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疾病易被误诊为肺结核
哪些疾病易被误诊为肺结核
一、肺癌:肺癌中心型以鳞癌为主,一般不发烧,呼吸困难或胸闷、胸痛逐渐加重,常刺激性咳嗽、有痰血,进行性消瘦;结核者可查到结核菌。结素试验肺癌往往阴性,而结核常强阳性。上述各项不能确诊时应剖胸探查。
二、肺炎:肺炎会显示链球菌阳性,抗生素治疗可恢复快,1个月全消散。故与炎症鉴别一般不先用抗结核治疗而先抗炎治疗,可较快弄清诊断,避免抗痨药不规则使用造成耐药。
三、肺脓肿:结核者痰结核菌阳性,而肺脓肿阴性。
四、慢性支气管炎:X线与痰菌检查易于鉴别。慢支患者X线仅见纹理改变未见实质结核灶,且结核菌阳性。
五、支气管扩张:X线一般仅见纹理粗乱或卷发影。
肺癌为何常常发现晚
不能定期检查
目前不可能每个人都定期做胸透等检查,比如每年做一次。这就需要医生利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得出的数据确定哪些人容易发生肺癌,也就是确定所谓的高危人群,对这些人多加关注,同时让普通人都知道这方面的知识。如果能够早期发现、及时治疗,肺癌是有希望治愈的。
症状出现时间不定
自觉症状和表现可以突然出现或者逐渐发生。因为癌症的发生需要经过致癌因素长期作用,并突破人体的免疫防线后才能形成。1厘米大小的肿瘤大约有1 亿个癌细胞,它们多已生长了很长时间。什么时候出现症状,并被患者觉察出来,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肺癌易被误诊为肺炎、肺结核
因为肺癌的早期表现与肺炎、肺结核差不多,而肺炎、肺结核等又都是常见病、多发病,所以肺癌容易被误诊。特别是那些原来患有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的患者,平时有咳嗽、咯血史的患者,更容易被忽略,以致耽误诊断和治疗。所以,高危人群如出现肺部症状,应及早就医,遵从医嘱,进行必要的检查。
肺动静脉瘘的鉴别诊断
(1)肺内转移瘤
肺动静脉瘘尤其是多发性的肺动静脉瘘,其胸部CT显示肺部有多处的占位病变,极易误诊为肺内转移瘤,应根据其病历还有血气分析等资料进行辨别,尤其要分清楚两者在CT上的区别。
(2)肺结核
PAVF与其他类型肺结核的主要鉴别要点有:
(1)肺结核多有发热、纳差、乏力、盗汗等中毒症状,而PAVF则少见;
(2)活动性肺结核病人血红细胞沉降率及白细胞多轻至中度升高,而PAVF一般无明显变化;
(3)肺结核病人PPD试验多强阳性,而PAVF一般阴性;
(4)肺结核病人在X线胸片上的病灶多位于肺上叶尖、后段或下叶背段,而PAVF常位于两下肺叶及中叶近胸膜脏层;
(5)肺结核病人痰检抗酸酐菌多阳性,而PAVF病人均为阴性。另外,给予抗结核治疗后,肺结核病人的症状很快好转,复查X线胸片(或胸部CT)亦可见病灶有吸收,但PAVF病人的症状及肺部病灶则无明显变化。
(3)支气管扩张
支气管扩张及肺动静脉瘘在临床症状上有许多相同之处,如反复地咳嗽、咯血,因此临床诊断时应对两者进行鉴别。一般来说,如果有以下几个特点时,都应考虑肺动静脉瘘:
①胸片上可见一个或多个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均匀的肿块,边界清楚,可有分叶征象,有时在肿块的近心端可见两个条索状阴影与肺门相连,这就是肺动静脉瘘的流入和流出血管;
②透视下可见肺门血管搏动,作Valsalva操作法(紧闭声门的持续而用力的呼气)由予胸内压升高,流入胸腔的血液减少,可见圆形阴影显著缩小;
③患者可有紫绀,杵状指(趾)及红细胞增多征,确诊可行肺动脉造影,可以看到瘘的大小,部位及血管数等特征。
痛风性关节炎易和哪些关节炎发生误诊
单纯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在急性发作时,多数有明显的红、肿、热、痛及活动受限制,有时可出现关节腔积液及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常易误诊为急性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感染性关节炎、结核性变态反应性关节炎等。
