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解决糖尿病患者饥饿感的方法 循序渐进

解决糖尿病患者饥饿感的方法 循序渐进

糖尿病患者刚刚控制饮食,饥饿感会特别强烈,有的患者以前饭量大,开始控制饮食时不要马上减很多,应该迅速渐进,逐渐减少食量,不应急于求成,要给身体一个适应的过程。


缓解低血糖的方法有哪些呢

1、低血糖比高血糖危害更大

对于高血糖的危害,糖尿病患者知之较多,也非常重视,而对于低血糖的严重性往往重视不够。事实上,低血糖的危害丝毫不逊于高血糖,有时甚至更加凶险。轻度低血糖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出现饥饿感、头昏眼花、心慌手颤、面色苍白、出冷汗、虚弱无力等症状;葡萄糖是脑组织活动的主要能源,严重低血糖会引起大脑功能障碍,导致意识恍惚、言行怪异、昏昏欲睡、抽搐惊厥甚至昏迷死亡。

不仅如此,发生于老年人的低血糖还容易诱发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以及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尤应小心。急性低血糖还可引起脑水肿,长期慢性低血糖可导致智力下降,加速脑痴呆。

2、饥饿感≠低血糖

很多糖尿病患者认为,只要出现饥饿症状,就说明发生了低血糖。其实,有饥饿感并不一定发生了低血糖,也可能是高血糖。不少糖尿病患者都有这样的体会:血糖越是控制不好,饥饿感越是明显,一旦病情稳定了,饥饿感也就消失了。因此,当出现饥饿感时,一定要及时监测血糖,判定一下自己的血糖是高还是低,以避免盲目施治。

还有一种情况是“低血糖反应”,并不是真正的低血糖。这种情况多发生于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由于患者血糖在短时间内下降过快或下降幅度过大引起的,尽管其血糖在正常范围内甚至稍高于正常值,患者仍出现心慌、出汗、手抖、饥饿等低血糖症状。

糖尿病患者秋天注意什么

控制血糖不可放松

入秋后,糖友在控制血糖上,不得不花更多的心思了,因为不少糖尿病患者会血糖升高,容易在下午3~5点出现饥饿感。这与天气转凉,食欲大增,运动量减少,体内吸收的糖分代谢不出去等原因有关。糖友一定要注意饮食,切忌吃得过油,合理控制热量。当然,测一次发现血糖升高也不必过于紧张,因为血糖有昼夜之别,有时只空腹血糖升高,而其他各时间点的血糖并不一定升高,所以应结合全天血糖来权衡,切不可只凭个别时间点血糖升高,就盲目增加药量。

注意保暖,减少感冒

糖友们受寒后特别容易感冒,且比普通人更容易发生肺部、泌尿系统等感染。秋季早晚温差大,特别是雨后气温骤变,是疾病高发期,患者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免疫功能变化大,抵抗力也会逐渐下降。因此,一定要注意保暖、少熬夜,坚持一定量的户外运动,提高自身免疫力,预防感染。

重视对足部的护理,预防糖尿病足

秋季干燥,糖友的脚部特别容易出现干裂、脱皮,进而发生破损等情况。由于下肢循环不良,还容易出现腿抽筋、麻木、疼痛、无知觉破损等问题,如果此时对足部护理不当,会让微小的创口迅速发展成难以愈合的糖尿病足。首先,患者应选择透气性好的鞋袜;其次,泡脚前用手腕而不是直接用脚试水温,以免因脚部知觉下降发生烫伤,泡脚时间别超10分钟;再次,洗完脚后要及时擦干,特别是趾缝,擦干后还可以抹点润肤霜。如果出现真菌感染应及时上药治疗。

锻炼时注意对关节的保护

糖尿病患者秋季运动可谓“危机四伏”,中老年人以及女性绝经后,关节、韧带容易受损,所以运动时要控制好力度及运动量,循序渐进,运动时间根据个人情况以每日累计30~60分钟为宜,可选择快走、慢跑等较和缓的运动。尤其要注意关节保暖,可带上防损伤护具。

