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芥的栽培记载
水芥的栽培记载
6世纪来自南迪斯的主教.圣菲利克斯之花
自古以来,基督教里就有将圣人与特定花朵连结在一起的习惯,这因循于教会在纪念圣人时,常以盛开的花朵点缀祭坛所致!而在中世纪的天主教修道院内,更是有如园艺中心 般的种植着各式各样的花朵,久而久之,教会便将366天的圣人分别和不同的花朵合在一起。形成所谓的花历。当时大部分的修道院都位在南欧地区,而南欧属地中海型气候,极适合栽种花草。
孕妇可以吃芥菜吗
芥菜是十字花科芸苔属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是中国著名的特产蔬菜,原产中国,为全国各地栽培的常用蔬菜,多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芥菜的主侧根分布在约30厘米的土层内茎为短缩茎,叶片着生短缩茎上,有椭圆、卵圆、倒卵圆、披针等形状,叶色绿、深绿、浅绿、黄绿、绿色间纹或紫红。欧美各国极少栽培,起源于亚洲。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记载了医用芥菜的医用价值。
孕妇可以吃芥菜吗?
孕妇可以吃。但不可以多吃。
孕妇可以吃新鲜的芥菜,注意适量,吃太多容易上火。另外,芥菜在腌制成榨菜的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孕妇不宜过多食用。
产妇可以吃芥菜吗?
可以吃。但不可以多吃。
产妇可以吃新鲜的芥菜,注意适量,吃太多容易上火。另外,芥菜在腌制成榨菜的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产妇不宜过多食用。
冬瓜的植物学史
冬瓜起源于中国和东印度,广泛分布于亚洲的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地区。中国从秦汉时的《神农本草经》就有栽培记载,公元3世纪初张揖撰《广雅·释草》也有冬瓜的记载。《齐民要术》中记述了冬瓜的栽培及酱渍方法。16世纪印度有冬瓜记载,截止到1988年已遍及全印度。日本在9世纪已有记录。欧洲于16世纪开始栽培,19世纪由法国传达室入美国。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中国传入非洲,截止到1988年冬瓜栽培仍以中国、东南亚和印度等地为主。
中国芍药有哪些品种
中国芍药品种很多,在晋代已有重瓣品种出现。品种分类,则始于宋代。当时对芍药的记载很多,品种大约有30多个,如宋代《芍药谱》记载31种;宋代《扬州芍药谱》,记有34种。明代《鲜芳谱》记载芍药39种。清代《花镜》,记载88种。清代乾隆时,扬州芍药品种达100个以上,有“杨妃吐艳”、“铁线紫”、“观音面”、“冰容”、“金玉交辉”、“莲香白”、“胭脂点玉”、“紫金观”等。
民国初年,上海一家私营花圃自称拥有400个品种,其中包括《花镜》所载的大部分,以及自己育成的新品种和进口的品种,但其中半数未正式起名。当今世界上,芍药品种己发展到1000个左右。
1、杨妃出浴
品种特征:花白色,少有红色斑点,花型端庄、整齐,花朵横径16厘米,纵径6厘米;花瓣多轮、质硬,房衣乳白色,雌蕊变小,花朵直立、硬挺,花朵直上,有侧蕾,晚花品种。
形态特征:其株型中高、直立, 当年生枝硬、粗壮,高达70厘米,叶被面、枝外被绒毛,叶黄绿色,生长势强,成花率高,株型紧凑,萌芽少但大。根皮颜色深褐色,根质纤维多,粗而开叉多。
用途:本品种适合于园林绿化美化,庭院栽植,切花栽培。
2、雪白紫玉
品种特征:花粉白色,花朵大,横径17厘米,纵径8厘米,外瓣一轮大瓣,粉紫色、质硬,内瓣褶皱、丰满,花初开为粉白色、盛开为白色,花朵直立、硬挺,中花偏晚品种。