有些痛风性关节炎在首次发作时,由于局部红肿比较明显以及烧灼样疼痛,可被误诊为丹毒(俗称流火)、蜂窝织炎,有的被误诊为滑囊炎。
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期由于病变的关节多有变形,最易误诊为类风湿关节炎。
有时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可被误诊为外伤性关节炎、银屑病性关节炎、慢性滑囊炎、关节结核等。也也有部分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时无明显的红肿,仅表现为关节疼痛,也无明显的关节变形,这种情况下常易误诊为一般的关节劳损或者是骨关节炎。
总之,痛风性关节炎被误诊为其他关节病的情况临床上很常见。如果患者和临床医生对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特征比较熟悉,对怀疑为痛风性关节炎者常规地进行血尿酸检查,那么就不易造成误诊。
哪些疾病易被误诊为肺结核
需与肺结核鉴别诊断的疾病
据林教授介绍,最常需鉴别的是肺癌、肺炎、肺脓肿、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疾病。
一、肺癌:肺癌中心型以鳞癌为主,一般不发烧,呼吸困难或胸闷、胸痛逐渐加重,常刺激性咳嗽、有痰血,进行性消瘦;结核者可查到结核菌。结素试验肺癌往往阴性,而结核常强阳性。上述各项不能确诊时应剖胸探查。
二、肺炎:肺炎会显示链球菌阳性,抗生素治疗可恢复快,1个月全消散。故与炎症鉴别一般不先用抗结核治疗而先抗炎治疗,可较快弄清诊断,避免抗痨药不规则使用造成耐药。
三、肺脓肿:结核者痰结核菌阳性,而肺脓肿阴性。
四、慢性支气管炎:X线与痰菌检查易于鉴别。慢支患者X线仅见纹理改变未见实质结核灶,且结核菌阳性。
五、支气管扩张:X线一般仅见纹理粗乱或卷发影。
治疗肺结核要“当场抓获”
治疗结核的第一步是诊断,即临床诊断和测试。由于病菌在组织培养时生得太慢,可能需要几个星期才能出结果,因此,林钧义教授谈到,如果怀疑某位病人已染上结核,通常马上着手治疗比较好。但医生必须在治疗开始之前采集病人的痰样,知道了特定的菌株,对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来消灭它是至关重要的。
他谈到,治疗结核的关键目标是在病菌产生抗药性之前彻底杀灭它们。估计每10万次分裂就会发生一次产生抗药性的自发变异,考虑到诊断时病人体内杆菌的巨大数量(一个巨噬细胞里的病菌就可能多达百万),病人很容易对单一的药物产生抗药性。如果病人只服用这种药,自然选择就会保证,用不了多久,能抵抗此种药物的病菌就会占据优势,治疗以失败告终。
肺癌为何常常发现晚
不能定期检查
目前不可能每个人都定期做胸透等检查,比如每年做一次。这就需要医生利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得出的数据确定哪些人容易发生肺癌,也就是确定所谓的高危人群,对这些人多加关注,同时让普通人都知道这方面的知识。如果能够早期发现、及时治疗,肺癌是有希望治愈的。
症状出现时间不定
自觉症状和表现可以突然出现或者逐渐发生。因为癌症的发生需要经过致癌因素长期作用,并突破人体的免疫防线后才能形成。1厘米大小的肿瘤大约有1亿个癌细胞,它们多已生长了很长时间。什么时候出现症状,并被患者觉察出来,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肺癌易被误诊为肺炎、肺结核
因为肺癌的早期表现与肺炎、肺结核差不多,而肺炎、肺结核等又都是常见病、多发病,所以肺癌容易被误诊。特别是那些原来患有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的患者,平时有咳嗽、咯血史的患者,更容易被忽略,以致耽误诊断和治疗。所以,高危人群如出现肺部症状,应及早就医,遵从医嘱,进行必要的检查。