贴秋膘要慎重

“贴秋膘”并不适合所有糖尿病患者,糖友们应控制高蛋白、高油脂食物的摄入量,注意多吃一些水分含量较多,可生津润燥、滋肾润肺的水果蔬菜,比如菠菜、蘑菇、苦瓜、黄瓜等。

糖尿病高血压吃什么食物好

糖尿病患者大多都伴有“三高”即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高,这“三高”如果不控制好就会相互作用,使糖尿病病情加重。这“三高”都是饮食不健康导致的,所以要想解决三高问题还要从糖尿病饮食上入手。

我们可以采用低热量、高容积、含碳水化合物的蔬菜如黄瓜、西红柿、大白菜、油菜、圆白菜、冬瓜、南瓜、苦瓜、菜花、豆芽菜、莴笋等补充解决饥饿。最好采用炖菜、熬菜、拌菜的方法,达到少油、少盐、清淡又有滋味的目的。

有些蔬菜、水果含果糖的可以食用,如南瓜类,虽不是降低血糖,但由于它含有大量的果胶纤维素,与淀粉类食物混合时,会使碳水化合物吸收减慢,并改变肠蠕动速度,同时果胶纤维素在肠道内形成一种凝胶状物质,使消化酶和碳水化合物能均匀混合,延缓肠道对单糖物质的消化吸收,使饭后血糖不致于升高过快可以有效的解决糖尿病高血压吃什么好。

不过南瓜含淀粉的东西较多,食用时可将其热量计算入每日膳食热量中去一般来说350克的生南瓜产生的热量约为90千卡,约等于25克主食产生的热量。食用南瓜只能是一项辅助保健措施,适量食用对糖尿病患者是有利的。

以上这些就是糖尿病饮食的一些知识,无论是血压高还是血糖高,都和糖、脂肪、热量过多摄入是分不开的,只要管好我们的嘴,这些因营养过剩而产生的疾病才会远离我们,病情才会得到根本的控制。

糖尿病运动强度的要点是什么

无论控制状况如何,糖尿病患者的运动强度都不能过于强烈,应以缓慢的度开始;如果身体状况允许、控制状况也良好的话,可以慢慢地增加运动量。口果一开始就进行强烈的运动,很容易损伤患者的身体,给糖尿病的控制带来、利的影响。要知道,任何运动要收到良好的效果,都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程。

儿童糖尿病怎么治疗

1、胰岛素治疗。儿童糖尿病一经确诊常需终生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替代治疗。由于儿童糖尿病患儿胰岛残余B细胞功能有差异,胰岛素治疗儿童1型糖尿病要注意个体化。

2、运动治疗。儿童糖尿病患者病情稳定后都可以参加学校的各种体育活动,这对儿童糖尿病的病情控制有良好作用。运动方式和运动量应个体化,循序渐进,强度适当,量力而行,注意安全,包括防止运动后低血糖。

3、心理治疗和教育。这是儿童糖尿病患儿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包括呼吁社会、学校、家庭给予儿童1型糖尿病患儿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使他们能与正常儿童一样健康成长。

关于低血糖的几大误区

误区一:发生低血糖时症状都一样

临床观察发现,不同年龄段的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时的临床表现并不完全一样。

婴幼儿及低龄儿童低血糖常常表现为哺乳困难、哭闹易惊、易激惹、面色苍白、出冷汗、注意力涣散、噩梦连连、遗尿等,发生在夜间可表现为尿床等,症状缺乏特异性,必须细心观察方能发现。

成年人发生低血糖往往症状比较典型,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饥饿感、心慌、手抖、出冷汗、四肢无力等。

老年人低血糖往往以神经缺糖症状作为突出表现,如嗜睡、意识障碍、偏瘫、癫痫样抽搐、昏迷等,很容易被误诊为急性脑卒中。另外,无症状性低血糖在老年糖尿病患者当中也比较多见。

误区二:所有低血糖皆与糖尿病有关

虽然低血糖在糖尿病患者中最常见,但并不是糖尿病患者所特有,如胰岛B细胞瘤、某些胰外肿瘤、慢性重症肝病、慢性肾上腺功能低下、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疾病也可导致低血糖。