形态特征:其株型高、直立,当年生枝硬、粗壮,高达90厘米,叶片深绿色,生长势强,成花率高,萌芽少且大,根皮颜色黄褐色,根长,质地好。
用途:本品种适合于园林绿化美化、庭院栽植、切花栽培,药用栽培。
紫菜苔的演化历史
紫菜苔由芸苔演化而来,起源于中国湖北武昌洪山一带,所以又称洪山菜苔。洪山菜苔和武昌鱼被称为“楚天”的两大名菜。在东汉和三国时就有关于红菜苔的记载,《齐民要术》和《本草纲目》中也均有记载。红菜苔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50年代初仅有几千亩,现已发展为几万亩,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尤以湖北、四川、南京栽培较多。80年代起紫菜苔在中国各地均有引种,北京和台湾等地也已开始栽培。现在美国、日本、荷兰和非洲一些国家也开始引种[2] 。
荞麦的栽培历史
荞麦最早起源于中国,栽培历史非常悠久,种植经验也很丰富。最早的荞麦实物出土于陕西咸阳杨家湾四号汉墓中,距今已有2000多年。另外陕西咸阳马泉和甘肃武威磨嘴子也分别出土过前汉和后汉时的实物。
关于荞麦起源于中国的说法,除了有实物为证外,在古代的很多书籍也都有记载。如公元前5世纪的《神农书》中,就有关于荞麦是当时栽培的八谷之一的记载。后魏《齐民要术》、唐代《食疗本草》和宋代《嘉祜本草》等著作中,对荞麦的栽培技术、食用方法和食疗作用等,已有较详细的记述。很早的时候就有青藏高原是荞麦故乡的说法,这是因为中国东北、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西南各地区广泛分布着野生荞麦。青藏高原地区的人们发现了野生荞麦这种植物,并且发现了这种植物还能食用,于是人们就开始尝试着对它进行人工栽培。在栽培荞麦的过程中,人们慢慢地总结了荞麦的种植经验并广为流传:首先由中国传至蒙古和俄国,而后传至欧洲。
通过对古物的挖掘得知早在2000多年以前中国就种植了荞麦,但是真正开始大范围普及种植的时间是在唐朝。这个说法的证据有两个,首先《齐民要术.杂说》中有关于荞麦的记载,其中《齐民要术.大小麦第十》提出的“瞿麦”即荞麦,一般认为,《齐民要术.杂说》并非贾思勰所作,而可能出自唐人之手。所以说荞麦是在唐代开始普及的。
农书中关于荞麦最为确切的记载则首见于《四时纂要》和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这两部书都是唐代出版的。同时荞麦在这一时期的相关诗文也累累提及。因此,一般认为荞麦是在唐代开始普及的。
马奶子葡萄的简介
马奶子葡萄因有小核,宜鲜食。栽培历史悠久,据《册府元龟》记载, 唐太宗破高昌国(今吐鲁番)得马乳葡萄和葡萄酒酿造技术;将其传人内地、由此说明在吐鲁番栽培鸢萄历史在1300年以上;马奶子葡萄具有较高营养价值。
冬瓜的植物学史
冬瓜起源于中国和东印度,广泛分布于亚洲的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地区。中国从秦汉时的《神农本草经》就有栽培记载,公元3世纪初张揖撰《广雅·释草》也有冬瓜的记载。《齐民要术》中记述了冬瓜的栽培及酱渍方法。16世纪印度有冬瓜记载,截止到1988年已遍及全印度。日本在9世纪已有记录。欧洲于16世纪开始栽培,19世纪由法国传达室入美国。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中国传入非洲,截止到1988年冬瓜栽培仍以中国、东南亚和印度等地为主[1] 。
水芥的吃法
(1)水芥丝炒胡萝卜丝
胡萝卜切丝。水芥切丝。热油炒水芥。炒3-4分钟放盐。热油炒胡萝卜。炒2-3分钟放盐再倒入水芥翻炒匀即可。
(2)素炒水芥
芥菜头具有解毒消肿,下气消食,利尿除湿的功效;主治乳痈、小儿头疮疖肿、秃疮、黄疽、腹胀、便秘、小便黄赤或不通,肝虚目暗等。 芥菜头别名:大头菜、水芥、芜菁、芥菜疙瘩素炒水芥是一道制作简单又好吃的家常菜!去皮切片,蒜头切米。下油炒香蒜米。倒入水芥。加点水翻炒变色,加盐。加味极鲜炒匀即可。