哪些疾病易被误诊为肺结核
[例1]患者女,33岁。因右侧胸痛,随呼吸加剧一周,于1997年12月26日入院。有糖尿病史十年。发病前无明显诱因。体检:右下肺呼吸音低,余无异常。实验室检查:血糖16.7mmol/L,HbA1c13.0%,CEA阴性,AFP阴性,肺癌抗原阴性。胸片:右肺门占位病变,右肋隔少量积液。痰:细菌培养阴性、脱落细胞阴性、抗酸杆菌阴性。胸水常规:白细胞1.2×109/L,蛋白定量60g/L,葡萄糖1.52mmol/L。OT 1:2 000:++。肺功能测定基本正常。支气管镜检查未找到癌细胞及抗酸杆菌。支气管镜病理:粘膜下有少量慢性炎症细胞浸润。拟诊:右肺肺癌、纵隔肿瘤、糖尿病Ⅱ型。纠正血糖,转外科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报告:右下肺广泛干酪样坏死,并形成直径约2.5cm结核瘤。经抗痨治疗病情稳定后出院。
[例2]患者男,12岁。因高热8天,伴咳嗽咳痰7天,气急加重1天,于1998年5月23日入院。发病前有受寒史。外院考虑左大叶性肺炎。经头孢拉定、阿米卡星治疗两天,症状加重改头孢噻肟、氨苄西林治疗4天,仍无好转入本院。体检:急性面容,T39.3°C,P120次/分,BP12/7kpa(90/52mmHg),R22次/分。气管居中,左胸部呼吸运动减弱,叩诊浊音,语音减弱,听诊左肺呼吸音低。中上腹压痛,肝区叩痛,余无异常。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10.3-12.7×109/L、P 0.86~0.95,L 0.5~0.9。痰:培养阴性,抗酸杆菌阴性,癌细胞阴性。胸片:左上肺炎性疾病,左下肺少量炎症伴少量积液。支气管镜涂片检查:找到炎性、坏死细胞,未找到抗酸杆菌。拟诊:左上肺炎、重症肺炎,左侧胸腔积液。应用泰能、万古霉素治疗3~5天,症状无缓减。胸水:白细胞1.6×109/L,P 0.72,L 0.28,蛋白阳性,糖0.37mmol/L。结核杆菌 DNA:阳性。支气管病理符合结核。拟诊: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抗痨治疗5天,体温恢复正常,转结核病院治疗。
[例3]患者女,44岁。因发热、恶心、呕吐一周,伴有轻咳,于1997年12月25日入院。体检:贫血貌,气管居中,呼吸音清,心界无扩大,R120次/分,律齐,余无异常。拟诊:1.沙门菌感染;2.伤寒。用头孢噻肟、环丙沙星治疗一周,无好转。实验室检查:ESR 30mm/h;血培养:阴性;肥达试验:阴性。结核菌素试验:阴性。胸片:右下肺间质增生性改变。B超:少量腹水、脾肿大、肝胆胰正常。支气管镜涂片检查:抗酸杆菌阴性、癌细胞阴性;病理报告:找到朗罕巨细胞。符合肺结核,予抗痨治疗,病情稳定,出院。
讨论 本组3例肺部非特异性感染的临床症状表现与肺结核相似,大多数非专科医师往往以首发症状为诊断依据,满足于一般诊断,以致误诊。若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和特异性病原学检查,如胸片、腹部平片、结核菌素试验及纤维支镜气管检查等,可及时作出诊断。
病例简析
某女患者33岁,因右胸痛,随呼吸加剧一周,入某县医院住院治疗。有糖尿病史十年。发病前无明显诱因。体检:右下肺呼吸音低,余无异常。实验室检查:血糖16.7mmol/L,肺癌抗原阴性。胸片:右肺门占位病变,右肋隔少量积液。痰:细菌培养阴性、脱落细胞阴性、抗酸杆菌阴性。医生初步诊断为右肺肺癌、纵隔肿瘤、糖尿病2型。纠正血糖后转外科手术治疗。但术后病理报告却显示:右下肺广泛干酪样坏死,并形成直径约2.5厘米结核瘤。经抗痨治疗病情稳定后出院。
林钧义教授针对上述病例分析指出:该患者肺部非特异性感染的临床症状表现与肺结核相似,但大多数非专科医师往往以首发症状为诊断依据,满足于一般诊断,以致误诊。若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和特异性病原学检查,如胸片、腹部平片、结核菌素试验及纤维支镜气管检查等,可及时作出诊断。他强调,由于肺结核的症状、体征、X线等表现与多种呼吸道及全身性疾病容易相混,因此常需认真询问病史,作相应检查,仔细分析,作好鉴别诊断才能减少误、漏诊。