鉴别糖尿病性和非糖尿病性低血糖十分重要,因为两者的病因不同,处理方法也不完全一样。

误区三:饥饿感=低血糖

饥饿感通常被视为低血糖最可靠的报警信号。在许多患者看来,只要是出现饥饿,就说明发生了低血糖。其实,有饥饿感未必一定发生了低血糖,有些患者尽管血糖值很高,但由于胰岛素绝对缺乏或存在胰岛素抵抗,葡萄糖不能转运进入细胞内为机体所用,也会出现饥饿感。许多糖尿病患者都有这样的体会,血糖越是控制不好,饥饿感越是明显,一旦病情稳定了,饥饿感也就消失了。因此,应该教育患者注意,当出现饥饿感时,一定要及时监测血糖,判定血糖是高还是低,以避免盲目补充食物。

还有一种情况是所谓的“低血糖反应”,这种情况多发生于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由于患者血糖在短时间内下降过快或下降幅度过大,尽管其血糖仍在正常范围内,甚至稍高于正常值,患者仍会出现心慌、出汗、手抖、饥饿等低血糖症状。

糖尿病运动时间 运动频率一周五次为宜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每周可以运动五次,以增加热量消耗并减重,要遵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对身体徐克的,尤其是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应该坚持每天运动1次。


糖尿病饥饿怎么办 适量进食水果

糖尿病患者可在两餐之间或者餐前吃少量含糖量低的水果,这样既可增加营养和膳食纤维,又可以解决了糖尿病患者的饥饿感。


糖尿病眼睛模糊还能恢复吗

1、糖尿病眼睛模糊还能恢复吗

西药疗法主要是应用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前三期。糖尿病眼病如何预防如今比较常用的西药有:胰激肽释放酶、弥可保及多贝斯等。但是,西药缺少整体观,治标不治本。同时,由于糖尿病眼病患者长期的高血糖导致心、肝肾等器官受损,而西药更会加重损害,导致心脑血管病变、肾衰竭等。西药治疗主要是通过一些化学成分对糖尿病眼病患者淤滞、疏通,属于治标的一个范畴,并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糖尿病眼病。

2、什么是糖尿病眼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一种主要的致盲疾病,然而糖尿病患者如果能及时发现并且获得规范的治疗,多数可以摆脱失明的危险。几乎所有的眼病都可能发生在糖尿病患者身上。如眼底血管瘤、眼底出血、泪囊炎、青光眼、白内障、玻璃体浑浊、视神经萎缩、黄斑变性、视网膜脱落。而且糖尿病患者发生这些眼病的几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人群。

相关推荐

儿童糖尿病的治疗方法

1、饮食治疗胰岛素治疗儿童1型糖尿病,经过确诊之后必须终身依赖于外源性的胰岛素替代治疗。由于儿童糖尿病参与B细胞功能有所差异,所以胰岛素治疗一定要注意个体化。2、运动治疗儿童1型糖尿病患儿病情稳定之后,可以参加学校的各种体育项目,这对糖尿病的病情控制有良好作用。运动方式和运动量应个体化,循序渐进,强度适当,量力而行,注意安全,包括防止运动后低血糖。3、心理治疗和教育这是糖尿病病人综合治疗的其中之一

低血糖的正确认知

1、饥饿感不等于低血糖很多糖尿病患者认为,只要出现饥饿症状,就说明发生了低血糖。其实,有饥饿感并不一定发生了低血糖,也可能是高血糖。当出现饥饿感时,一定要及时监测血糖,判定一下自己的血糖是高还是低,以避免盲目施治。2、低血糖未必有症状事实上,当血糖低于正常时,有些患者有症状,有些患者则没有症状。没有症状的多见于老年糖尿病患者以及长期频繁发生低血糖者,临床称之为“无症状性低血糖”。3、低血糖症状变化

让你认清低血糖的六个特点

一、低血糖危害更大事实上,低血糖的危害甚至更凶险。低血糖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出现饥饿感、头昏眼花、心慌手颤、面色苍白、出冷汗、虚弱无力等症状;葡萄糖是脑组织活动的主要能源,严重低血糖会引起大脑功能障碍,导致意识恍惚、言行怪异、昏昏欲睡、抽搐惊厥甚至昏迷死亡。不仅如此,发生于老年人的低血糖还容易诱发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以及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尤应小心。急性低血糖还可引起脑水肿,长期慢性低血糖可

