
食材选择:葛根250克,五味子125克。
调制方法:共入锅内水煎2次,去渣合汁,同炒香的黑芝麻、蜂蜜各250克,共置瓷盆内,加盖,隔水蒸2个小时,离火,冷却,装瓶。每日3次,每次服1匙。
食疗功效:有补肾养心、凉血止血、润燥生津之功。对血热、津枯、便秘的动脉硬化患者,常食有益。
【美味药膳推荐】黑芝麻椹糊
食材选择:黑芝麻、桑椹各60克,大米30克,白糖10克。
调制方法:将大米、黑芝麻、桑椹分别洗净,同放入石钵中捣烂,沙锅内放清水3碗,煮沸后放入白糖,再将捣烂的米浆缓缓调入,煮成糊状即可。
食疗功效:此糊补肝肾、润五脏、祛风湿、清虚火,常服可治病后虚羸、须发早白、虚风眩晕等症。
【美味药膳推荐】芝麻蜜糕
食材选择:黑芝麻100克,蜂蜜150克,玉米粉200克,白面500克,鸡蛋2个,发酵粉1.5克。
调制方法:先将黑芝麻炒香研碎,和入玉米粉、蜂蜜、面粉、蛋液、发酵粉,加水和成面团,以35℃保温发酵1.5?2小时,上屉蒸20分钟即熟。
食疗功效:有健胃、保肝、促进红细胞生长的作用。
【美味药膳推荐】芝麻木耳茶
食材选择:生黑木耳、炒焦黑木耳各30克,炒香黑芝麻15克。
调制方法:共研末,装瓶备用。每次取5克,沸水冲代茶饮。
食疗功效:此茶能凉血止血,对血热便血、痢疾下血有食疗作用。
妊娠期药膳大全
糯米山药粥
续断,杜仲,菟丝子,桑寄生各25克布包,水煮取汁,下糯米250克,捣碎的山药适量共煮粥,空腹吃。
功效:健脾补肾,主治孕妇耳鸣,腰膝酥软,食欲差,大便稀软,夜尿次数频繁,孕后黑眼圈加重等,也适合孕前食用。
参芪粥
生黄芪30克,党参10克,黄精15克加水煎取汁,入糯米250克煮粥,空腹吃。
功效:益气养血兼健脾,主治孕妇脸色苍白或偏黄,头晕,动则心悸等,也适合孕前食用。
阿胶养阴粥
麦冬,生地,首乌,黄精各15克加水煎取汁,后入大米100克煮粥,再入捣碎的阿胶15克稍煮溶化,空腹吃。
功效:滋阴养血兼止血,主治孕妇脸颊常潮红,手心,脚心热,口干咽燥等。
砂莲粥
粳米100克,砂仁12克,莲子20克,生姜15克。加水适量,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粥,一天一次,早晚空腹食用,连服三天。
功效:和胃止呕,主治妊娠呕吐。
半夏竹茹粥
姜半夏,五味子各10克,谷芽,莲子肉各15克,竹茹12克,布包与粳米250克加水适量,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粥,一天一剂,早晚空腹吃。连服三天。
功效:和胃止呕,主治妊娠呕吐。
生姜粥
生姜20克去皮,榨汁,大米100克加水煮粥,米粥成入姜汁,食盐调味。
功效:补脾和胃,止呕,主治脾胃虚寒型妊娠呕吐。
姜糖芝麻饮
芝麻,红糖各250克,生姜汁适量,同入锅炒焦,随时适量嚼食。
功效:温胃止呕,主治妊娠呕吐,以呕吐清水为主。
丁香蒸梨
梨一个挖去籽核,将丁香15克塞入梨内,密闭蒸熟吃梨,一天一次,连吃三天。
功效:和胃止呕,主治妊娠呕吐。
醋糖蛋
醋适量,白糖30克,鸡蛋一个,醋煮开后放上白糖溶解,打上鸡蛋煮熟,一天一次,连服三天。
功效:和胃止呕,主治妊娠呕吐。
砂仁蒸鲫鱼
鲫鱼一条,砂仁去壳3克,鲫鱼处理好洗净,擦干鱼肚内水分,砂仁研粉,置鱼肚内,蒸熟,一天吃1-2次。
功效:健脾开胃,化浊止呕,主治脾胃虚弱型妊娠呕吐。
女人补肾养生药膳
1、枸杞当归羊肉粥
原料:枸杞子、山萸肉、当归各20克,鹿角胶、龟板胶各15克,羊肉块500克,适量的食盐。
做法:羊肉和枸杞子、山萸肉、当归一起水煮直至烂熟,再加入鹿角胶、龟板胶煮浓即可。
吃法:每天或隔天1剂,分次服用,可连用数剂。
2、阿胶艾叶干姜饮
原料:阿胶、艾叶、炒黑干姜各10克,适量的蜂蜜。
做法:将阿胶、艾叶、炒黑干姜用水煎取汁,加入蜂蜜调味。
吃法:每天1剂,可连用数天。
3、阿胶藕节炭饮
原料:藕节炭30克,阿胶15克,荆芥炭9克,适量的蜂蜜。
做法:将藕节炭、阿胶和荆芥炭用水煎取汁,加入蜂蜜调味。
吃法:每天1剂,可连用数天。
女人更年期怎么补
更年期吃什么好?女人更年期综合症主要由肾气亏虚所致。进入更年期后,女性就容易出现情绪烦躁、易怒、头晕、耳鸣、出汗、失眠、心悸等更年期综合症。而女人肾虚会导致各种更年期不适症状加剧,所以需依照肾阴虚或肾阳虚情况进行补肾。
中医师建议:更年期女性,冬天进补宜以补肾为主,且药膳中可加入100克腰果共炖,提升补肾效果。
女人更年期要补肾!