需与肺结核鉴别诊断的疾病
据林教授介绍,最常需鉴别的是肺癌、肺炎、肺脓肿、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疾病。
一、肺癌:肺癌中心型以鳞癌为主,一般不发烧,呼吸困难或胸闷、胸痛逐渐加重,常刺激性咳嗽、有痰血,进行性消瘦;结核者可查到结核菌。结素试验肺癌往往阴性,而结核常强阳性。上述各项不能确诊时应剖胸探查。
二、肺炎:肺炎会显示链球菌阳性,抗生素治疗可恢复快,1个月全消散。故与炎症鉴别一般不先用抗结核治疗而先抗炎治疗,可较快弄清诊断,避免抗痨药不规则使用造成耐药。
三、肺脓肿:结核者痰结核菌阳性,而肺脓肿阴性。
四、慢性支气管炎:X线与痰菌检查易于鉴别。慢支患者X线仅见纹理改变未见实质结核灶,且结核菌阳性。
五、支气管扩张:X线一般仅见纹理粗乱或卷发影。
治疗肺结核要“当场抓获”
治疗结核的第一步是诊断,即临床诊断和测试。由于病菌在组织培养时生得太慢,可能需要几个星期才能出结果,因此,林钧义教授谈到,如果怀疑某位病人已染上结核,通常马上着手治疗比较好。但医生必须在治疗开始之前采集病人的痰样,知道了特定的菌株,对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来消灭它是至关重要的。
他谈到,治疗结核的关键目标是在病菌产生抗药性之前彻底杀灭它们。估计每10万次分裂就会发生一次产生抗药性的自发变异,考虑到诊断时病人体内杆菌的巨大数量(一个巨噬细胞里的病菌就可能多达百万),病人很容易对单一的药物产生抗药性。如果病人只服用这种药,自然选择就会保证,用不了多久,能抵抗此种药物的病菌就会占据优势,治疗以失败告终。
肺脓肿的的鉴别诊断
以下疾病需与肺脓肿鉴别。
(1)、细菌性肺炎 急性肺脓肿初期症状及X线表现常与细菌性肺炎相似,主要鉴别点:常见肺炎多呈稽留热,易有铁锈样痰,X线多为段叶性肺实变影,病程较短。而肺脓肿常呈驰张热、大量脓臭痰,X线易见空腔和液平,病程长,脓肿吸收多在8周以上。
(2)、肺结核空洞 好发部位有时与肺脓肿相似,尤当继发感染时也有毒血症状和较多脓痰,易误诊为肺脓肿,其不同点有结核病起病缓慢,且有结核中毒症状,痰较少无臭味,易有咯血,X线所见空洞多无液平,其周围常有结核卫星病灶,反复查痰可见出结核杆菌。
(3)、支气管肺癌 较大癌肿因中心坏死液化可形成癌性空洞,或癌肿阻塞支气管其远端可发生肺脓肿,均需与原发吸入性肺脓肿相鉴别。不同点为肺癌无明显毒血症状;X线所见空洞呈偏心,无液平,洞内凹凸不平,周边有分叶、脐凹征和细毛刺征、周围炎症不明显均为肺癌的特征;纤维支气管镜及病理细胞学检查可确诊。
(4)、支气管肺囊肿 当继发感染时可出现发热、多量脓痰和病灶内液平易误诊为肺脓肿。但感染中毒症状及病灶周围炎症反应较轻。感染控制后可显露出边缘光滑的薄壁囊腔特征,若有既往胸片对照则更易鉴别。
为啥肺癌一发现就是晚期
症状出现时间不定。
因为肺癌的发生需要经过致癌因素长期作用,并突破人体的免疫防线后才能形成。1厘米大小的肿瘤大约有1亿个癌细胞,它们多已生长了很长时间。肺癌症状什么时候出现,并被患者觉察出来,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不能定期检查。
目前很少每个人都定期做胸透等检查,比如每年一次。这就需要医生利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得出的数据确定哪些人容易发生肺癌,也就是确定所谓的高危人群,然后对这些人多加关注,同时普及这方面的知识。肺癌如果能够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是有望治愈的。
容易误诊为肺炎、肺结核。
因为肺癌的早期表现与肺炎、肺结核极其相似,而肺炎、肺结核等又都是常见病、多发病,所以肺癌容易被误诊。特别是那些原来患有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的患者,平时有咳嗽、咯血史的患者,更容易被忽略,以致耽误诊断和治疗。所以,高危人群如出现肺部症状,应及早就医,遵从医嘱,进行必要的检查。