关于低血糖的几大误区

低血糖症是一组多种病因引起的以血浆葡萄糖(简称血糖)浓度过低的综合征,临床上表现为两大类症状,一是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的症状,患者出现出汗、颤抖、心悸、紧张、焦虑、饥饿、面色苍白、心率加快等表现,二是脑功能障碍的症状,患者初期出现精神不集中、思维和言语迟钝、头晕、嗜睡、视物不清,有幻觉、躁动、易怒、行为怪异等症状,后期会昏迷并死亡。一般以血糖浓度低于2.8mmol/L(50mg/dl)作为低血糖的标准

糖尿病患者适合哪种运动

糖尿病的防治需要从饮食治疗、运动、合理用药、自我检测及糖尿病教育等五个方面入手。其中运动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健身锻炼可防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应根据自己的病情、年龄及爱好,选择诸如散步、中速步行、慢跑、健身操、跳舞、太极拳、爬坡、上楼梯、骑自行车及游泳等运动。专家提醒糖尿病患者不要选择剧烈或对抗性运动,以免出现心悸、气促。糖尿病患者适合40%-80%最大心率(最大心率=220-年龄)的运动,每周5次或

循序渐进调整睡眠

专家指出,每年的双节过后,很多父母都要面临这样的问题。孩子年纪小,自我控制能力差,而且有的时候不那么“讲道理”,因此父母要让孩子收心,也要讲方法,而最主要的一个原则就是循序渐进。双节期间孩子往往是狂玩狂睡、能吃能喝,如今要调整,也不能一下就把孩子从这种生活里拉出来,否则欲速则不达。在双节的喧嚣逐渐安静下来后,要帮孩子恢复到日常的生活作息,可以试着从今天起一点点提前孩子的睡觉时间,但不能一下就要求孩

有什么降低血糖的运动呢

适当的做运动可降低血糖,这是真的吗?专家介绍,适当的运动可增加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使血中葡萄糖被肌肉等组织的利用增加,使血糖降低。对于轻度糖尿病患者来说,合理饮食加上适当运动就可以保持血糖稳定,不升高。即使中、重度糖尿病患者,只要恰当进行运动,也有利于病情的改善。肥胖者通过运动和控制饮食,可使体重减轻并逐渐接近标准体重,故运动是糖尿病治疗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消瘦的病人,适当的运动配合有效

肥胖人群注意糖尿病高发

1 肥胖人群预防糖尿病的重点是在于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身体的锻炼,用以消耗身体中的脂肪,这也可以说是控制血糖的一个主要方式。在运动上,需要注意循序渐进,量力而行,重点是持续性的身体锻炼。2 当然,脂肪主要是来源于饮食,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应该注意饮食结构的平衡,而若是长期以脂肪饮食结构为主的人群,应该控制脂肪的摄取量,但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而非一次性控制,否则很可能会引起副作用。3 而若是一旦

别被低血糖的6大误区所误导

1、低血糖比高血糖危害更大对于高血糖的危害,糖尿病患者知之较多,也非常重视,而对于低血糖的严重性往往重视不够。事实上,低血糖的危害丝毫不逊于高血糖,有时甚至更加凶险。轻度低血糖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出现饥饿感、头昏眼花、心慌手颤、面色苍白、出冷汗、虚弱无力等症状;葡萄糖是脑组织活动的主要能源,严重低血糖会引起大脑功能障碍,导致意识恍惚、言行怪异、昏昏欲睡、抽搐惊厥甚至昏迷死亡。不仅如此,发生于老年的

生吃蔬菜可以降血糖

需要控制的糖尿病饮食原则是,控制每天所需的总热量,在这个前提下,什么都可以吃,但要注意食物种类的搭配。蔬菜就是糖尿病患者可以多吃的食物。蔬菜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热量较低,对血糖的影响较小。因为糖尿病患者要限制饮食,有时会出现饥饿感,这时食用一些蔬菜类的食品,既能减轻饥饿感,又不容易造成血糖波动。而生吃又是糖尿病患者食用蔬菜的最好方式。一方面,生吃蔬菜可以减少蔬菜中维生素的损失。另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