(3)水芥炒胡萝卜辣椒丝
水芥又称豆瓣菜,属十字花科,是一二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水芥以质地脆嫩、多汁,色泽青绿的嫩茎叶供食用,清香爽口,营养丰富。中国广东、广西、福建、台湾、上海、四川、云南等地都有栽培,其中广东的栽培历史最久,栽培面积最大。全部切丝。热油炒辣椒备用热油炒水芥炒软装碟备用。热有炒胡萝卜抄-3分钟放入水芥。翻炒1-2分钟放入盐。再放入生抽倒入辣椒翻炒匀即可。
(4)炒咸什
这道菜做起来非常简单,而且非常配饭哦,喜欢的亲们可以试试哦。胡萝卜洗净去皮;木耳用温水泡发洗净。
将水芥、胡萝卜、青椒、木耳分别切成丝,不必切的太细,但要尽量切的均匀。水芥丝用清水冲洗一下,这样炒出的小菜咸淡会刚刚好。炒锅内倒入油,烧热,放入姜丝煸炒,再放入胡萝卜丝,稍炒一会后放入剩下的几种丝和黄豆,用旺火急速翻炒,随炒随加入盐,白糖,鸡粉和少许的清汤,见汤水减少后,淋入香油就可以盛出了。
(5)炒杂菜
水芥是今天中午剩下的不多不少不好炒,莴笋又不多我就把它们俩一起炒了。我不怎么喜欢吃肉就来个清炒我也是第一次这样炒以前也没炒过。切片热油翻炒。炒软放如盐翻炒匀即可。
水芥的功效很多,很多作用对我们的日常生活身体健康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水芥禁忌也不少,触犯水芥的禁忌可能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不适。我们可以通过美味的食谱用水芥做出可口营养的食物,但是同时也要注意不能触犯了水芥的禁忌。水芥功效与作用及禁忌我们应当记住。
菊花的植物学史
根据经典的记载,中国栽培菊花历史已有3000多年。最早的记载见之于《周官》、《埠雅》。《礼记·月令篇》:“季秋之月,鞠有黄华”,说明菊花是秋月开花,当时都是野生种,花是黄色的。从周朝至春秋战国时代的《诗经》和屈原的《离骚》中都有菊花的记载。《离骚》有“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说明菊花与中华民族的文化,早就结下不解之缘,在秦朝的首都咸阳,曾出现过菊花展销的盛大市场,可见当时栽培菊花之盛了。[1]
汉朝《神农本草经》记载:“菊花久服能轻身延年”。《西京杂记》:“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当时帝宫后妃皆称之为“长寿酒”,把它当作滋补药品,相互馈赠。这种习俗一直流行到三国时代。“蜀人多种菊,以苗可入莱,花可入药,园圃悉植之,郊野火采野菊供药肆”。从这些记载看来,中国栽培菊花最初是以食用和药用为目的的。[1]
晋朝陶渊明(355-417年)爱菊成癖,曾广为为流传。他写过不少咏菊诗句,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秋菊有佳色,更露摄其英”等名句,至今仍烩炙人口。当时上大夫慕其高风亮节,亦多种菊自赏,并夸赞菊花是“芳熏百草,色艳群英”。[1]
南北朝的陶弘景(452-536年)将菊花分为“真菊”和“苦薏”两种。茎紫、气香而味甘,叶可作羹食者为真菊;青紫而大,作蒿艾气,味苦不堪食者名苦薏,非真菊也。这对菊花的认识又进了一步。[1]
唐朝(618-907年)菊花的栽培已很普遍,栽培技术也进一步提高,采用嫁接法繁殖菊花;并且出现了紫色和白色的品种。如李商隐诗:“暗暗淡淡紫,融融冶治黄”。白居易诗:“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等就是明证。这时,菊花从中国传到日本,得到日本人民的赞赏。之后他们将菊花与日本若干野菊进行杂交,而形成了日本栽培菊系统。[1]