发现肺癌早期常见症状,应引起患者及家属足够重视,及时去专业医院进行详细检查。一旦确诊为肺癌,患者也不要过分担心,病急乱投医或者盲目治疗都解决不了问题,选择权威医院的先进疗法才是患者实现康复的关键。
肺动静脉瘘如何鉴别诊断
1、肺内转移瘤
肺动静脉瘘尤其是多发性的肺动静脉瘘,其胸部CT显示肺部有多处的占位病变,极易误诊为肺内转移瘤,应根据其病历还有血气分析等资料进行辨别,尤其要分清楚两者在CT上的区别。
2、肺结核
PAVF与其他类型肺结核的主要鉴别要点有:
(1)肺结核多有发热、纳差、乏力、盗汗等中毒症状,而PAVF则少见;
(2)活动性肺结核病人血红细胞沉降率及白细胞多轻至中度升高,而PAVF一般无明显变化;
(3)肺结核病人PPD试验多强阳性,而PAVF一般阴性;
(4)肺结核病人在X线胸片上的病灶多位于肺上叶尖、后段或下叶背段,而PAVF常位于两下肺叶及中叶近胸膜脏层;
(5)肺结核病人痰检抗酸酐菌多阳性,而PAVF病人均为阴性。另外,给予抗结核治疗后,肺结核病人的症状很快好转,复查X线胸片(或胸部CT)亦可见病灶有吸收,但PAVF病人的症状及肺部病灶则无明显变化。
3、支气管扩张
支气管扩张及肺动静脉瘘在临床症状上有许多相同之处,如反复地咳嗽、咯血,因此临床诊断时应对两者进行鉴别。一般来说,如果有以下几个特点时,都应考虑肺动静脉瘘:
①胸片上可见一个或多个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均匀的肿块,边界清楚,可有分叶征象,有时在肿块的近心端可见两个条索状阴影与肺门相连,这就是肺动静脉瘘的流入和流出血管;
②透视下可见肺门血管搏动,作Valsalva操作法(紧闭声门的持续而用力的呼气)由予胸内压升高,流入胸腔的血液减少,可见圆形阴影显著缩小;
③患者可有紫绀,杵状指(趾)及红细胞增多征,确诊可行肺动脉造影,可以看到瘘的大小,部位及血管数等特征。
哪些疾病易误诊为肋间神经痛
1、流行性胸痛:多呈暴发流行,胸痛呈痉挛性,不呈带状,伴发热、淋巴结肿大。
2、非化脓性肋软骨炎:痛在肋软骨处,伴肋软骨的增粗、隆起、压痛。
3、心脏神经官能症:本病病人常诉胸痛,但为短暂(几秒钟)的刺痛或较持久(几小时)的隐痛,病人常喜欢不时地深吸一大口气或作叹息性呼吸。胸痛部位多在左胸心尖部附近,或经常变动。症状多在疲劳之后出现,而不在疲劳的当时,作轻度活动反觉舒适,有时可耐受较重的体力活动而不发生胸痛或胸闷。常伴有心悸、疲乏及其他神经衰竭的症状。
4、心绞痛:本病有典型的发作特点和体征,含用硝酸甘油后可缓解,结合年龄和存在冠心病的危险因素,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心绞痛,一般诊断即可成立。
阴茎结核疹误诊为硬下疳1例
阴茎结核疹是丘疹坏死性结核疹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发生于龟头,表现为丘疹和小结节,可出现坏死、化脓和溃疡,愈后留有瘢痕。病程慢性,可反复发作多年,一般无自觉症状。阴茎结核临床比较少见,临床表现易误诊为其他溃疡性疾病, 如鳞状细胞癌、硬下疳等,鹿占鹏等[1]曾报道1例误诊为阴茎癌的病例。本例患者龟头出现溃疡、结节,无痛痒,溃疡周边质较硬,曾误诊为“硬下疳”,但患者血清学检查阴性,溃疡面组织液暗视野检查未见梅毒螺旋体,患者亦无不洁性接触史,排除硬下疳可能。
根据其溃疡潜行性及坏死组织形态,初步考虑阴茎结核疹,患者否认结核病史及结核病家族史,但PPD试验强阳性,胸片示增殖性肺结核,确诊为“阴茎结核疹”,予抗结核治疗有效。本例提示临床上遇到生殖器部位无痛性、质硬的溃疡时,在排除硬下疳时,应考虑阴茎结核的可能,在询问病史的同时积极进行实验室及其它辅助检查,必要时行局部病变组织病理检查。
淋巴发炎传染吗