腰果是入肾的“引经药”,可提升其他药材的入肾效果,药膳中加入腰果共煮增添养生的功效。
中年女性步入45岁后,身体因女性雌激素减少,月经有周期延迟、量减少的情况,慢慢步入更年期的老化阶段,身体和心理也会因无法适应荷尔蒙的波动,出现短暂性或长期的更年期不适。
而以中医理论来说,更年期的诸多症状,包括情绪暴躁、失眠、心悸、精神恍惚、频尿、盗汗、面潮红等,都是因肾气虚损、精血不足、阴阳失调所致。
冬季好发更年期症候群 补肾药膳顾身体
冬季日照短、气温低寒,部分对天气感受特别敏感的更年期女性,容易因手脚冰冷、畏寒怕冷而引发生理和心理的不适。
正值补冬旺季,更年期女性进补时可多使用补肾药材,有助于缓解因月经变化所引起的更年期不适症状,提振精神和活力。
更年期或中老年女性补冬时,建议可用菇菌类或鸡只当主要食材,具有滋补的作用。
中药材则可使用玄参3钱、玉竹3钱、红枣5颗、黑枣5颗做为基本处方,滋阴补肾,增加精力和活力,改善睡不好等症状。
栗子腰果入膳食 补肾又强腰
女性步入45岁后,雌激素开始减少,逐渐出现身体机能老化,以及更年期情绪调适的障碍。
中医师建议:炖煮补品时,最好放入100克的腰果一起炖煮,但不一定要全吃完。
腰果和栗子都是入肾的“引经药”,可提升药材的补肾功效,但腰果的入肾效果比栗子更强,更适合更年期女性。栗子适合20至40岁的女性。此外,药膳中也可加入1两桂圆,帮助安神补血。
每天一匙黑芝麻粉 50女人美如花
除药膳之外,黑芝麻也是不错的补肾食材。黑芝麻是坚果类中的唯一低GI食物,且是中医理论中的入肾最佳食材之一。
更年期女性每天早上吃一匙黑芝麻粉,有助于稳定血糖、预防慢性病、养颜美容,并让头发变漆黑。
黑芝麻的GI值低,可帮助控制血糖,且具有入肾养生的作用。
但是,黑芝麻需长期服用才能见到保健效果,连续吃1年,可稳定控制血糖,不会时常感觉饥饿,以免过度摄取而导致肥胖;连续吃2年,可感觉皮肤变光滑、细致;发为血之余,若要吃黑芝麻养黑发,则需连续吃3年。
黄精的食疗药膳大全
黄精粳米粥:
取黄精30克、粳米100克。先将黄精煎水取汁,再入粳米煮至粥熟,加适量冰糖服食,适用于阴虚肺燥、咳嗽咽干、脾胃虚弱。
党参黄精猪肚:
党参、黄精各30克、山药60克、橘皮15克、糯米150克、猪胃1具。猪胃洗净;党参、黄精煎水取汁,橘皮切细粒,加盐、姜、花椒少许,一并与糯米拌匀,纳入猪胃,扎紧两端,置碗中蒸熟服食,适用于脾胃虚弱、少食便溏、消瘦乏力。
黄精党山蒸雏鸡:
雏鸡1只,去毛净膛,将黄精、党参、怀山药各20克填入鸡腹,上屜蒸熟,加少许盐调味食鸡,适用于脾胃虚弱、体倦无力。
九转黄精膏:
黄精、当归各等份,经九蒸九晒后,水煎取浓汁,加蜂蜜适量,混匀,煎沸。每次吃1~2匙,适用于老人身体虚弱、精血不足、早衰白发。
养生药膳食用注意要记牢几点
药膳,顾名思义即饮食中添加一定量的中药材,经过一定的烹调而成的膳食。药膳是中医临床治疗中常用的一种辅助疗法,也是民间传统的强身健体的一种自我保健养生方法,对病体的康复和促进身体健康,增强机体抵抗力都很有好处。
但这也并不是说药膳吃的越多越好,相反,由于膳食中含有一定量的药物,且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因此,专家们提醒,在食用药膳时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药膳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而各人的体质情况不一样,故最好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自身体质情况配制用药量,且食用量也应有一定的限制,除标明“随意使用”者外,一般均不宜过量食用。