宋朝栽培菊花更盛,随着培养及选择技术的提高,菊花品种也大量增加,这是从药用而转为园林观赏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的菊谱,对所栽的品种即以花色归类,并对花形也有较详细的记载。刘蒙的《菊谱》(1104年)是最早记载观赏菊花的一本专著,记有菊花品种26个。范成大菊谱(1018)记载有35个品种,其中的“合蝉”、“红二色”是管瓣出现的最早记载。其后,花色又出现了绿色的“绿芙蓉”和黑色的“墨菊”。在栽培上对菊花的整形摘心、养护管理和利用种子繁殖获得新品种等都有了进一步的经验。《致富广集五记》记载:“临安园子,每至重九,各出奇花比胜,谓之开菊会”。《杭州府志》中记载:“临安有花市,菊花时制为花塔”。可见南宋时的首都临安有了花市、花会。流传至今的菊花会是在南宋时杭州开始的。宋未史铸的《百菊集谱》记载有131个菊花品种。[1]
明朝栽菊技术又进一步提高,菊花品种又有所增加,菊谱也多了起来。如黄省曾、马伯州、周履臣、高濂、乐休园等人都著,有《菊话》。在黄省曾的《菊谱》中记载了220个菊花品种。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80年)和王象晋的《群芳谱》(1630年)对菊花都有较多记载。《群芳谱》对菊花品种作了综合性研究,记有黄色92个品种,白色73个品种,紫色32个品种,红色35个品种,粉红22个品种,异品17个品种,共6类、271个品种;至少有16种花型。
清朝的菊花专著更多,有陈昊子《花镜》、刘灏《广群芳谱》、许兆熊《东篱中正》、陆延灿《艺菊志》、闽延楷《养菊法》、徐京《艺菊简易》、颜禄《艺菊须知》、计楠《菊说》、陈谋善《艺菊琐言》、吴仪一《徐园秋花谱》等等。《花镜》一书有记载当时菊花有黄色的54种,白色的32种,红色的41种,紫色27种,共计154个品种。计楠的《菊说》载有菊花品种233个,其中新培育的品种有100多个,并提出了菊花育种的方法。清朝菊花品种日益增多,在乾隆年间还有人向清帝献各色奇菊,乾隆曾召集当时花卉画家邹一注进宫作画,并装订成册。在文人中画菊题诗,也蔚然成风。中国菊花传入欧洲,约在明未清初开始,1688年荷兰商人从中国引种菊花到欧洲栽培,1689年荷兰作家白里尼曾有《伟大的东方名花——菊花》一书。18世纪中叶,法国路易·比尔塔又将中国的大花菊花品种带到法国。19世纪英国植物学家福穷(Fortune)曾先后在中国浙江省舟山群岛和日本引入菊种,并进行杂交育种,而形成英国菊花各色类型。不久,又由英国传至美国。从此,这一名花遍植于世界各地。中国的栽培菊花也就成为今天西洋菊花的重要亲本。[1]
民国以来,菊花品种大批失散,已无正式文献可查。解放后,随着园艺事业的发展,菊花也经历了曲折历程而日益发展壮大。菊花的栽培历史,是中国花卉园艺发展的一部分。
近年来,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高栽培技术,采用杂交育种、辐射诱变、组织培养等新技术,不仅提高了菊花的生产质量,并使品种数量剧增,据不完全统计已经达7000个品种以上。大立菊一株可开花5000朵以上,案头菊、盆景菊的发展,更提高了菊花的观赏价值。一些省(市)还选菊花为省(市)花,如北京市。相继召开全国性的学术讨论会,或成立菊花协会,出版菊花书刊,每年举办菊花展览会,大大普及了菊花知识和交流了艺菊经验,为中国的菊花栽培、应用,开拓了广阔前景。
什么是籽瓜
籽瓜即以种子为主要食用部分的西瓜称籽瓜,包括黑籽瓜和红籽瓜。 籽瓜的分布较广,栽培历史悠久,江西省吴城大板传说早在唐代、 宋代年间就有种植。江西省信丰县志记载,1536年就有红籽瓜栽 培,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甘肃省兰州籽瓜,在皋兰县志载,“又 有一种籽瓜,籽黑而大且多,瓤不堪食,专取其子收之。”以上记载 证明,早在200多年以前就有籽瓜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