多数有明显的感染灶,且常为局限性淋巴结肿大,有疼痛及压痛,一般直径不超过2~3cm,抗炎治疗后会缩小。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尤其是长期存在而无变化的扁平淋巴结,多无重要意义。但无明显原因的颈部、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标志着全身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应予以重视,进一步检查确定。
结核性淋巴结炎
有发热、多汗、乏力、血沉增快,多见于青壮年。常伴发肺结核,淋巴结质地不均匀,有的部分较轻(干酪样变),有的部分较硬(纤维化或钙化),且互相粘连,并和皮肤粘连,所以活动度差。这类患者结核菌素实验和血中结核抗体阳性。
恶性淋巴瘤
也可见于任何年龄组,其淋巴结肿大常为无痛性、进行性肿大,可从黄豆大到枣大,中等硬度。一般与皮肤无粘连,在初、中期相互不融合,可活动。到了后期淋巴结可长到很大,也可融合成大块,直径达20cm以上,侵犯皮肤,破溃后经久不愈。此外,可侵犯纵隔、肝、脾及其它器官,包括肺、消化道、骨骼、皮肤、乳腺、神经系统等。确诊需活组织病理检查。临床上恶性淋巴瘤常易误诊,以表浅淋巴结肿大为首发表现者,有70%~80%在初诊时被确诊为淋巴结炎或淋巴结结核,以致延误治疗。
巨大淋巴结增生
是一种易误诊的罕见病。常表现为原因不明的淋巴结肿大,主要侵犯胸腔,以纵隔最多,也可侵犯肺门及肺内。其它受侵部位有颈部、腹膜后、盆腔、腋窝以及软组织。常易误诊为胸腺瘤、浆细胞瘤、恶性淋巴瘤等。了解本病的病理及临床表现对早期诊断极为重要。
为什么痛风容易被漏诊和误诊
痛风较易误诊,常将一些有关节病表现的其他疾病误诊为痛风。而对痛风漏诊 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诊断者对于痛风缺乏认识;二是痛风表现不够典型。 痛风性关节炎是易被误诊的疾病,急性期以误诊为风湿性关节炎为最多,发作 间期以误诊为类风湿关节炎为常见。此外,外科医师常将痛风误诊为丹毒、蜂窝织 炎、化脓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等。对于痛风合并的尿酸性尿路结石,则由于结 石症可以为痛风的首发症状,故易误诊为单纯尿路结石,而漏诊了痛风。痛风结节 破溃流出白垩样物,则误诊为骨髓炎或结核性脓肿的情况并不罕见。被误诊为痛风 的疾病,如老年人骨质增生症或骨质疏松引起的关节痛、高尿酸血症合并神经痛或 关节痛综合征等。
腹股沟淋巴结核症状及表现
1.多数有明显的感染灶,且常为局限性淋巴结肿大,有疼痛及压痛,一般直径不超过2~3cm,抗炎治疗后会缩小。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尤其是长期存在而无变化的扁平淋巴结,多无重要意义。但无明显原因的颈部、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标志着全身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应予以重视,进一步检查确定。
2.有发热、多汗、乏力、血沉增快,多见于青壮年。常伴发肺结核,淋巴结质地不均匀,有的部分较轻(干酪样变),有的部分较硬(纤维化或钙化),且互相粘连,并和皮肤粘连,所以活动度差。这类患者结核菌素实验和血中结核抗体阳性。
3.也可见于任何年龄组,其淋巴结肿大常为无痛性、进行性肿大,可从黄豆大到枣大,中等硬度。一般与皮肤无粘连,在初、中期相互不融合,可活动。到了后期淋巴结可长到很大,也可融合成大块,直径达20cm以上,侵犯皮肤,破溃后经久不愈。此外,可侵犯纵隔、肝、脾及其它器官,包括肺、消化道、骨骼、皮肤、乳腺、神经系统等。确诊需活组织病理检查。临床上恶性淋巴瘤常易误诊,以表浅淋巴结肿大为首发表现者,有70%~80%在初诊时被确诊为淋巴结炎或淋巴结结核,以致延误治疗。
4.是一种易误诊的罕见病。常表现为原因不明的淋巴结肿大,主要侵犯胸腔,以纵隔最多,也可侵犯肺门及肺内。其它受侵部位有颈部、腹膜后、盆腔、腋窝以及软组织。常易误诊为胸腺瘤、浆细胞瘤、恶性淋巴瘤等。了解本病的病理及临床表现对早期诊断极为重要。