药膳大多为单份烹制,一次性食用,因此要把握好其配料中各种药物和食物的使用量,避免过少或过多影响功效。
药膳均有一定的滋补作用,大多佐餐摄食,但对特别滋补的药膳宜在饭前半小时或半空腹食用,以尽可能被消化吸收,充分发挥药物的功效,达到滋补目的。
药膳不宜数方同食,因为每一种食疗方都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若进食种类过多过杂,由于药物的相互作用,不仅起不到应有的滋补养生和治疗功效,还有可能产生不良后果。因此,专家告诫,食用药膳也不能随意滥用,最好在医生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对症选用,以达到更好的滋补荞生、治疗疾病之效果。
中医调理失眠的药膳大全
失眠是指经常性睡眠不足,不易入睡,或睡后易醒,醒后难入眠,甚至彻夜难眠的一类病症。失眠的病因为以下五点:
1、身体因素:如疼痛、咳嗽、瘙痒症、气喘、肠胃炎等长可导致失眠。
2、生理因素:由于生活的变化,如乘车、夜班及饮浓茶、咖啡、可乐等引起的失眠。
3、精神因素:兴奋或焦虑等精神因素会造成失眠。
4、药物因素:许多药物,如咖啡因、麻黄素、异丙肾上腺素等,服用时可引起失眠。
5、中医病因病机:中医认为,长期过度疲劳、精神紧张或情绪波动,以致心失所养或心神不宁。其病位在心,但与肝胆、脾、肾等功能失调亦密切相关。
失眠的症状和病因一般有以下几方面:
1、难入眠:指入睡困难,多由精神紧张、焦虑、恐惧等引起。
2、睡眠浅:指间断睡眠,容易惊醒,且常有噩梦,消化不良时常发生这种情况。
3、后半夜睡不着:指入睡不困难,但持续时间不长,后半夜醒后却不能再入睡。老年人高血压、动脉硬化、抑郁症患者常出现这类失眠。
冬季养生药膳有哪些
经典药膳一:姜汁甜牛奶原料:生姜汁,性味辛、温,入肺、胃、脾经,散寒,止呕。《食疗本草》说它“止逆,散烦闷,开胃气”。《本草拾遗》记载生姜“汁解毒药,破血调中,去冷除痰,开胃”。《本草从新》指出“姜汁,开痰,治噎膈反胃”。
牛奶,性味甘、平,补虚损,益脾胃,可治虚弱劳损,反胃噎膈等症。《滇南本草》说它能“补虚弱,止渴,养心血,治反胃而利大肠”。《本草纲目》指出它能“治反胃热哕,补益劳损,润大肠”。《千金·食治》记载牛奶“入生姜、葱白,止小儿吐乳”。以白糖同用,有助脾健胃的功效。
做法:用150-200毫升鲜牛奶加一调羹生姜汁和少许白糖,放入瓷器内,盖上盖子蒸适当时间后饮用。
功用:有散寒,和胃,止呕的功效。每天喝一杯,手脚之寒气便会渐失。其实姜汁甜牛奶也可以用于治疗上面提到的虚寒性胃痛噎膈反胃、呕吐、暖气反酸等肠胃不适的症状。
经典药膳二:川芎白芷炖鱼头原料:川芎,《本草别录》指出川芎能“除脑中冷动,面上游风,去耳目泪出,多涕唾,忽忽如醉,诸寒冷气”。《日华子本草》还记载着川芎能“治一切风”,临床用治“诸风上攻,头目昏重,偏正头痛”。《本草经集注》说到川芎时认为“白芷为之使”。
白芷性温、味辛微甘、无毒。有祛风,消肿,止痛作用。《别录》说它能“疗风邪”,“头痛头眩,目痒”。《本草纲目》还直接指出白芷对“妇人血风眩晕”有效。
鱼头,最好选用“胖头鱼”。它味甘、性温、无毒,暖胃养血,所以女士由于风邪所致的头昏眼花、头晕等等都可以用其治疗。有些身体虚弱的女士洗头之后感觉头晕头痛吃了它也会有效,但是如果是因为“阴虚火旺”而头痛头晕则不宜多吃。
做法:购买一个鱼头,加入3-9克川芎以及6-9克白芷(两者都不宜过多),放在瓦煲内一起炖即可。
功用:川芎白芷都能够活血、行气、祛风,再配上味甘、性温的鱼头,更相得益彰。此道食谱可治疗男女头风、四肢拘牵痹痛。
原料:乌豆即黑豆,味甘性平。含蛋白质、脂肪、糖类、黑色素、钙、磷、铁和维生素A、B、烟酸等。养血补虚,主要为滋养作用。
塘虱鱼又名胡子鲶鱼。《本草求真》说“塘虱鱼形似鳅,腮下有二横骨能刺人”。补血、滋肾、调中、兴阳,为滋补食品。
做法:购买塘虱鱼2-4条,去除内脏、鱼鳃等,洗净后放入瓦罐内,再加入60-90克乌豆,用文火煮熟,调味即可。如果感觉乌豆不容易消化,那么可以加入适量陈皮调胃气。
功用:可用于调理女士血虚头痛,头晕目眩,自汗盗汗,耳鸣乏倦以及血小板减少等。
经典药膳四:白胡椒煲猪肚汤原料:白胡椒,性味辛、温。入胃、大肠经。含胡椒碱、胡椒脂碱和挥发油等。温中散寒,醒脾开胃。《本草纲目》认为它 “暖肠胃,除寒湿反胃,虚胀冷积,阴毒”。《唐本草》说它“主下气,温中,去痰,除脏腑中风冷”。《海药本草》指出它可“去胃口气虚冷,宿食不消,霍乱气逆,心腹卒痛,冷气上冲”。
猪肚即猪胃,性味甘、微温,入胃经。健脾胃,补虚损,通血脉,利水,除疳。《别录》说它“补中益气,止渴、利”。《本草图经》记载它能治“骨蒸热劳,血脉不行,补羸助气”。《日华子本草》还说用猪肚酿黄糯米蒸捣为丸,可治劳气以及小儿疳积黄瘦病。
做法:购买猪肚一只,反复用水冲洗净。把约15克白胡椒打碎,放入猪肚内,并留少许水分。然后把猪肚头尾用线扎紧,慢火煲1个小时以上(至猪肚酥软),加盐调味即可。另外,汤煲好后的猪肚酥烂滑软,切条装盘,再撒上白芝麻和鲜酱油,是一道非常不错的冷盘。
功用:可以用于治疗胃寒,心腹冷痛,因受寒而消化不良,吐清口水,虚寒性的胃、十二指肠溃疡等。其实,这道汤煲成以后呈现牛奶般的乳白色,不仅浓厚暖心具有不一般的饮食药疗效果,而且还非常美味,可以作为冬天的一道家常菜。
经典药膳五:党参红枣原料:红枣,性味甘、温。补脾和胃,益气生津,调营卫,治胃虚少吃,脾弱便溏,气血津液不足,营卫不和,心悸怔忡,妇人脏躁。《珍珠囊》说它有“温胃”作用。《日华子本草》用以“润心肺,止嗽,补五脏,治虚劳损,除肠胃癖气”。
做法:选用党参15-30克,大枣5-10枚,一起煎汤饮用。也可以加入陈皮2-3克以调胃气。
功用:可以治疗病后脾虚,食欲不振,四肢肌肉乏力,贫血,心悸等症。
虽然上面这些都是我们在冬季的时候比较适合的药膳的,但是但每个人本身的体质并不一样,而且现代人营养丰富,所以并非每个人都需要进补,进补的方式也应该根据各人的情况不一样而有所调整。
中医春季如何养生
1、药膳为先
俗语说得好:“药补不如食补。”所以春季不防自制一些养生药膳。药膳一般宜采用益气升发、养阴柔肝、疏泄条达的药物,配合相应的食物来调制,在选用药物时应避免大辛大热之品而过于生散,也要避免寒凉太过。春季养生药膳常用的药物有:首乌、白芍、枸杞、川芎、人参、黄芪等。
2、药补增益
春天阳气升发,正是推陈出新的时期;温暖多风,正是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生存和传播之时,故外感热病较多。药补,是针对人体已明显出现气、血、阴、阳方面的不足,依靠食补已不能纠正其亏损时,则应在中医指导下,施以甘平的补药,以平调阴阳,祛病健身。春季可吃点能增强身体抵抗力的补药,以防止外感热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